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诗的平仄

王力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无错小说网 www.wucuo.org,最快更新诗词格律概要最新章节!

    3.1 四声和平仄

    古代汉语有四个声调:(一)平声;(二)上声;(三)去声;(四)入声。现代汉语有许多方言(吴语、粤语、闽语、湘语、客家话等)都还保存着这个四声①。但是,北方许多方言(包括北京话)和西南方言里,入声已经消失,平声分为阴阳, 成为新四声,即(一)阴平;(二)阳平;(三)上声;(四)去声。

    唐宋以后的诗词是讲究声调的。在用韵时,平声不和上、去、入声押韵,上、去声也不和入声押韵。律诗、绝句还要讲究平仄。所谓“平”,指的是平声(包括今之阴平、阳平);所谓“仄”,指的是上、去、入三声。“仄”就是不平的意思。在诗词的写作上,让这两类声调互相交错,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这样就造成了诗词的节奏美。平仄的规则非常重要。可以说,没有平仄就没有诗词格律。

    现在北方人和西南地区的人讲究平仄遇到很大的困难,就因为不能辨别入声字。在普通话里,入声字转入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在西南话里,入声字一律转入了阳平。

    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记住一些常用的入声字。下面列举一些常用的入声字,以供参考。

    一、屋

    屋木竹目服福禄谷熟穀肉族速鹿腹菊陆轴逐牧伏宿读犊毂复粥肃育六缩哭幅斛戮仆畜蓄叔淑独卜沐祝麓筑穆覆秃郁夙孰朴矗②

    二、沃

    沃俗玉足曲粟烛属录绿辱狱毒局欲束鹄③蜀促触续督赎笃浴酷褥旭

    三、觉

    觉角④岳乐捉朔卓琢剥驳雹确浊擢握学镯

    四、质

    质日笔出室实疾术一乙壹吉秩密率律逸栗七虱悉戌必侄聿茁漆膝

    五、物

    物佛拂弗屈郁乞讫勿熨

    六、月

    月骨⑤髮发阙越谒没伐罚卒竭忽窟钺歇突袜勃筏掘核曰蝎

    七、曷

    曷达末阔活钵脱夺褐割沫葛渴拨豁括遏掇喝撮咄

    八、黠

    黠辖札拔猾滑八察杀刹⑥刷

    九、屑

    屑节雪绝列烈结穴说血洁别缺裂热决铁灭折拙切悦辙诀泄咽杰彻哲鳖设啮劣掣截窃蔑跌辍揭桀薛噎碣

    十、药

    药薄恶略作乐落阁鹤爵雀弱约脚⑦幕洛壑索郭错跃若缚酌托削铎灼凿⑧却鹊诺漠钥着虐掠泊获莫铄锷鄂勺谑廓霍烁镬嚼拓各桌搏礴昨

    十一、陌

    陌石客白泽伯迹⑨宅席策碧籍格役帛戟璧驿麦额柏魄积脉夕液册尺隙逆划百辟赤易革脊获适隔益掷⑩责惜僻辟腋掖释择摘斥奕迫疫赫炙藉译骼翮瘠昔硕隻

    十二、锡

    锡壁历枥击绩笛敌滴镝檄激寂翟析溺觅狄荻雳砾剔踢的涤戚

    十三、职

    职国德食蚀色力翼墨极息直得北黑侧饰贼刻则塞式轼域殖植值敕饬棘惑默织匿亿忆臆特勒仄稷识肋即逼克蜮拭弋陟测抑恻亟忒穑或

    十四、缉

    缉?辑立集邑急入泣湿习给十拾什袭及级涩粒揖汁蛰笠执汲挹葺吸楫

    十五、合

    合塔答杂腊纳榻蜡匝阖沓榼踏鸽飒盍拉

    十六、叶

    叶帖贴接牒蝶猎妾叠箧涉捷颊摄协谍挟馌燮辄

    十七、洽

    洽狭峡法甲业匣压鸭乏怯劫胁插押狎恰柙夹浃侠

    3.2 今体诗的平仄

    今体诗(律诗、绝句)的平仄,指的是句子的平仄格式。五言律诗共有四个句型,即:

    一、仄仄平平仄

    二、平平仄仄平

    三、平平平仄仄

    四、仄仄仄平平

    (字外加圈表示可平可仄。下同。)

    四个句型错综变化,成为五言律诗的四种平仄格式,如下:

    一、首句仄起仄收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春夜喜雨 杜 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俱”读jū,“看”读kān)

    旅夜书怀 杜 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秦州杂诗 杜 甫

    南使宜天马,由来万匹强。

    浮云连阵没,秋草遍山长。

    闻说真龙种,仍残老骕骦。

    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

    这种平仄格式最为常见。

    二、首句仄起平收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终南山 王 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三、首句平起仄收式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山居秋暝 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四、首句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晚 晴 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五言绝句是五言律诗的一半,所以也有四种平仄格式,如下:

    一、首句仄起仄收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相 思 王 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问刘十九 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这种平仄格式最为常见。

    二、首句仄起平收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哥舒歌 西鄙人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三、首句平起仄收式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听 筝 李 端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四、首句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闺人赠远 王 涯

    花明绮陌春,柳拂御沟新。

    为报辽阳客,流芳不待人。

    这种平仄格式罕见。

    七言律诗也有四个句型,即:

    一、平平仄仄平平仄

    二、仄仄平平仄仄平

    三、仄仄平平平仄仄

    四、平平仄仄仄平平

    四个句型错综变化,成为七言律诗的四种平仄格式,如下:

    一、首句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望蓟门 祖 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唯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涯”读yí)

    隋 宫 李商隐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涯”读yá)

    秋兴八首(其六、七、八) 杜 甫

    瞿唐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游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这种格式最为常见。

    二、首句平起仄收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客 至 杜 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遣悲怀 元 稹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过”读ɡuō)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三、首句仄起平收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秋兴八首(其四) 杜 甫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胜”读shēnɡ)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思”读sì)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难”读nàn,“看”读kān)

    村居初夏 陆 游

    天遣为农老故乡,山园三亩镜湖旁。

    嫩莎经雨如秧绿,小蝶穿花似茧黄。

    斗酒只鸡人笑乐,十风五雨岁丰穰。

    相逢但喜桑麻长,欲话穷通已两忘。

    (“忘”读wánɡ)

    这种格式也很常见。

    四、首句仄起仄收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 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裳”读chánɡ,“看”读kān)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刘禹锡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七言绝句是七言律诗的一半,所以也有四种平仄格式,如下:

    一、首句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凉州词 王 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早发白帝城 李 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 杜 牧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泊秦淮 杜 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从军行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教”读jiāo)

    这种格式最为常见。

    二、首句平起仄收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忆江柳 白居易

    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

    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

    三、首句仄起平收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军城早秋 严 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赤 壁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秋 夕 杜 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山 行 杜 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贾 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种格式也很常见。

    四、首句仄起仄收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 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赠刘景文 苏 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3.3 平仄的变格

    关于七言律诗、绝句的平仄,前人有个口诀,说的是: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意思是说,在七字句中,第一、第三、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第四、第六字的平仄必须分别清楚,该平的不能仄,该仄的不能平。由此类推,在五字句中,应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这个口诀是不全面的,引起许多人的误解。在本节里,我们讨论“一三五不论”的问题。

    上文说过,五律、五绝、七律、七绝都有四个句型,即:一、平仄脚(五言:仄仄平平仄,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二、仄仄脚(五言:平平平仄仄,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三、平平脚(五言:仄仄仄平平,七言:平平仄仄仄平平);四、仄平脚(五言:平平仄仄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四个句型有不同情况,四种句型第五字(五言第三字)的平仄以论为常格,不论为变格;第四种(仄平脚)句型第三字(五言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否则叫作“犯孤平”?。

    下面分别举例说明四种句型的平仄变格。

    一、平仄脚句型,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以平声为正格,仄声为变格。例如:

    送友人 李 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一”字、“自”字宜平而仄)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 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接”字宜平而仄)

    这种变格相当少见。如果出现的话,往往在下句同一位置上用一个平声字作为补偿,见下文第六节“拗救”。

    二、仄仄脚句型,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以平声为正格,仄声为变格。例如: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两”字宜平而仄)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 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入”字、“悦”字宜平而仄)

    蜀先主庙 刘禹锡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蜀”字宜平而仄)

    八阵图 杜 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石”字宜平而仄)

    南 邻 杜 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看”读kān,“四”字宜平而仄)

    咏怀古迹(其二) 杜 甫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俱”读jū,“一”字宜平而仄)

    这种变格相当常见,但是有一个条件,就是五言第一字必平, 七言第三字必平。

    三、平平脚句型,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原则上要用仄声,用平声的是罕见的例外,例如:

    终南望余雪? 祖 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浮”字宜仄而平)

    锦 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思”字宜仄而平)

    四、仄平脚句型,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以仄声为正格,平声为变格。例如:

    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钱 起

    泉壑带茅茨,云霞生薜帷。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

    家童扫萝径,昨与故人期。

    (“生”字宜仄而平)

    登 楼 杜 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难”读nàn,“伤”字、“梁”字宜仄而平)

    秋兴八首(其一、二) 杜 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枫”字宜仄而平)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看”读kān,“芦”字宜仄而平)

    在四个句型中,这种变格最为常见。

    在上述四种平仄变格之外,还有一种特定的变格,那就是把仄仄脚句型,五言第三、四两字平仄对调,七言第五、六两字平仄对调,即五言成为平平仄平仄,七言成为仄仄平平仄平仄。例如:

    见于第一句者:

    天末怀李白 杜 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别房太尉墓 杜 甫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对棋陪谢傅,把酒觅徐君。

    惟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咏怀古迹(其四) 杜 甫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长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见于第一、第五句者: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见于第三句者:

    秋 兴(其五) 杜 甫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降”读jiànɡ)

    见于第三、第七句者:

    夜泊牛渚怀古 李 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月 夜 杜 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看”读kān)

    见于第五句者:

    咏怀古迹(其五) 杜 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这种变格以出现于第七句为常(绝句出现于第三句),一直沿用到现代。例如:

    观 猎 王 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看”读kān)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汉江临眺 王 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宿 府 杜 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看”读kān)

    咏怀古迹(其一) 杜 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咏怀古迹(其三) 杜 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论”读lún)

    无 题 李商隐

    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教”读jiāo)

    江南逢李龟年 杜 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寄令狐郎中 李商隐

    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

    金谷园 杜 牧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这种特定的变格和上述仄仄脚的变格一样,有一个条件,就是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

    3.4 对和黏

    律诗八句,分为四联。第一联叫作首联,第二联叫作颔联,第三联叫作颈联,第四联叫作尾联。每联的上句叫作出句,下句叫作对句。上句和下句的平仄关系,叫作“对”;前联和后联的平仄关系,叫作“黏”(nián)。

    下句的平仄和上句的平仄相反,即相对立,所以叫作“对”。后联出句的平仄和前联对句的平仄相同,所以叫作“黏”。由于出句末字是仄声,对句末字是平声,后联的平仄不可能与前联的平仄完全相同,所以只能以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与前联对句第二字的平仄相同作为黏的标准。当然,如果是七言,第四字也要黏。例如:

    旅夜书怀 杜 甫

    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对)。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平平平仄仄(黏),仄仄仄平平(对)。

    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

    仄仄平平仄(黏),平平仄仄平(对)。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平平平仄仄(黏),仄仄仄平平(对)。

    无 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对)。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平平仄仄平平仄(黏), 仄仄平平仄仄平(对)。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仄仄平平平仄仄(黏),平平仄仄仄平平(对)。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平平仄仄平平仄(黏),仄仄平平仄仄平(对)。

    绝句是律诗的一半,所以绝句的对和黏也与律诗的对和黏相同。例如:

    塞下曲 卢 纶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对)。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平平平仄仄(黏),仄仄仄平平(对)。

    赠 别 杜 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尊前笑不成。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对)。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仄仄平平平仄仄(黏),仄平仄仄仄平平(对)。

    长律的平仄也是依照对和黏的格律。即使长达一百韵(一百联),只要我们知道首句第二字的平仄,全诗的平仄都可以推知。

    律诗绝句不合对和黏的格律者,叫作“失对”“失黏”。在唐宋五言律绝中,失对的情况非常罕见,现在只举一个例子:

    忆 弟 杜 甫

    且喜河南定,    不问邺城围。

    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失对)。

    百战今谁在?    三年望汝归。

    仄仄平平仄(黏),平平仄仄平(对)。

    故园花自发,    春日鸟还飞。

    平平平仄仄(黏), 仄仄仄平平(对)。

    断绝人烟久,    东西消息稀。

    仄仄平平仄(黏),平平平仄平(对)。

    七言律绝中,甚至是没有的。

    失黏的情况,初唐、盛唐有一些。例如:

    送著作佐郎崔融等从梁王东征 陈子昂

    金天方肃杀,     白露始专征。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对)。

    王师非乐战,     之子慎佳兵。

    平平平仄仄(失黏),仄仄仄平平(对)。

    海气侵南部,     边风扫北平。

    仄仄平平仄(黏),  平平仄仄平(对)。

    莫卖卢龙塞,     归邀麟阁名。

    仄仄平平仄(失黏),平平仄仄平(对)。

    出 塞 王 维

    居延城外猎天骄,     白草连山野火烧。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对)。

    暮云空碛时驱马,     秋日平原好射雕。

    平平仄仄平平仄(失黏), 仄仄平平仄仄平(对)。

    护羌校尉朝乘障,     破虏将军夜渡辽。

    平平仄仄平平仄(失黏), 仄仄平平仄仄平(对)。

    玉靶角弓珠勒马,     汉家将赐霍嫖姚。

    仄仄平平平仄仄(黏), 平平仄仄仄平平(对)。

    送元二使安西 王 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对)。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平平仄仄仄平仄(失黏),仄仄平平平仄平(对)。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平(对)。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平平仄仄平平仄(失黏),仄仄平平平仄平(对)。

    中唐以后渐少,乃至于没有了。

    3.5 拗句和拗体

    古人把律诗中不合平仄的句子称为拗句。初唐、盛唐某些诗人的律绝中出现了一些拗句。例如: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湖水”二字拗)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坐观垂钓者,徙有羡鱼情。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黄鹤楼 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乘”“鹤”二字拗)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去不”二字拗)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全诗用拗句或大部分用拗句,叫作拗体。杜甫、苏轼等诗人都写过拗体律诗。例如:

    崔氏东山草堂 杜 甫

    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

    (“草堂”二字拗)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有时自发钟磬响,落日更见渔樵人。

    (“磬”“更见渔樵”五字拗)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盘剥白鸦谷口栗,饭煮青泥坊底芹?。

    (“谷”字拗)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失对)

    何为西庄王给事,柴门空闭锁松筠。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寿星院寒碧轩 苏 轼

    清风肃肃摇窗扉,     窗前修竹一尺围。

    (“摇”“尺”二字拗)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失对)。

    纷纷苍雪落夏簟,     冉冉绿雾沾人衣。

    (“落夏”“绿雾沾人”六字拗)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日高山蝉抱叶响,     人静翠羽穿林飞。

    (“蝉抱叶”“翠羽穿林”七字拗)

    平平仄仄平平仄(失黏),仄仄平平仄仄平。

    道人绝粒对寒碧,     为问鹤骨何缘肥。

    (“对”“鹤骨何缘”五字拗)

    平平仄仄平平仄(失黏),仄仄平平仄仄平。

    3.6 拗 救

    律诗中虽然出现了拗句,但诗人有补救的办法,这就是“拗救”。所谓“拗救”,就是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字,就在后面适当的地方用一个平声字作为补偿。拗救有两种:第一种是本句自救,第二种是对句相救。

    一、本句自救,就是孤平拗救。前面说过,在律诗、绝句中,仄平脚的句型,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否则叫作“犯孤平”。但是,如果在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个平声字作为补偿,也就没有毛病了。这叫作孤平拗救。例如:

    寄江滔求孟六遗文 刘昚虚

    南望襄阳路,思君情转亲。

    偏知汉水广,应与孟家邻。

    在日贪为善,昨来闻更贫。(拗救)

    相如有遗草,一为问家人。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李 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拗救)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拗救)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夜宿山寺 李 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拗救)

    遣悲怀 元 稹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多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拗救)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二、对句相救又分两种:(一)大拗必救;(二)小拗可救可不救。

    (一)大拗必救,指的是出句平仄脚句型,五言第四字拗、七言第六字拗,必须在对句的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个平声字作为补偿。例如:

    奉济驿重送严公 杜 甫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拗救)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

    江村独归去,寂寞养残生。

    (“重”字,义从平声,字读上声)

    孤 雁 杜 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拗救)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拗救)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登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拗救)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二)小拗可救可不救,指的是出句平仄脚句型,五言第三字拗,七言第五字拗,可以在对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个平声字作为补偿。这种小拗可以不救(见第三节“平仄的变格”);但是,诗人往往在这种地方用救。例如:

    赠孟浩然 李 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拗救)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

    祖 席 韩 愈

    淮南悲木落,而我亦伤秋。

    况与故人别,那堪羁宦愁。(拗救)

    荣华今异路,风雨昔同忧。

    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

    (“那”读nuó)

    送友人 李 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未救)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拗救)

    留别王维 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拗救)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在许多情况下,本句自救(孤平拗救)是和对句相救同时并用的。例如:

    (一)大拗和孤平拗救并用: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大拗,孤平救)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除夜有怀 崔 涂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大拗,孤平救)

    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

    (“那”读nuó)

    落 花 李商隐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大拗,孤平救)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大拗,孤平救)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夜泊水村 陆 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大拗,孤平救)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燕”读yān)

    (二)小拗和孤平拗救并用: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小拗,孤平救)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小拗救)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看”读kān,“漫”读mán)

    送人东游 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小拗,孤平救)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小拗救)

    何当重相见,尊酒慰离颜。

    (“重”读zhònɡ)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小拗,孤平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分”读fèn)

    咸阳城东楼 许 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小拗,孤平救)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新城道中(其一) 苏 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小拗,孤平救)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摧?。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小拗,孤平救)

    (三)小拗、大拗、孤平拗救同时并用:

    蕃 剑 杜 甫

    致此自僻远,又非珠玉装。

    (小拗,大拗,孤平救)

    如何有奇怪,每夜吐光芒。

    虎气必腾上,龙身宁久藏。(小拗救)

    风尘苦未息,持汝奉明王。

    唐人善用拗救的格律,拗救的情况相当常见。宋代以后,除苏轼、陆游几个大家外,就很罕见了。

    3.7 古体诗的平仄

    从前人们以为古体诗是不讲究平仄的。后来清代赵执信著《声调谱》,证明古体诗也有平仄的讲究,不过古体诗的平仄和今体诗的平仄大不相同。就五言、七言的三字脚来说, 就有下列的四种格式:

    仄平仄;

    仄仄仄;

    平仄平;

    平平平。

    例如: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 白

    暮从碧山下(仄平仄),

    山月随人归(平平平)。

    却顾所来径(仄平仄),

    苍苍横翠微(平仄平)。

    相携及田家,

    童稚开荆扉(平平平)。

    绿竹入幽径(仄平仄),

    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仄仄仄),

    美酒聊共挥(平仄平)。

    长歌吟松风(平平平),

    曲尽河星稀(平平平)。

    我醉君复乐,

    陶然共忘机。

    (“忘”读wānɡ)

    梦李白 杜 甫

    死别已吞声,

    生别长恻恻。

    江南瘴疠地(仄仄仄),

    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仄仄仄),

    明我长相忆。

    君今在罗网(仄平仄),

    何以有羽翼(仄仄仄)。

    恐非平生魂(平平平),

    路远不可测(仄仄仄)。

    魂来枫林青(平平平),

    魂返关塞黑。

    落月满屋梁,

    犹疑照颜色(仄平仄)。

    水深波浪阔,

    无使蛟龙得。

    韩 碑 李商隐

    元和天子神武姿(平仄平),

    彼何人哉轩与羲(平仄平)。

    誓将上雪列圣耻(仄仄仄),

    坐法宫中朝四夷(平仄平)。

    淮西有贼五十载(仄仄仄),

    封狼生貙貙生罴(平平平)。

    不据山河据平地(仄平仄),

    长戈利矛日可麾。

    帝得圣相相曰度(仄仄仄),

    贼斫不死神扶持(平平平)。

    腰悬相印作都统(仄平仄),

    阴风惨淡天王旗(平平平)。

    愬武古通作牙爪(仄平仄),

    仪曹外郎载笔随。

    行军司马智且勇(仄仄仄),

    十四万众犹虎貔(平仄平)。

    入蔡缚贼献太庙(仄仄仄),

    功无与让恩不訾?(平仄平)。

    帝曰“汝度功第一,

    汝从事愈宜为辞”(平平平)。

    愈拜稽首蹈且舞(仄仄仄),

    “金石刻画臣能为(平平平)。

    古者世称大手笔(仄仄仄),

    此事不系于职司(平仄平)。

    当仁自古有不让”(仄仄仄),

    言讫屡颔天子颐(平仄平)。

    公退斋戒坐小阁(仄仄仄),

    濡染大笔何淋漓(平平平)。

    点窜尧典舜典字(仄仄仄),

    涂改清庙生民诗(平平平)。

    文成破体书在纸,

    清晨再拜铺丹墀(平平平)。

    表曰“臣愈昧死上”(仄仄仄),

    咏神圣功书之碑(平平平)。

    碑高三丈字如斗(仄平仄),

    负以灵鳌蟠以螭(平仄平)。

    句奇语重喻者少(仄仄仄),

    谗之天子言其私(平平平)。

    长绳百尺拽碑倒(仄平仄),

    粗沙大石相磨治(平平平)?。

    公之斯文若元气(仄平仄),

    先时已入人肝脾(平平平)。

    汤盘孔鼎有述作(仄仄仄),

    今无其器存其辞(平平平)。

    呜呼圣皇及圣相(仄仄仄),

    相与烜赫流淳熙(平平平)。

    公之斯文不示后(仄仄仄),

    曷与三五相攀追(平平平)?

    愿书万本诵万遍(仄仄仄),

    口角流沫右手胝。

    传之七十有二代(仄仄仄),

    以为封禅玉检明堂基(平平平)。

    在四种三字脚当中,最常见的是平平平,叫作“三平调”。三平调是古体诗的典型。上面所举李白诗中的“随人归”“开荆扉”“吟松风”“河星稀”,杜甫诗中的“平生魂”“枫林青”,李商隐诗中的“貙生罴”“神扶持”“天王旗”“宜为辞”“臣能为”“何淋漓”“生民诗”“铺丹墀”“书之碑”“言其私”“相磨治”“人肝脾”“存其辞”“流淳熙”“相攀追”“明堂基”等,都是三平调,可见不是偶然的。

    拗句是古体诗的特点?。上面所举李白诗中的“暮从碧山下”“相携及田家”“青萝拂行衣”“美酒聊共挥”“长歌吟松风”“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杜甫诗中的“生别长恻恻”“何以有羽翼”“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落月满屋梁”,李商隐诗中的“元和天子神武姿”“彼何人哉轩与羲”“誓将上雪列圣耻”“淮西有贼五十载”“封狼生貙貙生罴”“长戈利矛日可麾”等, 都是拗句。

    凡诗,如果全篇用拗句,或者大部分用拗句同时运用仄韵,即使句数、字数与律诗相同(五言40字,七言56字),也应该认为是古体诗。例如:

    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拗),齐鲁青未了(拗)。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拗),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有些古体诗也讲究对和黏。当然,古体诗的对和黏,只能以每句的第二字为准,因为有许多拗句,第四字(七言还有第六字)就不能有对和黏了。例如上面所举杜甫《望岳》,“鲁”与“宗”是对,“化”与“鲁”是黏,“阳”与“化”是对,“胸”与“阳”是黏,“眦”与“胸”是对,“览”与“当”是对。但这种对和黏不是硬性规定的,例如杜甫《望岳》第七句的“当”(平声)和第六句的“眦”(仄声)就不黏。下面举出一首完全黏对的古体诗。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对)。

    松月生夜凉(黏),风泉满清听(对)。

    樵人归欲尽(黏),烟鸟栖初定(对)。

    之子期宿来(黏),孤琴候萝径(对)。

    总的说来,古体诗不讲黏对的较多。讲黏对的古体诗,大约是受今体诗格律的影响。

    3.8 入律的古风

    上文说过,古体诗的平仄和今体诗的平仄不同。但是,有一种古体诗用的是今体诗的平仄,叫作“入律的古风”。入律的古风有三个特点:

    一、全诗用律句或基本上用律句(通常是七言);

    二、换韵,而且往往是平仄韵交替;

    三、往往是四句一换韵,换韵后第一句入韵,全诗好像是许多首七绝的组合。

    例如:

    桃源行 王 维

    渔舟逐水爱山春(律),两岸桃花夹古津(律)。

    坐看红树不知远(律),行尽青溪不见人(律)。

    山口潜行始隈隩(律)?,山开旷望旋平陆(律)。

    遥看一处攒云树(律),近入千家散花竹(律)。

    樵客初传汉姓名(律),居人未改秦衣服(律)。

    居人共住武陵源(律),还从物外起田园(律)。

    月明松下房栊静(律),日出云中鸡犬喧(律)。

    惊闻俗客争来集(律),竞引还家问都邑(律)。

    平明闾巷扫花开(律),薄暮渔樵乘水入(律)。

    初因避地去人间(律),及至成仙遂不还(律)。

    峡里谁知有人事(律),世中遥望空云山(律)。

    不疑灵境难闻见(律),尘心未尽思乡县(律)。

    出洞无论隔山水(律),辞家终拟长游衍(律)。

    自谓经过旧不迷(律),安知峰壑今来变(律)。

    当时只记入山深(律),青溪几度到云林(律)。

    春来遍是桃花水(律),不辨仙源何处寻(律)。

    (“看”读kān,“论”读lún,“过”读ɡuō)

    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元稹的《连昌宫词》等,属于入律的古风一类。这里为篇幅所限,不具引。

    3.9 古 绝

    绝句起源于律诗之前。唐以前的绝句不讲平仄,也可以押仄韵。唐以后,诗人们也写这种绝句。后人把今体的绝句称为“律绝”,古体的绝句称为“古绝”。古绝多用拗句,有些古绝还用仄韵。例如:

    一、平韵古绝:

    静夜思 李 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拗)。

    举头望明月(失黏),低头思故乡(失对)。

    怨 情 李 白

    美人卷珠帘(拗),深坐颦蛾眉(三平调)。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二、仄韵古绝:

    送崔九 裴 迪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拗)。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拗)。

    喜 雨 孟 郊

    朝见一片云(拗),暮成千里雨。

    凄清湿高枝(拗),散漫沾荒土。

    有些绝句,用的是仄韵,但是全诗用律句,或者用律诗容许的变格和拗救。这种绝句的性质在古绝和律绝之间。例如:

    鹿 柴 王 维

    空山不见人(律),但闻人语响(律)。

    返景入深林(律),复照青苔上(律)。

    春 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律变),处处闻啼鸟(律)。

    夜来风雨声(孤平拗救),花落知多少(律)?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律变),万径人踪灭(律)。

    孤舟蓑笠翁(律变),独钓寒江雪(律)。

    由此看来,古绝和律绝的界限是不很清楚的。

    ①有些地方,四声各分阴阳,即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 阴入、阳入。

    ②*号表示今普通话读阴平,×号表示今普通话读阳平,懂普通话的人只要记住这些就行了,其他转入上、去声的字用不着记,因为上去声和入声同属仄声。

    ③“鹄”读阳平(hú),指天鹅;又读上声(ɡǔ),指箭靶子。

    ④“角”读阳平(jué),指竞争,演员;又读上声(jiǎo),指犄角。

    ⑤“骨”读阳平(ɡú),指骨头;又读上声(ɡǔ),指骨气,品质(傲骨, 媚骨)。

    ⑥“刹”读去声(chà),指佛寺。

    ⑦“脚”有两读,一读阳平(jué),指演员,同“角”;又读上声(jiǎo),指脚丫。

    ⑧“凿”旧有两读,一读阳平(záo),指穿孔;又读去声(zuò),指穿凿(文言)。

    ⑨“迹”旧读阴平(jī)。

    ⑩“掷”旧有三读,一读阴平(zhī),指撒下(色子);一读阳平(zhí),指踯躅;又读去声(zhì),指扔,投。

    ?“缉”读jī(阴平),指缉拿;又读qī(阴平),指一种缝纫方法。

    ?字的下面加着重号“·”,表示入声。下仿此。

    ?“卧”,一作“坐”。

    ?“孤平”是个旧术语,指七字句“仄仄仄平仄仄平”。除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字,所以叫作孤平。这个术语容易误解,以为别的句型也有孤平(如五言“仄仄仄平平”)。这里沿用旧术语,只是为了证明这种格律是传统的。科举时代,试帖诗犯孤平就算不及格。

    ?字的下面加圆圈“。”,表示拗或救。下仿此。

    ?这首诗也可以认为是“古绝”(见下文),那么就没有变格的问题。

    ?“思”字有平、去两读,这里的“思”字也可以认为义从平声,字读去声, 那么也就没有变格的问题。

    ?第一句有个别例外,如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杜甫《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严格地说,第二句“黄”字、第四句“空”字、第五句“汉”字、第六句“鹦”字都算拗,但“汉”与“鹦”是拗救,参看下节。

    ?严格地说,“相”字也算拗。

    ?严格地说,“坊”字也算拗。

    ?“崦”读如“掩”(yǎn),上声。

    ?“摧”,各本作“衰”,今依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作“摧”。

    ?“訾”,读如“资”(zī),平声。

    ?“治”读如“持”(chí),平声。

    ?古体诗无所谓“拗句”。这里所谓“拗句”,指非律句。

    ?“山口”句、“近入”句、“竞引”句、“峡里”句、“出洞”句为特定变格仄仄平平仄平仄,也算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