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古代的神话传说

李长之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无错小说网 www.wucuo.org,最快更新中国文学史略稿最新章节!

    第一节

    文艺起源于劳动

    劳动创造了一切财富,包括精神财富在内。恩格斯在1876年写的《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的开头就说:

    政治经济学家们肯定说,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劳动确实跟自然界一起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提供劳动以材料,而劳动把材料变为财富。但是劳动的意义还远不止于此。它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础条件,并且是重要到如此地步,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应该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1]

    试想由于劳动,猿能直立,进化为人;由于直立,人类的喉部发达了,有了语言的使用;由于语言,人们就可以沟通思想;经验因而得到保存并传播,这也就有了文化的积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是这样有着关键性的意义的。人类的一切财富,可说都是由劳动创造出来的。劳动改造了自然,劳动改造了人类本身。劳动创造世界的这个真理,是首次被恩格斯这样明确地提出来了。

    文学的起源也不是例外。鲁迅在这方面有很好的说明:

    我想,人类是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有人记下,也没有法子记下。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地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不要笑,这作品确也幼稚得很,但古人不及今人的地方是很多的,这正是其一。就是周朝的什么“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吧,它是《诗经》的头一篇,所以吓得我们只好磕头佩服,假若先前未曾有过这样的一篇诗,现在的新诗人用这意思做一首白话诗,到无论什么副刊上去投稿试试罢,我看十分之九是要被编辑者塞进字纸篓去的。“漂亮的好小姐呀,是少爷的好一对儿”什么话呢? [2]

    我们分析鲁迅这一段话的意思,就是指明:一、文艺的产生是和劳动分不开的;二、文艺的产生是有着实用的目的,为的是调节劳动,减轻疲劳;三、原始的文艺是产生在集体中。这正是原始文艺的状态。我们看看现在北方的夯歌,南方水手们拉纤时唱的号子,以及陕北的信天游等,都可以令人明了诗歌和劳动的密切关系。再证之以现在保存下来的最古的诗歌:

    弹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3]

    蜡词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 [4]

    归妹上六爻词

    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 [5]

    一个写渔猎,一个写农祭,一个写游牧,都是和劳动生产有关的。这正是何休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6] 的呢。

    既然原始诗歌产生于劳动,实用目的是为了减少疲劳,所以古代的诗歌音乐舞蹈是不分的。《吕氏春秋·古乐篇》上说“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还代表那原始状态。这也就是《礼记·乐记》上所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躯也”,诗言志的说法虽然在内涵上还不够明确,但《诗经》时代还是诗、乐、舞如此合一,却已经很确实了。

    文艺起源于劳动的意义就是如此。文艺起源之科学的解释就是如此。其他像游戏说、装饰说、梦的满足说等,都是剥削阶级的学者的无知和骗人鬼话而已。

    不但最古的文艺起源是产生自劳动,也就是劳动人民所创造,就是后代的文艺,就发展上看,也往往先是有民间劳动人民的创造,最初很有生气,转入中上层的文人之手,经过一番加工,也可能有些伟大的作品,但最后终于堕落。在中国诗歌戏曲小说的发展上就证实了这一点,楚辞到汉赋是一个例,元杂剧到明传奇又是一个例。在文人的文学衰微了的时候,又往往因民间文艺的刺激而又有了新的发展。因此,劳动人民才是文学史的主人,正如劳动人民是一般历史的主人然。因此,我们应该看重过去的民间文艺,并应该特别用劳动人民的观点去鉴别过去的一切文艺。

    第二节

    几个著名的古代神话传说

    文学史的开始并不是有名的诗人或诗集,却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也就是神话传说和歌谣。

    我们现在首先谈的是神话传说。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是丰富而美丽的,同时也是反映现实的。

    同其他国家一样,中国的历史也经历了原始公社制、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在中国是发育不完全的,亦即半封建半殖民地状态 ),现在正向社会主义、将来向共产主义迈进。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在中心情节上反映的就是原始公社制的社会情况,其中明显地说明着从母系氏族部落公社到父系氏族部落公社的历史进程。只是由于产生的时代和记录的时代的不同————记录的时代已经到了奴隶制社会,因而不可避免地又杂有这后来的记录时代的现实增添进去。所以我们研究起来就需要分析。由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记录片段性,头绪显得十分纷杂,现在只举较重要的、较有代表性的并较完整的两个例子,加以说明。

    这里选择的是女娲的故事和羿的故事。女娲是一位女神,羿是一位半神半人的英雄。女娲故事代表母系氏族部落公社的产物,羿的故事代表父系氏族部落公社的产物,同时又都带有记录时代的现实成分以及想象成分。

    先说女娲:女娲的样子是蛇身人面(《天问 》王逸注 ),因此让诗人屈原曾发生过这样的疑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

    伏羲和她是兄妹(《路史后纪 》二注引 《风俗通 》),也是夫妇(卢仝 《与马异结交诗 》:“女娲本是伏羲妇 ”)。关于他们的样子和关系,在汉代石刻里还曾保存着(可参看 《闻一多全集 》,第一册, 6页和 7页的插图 )。也许屈原所见的,就是这样类似的壁画。在原始神话里,他们是人类的一对始祖。

    女娲的大事业是炼石补天和抟土为人: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淮南子》卷三,《天文训》

    康回冯怒,地何故以东南倾?

    ————屈原《天问》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善)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淮南子》卷六,《览冥训》

    康回就是共工(王逸注 ),黑龙也是共工(《闻一多全集 》,第一册, 47页 )。在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作如下的分析,一是女神的女娲有这样大本领,是反映母系氏族部落公社中妇女的地位;二是女娲的补天反映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向自然斗争的英勇和伟大的创造气魄;三是用五色石补天,可想见古代人美丽的幻想;四是地不满东南是古代人对于中国地形的说明;五是用芦灰止洪水,是一种巫术思想;六是共工的行动是反映这个神话到了记录时代的奴隶制社会中奴隶对奴隶主的反抗。 [7]

    抟土为人的故事是: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为人,剧务,力不暇给,乃引绳絙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贤知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引绳人也。

    ————《太平御览》七八,引《风俗通》

    抟土为人是原始的神话,分出贫富则是进入了阶级社会后阶级意识的反映。

    把补天和造人的神话合起来看,我们认为这可能是世界上各民族都普遍流传的一部较大的洪水故事的一部分。我们试和西南少数民族现存的几个神话加以比较,那整个故事的轮廓尤可了然: [8]

    伏羲和女娲也是兄妹结婚,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大概也是认为经过洪水之故;而天地既经部分破坏,所以需要修整;人类也一度灭绝,所以需要再造。这就是那整个故事的梗概。兄妹结婚是家庭在原始社会中的第一阶段,即所谓血缘家庭。 [9] 至于只剩下二人才不得不兄妹结婚的说法,却已是在禁止了兄妹结婚以后的社会中的产物。而女娲的样子所以是蛇身人面,大概是由于这个神话起源于一种以蛇为图腾的部族的缘故。洪水的故事原是世界各民族都有的,但特别值得注意的却是中国的洪水故事往往和治水的故事联系在一起。女娲已经“积芦灰以止淫水”了,鲧、禹治水的故事就更壮阔,这充分反映了我们祖先向自然斗争的英勇和智慧,是我们应该引以为自豪的。

    现在再说羿的故事。羿是上帝派下来为民除害的一个有名的射手(《天问 》“帝降夷羿 ”;《山海经·海内经 》:“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 。”)。他的主要功绩有七项:

    昔容成氏之时(高诱注:容成,黄帝时造历术者),道路雁行列处,托婴儿于巢上,置余粮于亩首,虎豹可尾,虺蛇可蹍(音展),而不知其所由然。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招魂》“十日代出,流金铄石些”),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 (音轧愈,高诱注:状若龙首,或曰似狸,善走而食人,在西方也)、凿齿、九婴(高诱注:水火之怪)、大风(据《文选》刘孝标《辨命论》注引高诱曰:大风鸷鸟)、封豨(高诱注:大豕)、修蛇(《天问》:“一蛇吞象,厥大何如”),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高诱注:南方泽名),杀九婴于凶水之上(高诱注:北狄之地),缴(音灼)大风于青丘之泽(高诱注:东方之泽名),上射十日(《天问》:“羿焉彃日,乌焉解羽”)而下杀猰 ,断修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

    ————《淮南子》卷八,《本经训》

    在上面这一段记载中,除了容成氏和帝尧是历史化的成分外,大致是民间原有的神话。这里所叙述的就是羿的七大功绩。他很像希腊神话中建立十二功绩的英雄海丘利斯(Hercules)。上射十日的故事也是带有普遍性的,现在在西南少数民族中也仍流传,像彝族神话中就有《吉智高卢的故事》,那是九个太阳被他射下八个,仲家族中就有《王姜射日的故事》,那是十二个太阳被王姜射下十个,剩下的是现在的太阳和月亮。人民对于羿的崇拜到了这样的地步,他变成了宗布神(《淮南子 》卷十三, 《汜论训 》“羿除天下之害而死为宗布 ”)。宗布神可能是像后代所谓钟馗似的。 [10]

    因为羿是一个英雄,除了建功之外,便也有恋爱故事,那就是诗人屈原所质问的:“帝降夷羿,革孽(王逸注:忧也 )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洛嫔?”

    这时他的家庭里也起了纠纷: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高诱注:羿妻)窃以奔月,[托身于月,是谓蟾蜍而为月精](依《初学记》引文补),怅然有丧,无以续之。

    ————《淮南子》卷六,《览冥训》

    关于这个英雄的下场,还有一个更不幸的传说,那就是最后遭了阴谋,被人用桃棓(棒 )打死了(《淮南子》卷十四,《诠言训》:羿死于桃棓 )。

    以上就是羿的简单的一生。照我们推想起来,羿的故事是有声有色,十分壮丽的。但因为文字记载的简略,恐怕遗失了很多环节。和其他民族的同类神话比较起来,他的七功绩似乎是一种考验,经过考验之后,应该达到某一种目的,例如得到妻子之类;而河伯之战,洛嫔之恋,也应该有一些曲折的情节;至于嫦娥奔月一事也不知道是否与对洛嫔的嫉妒有关,然而这些链锁怕是永远找不到了。就整个的故事分析起来,我们就又可以见出,一是这个神话中有企图对于自然现象的解释:例如“太阳何以只有一个”的问题就是;二是对于人类创造发明的赞扬,在这里是通过对一个高明的射手的歌颂表示了对于弓箭的发明以及弓箭所能具有的效能的赞扬;————弓箭的发明本是原始社会中“中石器时代”(或称新石器时代初期 )的一件大事,这事同时是由母系氏族公社转向父系氏族公社的一个标志, [11] 嫦娥的出走就是女性地位下降的反映;三是这个神话在基本上说羿是对人民有功劳的,所以得到人民的尊敬;四是透过统治阶级的眼光,羿就遭了敌视,例如称为“夷羿”,又如说他射了封豨之后,反而上天不高兴起来,这也就是屈原所质问的:“冯(挟 )珧(音瑶,弓名 )利决,封豨是射,何献蒸肉之膏,而后帝不若?”上帝也就是当时奴隶主的形象,这就无怪最后说他遭阴谋而死了。从而我们可以了然像羿这样毁誉参半的人物(鲧也是这样 ),只是由于不同的阶级的眼光所屈折了而已;五是神话是由流传的地域不同而发展的,羿的神话原只在山东一域, [12] 流传开去,就包括了洛水、洞庭的传说;六是神话也由时代的不同而增改它的内容,所以到了神仙家说起来以后,就有了不死之药一类的成分加进去。

    鲁迅曾经利用神话作为他的创作素材。女娲的故事,他曾写成《补天》;羿的故事,他曾写成《奔月》。虽然由于对保存神话和讽刺现实二者之间的关系没有处理好,结果如他自己所批评的“油滑” [13] ,但是他对于中国古代神话的珍视,并且想从其中得到一些创作的素材,又由于这样实践的结果而得到了一些宝贵经验,还是很有意义的。

    此外,古代还有些壮阔而有价值的神话,像鲧窃息壤,夸父与日竞走,精卫填海,形天(又作刑天 )舞干戚等,都表现一种伟大的创造气魄和坚强的反抗意志,无疑都是非常健康的;再如乌鹊填河,牛郎织女,黄帝蚩尤之战,穆王西征等,也都是美丽而富有故事性的;又如中国古代人想象神是一个工人,像大冶大钧之类,也是很有意义的;但因为有些材料过于片断,同时讲起来又牵动像目前这样篇幅的文学史的比重,所以暂且割爱了。

    第三节

    关于神话的一般说明

    第一是关于神话的性质。资产阶级的学者认为神话是原始人愚昧无知的产物,或者认为是白昼做梦之类,这种看法无疑是错误的。反之,马克思主义者对神话的理解是:“神话乃是自然现象、对自然的斗争以及社会生活在广大的艺术概括中的反映”,“把人们的能力加以理想化,同时好像预先感到了它的强大的发展,神话的创造在自己的基础上乃是现实主义的”(高尔基 《苏联的文学 》)。上面所举的神话也就证实了这一点。因此,马克思主义者对于神话是看重的。但只就基本上说是如此,在细节上神话中所反映的现实有时往往并不能和现实相符合,这是因为正如毛主席所说:“神话并不是根据具体的矛盾之一定条件而构成的”,而神话中所构成的变化也只有“幻想的同一性”,而不是“具体的同一性” [14] 。

    第二是关于研究神话的方法。研究神话首先要有社会发展的知识,也要有关于神话的一般母题的知识,要在片断的记载中能够予以合理的复原,还要善于分辨一个神话的原型和它在不同的地域与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中所有的改变和增添。

    第三是关于中国神话何以只剩下许多片断而缺少完整的系统的问题。在这方面,地理环境说和民族性说是完全不可靠的。在事实上,各个地方各个民族都有神话。其他像企图从在地域上广大,在统一上薄弱,历史上无大事件刺激等来说明的,也都很牵强,因为印度就同样广大,也曾在统一上薄弱,但有完整的神话;而中国像在残存的神话中所表现的,历史上大事件的刺激也并不少。或者认为是由于语言文字工具记录困难的缘故,但这也不合事实,因为在中国的少数民族中有根本没有文字的,神话还是很完整。鲁迅先生提出的神鬼不分,可能算一个理由,然而不如归在历史化的理由之内。把神话历史化恐怕是消灭神话的重大原因之一。天上的故事变成人间了,上帝变成帝尧帝舜了,“黄帝四面”变成耳听四面,“夔一足”变成夔一人即足了,于是神话逐渐衰退。另一个重大原因,应该是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以后,有意识地在消灭神话的结果。公元前五世纪的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公元前1世纪的司马迁曾经认为“其言不雅驯,缙绅先生难言之”,一个是权威的思想家,一个是权威的历史学家,这可说是中国神话的二厄(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对希腊神话也同样是反对的 )。历史化和儒家的排斥又可归并为一个原因:这就是过去统治阶级的对神话的敌视并有意摧毁。这理由也很简单,神话多半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其中很有一些在统治阶级看来是“叛徒”的形象,觉得太不舒服,例如共工、鲧、夸父、形天等。

    第四是关于中国神话的材料问题。由于儒家反对神话,在儒家的经典中神话成分是稀少的(当然不是没有,不过要特别经过整理 )。反之,道家的书像《庄子》《淮南子》中就比较多些。《楚辞》和《山海经》也是神话的渊薮。但是因为中国的神话“历史化”的过程特别厉害,所以在整理时便不免要经过一些曲折的道路。好在这一方面的学术工作,是已经有些人在开辟了。鲁迅、茅盾、闻一多等的成绩就是这方面杰出的代表。

    第五是关于我们如何利用神话材料来创作的问题。通过艺术的形象,把古代神话中的美丽而伟大的故事再现出来,使人们知道我国过去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这就含有具体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在内,也就已经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在内。同时,文艺创作形式本是多种多样的,通过神话反映现实也是可行的艺术手法之一。如果认为必须把当前的政治口号和政治事件生扯硬拉地填进神话中去,才算是尽了政治任务,才算是结合现实,这实在是既破坏了神话,又破坏了现实,而政治任务也落空了。1951年关于《牛郎织女》的演出的讨论,对我们这方面的问题的解决是有一定帮助的。

    第四节

    简短的结论

    神话是古代人对现实生活概括并加以想象而成,因此,神话的精神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同时也是健康的。中国古代的很多神话更特别表现了劳动人民的创造气魄、坚强意志、反抗精神和美丽想象,这说明我们文学史的第一页,就是很辉煌灿烂的,这些优秀的神话是值得珍视和研究的。又因为这些神话曾经为后世的诗人(像屈原、陶渊明、李白、李商隐等 ) [15] 所取材,所以我们为了理解后代的诗歌,也有必要对这些神话有所认识并熟悉。还有些极其美丽而动人的神话传说,就是在今天,也还可以作为创作神话剧、歌剧的蓝本。 [16] 只是因为记录的残缺,研究起来要经过一番整理复原的功夫,又因为流传的地域及记录的时代和它原来产生的时、地有若干距离,所以在我们研究的时候就要善于分析其中所反映的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域。

    * * *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选》,两卷集,第二卷,80页,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2] 《且介亭杂文》,93-94页,《门外文谈》七,《不识字的作家》(《鲁迅》三十年集本)。又见周扬编《马克思主义与文艺》,30页。

    [3] 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第九,王谟《汉魏丛书》本。这篇文字原意是说陈音答复越王关于射的起源的。陈音说是古代孝子为了看守父母的尸首,才发明出“弹”,并且有这样的歌。孝子之说,无疑是出于陈音的想象,但《弹歌》本身总是很早的。

    [4] 见《礼记·郊特牲》,据孔疏,土是坊的意思。

    [5] 据《归妹》 王注孔疏,是说他们失败了。

    [6] 何休《公羊传解诂》宣十五年。

    [7] 高尔基说:“奴隶主愈有力量和权威,神就在天上升得愈高,而在群众中就出现了一种反抗神的意愿。”(《苏联的文学》)

    [8] 参看何愈:《西南少数民族及其神话》,新世纪出版社1951年版。

    [9]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31-38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10] 袁珂:《中国古代神话》,92页,1950年版。

    [11] 参看B.K.尼科尔斯基:《原始社会史》,庞龙中译本,78、98页,作家书屋版。

    [12] 森三树三郎:《支那古代神话》,79页。

    [13] 鲁迅:《故事新编》序言。

    [14] 《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797、798页。

    [15] 参例如陶渊明:《读山海经诗》,其九:“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俱至虞渊下,似若无胜负。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余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都是取材古代神话传说。

    [16] 像王亚平编写的《张羽煮海》,就是根据旧有神话而创作新剧本的一个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