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和解之剂

汪昂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无错小说网 www.wucuo.org,最快更新汤头歌诀最新章节!

    1、小柴胡汤〔半表半里和解〕

    小柴胡汤和解供,半夏人参甘草从。

    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百病此为宗。

    【方源】·张仲景

    本方由柴胡八两,半夏半升,人参、甘草、黄芩、生姜各三两,大枣十二枚共七味组成。水煎汤成,去渣再煎,分三次温服。本方专供和解半表半里证之用。凡是一切涉及少阳的病,都可以以此方为主治,再根据具体的病情,适当加减。

    柴胡升阳达表,黄芩退热清里,半夏散逆降气,使少阳胆府清净。人身十二经,皆取决于胆,胆府清净,诸邪在半表半里者,都因此而解,后来之邪,无论从表从里都不得复入。更用人参、甘草补气和中;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以善其后。凡病治不可用发汗、攻里、涌吐者,小柴胡汤俱有应用之机会。

    本方因以柴胡为主药,故以柴胡为汤名,至于称小柴胡者,是为了和大柴胡区别而言的,大柴胡和小柴胡相比,无人参、甘草,多芍药、枳实,更加大黄(亦有不加大黄者,但不如加大黄的好),攻病之力,较小柴胡为大,故名大柴胡。若论应用范围,大柴胡虽也以柴胡为主,基本是在和解,但偏于解里,应用范围反较为狭窄,远不如小柴胡可以广泛应用。所以不可拘于方名大小,来认识二方的区别,初学者对于此点,更应注意。

    2、四逆散〔阳症热厥〕

    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须。

    此是阳邪成郁逆,敛阴泄热平剂扶。

    【方源】·张仲景

    本方由柴胡、芍药、枳实、甘草四味药等分组成。治疗因阳热之邪所造成的厥逆(和由阴寒之邪所造成的厥逆,寒热相反,必须分别,千万不能混为一谈)。

    柴胡散半表半里之邪,枳实泄热,芍药敛阴,甘草和中,四味合成和解、敛阴、泄热、和中的止厥平剂,与姜附剂四逆汤的辛温大热回阳治厥,大不相同。

    除主药柴胡外,方中有大柴胡的枳实、芍药,只有小柴胡的甘草,很偏于大柴胡,所以泄热之力颇大,治疗因阳热所致的厥逆,极为适合。

    3、黄连汤〔升降阴阳〕

    黄连汤内用干姜,半夏人参甘草藏。

    更用桂枝兼大枣,寒热平调呕痛忘。

    【方源】·张仲景

    本方由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人参、甘草、桂枝、黄连、干姜各二两共七味组成。治疗胸中有热而欲呕,腹中有寒气而作痛的上热下寒证。

    本方即由小柴胡汤,以桂枝易柴胡,黄连易黄芩,干姜易生姜而成。不用柴胡用桂枝,则邪偏于表(上),以干姜易生姜,则寒盛于里(下),故上呕下痛之证,用此方表里双解,寒热平调,自可痊愈。所以不用黄芩改用黄连,只是因为连比芩治疗腹痛的力量大而已。所以此方变半表半里的和解为上热下寒的和解,是小柴胡汤的变法,也是和解之剂的一个主要方面。

    4、黄芩汤〔太阳少阳合病下利〕

    黄芩汤用甘芍并,二阳合利枣加烹。

    此方遂为治痢祖,后人加味或更名。

    再加生姜与半夏,前症皆呕此能平。

    单用芍药与甘草,散逆止痛能和营。

    【方源】·张仲景

    本方由黄芩三两,芍药、甘草各二两,大枣十二枚,四味组成,治疗太阳(表证)少阳(半表半里证)合病的下利。

    黄芩清半表半里之热,芍药敛阴,甘草和中,大枣健脾养液,救下利所伤的津液。虽属二阳合病,但主治多在少阳,因太阳表证多不下利,今二阳合病而下利,是半表半里已为主证,故用清热、敛阴、和中之药,可以使太、少二阳的合病,和解而愈。

    本方所治既以下利为主,后世的人遂以本方为治疗痢疾的祖方(下利与痢疾,古人不分,伤寒、金匮书中的下利,包括后世的泄泻、痢疾二病在内),不过只在本方的基础上,根据具体病情,加碱药味,或更换方名而已。

    如黄芩芍药汤即是由本方改名的,药味并无变化。

    又如芍药汤即是由本方加木香、槟榔、大黄、黄连、当归、官桂而成的。

    本方再加生姜、半夏,即为黄芩加生姜半夏汤(张仲景方),治疗黄芩汤证而兼有呕吐症的。

    本方除去黄芩、大枣,单用芍药和甘草即为芍药甘草汤(张仲景方)。为合营散逆治疗一切疼痛(尤其是腹痛)的有效良方。

    5、逍遥散〔散郁调经〕

    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

    散郁除蒸功最奇,调经八味丹栀着。

    【方源】·局方

    本方由柴胡、当归、白芍、茯苓、白术各一钱,甘草五分等六味药(加煨生姜、薄荷叶)组成。治疗五郁(木、火、土、金、水郁)及骨蒸劳热,最为有效。

    当归、白芍养血,白术、甘草和中,柴胡升阳,茯苓渗湿,再加生姜暖胃、薄荷消风。血足中和,阳升湿去,表里皆清,郁即不能存在,蒸热亦无从发生,所以效果极为良好。

    妇女因由于而致经血不调,其病最为多见,本方加丹皮、栀子(名八味逍遥散),正为对证的良方。

    6、藿香正气散〔辟一切不正之气〕

    藿香正气大腹苏,甘桔陈苓术朴俱。

    夏曲白芷加姜枣,感伤岚瘴并能驱。

    【方源】·局方

    方由藿香、大腹皮、紫苏、茯苓、白芷各三两,陈皮、白术、厚朴、半夏曲、桔梗各二两,甘草一两共十一味组成,研末,每服五钱,加姜、枣煎。治疗四时外感及一切内伤,并能治疗一切山岚瘴气和不服水土等病。

    藿香,芳香避秽,理气和中,用为主药,故以之为方名。紫苏、白芷、桔梗散寒邪利胸膈,腹皮、厚朴消除中满,陈皮、半夏利气化痰,茯苓、白术、甘草,和中健脾去湿,辅助中州正气。正气通畅无阻,诸邪自然解除。

    7、六和汤〔调和六气〕

    六和藿朴杏砂呈,半夏木瓜赤茯苓。

    术参扁豆同甘草,姜枣煎之六气平。

    或益香薷或苏叶,伤寒伤暑用须明。

    【方源】·局方

    本方由藿香、厚朴、杏仁、砂仁、半夏、木瓜、赤苓、白术、人参、扁豆、甘草,加生姜、大枣共十三味药组成,水煎服。治疗因受风、寒、暑、湿、燥、火六气所伤之病,病去人安,六气调和,所以方名六和汤。

    本方以六君子(参、术、茯、甘、陈、夏)补气为主,加藿、朴、杏、砂理气,扁豆、木瓜去暑,赤苓清热渗湿,对于夏季暑热伤气各证,更为适宜,所以多应用于夏季,秋冬时,适应证则较少。

    按:《局方》六和汤原有香薷而无白术,今汪昂歌中多白术,并说:“伤暑加香薷,伤寒加苏叶”,是与原书不符。但如见到无汗恶寒发热的症状,夏季可加香薷,春秋可加苏叶。

    8、清脾饮〔阳虐〕

    清脾饮用青朴柴,苓夏甘芩白术偕。

    更加草果姜煎服,热多阳疟此方佳。

    【方源】·严用和

    本方由青皮、厚朴、柴胡、黄芩、半夏、甘草、茯苓、白术、草果,加生姜共十味药组成,治疗一切热性疟疾。

    此方由小柴胡汤加减而成,小柴胡汤原能治疟疾,本方草果更为治疟专药。疟疾俗名脾寒,盖脾因受伤而寒,不能制水,反而生痰。痰久积化热,热甚而发阳疟。方中多理脾之药,乃是从本的治法。因脾伤不治愈,病源仍存在,徒从标清热治疟,病虽能暂减,而不能彻底痊愈,无益于病,本方既能从病源着手治疗,所以是一个治疗热性疟疾的好方子。

    9、痛泻要方〔痛泻〕

    痛泻要方陈皮芍,防风白术煎丸酌。

    补演并用理肝脾,若作食伤医更错。

    【方源】·刘草窗

    本方由白芍四两,白术三两,陈皮一两半,防风一两共四味药组成,或用水煎,或作丸剂,应视具体需要斟酌决定。治疗腹痛泄泻。

    芍药平肝泻木,白术补土健脾,陈皮理气补脾,防风疏风顺气。平肝使木不得克土,补脾使脾不受克。脾不受克,则腹痛自除、泄泻自止。方中药物,虽只四味,而能标本兼顾,实是一个有效良方。倘若医不识病,把肝木克土的腹痛、泄泻,误认为饮食伤脾的腹痛、泄泻,只知补脾,不知平肝,病源不去,病不能除。那就犯了医疗上的错误了。

    ·增辑·

    1、何人饮

    何人饮治久虚疟,参首归陈姜枣约。

    追疟青陈柴半归,首乌甘草正未弱。

    若名休疟脾无虚,参甘归乌甘草酌。

    四兽果梅入六君,补中兼收须量度。

    更截实疟木贼煎,青朴夏榔苍术着。

    2、奔豚汤

    奔豚汤治肾中邪,气上冲胸腹痛佳。

    芩芍芎归甘草半,生姜干葛李根加。

    3、达原饮

    达原厚朴与常山,草果槟榔共涤痰。

    更用黄芩知母入,菖蒲青草不容删。

    4、蒿芩清胆汤

    俞氏蒿芩清胆汤,陈皮半夏竹茹襄。

    赤苓枳壳兼碧玉,湿热轻宣此法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