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章经

佚名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无错小说网 www.wucuo.org,最快更新四十二章经译注最新章节!

    1 出家证果

    原典

    佛言:“辞亲出家为道,名曰沙门①。常行二百五十戒②,为四真道行③。进志清净,成阿罗汉④。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住寿命,动天地。次为阿那含⑤。阿那含者,寿终魂灵上十九天⑥,于彼得阿罗汉。次为斯陀含⑦。斯陀含者,一上一还,即得阿罗汉⑧。次为须陀洹⑨。须陀洹者,七死七生,便得阿罗汉⑩。爱欲断者,譬如四支断,不复用之。”

    注释

    ①沙门:古印度出家修行者的通称。佛教中特指出家修习佛法的男子。又称作比丘,现通称和尚。

    ②二百五十戒:又称具足戒,出家比丘所应遵循的二百五十条戒律。

    ③四真道行:即苦、集、灭、道四真谛。

    ④阿罗汉: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得此果位,不再受生死轮回、业力报应,永入涅槃之地。又证入阿罗汉果之圣者,超出三界,四智已经圆融无碍,已无法可学,故称为无学。

    ⑤阿那含:小乘修行四果中第三果。得此果位能断尽欲界烦恼,来生将摆脱欲界,受生于色界、无色界。

    ⑥十九天:指阿那含寿终经色界四禅天之十八天,在无色界的空无边处受生为阿罗汉。色界十八天为,初禅天三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二禅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三禅三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四禅九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色究竟天、无想天、善现天。

    ⑦斯陀含:小乘修行四果中第二果。

    ⑧一上……阿罗汉:由于斯陀含思惑尚未断尽,还须在欲界和天界各受生一次,方成阿罗汉,所以说一上一还,即得阿罗汉。

    ⑨须陀洹:小乘四果中的初果。即指入见道时,初见四圣谛之理,得无漏清净智慧眼之阶位。

    ⑩七死……阿罗汉:指须陀洹思惑未除尽,需要七死七生才能断尽烦恼,得阿罗汉果位。所以说七死七生,便得阿罗汉。

    译文

    佛教导说:“辞别亲人,出家修习佛法,这就叫作‘沙门’。沙门应当时时遵循二百五十条大戒,以四真谛作为修行的法则。沙门只要坚持精进不懈退,清净修行,最终必得证阿罗汉果。所谓‘阿罗汉’,能以神通飞行往来,又能变化形体,凡俗莫测;可以旷久住世,经劫不灭,又能以神通震动天地。较阿罗汉果位次一等级的为阿那含果。所谓‘阿那含’,即说获此果位者不再来生欲界,命终将生于色界,上往初禅三天,二禅三天,三禅三天,四禅九天,在第十九天生,断尽烦恼而得阿罗汉果。其次,为斯陀含果。所谓‘斯陀含’,须天上、人间各生一次,方才能得到阿罗汉果。最后,为须陀洹果。所谓‘须陀洹’,是指在此果位须七度生死,然后才能断尽烦恼得阿罗汉果。得到圣果位的沙门,爱欲诸漏已经断尽,爱欲已断,就好像人被砍掉四肢,无法再用;断尽爱欲的人,也就不会再生爱欲。”

    2 少欲知足

    原典

    佛言:“除须发,为沙门,受道法。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不再矣!使人愚弊者,爱与欲也。”

    译文

    佛教导说:“剃除象征人生烦恼的须发,才能做沙门,接受佛法。沙门应该舍弃世间凡俗认为赖以生存的多余的财物,仅仅乞求维持自身的物品就足够了;太阳正中时吃顿饭,夜间树下一宿觉,千万莫要贪求更多的了!使人愚痴并受蒙蔽的,正是爱和欲啊!”

    3 十善恶业

    原典

    佛言:“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煞①、盗、淫;口四者:两舌、恶骂、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②、痴。不信三尊③,以邪为真。优婆塞④行五事⑤不懈退,至十事必得道也。”

    注释

    ①“煞”当为“杀”字之误。

    ②恚:愤怒。

    ③三尊:即佛、法、僧三宝。

    ④优婆塞:在家修行之男子。现通称“居士”。

    ⑤五事:即五戒,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译文

    佛教导说:“人们因为十件事成为善人,也由于十件事成为恶人。哪十件事呢?其中身体力行的有三,口中所说有四,心理活动有三。身体力行的三件事是:屠杀生灵、偷盗和行奸淫之事;口中所说的四件事是:两舌(挑拨离间)、恶骂(恶语伤人)、妄言(口出狂言)、绮语(花言巧语);心理活动的三件事是:嫉妒、愤怒和愚痴。这十种恶行,都是由于不信奉佛法僧三宝,认邪门外道为真理所致。在家居士坚持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等五戒,丝毫不放松懈退,去除上述十种不善的行为,成就十种善的行为,就能修行证得道果。”

    4 灭罪得道

    原典

    佛言:“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止其心,罪来归身。犹水归海,自成深广矣。有恶知非,改过得善,罪日消灭,后会得道也。”

    译文

    佛教诲说:“有的人有各种过错,却不知道忏悔,不知立刻停息那纷乱受染的心,罪业就会很快找上门来。这就像江河归向大海,不知不觉中加深加宽。身上有了恶业而能够知道自己的过错,改正自己的过错而从善业,罪业就会日渐消灭,今后定会证得道果。”

    5 以善待恶

    原典

    佛言:“人愚吾以为不善,吾以四等慈①护济之。重以恶来者,吾重以善往。福德②之气,常在此也。害气重殃,反在于彼。”

    注释

    ①四等慈:四等,又称四无量心,即以慈、悲、喜、舍四心平等对待众生。

    ②福德:指能够获得世间、出世间幸福之行为。福德即指布施等行为,系成为生天之因的在家修行。

    译文

    佛说:“对于那些不怀善意者,我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来回应他。如果他再以恶意待我,我仍待之以善。福德之气,常常就表现在这里。而那种由恶意所导致的大灾祸,反而落到那不怀善意的人身上。”

    6 为恶祸己

    原典

    有人闻佛道守大仁慈,以恶来,以善往,故来骂。佛默然不答,悯之痴冥狂愚使然。骂止,问曰:“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实礼如之乎?”曰:“持归。”“今子骂我,我亦不纳,子自持归,祸子身矣。犹响应声,影之追形,终无免离。慎为恶也!”

    译文

    有个愚蠢的人听说佛道以慈悲为本怀,对心怀恶意而来的人反待之以善,此人不大相信,便来当面辱骂佛。佛保持沉默而不言语,对他深怀怜悯,认为是愚痴、迷暗和狂妄导致他如此无礼。骂佛的人自感无趣,便停止了辱骂。佛启发性地问他道:“你携带着礼物去送人,对方却不接受你的礼,那么你将这礼物怎么处理呢?”那人回答说:“我只好将它带回。”佛说:“你今天跑来辱骂我,我也不接受你的辱骂,你不是只好自己带着辱骂回去吗?遭受辱骂祸殃的正是你自己啊!作恶和报应就好比是回响和着声音,影子追随物体,永远无法将它们分离开来。人们可千万不能做恶事呀!”

    7 害贤殃身

    原典

    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污天,还污己身;逆风坋人,尘不污彼,还坋于身。贤者不毁,祸必灭己也。”

    译文

    佛告诫说:“邪恶之人想要伤害贤德之士,就好比蠢人仰天而唾,唾沫星子不会弄污苍天,反而会落得自家满脸满身;又好像是逆风扬土撒人,尘土不会弄脏对方衣服,相反会落到自己身上,迷乱自己的双眼。有贤德的人是不能诋毁的,一意孤行将致杀身之祸。”

    8 博施福大

    原典

    佛言:“夫人为道务博爱,博哀施。德莫大施。守志奉道,其福甚大。人施道,助之欢喜,亦得福报。”质曰:“彼福不当减乎?”佛言:“犹若炬火,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取其火去,熟食除冥,彼火如故。福亦如之。”

    译文

    佛教诲说:“致力于佛道的人必须具备博爱的胸怀,以博大哀悯之心施舍与人。最高的德行没有大过施舍的行为的。坚持精进、奉守佛法的人,得到的福报极大。看见他人遵佛法行布施,随缘欢喜赞叹,也会相应地得到福报。”有人问佛:“这样所得到的福报难道不会减少施舍所得到的福报吗?”佛回答说:“这就好比只有一把点燃的火炬,有几百几千的人各自手持火把而来,从那火炬上引火而去,用来煮食饭米、消除黑暗,而那先前的火炬依然如旧,毫无减损。行布施所得到的福报也同那火炬一样不会减少。”

    9 较量功德

    原典

    佛言:“饭凡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持五戒者一人;饭持五戒者万人,不如饭一须陀洹;饭须陀洹百万,不如饭一斯陀含;饭斯陀含千万,不如饭一阿那含;饭阿那含一亿,不如饭一阿罗汉;饭阿罗汉十亿,不如饭辟支佛①一人;饭辟支佛百亿,不如以三尊之教,度其一世二亲;教亲千亿,不如饭一佛。学愿求佛,欲济众生也。饭善人,福最深重。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亲矣,二亲最神也。”

    注释

    ①辟支佛:无师友教诲,因观十二因缘之教而悟佛法之人。通常称作缘觉。

    译文

    佛教导说:“供养一百个世俗凡人,不如供养一个善人;供养一千个善人,不如供养一个持五戒的人;供养一万个持五戒的人,不如供养一个须陀洹;供养百万个须陀洹,不如供养一个斯陀含;供养千万个斯陀含,不如供养一个阿那含;供养一亿个阿那含,不如供养一个阿罗汉;供养十亿个阿罗汉,不如供养一个辟支佛;供养一百亿个辟支佛,不如用佛法的教义,救度自己今生的双亲;以佛法教诲亲人一千亿,不如供养一个佛陀。修习佛法的人,只愿修得做佛,为的是救济众生。供养善人,在施舍福报中属最深重。世俗凡人祭祀天地鬼神,不如孝顺他们的双亲。双亲是凡世中最神圣的。”

    10 天下五难

    原典

    佛言:“天下有五难: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制命不死难,得佛经难,生值佛世难。”

    译文

    佛说:“天下有五种难以做到的事情,它们分别是:自身贫寒,饥寒交迫,而能布施救济他人难;豪门权贵,恣意放纵,而能舍弃尘累,专心致志于佛道难;知因果报应,当舍生施为,以死殉道难;人不信三宝,生死轮回,得见佛经难;人不修善因,能生逢诸佛出世难。”

    11 得道知命

    原典

    有沙门问佛:“以何缘得道?奈何知宿命①?”佛言:“道无形,知之无益,要当守志行。譬如磨镜,垢去明存,即自见形。断欲守空,即见道真,知宿命矣。”

    注释

    ①宿命:过去世之命运。即总称过去一生、无量生中之受报差别、善恶苦乐等情状。

    译文

    有个沙门问佛:“通过什么途径才能得道而证果?怎样才能知晓自己过去世的命运?”佛陀告诉他:“佛法的真如本性犹如虚空,没有形相可言。即便知道了却不去修证,也丝毫没有益处。重要的是应当具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修行。这就好比人磨铜镜,镜上的污垢磨掉之后,镜上原本就有的明亮便显现出来,人便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像。沙门修行,断除欲望,志守万法俱空,便能去掉自身污垢,明了佛法真谛所在,知晓自己过去世的命运。”

    12 人生四问

    原典

    佛言:“何者为善?唯行道善。何者最大?志与道合大。何者多力①?忍辱最健,忍者无怨,必为人尊。何者最明?心垢除,恶行灭,内清净无瑕。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十方所有,未见之萌,得无不知、无不见、无不闻,得一切智②,可谓明乎!”

    注释

    ①多力:能动他法,不为他法所动,有大力者能由自力转一切法。

    ②一切智:佛教中的最高智慧,能知晓一切佛法。又称“佛智”。

    译文

    佛教导说:“什么叫作善的行为?只有精进修行佛法,渐成圣果才叫作善的行为。什么东西最大?精进学佛,断灭诸惑得无漏智,志向与佛道相吻合最大。什么是有最大力者?忍辱的人不怀仇怨,能以勇健之力拒强敌,能忍辱的人内心不怀恶意,必将为世人所尊崇。什么样的人心最明亮?除掉内心污垢,灭息一切恶行,犹如白玉清净无瑕。天地创生之前,直至当今世界上所有的事物,没有他所认识不到的,他无所不知,无所不见,无所不闻,得到了佛教的最高智慧,这可以说他的心是最明亮的了吧!”

    13 舍爱得道

    原典

    佛言:“人怀爱欲不见道,譬如浊水①以五彩②投其中,致力搅之。众人共临水上,无能其影者。爱欲交错,心中为浊故,不见道。水澄秽除,清净无垢,即自见形。

    “猛火着釜③下,中水踊跃④,以布覆上⑤。众人照临,亦无其影者。心中本有三毒⑥,涌沸在内,五盖⑦覆外,终不见道要。心垢尽,乃知魂灵所从来,生死所趣向,诸佛国土道德所在耳。”

    注释

    ①浊水:喻受染之心。

    ②五彩:喻色、声、香、味、触等五欲。

    ③釜:喻染心。

    ④中水踊跃:喻心中被贪、嗔、痴三毒扰乱。

    ⑤以布覆上:喻人被“五盖”遮蔽,无法得见真理。

    ⑥三毒:贪、嗔、痴。

    ⑦五盖:遮蔽清净心性的五种心理和行为:贪欲、嗔恚、睡眠、浮躁忧恼和多疑。

    译文

    佛说:“人如果怀着爱欲之心,就无法明了佛法的光辉、没有办法明辨、见到真理。这就好比将五彩锦帛投入污浊水中,并用力搅拌,大家虽然靠近浊水边上也看不到自己的影像。浊水就像人已被染污的心,五彩锦帛就好比色、声、香、味、触之五尘,染心与爱欲交错,所以越发浑浊,无法见到佛法的真如本性。如果人们逐渐明了了其中的道理,内心忏悔,并接近深明佛理的有识之士,专心修习佛法,便能除掉自身的污垢,这样也就自然而然地见到自身的清净本性了。

    “心着爱欲,不明了佛法真理的人,又好比铜锅下面架起猛火,锅中开水沸腾,锅上又覆盖着五层厚布。人们即便靠近锅旁,也根本无法看到水中自己的影像。以铜锅比喻已染外尘、本不清净的心,内盛喻贪、嗔、痴三毒的水,外加喻贪欲、嗔恚、睡眠、浮躁忧恼和多疑的“五盖”覆于其外,更有世俗及外道的猛火催烧,自然见不到佛法的真谛。只有除尽心中所怀的污垢,精进学佛,渐证果位,才能知晓自身的魂灵从何处来,来生又向何处去。这是所有佛国净土的道德所在。”

    14 明来暗灭

    原典

    佛言:“夫为道者,譬如持炬火入冥室中,其冥即灭,而明犹在。学道见谛,愚痴都灭,得无不见。”

    译文

    佛说:“修持佛法的人,就好比手握火炬进入伸手不见五指的房屋之中:黑暗立即消失而唯有光明照耀。修习佛法,明了佛法真理的人,愚痴均已灭尽,人的心灵被佛法的真理之光所照明。”

    15 以道为念

    原典

    佛言:“吾何念?念道;吾何行?行道;吾何言?言道。吾念谛道,不忽须臾也!”

    译文

    佛告诉众弟子:“我从早到晚思虑什么?思虑佛法;我坐卧住行都做些什么?实践佛法;我同弟子们日常谈些什么?宣讲佛法。我日日夜夜思虑佛法的至高真理,从来没有瞬间的疏忽啊!”

    16 恒念无常

    原典

    佛言:“天地,念非常①;山川,念非常;万物形体丰炽,念非常。执心如此,得道疾矣。”

    注释

    ①非常:万法无常,均是因缘造作,假象欺人。非常,即“诸法无常”之意。

    译文

    佛教诲说:“观察天地,虽然表面上恒久永存,但它仍是有生有灭,终归无常;观察大山江河,要想到它们随时变化,没有常形;观察世间万物,必须想到尽管看起来生机勃勃,充满活力,但都是虚伪假象,随时都会因为因缘的聚散而变化消失。修行佛法的人如果经常以这种诸行无常的态度去思考问题,就能迅速证得道果。”

    17 念道行道

    原典

    佛言:“一日行,常念道、行道,遂得信根①,其福无量。”

    注释

    ①信根:信为入理之根本,根者,坚固不动之义;信根是指笃信正道及助道法,则能生出一切无漏禅定智慧。

    译文

    佛教导说:“人在一天当中,应当时时思虑佛法,实践佛法,积年累月,便能树立坚固的信念,这样所得的福报是难以估量的。”

    18 四大无我

    原典

    佛言:“孰自念身中四大①,各②自有名,都为无③。吾我者,寄生生亦不久,其事如幻耳。”

    注释

    ①身中四大:四大,指地、水、火、风。身中四大,佛教认为,人体的各个部分均由四大和合而成:地大,地以坚碍为性,如人的骨肉毛发;水大,水以润湿为性,如人身中之血液、精液和唾液等;火大,火以燥热为性,如人身上的暖气;风大,风以动转为性,如人身中之出入息及身动转属之。

    ②各:原作“名”。随诸本校改。

    ③都为无:身中四大组成人体各部分,各自有自己的名称,但都是四大因缘和合而成的假象、假名;因缘散尽,身体也随之消失。所以说“都为无”。

    译文

    佛告诫弟子:“要清醒地意识到:身体的各个部分均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成,虽然它们各自有其名称,但都仅是假名,从本质上都是空无。那个被称作‘我’的东西,也不过是‘四大’暂时聚合寄居之地,不会长久。人生不过是场梦幻而已。”

    19 贪名遭祸

    原典

    佛言:“人随情欲求华名,譬如烧香:众人闻其香,然香以熏自烧。愚者贪流俗之名誉,不守道真。华名危己之祸,其悔在后时。”

    译文

    佛告诫说:“有的人被情欲牵着鼻子走,进而追求所谓的传世名誉。这就好像是那燃烧的香:大家闻到的是扑鼻的香味,但那香味却是以焚烧毁灭自身为代价才发出的。愚蠢的人贪图世俗的名誉,不遵守佛法的教义,所谓流传后世的名誉将危害自身的性命。他们后悔的日子在后头呢。”

    20 财色苦本

    原典

    佛言:“财色之于人,譬如小儿贪刀刃之蜜,甜不足一食之美,然有截舌之患也。”

    译文

    佛说:“财物和美色对于人来讲,就像小孩子贪图刀刃上粘着的丁点儿蜂蜜:它吸引人的那点甜味,根本不够一餐的美食,相反倒有被割断舌头的危险。”

    21 爱患甚狱苦

    原典

    佛言:“人系于妻子、宝宅之患,甚于牢狱桎梏锒铛。牢狱有原赦。妻子情欲,虽有虎口之祸已,犹甘心投焉。其罪无赦。”

    译文

    佛告诫说:“人们被妻子儿女和宝物田宅牢牢地系缚,这种祸患较之戴镣着铐、投进大牢更为可怕。牢狱之苦,尚有赦免之时;而对妻子儿女、宝物田宅的欲望,明知有被吞进虎口的大祸,却依然心甘情愿地投进去。这样的罪过永无赦免之日。”

    22 色欲障道

    原典

    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假其二,普天之民,无能为道者。”

    译文

    佛说:“人世间所有缠缚难解的欲望,没有比追求色欲的欲望更为强烈的了。追求色欲的欲望之大,没有能与之匹敌的了。假如已有色欲缠绕在身,再加上任何其他欲望掺杂,普天之下所有的人们,就根本不可能修行佛法了。”

    23 远离爱欲

    原典

    佛言:“爱欲之于人,犹执炬火逆风而行:愚者不释炬,必有烧手之患。贪、淫、恚、怒、愚痴之毒处在人身,不早以道除斯祸者,必有危殃。犹愚贪执炬,自烧其手也。”

    译文

    佛教导说:“爱欲对于人来讲,就好比手举火把逆风而行。愚蠢的人舍不得扔掉火把,必定会有烧手的祸患。贪婪、淫欲、怨恨、愤怒、愚痴等毒瘤积聚在人身之中,如果不早早修习佛法,铲除这些祸患,必定会殃及自身。这就好比愚蠢而又贪婪的人不肯舍弃火把,在逆风中烧到自己的手一样。”

    24 天女娆佛

    原典

    天神①献玉女②于佛,欲以试佛意,观佛道。佛言:“革囊众秽,尔来何为?以可斯俗,难动六通③。去!吾不用尔。”天神踰敬佛,因问道意。佛为解释,即得须陀洹。

    注释

    ①天神:梵天、帝释等一切天界众的总称。此处指帝释天而言。

    ②玉女:即天女。

    ③六通:修习禅定所得到的六种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

    译文

    帝释天神想试探佛陀成正觉的心和道行,便将一位美貌绝伦的天女献往佛所。佛对天女说道:“由众多污秽之物聚集而成的臭皮囊,你来这里做什么?欺骗、缠缚凡夫俗子还凑合,却难哄瞒身具六神通的圣贤大德。去吧!我这里没有你的立足之地。”帝释天神由此愈发敬重佛陀,并向佛陀请教佛法的真意所在。佛就为他讲解,帝释天神当下就证得须陀洹果位。

    25 无为保身

    原典

    佛言:“夫为道者,犹木在水,寻流而行:不左触岸,亦不右触岸①,不为人所取,不为鬼神所遮,不为洄流所住,亦不腐败。吾保其入海矣。人为道不为情欲所惑,不为众邪所诳,精进无疑。吾保其得道矣。”

    注释

    ①不左触岸,亦不右触岸:左右两岸,喻两重障碍:一为凡夫爱物,二为外道邪见。此亦即断常二见,凡夫计断,外道计常;抑或指“有空”二见,凡夫情爱之见是执有,外道虚无之见是执空。

    译文

    佛说:“修行佛法的人,就好比圆木在江水之中顺流而下,既不触左岸,也不触右岸,不会被人捞取,也不会被鬼神所阻挠,不会被江中洄流留住,更不会自身腐败。我敢担保此木可以顺利入海。修习佛法的人坚持遵循净戒,不被情欲所迷惑,不被各种邪见外道所欺骗,对佛法的信仰不存疑心,勇猛精进,我保证此人可以证得道果。”

    26 谨慎心意

    原典

    佛告沙门:“慎无信汝意,意终不可信;慎无与色会,与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道,乃可信汝意耳。”

    译文

    佛告诫诸位弟子:“千万不要轻易地相信你们自身的意识,你们的意识当中还存在着各种烦恼和邪见,所以最终不可相信。你们千万不要追逐女色,女色为惑乱之根本,所以追逐女色便会招致大祸。等你们断尽烦恼,证得阿罗汉果,方可相信你们自己的意识。”

    27 正观女色

    原典

    佛告诸沙门:“慎无视女人,若见无视。慎无与言,若与言者敕心正行,曰:吾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花,不为泥所污。老者以为母,长者以为姊,少者为妹,幼者子敬之以礼。意殊当谛惟:观自头至足,自视内,彼身何有,唯盛恶露诸不净种。以释其意矣。”

    译文

    佛告诫诸弟子:“千万不要顾视女人,如果碰见了女人,也要予以回避,更不可与她们交谈;如果环境所迫,必须同她们交谈的话,必须使自己心行端正,在内心中默默告诫自己:我处在此爱欲横流的污浊世界中,出家修习佛法,应当像那莲华一样,出污泥而不染。见到女人,要将老者看作是自己的母亲,年长者当作自己的姐姐,年少者认作是自己的妹妹,年幼者当作自己的女儿,对她们一概以礼待之。如此默默告诫自己之后,如果仍存有非分之想的话,就应当审视思惟,观想自己从头到脚,这身体内部能有什么东西,除了盛满秽恶露泄等不净之物外,别无其他。女人也不过是如此。由此便可舍弃心中的非分之想。”

    28 远离欲火

    原典

    佛言:“人为道,去情欲,当如草见火,火来已却道。人见爱欲,必当远之。”

    译文

    佛说:“修行佛法的人,应当去除情欲,就像草地上燃起大火,枯草已被火焚烧,挡住去路。修行的人见到爱欲,就像枯草遇火,应当尽快远离。”

    29 心寂欲息

    原典

    佛言:“人有患淫情不止,踞斧刃上以自除其阴。佛谓之曰:‘若断阴,不如断心。心为功曹①,若止功曹,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斯须即死。’”佛言:“世俗倒见,如斯痴人。”

    注释

    ①功曹:汉代郡守下有功曹史,简称功曹,相当于郡守的总务长。除掌人心外,并得与闻一郡的政务。与县令不同。这里的“功曹”为主宰之意。

    译文

    佛说:“有个人被情欲所困,不能自止,于是便手持利斧,想断除自己的阴根。我就对他讲:‘断除阴根不如断除淫心,心为主宰,如果将主宰控制平息住,其余的也就自然不在话下了。如果淫欲之心不止息,断除阴根又有什么益处?那人不听从我的教诲,一意孤行地断除阴根,然后很快就死去了。’”佛说:“世俗凡夫经常持有各种颠倒的见解,就像那个愚痴的人一样。”

    30 心灭意灭

    原典

    有淫童女与彼男誓,至期不来,而自悔曰:“欲吾知尔本,意以思想生;吾不思想尔,即尔而不生。”佛行道闻之,谓沙门曰:“记之,此迦叶佛①偈,流在俗闲。”

    注释

    ①迦叶佛:古七佛之一。

    译文

    有个淫荡的少女同她的男友约会,到相约的时候,他却没有如期赴约,少女自己后悔,而念一句偈曰:“我想知晓你的根本,意欲却是从思想意识中产生;我不再从意念中思念你,而你就因此等于不再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佛陀在游行讲经的路途中听说此事,便对弟子们说:“记住吧!这是流传到俗世间的迦叶佛所作的偈。”

    31 不爱忧畏无

    原典

    佛言:“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畏。无爱即无忧,不忧即无畏。”

    译文

    佛教导说:“人由于执着于爱欲,而产生烦恼和忧愁;从烦恼和忧愁而产生恐惧。没有爱欲就没有忧愁和烦恼,没有忧愁和烦恼也就没有恐惧。”

    32 精进得道

    原典

    佛言:“人为道,譬如一人与万人战,被甲操兵,出门欲战。意怯胆弱,乃自退走;或半道还;或格斗而死;或得大胜,还国高迁。夫人能牢持其心,精锐进行,不惑于流俗狂愚之言者,欲灭恶尽,必得道矣。”

    译文

    佛说:“修行佛法的人,就好像在万名敌众中孤军作战,披铠甲、持兵器,准备上阵厮杀一场。有的人未出战即吓得魂飞魄散,狼狈逃窜;有的人在厮杀中途逃回本营;有的人搏斗死在疆场;更有的人大胜而归,封地赐爵。修行佛法的人如能坚定信念,勇猛向前毫不退却,在凡夫俗子、狂妄愚痴的强大敌众的流言蜚语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将爱欲等诸恶消灭殆尽,就必定能证得正果。”

    33 学道调心

    有沙门夜诵经甚悲,意有悔疑,欲生思归。佛呼沙门问之:“汝处于家,将何修为?”对曰:“恒弹琴。”佛言:“弦缓何如?”曰:“不鸣矣。”“弦急何如?”曰:“声绝矣。”“急缓得中何如?”“诸音普调①。”佛告沙门:“学道犹然,执心调适,道可得矣。”

    注释

    ①“调”,原本作“悲”,不可解。依南藏本校改。

    译文

    有个沙门深夜挑灯诵读佛经,其声非常悲切,心神俱累,于是就有些后悔,想半途而退。佛陀看到这种情形,便招呼这个沙门来到身边,问他道:“你当年在家的时候,经常做些什么呢?”沙门回答说:“我在家的时候喜欢弹琴。”佛陀就问他:“弹琴时弦要是太松会怎么样呢?”沙门回答说:“琴就弹不响了。”佛陀又问:“如果上得太紧了呢?”沙门答道:“那样的话,琴弦就会被绷断,更谈不上弹出优美的音乐了。”“那么松紧适中又会怎么样呢?”沙门回答说:“就能弹出各种动听的曲调了。”佛陀于是就启发沙门说:“修习佛道与你弹琴的道理是一样的,只要将身心调适到恰当的节奏上,就一定能证得道果。”

    34 垢除行净

    原典

    佛言:“夫人为道,犹所锻铁。渐深弃去垢①,成器必好。学道以渐深去心垢,精进就道。暴即身疲,身疲即意恼,意恼即行退,行退即修罪。”

    注释

    ①垢:铁中残渣,废渣。

    译文

    佛教导说:“人修习佛法,就好比那铁匠锻铁,在高温中除去铁矿中的杂质,这样必能锻造出好的铁器。修行达到一定的火候,便能去除心中的杂质污垢,再加努力便能证得道果。但修行不可过度,过度便会导致身体疲倦;身体疲倦,便会产生烦恼;烦恼一旦产生,修行的意志便会减退;修行一旦减退,便会增加罪恶的意识和行为。”

    35 人生皆苦

    原典

    佛言:“人为道亦苦;不为道亦苦。惟人自生至老,自老至病,自病至死,其苦无量;心恼积罪,生死不息,其苦难说。”

    译文

    佛说:“人修习佛法亦苦,不修习佛法也苦。但唯有后一种苦,使得人们从生到老、从老到病、从病到死充满苦痛,贯穿人生的始终,是一种难以度量的苦。不修佛法的人,由各种烦恼积成罪业,辗转于生死轮回之中,这种苦才是难以述说的啊!”

    36 人有八难

    原典

    佛言:“夫人离三恶道①,得为人难;既得为人,去女即男难;既得为男,六情②完具难;六情已具,生中国③难;既处中国,值奉佛道难;既奉佛道,值有道之君难;(既值有道之君,)④生菩萨家难;既生菩萨家,以心信三尊、值佛世难。”

    注释

    ①三恶道:六道轮回中之地狱、饿鬼、畜生三道。

    ②六情:即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指六种感觉器官,或认识能力。

    ③中国:指佛法流行之中心地区。非指华夏之地。

    ④“既值有道之君”,依意并据明本补。

    译文

    佛感叹道:“人们脱离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的轮回而生为人身难;已经得了人身而转女身为男身难;既已得了男身而身体各个器官健全、没有疾病难;身体器官健全、没有疾病的侵扰,却又生在佛法流布的中心国度难;已经生在佛法流布的中心国度,能够供奉、修行佛法也难;既已供佛、修行佛法,而能碰上护佑佛法的昌明君主难;时值有道君主、昌明之世,生在信奉三宝、有德之家难;既已生在信奉三宝有德之家,诚信佛法僧三宝、有幸与佛同世更难。”

    37 人命呼吸间

    原典

    佛问诸沙门:“人命在几闲?”对曰:“在数日闲。”佛言:“子未能为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闲?”对曰:“在饭食闲。”佛言:“子未能为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闲?”对曰:“呼吸之闲。”佛言:“善哉,子可谓为道者矣。”

    译文

    佛问身边的诸位弟子:“人的寿命有多长的时间?”一个弟子答道:“有数日长。”佛说:“你还没有进入法门。”又问另一位弟子:“你说人的寿命有多长?”这位弟子回答说:“在一顿饭之间。”“你还不算懂得佛法。”又问第三个弟子:“你说,人的寿命有多长时间?”这位弟子回答道:“只在人的一呼一吸之间。”佛称赞道:“说得好啊!你可以说是窥得了佛法的奥秘了。”

    38 念戒得道

    原典

    佛言:“弟子去离吾数千里,意念吾戒,必得道;在吾左侧,意在邪,终不得道。其实在行。近而不行,何益万分耶?”

    译文

    佛教导说:“我的弟子即便远在我数千里之外,如果时时意念、遵守我的戒法,也必能证得正果。如果弟子们日夜厮守在我身边,而仍意念纷乱,最终也不会证道果。关键在于实践修行。即使随我左右,日夜听我说教,而不实践修之,较之那些离我千里之远,忆念我教法证果的弟子,又怎能比得上人家的万分之一?”

    39 佛经如蜜

    原典

    佛言:“人为道,犹如食蜜,中边皆甜;吾经亦尔,其义皆快,行者得道矣。”

    译文

    佛说:“人们修习佛法,就好像在吃一钵蜂蜜,中间外边都是甜味;读诵我的经典也是如此,经义使人身心快乐。修行的人如果理解了我的经旨并认真予以遵循,便能迅速证得果位。”

    40 恶尽得道

    原典

    佛言:“人为道能拔爱欲之根,譬如摘悬珠,一一摘之,会有尽时,恶尽得道也。”

    译文

    佛教导说:“修习佛法,能够拔掉人心中爱欲的根本,就好比摘高处悬挂的许多珠子:只要心无懈怠,一颗一颗地耐心采摘,终将会有摘完的时候。修行佛法的人只要坚持精进,断尽各种恶习,终将证得正果。”

    41 直心念道

    原典

    佛言:“诸沙门行道,当如牛负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趣欲离泥,以自苏息。沙门视情欲甚于彼泥,直心念道,可免众苦。”

    译文

    佛教导说:“沙门们奋力修行的时候,正好像那负重的牛儿行进在深泥水中,尽管疲惫到了极点,仍然不敢左顾右视,只是想尽快向前,逃离深坑,以获得喘息的快乐。沙门应当把情欲之苦看得重于那泥坑,只是一往直前地修行佛法,以尽快逃离出那甚于泥坑的人生苦海。”

    42 富贵如幻

    原典

    佛言:“吾视诸侯之位如过客,视金玉之宝如砾石,视毡素之好如弊帛。”

    译文

    佛向世人宣告:“我把世人眼中尊贵的王侯之位看作是尘土间隙,将人们视作财宝的金玉之类看作是破石碎瓦,将华美的服饰看作是破衣烂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