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建置志

陈廷枢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无错小说网 www.wucuo.org,最快更新顺治永安县志最新章节!

    疆域

    永安县,本析沙二十四都上四保及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十都、三十一、三十二都,共九都,又析尤溪之四十都、四十一、四十二、四十三都共四都为邑。自嘉靖十六年,析去四十都设大田,此分割一都之地也。隆庆六年,析二十八都二图、二十九都一图、三十都一图设宁洋。惟割图不割地,疆域紊矣。县仍从沙、尤,旧属延平郡。自县北至沙县杉口界,九十里而近;东北至尤溪四十四都,一百二十里而遥;东至大田县英果等地,百里而近;东南至大田县集贤里,一百里而遥;南至今宁洋县马峰岭界,九十里而近;西南至连城县秋家岚界,一百二十里而遥;西至清流县九龙滩界,百里遥;西北至归化叶坊、吉口二处,一百(里)而遥。县邑疆域大概如此。大抵闽地在古为荒服,与中州不同。若但计地里,而不计田数,虽古大国何以加是?要之,中间山林居其九,田亩但一分耳。分治以来,承平日久,生齿渐繁,地不足以居,田不足于食,庶而未富,方惧其将来也。

    沿革

    永本沙之浮流一巡司地也,沙又延平七里中之一。前代沿革,一系于郡。往牒可睹,兹以往可益乎,可损乎?其当更易者,宁洋割地,可议乎?其邑内坊、都、图沿革,另载坊、乡、里下。

    坊里都图

    永安之设,割沙县九都、尤溪县四都。景泰三年,分置坊一、都十三,统图六十四。成化十八年,分坊为十图。弘治五年,增坊为十二图。嘉靖十四年,析四十都隶大田县。隆庆五年,又析二十八都二图、二十九都一图、三十都一图,隶漳之宁洋县。今坊十二、都十二,统图六十三。

    在城曰坊。为坊七:太平、龙兴、里仁、安仁、仁义、进贤、忠义。七坊,知县刘忠器立石。为图十二。

    在乡曰都。

    二十四都,为图三。九龙、黄竹坑、上坪、大松洋,距城六十里,县东。旧感义里。

    二十五都,为图十。忠山、岩前、高眉坑、大源,距城八十里。

    二十六都,为图十一。贡川、余荆山、大坡、小坡、冲村、瑶田、东坑,距城四十里。上二都俱县北。

    二十七都,为图三。大湖、曹岩、岭后、仓坪、大梅溪、积谷寮、洛溪、张埔头,距城二十五里。县治东南北俱是。

    二十八都,为图四。桂口、邢庄、西洋、林田,距城六十里,县南。上四都旧崇仁里。

    二十九都,为图二。吉山、下卞、热水口、洪田、苦竹、上石、爽溪、廖地,距城六十里。

    三十都,为图二。湖口,洪沙口、后澄,距城六十里。上三都旧怀恩里。

    三十一都,为图二。张坊、曹远、上、下早,距城四十里。上三都俱系县西南。

    三十二都,为图七。安沙,距城九十里。上二都旧善安里。

    四十一都,为图三。大坵头、纳洋、龙塘、蔡洋尾,距城九十里。

    四十二都,为图一。后埔、鸬鹚丘,距城一百里。

    四十三都,为图三,上槐林、下槐林、西霞坂,距城一百二十里。上三都县东,旧万足里,尤溪也。

    街巷市墟

    街

    新街(县前),旧街(城边),中街,后街(司前),前街。以上俱民街。

    头百街,二百街。俱尚宝坊。

    三百街,四百街,六百街。俱安静坊。

    五百街,九百街。俱东宁坊。

    七百街,八百街,十百街。俱长乐坊。以上街在军营。

    巷

    衙门巷

    水巷

    童宅巷

    后宫巷

    市

    安沙市三十二都。

    贡川堡市二十六都。

    岩前市

    忠山市二市在二十五都。

    墟

    吉口墟

    新桥墟俱二十五都。

    西洋墟二十八都。

    大湖墟二十七都。

    洪田墟二十九都。

    岭后墟在留坊。

    职制(俸粮附)

    知县一员。岁俸九十石,闰月加七石五斗,柴薪四名,马夫役,折支。

    县丞一员。万历八年,奉文裁革。

    主簿一员。岁俸六十六石,闰月加五石五斗,柴薪二名,马夫十役。顺治年间,奉文裁革。

    典史一员。岁俸三十六石,柴薪一名,马夫十役。

    儒学教谕一员。岁俸三十六石,闰月加三石。斋夫二名。

    训导二员。每员岁俸、斋夫与教谕同。崇祯年间,奉文裁革一员。

    廪膳生二十名。每名月廪一石。

    增广生二十名。

    (附:学生今百有奇)(原文缺学生数字。)

    司吏一名。

    安砂镇巡检司、湖口寨巡检司各一员。每员月俸五石。

    司吏一人。

    阴阳学训术一人。

    医学训术一人。

    僧会、道会司各一人。

    县司吏六名。

    典吏一十四名。

    铺长一名。

    架阁书吏一名。每岁共支本色米三十四石二斗。

    正统十四年,调邵武卫后千户所军置永安守御。千户所正千户原二员,今一员。每员岁俸一百九十二石。今裁革。

    副千户原二员,今一员。每员岁俸一百六十八石,今裁革。

    百户原十员,后无继七员,调卫二员,今一员。每员岁俸一百二十石。今裁革。

    典吏一名。今裁革。

    旗军原一千一百二十四名。今裁革。

    操练共三百九十六名。今裁革。

    县署

    永安县,景泰三年九月开县,本府抚民通判倪冕创立小屋三间莅事。四年冬,本县知县韩隆创正厅三间,后堂三间。设幕厅于正堂之左,库房于正堂之右。东、西两廊分列六房,中道戒石亭。仪门三间,于正厅之前。樵楼五间,于仪门之外。知县廨舍于正厅之北,川堂于正厅之后。左、右立县丞、主簿廨舍二所。东南立典史廨舍一所,设吏舍于六房之后。建土神庙于仪门之左。立牢房于仪门之右,周围墙垣。万历十五年,知县傅本智改戒石亭为坊,堪舆谓高压正堂。二十一年,知县苏民望见县前逼窄,捐俸召匠计之。后建戒石亭,徙其坊于县之对街,题曰“保障群黎”。坊之内三向各建悬榜廊,改申明、旌善二亭于樵楼之左右。巡捕、主簿夏秉彝于县之东、西设立栅门,曰东关,曰西关。夜加扃固,以防不虞。

    行署

    建南道分司旧有上、下分司,在县治北。下司已废。嘉靖己未年,官卖二司。景泰五年,本府通判杨季奇创。万历二十一年,知县苏民望重整。

    顺治四年丁亥,寇乱拆毁,丘墟。知县陈廷枢因上司往来,借居民房不便申请,顺治四年,分已征未给工食奉赦银两,另新架造。

    府馆在县治前。

    贡川公馆二十六都。

    忠山公馆二十五都。

    东洋公馆二十八都。旧址官卖,今别建。

    浮流仓

    在县之北城内,旧仓公厂高阜,即洪水所不能及。丁亥冬,山寇破城,拆毁。特画,且工费浩繁,难以蹴捐。知县陈廷枢谋所以储粮处,不得已,捐资买民房一所,暂置仓屋于县西衙空地。未一月落成,宏固可观。此不得已之苦心,亦权宜之计策也。

    预备仓

    县秋冬赃罚谷,上仓备赈。丁亥寇毁,未架。

    学署

    在县治东。景泰五年建,正德四年毁。知县刘灿重建,事载祭酒蔡清记。嘉靖二十一年,知县裴建修之。万历二十一年秋,知县苏民望到任。期年,环视学宫倾圮,楹瓦不全,泮池如矩而非制,棂星直出而不收。进诸生而言曰:“吾力能办之。”即毅然以兴起斯文为己任。措处罚锾□□两(原文缺罚锾的数字。),不足,又捐俸补助。朽者易之以新,漏者补之以全。庙庑为先,移棂门进五丈,填泮池一丈,为半璧之形。明伦堂、尊经阁、斋宇,以次修理,开扩隔道之路,徙儒学门五丈。百尔维新,焕然改观。宫墙之富,宗庙之美,可以想见阙里矣。适建南道吴璘以巡历至,深嘉而乐与之。是役也,不三月而告成。费出于县,分毫无损于民。经营不懈者为典史陈策,督工颇有劳者为耆民邢存志、饶师生。请太史翁正春为之记,见《艺文》。

    明伦堂在先师庙后。

    居仁斋由义斋翼明伦堂之左、右。

    号房在东、西庑之后,凡二十间。

    馔堂在号房之上,左、右各二间。

    御制卧碑在明伦堂左上。

    敬一亭在启圣祠之左。

    尊经阁在明伦堂后。

    典籍《大狩龙飞录》、《大明律》、《洪武正韵》、《御制大诰》、《大明会典》、《大学衍义》、《四书集注》、《五经集注》、《四书大全》、《五经大全》、《礼教仪节》、《为善阴隲》、《三儒类要》、《文章正宗》、《孝顺事实》、《性理》、《通鉴》、《纲目》。丁亥寇乱,无存。

    射圃旧址在县治北门外,演武亭左。嘉靖三十五年漂于水。

    儒学门在棂星门左。崇祯间,知县刘胤倡首重葺。丁亥冬折损,惟明伦堂特甚。知县陈廷枢甫下车便兴学校,捐俸馀,会学博徐鸿、何鼎铉谋复修之。首文庙及明伦堂两庑。增损泮池,新架三门等项,栋宇一新。此陈公樸棫之遗也。

    教谕衙一在明伦堂左,从居仁斋入;一在明伦堂右,从由义斋入。右者颓坏,训导朱钟借居尊经阁,至今仍之。

    学仓在教谕衙之左。

    祭器库在东馔堂之上。

    祭器木香炉、大铁香炉、烛台、铜酒樽、铁香炉、花瓶、铜盆、铜爵、笾、簠、俎、铁盆、牺尊、牲匣、铏、簋、豆。

    学田

    知县苏民望适下车,见师长之出入无舆,又非产马之地;诸生中多有贫不能葬,身无完衣,长无家室者,慨然叹曰:“此有司之责也。尊师重道之谓何?随吾力之所及何如耳。”万历癸巳岁,偶清欺隐罚锾二百八十七两八钱四分,又凑赎十二两一钱六分,申合上司,置买学田以赡师儒。设学百四十年,所创见者留心学校,良亦勤矣。今载其田亩,并经用式于下,以备稽考。

    一买得二十五都民人姜钦米田三段,用银三百两。约正杨教为中。

    一叚土名寺前、罗里坑二处,米三十九石五斗,外租五斗,外冬米。

    一叚土名寺前坂,米十六石,外冬米。

    一叚土名桥尾墩后,米十石。

    一查出永留庵田十六石。

    社学

    一在儒学前,一在县治北门内。嘉靖三十五年,署县事、延平府通判谢承志改此社学为四贤书院,祀杨、罗、李、朱四先贤。

    武署

    永安千户所在县学后。景泰三年,延平卫指挥韩瑄建。正堂三间,中阶为屏门,东、西两旁有千百户。厅久废。大门三间,万历三年,副千户陈瀚重建。

    吏目厅在正堂之东。后厅五间。

    旗纛庙三间,在所署后。

    镇抚司在旗纛庙东。

    武备库在旗纛庙东。现贮堪用军器三万二千一十六件。

    军器局在军营后山。

    属署

    安沙镇巡检司在县治西八十里三十二都。

    湖口寨巡检司在县治西一百二十里三十都。与连城、龙岩、宁洋三县界。俱正统五年设。

    镇堡公寓在县治北贡川堡。

    税课局旧志载在县治西七十步。官未设舍宇,未创基址,今莫之考。

    阴阳学在县治左。万历十八年,训术萧相汉请县增广土神庙后六间为廨舍。

    医学在县治左。

    铺舍

    县前铺在县治东侧。司一名,兵四名。

    黄坊铺在二十七都,去县治二十里。

    贡川铺在二十六都,去县治四十里。

    张关铺在二十五都,去县治六十里。

    新岭铺在二十五都,去县治八十里。以上三铺,司一名,兵三名。在县治之北。

    桂口铺去在县治三十里。

    林田铺去县治六十里。以上二铺,司一名,兵一名。

    东洋铺去县治六十里,兵止一名。以上三铺俱在县治南二十八都。

    庙坛

    先师庙两庑戟门棂星门

    启圣公祠在先师庙之右。

    名宦祠在戟门左。祀故督学熊汲、知县邓概、知县刘灿。

    乡贤祠在戟门右。祀宋陈瓘、邓肃,明邓文铿、陈隆、林腾蛟、李杏、赖孺(疑为“赖豫”之误,见卷七《人物志·孝义》。)、陈源湛、严九岳、罗明祖。

    社稷坛在县治西门外一里许斋所。隆庆五年,知县许培之建。

    山川坛在县治南门外。

    邑厉坛在县治北门外。

    城隍庙在县治东,儒学之左。门廊颓坏,万历十五年,邑民陈真焕新之。崇祯间,知县刘胤重架后宫,并造砖墙一完。

    唐田王庙在县治南门外。祀唐李肃,字行,陈州人。唐世以功封田王,建立庙。天子幸奉天关,叛将牛氏乘中原多事,闭关窃据。及朱泚平,天子赐王弓矢,命曰:“闽粤弗庭,汝往征之。”王率精锐数万,至临汀浮流口,猝与贼遇。后兵不继,王力战而死。尸浮水上,弥月不变。乡民詹纠殓而祀之。凡有祷辄应。贞元间,有司以闻,敕封孚佑广烈王。以妃陈氏配享,从以五神,曰胡、曰陈、曰周、曰张、曰汤,皆裨将也。

    童公营在二十七都桂溪地方。公,沁州人,名御仔。于后秦甲戌年入闽,征寇有功,至桂溪身殁,乡人即全躯祀之。唐中统五年,帝敕旨封为护国佑民,开基土主童侯之神,妻曾氏亦封夫人。

    晏公庙在县治北门内。

    英烈王庙在北门就外,旧名龟山庙。高阜如龟,合抱樟木数十根。丙辰,大水漂流,今改新地万历年间,苏民望栽插松树遮荫,通邑风水。

    关王庙在县治东安静坊。

    名山庙在贡川。

    神山庙在所后牛湾巷。

    四贤书院祀吾延平杨、罗、李、朱四先贤。旧址在县治北门外。嘉靖三十五年,漂于水。署县事延平府通判谢承志改北社学为之。万历八年,奉勘合毁卖,暂迁神主于英烈庙之侧。十一年,续奉勘合,凡天下书院毁者,俱准复立,而此地今犹未复也。

    栟榈书院宋左正言邓栟榈先生读书处也。知县郭仁建于屏岩下。嘉靖四十六年,知县卓光谟改在栟榈寺左旁。

    忠勇祠在二十八都邢庄。祀阵亡邢志宏、邢宗善、邢仲卿、邢景清、邢必崇。嘉靖间建邑,进士林腾蛟记。

    姚公祠在县治北门外永济桥头。祀故知县姚仲韶。嘉靖间,邑民建。

    六烈祠在贡川。祀烈女邓氏、陈氏、邓氏、刘氏、姜氏、林尾姑。隆庆间,知县许培之建,武平佥事毛为光记。

    永怀祠在贡川。祀知府周贤宣。本乡人建,佥事李杏记。

    刘公祠在县治北武曲桥头。为知县刘胤建桥立。

    纹山祠在贡川堡内。祀乡贤罗明祖。其子罗艰建,辛未进士陈道晖记。

    城池

    永安自正统十四年沙寇邓茂七平,都督范雄奏请于沙、尤二县界筑城。周围五里,三十二步为门,曰东门、曰南门、曰西门、曰北门、又曰小水门。自东抵北,自北抵西,皆负山阻溪,濠堑无事开凿。独南门外系平地,凿地注水以为池。今架屋其上,诚恐失没。窝铺十六处,绕列各门。永之隍墉,亦可谓截然完固矣。

    四门城楼。南楼因乱折损大半,顺治八年重修;西楼尽行烧毁无存,顺治八年全新架造;北楼角几颓,顺治九年整复;东楼乱毁,以守御急暂造屋数间,以避风雨。皆知县陈廷枢之力也。

    巡警铺

    民市八坊,军营四坊,各有小铺。向年巡逻,民任其劳,近奉宪令,兵丁巡警,百姓免役。

    演武场

    在县治北。其地平旷,周围可百数丈。嘉靖三十五年,为洪水致圮十之一二。万历十四年,有请迁之东漏泽园者。时本府推官卢泮署邑,亲视其地,见枯骨玼玼数千,固不允,莫若旧址为善。乃令军人运北桥废石,益加砌固。二十一年,知县苏民望又为之重建厅亭,于是永可训练矣。

    贡川堡

    贡川距邑四十里。嘉靖三十六年、七年,广贼入境,烧劫俘戮,民汹汹无宁日。上司行示村落筑堡自卫,贡川遗民谋派筑堡,请诸抚按本道,报曰可。下本府议,本府知府委官督造。广六百二十三丈,高二丈四尺。乡人德之,立祠尸祝。堡记载《艺文志》。

    桥渡

    桥

    武陵桥东门外。原名马陵,系马仙家之陵。屡经洪水,邑桥惟此独存,若有神呵护之。

    广宁桥西门外。旧系李仁、黄琦、赖宗杰募众建立,后系黄仙佑重建。今火,烧毁。

    永济桥县北。往府通衢。先吴应、赖宗杰募众,嘉靖间,知县姚仲韶重建。丙辰,大水漂去。

    城北石桥学正林凤仪运大石为梁。今坏。

    中村桥二十六都。

    建安桥二十五都。

    会清桥贡川堡。

    延寿桥即大坡桥。民人张良建。上二桥二十六都。

    安定桥民人陈真焕重建。

    坡角桥益溪。

    栟榈口桥

    德星桥

    忠善桥

    集福桥

    永镇桥

    龙凤桥上五桥俱二十七都岭后。

    桂口桥

    西洋桥

    邢庄桥

    盈丰桥小螺。已上四桥俱二十八都。

    洪田桥二十九都。

    生卿桥二十九都。刘宗基建。

    福溪桥三十一都。

    杨梅桥四十一都。

    溢洋桥四十一都。

    广平桥四十二都。

    蓬仙桥二十八都。

    渡

    浮流口渡原民人杨彦诚、彦祥置田造舟以济。万历间,知县傅本智创建浮桥,民利赖之。知县苏民望鼎新重建。

    下渡北桥下。

    益口渡二十七都。乡人饶觉灵置田给舟。立祠在焉。

    固发口渡贡川。今作浮桥。

    小练渡

    上国墲渡

    下广渡军人吴永祥置田立渡。

    上石舡渡民人赖鼐置田立渡。今移苦竹。

    上板桥渡已上五渡俱二十九都。

    大淘口渡

    小陶口渡二渡,三十都。

    流坑渡二十七都。乡人赖万四置田立渡。

    东关渡二十五都。乡人萧宪置田立渡。

    曹远渡张绸置田立渡。

    亭

    洗心亭在高飞寺后。知县郭仁建,为讲学之所。

    永思亭在县治北。万历八年,为署印推官卢泮亲供报田之法,深救丈量之弊,永民德之,故立碑焉。

    永怀亭为署印训导黄鐩重慎赋役,令各图自派,深救派粮之弊,士民立碑以志思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