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九

张仲景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无错小说网 www.wucuo.org,最快更新伤寒论语译最新章节!

    汉 张仲景述

    晋 王叔和撰次

    宋 林 亿校正

    明 赵开美校刻

    沈 琳同校

    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合四法,方六首。

    【提要】

    本篇重集了六经病篇中“不可下”之证:即太阳表证不可下;阳明见心下硬满者、面合色赤者、呕多者亦不可下;虚寒之厥证不可下;脏结证不可下;太阴病脉弱不可下;寒热错杂的厥阴病不可下;少阴病阴虚阳虚均不可下。本篇在此基础上又补述了脏虚而有动气的不可下之证。概而言之,非阳明实热燥结证,均在不可下之列。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鞕,与大承气汤,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与小承气汤和之。第一。大承气四味,小承气三味。前有四十病证。

    伤寒,中风,反下之,心下痞,医复下之,痞益甚,属甘草泻心汤。第二。六味。

    下利脉大者,虚也,以强下之也,设脉浮革,肠鸣者,属当归四逆汤。第三。七味,下有阳明病二证。

    阳明病,汗自出,若发汗,小便利,津液内竭,虽鞕,不可攻,须自大便,宜蜜煎,若土瓜根,猪胆汁导之。第四。蜜煎一味,猪胆汁二味。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则不可下,下之则心下痞鞕。

    【语译】

    脉濡而弱,弱只在关部沉取而得,濡只在关部浮取而得,微脉只见于寸部,涩脉只见于尺部。寸脉微是阳气不足,尺脉涩是阴虚血不足,阳气微,就会中风汗出,而且会烦躁,尺脉涩是阴血不足,就会四肢发凉而且怕冷。阳气衰就不可攻下,攻下就会引起心下痞硬。

    动气在右,不可下,下之则津液内竭,咽燥鼻干,头眩心悸也。

    【语译】

    动气在脐右,不可以攻下,误下就会使体内津液耗竭,咽喉和鼻腔干燥,头目眩晕和心中悸动。

    动气在左,不可下,下之则腹内拘急,食不下,动气更剧,虽有身热,卧则欲蜷。

    【语译】

    动气在脐左,不可以攻下。误下就会出现腹部拘紧挛急,饮食不下,动气更加厉害,虽然身体有发热,卧床就喜欢蜷缩地躺着。

    动气在上,不可下,下之则掌握[1]热烦,身上浮冷[2],热汗自泄,欲得水自灌。

    注[1]掌握:指掌心。“握”指中央。

    [2]浮冷:体表发凉。

    【语译】

    动气在脐上,不可以攻下。攻下就会掌心烦热,身体外表发凉,热汗自行排出,同时想要用水浇淋。

    动气在下,不可下,下之则腹胀满,卒起头眩,食则下清谷,心下痞也。

    【语译】

    动气在脐下,不可以攻下,攻下就会引起腹部胀满,突然起立而会头目眩晕,进食就会出现泻利不消化的食物,并感到心下痞闷。

    咽中闭塞,不可下,下之则上轻下重,水浆不下,卧则欲蜷,身急痛,下利日数十行。

    【语译】

    咽喉疼痛而堵塞,不可以攻下,攻下就会引起头轻脚重,汤水不能咽下,卧床喜欢蜷身,身体拘急疼痛,腹泻一日十多次。

    诸外实者,不可下,下之则发微热,亡脉厥者,当齐握热[1]。

    注[1]当齐握热 脐处发热。

    【语译】

    有各种邪气在表的,不可以攻下,攻下就会出现微热,摸不到脉而手足发冷的,正当肚脐处发热。

    诸虚者,不可下,下之则大渴,求水者易愈,恶水者剧。

    【语译】

    各种虚证,不可以攻下,攻下就会引起严重的口渴,希望饮水的容易治愈,厌恶喝水的病重。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为阳运,微为阴寒,上实下虚,意欲得温。微弦为虚、虚者不可下也。微则为咳,咳则吐涎,下之则咳止,而利因不休,利不休,则胸中如虫啮,粥入则出,小便不利,两胁拘急,喘息为难,颈背相引,臂则不仁,极寒反汗出,身冷若冰,眼睛不慧,语言不休,而谷气多入,此为除中,亦云消中。口虽欲言,舌不得前。

    【语译】

    脉濡而弱,弱脉只在关部沉取而得,濡脉只在关部浮取而得,弦脉只见于寸部,微脉只见于尺部。弦主阳气上浮,微主阴寒下盛,这是上实下虚证,病人就特别喜欢温暖。微弦脉主正气虚,正气虚就不可以用攻下法。脉微就会出现咳嗽,咳嗽时口吐涎沫,攻下后咳嗽停止,但引起的泻利却无休止,泻利不止,就会引起胸部有如虫咬那样的疼痛,进食稀粥也随即吐出来,小便不利,两胁部拘紧挛急,气喘呼吸困难,颈部后背部互相牵引,臂部就会感觉麻木,虚寒极甚时反而会出汗,身冷如冰,眼睛视物不清楚,言语不休止,但饮食量很多,这是除中的现象,嘴虽想说话,但舌头不灵活。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浮反在上,数反在下。浮为阳虚,数为无血。浮为虚,数生热。浮为虚,自汗出而恶寒;数为痛,振而寒栗。微弱在关,胸下为急,喘汗而不得呼吸,呼吸之中,痛在于胁,振寒相搏,形如疟状。医反下之,故令脉数发热,狂走见鬼,心下为痞,小便淋漓,少腹甚鞕,小便则尿血也。

    【语译】

    脉濡而弱,弱脉只在关部沉取而得,濡脉只在关部浮取而得,浮脉只见于寸部,数脉只见于尺部。寸脉浮主阳气虚弱,尺脉数主阴血不足。浮主虚,数主血少生热。浮主虚证,应当自汗出而怕冷;数主疼痛,身体振战而寒栗。微弱脉见于关部,胸部以下就会感到窘急,气喘汗出而呼吸困难,呼吸的时候,疼痛出现在胁部,振战而寒冷不断发作,病状好像疟疾。医生反而用攻下法治疗,所以会引起脉数和发热,发狂奔走如同见鬼,心下痞硬,小便淋漓,小腹部很硬,小便就会尿血。

    脉濡而紧,濡则卫气微,紧则荣中寒,阳微卫中风,发热而恶寒,荣紧胃气冷,微呕心内烦。医谓有大热,解肌而发汗,亡阳虚烦躁,心下苦痞坚,表里俱虚竭,卒起而头眩,客热在皮肤,怅怏[1]不得眠。不知胃气冷,紧寒在关元,技巧无所施,汲水灌其身。客热应时罢,栗栗而振寒,重被而复之,汗出而冒巅,体惕而又振,小便为微难。寒气因水发,清谷不容〔通间。〕,呕变[2]反肠出,颠倒不得安,手足为微逆,身冷而内烦,迟欲从后救,安可复追还。

    注[1]怅怏:不高兴的样子。

    [2]呕变:呕吐而有异味。

    【语译】

    脉濡而紧,濡是卫气衰微,紧是荣血有寒,阳气衰微而卫气受风,就会发热而怕冷,荣血受寒而胃中虚冷,就会微见呕吐而心烦。医生误为表有大热,用解肌法以发汗,以致损伤阳气而烦躁不安,心下感到痞塞坚硬,表里之气皆衰竭,突然起立就会头目眩晕,邪热留在皮肤,心中郁闷而不能睡眠。医生不知胃中虚冷,寒气凝敛在关元,论治无法,反汲冷水浇洗病人的身体,外邪发热应当及时停止,但却发抖而且振振发冷,用厚被覆盖病人,出汗而头目眩晕,筋惕而振颤,小便稍有不畅。阴寒邪气因为用水浇洗而发作,所以泻利清谷不止,呕吐出的东西有异味而脱肛,反复颠倒而不能安宁,手足微有发冷,周身寒冷而心里烦躁,如果不及时进行救治,怎么还能够补救回来呢!

    脉浮而大,浮为气实,大为血虚。血虚为无阴,孤阳独下阴部者,小便当赤而难,胞中[1]当虚,今反小便利,而大汗出,法应卫家当微,今反更实,津液四射,荣竭血尽,干烦而不眠,血薄肉消,而成暴一云,黑。液[2]。医复以毒药攻其胃,此为重虚,客阳去有期,必下如汙[通污。]泥而死。

    注[1]胞中:指膀胱。

    [2]暴液:“暴”同“曝”。暴液是火热煎熬津液。

    【语译】

    脉浮而大,浮而有力是气实,大而中空是血虚。血虚就是损阴,孤阳独乘下焦阴分的,小便就应当短赤而涩滞,膀胱也应当虚,现在反见小便通利而大汗出,按理应是卫气虚微,现在反而邪气实,津液大量外泄,荣阴涸竭津液消耗已尽,口干心烦而不能安宁,血液稀少而肌肉消瘦,就形成津液被灼干燥的病证。医生又用峻下药攻泻肠胃,这是虚上加虚,使虚浮的阳气更容易外脱,必会引起泻下如污泥而死去。

    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而不可下也。

    【语译】

    见辨脉法。

    趺阳脉迟而缓,胃气如经也。趺阳脉浮而数,浮则伤胃,数则动脾,此非本病,医特下之所为也。荣卫内陷,其数先微,脉反但浮,其人必大便鞕,气噫而除。何以言之,本以数脉动脾,其数先微,故知脾气不治,大便鞕,气噫而除。今脉反浮,其数改微,邪气独留,心中则饥,邪热不杀谷,潮热发渴,数脉当迟缓,脉因前后度数如法,病者则饥。数脉不时,则生恶疮也。

    【语译】

    见辨脉法。

    脉数者,久数不止。止则邪结,正气不能复,正气却结于藏,故邪气浮之,与皮毛相得。脉数者不可下,下之必烦,利不止。

    【语译】

    脉数,久数不能停止。如见歇止是邪热结滞,正气就不能恢复,闭结于脏腑,邪气外浮在肌表,留于皮毛。所以脉数不可攻下,误攻下引起心烦,下利不止。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中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语译】

    见少阴病篇。

    脉浮大,应发汗,医反下之,此为大逆也。

    【语译】

    脉浮而大,应当发汗,医生反而用攻下法治疗,这是很大的错误。

    脉浮而大,心下反鞕,有热属藏者,攻之,不令发汗,属府者,不令溲数,溲数则大便鞕,汗多则热愈,汗少则便难,脉迟尚未可攻。

    【语译】

    见辨脉法。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而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

    【语译】

    见太阳病中篇。

    结胸证,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即死。

    【语译】

    见太阳病下篇。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

    【语译】

    见太阳病中篇。

    太阳与少阳合病者,心下鞕,颈项强而眩者,不可下。

    【语译】

    见太阳病下篇。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语译】

    见厥阴病篇。

    病欲吐者,不可下。

    【语译】

    病人想要呕吐的,不可用攻下法治疗。

    太阳病,有外证未解,不可下,下之为逆。

    【语译】

    见太阳病中篇。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

    【语译】

    见太阳病下篇。

    病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

    【语译】

    见太阳病下篇。

    夫病阳多者热,下之则鞕。

    【语译】

    阳气太盛的病人就要发热,用攻下法治疗以后就会出现大便结硬。

    本虚,攻其热必哕。

    【语译】

    见阳明病篇。

    无阳阴强,大便鞕者,下之必清谷腹满。

    【语译】

    阳虚阴盛,大便结硬的,攻下以后必然出现泻下并有不消化食物和腹部胀满。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下之必胸下结鞕。

    【语译】

    见太阴病篇。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

    【语译】

    见厥阴病篇。

    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

    【语译】

    见少阴病篇。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

    【语译】

    见厥阴病篇。

    伤寒发热头痛,微汗出,发汗则不识人;熏之则喘,不得小便,心腹满;下之则短气,小便难,头痛背强;加温针则衄。

    【语译】

    伤寒病发热头痛,微有汗出,误发汗就神志不清;用火熏就气喘,不得小便,心腹胀满;用攻下就气息短促,小便困难,头痛背部拘紧;用温针就引起鼻衄。

    伤寒脉阴阳俱紧,恶寒发热,则脉欲厥。厥者,脉初来大,渐渐小,更来渐大,是其候也。如此者恶寒,甚者翕翕汗出,喉中痛;若热多者,目赤脉多,睛不慧。医复发之,咽中则伤;若复下之,则两目闭,寒多便清谷,热多便脓血;若熏之,则身发黄;若熨之,则咽燥。若小便利者,可救之;若小便难者,为危殆。

    【语译】

    伤寒脉阴阳皆紧,怕冷发热,有的将要出现厥脉。所谓厥脉,是脉初来大,然后逐渐变小,再来又逐渐增大,这是厥脉的特征。这种情况的怕冷,重的有轻微汗出,咽喉疼痛;如果发热多,两目发红而脉络多,眼睛视物不清。医生再去发汗,咽喉就会溃烂疼痛;如果再攻下,两目就不能睁开,寒多就下利清谷不化,热多就大便下脓血;如果用火熏法治疗,就会周身发黄;如果用火熨法治疗,咽喉就会干燥,如果小便通利,就可救,如果小便困难,就是危证。

    伤寒发热,口中勃勃[1]气出,头痛目黄,衄不可制,贪水者,必呕,恶水者厥。若下之咽中生疮,假令手足温者,必下重便脓血。头痛目黄者,若下之,则目闭。贪水者,若下之,其脉必厥,其声嘤[2],咽喉塞;若发汗,则战栗,阴阳俱虚。恶水者,若下之,则里冷不嗜食,大便完谷出;若发汗,则口中伤,舌上白胎,烦躁。脉数实,不大便六七日,后必便血;若发汗,则小便自利也。

    注[1]勃勃:出气盛的样于。

    [2]声嘤:声音很小的意思。

    【语译】

    伤寒发热,口喷热气很盛,头痛而两目发黄,鼻衄不能制止,喜欢喝水的,一定会呕吐,恶水的就要手足发凉。如果攻下,咽喉中会生疮,假使病人手足温暖,一定会大便下重而带脓血。头痛目黄的,如果攻下,会使两目难以睁开。喜欢喝水的,如果攻下,必然出现厥脉,发音变小,咽喉被堵塞;如果发汗,就要寒战而心里发冷,这是阴阳皆虚。恶水的,如果攻下,会使中焦寒冷而不能进食,大便完谷不化;如果发汗,会引起口中溃烂,舌上出现白苔,烦躁不安。脉数实,有六七天不大便的,以后一定会便脓血;如发汗,就会小便自利。

    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痞。至四日,虽能食,以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虽不大便,但头鞕,后必溏,未定成鞕,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鞕,乃可攻之。

    【语译】

    见阳明病篇。

    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语译】

    见太阳病下篇。

    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语译】

    见阳明病篇。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鞕者,可与大承气汤;不鞕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初头鞕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大便必复鞕而少也,宜小承气汤和之。不转失气者,慎不可攻也。大承气汤。方一。

    大黄四两 厚朴八两,炙。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味,取五升,下大黄,煮取二升,去滓,下芒硝,再煮一二沸,分二服,利则止后服。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二两,炙,去皮 枳实三枚,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语译】

    见阳明病篇。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属甘草泻心汤。方二。

    甘草四两,炙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半夏半升,洗 黄连一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有人参,见第四卷中。

    【语译】

    见太阳病下篇。

    下利脉大者,虚也,以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因尔肠鸣者,属当归四逆汤。方三。

    当归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细辛三两 甘草二两,炙 通草二两 芍药三两 大枣二十五枚,擘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半日三服。

    【语译】

    泻利而脉大的,是虚证,因为强行攻下的缘故。如果脉浮革,因而肠鸣的,可选用当归四逆汤。

    阳明病,身合色赤,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

    【语译】

    见阳明病篇。

    阳明病,心下鞕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语译】

    见阳明病篇。

    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鞕不可攻之。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猪胆汁,皆可为导。方四。

    食蜜七合

    右一味,于铜器内,微火煎,当须凝如饴状,搅之勿令焦著,欲可丸,并手捻作挺,令头锐,大如指,长二寸许。当热时急作,冷则鞕,以内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时,乃去之。疑非仲景意,已试甚良。又大猪胆一枚,泻汁,和少许法醋,以灌谷道内。如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

    【语译】

    见阳明病篇。

    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合四十四法,方一十一首。

    【提要】

    本篇首揭“秋宜下”之大法,继则重集了六经病篇中诸可下之方证:计有少阳气郁兼里热的大柴胡汤证;阳明腑实燥热初起的调胃承气汤证;阳明腑实痞满之小承气汤证;阳明燥屎已成的大承气汤证;阳明病之急下三证;热结膀胱的桃核承气汤证;瘀热在里的抵当汤(丸)证;水停胸胁的十枣汤证;水热互结的大陷胸汤证等。归纳起来不外有形之实邪内停,或宿食燥屎,或血蓄于里,或水饮内结三个方面。尤其对大承气汤证的脉法论述较详,对大柴胡汤证亦有补充发挥之处,皆可与六经病篇对照互补。又由于湿热发黄之茵陈蒿汤证其病机为“瘀热在里”,故亦集入本篇论及。

    阳明病,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柴胡汤。第一。加大黄八味。一法用小承气汤。前别有二法。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第二。四味。

    少阴病,六七日腹满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第三。用前第二方。

    少阴病,下利清水,心下痛,口干者,可下之,宜大柴胡、大承气汤。第四。大柴胡汤用前第一方,大承气汤用前第二方。

    下利,三部脉平,心下鞕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第五。用前第二方。

    下利,脉迟滑者,内实也。利未止,当下之,宜大承气汤。第六。用前第二方。

    阳明少阳合病,下利,脉不负者,顺也。脉滑数者,有宿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第七。用前第二方。

    寸脉浮大反涩,尺中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第八。用前第二方。

    下利,不欲食者,以有宿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第九。用前第二方。

    下利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当下之,宜大承气。第十。用前第二方。

    病腹中满痛,此为实,当下之,宜大承气、大柴胡汤。第十一。大承气汤用前第二方。大柴胡用前第一方。

    下利,脉反滑,当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气汤。第十二。用前第二方。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柴胡、大承气汤。第十三。大柴胡用前第一方。大承气用前第二方。

    伤寒后,脉沉。沉者,内实也,下之解,宜大柴胡汤。第十四。用前第一方。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大柴胡汤。第十五。大柴胡用前第一方,大承气用前第二方。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先振栗汗出而解。阴脉微者,下之解,宜大柴胡汤。第十六。用前第一方。一法,用调胃承气汤。

    脉双弦而迟者,心下鞕,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也,可下之,宜大承气汤。第十七。用前第二方。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痓状,下之和。第十八。结胸门用大陷胸丸。

    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宜大柴胡汤。第十九。用前第一方。

    太阳病,表证仍在,脉微而沉,不结胸,发狂,少腹满,小便利,下血愈,宜下之,以抵当汤。第二十。四味。

    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鞕,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血证谛,属抵当汤证。第二十一。用前第二十方。

    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为有血。当下之,宜抵当丸。第二十二。四味。

    阳明病,但头汗出,小便不利,身必发黄。宜下之,茵陈蒿汤。第二十三。三味。

    阳明证,其人喜忘,必有蓄血,大便色黑,宜抵当汤下之,第二十四。用前第二十方。

    汗出谵语,以有燥屎,过经可下之,宜大柴胡、大承气汤。第二十五。大柴胡用前第一方、大承气用前第二方。

    病人烦热,汗出,如疟状,日晡发热,脉实者,可下之,宜大柴胡、大承气汤。第二十六。大柴胡用前第一方、大承气用前第二方。

    阳明病,谵语,潮热,不能食,胃中有燥屎。若能食,但鞕耳,属大承气汤证。第二十七。用前第二方。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属小承气汤。第二十八。三味。

    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痞。小便利,屎定鞕,宜大承气汤。第二十九。用前第二方,一云大柴胡汤。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乃可攻之。属十枣汤。第三十。二味。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宜桃核承气汤。第三十一。五味。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属茵陈蒿汤证。第三十二。用前第二十三方。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鞕,呕吐下利者,属大柴胡汤证。第三十三。用前第一方。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往来寒热者,属大柴胡汤证。第三十四。用前第一方。

    但结胸,无大热,水结在胸胁也,头微汗出者,属大陷胸汤。第三十五。三味。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紧,心下痛者,属大陷胸汤证。第三十六。用前第三十五方。

    阳明病,多汗,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鞕,谵语,属小承气汤证。第三十七。用前第二十八方。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属调胃承气汤。第三十八。三味。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身必重,腹满而喘,有潮热,大便鞕,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出多,微发热恶寒,桂枝汤主之。热不潮,腹大满不通,与小承气汤。三十九。大承气汤用前第二方,小承气汤用前第二十八方,桂枝汤五味。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鞕,与大承气汤。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与小承气汤。若不转气,不可攻之。后发热,大便复鞕者,宜以小承气和之。第四十。并用前方。

    阳明病,谵语,潮热,脉滑疾者,属小承气汤证。第四十一。用前第二十八方。

    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汗出,大便难,谵语者,下之愈,宜大承气汤。第四十二。用前第二方。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微热喘冒者,属大承气汤证。第四十三。用前第二方。

    大下,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属大承气汤证。第四十四。用前第二方。

    大法,秋宜下。

    【语译】

    治疗的基本法则,在秋季宜用攻下法。

    凡可下者,用汤胜丸散,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

    【语译】

    凡要攻下,用汤剂要胜过丸剂和散剂,服药后大便通畅就应停服,不必服完全剂。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柴胡汤。方一。一法用小承气汤。

    柴胡八两 枳实四枚,炙 生姜五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半夏半升,洗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更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云,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成大柴胡汤。

    【语译】

    参见阳明病篇和太阳病中篇。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方二。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语译】

    见少阴病篇。

    少阴病,六七日腹满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三。用前第二方。

    【语译】

    见少阴病篇。

    少阴病,下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柴胡、大承气汤。四。用前第二方。

    【语译】

    见少阴病篇。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鞕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五。用前第二方。

    【语译】

    下利,寸关尺三部脉皆平等有力,按压病人心下部发硬的,要急用攻下法,宜用大承气汤治疗。

    下利,脉迟而滑者,内实也,利未欲止,当下之,宜大承气汤。六。用前第二方。

    【语译】

    下利,脉迟而滑的,是里有实邪,下利还不停止,适合用攻下法,宜用大承气汤。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七。用前第二方。

    【语译】

    见阳明病篇。

    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八。用前第二方。

    【语译】

    问:病人有宿食,怎样来鉴别?答:寸脉浮而大,沉取反而见涩,尺脉也是微而涩,所以知道里有宿食。适合攻下,宜用大承气汤。

    下利,不欲食者,以有宿食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九。用前第二方。

    【语译】

    下利,不想进饮食,是因为里有宿食的缘故,适合攻下,宜用大承气汤。

    下利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十。用前第二方。

    【语译】

    下利已愈,到发病下一年的当月当日当时又复发的,是因为宿疾没有除尽的缘故,适合攻下,宜用大承气汤。

    病腹中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承气、大柴胡汤。十一。用前第一,第二方。

    【语译】

    病人腹部胀满疼痛,是里有实邪,适合攻下,宜用大承气汤或大柴胡汤。

    下利,脉反滑,当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气汤。十二。用前第二方。

    【语译】

    下利,反见滑脉,当有积滞要排除,攻下就会好,宜用大承气汤。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柴胡、大承气汤。十三。用前第一第二方。

    【语译】

    见阳明篇。

    伤寒后脉沉,沉者,内实也,下之解,宜大柴胡汤。十四。用前第一方。

    【语译】

    患伤寒病以后脉沉,脉沉,属里实证,攻下病就会解除,宜用大柴胡汤。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大柴胡汤。十五。用前第一、第二方。

    【语译】

    见阳明病篇。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一作微。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阴脉微一作尺脉实。者,下之而解,宜大柴胡汤。十六。用前第一方。一法用调胃承气汤。

    【语译】

    见太阳病中篇。

    脉双弦而迟者,必心下鞕;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也,可下之,宜大承气汤。十七。用前第二方。

    【语译】

    脉象左右两侧都弦而迟的,必定心下痞硬;脉大而紧的,是阳中有阴的脉象,可以攻下,宜用大承气汤。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十八。结胸门用大陷胸丸。

    【语译】

    见太阳病下篇。

    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宜大柴胡汤。十九。用前第一方。

    【语译】

    见阳明病篇。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鞕满,而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宜下之,以抵当汤。方二十。

    水蛭三十枚,熬 桃仁二十枚,去皮尖 虻虫三十枚,去翅足,熬大黄三两,去皮,破六片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者,更服。

    【语译】

    见太阳病中篇。

    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鞕满,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属抵当汤证。二十一。用前第二十方。

    【语译】

    见太阳病中篇。

    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宜抵当丸。方二十二。

    大黄三两 桃仁二十五个,去皮尖 虻虫去翅足,熬 水蛭各二十个,熬

    上四味,捣筛,为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晬时当下血,若不下者,更服。

    【语译】

    见太阳病中篇。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以瘀热在里,身必发黄,宜下之,以茵陈蒿汤。方二十三。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个,擘 大黄二两,破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语译】

    见阳明病篇。

    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畜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鞕,大便反易,其色必黑,宜抵当汤下之。二十四。用前第二十方。

    【语译】

    见阳明病篇。

    汗一作卧。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者,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愈,宜大柴胡、大承气汤。二十五。用前第一第二方。

    【语译】

    见阳明病篇。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潮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可下之,宜大柴胡、大承气汤。二十六。用前第一第二方。

    【语译】

    见阳明病篇。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鞕耳,属大承气汤证。二十七。用前第二方。

    【语译】

    见阳明病篇。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属小承气汤。方二十八。

    大黄四两 厚朴二两,炙,去皮 枳实三枚,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若更衣者,勿服之。

    【语译】

    见厥阴病篇。

    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痞,至四五日,虽能食,以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大便,但初头鞕,后必溏,此未定成鞕也,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鞕,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二十九。用前第二方。一云大柴胡汤。

    【语译】

    见阳明篇。

    太阳病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鞕满,引胁下痛,干呕则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属十枣汤。方三十。

    芫花熬赤 甘遂 大戟各等分。

    上三味,各异捣筛秤已合治之,以水一升半,煮大肥枣十枚,取八合,去枣,内药末,强人服重一钱匕,羸人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语译】

    见太阳病下篇。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未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方三十一。

    桃仁五十枚,去皮尖 大黄四两 甘草二两,炙 芒硝二两桂枝二两,去皮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四物,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煎微沸,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语译】

    见太阳病中篇。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属茵陈蒿汤证。三十二。用前第二十三方。

    【语译】

    见阳明病篇。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鞕,呕吐而下利者,属大柴胡汤证。三十三。用前第一方。

    【语译】

    见太阳病下篇。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属大柴胡汤证。三十四。用前第一方。

    【语译】

    见太阳病下篇。

    但结胸,无大热者,以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属大陷胸汤。方三十五。

    大黄六两 芒硝一升 甘遂末一钱匕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煮一二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

    【语译】

    见太阳病下篇。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鞕者,属大陷胸汤证。三十六。用前第三十五方。

    【语译】

    见太阳病下篇。

    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鞕,鞕则谵语,属小承气汤证。三十七。用前第二十八方。

    【语译】

    见阳明病篇。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属调胃承气汤。方三十八。

    大黄四两,酒洗 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温顿服之。

    【语译】

    见阳明病篇。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出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桂枝汤主之。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三十九。大承气汤用前第二方,小承气用前第二十八方。

    桂枝汤方

    桂枝去皮 芍药 生姜切,各三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者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服汤后,饮热稀粥一升佘,以助药力,取微似汗。

    【语译】

    见阳明病篇。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鞕者,可与大承气汤;不鞕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鞕,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大便必复鞕而少也,宜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四十。并用前方。

    【语译】

    见阳明病篇。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四十一。用前第二十八方。

    【语译】

    见阳明病篇。

    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四十二。用前第二方。

    【语译】

    见阳明病篇。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属大承气汤证。四十三。用前第二方。

    【语译】

    见阳明病篇。

    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属大承气汤证。四十四。用前第二方。

    【语译】

    见阳明病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