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平仄的变格

王力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无错小说网 www.wucuo.org,最快更新诗词格律十讲最新章节!

    上面说过,前人做律诗、绝句有个口诀是:“一三五不论。”这是就七言说的;如果是五言,那就应该是“一三不论”。其实仄平脚的五言第一字或七言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犯孤平。至于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按常规来说,也是要论的,但是在这些地方可以有变格,就是在本该用平声的地方也可以用仄声,在本该用仄声的地方也可以用平声。例如: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送友人 李 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蜀 相 杜 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字下有“。”的是变格的不拘平仄的字。)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是平平脚,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仍以用仄声为宜,否则末三字变成“平平平”,而三字尾连用三个平声是古风的特点(见第八讲),律诗、绝句最好不要用它。

    现在讲到三种特别的句式。这三种句式是不合于前面五讲中所列的平仄格式的,然而它们是律诗、绝句所容许的。

    (1)五言出句二、四字同平,七言出句四、六字同平。————依前面五讲的说法,仄仄脚的律句,在五言是“平平平仄仄”,在七言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但是,这个格式有一个最常用的变格,就是:

    五言:平平仄平仄

    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

    这是把五言第三、四两字的平仄对调,七言第五、六两字的平仄对调。对调以后,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不再是不拘平仄的,而是必须用平声。例如: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 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字下有“·”的是变格的句子,下同。)

    月 夜 杜 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看”读kān)

    咏怀古迹(其三) 杜 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种句式多数被用在尾联的出句,即律诗的第七句,绝句的第三句。

    (2)五言出句二、四字同仄,七言出句四、六字同仄。————依前面五讲的说法,平仄脚的律句,在五言是“仄仄平平仄”,在七言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但是,这个格式也有一个变格,就是:

    五言:仄仄平仄仄

    七言:平平仄仄平仄仄

    这里五言第二、四两字都用仄声(全句可以有四仄,甚至五仄),七言第四、六两字都用仄声。但是,有一个附带的条件,就是五言对句第三字,七言对句第五字必须用平声。例如: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草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夜泊水村 陆 游

    腰间羽箭久雕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港寒汀。

    (“燕”读yān)

    讲到这里,我们知道“二四六分明”的口诀也不完全适用了。

    (3)孤平拗救。————所谓孤平,指的是五字句的“仄平仄仄平”,七字句的“仄仄仄平仄仄平”。由于除了韵脚以外,只剩一个平声字,所以叫作孤平。凡不合平仄的句子叫作拗句。拗句和律句是反义词。孤平的句子也是拗句的一种。但是,拗句可以补救。补救的办法是:前面本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就在后面适当的位置用上一个平声以为抵偿。所谓孤平拗救,是指仄平脚的句子五言第一字用仄,第三字用平;七言第三字用仄,第五字用平,即:

    五言:仄平平仄平

    七言:仄仄仄平平仄平

    试看下面的例子:

    夜泊山寺 李 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恐”字系仄声,下面用平声“天”字来补救。)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客”字系仄声,下面用平声“何”字来补救。)

    孤平拗救常常和二、四字同仄的出句(在七言则是四、六字同仄)同时并用,像上文所引孟浩然的“往来成古今”、陆游的“双鬓向人无再青”都是这样。这样,倒数第三字(如孟诗的“成”字,陆诗的“无”字)所用的平声非常吃重,它一方面用于孤平拗救,另一方面还被用来补偿出句所缺乏的平声。总的原理是律诗、绝句不能用过多的仄声字。上文所讲第一种特殊句式,五言第三字用了仄声,第四字就必须补一个平声,而且第一字不能再用仄声,也是这个道理。

    我们应该把变格和例外区别开来。变格是律诗所容许的格式,甚至能用于试帖诗;例外则是偶然出现的,如杜甫的“昔闻洞庭水”,孟浩然的“八月湖水平”。有时候,诗人可以写一些古风式的律诗,完全不拘平仄,叫作“拗体”。但拗体是罕见的,这里不详细讨论了。

    平仄的变格相当复杂,我们了解这个,主要是为了欣赏古人的律诗、绝句。至于自己写诗,自然不一定要用变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