卷下

尤怡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无错小说网 www.wucuo.org,最快更新金匮要略心典最新章节!

    黄瘅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脉浮为风。脉缓为湿。云为痹者。风与湿合而痹也。然非风痹疼痛之谓。故又曰痹非中风。所以然者。风得湿而变热。湿应脾而内行。是以四肢不疼而苦烦。脾脏瘀热而色黄。脾者四运之轴也。脾以其所瘀之热。转输流布。而肢体面目尽黄矣。故曰瘀热以行。

    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

    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

    名曰谷瘅。

    趺阳脉数为热者。其热在胃。故消谷。脉紧为寒者。其寒在脾。故满。满者必生湿。胃热而脾湿。

    亦黄病之原也。尺脉浮为伤肾者。风伤肾也。趺阳脉紧为伤脾者。寒伤脾也。肾得风而生热。脾得寒而生湿。又黄病之原也。湿热相合。其气必归脾胃。脾胃者。仓廪之官也。谷入而助其热则眩。谷不消而气以瘀。则胃中苦浊。浊气当出下窍。若小便通。则浊随溺去。今不通。则浊虽下流而不外出。

    于是阴受其湿。阳受其热。转相流被而身体尽黄矣。曰谷瘅者。病虽始于风寒。而实成于谷气耳。

    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瘅。腹如水状。不治。

    肾劳而热。黑色上出。犹脾病而黄外见也。额于部为庭。灵枢云。庭者颜也。又云。肾病者。

    颧与颜黑。微汗出者。肾热上行。而气通于心也。手足心热。薄暮即发者。病在里在阴也。膀胱急者。

    肾热所逼也。小便自利。病不在腑也。此得之房劳过度。热从肾出。故名曰女劳瘅。若腹如水状。则不特阴伤。阳亦伤矣。故曰不治。

    心中懊 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瘅。

    懊 。郁闷不宁之意。热内蓄则不能食。热上冲则时欲吐。酒气熏心而味归脾胃也。此得之饮酒过多所致。故名酒瘅。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此欲作谷瘅。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脉迟胃弱。则谷化不速。谷化不速。则谷气郁而生热。而非胃有实热。故虽下之而腹满不去。伤寒里实。脉迟者尚未可攻。况非里实者耶。

    夫病酒黄瘅。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热。足下热。是其证也。酒黄瘅者。或无热。静言了了。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酒瘅心中热。欲吐者吐之愈。

    酒之湿热。积于中而不下出。则为酒瘅。积于中则心中热。注于下则足下热也。酒黄瘅者。心中必热。或亦有不热。静言了了者。则其热不聚于心中。而或从下积为腹满。或从上冲为欲吐鼻燥也。

    腹满者可下之。欲吐者可因其势而越之。既腹满且欲吐。则可下亦可吐。然必审其脉浮者。则邪近上。

    宜先吐。脉沉弦者。则邪近下。宜先下也。

    酒瘅下之。久久为黑瘅。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状。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其脉浮弱。虽黑微黄。故知之。

    酒瘅虽有可下之例。然必审其腹满脉沉弦者而后下之。不然。湿热乘虚陷入血中。则变为黑瘅。目青面黑。皮肤不仁。皆血变而瘀之征也。然虽曰黑瘅。而其原则仍是酒家。故心中热气熏灼。如啖蒜状。一如懊 之无奈也。且其脉当浮弱。其色虽黑当微黄。必不如女劳瘅之色纯黑而脉必沉也。

    师曰。病黄瘅。发热烦渴。胸满口燥者。以病发时火劫其汗。两热所得。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

    一身尽发热而黄。肚热。热在里。当下之。

    烦满燥渴。病发于热。而复以火劫之。以热遇热。相得不解。则发黄瘅。然非内兼湿邪。则热与热相攻。而反相散矣。何瘅病之有哉。故曰黄家所得。从湿得之。明其病之不独因于热也。而治此病者。必先审其在表在里。而施或汗或下之法。若一身尽热而腹热尤甚。则其热为在里。里不可从表散。

    故曰当下。

    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皆发黄。腹满。舌痿黄。躁不得睡。属黄家。

    脉沉者。热难外泄。小便不利者。热不下出。而渴饮之水。与热相得。适足以蒸郁成黄而已。脾之脉。连舌本。散舌下。腹满舌痿。脾不行矣。脾不行者有湿。躁不得睡者有热。热湿相搏。则黄瘅之候也。

    黄瘅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为难治。

    土无定位。寄王于四季之末各十八日。黄者土气也。内伤于脾。故即以土王之数。为黄病之期。

    盖谓十八日脾气至而虚者当复。即实者亦当通也。治之十日以上瘥者。邪浅而正胜之则易治。否则邪反胜正而增剧。所谓病胜脏者也。故难治。

    瘅而渴者。其瘅难治。瘅而不渴者。其瘅可治。发于阴部。其人必呕。阳部。其人振寒而发热也。

    瘅而渴。则热方炽而湿且日增。故难治。不渴。则热已减而湿亦自消。故可治。阴部者。里之脏腑。关于气。故呕。阳部者。表之躯壳。属于形。故振寒而发热。此阴阳内外浅深微甚之辨也。

    谷瘅之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瘅。茵陈蒿汤主之。

    谷瘅为阳明湿热瘀郁之证。阳明既郁。营卫之源。壅而不利。则作寒热。健运之机。窒而不用。

    则为不食。食入则适以助湿热而增逆满。为头眩心胸不安而已。茵陈、栀子、大黄。苦寒通泄。使湿热从小便出也。

    茵陈蒿汤方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 大黄(二两)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盒饭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瘅。

    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病也。腹满者难治。硝石矾石散主之。

    黄家日晡所本当发热。乃不发热而反恶寒者。此为女劳肾热所致。与酒瘅、谷瘅不同。酒瘅、谷瘅热在胃。女劳瘅热在肾。胃浅而肾深。热深则外反恶寒也。膀胱急。额上黑。足下热。大便黑。皆肾热之征。虽少腹满胀。有如水状。而实为肾热而气内蓄。非脾湿而水不行也。惟是证兼腹满。则阳气并伤。

    而其治为难耳。硝石咸寒除热。矾石除痼热在骨髓。骨与肾合。用以清肾热也。大麦粥和服。恐伤胃也。

    硝石矾石散方硝石(熬黄) 矾石(烧等分)

    上二味为散。大麦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病随大小便去。小便正黄。大便正黑。是其候也。

    酒瘅心中懊 。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

    酒家热积而成实。为心中懊 。或心中热痛。栀子、淡豉彻热于上。枳实、大黄除实于中。亦上下分消之法也。

    栀子大黄汤方栀子(十四枚) 大黄(二两) 枳实(五枚) 豉(一升)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 汤主之。

    小便利。则湿热除而黄自已。故利小便为黄家通法。然脉浮则邪近在表。宜从汗解。亦脉浮者先吐之之意。但本无外风而欲出汗。则桂枝发散之中。必兼黄 固卫。斯病去而表不伤。抑亦助正气以逐邪气也。

    桂枝加黄 汤方(见水气)

    诸黄。猪膏发煎主之。

    此治黄瘅不湿而燥者之法。按伤寒类要云。男子女人黄瘅。饮食不消。胃胀。热生黄衣。在胃中有燥屎使然。猪膏煎服则愈。盖湿热经久。变为坚燥。譬如HT 曲热久则湿去而干也。本草猪脂利血脉。

    解风热。乱发消瘀。开关格。利水道。故曰病从小便出。

    猪膏发煎方猪膏(半斤) 乱发(如鸡子大三枚)

    上二味。和膏中煎之。发消药成。分再服。病从小便出。千金云。太医校尉史脱家婢黄病。服此。

    胃中燥粪下。便瘥。神验。

    黄瘅病。茵陈五苓散主之。

    此正治湿热成瘅者之法。茵陈散结热。五苓利水去湿也。

    茵陈五苓散方茵陈(十分末) 五苓散(五分)

    上二味和。先食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黄瘅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

    腹满小便不利而赤为里实。自汗出为表和。大黄硝石。亦下热去实之法。视栀子大黄及茵陈蒿汤较猛也。

    大黄硝石汤方大黄 黄柏 硝石(各四两) 栀子(十五枚)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硝更煮。取一升。顿服。

    黄瘅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热除必哕。哕者小半夏汤主之。

    便清自利。内无热征。则腹满非里实。喘非气盛矣。虽有瘅热。亦不可以寒药攻之。热气虽除。

    阳气则伤。必发为哕。哕、呃逆也。魏氏谓胃阳为寒药所坠。欲升而不能者是也。小半夏温胃止哕。

    哕止然后温理中脏。使气盛而行健。则喘满除。黄病去。非小半夏能治瘅也。

    小半夏汤方(见痰饮)

    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

    腹痛而呕。病在少阳。脾胃病者。木邪易张也。故以小柴胡散邪气。止痛呕。亦非小柴胡能治诸黄也。

    柴胡汤方(即小柴胡汤见呕吐)

    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

    小便利者。不能发黄。以热从小便去也。今小便利而黄不去。知非热病。乃土虚而色外见。宜补中而不可除热者也。夫黄瘅之病。湿热所郁也。故在表者汗而发之。在里者攻而去之。此大法也。乃亦有不湿而燥者。则变清利为润导。如猪膏发煎之治也。不热而寒。不实而虚者。则变攻为补。变寒为温。如小建中之法也。其有兼证错出者。则先治兼证而后治本证。如小半夏及小柴胡之治也。仲景论黄瘅一证。而于正变虚实之法。详尽如此。其心可谓尽矣。

    附方瓜蒂散 治诸黄。(方见 )

    按删繁方云。服讫。吐出黄汁。亦治脉浮欲吐者之法也。

    千金麻黄醇酒汤 治黄瘅。

    麻黄(三两)

    上一味。以美酒五升。煮取二升半。顿服尽。冬月用酒。春月用水煮之。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

    惊则气乱。故脉动。悸属里虚。故脉弱。动即为惊者。因惊而脉动。病从外得。弱则为悸者。因弱而为悸。病自内生。其动而且弱者。则内已虚。而外复干之也。

    师曰。尺脉浮。目睛晕黄。衄未止。晕黄去。目睛慧了。知衄今止。

    尺脉浮。知肾有游火。目睛晕黄。知肝有蓄热。衄病得此。则未欲止。盖血为阴类。为肾肝之火热所逼而不守也。若晕黄去。目睛且慧了。知不独肝热除。肾热亦除矣。故其衄今当止。

    又曰。从春至夏衄者太阳。从秋至冬衄者阳明。

    血从阴经并冲任而出者则为吐。从阳经并督脉而出者则为衄。故衄病皆在阳经。但春夏阳气浮。则属太阳。秋冬阳气伏。则属阳明为异耳。所以然者。就阴阳言。则阳主外。阴主内。就三阳言。则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之脉不入鼻额。故不主衄也。

    或问衄皆在阳是已。然所谓尺脉浮。目睛晕黄者。非阴中事乎。曰前所谓尺脉浮。目睛晕黄者。

    言火自阴中出。非言衄自阴中来也。此所谓太阳、阳明者。言衄所从出之路也。谁谓病之在阳者。不即为阴之所迫而然耶。

    衄家不可汗。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直视不能 。不得眠。

    血与汗皆阴也。衄家复汗。则阴重伤矣。脉者血之府。额上陷者。额上两旁之动脉。因血脱于上而陷下不起也。脉紧急者。寸口之脉。血不荣而失其柔。如木无液而枝乃劲也。直视不 不眠者。阴气亡则阳独胜也。经云。夺血者无汗。此之谓夫。

    病患面无色。无寒热。脉沉弦者衄。脉浮弱。手按之绝者下血。烦咳者必吐血。

    面无色。血脱者色白不泽也。无寒热。病非外感也。衄因外感者。其脉必浮大。阳气重也。衄因内伤者。其脉当沉弦。阴气厉也。虽与前尺脉浮不同。其为阴之不靖则一也。若脉浮弱。按之绝者。

    血下过多。而阴脉不充也。烦咳者。血从上溢。而心肺焦燥也。此皆病成而后见之诊也。

    夫吐血。咳逆上气。其脉数而有热。不得卧者死。

    脉数身热。阳独胜也。吐血咳逆上气不得卧。阴之烁也。以既烁之阴。而从独胜之阳。有不尽不已之势。故死。

    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极饮过度所致也。

    酒之热毒。积于胃而熏于肺则咳。久之肺络热伤。其血必随咳而吐出。云此因极饮过度所致者。

    言当治其酒热。不当治其血也。

    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

    此条已见虚劳病中。仲景复举之者。盖谓亡血之证。有从虚寒得之者耳。

    亡血不可发其表。汗出即寒栗而振。

    亡血者亡其阴也。更发其表。则阳亦伤矣。阳伤者外不固。故寒栗。阴亡者内不守。故振振动摇。

    前衄血复汗。为竭其阴。此则并亡其阳。皆所谓粗工嘻嘻者也。

    病患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病者如有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

    此二条。辨瘀血之见证。胸满者。血瘀而气为之不利也。唇痿舌青。血不荣也。口燥欲漱水者。

    血结则气燥也。无寒热。病不由表也。脉微大来迟。血积经隧。则脉涩不利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

    外无形而内实有滞。知其血积在阴。而非气壅在阳也。故曰为有瘀血。

    如有热状。即下所谓烦满口干燥而渴也。脉无热。不数大也。有热证而无热脉。知为血瘀不流。

    不能充泽所致。故曰此为阴伏。阴伏者。阴邪结而伏于内也。故曰当下。

    火邪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此但举火邪二字。而不详其证。按伤寒论云。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又曰。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圊血。名为火邪。仲景此条。殆为惊悸下血备其证欤。桂枝汤去芍药之酸。加蜀漆之辛。盖欲使火气与风邪一时并散。而无少有留滞。

    所谓从外来者。驱而出之于外也。龙骨、牡蛎。则收敛其浮越之神与气尔。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方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龙骨(四两) 牡蛎(五两熬)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蜀漆(三两洗去腥)

    上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

    此治饮气抑其阳气者之法。半夏蠲饮气。麻黄发阳气。妙在作丸与服。缓以图之。则麻黄之辛甘。

    不能发越津气。而但升引阳气。即半夏之苦辛。亦不特蠲除饮气。而并和养中气。非仲景神明善变者。

    其孰能与于此哉。

    半夏麻黄丸方半夏 麻黄(各等分)

    上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饮服三丸。日三服。

    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

    按、仁斋直指云。血遇热则宣行。故止血多用凉药。然亦有气虚挟寒。阴阳不相为守。营气虚散。

    血亦错行者。此干姜、艾叶之所以用也。而血既上溢。其浮盛之势。又非温药所能御者。故以柏叶抑之使降。马通引之使下。则妄行之血顺而能下。下而能守矣。

    柏叶汤方柏叶 干姜(各三两) 艾(三把)

    上三味。以水五升。取马通汁一升。合煮取一升。分温再服。千金加阿胶三两。亦佳。

    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

    下血先便后血者。由脾虚气寒。失其统御之权。而血为之不守也。脾去肛门远。故曰远血。黄土温燥入脾。合白术、附子。以复健行之气。阿胶、生地黄、甘草。以益脱竭之血。而又虑辛温之品。

    转为血病之厉。故又以黄芩之苦寒。防其太过。所谓有制之师也。

    黄土汤方甘草 干地黄 白术 附子 阿胶 黄芩(各三两) 灶中黄土(半斤)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温二服。

    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豆当归散主之。(方见狐惑)

    下血先血后便者。由大肠伤于湿热。而血渗于下也。大肠与肛门近。故曰近血。赤小豆能行水湿。

    解热毒。当归引血归经。且举血中陷下之气也。

    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心气不足者。心中之阴气不足也。阴不足则阳独盛。血为热迫。而妄行不止矣。大黄、黄连、黄芩。泻其心之热而血自宁。寇氏云。若心气独不足。则当不吐衄也。此乃邪热因不足而客之。故令吐衄。以苦泄其热。以苦补其心。盖一举而两得之。此说亦通。济众方用大黄、生地汁治衄血。其下热凉血。亦泻心汤类耳。

    泻心汤方大黄(二两) 黄连 黄芩(各一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痈脓。胃中有痈。脓从呕出也。是因痈脓而呕。脓尽痈已。则呕自愈。不可概以止吐之药治之也。

    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呕家本渴。今反不渴者。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

    呕家必有停痰宿水。先呕却渴者。痰水已去。而胃阳将复也。故曰此为欲解。先渴却呕者。因热饮水过多。热虽解而饮旋积也。此呕因积饮所致。故曰此属饮家。呕家本渴。水从呕去故也。今反不渴者。以宿有支饮在心下。愈动而愈出也。故曰此属支饮。

    问曰。病患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饮。而反吐者。何也。师曰。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令脉反弦。故名曰虚。

    脉数为热。乃不能消谷引饮而反吐者。以发汗过多。阳微膈虚所致。则其数为客热上浮之数。而非胃实气热之数矣。客热如客之寄。不久即散。故不能消谷也。脉弦为寒。乃不曰寒而曰虚者。以寒在于上。而医反下之所致。故其弦非阴寒外加之弦。而为胃虚生寒之弦矣。胃虚且寒。阳气无余。则朝食暮吐而变为胃反也。读此知数脉弦脉。均有虚候。曰热曰寒。盖浅之乎言脉者耳。

    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气。无气则营虚。营虚则血不足。血不足则胸中冷。

    此因数为客热。而推言脉微而数者。为无气而非有热也。气者营之主。故无气则营虚。营者血之源。故营虚则血不足。营卫俱虚则胸中之积而为宗气者少矣。故胸中冷。

    合上二条言之。客热固非真热。不可以寒治之。胸中冷亦非真冷。不可以热治之。是皆当以温养真气为主。真气、冲和纯粹之气。此气浮则生热。沉则生冷。温之则浮焰自收。养之则虚冷自化。若热以寒治。寒以热治。则真气愈虚。寒热内贼。而其病益甚矣。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

    脉紧而涩。其病难治。

    此因胃气无余。变为胃反。而推言其病之并在于脾也。夫胃为阳。脾为阴。浮则为虚者。胃之阳虚也。涩则伤脾者。脾之阴伤也。谷入于胃而运于脾。脾伤则不能磨。脾不磨则谷不化。而朝食者暮当下。暮食者朝当下。若谷不化。则不得下。不得下。必反而上出也。夫脾胃、土也。土德本缓。而脉反紧。

    则肝有余。土气本和。而脉反涩。则血不足。脏真不足。而贼邪有余。故曰难治。

    病患欲吐者。不可下之。

    病患欲吐者。邪在上而气方逆。若遽下之。病气必与药气相争。而正乃蒙其祸矣。否则里虚邪入。

    病气转深。或痞或利。未可知也。故曰不可下之。

    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愈。

    哕而腹满者。病在下而气溢于上也。与病患欲吐者不同。故当视其前后二阴。知何部不利而利之。

    则病从下出。而气不上逆。腹满与哕俱去矣。

    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

    胸中、阳也。呕而胸满。阳不治而阴乘之也。故以吴茱萸散阴降逆。人参、姜、枣补中益阳气。

    吴茱萸汤方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干呕吐涎沫。上焦有寒也。头者诸阳之会。为阴寒之邪上逆而痛。故亦宜茱萸汤。以散阴气而益阳气。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邪气乘虚。陷入心下。中气则痞。中气既痞。升降失常。于是阳独上逆而呕。阴独下走而肠鸣。

    是虽三焦俱病。而中气为上下之枢。故不必治其上下。而但治其中。黄连、黄芩苦以降阳。半夏、干姜辛以升阴。阴升阳降。痞将自解。人参、甘草则补养中气。以为交阴阳通上下之用也。

    半夏泻心汤方半夏(半斤洗) 黄芩 干姜 人参(各三两) 甘草(三两炙)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此伤寒热邪入里作利。而复上行为呕者之法。而杂病肝胃之火。上冲下注者。亦复有之。半夏、生姜。散逆于上。黄芩、芍药。除热于里。上下俱病。中气必困。甘草、大枣合芍药、生姜。以安中而正气也。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黄芩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 芍药(一两) 半夏(半升) 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

    呕吐谷不得下者。胃中有饮。随气上逆。而阻其谷入之路也。故以半夏消饮。生姜降逆。逆止饮消。谷斯下矣。

    小半夏汤方(见痰饮)

    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思水者。猪苓散主之。

    病在膈上。病膈间有痰饮也。后思水者。知饮已去。故曰欲解。即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之义。

    夫饮邪已去。津液暴竭。而思得水。设不得。则津亡而气亦耗。故当急与。而呕吐之余。中气未复。

    不能胜水。设过与之。则旧饮方去。新饮复生。故宜猪苓散以崇土而逐水也。

    猪苓散方猪苓 茯苓 白术(各等分)

    上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脉弱便利而厥。为内虚且寒之候。则呕非火邪。而是阴气之上逆。热非实邪。而是阳气之外越矣。

    故以四逆汤救阳驱阴为主。然阴方上冲。而阳且外走。其离决之势。有未可即为顺接者。故曰难治。

    或云。呕与身热为邪实。厥利脉弱为正虚。虚实互见。故曰难治。四逆汤舍其标而治其本也。亦通。

    四逆汤方附子(一枚生用) 干姜(一两半) 甘草(二两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呕而发热。邪在少阳之经。欲止其呕。必解其邪。小柴胡则和解少阳之正法也。

    小柴胡汤方柴胡(半斤) 半夏(一升) 黄芩 人参 甘草 生姜(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

    胃反呕吐者。胃虚不能消谷。朝食而暮吐也。又胃脉本下行。虚则反逆也。故以半夏降逆。人参、白蜜益虚安中。东垣云。辛药生姜之类治呕吐。但治上焦气壅表实之病。若胃虚谷气不行。胸中闭塞而呕者。惟宜益胃推扬谷气而已。此大半夏汤之旨也。

    大半夏汤方半夏(二升) 人参(三两) 白蜜(一升)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煮药取二升半。温服一升。余分再服。

    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经云。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也。若下既不通。必反上逆。所谓阴阳反作。气逆不从。食虽入胃。而气反出之矣。故以大黄通其大便。使浊气下行浊道。而呕吐自止。不然。止之降之无益也。东垣通幽汤治幽门不通。上冲吸门者。亦是此意。但有缓急之分耳。

    再按、经云。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夫阳气、天气也。天气闭。

    则地气干矣。云雾出于地。而雨露降于天。地不承。则天不降矣。可见天地阴阳。同此气机。和则俱和。乖则并乖。人与天地相参。故肺气象天。病则多及二阴脾胃。大小肠象地。病则多及上窍。丹溪治小便不通。用吐法以开提肺气。使上窍通而下窍亦通。与大黄甘草汤之治呕吐。法虽异而理可通也。

    大黄甘草汤方大黄(四两) 甘草(一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

    猪苓散治吐后饮水者。所以崇土气。胜水气也。茯苓泽泻汤治吐未已。而渴欲饮水者。以吐未已。

    知邪未去。则宜桂枝、甘、姜散邪气。苓、术、泽泻消水气也。

    茯苓泽泻汤方茯苓(半斤) 泽泻(四两) 甘草 桂枝(各二两) 白术(三两) 生姜(四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内泽泻。再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

    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兼主微风。脉紧头痛。

    吐后水去热存。渴欲得水。与前猪苓散证同。虽复贪饮。亦止热甚而然耳。但与除热导水之剂足矣。乃复用麻黄、杏仁等发表之药者。必兼有客邪郁热于肺。不解故也。观方下云。汗出即愈。可以知矣。曰兼主微风脉紧头痛者。以麻、杏、甘、石。本擅驱风发表之长耳。

    文蛤汤方文蛤(五两) 麻黄 甘草 生姜(各三两) 石膏(五两) 杏仁(五十粒)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汗出即愈。

    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

    干呕吐逆。胃中气逆也。吐涎沫者。上焦有寒。其口多涎也。与前干呕吐涎沫头痛不同。彼为厥阴阴气上逆。此是阳明寒涎逆气不下而已。故以半夏止逆消涎。干姜温中和胃。浆水甘酸。调中引气止呕哕也。

    半夏干姜散方半夏 干姜(各等分)

    上二味。杵为散。取方寸匕。浆水一升半。煮取七合。顿服之。

    病患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

    寒邪搏饮。结于胸中而不得出。则气之呼吸往来。出入升降者阻矣。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皆寒饮与气。相搏互击之证也。且饮、水邪也。心、阳脏也。以水邪而逼处心脏。欲却不能。欲受不可。则彻心中愦愦然无奈也。生姜半夏汤。即小半夏汤。而生姜用汁。则降逆之力少。而散结之力多。乃正治饮气相搏。欲出不出者之良法也。

    生姜半夏汤方半夏(半升) 生姜(汁一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内生姜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呕止。

    停后服。

    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

    干呕哕非反胃。手足厥非无阳。胃不和。则气不至于四肢也。橘皮和胃气。生姜散逆气。气行胃和。呕哕与厥自已。未可便认阳虚而遽投温补也。

    橘皮汤方橘皮(四两) 生姜(半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下咽即愈。

    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胃虚而热乘之。则作哕逆。橘皮、生姜。和胃散逆。竹茹除热止呕哕。人参、甘草、大枣。益虚安中也。

    橘皮竹茹汤方橘皮(二斤) 竹茹(二升) 大枣(三十枚) 生姜(半斤) 甘草(五两) 人参(一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夫六腑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上气脚缩。五脏气绝于内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

    六腑为阳。阳者主外。阳绝不通于外。为手足寒。阳不外通。则并而上行。为上气脚缩也。五脏为阴。阴者主内。阴绝不守于内。则下利不禁。甚者不交于阳。而隧道痹闭。为手足不仁也。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沉为里为下。沉中见弦。为少阳之气滞于下而不得越。故下重。大为邪盛。又大则病进。故为未止。徐氏曰。微弱者。正衰邪亦衰也。数为阳脉。于微弱中见之。则为阳气将复。故知利欲自止。虽有身热。势必自已。不得比于下利热不止者死之例也。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下利厥冷无脉。阴亡而阳亦绝矣。灸之所以引既绝之阳。乃厥不回。脉不还。而反微喘。残阳上奔。大气下脱。故死。下利为土负水胜之病。少阴负趺阳者。水负而土胜也。故曰顺。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令自愈。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令自愈。设脉紧为未解。下利脉数而渴者。令自愈。设不瘥。必圊脓血。以有热故也。下利脉反弦。发热身汗者愈。

    微热而渴者。胃阳复也。脉弱者。邪气衰也。正复邪衰。故令自愈。脉数、亦阳复也。微热汗出者。气方振而势外达。亦为欲愈之候。设脉紧则邪尚盛。必能与正相争。故为未解。脉数而渴。阳气已复。亦下利有微热而渴之意。然脉不弱而数。则阳之复者已过。阴寒虽解。而热气转增。将更伤阴而圊脓血也。弦脉阴阳两属。若与发热身汗并见。则弦亦阳也。与脉数有微热汗出正同。故愈。

    按、上数条。皆是伤寒邪气入里之候。故或热或渴。或汗出。或脉数。阳气既复。邪气得达则愈。

    若杂病湿热下利之证。则发热口渴脉数。均非美证。内经云。下利身热者死。仲景云。下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盖内经所言者。杂病湿热下利之证。仲景所言者。伤寒阴邪内入之证。二者不可不分也。

    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

    下利气者。气随利失。即所谓气利是也。小便得利。则气行于阳。不行于阴而愈。故曰当利其小便。喻氏所谓急开支河者是也。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圊脓血。

    寸浮数者。阳邪强也。尺中涩者。阴气弱也。以强阳而加弱阴。必圊脓血。

    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

    清与圊同。即完谷也。是为里虚气寒。乃不温养中土。而反攻令汗出。则阳气重虚。阳虚者。气不化。故胀满。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患必微厥。所以然者。

    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喻氏曰。下利脉沉迟。而面少赤。身微热者。阴盛而格阳在上在外也。若其人阳尚有根。其格出者。终必复返。阳返而阴未肯降。必郁冒少顷。然后阳胜而阴出为汗。阴出为汗。阴邪乃解。自不下利矣。阳入阴出。俨有龙战于野。其血玄黄之象。病患能无微厥乎。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 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者。阴先竭而阳后脱也。是必俟其 时经气一周。其脉当还。其手足当温。

    设脉不还。其手足亦必不温。则死之事也。

    下利后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下利腹胀满。里有寒也。身体疼痛。表有邪也。然必先温其里。而后攻其表。所以然者。里气不充。则外攻无力。阳气外泄。则里寒转增。自然之势也。而四逆用生附。则寓发散于温补之中。桂枝有甘、芍。则兼固里于散邪之内。仲景用法之精如此。

    四逆汤方(见上)

    桂枝汤方桂枝 白芍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 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稀热粥一升。

    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 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

    停后服。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下利脉反滑者。当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气汤。下利已瘥。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

    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有里虚脏脱者。亦有里实腑闭者。昔人所谓利者不利是也。按之心下坚。其证的矣。脉虽不实大。而亦未见微弱。自宜急下。使实去则利止。通因通用之法也。脉迟为寒。然与滑俱见。则不为寒而反为实。以中实有物。能阻其脉行之机也。夫利因实而致者。实不去则利不已。故宜急下。病已瘥而至其时复发者。陈积在脾也。脾主信。故按期复发。是当下之。令陈积去。则病本拔而愈。

    大承气汤方(见痉)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小承气汤主之。

    谵语者。胃实之征。为有燥屎也。与心下坚脉滑者大同。然前用大承气者。以因实而致利。去之惟恐不速也。此用小承气者。以病成而适实。攻之恐伤及其正也。

    小承气汤方大黄(四两) 枳实(三枚) 浓朴(三两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得利则止。

    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此治湿寒内淫。脏气不固。脓血不止者之法。赤石脂理血固脱。干姜温胃驱寒。粳米安中益气。崔氏去粳米加黄连、当归。用治热利。乃桃花汤之变法也。

    桃花汤方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 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此治湿热下注。及伤寒热邪入里作利者之法。白头翁汤苦以除湿。寒以胜热也。

    白头翁汤方白头翁 黄连 黄柏 秦皮(各三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栀子豉汤主之。

    下利后更烦者。热邪不从下减。而复上动也。按之心下濡。则中无阻滞可知。故曰虚烦。香豉、栀子。能撤热而除烦。得吐则热从上出而愈。因其高而越之之意也。

    栀子豉汤方栀子(十四枚擘) 香豉(四合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则愈。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通脉四逆汤主之。

    挟热下利者。久则必伤脾阴。中寒清谷者。甚则并伤肾阳。里寒外热。汗出而厥。有阴内盛而阳外亡之象。通脉四逆。即四逆加干姜一倍。所谓进而求阳。以收散亡之气也。

    通脉四逆汤方附子(一枚生用)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甘草(二两炙)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下利肺痛。紫参汤主之。

    赵氏曰。大肠与肺合。大抵肠中积聚。则肺气不行。肺有所积。大肠亦不固。二害互为病。大肠病而气塞于肺者痛。肺有积者亦痛。痛必通用。紫参通九窍。利大小肠。气通则痛愈。积去则利自止。喻氏曰。

    后人有疑此非仲景之方者。夫讵知肠胃有病。其所关全在肺气耶。程氏疑是腹痛。本草云。紫参治心腹积聚。寒热邪气。

    紫参汤方紫参(半斤) 甘草(三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紫参。取二升。内甘草。煮取一升半。分温三服。

    气利。诃黎勒散主之。

    气利。气与屎俱失也。诃黎勒涩肠而利气。粥饮安中益肠胃。顿服者。补下治下。制以急也。

    诃黎勒散方诃黎勒(十枚煨)

    上一味为散。粥饮和顿服。

    附方千金翼小承气汤 治大便不通。哕数谵语。(方见上)

    外台黄芩汤 治干呕下利。

    黄芩 人参 干姜(各三两) 桂枝(一两) 大枣(十二枚) 半夏(半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

    此与前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治同。而无芍药、甘草、生姜。有人参、桂枝、干姜。则温里益气之意居多。凡中寒气少者。可于此取法焉。其小承气汤。即前下利谵语有燥屎之法。虽不赘可也。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诸浮数脉。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痈。师曰。诸痈肿。欲知有脓无脓。以手掩肿上。热者为有脓。不热者为无脓。

    浮数脉皆阳也。阳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者。卫气有所遏而不出也。夫卫主行营气者也。而营过实者。反能阻遏其卫。若有痛处。则营之实者已兆。故曰当发其痈。痈肿之候。脓不成。则毒不化。而毒不聚。则脓必不成。故以手掩其肿上。热者毒已聚。则有脓。不热者毒不聚。则无脓也。

    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

    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甲错、肌皮干起。如鳞甲之交错。由营滞于中。故血燥于外也。腹皮急。按之濡。气虽外鼓。而病不在皮间也。积聚为肿胀之根。脉数为身热之候。今腹如肿状而中无积聚。身不发热而脉反见数。

    非肠内有痈。营郁成热而何。薏苡破毒肿。利肠胃为君。败酱一名苦菜。治暴热火疮。排脓破血为臣。

    附子则假其辛热以行郁滞之气尔。

    薏苡附子败酱散方薏苡仁(十分) 附子(二分) 败酱(五分)

    上三味。杵为散。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减半。顿服。小盒饭下。

    肿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

    肿痈。疑即肠痈之在下者。盖前之痈在小肠。而此之痈在大肠也。大肠居小肠之下。逼处膀胱。

    致小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而实非膀胱为害。故仍小便自调也。小肠为心之合。而气通于血脉。大肠为肺之合。而气通于皮毛。故彼脉数身无热。而此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也。脉迟紧者。邪暴遏而营未变。云可下者。谓可下之令其消散也。脉洪数者。毒已聚而营气腐。云不可下者。谓虽下之而亦不能消之也。大黄牡丹汤。肠痈已成未成。皆得主之。故曰有脓当下。无脓当下血。

    大黄牡丹汤方大黄(四两) 牡丹(一两) 桃仁(五十个) 冬瓜仁(半升) 芒硝(三合)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再煎沸。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

    问曰。寸口脉浮微而涩。法当亡血若汗出。设不汗出者云何。曰若身有疮。被刀斧所伤。亡血故也。

    血与汗皆阴也。阴亡。则血流不行。而气亦无辅。故脉浮微而涩也。经云。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兹不汗出而身有疮。则知其被刀斧所伤而亡其血。与汗出不止者。迹虽异而理则同也。

    病金疮。王不留行散主之。

    金疮。金刃所伤而成疮者。经脉斩绝。营卫沮弛。治之者必使经脉复行。营卫相贯而后已。王不留行散。则行气血和阴阳之良剂也。

    王不留行散方王不留行(十分八月八日采) 蒴 细叶(十分七月七日采) 甘草(十八分) 黄芩(二分)

    桑东南根白皮(十分三月三日采) 川椒(三分) 浓朴(二分) 干姜(二分) 芍药(二分)

    上九味。王不留行、蒴 、桑皮三味。烧灰存性。各别杵筛。合治之为散。服方寸匕。小疮即粉之。大疮但服之。产后亦可服。如风寒。桑根勿取之。前三物阴干百日。

    排脓散方枳实(十六枚) 芍药(六分) 桔梗(二分)

    上三味。杵为散。取鸡子黄一枚。以药散与鸡黄相等。揉和令相得。饮和服之。日一服。

    枳实苦寒。除热破滞为君。得芍药则通血。得桔梗则利气。而尤赖鸡子黄之甘润。以为排脓化毒之本也。

    排脓汤方甘草(二两) 桔梗(三两) 生姜(一两) 大枣(十枚)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温服五合。日再服。

    此亦行气血和营卫之剂。

    浸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浸淫疮。黄连粉主之。

    浸淫疮。义如脏腑经络篇中。黄连粉方未见。大意以此为湿热浸淫之病。故取黄连一味为粉粉之。

    苦以燥湿。寒以除热也。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

    师曰。病趺蹶。其人但能前不能却。刺 入二寸。此太阳经伤也。

    人身经络。阳明行身之前。太阳行身之后。太阳伤。故不能却也。太阳之脉。下贯 内。刺之所以和利其经脉也。 、足肚也。

    病患常以手指臂肿动。此人身体 者。藜芦甘草汤主之。

    湿痰凝滞关节则肿。风邪袭伤经络则动。手指臂肿动。身体 者。风痰在膈。攻走肢体。陈无择所谓痰涎留在胸膈上下。变生诸病。手足项背。牵引钓痛。走易不定者是也。藜芦吐上膈风痰。甘草亦能取吐。方虽未见。然大略是涌剂耳。(李氏)

    转筋之为病。其人臂脚直。脉上下行。微弦。转筋入腹者。鸡屎白散主之。

    肝主筋。上应风气。肝病生风。则为转筋。其人臂脚直。脉上下行微弦。经云。诸暴强直。皆属于风也。转筋入腹者。脾土虚而肝木乘之也。鸡为木畜。其屎反利脾气。故取治是病。且以类相求。

    则尤易入也。

    鸡屎白散方鸡屎白为散。取方寸匕。以水六合。和温服。

    阴狐疝气者。偏有小大。时时上下。蜘蛛散主之。

    阴狐疝气者。寒湿袭阴。而睾丸受病。或左或右。大小不同。或上或下。出没无时。故名狐疝。

    蜘蛛有毒。服之能令人利。合桂枝辛温入阴。而逐其寒湿之气也。

    蜘蛛散方蜘蛛(十四枚熬焦) 桂枝(半两)

    上二味为散。取八分一匕。饮和服。日再。蜜丸亦可。

    问曰。病腹痛有虫。其脉何以别之。师曰。腹中痛。其脉当沉若弦。反洪大。故有蛔虫。

    腹痛脉多伏。阳气内闭也。或弦者。邪气入中也。若反洪大。则非正气与外邪为病。乃蛔动而气厥也。然必兼有吐涎心痛等证。如下条所云。乃无疑耳。

    蛔虫之为病。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毒药不止者。甘草粉蜜汤主之。

    吐涎。吐出清水也。心痛。痛如咬啮。时时上下是也。发作有时者。蛔饱而静。则痛立止。蛔饥求食。则痛复发也。毒药。即锡粉、雷丸等杀虫之药。毒药者。折之以其所恶也。甘草粉蜜汤者。诱之以其所喜也。白粉即铅白粉。能杀三虫。而杂于甘草、白蜜之中。诱使虫食。甘味既尽。毒性旋发。

    而虫患乃除。此医药之变诈也。

    甘草粉蜜汤方甘草(二两) 白粉(一两) 白蜜(四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先煮甘草。取二升。去滓。内粉蜜。搅令和。煎如薄粥。温服一升。瘥即止。

    蛔厥者。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蛔厥。蛔动而厥。心痛吐涎。手足冷也。蛔动而上逆。则当吐蛔。蛔 安而复动。则病亦静而复时烦也。然蛔之所以时安而时上者何也。虫性喜温。脏寒则虫不安而上膈。虫喜得食。脏虚则蛔复上而求食。故以人参、姜、附之属。益虚温胃为主。而以乌梅、椒、连之属。苦酸辛气味。以折其上入之势也。

    乌梅丸方乌梅(三百个)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一斤) 当归 川椒(各四两)

    附子(炮) 桂枝 人参 黄柏(各六两)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曰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增至二十丸。禁生冷滑臭等物。

    妇人妊娠病脉证治第二十

    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设有医治逆者。却一月加吐下者。则绝之。

    平脉。脉无病也。即内经身有病而无邪脉之意。阴脉小弱者。初时胎气未盛。而阴方受蚀。故阴脉比阳脉小弱。至三四月经血久蓄。阴脉始强。内经所谓手少阴脉动者妊子。千金所谓三月尺脉数是也。其人渴。妊子者内多热也。一作呕亦通。今妊妇二三月。往往恶阻不能食是已。无寒热者。无邪气也。夫脉无故而身有病。而又非寒热邪气。则无可施治。惟宜桂枝汤和调阴阳而已。徐氏云。桂枝汤外证得之。为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为化气调阴阳也。六十日当有此证者。谓妊娠两月。正当恶阻之时。设不知而妄治。则病气反增。正气反损。而呕泻有加矣。绝之谓禁绝其医药也。楼全善云。

    尝治一二妇恶阻病吐。前医愈治愈吐。因思仲景绝之之旨。以炒糯米汤代茶。止药月余渐安。

    妇人宿有 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此为 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 也。所以血不止者。其 不去故也。当下其 。桂枝茯苓丸主之。

    、旧血所积。为宿病也。 痼害者。宿病之气。害其胎气也。于法妊娠六月。其胎当动。今未三月。胎不当动而忽动者。特以 痼害之之故。是六月动者胎之常。三月动者胎之变也。夫 病之人。

    其经月当不利。经不利。则不能受胎。兹前三月经水适利。胞宫净而胎可结矣。胎结故经断不复下。

    乃未三月而 血仍下。亦以 痼害之之故。是血留养胎者其常。血下不止者其变也。要之。其 不去。

    则血必不守。血不守。则胎终不安。故曰当下其 。桂枝茯苓丸。下 之力。颇轻且缓。盖恐峻厉之药。将并伤其胎气也。

    桂枝茯苓丸方桂枝 茯苓 丹皮 桃仁(去皮尖熬) 芍药(各等分)

    上五味。末之。炼蜜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

    妇人怀妊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脏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脏。

    脉弦发热。有似表邪。而乃身不痛而腹反痛。背不恶寒而腹反恶寒。甚至少腹阵阵作冷。若或扇之者然。所以然者。子脏开不能合。而风冷之气乘之也。夫脏开风入。其阴内胜。则其脉弦为阴气。

    而发热且为格阳矣。胎胀者。胎热则消。寒则胀也。附子汤方未见。然温里散寒之意。概可推矣。

    师曰。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

    胶艾汤主之。

    妇人经水淋沥。及胎产前后下血不止者。皆冲任脉虚。而阴气不能守也。是惟胶艾汤为能补而固之。

    中有芎、归。能于血中行气。艾叶利阴气。止痛安胎。故亦治妊娠胞阻。胞阻者。胞脉阻滞。血少而气不行也。

    胶艾汤方干地黄(六两) 川芎 阿胶 甘草(各二两) 艾叶 当归(各三两) 芍药(四两)

    上七味。以水五升。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去滓。内胶令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不瘥更作。

    妇人怀妊。腹中 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按、说文 音绞。腹中急也。乃血不足。而水反侵之也。血不足而水侵。则胎失其所养。而反得其所害矣。

    腹中能无 痛乎。芎、归、芍药。益血之虚。苓、术、泽泻。除水之气。赵氏曰。此因脾土为木邪所客。谷气不举。

    湿气下流。搏于阴血而痛。故用芍药多他药数倍。以泻肝木。亦通。

    当归芍药散方当归 川芎(各三两) 芍药(一斤) 茯苓 白术(各四两) 泽泻(半斤)

    上六味。杵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

    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半夏丸主之。

    此益虚温胃之法。为妊娠中虚而有寒饮者设也。夫阳明之脉。顺而下行者也。有寒则逆。有热亦逆。逆则饮必从之。而妊娠之体。精凝血聚。每多蕴而成热者矣。按外台方。青竹茹、橘皮、半夏各五两。生姜、茯苓各四两。麦冬、人参各三两。为治胃热气逆呕吐之法。可补仲景之未备也。

    干姜人参半夏丸方干姜 人参(各一两) 半夏(二两)

    上三味末之。以生姜汁糊为丸。梧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

    妊娠小便难。饮食如故。当归贝母苦参丸主之。

    小便难而饮食如故。则病不由中焦出。而又无腹满身重等证。则更非水气不行。知其血虚热郁。而津液涩少也。本草当归补女子诸不足。苦参入阴利窍除伏热。贝母能疗郁结。兼清水液之源也。

    当归贝母苦参丸方当归 贝母 苦参(各四两)

    上三味末之。炼蜜丸如小豆大。饮服三丸。加至十丸。

    妊娠有水气。身重。小便不利。洒淅恶寒。起即头眩。葵子茯苓散主之。

    妊娠小便不利。与上条同。而身重恶寒头眩。则全是水气为病。视虚热液少者。霄壤悬殊矣。葵子、茯苓滑窍行水。水气既行。不淫肌体。身不重矣。不侵卫阳。不恶寒矣。不犯清道。不头眩矣。经曰。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虚之变。不可不审也。

    葵子茯苓散方葵子(一升) 茯苓(三两)

    上二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二服。小便利则愈。

    妇人妊娠宜常服。当归散主之。

    妊娠之后。最虑湿热伤动胎气。故于芎、归、芍药养血之中。用白术除湿。黄芩除热。丹溪称黄芩、白术为安胎之圣药。夫芩、术非能安胎者。去其湿热而胎自安耳。

    当归散方当归 黄芩 芍药 川芎(各一斤) 白术(半斤)

    上五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再服。妊娠常服即易产。胎无疾苦。产后百病悉主之。

    妊娠养胎。白术散主之。

    妊娠伤胎。有因湿热者。亦有因湿寒者。随人脏气之阴阳而各异也。当归散。正治湿热之剂。白术散。白术、牡蛎燥湿。川芎温血。蜀椒去寒。则正治湿寒之剂也。仲景并列于此。其所以诏示后人者深矣。

    白术散方白术 川芎 蜀椒(去汗) 牡蛎(各三分)

    上四味。杵为散。酒服一钱匕。日三服。夜一服。但苦痛加芍药。心下毒痛。倍加芎 。心烦吐痛。不能食饮。加细辛一两。半夏大者二十枚服之。后更以醋浆水服之。若呕。以醋浆水服之。复不解者。小麦汁服之。已后渴者。大麦粥服之。病虽愈。服之勿置。

    妇人伤胎怀身。腹满不得小便。从腰以下重。如有水状。怀身七月。太阴当养不养。此心气实。

    当刺泻劳宫及关元。小便微利则愈。

    伤胎。胎伤而病也。腹满不得小便。从腰以下重。如有水气。而实非水也。所以然者。心气实故也。心、君火也。为肺所畏。而妊娠七月。肺当养胎。心气实则肺不敢降。而胎失其养。所谓太阴当养不养也。夫肺主气化者也。肺不养胎。则胞中之气化阻。而水乃不行矣。腹满便难身重。职是故也。

    是不可治其肺。当刺劳宫以泻心气。刺关元以行水气。使小便微利。则心气降。心降而肺自行矣。劳宫、心之穴。关元、肾之穴。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问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何谓也。师曰。新产血虚多汗出。

    喜中风。故令病痉。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难。

    痉、筋病也。血虚汗出。筋脉失养。风入而益其劲也。郁冒。神病也。亡阴血虚。阳气遂厥。而寒复郁之。则头眩而目瞀也。大便难者。液病也。胃藏津液而渗灌诸阳。亡津液胃燥。则大肠失其润而便难也。三者不同。其为亡血伤津则一。故皆为产后所有之病。

    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

    郁冒虽有客邪。而其本则为里虚。故其脉微弱也。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津气上行而不下逮之象。所以然者。亡阴血虚。孤阳上厥。而津气从之也。厥者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者。

    阴阳乍离。故厥而冒。及阴阳复通。汗乃大出而解也。产妇新虚。不宜多汗。而此反喜汗出者。血去阴虚。阳受邪气而独盛。汗出则邪去。阳弱而后与阴相和。所谓损阳而就阴是也。小柴胡主之者。以邪气不可不散。而正虚不可罔顾。惟此法为能解散客邪。而和利阴阳耳。

    小柴胡汤方(见呕吐)

    病解能食。七八日更发热者。此为胃实。宜大承气汤主之。

    病解能食。谓郁冒解而能受食也。至七八日更发热。此其病不在表而在里。不属虚而属实矣。是宜大承气以下里实。

    大承气汤方(见痉)

    产后腹中 痛。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兼主腹中寒疝。虚劳不足。

    产后腹中 痛。与妊娠腹中 痛不同。彼为血虚而湿扰于内。此为血虚而寒动于中也。当归、生姜温血散寒。孙思邈云。羊肉止痛利产妇。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见寒疝)

    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散主之。

    产后腹痛。而至烦满不得卧。知血郁而成热。且下病而碍上也。与虚寒 痛不同矣。枳实烧令黑。

    能入血行滞。同芍药为和血止痛之剂也。

    枳实芍药散方枳实(烧令黑勿太过) 芍药(等分)

    上二味。杵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并主痈脓。大麦粥下之。

    师曰。产妇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瘀血着脐下。宜下瘀血汤主之。

    亦主经水不利。

    腹痛服枳实芍药而不愈者。以有瘀血在脐下。着而不去。是非攻坚破积之剂。不能除矣。大黄、桃仁、 虫。下血之力颇猛。用蜜丸者。缓其性不使骤发。恐伤上二焦也。酒煎顿服者。补下治下制以急。且去疾惟恐不尽也。

    下瘀血汤方大黄(三两) 桃仁(二十个) 虫(二十枚去足熬)

    上三味末之。炼蜜和为四丸。以酒一升煮一丸。取八合。顿服之。新血下如豚肝。

    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此恶露不尽。不大便。烦躁发热。切脉微实。更倍发热。日晡时烦躁者。不食。食则谵语。至夜即愈。宜大承气汤主之。热在里。结在膀胱也。

    无太阳证者。无头痛恶寒之表证也。产后七八日。少腹坚痛。恶露不尽。但宜行血去瘀而已。然不大便。

    烦躁。发热。脉实。则胃之实也。日晡为阳明旺时。而烦躁甚于他时。又胃热之验也。食气入胃。

    长气于阳。

    食入而助胃之热则谵语。至夜阳明气衰而谵语愈。又胃热之验也。故曰热在里。结在膀胱。里即阳明。

    膀胱即少腹。盖谓不独血结于下。而亦热聚于中也。若但治其血而遗其胃。则血虽去而热不除。

    即血亦未必能去。而大承气汤中。大黄、枳实。均为血药。仲景取之者。盖将一举而两得之欤。

    产后风。续续数十日不解。头微疼。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者。

    可与阳旦汤。

    产后中风。至数十日之久。而头疼寒热等证不解。是未可卜度其虚。而不与解之散之也。阳旦汤治伤寒太阳中风挟热者。此风久而热续在者。亦宜以此治之。夫审证用药。不拘日数。表里既分。汗下斯判。

    上条里热成实。虽产后七八日。与大承气而不伤于峻。此条表邪不解。虽数十日之久。与阳旦汤而不虑其散。非通于权变者。未足以语此也。

    阳旦汤方(即桂枝汤加黄芩)

    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

    此产后表有邪而里适虚之证。若攻其表。则气浮易脱。若补其里。则表多不服。竹叶汤。用竹叶、葛根、桂枝、防风、桔梗。解外之风热。人参、附子。固里之脱。甘草、姜、枣。以调阴阳之气。而使其平。乃表里兼济之法。

    凡风热外淫。而里气不固者。宜于此取则焉。

    竹叶汤方竹叶(一把) 葛根(三两) 防风 桔梗 桂枝 人参 甘草(各一两) 附子(一枚炮)

    生姜(五两) 大枣(十五枚)

    上十味。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覆使汗出。头项强。用大附子一枚破之。如豆大。

    前药扬去沫。呕者加半夏半升洗。

    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竹皮大丸主之。

    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者。乳子之时。气虚火胜。内乱而上逆也。竹茹、石膏。甘寒清胃。桂枝、甘草。辛甘化气。白薇性寒入阳明。治狂惑邪气。故曰安中益气。

    竹皮大丸方生竹茹 石膏(各二分) 桂枝 白薇(各一分) 甘草(七分)

    上五味末之。枣肉和丸。弹子大。饮服一丸。日三夜二服。有热倍白薇。烦喘者。加柏实一分。

    产后下利虚极。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主之。

    伤寒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寒以胜热。苦以燥湿也。此亦热利下重。而当产后虚极。则加阿胶救阴。甘草补中生阳。且以缓连、柏之苦也。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方白头翁 甘草 阿胶(各二两) 秦皮 黄连 柏皮(各三两)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内胶令消尽。分温三服。

    附方千金三物黄芩汤 治妇人在草蓐。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头痛者。与小柴胡汤。头不痛。

    但烦者。此汤主之。

    黄芩(一两) 苦参(二两) 干地黄(四两)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多吐下虫。

    此产后血虚风入而成热之证。地黄生血。苦参、黄芩除热也。若头痛者。风未全变为热。故宜柴胡解之。

    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 治妇人产后虚羸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吸吸少气。或苦少腹急。痛引腰背。不能食饮。产后一月。日得服四五剂为善。令人强壮宜。

    当归(四两) 桂枝 生姜(各三两) 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一日令尽。若大虚加饴糖六两。汤成内之。于火上暖令饴消。若去血过多。崩伤内衄不止。加地黄六两。阿胶二两。合八味汤成。内阿胶。若无当归。以芎代之。若无生姜。以干姜代之。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中风七八日。寒热已止而续来。经水才行而适断者。知非风寒重感。乃热邪与血俱结于血室也。

    热与血结。攻其血则热亦去。然虽结而寒热如疟。则邪既留连于血室。而亦侵淫于经络。设攻其血。

    血虽去。邪必不尽。且恐血去而邪得乘虚尽入也。仲景单用小柴胡汤。不杂血药一味。意谓热邪解而乍结之血自行耳。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治之无犯胃气。

    及上二焦。必自愈。

    伤寒发汗过多者。邪气离表则入阳明。经水适来者。邪气离表则入血室。盖虚则易入。亦惟虚者能受也。昼日明了。暮则谵语者。血为阴。暮亦为阴。阴邪遇阴乃发也。然热虽入而血不结。其邪必将自解。治之者但无犯胃气。及上二焦阳气而已。仲景盖恐人误以发热为表邪未解。或以谵语为阳明胃实。而或攻之或汗之也。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脉迟身凉和。胸胁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

    热除脉迟身凉和而谵语者。病去表而之里也。血室者。冲任之脉。肝实主之。肝之脉布胁肋。上贯膈。其支者。复从肝别上膈。注于肺。血行室空。热邪独胜。则不特入于其宫。而亦得游其部。是以胸胁满如结胸状。许叔微云。邪气蓄血。并归肝经。聚于膻中。结于乳下。以手触之则痛。非汤剂可及。故当刺期门。期门、肝之募。随其实而取之者。随其结之微甚。刺而取之也。

    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然汗出者愈。

    阳明之热。从气而之血。袭入胞宫。即下血而谵语。盖冲任之脉。并阳明之经。不必乘经水之来。

    而后热得入之。故彼为血去而热入。此为热入而血下也。但头汗出者。阳通而闭在阴也。此虽阳明之热。而传入血室。则仍属肝家。故亦当刺期门以泻其实。刺已。周身 然汗出。则阴之闭者亦通。故愈。

    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浓朴汤主之。

    此凝痰结气。阻塞咽嗌之间。千金所谓咽中帖帖。如有炙肉。吞不下。吐不出者是也。半夏、浓朴、生姜。辛以散结。苦以降逆。茯苓佐半夏利痰气。紫苏芳香。入肺以宣其气也。

    半夏浓朴汤方半夏(一升) 浓朴(三两) 茯苓(四两) 生姜(五两) 苏叶(二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妇人脏燥。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脏燥。沈氏所谓子宫血虚。受风化热者是也。血虚脏燥。则内火扰而神不宁。悲伤欲哭。有如神灵。而实为虚病。前五脏风寒积聚篇。所谓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而属于心也。数欠伸者。经云。

    肾为欠、为嚏。又肾病者。善伸、数欠、颜黑。盖五志生火。动必关心。脏阴既伤。穷必及肾也。小麦为肝之谷。而善养心气。甘草、大枣。甘润生阴。所以滋脏气而止其燥也。

    甘麦大枣汤方甘草(三两) 小麦(一升) 大枣(十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亦补脾气。

    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

    吐涎沫。上焦有寒也。不与温散而反下之。则寒内入而成痞。如伤寒下早例也。然虽痞而犹吐涎沫。则上寒未已。不可治痞。当先治其上寒。而后治其中痞。亦如伤寒例。表解乃可攻痞也。

    小青龙汤方(见肺痈)

    泻心汤方(见惊悸)

    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至有历年。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凝坚在上。呕吐涎唾。久成肺痈。形体损分。在中盘结。绕脐寒疝。或两胁疼痛。与脏相连。或结热中。痛在关元。

    脉数无疮。肌若鱼鳞。时着男子。非止女身。在下来多。经候不匀。令阴掣痛。少腹恶寒。或引腰脊。

    下根气街。气冲急痛。膝胫疼烦。奄忽眩冒。状如厥癫。或有忧惨。悲伤多嗔。此皆带下。非有鬼神。

    久则羸瘦。脉虚多寒。三十六病。千变万端。审脉阴阳。虚实紧弦。行其针药。治危得安。其虽同病。

    脉各异源。子当辨记。勿谓不然。

    此言妇人之病。其因约有三端。曰虚。曰冷。曰结气。盖血脉贵充悦。而地道喜温和。生气欲条达也。否则血寒经绝。胞门闭而经络阻矣。而其变证。则有在上在中在下之异。在上者。肺胃受之。为呕吐涎唾。为肺痈。为形体消损。病自下而至上。从炎上之化也。在中者。肝脾受之。或寒疝绕脐。

    或胁痛连脏。此病为阴。或结热中。痛在关元。或脉数肌干。甚则并着男子。此病为热中。为阴阳之交。故或从寒化。或从热化也。在下者。肾脏受之。为经脱不匀。为阴中掣痛。少腹恶寒。或上引腰脊。

    下根气街。及膝胫疼痛。肾脏为阴之部。而冲脉与少阴之大络。并起于肾故也。甚则奄忽眩冒。状如厥癫。所谓阴病者。下行极而上也。或有忧惨悲嗔。状如鬼神者。病在阴。则多怒及悲愁不乐也。而总之曰此皆带下。带下者。带脉之下。古人列经脉为病。凡三十六种。皆谓之带下病。非今人所谓赤白带下也。至其阴阳虚实之机。针药安危之故。苟非医者辨之有素。乌能施之而无误耶。三十六病者。

    十二 、九痛、七害、五伤、三痼也。

    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

    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

    当以温经汤主之。

    妇人年五十所。天癸已断而病下利。似非因经所致矣。不知少腹旧有积血。欲行而未得遽行。欲止而不能竟止。于是下利窘急。至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者。血结在阴。阳气至暮。不得入于阴。而反浮于外也。少腹里急腹满者。血积不行。亦阴寒在下也。手掌烦热。病在阴。掌亦阴也。唇口干燥。

    血内瘀者。不外荣也。此为瘀血作利。不必治利。但去其瘀而利自止。吴茱萸、桂枝、丹皮。入血散寒而行其瘀。芎、归、芍药、麦冬、阿胶。以生新血。人参、甘草、姜、夏。以正脾气。盖瘀久者营必衰。下多者脾必伤也。

    温经汤方吴茱萸(三两) 当归 芎 芍药 人参 桂枝 阿胶 丹皮 生姜 甘草(各二两) 半夏(半升) 麦冬(一升)

    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亦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治崩中去血。或月水来过多。及至期不来。

    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土瓜根散主之。

    妇人经脉流畅。应期而至。血满则下。血尽复生。如月盈则亏。月晦复 也。惟其不利。则蓄泄失常。似通非通。欲止不止。经一月而再见矣。少腹满痛。不利之验也。土瓜根主内痹瘀血月闭。

    虫蠕动逐血。桂枝、芍药。行营气而正经脉也。

    土瓜根散方土瓜根 芍药 桂枝 虫(各三分)

    上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旋复花汤主之。

    本文已见虚劳篇中。此去男子亡血失精句。而益之曰旋复花汤主之。盖专为妇人立法也。详本草旋复花治结气。去五脏间寒热。通血脉。葱主寒热。除肝邪。绛帛入肝理血。殊与虚寒之旨不合。然而肝以阴脏而舍少阳之气。以生化为事。以流行为用。是以虚不可补。解其郁聚。即所以补。寒不可温。行其血气。即所以温。固不可专补其血。以伤其气。亦非必先散结聚。而后温补。如赵氏、魏氏之说也。

    旋复花汤方旋复花(三两) 葱(十四茎) 新绛(少许)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妇人陷经。漏下黑不解。胶姜汤主之。

    陷经。下而不止之谓。黑则因寒而色瘀也。胶姜汤方未见。然补虚温里止漏。阿胶、干姜二物已足。林亿云。恐是胶艾汤。按千金胶艾汤有干姜。似可取用。

    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生后者。此为水与血俱结在血室也。大黄甘遂汤主之。

    敦、音对。按周礼注。盘以盛血。敦以盛食。盖古器也。少腹满如敦状者。言少腹有形高起。如敦之状。与内经胁下大如覆杯之文略同。小便难。病不独在血矣。不渴。知非上焦气热不化。生后即产后。产后得此。乃是水血并结。而病属下焦也。故以大黄下血。甘遂逐水。加阿胶者。所以去瘀浊而兼安养也。

    大黄甘遂汤方大黄(四两) 甘遂 阿胶(各二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其血当下。

    妇人经水不利下。抵当汤主之。

    经水不利下者。经脉闭塞而不下。比前条下而不利者有别矣。故彼兼和利。而此专攻逐也。然必审其脉证并实而后用之。不然。妇人经闭。多有血枯脉绝者矣。虽养冲任。犹恐不至。而可强责之哉。

    抵当汤方水蛭(熬) 虻虫(熬各三十) 桃仁(二十) 大黄(三两酒浸)

    上四味为末。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妇人经水闭不利。脏坚癖不止。中有干血。下白物。矾石丸主之。

    脏坚癖不止者。子藏干血。坚凝成癖而不去也。干血不去。则新血不荣。而经闭不利矣。由是蓄泄不时。胞宫生湿。湿复生热。所积之血。转为湿热所腐。而成白物。时时自下。是宜先去其脏之湿热。矾石却水除热。合杏仁破结润干血也。

    矾石丸方矾石(三分烧) 杏仁(一分)

    上二味。末之。炼蜜丸枣核大。五内中。剧者再内之。

    妇人六十二种风。腹中血气刺痛。红蓝花酒主之。

    妇人经尽产后。风邪最易袭入腹中。与血气相搏而作刺痛。刺痛。痛如刺也。六十二种未详。红蓝花苦辛温。活血止痛。得酒尤良。不更用风药者。血行而风自去耳。

    红蓝花酒方红蓝花(一两)

    上一味。酒一大升。煎减半。顿服一半。未止再服。

    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妇人以血为主。而血以中气为主。中气者。土气也。土燥不生物。土湿亦不生物。芎、归、芍药滋其血。苓、术、泽泻治其湿。燥湿得宜。而土能生物。疾痛并蠲矣。

    当归芍药散方(见妊娠)

    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营不足则脉急。卫不足则里寒。虚寒里急。腹中则痛。是必以甘药补中缓急为主。而合辛以生阳。

    合酸以生阴。阴阳和而营卫行。何腹痛之有哉。

    小建中汤方(见虚劳)

    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肾气丸主之。

    饮食如故。病不由中焦也。了戾与缭戾同。胞系缭戾而不顺。则胞为之转。胞转则不得溺也。由是下气上逆而倚息。上气不能下通而烦热不得卧。治以肾气者。上焦之气肾主之。肾气得理。庶缭者顺。戾者平。而闭乃通耳。

    肾气丸方干地黄(八两) 山药 山茱萸(各四两) 泽泻 丹皮 茯苓(各三两) 桂枝 附子(炮各一两)

    上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丸。日再服。

    妇人阴寒。温阴中坐药。蛇床子散主之。

    阴寒。阴中寒也。寒则生湿。蛇床子温以去寒。合白粉燥以除湿也。此病在阴中而不关脏腑。故但内药阴中自愈。

    蛇床子散方蛇床子 上一味末之。以白粉少许。和合相得。如枣大。绵裹内之。自然温。

    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阴中蚀疮烂者。野狼牙汤洗之。

    脉滑者湿也。脉数者热也。湿热相合。而系在少阴。故阴中即生疮。甚则蚀烂不已。野狼牙味酸苦。

    除邪热气。疥瘙恶疮。去白虫。故取治是病。

    野狼牙汤方野狼牙(三两) 上一味。以水四升。煮取半升。以绵缠箸如茧。浸汤沥阴中。日四遍。

    胃气下泄。阴吹而正喧。此谷气之实也。膏发煎主之。

    阴吹。阴中出声。如大便失气之状。连续不绝。故曰正喧。谷气实者。大便结而不通。是以阳明下行之气。不得从其故道。而乃别走旁窍也。猪膏发煎润导大便。便通。气自归矣。

    膏发煎方(见黄瘅)

    小儿疳虫蚀齿方雄黄 葶苈 上二味末之。取腊月猪脂熔。以槐枝绵裹头四五枚。点药烙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