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杂具第九

许之衡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无错小说网 www.wucuo.org,最快更新饮流斋说瓷译注最新章节!

    宋制印合(1),以粉定为最精,式样极扁,内容印泥处甚平淡也。若哥窑,若泥均(2),亦佳。哥窑印合,胎釉视常器较薄。泥均有浑圆者,有六角者,蓝晕浓点,亦殊足珍。印合之式,曰馒头,曰战鼓,口磨盘,曰荸荠,曰平面平面中仍有子口,曰六角,曰正方,曰长方,曰海棠,曰桃形,曰瓜形,曰果形,递衍递嬗,制愈变,形愈巧矣。

    【注释】

    (1)印合:盛印泥的盒子。

    (2)泥均:即广窑仿均窑的作品。

    【译文】

    宋代所制印盒以粉定最为精美,式样极扁,盒内容纳印泥处甚平甚浅。其他的如哥窑、泥均所制的也很好。哥窑的印盒,胎釉比普通印盒要薄。泥均制品有的浑圆,有的六角形,带有蓝晕浓点,也极为珍贵。印盒的式样,称名有馒头、战鼓、磨盘、荸荠、平面平面中仍有子口、六角、正方、长方、海棠、桃形、瓜形、果形等,繁衍变化,样式愈变而形状愈加精巧。

    明制粉定印合,概无款识。荸荠式者甚扁,制颇特别。其他有作战鼓形者,有作磨盘式者,种种不一。又有粉定而描以青花者,秾郁丽密(1),一时无两。

    【注释】

    (1)秾郁:盛美,深厚。丽密:华美而细密。

    【译文】

    明代制作的粉定印盒,全都没有款识。荸荠式的很扁,制式很是特殊。其他有作战鼓形的,有作磨盘形的,各有不同。还有粉定而描绘青花的制品,色彩浓郁富丽,一时无双。

    印合巨者,圆径或七、八寸。长方形者尤巨,乃当时钤御玺之用也。盖绘龙形,云霞缭绕,上方珍品(1),自殊凡近矣。小者乃仅如栗,底器窝而深,无足而有微凹两圈,堪以安置不欹(2)。盖之中间亦微凹,远视恰如栗子状也。满绘青花云龙,亦精美可贵。

    【注释】

    (1)上方:同“尚方”,汉代官署名。主管制造、储藏、供应帝王及皇宫中所用刀剑、衣食及日用玩好器物。此指内府。

    (2)欹(qī):歪倒。

    【译文】

    印盒大的,圆径有七八寸。长方形的尤其大,是当时皇帝钤印御玺用的。盒盖上绘有龙纹,云霞缭绕,作为皇上的珍品,自然不同于普通之物啊。小的只有栗子大小,器底凹而深,没有底足,而有稍微凹进的两道圈痕,可以放置而不倒。盒盖中间也稍微凹进,远远看来恰好似栗子形状。上面绘满青花云龙纹,也十分精美可贵。

    宣德、成化、嘉靖、万历,皆有龙凤青花印合,而以宣德为最美,成化次之。清初康熙青花,亦足雄视一代。官窑必绘龙。其寻常客货,山水居多,有极老壮苍蔚者。虽多率笔,然自不俗。

    【译文】

    宣德、成化、嘉靖、万历各朝,均有龙凤青花印盒,而以宣德制品最为精美,成化制品稍次。清代初年的康熙青花也足称雄当时。官窑制品一定绘有龙纹。其他寻常民窑制品,以画山水为多,有画得极为苍老雄壮的。虽然多有粗率之笔,但仍不同于凡俗。

    乾隆官窑印合,以豆青地五彩规矩花为多,豆彩团花亦恒有之。若作疏蒨之花者(1),颇为罕见。

    【注释】

    (1)疏蒨:疏阔而俏丽。

    【译文】

    乾隆官窑所制印盒,以豆青地五彩规矩花纹居多,豆彩团花纹也常有。至于画疏阔而俏丽花纹的,较为罕见。

    康熙大笔筒,圆径宏伟,所绘花彩,以人物为最奇瑰,花卉次之。若书《滕王阁赋》、《归去来辞》、《兰亭序》等类(1),书法出入虞、柳,亦饶有别趣也。藏家往往代作花盆之用,可谓别有匠心。此等笔筒,底必有露胎阔圆圈一道,其正中处圆径又往往凹下焉。

    【注释】

    (1)《滕王阁赋》: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亦名《滕王阁诗序》,骈文篇名。唐代王勃(649——676)作。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滕王阁在今江西南昌赣江滨。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始建,后阎伯屿为洪州牧,宴群僚于阁上,王勃省父过此,即席而作。

    清 青花圣主得贤臣颂笔筒

    【译文】

    康熙大笔筒,圆径宏伟,所绘花彩以人物最为神奇瑰丽,花卉稍差。至于书写《滕王阁赋》、《归去来辞》、《兰亭序》之类,书法有似虞世南、柳公权,也颇有特别的情趣。收藏家往往代作花盆之用,可以说别出心裁。这类笔筒,底部必定有露胎的阔圆圈一道,其正中处圆的一块又常常凹下去。

    笔筒雕瓷者,辄喜仿象牙、竹木之釉,所雕花,以竹林七贤、东坡赤壁、垂杨系马之类为多(1),良工陈国治、王炳荣颇善斯制。又有一种雕瓷,纯不涂釉者,名曰反瓷,则多属李裕元所制云。

    【注释】

    (1)垂杨系马:瓷画题。王昌龄《相和歌辞·长歌行》:“旷野饶悲风,飕飕黄蒿草。系马停白杨,谁知我怀抱。”本此。

    【译文】

    笔筒的雕瓷,常常喜爱仿制成象牙、竹木和釉色,所雕花纹以竹林七贤、东坡赤壁、垂杨系马之类为多,良工陈国治、王炳荣很擅长这种制作。还有一种雕瓷,完全不涂釉彩,称作反瓷,多是李裕元所制。

    乾隆小笔筒,好作海棠、四方等形,开光者居多。地或作古锦、夔纹状,质莹画细,虽小品亦自足珍。

    【译文】

    乾隆时的小笔筒,好作海棠、四方等形状,以开光者居多。胎地作成古锦、夔纹的式样,瓷质莹润,画工精细,即使小件的也很值得珍爱。

    笔筒反瓷而墨彩者,固常有之。若反瓷而胭脂水彩者,诚为罕觏之宝。

    【译文】

    笔筒为反瓷而施加墨彩的,确实常见。如果是反瓷而施以胭脂水彩的,就当然是难得见到的宝物了。

    洗也者,在古时以之属盆,双鱼洗之类是也。近世属之笔洗,即水中丞之类是也。浣笔之器,浅者曰洗,深者曰盂。

    【译文】

    洗这种器物,古代把它归于盆类,如双鱼洗之类即是。近世以来属于笔洗,即水中丞之类便是。洗笔用的器皿,浅的称作洗,深的称作盂。

    明 青花缠枝莲纹水丞

    康窑豇豆红、苹果绿笔洗,最为殊尤。若胭脂水者,亦为珍品。窑变或泥均者,亦颇可珍。积红,则视其年代而定上下也。

    【译文】

    康熙官窑的豇豆红、苹果绿笔洗,最为特殊。如果是胭脂水的制品,也属珍品。其余如窑变或泥均的制品,也很珍贵。至于积红制品,就要看其年代而定价值的高低了。

    有一种积红水盂,口处微陷,乃天然缺口,用以置水匙者也,雍窑居多。若口敛腹皤者,则康、乾均有之,而底又必平而巨,类似太白尊而无项者。

    【译文】

    有一种积红釉的水盂,口边稍微下陷,乃是天然的缺口,用以放置水匙的,以雍正官窑为多。如果是口边收敛而腹部硕大的制品,则康熙、乾隆朝都有,且底部一定平坦而宽大,类似没有颈项的太白尊。

    辽 耀州窑飞鱼形水盂

    洗之口边,辄喜作凸螭形,历代皆有之,以有款者为贵。

    【译文】

    洗的口边,总是喜欢做成凸螭形状,历代都有这种样式,以有款识的最为名贵。

    水中丞又谓之水盅,形状不一,或方或圆,或高或矮,各随其意匠也。若作荷花含苞形者,则不免稍欠大方矣。

    【译文】

    水中丞又称作水盅,形状不一,或方或圆,或高或矮,各自随其意而作。若为荷花含苞待放形的制品,就不免稍欠大方了。

    画碟有数种,寻常梅花形者,以深而内外俱有花者为贵,多系青花或豆彩也。至分为各件者,则形式尤夥。有肖种种物形者,有分每格如高盒者(1),有作荷花瓣九片者,尤以荷花瓣者为轻艳可爱。

    【注释】

    (1)高盒:分层分格的盒子,有的呈筒形、长方形或四方形。

    【译文】

    画碟有数种,普通梅花形的以深而里外都有花纹的为贵,多为青花或豆彩。至于分成各件者,则形式尤其多样。有模仿这种或那种物形的,有分作每格好像高盒的,有作成九片荷花瓣的,尤其以荷花瓣的轻倩艳丽令人喜爱。

    文房之品,墨床以堆花及釉里红者为佳(1),五彩山水尤有尺幅千里之势(2)。笔架以宜均为雅,若玲珑瓷者,殊稚气耳。镇纸(3),明制尚方,清初亦然。至乾隆则盘螭凸起,长方瘦削,而花极工细,堆花者亦比比也(4)。浆合一种(5),亦以乾隆为精。

    【注释】

    (1)墨床:文房用具之一。为在研墨时稍事停歇,墨经磨处湿润,以供临时搁置之物。

    (2)尺幅千里:一尺长的画幅,画进了千里长的景象。比喻外形虽小,包含的内容很多。

    (3)镇纸:文房用具之一。用铜、铁、玉石等制成,用以镇压纸张或书籍,此指瓷质者。

    (4)比比:谓到处都有或每每有之。

    (5)浆合:盛装液体食品的盒子。

    【译文】

    文房用品中,墨床以堆花及釉里红的为好,绘有五彩山水尤其具有尺幅千里的气势。笔架以直均的最为雅致,若是玲珑瓷则过于稚气。镇纸,明代制品崇尚方形的,清代初年也是如此。到了乾隆时就有盘螭凸起,长方而瘦削,并且花纹十分精细,堆花也比比皆是。浆盒一类的,也是以乾隆时所制最为精美。

    琢石为屏,尚矣。亦有以瓷制者,有长方形,有扁方形,有圆形,明制已有之。清初至末叶,其制尤盛。乾隆有仿洋画绘泰西美人者,或作楼台界画状,至于山水、人物尤多,不可胜纪。

    【译文】

    琢石作为屏风,古时已有。也有用瓷制作的,有长方形、扁方形、圆形等,明代制品已有。清代初年到末年,这种制作十分兴盛。乾隆时有模仿洋画绘西洋美人的,也有作楼台界画的,至于画山水、人物的尤多,不能详细记述。

    窑屏有仿珊瑚笺者(1),书“吉祥”金字二,远视之,几疑为宣春帖也(2)。

    【注释】

    (1)珊瑚笺:如珊瑚红色的笺纸,上书写吉祥语句,以示庆贺之意。

    (2)宜春帖:古时新春,张贴红色的小柬,上书吉祥语以示庆贺。宜,适宜。帖,小柬。

    【译文】

    瓷屏有模仿珊瑚笺的制品,上书“吉祥”两个金字,远远看去、几乎以为是宜春帖。

    笔管亦有瓷制者,明时有锦地穿宝相花、灵芝、八宝、团龙等花(1)。然笔管用瓷,究嫌笨重,故后叶不甚尚之。

    【注释】

    (1)宝相花:又称“宝仙花”、“宝花花”,我国传统装饰纹样之一。相传它是一种寓有“宝”、“仙”之意的装饰图案。一般以牡丹或莲花为主体,镶嵌各种其他花叶组成,花芯和花瓣基部用圆珠作规则排列,像闪闪发光的宝珠,故名“宝相花”。

    【译文】

    笔管也有瓷质的,明代有锦地穿宝相花、灵芝、八宝、团龙等花纹作装饰。然而,笔管用瓷毕竟嫌其笨重,所以后世不是很崇尚。

    水滴,象形者,其制甚古,蟾滴、龟滴(1),由来旧矣。古者以铜,后世以瓷。明时有蹲龙、宝象诸状(2)。凡作物形而贮水不多者,则名曰滴,不名曰盂。

    【注释】

    (1)蟾滴:滴水于砚的器具,因作蟾蜍形,故名。龟滴:滴水于砚的器具,因作乌龟形,故名。

    (2)蹲龙:一种作蹲踞之龙形的装饰物。宝象:宝贵的象。古代宫廷多喜饲养大象,视为祥兽。

    【译文】

    水滴,象形的制作很古老,蟾滴、龟滴由来已久。古时用铜制作,后世用瓷制作。明代时有蹲龙、宝象等形状。凡是作成物形而贮水不多的称作滴,而不称作盂。

    花盆以均窑为最佳,其座谓之盆连,有圆者、有海棠式者、有六角者,近则折足磨边,亦珍逾拱璧,盖均之可贵极矣。均盆与盆连,其底必有数目字,红紫者单数,青蓝者双数,盖因盆与座,取其有识别,易于配合,不致混乱凿枘故也(1)。

    【注释】

    (1)凿枘:“方凿圆枘”之省语,比喻两者不相投合。

    【译文】

    花盆以均窑的为最佳,花盆的底座称作盆连,有圆形的,有海棠式的,有六角形的,近来折足、磨边的均窑花盆,也珍贵得胜过拱璧,因为均窑之可贵已达到顶点了。均窑花盆和盆连,底部必定有数目字,红紫色的为单数,青蓝色的为双数,是因盆与座,为了取其有所识别,容易配合,不致于混乱错配才这样做的。

    清 粉彩李白醉酒图花盆

    康熙青花花盆有极巨者,圆与六角均有之,绘松者尤苍蔚可爱。乾隆五彩者异常精美,盆座之边有高至寸者,绘开光各景,尤具奇丽之观。

    【译文】

    康熙青花花盆有极大的,圆形和六角形的都有,画有松树的特别苍翠可爱。乾隆五彩的花盆异常精美,盆座的边缘有的高达一寸,绘开光的各种景致,尤其具有新奇艳丽的观感。

    瓷缸大者养鱼,小者置之案头,可作清供之用,不必其定养鱼也。口径数寸至数尺不等。若案头清供,大抵口径数寸为最流行。均制最难得,仿者亦自不俗。明制有里白外青、云龙、狮子滚球诸花,亦颇堪供清赏。

    【译文】

    瓷缸大的养鱼,小的放置在案头,可作清赏之用,不一定用来养鱼。口径数寸至数尺不等。如果是放置案头的清赏用品,大约以口径数寸最为流行。均窑制品最为难得,仿制品也很是不俗。明代制品有里白外青、云龙、狮子滚球等花纹,也很适合作为清雅之摆设。

    郎窑瓷缸,里与底作苹果色,口边则炒米色,外体深红,宝光逼人,奇伟之品也。若釉里红或浅雕云龙者,亦颇足贵。若青花红鱼绘鱼藻者,虽康窑亦恒品耳。

    【译文】

    郎窑瓷缸的里面和底部都是苹果色,口边则呈炒米色,外体呈深红色,宝光逼人,乃是奇伟的制品。若是釉里红或浅雕云龙的,也颇为珍贵。若是青花红鱼绘有鱼藻的,即使为康熙官窑也属普通而已。

    烛台之制,宋时已有之。至明万历,有云龙、人物、香草、莲瓣诸花彩。清制形式不一,最特别者,乃作象形背驮一壶,文绣蔽体,而背驮者恰以承烛,洵雅制也。

    【译文】

    烛台的制作在宋代已经有了。到了明代万历年间,有云龙、人物、香草、莲瓣等各种花彩。清代所制样式不一,最为特别的是大象背驮一壶,遍体绣有花纹,而背驮之壶正好可以插烛,实在是雅致的制品。

    常见宋制香炉一具,色之莹润,固无伦比,而底与足之釉异常匀净,表面通体不见有露胎之处。盖此种浑身挂釉,其入窑时系以铁钩钩炉之里面,吊器而烧,谓之吊烧,故表面全无露胎处者,职是之故。

    【译文】

    常见有宋代所制的一件香炉,釉色的莹润当然无与伦比,而底部和足部的釉色异常匀净,通身上下,表面看不到露胎的地方。这种浑身挂釉,是在入窑烧造时用铁钩钩入炉里吊起来烧造的,称作吊烧,所以表面完全没有露胎的地方,便是这个原故。

    香炉在明代,喜作法花,兽形鼓起者尤为可喜。至康熙,则大而扁者往往无足,其式稍入时矣。若人物、八仙之属,亦有佳品。乾窑大者,有仿古鼎形,宫庙中尤多巨制,五彩锦地,庄严绚烂,此等又俱横款居多也。

    【译文】

    香炉在明代好作法花,兽形凸起的尤为可爱。到康熙年间就变成大而扁,往往无炉足,其形式比较趋于时尚了。如画人物、八仙之类,也有很好的制品。乾隆官窑大的香炉有仿古鼎形的,宫廷庙宇中尤多巨大制品,五彩锦地显得庄重而严肃,灿烂而有文彩,而这些又都是书横款的为多数。

    元 青花缠枝花纹三足炉

    扇匣亦有用瓷制者,明万历有云龙回文扇匣。至清制颇罕,用洋瓷铜胎者则有之。

    【译文】

    扇匣也有用瓷制作的,明代万历年间有云龙回文扇匣。至于清代制品比较少见,却有保留原样洋瓷铜胎的。

    瓷灯有仿汉雁足者(1),其釉色则仿汝之类,大抵明代杂窑也。至清乾、嘉贵尚五彩,制虽华腴而乏朴茂,式亦趋时不古矣。清中叶所制,竟有如洋油灯罩者,亦可以点烛罩之,有锦地开光及影青花不等。

    【注释】

    (1)雁足:灯名,即雁足灯。汉代流行灯具。以座为雁足形,铭以“雁足镫”,故称。

    【译文】

    瓷灯有模仿汉代雁足式的制品,其釉色则是仿宋代汝窑之类,大概属于明代的杂窑。到了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崇尚五彩制品,制作虽然华丽丰腴,但缺乏朴实厚重,样式也趋于时尚而没有古雅的韵味了。清代中期所制,竟然有像洋油灯罩的瓷灯,也可以点蜡烛罩在上面,有锦地开光和影青花等多种。

    瓷塔有极巨者,高三、四尺,层层叠叠,又可一一拆卸。小者亦分数层,高可及尺之谱,亦能一一拆卸也。又有兼作香炉用者,最下一层可以焚香,而上数层均有孔以出香烟,制亦精巧。若不拆卸者,则作佛龛形,中坐一佛,作合十状(1),塔顶则五宝纷纭(2),舍利璀璨(3),一望而知为清宫供奉之器也。

    【注释】

    (1)合十:原为印度的一般敬礼,佛教徒亦沿用。两手当胸,十指相合,表示敬意。

    (2)五宝纷纭:各种宝物众多的样子。五宝,泛指各种宝物。纷纭,宝物众多的样子。

    (3)舍利:梵语。意译“身骨”,又名“舍利子”。释迦牟尼遗体火化后结成的坚硬珠状物。

    【译文】

    瓷塔有极大的,高达三四尺,层层叠叠而矗立,又可以一一拆卸。小的也分作数层,高可达到一尺左右,也能一一拆卸。还有兼作香炉用的,最下一层可以焚香,而上面数层均有器孔可以排出香烟,制作也很精巧。至于不拆卸的,则做成佛龛形,中间坐着一尊佛双手合十的样子,塔顶则五宝纷纭,舍利璀璨,一看便知是清宫内供奉佛的用具。

    辽 白釉塔

    圆盒有口径阔几及尺者,五彩盘龙,锦纹缭绕,大抵宫禁间以盛果饵者欤?中叶以后,洋瓷铜胎者兴,不易碰损,纯瓷之盒,遂罕有过巨者。

    【译文】

    圆盒有的口径几乎将近一尺,五彩盘龙,锦纹缭绕,大概是宫廷里用来放水果、点心的吧?清代中期以后,因洋瓷铜胎兴起,不易碰损,于是纯瓷盒就很少有巨大的了。

    果盒亦谓之馔盒(1),乃合数个盘格,星罗棋布于中,略似七巧之版(2),而置种种食品于其内也。康窑最喜三彩,有由九格而至十余格者。乾隆所制尤多,有洋瓷彩绘花鸟者,有紫砂挂釉绘山水者,彩色精美,冠绝等伦。

    【注释】

    (1)馔盒:盛装食品的盒子。馔,饮食,吃喝。

    (2)七巧之版:也称“七巧图”、“智慧板”,是汉族民间流传的一种拼图板玩具。

    【译文】

    果盒也称作馔盒,乃是集合数个盘格而星罗棋布当中,略似七巧板的形式,而把各种食品放在里面。康熙官窑最喜爱三彩,有由九格而至十余格的果盒。乾隆所制最多,有洋瓷彩绘花鸟纹的,有紫砂挂釉而绘山水纹的,彩色精美,同类中首屈一指。

    北宋 青白釉三连盒

    嗽具有数种,有上、下分作两器者,有似两器而实浑为一器者,均谓之痰盂。有如盒形,下为底而上为盖,盖有孔略似环形者,谓之痰盒。康之青花较巨,乾之五彩较小,均极精美可观。

    【译文】

    嗽具有多种,有上下分作两件的,有看似两件而实际浑然一体的,均称作痰盂。有仿盒形的,下面是底而上面是盖,盖子上有孔略似环形的,称作痰盒。康熙时青花制品比较大,乾隆时五彩制品比较小,都十分精美可观。

    酒壶式亦递变,其高身长耳者,谓之提梁壶,彩绘至精。喜于豆青地夹五彩锦花,或锦地开光绘五色人物,于洋瓷尤多精致,皆宫府所用品也。亦有仿均者,龙泉壶亦间有之,大抵仿明者居多。

    【译文】

    酒壶的样式也相继变化,其中高身长耳的称作提梁壶,彩绘非常精美。喜好在豆青地上夹绘五彩锦花,或者锦地开光画五色人物,洋瓷之中最多精良制品,都是宫廷内府所用的器具。也有仿均窑的制品,龙泉窑酒壶也偶尔有之,大体上以明代的仿品为多。

    桃形而无盖有嘴者,名曰醋壶,亦曰醋滴。明制已有之,豆青、东青地青花夹紫者为多。其所以无盖者,底有孔以纳水,而不至淌出。制颇巧妙,乃防蝇蚋之侵入(1)。

    【注释】

    (1)蝇蚋(ruì):苍蝇、蚊子。蚋,小蚊,又名沙蚊。

    【译文】

    桃形而无盖有嘴的称作醋壶,也称作醋滴。明代制品已经有过,豆青、东青地青花夹紫的为多。这种壶没有盖的原因,是底部有孔可以贮水,而不至于流出。制作相当巧妙,乃是提防蚊蝇的进入。

    有一种壶,形甚特别,略如直截之竹筒,惟于上半截旁出一嘴,嘴作龙形,其盖在顶处,甚平,不露盖也。顶略同僧帽形,向嘴一边较高,向背一边斜矮,身有数截,纯竹筒形,惟每截均绘花,乃素三彩龙、螭、海马之属,名曰多穆壶(1)。盖内府以之盛牛乳者,其制乃满蒙遗俗也“多穆”二字当系满语。

    【注释】

    (1)多穆壶:元代流行壶式之一,为藏、蒙少数民族盛放乳液的器皿。

    【译文】

    还有一种壶的样子非常特殊,大体似拦腰截断的竹筒,只是在上半截旁出一嘴,嘴作成龙形,其盖在顶部很平而不露盖。顶部差不多像僧人的帽子,朝向壶嘴的一边比较高,朝向壶背的一边斜下较矮,壶身分作数截,纯似竹筒形状,只是每截都绘有花纹,乃素三彩龙、螭、海马之类,叫做多穆壶。原为内府用来盛放牛奶的的器皿,其形制来源于满族、蒙古族遗留的风俗和习惯“多穆”二字当系满语。

    鼻烟壶,宋定者已有之,殆当时作药瓶用耳。尝见一宋定鼻烟壶,作一人形刘海仙状(1),面目衣褶,一一欲活。尤妙者头戴一帽,揭帽则挑烟之匙随之而起,殊有巧思。约高三寸余,真宋朝物,信属可贵。

    【注释】

    (1)刘海仙:指五代人刘海蟾,名操,字宗成,又字昭元,号海蟾子。燕山(今北京宛平)人,一说广陵(今江苏扬州)人。曾仕后燕,据说后来成仙而去。民间流行的他的画像作道士装,长发披肩,短发覆额,颇为洒脱。

    【译文】

    鼻烟壶在宋代定窑瓷器已经有了,大约当时是作药瓶用的。曾经见过一件宋代定窑的鼻烟壶,作一人如刘海仙的样子,面目和衣褶均如生欲动。尤其精妙的是头戴一帽,揭起帽子挑烟的小勺就随之而起,特别富有巧思。大约三寸多高,的确是宋代之物,实在可贵。

    鼻烟壶佳者,多至不可胜纪。大抵雍正者多浑圆而长,亦有六角,或青花,或夹紫,或釉里红,种种不一。而形体较巨者,亦可兼作小瓶用也。乾隆之制,形式较扁,种种均有,而以雕瓷五彩人物者为尤多。

    【译文】

    鼻烟壶好的,多到不能尽载。大概雍正年间的大多浑圆而长,也有六角的,或为青花,或为夹紫,或为釉里红,各不相同。而形体较大的,也可以兼做小瓶使用。乾隆年间的制品,样式较扁,各种各样的都有,而以雕瓷五彩人物的尤为多见。

    四方之盂,边稍凹似海棠式,有豆青夹碎花,亦有全体金花、四围作博古式者,又往往浅雕也。乾、嘉、道数朝,屡屡有之。

    【译文】

    四方形的盂,边缘稍微凹进,如海棠的样式,有豆青夹碎花,也有全体饰以金花、四角作仿古式的,而又往往采用浅雕。乾隆、嘉庆、道光各朝,不断有此种制品。

    纯庙时有瓷制祭品,形极奇丽,腰扁细而足丰,旁有两耳,而耳又作飘带状也。上有盖形,盖之上则盛供具者,名之曰豆,恐尚非确称耳。

    【译文】

    乾隆时有瓷制祭品,外形奇特而美丽,腰部扁细而足部丰腴,旁边有两只耳朵,而耳朵又好似飘带。上面有盖形部分,盖上就是盛放祭供器具的部分,称作豆,恐怕还不是确切的称呼吧。

    羹匙有极别致者,匙之两旁作锯齿状,柄瘦削而柄头稍巨,略似如意形。又有匙作榄核形而极深者,有匙甚长略似船形,皆不外好奇之使然。

    【译文】

    羹匙也有极其别致的,匙的两旁作成锯齿状,匙柄瘦削而柄头稍大,大体似如意的样子。还有羹匙作橄榄核形而极深的,有的匙很长而大体如船形的,都不外乎因为好奇而使之如此的。

    瓷制佛像,有立者、有坐者,半臂袒裼,持宝塔诸法具,各有意态,亦颇足参禅悦。五彩庄严之佛像,多属乾隆朝贡品,佛趺坐而垂目者,乃真官窑进御者也。

    【译文】

    瓷制的佛像,有站立的,有坐的,袒露半边手臂,手持宝塔等法器,神态各异,也很能获得参悟禅意的喜悦。五彩庄严的佛像,多属乾隆朝的贡品,佛翻足而坐双目下垂的,乃是真正的官窑上贡皇帝的制品。

    素三彩佛像,面部及手足多不涂釉,有极庄严者,有极潇洒者。若广窑、欧窑面部露胎者往往黑色,其衣服多蓝色,达摩、弥勒之属皆然(1)。

    【注释】

    (1)达摩:“菩提达摩”的省称。亦作“达么”、“达磨”。天竺高僧,禅宗初祖,本名菩提多罗。于南朝梁普通元年(520)入中国,梁武帝迎至建康(今江苏南京)。后渡江往北魏,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而化,传佛法于慧可。弥勒:梵语Maitreya音译,意译“慈氏”,佛中之未来佛。其像坦胸露腹,笑容可掬,世上多见。

    【译文】

    素三彩的佛像,面部及手足处多不涂釉,有极为庄严的,有极为潇洒的。如系广窑、欧窑的制品,面部露胎的地方往往呈黑色,其衣服多为蓝色,达摩、弥勒之类均是如此。

    观世音之像(1),以粉定者为最殊尤。余则明清制品,亦有极精者。大抵以纯白为贵。若五色华美者,似非大士本色矣(2)。建窑之观音,以手捏者为最佳,其手指间往往能透见背面也。

    【注释】

    (1)观世音:即观音菩萨,又作“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光世音菩萨”等。其名义为“观察(世间民众的)声音”的菩萨。原为男身,后世为女相,貌端庄慈祥,佛教以其能观听声音而至,救苦救难,普度众生。

    (2)大士:原指德行高尚的人,此特指观世音菩萨。本色:本来面貌。

    【译文】

    观世音的瓷像,以粉定的为最好。其他就是明、清制品,也有非常精致的。大致以纯白色为上。若是五色华美的,似乎不是大士的本色了。建窑的观音像,以手捏的为最佳,其手指间往往能透视到背面。

    明 德化窑观音像

    福、禄、寿三星之属(1),五彩斑斓,多做厅堂供品,然未免有伧俗气象(2)。

    【注释】

    (1)福、禄、寿三星:道教传说中分别主持人间福、禄、寿的三个神仙,在天为三星。民间绘画常作三个老者,一为福星手拿一个“福”字,一为禄星捧着金元宝,一为寿星拄拐托着寿桃。

    (2)伧俗:粗俗鄙陋。

    【译文】

    福、禄、寿三星之类的,五彩斑斓,大多作厅堂供品,然而不免有粗俗之气。

    瓷品作小儿欹卧等状,置之案头,亦属清玩之一(1),并堪作压纸之用(2)。

    【注释】

    (1)清玩:清雅的玩品。多指书画、金石、古器、盆景等玩赏之物。

    (2)压纸:即镇纸。

    【译文】

    瓷器作成儿童侧卧等形状,摆在案头,也属清玩之一,并且可作镇纸之用。

    无论人物、鸟兽,概谓之像生器具。若仿均双鹿、双马,奕奕如生,隽品也。至双狮亦颇可玩,而稍嫌于笨重,不如双象之名贵。双鹤亦矫矫可观,至五彩双鸡,则品斯下矣。

    【译文】

    无论人物、鸟兽,一概称作像生器具。如仿均窑的双鹿、双马,栩栩如生,真是精致之作。至于双狮也很可玩赏,只是稍嫌笨重,不如双象的名贵。双鹤也很矫健可供观赏,至于五彩双鸡,就品格低下了。

    象亦有单个者,乾窑驯象,身作米色,体五彩文绣,至精美也。背驮一器,可作插香之用,案头清供,亦殊雅玩。

    【译文】

    象也有单个的,乾隆官窑所制驯象全身米色,绘有五彩纹绣,异常精美。背驮一件器物,可以作插香之用,在案头作为清供,也是非常好的雅玩。

    鹿也、马也、兔也、狗也,有双者,亦有单者。双者不可必得,则单者亦足清玩。马有三彩者,狗有红黑者,雍、乾间品,颇属可喜。

    【译文】

    鹿、马、兔、狗,有成双的,也有单个的。成双的未必可得,而单个的也足以清赏。马有三彩的,狗有红、黑的,雍正、乾隆年间的制品颇为可爱。

    瓷狗,在清中叶尝喜制之,小者往往混于洋瓷。盖乾、嘉当时,泰西已有流入者矣。

    【译文】

    瓷狗在清代中期曾喜欢制作,小的常常混入于洋瓷。因为乾隆、嘉庆年间,西洋制品已然有所流入了。

    尝见有一瓷品作蹲兽状,不知其为狮欤、狻猊欤、狗欤(1)?但极怪而已,底甚平,背有一孔,意者亦作插香之用,为兽炉之别派耶?

    【注释】

    (1)狻猊(suān ní):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形如狮,喜烟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现在香炉上,随之吞烟吐雾。

    【译文】

    曾经见过一件瓷器作蹲兽状,不知其为狮子、狻猊还是狗?但感觉非常奇怪。底部很平,背部有一小孔,想必也可用来插香,是兽形炉的别派?

    【点评】

    本章介绍除“瓶罐”、“杯盘”之外的各种瓷器而统称为“杂具”,有以下几类:

    一是文房器具。包括印盒、笔筒、笔洗、水盂、水盅、画碟、墨床、笔架、镇纸、浆盒、屏风、笔管、水滴等。

    二是生活器具。包括花盆、窑缸、烛台、香炉、扇匣、瓷灯、瓷塔、圆盒、果盒、嗽具、酒壶、醋壶、多穆壶、鼻烟壶、四方盂、豆、羹匙等。

    三是供祭器具。包括佛像、观音像、福禄寿三星像。

    四是像生器具。包括仿小儿欹卧以及鸟兽形象等。

    这种对瓷器杂项的分类方法,虽不无借鉴的因素,但总体为瓷史上首创,值得研究者遵循参考。

    本章介绍于每种器具,又都尽所能知,述其型制用途,历代沿革,古品仿作,价值高下,乃至特殊制法等。尤以对各种器具样式花色的介绍最见功力,如说印盒云:“泥均有浑圆者,有六角者,蓝晕浓点,亦殊足珍。印合之式,曰馒头,曰战鼓,口磨盘,曰荸荠,曰平面平面中仍有子口,曰六角,曰正方,曰长方,曰海棠,曰桃形,曰瓜形,曰果形,递衍递嬗,制愈变,形愈巧矣。”可谓详细具体;又如说瓷塔云:“瓷塔有极巨者,高三、四尺,层层叠叠,又可一一拆卸。小者亦分数层,高可及尺之谱,亦能一一拆卸也。又有兼作香炉用者,最下一层可以焚香,而上数层均有孔以出香烟,制亦精巧。若不拆卸者,则作佛龛形,中坐一佛,作合十状,塔顶则五宝纷纭,舍利璀璨,一望而知为清宫供奉之器也。”可谓深入腠理。

    读本章,于瓷器杂具之种类众多,品样丰富,可见古代中国人生活的复杂性和艺术性,更可见瓷器这实用性与艺术性结合关系的密切,而此书作为瓷器考古鉴识之作,既是瓷学之专书,也是治社会史良好的参考。而作者于其所述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态度严谨,却大都言之凿凿,又可见其精于此道,成竹在胸。至于本章分门别类,层递而下,语言简洁而委曲尽意,则具见作者文学家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