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故都年景

唐鲁孙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无错小说网 www.wucuo.org,最快更新大杂烩最新章节!

    在早年农业时代,每年一交腊月就该忙过年啦。北京有句谚语说:“过了腊八就是年。”又说:“送信的腊八粥,要命的关东糖。”总而言之,各行各业喝腊八粥,就要清厘人欠欠人的新旧账目了。

    熬腊八粥

    自古流传,腊月初八那一天是佛教始祖释迦牟尼证道的佛日。佛门弟子用豆、果、黍米熬粥供佛,就是喝了佛粥,可以上邀佛祖庇佑。中国民间喝腊八粥,始于汉武帝时期。到了盛唐,腊月初八称为腊八节,过腊八啜粥的风气曾盛极一时。清朝康(熙)乾(隆)时期,天下承平已久,除了熬腊八粥供佛外,乾隆踵事增华,把熬腊八粥视为一个大典,每年都要指派近支王公大臣,在雍和宫监视熬粥,供佛之余,分送皇帝及各宫后妃去吃,名曰“尚膳”;并且要颁赐近支王公臣僚。说是吃了这种腊八粥,一年之内可以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熬制腊八粥的习俗,大江南北、黄河沿河各省好像都很普遍。不过北平许多够资格戴红顶子的官宦人家,因为要把自己熬的腊八粥进供内廷,谁也不敢马虎。拿我喝过最考究的腊八粥粥料来说,共有糯米、小米、高粱米、黍米、薏米、玉米糁、大麦仁、红豆等八种。其中薏米要挑去中间米糠,红豆要洗成豆沙。粥里用的粥果,除了干百合、干莲子可以混入锅内同煮外,其他六种粥果,榛瓤、松子、杏仁、核桃、栗子去壳退翳、枣子除核,可跟红糖另放,喝粥时自取。熬粥的水要一次放足,不能再加。枣子剥下的枣皮用水煮开将豆沙稀释搅匀,如果放得多少适当,则粥呈深藕粉色,啜喝起来,色香俱佳,方算腊八粥的上乘。

    购买年货

    过年应买的东西很多,但也不外是过年应用吃食物品、鞋帽衣饰等。谈到过年吃食,以北平来说,各商号铺户最早的虽然正月初六就开市大吉,可是所卖都是隔年宿货;总要过了灯节,才进新货正式做买卖呢!大饭庄子过完年开市最晚,有的要到正月底才开座。一则因为炉灶用了一整年要好好整修一番;二则灶上红白案子师傅,只有过年歇官工,纷纷回原籍过年,所以不能太早开座。至于过年不休息照常营业的叫“连市买卖”,那是少之又少了。照以上情形来看,手头宽裕的人家,预先准备个半月二十天食品的,视为理所当然。这笔费用,可就相当可观了。

    至于衣着方面,一家男女老少过新年,换新鞋是不可少的。北平老妈妈有句老话,说过年穿新鞋踩小人,免得人在背后嚼舌根子。过年换新衣戴新帽,只是小孩而已。至于大人们,北方民情相当朴实,衣服的款式,几年也不会变样,不像现在忽长忽短、时肥时瘦,年年花样翻新。除了豪门巨富闺秀,要做几件新衣服夸耀一番外,一般人家妇女,都有所谓家常穿的衣服和做客穿的衣服,把放在箱子里的做客衣服拿出来穿,再买几朵绒花戴在头上,也就可以对付着过年啦。

    擦拭祭器请香烛

    中国人过年,最重要的一件事是酬神祭祖。早年每个家庭大都信奉佛教,一年四季受佛祖庇佑,年终岁暮,自然要仰答天庥,并为来年祈福。过年是一年中最大的节日,平日家人寄食四方,你东我西,到了岁末除夕总要赶回家来阖家团聚,此时慎终追远告祭先灵是最恰当了。北平中等家庭都有几堂祭器,这种祭器都是广锡制造,底下是水碗(取其温暖菜肴不凉),盖做成鱼质龙纹,鸡群凤饰专供祭祀之用,每年只用一次,至于供干鲜果品的罍卣樽瓯,都要洗拭干净。

    敬天祭祖自然少不了香烛,平素不烧香的人家,过年也要多烧几炷香,多数由除夕起到十七日送神止,共烧十八天。除夕说是诸神下界,访察人间善恶,所以除夕还要另外点一座通宵香斗。北平各大香烛铺全能订做,斗高四尺多,每节要用金银彩纸打箍,斗盘分成若干小格,里面放的都是青精玉芝馥郁馝馞的香料。香斗从除夕子正点燃,要到元旦午正烧完,才算真材实料。天地桌前的香长可逾丈,粗过拇指的子午香,一支接一支,要点到正月初八顺星、撤供桌,才能中止。祖宗神主喜容前一支麝脐兰薰的藏香,更增加了除夕祭祖时庄严肃穆的气氛。此外大双包小双包的各种蜡烛,百速锭五封装十封装的还有散把儿香若干包,大约酬神祭祖才能够用。除了藏香要特地跑一趟白塔寺或雍和宫,跟庙里喇嘛购买外,这些香烛要在祭灶以前跟香蜡铺定妥。否则临时现买,香不干、蜡不固,岂不大煞风景;甚至一年之内,遇事都不会顺心如意的。

    扫房

    从前过年扫房也是一件大事。早先老年人避忌太多,过了腊月二十就不准扫房啦,那一天是土王用事,也不能动土啦。所以哪一天扫房,要先翻翻《玉匣记》,官宦人家都有一本《玉匣记》,可以自己选择适当的黄道吉日去扫。有些小户人家自己没有《玉匣记》,或者不认识字,那就要麻烦一下附近的油盐店了。无论哪家油盐店都有一本《玉匣记》,好像店里还有一位专管《玉匣记》的同人,凡是左邻右舍来请他选择吉日,他能毫不犹豫照书上原文背诵如流,选个诸事大吉的好日子。现在《玉匣记》这本书,已经没人知道,扫房吉日请教油盐店,可能更是大家闻所未闻了。

    北京为过年清洁大扫除,不要别人来检查,自己做得就非常彻底。首先要把墙上挂的字画房镜,拿到院里拂拭干净。桌几橱柜放的古董文玩,以及一般使用器皿物件,一律拿到院里该洗的洗,该擦的擦。把整个屋子腾空,一方面用长把鸡毛笤帚扫房掸尘,一方面用锯末子(北京称木屑为锯末子)和水,搜(读如“守”)了一遍又一遍,把地扫得一尘不染(北京都是方砖地,很少用地板的)。再把琉璃门窗隔扇,擦得光可鉴人。然后搬出屋外的物件再一一放回原处,才算大功告成。北地冬寒凛冽,滴水成冰,就是用滚水来洗刷,一会儿工夫手指头仍然冻得红肿生疼。现在虽然事隔若干年,想起过去北京扫房的滋味,仍觉不寒而栗。

    封印

    在清代各衙门的公务人员,既无星期例假,又无排日轮休,终岁辛勤。到了腊月二十以后,无论大小衙门,都要封印停止办公,大家才能稍安喘息。在封印期间,有早经用空白公文加盖“预留公文”小木戳,遇有十万火急刻不容缓的要件,由有司禀承堂官后,可以权宜行事;等开印后,再补办公文。大小衙门封印日期,整齐划一,开印日期一律定为正月二十。繁忙的机关,过了初五,正月初六虽不开印,遇上紧急要公也自然要先行处理。有些闲散的冷衙门,虽然说是正月二十日正式开印,可是懒懒散散不把正月过完,好像办公还不能恢复正常呢!封印开印都要香烛供奉,磕头如仪,燃放鞭炮,以示尊重国家典制。

    各衙门的大印,都是官篆直纽,放在木装印匣里,封印时要用一块杏黄或土黄色布,把印匣包起来,打上印结。从前当监印官的人,必须会打印结。所谓印结,系的时候,有一种特别技巧,看着印结是系得牢牢的,可是开印时用单手一抖,印结立开,既不准打死扣,更不准用两手来解。从前官场迷信说,印结系死扣,不但衙门上下容易发生龃龉,对外行文更多阻碍。新正开印,如果监印官抖得漂亮,一揪就开,拿户部比较阔的衙门来说,堂官送个十两二十两茶敬是很平常的呢!

    笔者服务公职的时候,有一次转勤交卸,给我监印的是位女性监印官,印结一抖而开,手法非常干净利落。我曾经问过她,何以会这种老古董手法。她说,她的父亲当年在浙江布政司衙门监印,她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就学会了。可惜当时事忙,没能向她仔细请教,这种巧妙手法,现在可能已经没人会系啦。

    买爆竹请蜜供

    中国人无论南北各省没有不喜欢放爆竹的,到了过年,正是普天同庆的好日子,更要大放特放一阵子。除夕祭祖,子正迎灶接神,元旦出行,这三挂长鞭,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越长越表示人财两旺。冀察政务委员会时期,萧振瀛是炙手可热的人物,据说民国二十三年元旦出行,他在北兵马司住宅放了一挂三十万头特制长鞭,足足放了半小时,把胡同里交通都断绝了。普通最长的鞭是足十万头,三十万头鞭自然是特制品啦。过年北平除了东四、西单、鼓楼前,设有临时卖花炮的大摊子外,零整批发鞭炮的反而是各大茶叶铺。茶叶跟鞭炮根本扯不上关系,何以茶叶铺发售鞭炮呢?笔者曾经问过若干老前辈,谁也说不出所以然来,现在恐怕更没有人知道啦。

    北平的花炮除了当地花炮作坊自制,近处来源是河北省的束鹿,远则湖南浏阳,广东琼州、雷州、三水。带响的花炮,有双响、天地炮、二踢脚、炮打灯、八角子、连升三级、平地一声雷、炮打襄阳城等;不带响的有太平花、花盆、葡萄架、大金钱、小金钱等。小孩拿在手上放的,有地老鼠、滴滴金、黄烟、洋花等。最巧妙的是花盒子,层数越多,盒子越大,价钱也最贵。当年城南游艺园元宵节必定放一次烟火花盒子,以娱嘉宾。最大的盒子圆径有七八尺,高两尺有余。所有火彩都折叠好,一层一层放在盒子里,放起来万斛繁星,云烟万状。跟现在联勤制造的高空烟火,巧心妙手,可以说各有千秋。

    蜜供也是北平过年必不可少的点缀,天地桌、佛前、灶神前都是必不可少的,除了灶王供只有三座而且比较矮小点外,其余都是长近两尺、五座算一堂的大蜜供。过年处处都要花钱,这三堂蜜供,当然所费不赀。一般有计划的家庭,可以先到饽饽铺上蜜供会,除夕之前保管一份儿一份儿用圆笼挑到家里来。谁知分期付款的办法,北平饽饽铺早就行之有素了!

    写春联买年画

    大人忙年,小孩在书房读到腊月二十左右,老师分别回家过年,书房私塾也就放年假了。那时既无寒训,又无冬令营这类活动,家长怕孩子们胡吃乱跑,于是给孩子们想出最好的行当,那就是写春联。在街头巷口摆上一张条桌,安置好纸墨笔砚,就可以大写特写啦。年轻人好胜,你写的黑亮光润,我能真草隶篆四体皆备;你对联用的词句大雅宏达,我一副对联另送横批一帧。到了年根儿底下,每人怀里都揣有几文墨敬,恰好画棚子开张,正好三朋四友逛逛棚子,以消永昼。

    提起画棚子卖的年画,小孩没有一个不喜欢的。用大张粉连纸拓印上色,无论大宅小户都要买几张点缀年景,不过贴的地方不同,有的贴在起居室卧房,有的贴在门房厨房而已。年画始于何时,已无可考。当年国际考古家福开森博士搜集明代年画十多张。国剧大师齐如山先生收藏年画中,就有康熙乾隆年间产品。同时齐如老鉴于这种乡土风味极浓的古代民间绘画艺术将近失传,于是跟几位同好,凑了一笔钱,把杨柳青戴连增所存能印的底版,各印四五十张,分成若干份儿,大家保存起来以资留传,而垂永久。

    据说我国出产年画的地方只有两处,一是天津附近的杨柳青,一是河北深州的武强县。杨柳青的画又叫卫画,手工细腻,色彩鲜明,售价稍高,只在京津保定一带行销。武强的年画虽然手工稍嫌粗糙,可是乡土气息极为浓郁,远及西南的昆明各大城镇,西北迪化附近地区,都有这种年画在贩卖。齐如老说,他在法国巴黎博物院看到中国各式各样的年画,有数百张之多。七七事变之前,南满铁路的博物馆收藏的这种年画也极丰富,当年跟齐如老一块儿收集年画的有汪申伯先生。据如老在世见告,汪先生早来台湾,那些年画可能尚在保存,希望这些与民俗有关、历史悠久的美术品,能在新年期间展览一番。让年轻一代看看早年的民俗画是什么样子,岂不是很有意义吗?

    拜年

    谈到拜年,除了小孩喜欢过年拿红包外,成年人提到拜年,没有人不头痛的。北平商家拜年,比较省事,派徒弟们拿着名片各处投递。各商号门口,都竖立一只“谨登尊柬”的信筒子,片子往里一投,就算人到礼数到,一天可以跑个几十家上百家。一般官民人等可就不同啦,就是交往稀疏、一年见不上一两次面的远亲故旧,过年一家家要去拜拜年,否则不是变成了断绝往来了吗?

    凡是人家来拜年的都要回拜,门生给老师拜年,老师也要回贺,否则就算失礼。好在北平的规矩,除非至亲好友可以到门不递名片、径自登堂入室外,凡是递名片拜年者,一律挡驾不往里请。在民国初年拜年,仍然多用骡车代步。坐在车里连车帘都不撩开,将名片交给赶车的,他喊声回事,门房有人出来迎接。车夫高举名片,说“拜年道新禧”,门房接过名片也高举,回说“劳步挡驾不敢当”,就算礼成。

    北平城里城外地方辽阔,骡车走得又慢,从初一到初五要拜几百家的年,要不是望门投帖,这个年岂不是要拜到元宵节吗?因为这种投帖式拜年,完全是种形式,凡是交游素广的人,想出了取巧办法,开张清单交给子弟近亲代为投片拜年,反正不往家里请,彼此心照,永远也不会穿帮的。有的人自己没有车,各大街都有停放拉买卖的骡车的地方,叫“车口”,可到那儿去雇。讲好了价钱之后,另外有两件事情也要先行讲妥。一是赶车的戴官帽(红缨帽)要加多少钱,递片子又要加多少钱。因为赶车的不戴官帽,彼此之间是买卖生意,一戴官帽,就有主仆之分了,所以得多加钱;代递名片可以使坐车的免去上下车之劳,并且免去跟门房说若干废话,自然要多加点钱了。这些都是故都昔年旧事,现在说出来不是十分可笑吗?

    辞岁

    从前古板人家,辞岁比拜年还重要。除夕请出喜容悬挂起来上供,算是给祖宗辞岁,然后长幼依序给辈分高年纪大的长辈磕头辞岁。凡是未婚少年男女,都有压岁钱可拿。给红包都是堂客们的事,官客只有姑老爷舅老爷给红包,因为他们是近亲,而又穿堂入室,所以才封红包给压岁钱。不像后来争奢斗靡,不论男女长幼红包满天飞,让一般拘于旧礼法的人家相形见绌,难于适应了。

    清朝宫廷中,对于辞岁也非常重视。每年岁除,太阳一偏西,所有近支王公、勋戚宠臣,都要进宫辞岁。各宫也都准备好赏人的小荷包,花色有绣花、千金、缂丝、穿珠,罗纨 绣,争奇斗巧,全是宫娥们精心之作。荷包里有金银小元宝、钱锭、如意,都不过黄豆大小,可是雕文刻镂,技巧横出,得之者无不视同珍异(袁世凯洪宪时期,曾经让他的总管郭宝臣督造一批洪宪瓷,并仿照清廷原样,订铸一批金锞子,后来都被收藏家以重价搜求。洪宪瓷因为数量多,市面上还偶或发现,至于那批小锞子,还没来得及赏人,就被他的左右瓜分了)。大内辞岁,最迟日落之前一律离开宫禁。因为皇家知道,除夕家家都要祭祖,祭完祖才能阖家吃团圆饭,交了子正就不能再吃团圆饭了。除了特殊情形,宫里绝不会留臣下们一同在宫中守岁的。

    北京是元明清三代国都,过年的民俗,一时也写之不尽。以上写的是一些比较老的年景,聊供大家回味一下故都当年过年的情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