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羡茗壶系(1)

周高起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无错小说网 www.wucuo.org,最快更新阳羡茗壶系译注最新章节!

    壶于茶具,用处一耳(2),而瑞草名泉(3),性情攸寄(4),实仙子之洞天福地(5),梵王之香海莲邦(6)。审厥尚焉(7),非曰好事已也。故茶至明代,不复碾屑和香药制团饼,此已远过古人(8)。

    【注释】

    (1)阳羡:即今天江苏宜兴,古称荆溪,始见于春秋战国时期,因境内有苍山清溪而得名。周初,荆溪属于吴国,春秋末年越王勾践灭吴后,改属越国。战国楚威王大败越兵,越国臣服,荆溪也就成为楚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置阳羡县,先后属会稽郡和吴郡。西晋末年,名将周处的儿子周玘三兴义兵,卫国有功,晋怀帝在永嘉四年(310)设置义兴郡,下辖阳羡、国山、临津等六县,封给了周玘。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废义兴郡,将国山、临津二县重新并入阳羡县,并改名为义兴县,属常州。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因避宋太宗赵光义之讳,改义兴为宜兴。清雍正四年(1726)宜兴分置为荆溪、宜兴二县。民国元年(1912)仍合并为宜兴县。茗:茶之意。《洛阳伽蓝记·正觉寺》:“渴饮茗汁。”

    (2)一:专一。《荀子·劝学》:“用心一也。”

    (3)瑞草名泉:瑞草,指茶叶。杜牧《三题茶山诗》:“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名泉,指适应茶性的有名的泉水,好的水性。古代饮茶对水颇有讲究,喜好名泉,如天下第一泉、天下第二泉。

    (4)攸(yōu):放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所”。《易·坤》:“君子有攸往。”

    (5)洞天福地:道教用语。多在名山洞府之中,为神仙所居之胜境。古代高道修炼,都很注重选择场地,因为道教认为幽雅秀丽的胜地中,有神灵主宰,修道者不仅心情舒畅宁静,且能得神真的护佑。他们为了将自己选择胜境修道所悟传授后人,遂编写有关名山胜地的文集,以备后来有心者查考选址。据道书所说,修真炼养的圣地,人据之修道,可望登仙。客观上由于历史的原因,道教早期一些道士在南方沿海一带的活动较为频繁,因此据以稽考的洞天福地的定名,以南方及沿海居多,实际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和时代的文化现象。这些洞天福地多在我国名山胜地,至今有不少已辟为风景名胜区。

    (6)香海莲邦:佛教用语。佛教中以香、莲花喻佛,借指佛门。

    (7)厥:代词,其。尚:推崇,崇尚。

    (8)“故茶至明代”三句:说明至明代,制茶、饮茶的方法变化了。唐代饮茶,用蒸青后压制的团饼茶,并搀和橘、盐等调味品。到了宋代,虽仍为饼茶,却去掉盐、橘,改为清饮。明代,用高温杀青的炒青法制成的散茶开始普及。散茶保持了茶的天然纯香味,散茶用冲泡法,取代了捣碎茶饼的方法,促使茶具更新换代,于是紫砂茗壶开始流行。

    提梁壶

    高17.7厘米,口径7厘米,南京博物院藏,出土于南京中华门外油坊桥明代司礼太监吴经墓。

    吴经墓葬年份为明嘉靖十二年(1533),这把壶是我国有纪年可考的最早的紫砂壶。

    宜兴窑世德堂款包袱式壶

    清嘉庆。高8厘米,口径6.7×5.4厘米,足径6×6厘米。

    长方形包袱式,嵌盖,方圈足。盖上包袱结与壶身包袱布合为一体,包袱对角打结,一侧为弯流,另一侧为柄,盖里凸印“宝丰”款,壶底凸印篆书“世德堂”印章款。

    【译文】

    壶就茶具来说,用处是专一的,而上好的茶叶加上有名的泉水,它们能否充分展现其性情却与之息息相关,茶壶真如仙子的洞天福地,梵王的香海莲邦一样,能使饮茶达到极高的境地。考察这种时尚,并非是好事而已。因为到了明代,制茶方法不再是碾成屑和成香药制成团饼,而是用高温杀青的炒青法制成的散茶,这已经是远超过古人的了。

    近百年中,壶黜银锡及闽豫瓷(1),而尚宜兴陶,又近人远过前人处也(2)。陶曷取诸(3)?取诸其制。以本山土砂,能发真茶之色香味(4)。不但杜工部云“倾金注玉惊人眼”(5),高流务以免俗也(6)。至名手所作,一壶重不数两,价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世日趋华(7),抑足感矣(8),因考陶工陶土而为之系(9)。

    【注释】

    (1)黜:废,贬退。《左传·文公十八年》:“莒纪公生大子仆,又生季佗,爱季佗而黜仆。”柳宗元《封建论》:“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闽豫瓷:福建、河南等地瓷器。这里泛指瓷器,及饼茶时期所推崇的黑瓷建盏等瓷茶具。

    (2)处:处理,安排。《左传·文公十八年》:“先君周公制周礼曰:‘则以观德,德以处事,事以度功,功以食民。’”

    (3)陶曷(hé)取诸:宜兴陶壶可取之处在什么地方,它的可取之处在于它的制作工艺。曷,疑问代词,何,什么。《诗经·王风·扬之水》:“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汉书·王褒传》:“其得意若此,则胡禁不止,曷令不行?”

    (4)真茶:即散茶,炒青法制成,味纯香,区别于掺和橘、盐香料的饼茶。

    (5)倾金注玉惊人眼:杜甫《少年行》其一:“莫笑田家老瓦盆,自从盛酒长儿孙。倾银注玉惊人眼,共醉终同卧竹根。”王晫、张潮《檀几丛书》本中为“倾金”,杜甫诗中为“倾银”。

    (6)高流:高雅风流。务:一定,务必。柳宗元《断刑论》:“赏务速而后有劝,罚务速而后有惩。”

    (7)华:浮华。《后汉书·王符传》:“是以朋党用私,背实趋华。”

    (8)抑:连词,表示轻微的转折。《论语·子张》:“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

    (9)系:世系,系统。杜甫《赠比部萧郎中十兄》诗:“汉朝丞相系,梁日帝王孙。”

    宜均天蓝釉鸠首壶

    明代,清宫旧藏。高24.5厘米,口径2.4厘米,足径7.6厘米。

    曲颈鸠首式,肩颈处凸起弦纹一道,扁球腹,圈足,曲颈中部有唇边入水乳。深紫色砂泥,外罩纯净的天蓝釉,釉汁匀净,光亮宜人。明代宜均的釉色主要有天蓝、天青,其次是月白、米色等。晚明时期宜兴窑开创紫砂挂釉器,明人谷应泰《博物要览》载:“近年新烧,皆宜兴砂土为骨,釉水微似,制有佳者,但不耐用。”明代宜均也称欧窑,《陶说》记载:“明时江南常州府宜兴欧姓者造瓷器,曰欧窑。”这件天蓝釉鸠首壶,造型优雅,釉色纯正,代表了明代宜均制作的最高水平,除清宫旧藏以外,未见有其他相同传世品。

    宜均汉方壶

    明代,清宫旧藏。高9.4厘米,口径7.8×7.5厘米,足径8.8×8.5厘米。

    方口,垂腹,方圈足。形制由古代青铜器汉方壶演变而来。深紫色砂泥,胎略厚,里外施乳浊的灰蓝色釉,里釉只施及里口下两寸处,外施釉至圈足处。是常见的宫廷陈设瓷器。

    【译文】

    最近一百年来,茶壶不用银锡器,也不用福建河南的瓷器,而崇尚宜兴的紫砂陶,这是近人远超前人的选择。宜兴紫砂陶壶的可取之处在什么地方?它的可取之处在于它的制作工艺。用宜兴本地山上的陶土制成的紫砂壶,能够发挥真茶的色香味。不但杜甫的诗句中有“倾金注玉惊人眼”,高雅的壶一定是不落俗套的。至于名家所作的壶重不过数两,价值却是达一二十两银,陶土能与黄金价格不相上下。世风日益趋向浮华,真是深有感触,于是考察陶工陶土的世系渊源。

    【点评】

    《阳羡茗壶系》是记载宜兴紫砂壶最早的文献资料。开篇“壶于茶具,用处一耳,而瑞草名泉,性情攸寄,实仙子之洞天福地,梵王之香海莲邦”,点明茶与茶具,宜兴阳羡茶与紫砂壶两者是雅事的结合,这是明人饮茶之风日炽的表现。

    宜兴窑紫砂黑漆描金彩绘方壶

    清雍正,清宫旧藏。高11.5厘米,口径12×9厘米,足径9×8厘米。

    直口,略呈长方形,器身方中见圆。弯流,方柄,下承四方折角随形足。出沿式盖,方亭式钮。厚重的紫砂内胎,外髹黑漆上以金彩描绘山水图。壶身描金漆绘保存完好,盖上大部分脱落。以漆髹饰紫砂壶始于明代,清雍正年间吸收了漆器重彩描金的技法,将壶体装饰得金碧辉煌。此壶造型大气,描金漆画精美异常,具有典型的皇家风范,是迄今仅存的旧藏雍正紫砂胎黑描金彩绘壶。

    宜兴窑炉钧釉汉方壶

    清嘉庆。高24厘米,口径11×10.7厘米,底径14.3×13.1厘米。

    方口,方底,长流,长环柄。紫砂内胎,外施炉钧釉,胎体轻薄。器底釉下阴刻的篆书款识已经辨别不清。

    茶圣陆羽在《茶经·八之出》:“常州次,常州义兴县生君山悬脚岭北峰下,与荆州、义阳郡同;生圈岭善权寺、石亭山,与舒州同。”义兴县,即今江苏宜兴,汉阳羡县,唐属常州。常州所贡茶即宜兴紫笋茶,又称阳羡紫笋茶。《唐义兴县重修茶舍记》载御史大夫李栖筠为常州刺史时,“山僧有献佳茗者,会客尝之,野人陆羽以为芬香甘辣,冠于他境,可荐从之,始进万两,此其滥觞也”。大历间,遂置茶舍于罨画溪。唐裴汶《茶述》把义兴茶列为全国第二类贡品。《宜兴县志》(陈遴玮、王升,万历十八年):[山川]南岳山,在县西南一十五里山亭乡,即君山之北麓,……盖其地即古之阳羡产茶处。每岁季春,县官亲往祭省于此,然后采以入贡。

    阳羡(今江苏宜兴)濒临太湖,是鱼米之乡,自古以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宜兴的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农事富庶,是古代“阳羡茶”、“晋陵紫笋”、“顾渚紫笋”和“罗茶”的产地。唐代宜兴茶被选为贡茶,称“晋陵紫笋”、“阳羡紫笋”。由于皇家的重视,茶树由野生而成为农作物栽培,扩大到民间,饮茶之风盛行开来,也符合文人雅士清饮风流。谢应芳《煮茗轩》:“聚蚊金谷任荤膻,煮茗留人也自贤;三百小团阳羡月,寻常新汲惠山泉。星飞白石童敲火,烟出青林鹤上天;午梦觉来汤欲沸,松风初响竹炉旁。”宋代阳羡茶所产“雪芽”负有盛名。苏轼有诗:“柳絮飞时笋斑,风流二老对开关。雪芽为我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山。竹簟水风眠昼永,玉堂制草落人间。应容缓急烦闾里,桑柘聊同十亩闲。”元代,宜兴茶仍有相当高的地位。明代,宜兴茶风更盛。《吴兴掌故录》:“明太祖喜欢顾渚茶……县官亲诣采茶进南京奉先殿,焚香而已,未尝别有上贡。”

    宜兴窑百果壶

    清代,清宫旧藏。高9厘米,足距5.5厘米。

    壶身圆形,上点缀瓜子、蚕豆、白果、莲子等果实,辣椒为流,菱角为柄,蘑菇为盖。紫红色砂泥。

    唐宋以来饮茶品茗本属于文士雅集待客方式,到了明代,民间用茶量也大大增加,饮茶生活丰富起来,对茶具就有了多样的选择。

    “近百年中,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又近人远过前人处也。”近百年中,按周高起的生年推算,当在明代嘉靖前后,人们用茶,喜欢宜兴紫砂壶,是因为“以本山土砂,能发真茶之色香味”,是紫砂陶土本身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极为特殊使然。

    据科学检测,紫砂泥属于沉积性陶土,矿物组成是含铁丰富的黏土————石英————云母系。紫砂泥从泥坯成型到烧成收缩率8%左右,烧成范围较宽,变形率小,生坯强度大。在紫砂壶壶把、壶嘴、壶身结合过程中,能做到天衣无缝。紫砂泥自身可以单独成陶,成品陶中有双重气孔结构,具有良好的透气性;紫砂壶口、壶盖配合紧密,减少混有黄曲霉菌等霉菌的空气流入,相对延迟茶叶变质发馊的时间,能较长时间保持茶叶的色香味,紫砂壶冷热急变性能也好。紫砂泥成型后不施釉,宜于压光挤平,使富有光泽的外表烧成后,用的时间越久,茶水冲泡时间越长,这是其他陶瓷制品无法比拟的。

    明代社会人口持续增长,城市经济比宋代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在城市生活中,开始从劳作转向享受,随之出现了流行时尚。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吴伟业在《秣陵春》传奇中,借用纨绔子弟真琦之口,说出了玩古董、试新茶的生活特点,这是明代文人生活时尚的体现。时尚一旦形成,可以牵动百姓从之。明人袁宏道写《时尚》一篇,介绍了苏州一带的著名工匠,以及他们所制作的器物如何风行全国的过程。据他记载,当时瓦瓶制作名家有供春、时大彬,每一件器物价值一二十两银。张岱《陶庵梦忆·砂罐锡注》中:“宜兴罐,以供春为上,时大彬次之,陈用卿又次之。锡注,以王元吉为上,归懋德次之。夫砂罐,砂也;锡注,锡也。器方脱手,而一罐一注价五六金,则是砂与锡与价,其轻重正相等焉,岂非怪事!一砂罐、一注锡,直跻之商彝、周鼎之列而毫无惭色,则是其品地也。”供春壶、大彬壶甚至与三代骨董并列,可见受追捧之极。

    周高起感觉紫砂壶虽然是好货,但名家所作壶,能使土与黄金争价,紫砂壶随世风趋向奢华,于是就想探求陶工陶土的世系渊源。这既是明代丰富物质文化生活的反映,也证明《阳羡茗壶系》的价值。周高起以鉴赏家眼光写出紫砂工艺的发展过程,逐一记述从初创、发展到兴盛阶段涌现出的能工巧匠,考订其生平、习惯、师承、所见作品,进行品评,涉及紫砂土分类品性,紫砂壶适应茶叶的特性,用壶保养习惯等。《阳羡名壶系》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宜兴紫砂的专著。

    明仇英《写经换茶图》

    绢本设色,纵22厘米,横110厘米,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藏。

    仇英,字实父,一作实甫,号十洲,太仓(今江苏太仓)人。关于他的生卒年代,画史无载,徐邦达先生考证他生于弘治十五年(1502),卒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终年51岁。单国霖先生考证他生于弘治十一年(1498),卒年与徐先生看法一致,终年55岁。仇英年轻时善画,结识了许多画家,为文徵明、唐寅所器重,又拜周臣门下学画,并在收藏家项元汴家中见识了大量古代名作,临摹创作了大量精品。仇英与沈周、文徵明、唐寅被后世并称为“明四家”。仇英擅长人物画,尤工仕女,重视对历史题材的刻画和描绘,吸收南宋马和之及元人技法,笔力刚健,对后来的尤求、禹之鼎以及清宫仕女画都有很大影响。仇英的山水画多学赵伯驹、刘松年,发展南宋“院体画”传统,综合前代各家之长,保持工整细丽的古典传统,融入文雅清新的趣味。张丑在《清河书画舫》中评价仇英画:“山石师王维,林木师李成,人物师吴元瑜,设色师赵伯驹,资诸家之长而浑合之,种种臻妙。”

    《写经换茶图》卷后有五处题跋,第一处,文徵明书写《心经》,并落款:嘉靖二十一年岁在壬寅九月廿又一日书于昆山舟中,徵明。第二处,逸少书换鹅,东坡书易肉,皆成千载奇谈,松雪以茶戏恭上人,而一时名公咸播,歌咏其风流雅韵,岂出昔贤下哉。然有其诗而失是经,于舜请家君为补之,遂成完物。癸卯仲夏文彭谨题。第三处,松雪以茶叶换般若,自附于右军,以《黄庭》易鹅,其风流蕴藉,岂特在此微物哉。盖亦自负其书法之能继晋人耳,惜其书已亡,家君遂用黄庭法补之。于舜又请仇君实甫以龙眠笔意写书经图于前,则此事当遂不污矣。癸卯八月八日,文嘉谨识。第四处,昆山周于舜博雅好古,尝得赵承旨以般若经换茶诗,而亡所书经,遂请仇实甫图之,而文待诏徵仲为补书小楷《心经》皆极精好,即承旨复生,亦当击节,世懋得此卷于舜家先所珍藏。承旨行书《心经》为力上人写者妙若合璧,因以换茶诗诸跋足之,而实甫图徵仲书,居然自成一胜,政无所借承旨跋也。徵仲两子寿承、休承各跋补书之。意惜其字,皆入品,不忍去之。盖一举而得两完物,自谓得荣览者,毋以跋为疑也。万历甲申十月朔王世懋题于损斋中。第五处,周于舜字六观,昆山人,收藏甚富,十洲尝馆其家,作子虚、上林二图,五年始成。文待诏为书二赋,此卷为六观作,当在其时图中。松雪象与本传,所言不同,然往见小楷《尚书注序》,前有提举杨叔谦画,象亦作广颡与此正同,知十洲必有所本也。壬寅上巳携松雪临褚黄庭十洲,模冷启敬蓬莱仙弈两卷,谒吾师于山庐,出示此图,属记于后。武进费念慈。

    通过题跋可知,历史上赵孟曾写《心经》换得禅茶。画中士人应是赵孟在书写《心经》,对面坐一僧人,林中一位童子为赵孟煮茶,炉边几上还放着若干茶器,另一童子捧着茶器恭奉。明代昆山周于舜曾得到过赵孟写的心经换茶诗,但后亡逸,于是请仇英描绘当年情景,文徵明补写小楷《心经》非常好,如同赵孟再生,文徵明的两个儿子也各自题跋。

    创始(1)

    金沙寺僧(2),久而逸其名矣(3)。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与陶缸瓮者处(4),抟其细土(5),加以澄练,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6),踵传口、柄、盖、的(7),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

    【注释】

    (1)创始:即开始之意。

    (2)金沙寺僧:传为明代制作紫砂茗壶的高手。生卒年不详,佚名。金沙寺僧之确切年代较难考证,推断比供春年代略早,约在成化、弘治(1465——1505)年间。金沙寺在江苏宜兴离鼎蜀镇约十余里,为唐相陆希声之山房。孙诗云:“说是鸿磬读书处,试寻幽伴拄孤藤。”传建炎间,岳武穆曾提兵过此留题。金沙寺僧制壶的方法,看起来比较简单,样式只有圆形一种。

    (3)逸:通“佚”,亡失,散失。柳宗元《武功县丞厅壁记》:“壁坏文逸。”

    (4)习:习惯,常常。《商君书·战法》:“民习以力攻难,故轻死。”

    (5)抟(tuán):把东西捏聚成团。《周礼·考工记·鲍人》:“卷而抟之。”

    (6)刳(kū):挖空。《周易·系辞下》:“刳木为舟。”

    (7)踵:跟着,继续。《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的:紫砂壶盖上的钮,俗称“的子”。

    【译文】

    创始,开始。

    金沙寺的僧人,由于时间久远,其名字也不知道了。听作陶的匠人说,僧人有闲情逸志,常与作陶缸、陶瓮的工匠相处,将陶泥中较为细腻的泥料糅在一起,用水浸泡,去除杂质,再糅合在一起,用手捏成胎形,并规整成圆形,将泥坯中间挖空,接上壶口、壶柄、壶盖、壶盖钮,放在陶窑里烧制而成,人们就可以相传着使用了。

    摄于南京博物院陶瓷馆,模仿柴窑陈列,试可见“壶乃另作瓦缶,囊闭入陶穴”。

    【点评】

    明代紫砂壶创始于佚名的金沙寺僧人,说明茗壶与佛教有着很深的渊源。唐代以前,就有许多佛教僧侣饮茶的记载。唐代,茶已经深入山门,天下名山僧占多,名山名寺出名茶。茶圣陆羽在所写的《陆文学自传》中称自己不知所生,三岁时被遗弃野外,竟陵龙盖寺(后改名为西塔寺)僧智积在水滨拾得而收养于寺。陆羽幼年在龙盖寺时为智积师父煮茶,煮得非常好,以至于陆羽离开龙盖寺后,智积便不再喝别人为他煮的茶,因为别人煮的没有陆羽煮的合乎积公的口味(《纪异录》)。唐代大历年间,“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物”的百丈怀海禅师在制定整肃禅林的《禅门规式》(又名《百丈清规》)时将茶事列入清规。《百丈清规》将僧人植茶、制茶纳入农禅内容,将僧人饮茶纳入寺院茶礼,并将其制度化。寺院建筑中,增加了僧人专门吃茶的场所————茶寮(杨慎《艺林伐山》十五《茶寮》曰:“僧寺茗所茶寮,寮,小窗也。”)负责茶寮的僧人为寮主和副寮,寺院里还有专门负责于佛祖之灵前献茶的僧人或煮茶供客之役僧“茶头”或“施茶僧”。《敕修百丈清规》中规定每日例行茶汤会的程序是:每日粥罢,(寮元)令茶头行者门外候众至,鸣板三下。大众归寮,寮长分手。寮主、副寮对面左右位。副寮出,烧香归位。茶头喝云,大众和南遇旦望点汤。由于寺院里茶汤会频繁,茶器也成为接引禅僧顿悟的先机。饮茶对僧人来说,不仅有参禅夜读提神醒脑的作用,而且还有引领禅僧们明心见性、悟道成佛的禅机妙用。留下了许多禅宗公案,如药山惟俨禅师的“点茶与这僧”和赵州从谂禅师那著名的“吃茶去”,以至“饭后三碗茶”成为“和尚家风”,茶与禅已融为一体,奠定了“禅茶一味”的禅风和茶风。正是寺院禅茶之风炽热,寺院僧人尝试着制作茶壶,金沙寺僧人把紫砂壶从粗陶中分化出来,加以澄练,捏成胎形,并规整成圆形,将泥坯中间挖空,接上壶口、壶柄、壶盖、壶盖钮,放在陶窑里烧制,紫砂壶就做好了。这虽然有点简陋,但首创之功,功不可没!

    明仇英《松溪论画图》

    绢本设色,纵60厘米,横105厘米,吉林省博物馆藏。

    《松溪论画图》中左侧画苍松巨岩,临水平坡上,有二老者席地而坐,欣赏画卷,还有二童在树下汲水煮茶。人物形态准确生动,形神毕肖,颇有生活情趣。山石采用“小斧劈”皴法,方硬嶙峋,富有质感。画面意境清旷,静中见动。

    正始(1)

    供春(2),学宪吴颐山公青衣也(3)。颐山读书金沙寺中,供春于给役之暇(4),窃仿老僧心匠(5),亦淘细土抟胚(6),茶匙穴中,指掠内外。指螺文隐起可按,胎必累按,故腹半尚现节腠(7),视以辩真。今传世者,栗色(8),如古金铁,敦庞周正,允称神明垂则矣!世以其孙龚姓,亦书为“龚春”。人皆证为龚,予于吴冏卿家见时大彬所仿(9),则刻“供春”二字,足折聚颂云。

    【注释】

    (1)正始:相对于创始而言,有发展之意。

    (2)供春:是吴颐山的家僮。供春侍奉主人之余,从金沙寺僧那里学会制壶技法,并有所发展。曾创制“龙蛋”、“印方”、“刻角印方”等新样式。把紫砂壶从粗糙的手工业制品发展为精致的工艺美术制品。

    (3)学宪:对学政的尊称。吴颐山:即吴仕,颐山为其号,字克学。吴颐山是正德丁卯(1507)发解元,甲戌(1514)进士,以提学副使擢四川参政。青衣:着青衣的书僮。

    (4)役:仆役,供人役使。《左传·定公元年》:“季孙使役如阙。”暇:空闲。

    (5)心匠:指独特的构思设计。白居易《白洲五亭记》:“大凡地有胜境,得人而后发;人有心匠,得物而后开。”沈括《梦溪笔谈·书画》:“益之布置尚能如此,其心匠可知。”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一:“遇有操觚,一师心匠,气从意畅,神与境合。”

    (6)胚:应作“坯”。

    (7)腠(còu):皮肤的纹理。司马相如《难蜀父老》:“躬腠胝无胈。”

    (8)(àn):昏暗。王逸《九思·守志》:“彼日月兮昧。”《礼记·祭义》:“周人祭日,以朝及。”

    (9)吴冏(jiǒng)卿:生卒年不详,明代收藏家,曾经收藏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吴氏对此画珍爱异常,在他临终前,焚画以为殉葬,幸亏他的侄儿用其他画从火中换出,而后,将烧焦部分揭下另裱,就是著名的《剩山图》。

    【译文】

    正始,发展。

    供春是学政吴颐山的青衣小僮。吴颐山在金沙寺读书时,供春陪读做杂活的余暇,偷偷模仿老僧人的构思,淘洗陶土,糅合成坯,用茶匙插入穴中,手指捏筑内外形。手指按螺纹的纹路,壶胎多次按捏,壶的腹中部会出现像皮肤的纹理,看到这种造型,就可辨别真正的供春壶。现在传世的供春壶,色泽沉着,像古代的金属铁器,造型规整朴实,可以说是神明的流传!世人因他的孙子姓龚,也把他写成“龚春”。人人都证明姓龚,我在吴冏卿家见时大彬所仿的壶,则刻着“供春”二字,足以驳倒所流传的。

    供春款六瓣圆囊壶

    高9.9厘米,宽11.8厘米,底印大明正德八年(1513)供春。此壶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1928年,曾三任江苏议会议员的储南强先生(1876——1959)在苏州地摊上发现了树瘿壶,并作了大量的考证,撰写了数万言的文章,证明它是供春所作。他还在所配的盖外沿镌刻铭文:“作壶者供春,误为瓜者黄玉麟,五百年后黄宾虹识为瘿,英人以二万金易之而来,能重为制盖者石民,题记者稚君。”顾景舟大师多次说他曾见过好几把这种造型的供春壶,此壶应不是供春所作。由于供春的盛名,明末以降,署有他名字的茶壶时有发现,这把供春款六瓣圆囊壶可供紫砂爱好者观摩。

    董翰,号后谿,始造菱花式(1),已殚工巧(2)。赵梁,多提梁式。亦有传为名良者。玄锡。时朋,即大彬父。是为四名家,万历间人,皆供春之后劲也。董文巧,而三家多古拙。李茂林,行四,名养心。制小圆式,妍在朴中(3),允属名玩(4)。自此以往,壶乃另作瓦缶,囊闭入陶穴,故前此名壶,不免沾缸坛油泪。

    李茂林:菊花八瓣壶

    高9厘米,宽11.5厘米。

    此壶材质取紫泥调砂,颗粒隐现。鼓腹,截盖,壶盖犹如一朵盛开的秋菊。壶底周边饰有四如意矮足,八瓣菊花线条分布均匀,等分成十六条筋纹线,凹凸相间,上下一体,造型工整。壶底印款“李茂林造”四字楷书阳文方印。

    【注释】

    (1)菱花式:即紫砂造型中的筋纹器。菱花以八瓣居多,紫砂壶造型制成八条筋纹花瓣形,称为菱花式。

    (2)殚:尽,竭尽。张衡《东京赋》:“征税尽,人力殚。”

    (3)(zhì):细密,精密。

    (4)允:的确,确实。《诗经·大雅·公刘》:“豳居允荒。”玩:供玩赏的东西。

    【译文】

    董翰号后谿,开始制作菱花式筋纹器,已经是精工细致了。赵梁,多作提梁式紫砂壶,也被传为有名的良匠。还有玄锡。时朋是时大彬的父亲。这四位是万历年间人,都是供春之后的名家。董翰的紫砂壶文巧,而其他三家比较古拙。李茂林,排行第四,名养心。制作小圆式紫砂壶,在朴实中呈现妩媚,的确属于有名的紫砂壶。从此以后,紫砂壶烧制就另作瓦缶,封闭装起来放入陶窑,而此前的紫砂壶烧制时,釉料高温滴落时难免喷到壶身上。

    时朋:紫砂财神

    【点评】

    供春是紫砂工艺史上第一位留名的匠师,是紫砂壶艺的正式创始者。据推算,供春大约出生于公元1500年前后,即明弘治十三年左右。明代吴梅鼎在《阳羡茗壶赋》中盛赞:

    余从祖拳石公,读书南山,携一童子名供春,见土人以泥为缶,即澄其泥以为壶,极古秀可爱,世所称供春壶是也。……稽三代以博古,考秦汉以程功。圆者如丸,体稍纵为龙蛋;方兮若印,角偶刻以秦琮。脱手则光能照面,出冶则资比凝铜。彼新奇兮万变,师造化兮元功。信陶壶之鼻祖,亦天下之良工。

    徐喈凤《重修宜兴县志》:

    供春制茶壶,款式不一,虽属瓷器,海内珍之,用以盛茶不失原味,故名公臣卿高人墨士,恒不惜重价购之。

    关于供春的姓名,是供春还是龚春,似乎是一个聚讼纷纭的问题。近人李景康、张虹合著的《阳羡砂壶考》说:“梅鼎举其名,故曰‘供春’,槎客及府志存其姓,故曰‘龚春’,是则姓龚名供春无疑。”又出现了龚供春的说法。其中吴梅鼎的说法最具说服力,因为他是吴颐山的后人,供春是他家里的僮仆,故为供春而不疑。

    宜兴窑凸起雕饕餮纹花觚

    清乾隆。高15厘米,口径18.2厘米,底径9.2厘米。

    仿商周青铜器造型,喇叭口,束颈,近底渐外撇,浅圈足。腹部弦线下有篆书“陈觐侯制”四字印章款。深栗色砂泥,细润致密。颈部浮雕蕉叶饕餮纹,腹及下半部饕餮纹采用“二层花”浮雕装饰法,古朴雅致。

    供春之后有几位名家董翰、赵梁、玄锡、时朋、李茂林,从他们开始,紫砂壶封闭着放在陶窑里烧制,烧成很干净。这是紫砂壶烧成技艺的一大进步,也是识别紫砂器断代的标志之一。之前,包括金沙寺僧和供春制作的紫砂壶,是与日用粗陶混合在窑里烧成,不免黏上缸坛釉泪,这在考古发现中也得到了证明。

    明陈洪绶《闲话官事图》

    陈洪绶,字章侯,幼名莲子,一名胥岸,号老莲,别号小净名、晚号老迟、悔迟,又号悔僧、云门僧,浙江诸暨枫桥镇陈家村人。明季国子监生,曾入绍兴云门寺为僧,明亡时为清军俘获,虽胁以死,亦不肯为之作画。工人物。官事,指公家的事;官府的事宜。《闲话官事图》中,男子是官人,与妻子在庭院中隔石桌而坐。妻子展书说着书中的内容,官人相视,石桌上茶壶一把,茶杯两个,可以对饮,一只梅瓶在侧,两人闲聊书中所论官府之事。

    大家

    时大彬,号少山,或淘土,或杂砂土(1),诸款具足(2),诸土色亦具足。不务妍媚而朴雅坚栗,妙不可思。初自仿供春得手,喜作大壶,后游娄东(3),闻陈眉公与琅琊、太原诸公品茶施茶之论(4),乃作小壶。几案有一具,生人闲远之思。前后诸名家并不能及,遂于陶人标大雅之遗(5),擅空群之目矣(6)。

    【注释】

    (1)(náo)砂:即硇砂。宜兴当地称土中的砂粒为砂。

    (2)诸款具足:紫砂的各种款式发展都很充分。

    (3)娄东:据史料记载,春秋时,太仓隶属吴国之地,由于吴王在此地建仓屯粮而得名太仓,又称娄东。

    (4)陈眉公:陈继儒(1558——1639),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字仲醇,号眉公,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工诗善文,兼能绘事,论画倡导文人画,持南北宗论,著有《妮古录》、《陈眉公全集》。琅琊:即清代画家王鉴。太仓王氏是在南朝金粉之地留下深刻历史印记的琅琊王氏的余脉。自西晋永嘉年间王导率族南渡后,世居江东,清代画坛领袖王鉴属于此脉。王鉴(1598——1677),字玄照,号湘碧,自称染香庵主,太仓(今江苏太仓)人,王世贞孙子。受董其昌影响,追董源、巨然,善于青绿设色,当时和王时敏被推为画坛领袖。王士禛有《题元照小图》诗云:“琅琊家世凤麟州,翰墨人间第一流;松势高低疑鹤啄,溪光参伍学蚕头。”太原:指王时敏(1592——1680)。《国朝画征录》说,太原王时敏,字逊之,号烟客,太仓(今江苏太仓)人,相国文肃公锡爵孙翰林衡子也,资性颖异,淹雅博物,工诗文,尤长八分而于画有特慧。

    (5)标:标杆,标记,引申为标明。遗:遗留。

    (6)擅:独揽。《史记·货殖列传》:“而擅其利数世。”目:眼睛,引申为头目。

    【译文】

    大家。

    时大彬号少山,制作紫砂壶有时陶土,有时调砂,将紫砂壶的各种款式以及土的色泽变化发展得比较充分。时大彬紫砂壶艺避免妩媚,而追求朴素典雅坚实沉着的风格,奇妙而不可思议。起初,时大彬模仿供春,喜好作大壶,后来游历太仓,听闻陈继儒与王鉴、王时敏诸公品茶作茶的谈论,于是作小壶,以应文人饮茶风尚之需。在文人雅士的几案上,有一具时大彬所作的紫砂壶,令人发悠远之遐思。时大彬前后各位名家的紫砂技艺无人能超过他,于是时大彬在作陶人中成为标明紫砂陶艺向大雅方向发展的人物,是执牛耳者。

    时大彬:六方壶

    高11厘米,口径5.7厘米。于1968年扬州江都丁沟镇曹氏墓出土,墓葬年代为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现存扬州博物馆。

    此壶泥质不纯,杂有小颗粒。六角形壶片,每片宽度不十分规整,是裁泥片镶接而成的。壶嘴六角形,壶把五条棱,均为切削而成。嘴、口、把不在一条水平线上,壶底有“大彬”两字刻款。

    宜兴窑鸳鸯式盒

    清乾隆,清宫旧藏。高6厘米,长9.5厘米。

    鸳鸯埋头睡卧于羽毛中,尾部上翘,双足半露于腹下,黄粉色砂泥,惟妙惟肖。紫砂鸳鸯盒清爽干净,大小适宜,可能用于宫中妇女盛装的化妆盒。

    【点评】

    时大彬是继金沙寺僧、供春之后紫砂壶技艺的集大成者,在紫砂工艺发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时大彬的成就最先得自于家传因素,他的父亲时朋是供春后的四名家之一,以古拙见长。时大彬初模仿供春壶,后来自创一家,对紫砂壶艺贡献颇多。

    首先是在供春淘土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杂砂土,这一方面增加土质的强度,另一方面在细腻的淘土中,映现砂质肌理的效果,兼有实用和装饰的效果。“不务妍媚而朴雅坚栗,妙不可思。”“壶之土色,自供春而下,及时大初年,皆细土淡漠色,上有银沙闪点。迨砂和制,绉周身,珠粒隐隐,更自夺目。”烧成之后,因其表面光泽亚暗,平整中含有小颗粒状的变化,表现出一种砂质效果,断面就更为明显。

    二是茶壶造型“诸款具足”。有圆器、椭圆器、腰圆器、方器,有提梁式、环把式,壶盖有贴花、双层饼盖、鼎足盖等样式。紫砂造型有菱花八角、形类僧帽、梅花砂壶、方壶、提梁卣、汉觯、口柄肥美、扁如柿饼、六角、菱花式、扁花篮形、大壶,都是时大彬的壶型款式,颜色有金紫、浓紫、猪肝色等。

    宜均祥符铭茶叶末釉葫芦瓶

    明代,清宫旧藏。高13.5厘米,口径1.6厘米,足径4.3厘米。

    葫芦式,小口,葫芦双球体上圆下扁,卧足。通体施窑变茶叶末釉,釉表有一层浅黄色窑变白斑纹。外口下剔楷书“祥符”二字。此瓶造型古朴敦实,与晚明景德镇官窑烧制的瓷质葫芦器形制相同。

    三是从喜作大壶到乃作小壶,迎合文人书房品味人生世俗的幽思,名流雅集品茗之乐事。冯可宾编刊《广百川学海丛书》中有专门章节讨论茶具。冯可宾认为“茶壶,窑器为上,锡次之。茶杯汝、官、哥、定,如未可多得,则适意者为佳耳。或问茶壶毕竟宜大宜小?茶壶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何也?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阁,况茶中香味,不先不后,只有一时。太早则未足,太迟则已过。的见得恰好,一泻而尽。化而裁之,存乎其人,施于他茶亦无不可。”

    四是时大彬开创了在紫砂壶身上题铭落款的做法。宜兴的紫砂壶从好古尚朴,万历以后逐渐趋向精致文雅一路。这种新风气与景德镇的风格有所区别,表现为文人意趣。在紫砂壶上刻上铭文,增加文学要素。如沈子澈尝为人制菱花壶,铭之曰:“石根泉,蒙顶叶,漱齿鲜,涤尘热。”书法是中国文人不可缺少的修养,紫砂工艺迎合文人士大夫生活,在壶上作书也成为紫砂壶艺的一个组成部分。时大彬最初并不擅长书法,款识必先请人落墨;然而时大彬在长期钻研书法后,终于写得一手漂亮的王羲之书法,才自己铭刻署名;甚至出现“李大瓶,时大名”这样的情形。在壶艺界提倡书法,时大彬是个首创者,然后影响到他的学生们,李仲芳有时也代时大彬刻款,徐友泉亦擅书法。

    五是时大彬最大的贡献是对紫砂壶成型制作工艺的突破,他是使紫砂壶圆器拍打成型和方器泥片裁接成型方法趋于成熟的人物,从而形成了与瓷器不同的造型方法。紫砂壶与日用陶的制作方法不同,不用模子,也不用轱辘拉坯,而是用泥条围筒、拍打收口镶接,凭空成型,即打身筒,使紫砂壶具有了“方非一式,圆不一相”千变万化的可能。

    明代文人饮茶风气促进了紫砂壶艺的发展。由于商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风尚日渐浮华,在江浙一带表现尤为明显。城市中的士大夫阶层的生活沉迷于琴棋书画、斗茶、饮宴中。明代以前文人墨客在茶的采植、焙制、贮藏等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这种风雅的生活,传到明代中期,在士大夫生活中发扬传承。如时大彬游娄东,闻陈眉公与琅琊、太原诸公品茶施茶之论。也正如周高起所说“茶至明代,不复碾屑和香药制团饼,此已远过故人”。明代中期茶风大盛以后,宜兴紫砂风行起来,为士人所推崇。时大彬所作的紫砂壶为文人所推崇,也遂事理。

    宜兴窑惠逸公款凸莲瓣碗

    清代,清宫旧藏。高5.9厘米,口径12.6厘米,足径5.5厘米。

    口微撇,出边,圈足起弦线。深紫色紫砂,细润光洁。碗上部光素,下部凸雕13莲瓣,每瓣内以细线勾勒。底有篆书“惠逸公制”四字印章款。

    冯超然《竹林煎茶图》

    冯超然(1882——1954),名迥,字超然,以字行,号涤舸,别署嵩山居士,晚号慎得,晚年寓居上海嵩山路,署其居为嵩山草堂。早年精仕女,以唐寅、仇英为法;晚年专攻山水;好吟咏,工行草篆隶,偶刻印;一生卖画为生。

    《竹林煎茶图》描绘丘陵地带一山涧泉边,一童子用提梁紫砂壶汲水挥扇加火煎茶,那时饮茶方法还不是泡茶法。一文士坐在小竹林边石头上,正待茶煮好可以饮用。画面右上角题诗。

    名家

    李仲芳,行大,茂林子,及时大彬门,为高足第一(1)。制度渐趋文巧(2),其父督以敦古(3)。仲芳尝手一壶,视其父曰:“老兄这个何如?”俗因呼其所作为“老兄壶”(4)。后人金坛(5),卒以文巧相竞。今世所传大彬壶,亦有仲芳作之,大彬见赏而自署款识者。时人语曰:“李大瓶(6),时大名。”

    【注释】

    (1)高足:称呼别人的学生的敬辞。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一:“高阳许静民,镇军参军,善隶草,羲之高足。”

    (2)制度:一般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也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一定的规格。

    (3)敦:厚。

    (4)俗:风俗,习惯。《尚书·君陈》:“败常乱俗。”《荀子·乐论》:“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5)金坛:指紫砂壶艺界。

    (6)瓶:指紫砂壶。

    【译文】

    名家。

    李仲芳,排行老大,是李茂林的儿子,到时大彬门下,在弟子中技艺属第一。这时,紫砂的工艺趋向文巧,李茂林督促李仲芳遵循古朴风格。李仲芳曾手工作一把壶,对他父亲说:“老兄这个怎么样?”后来习惯就称李仲芳所作的壶叫“老兄壶”。后人在紫砂壶领域,都以文巧相比。现在所流传的时大彬壶,也有李仲芳所作的,时大彬看到很赏识就署上自己的款识。当时人说:“李大瓶,时大名。”这是对紫砂行业不好现象的暗讽。

    李仲芳:觚棱壶

    高7.2厘米,阔9.2厘米。藏香港茶具文物馆。

    此壶为紫砂泥掺细砂,壶呈覆斗状,直口,矮颈,四角边足,圆环飞把手。盖为坡式桥顶。壶底刻有“仲芳”二字楷书款。整体造型有方中寓圆,圆中见方的特点,被誉为早期紫砂壶传统器皿中的“上品”。

    徐友泉,名士衡,故非陶人也。其父好时大彬壶,延致家塾(1)。一日,强大彬作泥牛为戏(2),不即从。友泉夺其壶土出门去,适见树下眠牛将起,尚屈一足,注视捏塑,曲尽厥状(3),携以视大彬,一见惊叹,曰:“如子智能,异日必出吾上。”因学为壶(4),变化式、土(5),仿古尊罍诸器,配合土色所宜,毕智穷工(6),移人心目(7)。

    【注释】

    (1)延致家塾:延请至家里,制作紫砂壶。塾,古代家庭或家族内设立的学校。《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2)强(qiǎng):勉力。戏:歌舞杂技表演。《晋书·王戎传》:“于宣武场观戏。”这里作戏偶讲。

    (3)厥:代词,其,那个。《尚书·武成》:“予小子其承厥志。”

    (4)因学为壶:因此,徐友泉向时大彬学习壶艺。

    (5)式、土:紫砂壶的款式、土色。

    (6)毕智穷工:绞尽脑汁,用尽功夫。

    (7)移人心目:使人赏心悦目。

    【译文】

    徐友泉,名士衡,原来并非是作陶的人。他的父亲喜好时大彬的壶,就请时大彬到家中制作茶壶。一天,徐友泉的父亲要时大彬制作泥牛作为戏偶,时大彬没有马上作。徐友泉拿着紫砂土出门去,恰好看到树下一头睡觉的牛将要站起来,还弯着一条腿,徐友泉一边看一边捏塑牛,尽量模仿它的形状,完后拿给时大彬看,时大彬一看惊叹说:“像你这样的才能,他日一定在我之上。”徐友泉于是向时大彬学习壶艺,变化紫砂壶的款式、土色,仿造古青铜器,尊、罍等造型,配合土色,提高工艺,使人赏心悦目。

    徐士衡:平肩橄榄壶

    壶高16.5厘米,宽19.2厘米。

    此壶泥色细润,壶身为橄榄式,嵌盖凸起,三弯嘴,大圆把。器型硕大,是明代早期作品。此壶底部用竹刀刻有“行吟月下,山水主人士横”十字楷书款,盖内有“士衡”篆书长方章。

    明末清初,底款:友泉。

    予尝博考厥制(1),有汉方、扁觯、小云雷、提梁卣、蕉叶、莲方、菱花、鹅蛋、分裆索耳、美人垂莲、大顶莲、一回角、六子诸款(2)。泥色有海棠红、朱砂紫、定窑白、冷金黄、淡墨、沉香、水碧、榴皮、葵黄、闪色梨皮诸名种种变异,妙出心裁。然晚年恒自叹曰:“吾之精,终不及时之粗(3)。”

    【注释】

    (1)博考厥制:广泛考察徐友泉制作紫砂器的方式。考,考察。《尚书·周官》:“王乃时巡,考制度于四岳。”

    (2)汉方:为紫砂传统造型。扁觯(zhì):古代饮酒器,形似尊而小。小云雷:青铜器皿的纹样,呈云雷纹。提梁卣(yǒu):青铜器,带提梁的卣。

    (3)吾之精,终不及时之粗:是徐友泉晚年的感叹,自己的精细最终还在境界上不如时大彬的粗犷。

    【译文】

    徐友泉也曾广泛考察紫砂造型,有汉方、扁觯、小云雷、提梁卣、蕉叶、莲方、菱花、鹅蛋、分裆索耳、美人垂莲、大顶莲、一回角、六子等各种款式。泥色有海棠红、朱砂紫、定窑白、冷金黄、淡墨、沉香、水碧、榴皮、葵黄、闪色梨皮各种名称变异,别出心裁。但他晚年仍感叹说:“我的精细,在境界上仍赶不上时大彬的粗犷。”

    【点评】

    李仲芳是李茂林的长子,也是时大彬门下的第一高足,家学渊源,又师承名师,在紫砂壶艺上发展路径更宽。时大彬壶艺不务妍媚而朴雅坚栗,而制度渐趋文巧。李茂林对李仲芳是督以敦古,看出师承和家学对李仲芳的影响。紫砂壶艺发展到徐友泉时,达到新的高度。徐友泉穷毕生精力,创作壶式近百种。他的创作设计主要源于在生活中的发现。徐友泉的壶式分为:模状花木瓜果类,模状古器物类,模状日常用具类,模状人物类,模状动物类,圆形类,方形多角类。

    人物图

    水墨画,辅以淡彩。图中竹林中一雅士凭石而坐,正等着要煮好的茶。童子挥扇加火,炉火更旺,小炉上提梁大壶茶很快将煮好。

    雅流(1)

    欧正春,多规花卉果物(2),式度精研(3)。邵文金,仿时大汉方独绝,今尚寿(4)。邵文银。蒋伯荂,名时英。四人并大彬弟子。蒋后客于吴,陈眉公为改其字之“敷”为“荂”,因附高流,讳言本业(5),然其所作,坚不俗也。陈用卿,与时同工,而年伎俱后(6),负力尚气,尝挂吏议在缧绁中(7),俗名陈三獃子。式尚工,如莲子、汤婆、钵盂、圆珠诸制,不规而圆,已极妍饬(8)。款仿钟太傅帖意(9),落墨拙,落刀工。

    【注释】

    (1)雅流:高雅风流。

    (2)规:规划,谋划。《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与豫州协规同力。”

    (3)式度:自然仿生造型的款式精致。

    (4)尚寿:指现在还流传。尚,还,且。

    (5)因附高流,讳言本业:因为攀附高雅人士,忌讳提及自己的本业,这是封建社会文人对手工艺人歧视不良现象的折射。

    (6)与时同工,而年伎俱后:与时大彬同时学艺,年龄和技艺都不如时大彬。伎,技艺。

    (7)挂:牵涉。吏议:对官吏罪名的议定。缧绁(léixiè):拘禁,囚禁。司马迁《报任安书》:“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

    (8)饬:通“饰”,修饰,装饰。《吕氏春秋·先己》:“钟鼓不修,子女不饬。”

    (9)钟太傅:即钟繇,官至太傅,故世称钟太傅。工书法,宗曹熹、蔡邕,博取众长,自成一家,尤精于隶、楷。书若飞鸿戏海,舞鹤游天。与晋王羲之并称“钟王”。

    【译文】

    高雅风流。

    欧正春多仿生制作花卉果物,自然仿生造型款式精致。邵文金仿时大彬汉方造型堪称一绝,现在还在流传。邵文银。蒋伯荂,名时英。这四人都是时大彬弟子。蒋伯荂后来客居吴地,陈继儒改其字之“敷”为“荂”,由于蒋伯荂攀附高雅,忌讳提及自己所从事的行业,然而他所作的紫砂壶,精致而不落俗套。陈用卿,与时大彬同时学艺,年龄与技艺都落后于时大彬,他一时义气,曾牵涉议定官吏的罪名遭遇牢狱之灾,俗名陈三獃子。陈用卿所作的紫砂款式精工细致,如莲子、汤婆、钵盂、圆珠各种造型,不用规车都可以作圆,极尽装饰之能事。他的落款仿造钟繇的书法笔意,落墨稚拙,落刀工整。

    陈信卿,仿时、李诸传器,具有优孟叔敖处(1),故非用卿族。品其所作,虽丰美逊之,而坚瘦工整,雅自不群。貌寝意率(2),自洪饮(3),逐贵游间,不务壹志尽技,间多伺弟子造成,修削署款而已。所谓心计转粗,不复唱《渭城》时也(4)。

    明天启,底款:欧正春制。

    宜兴窑松梅竹笔插

    清乾隆。通高10厘米,最宽6.5厘米。

    笔插塑成大小、长短不等的三截竹筒状。白点褐斑,状似斑竹。古梅盘曲,新枝缠绕。

    【注释】

    (1)优孟:生卒年待考,春秋时期楚国宫廷艺人。以优伶为业,名孟,故得名。从小善辩,常谈笑讽谏时事。优孟与孙叔敖关系密切。优孟因孙叔敖的儿子在其父去世后,穷困潦倒,向庄王讽谏,使庄王意识到自己的过失。

    (2)寝:相貌丑陋。《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不以鄙陋寝容,愿纳以供箕菷之用。”《新唐书·郑注传》:“貌寝陋。”

    (3)洪饮:豪饮。曹唐《长安客舍叙邵陵旧宴寄永州萧使君》诗:“五夜清歌敲玉树,三年洪饮倒金尊。”王若虚《滹南集·新唐书辨》:“前史载人洪饮者率至一石以上,然后为异,逾斗之量世亦多矣,何足著之乎?”

    (4)不复唱《渭城》时也:渭城,阳关曲词条。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曲》):“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渭城典故,常用于离别题材的作品。说明陈信卿晚期作品因酗酒豪饮,不再专心技艺,心计转粗,作品水平下降,不能与早期作品同日而语了。

    【译文】

    陈信卿,模仿时大彬、李茂林等传世的紫砂壶,模仿得惟妙惟肖,因此并非用于公卿士族。品评所作紫砂器具,虽不是很饱满,但坚瘦工整,高雅不落俗套。后来,陈信卿因其相貌丑陋意气轻率,自己夸耀豪饮能喝酒,在权贵间交游,不专心致志磨砺技艺,其间有许多跟随他的弟子制成紫砂器,陈信卿稍微修饰署上自己的名款而已。自己制作的作品技艺下降,不能与早期作品同日而语了。

    清初,底款:陈用卿制。

    闵鲁生,名贤,制仿诸家,渐入佳境。人颇醇谨(1),见传器则虚心企拟(2),不惮改为(3),伎也进乎道矣(4)。

    【注释】

    (1)醇:通“淳”,朴实,质朴。

    (2)传器:流传下来的紫砂壶。

    (3)惮:畏惧,害怕。《论语·学而》:“过则勿惮改。”《管子·乘马》:“民不惮劳苦。”

    (4)伎:技艺。《荀子·王制》:“案谨募选阅材伎之士。”这个意义上又写作“技”。

    【译文】

    闵鲁生,名贤,模仿名家作品,渐入佳境。其人比较淳朴严谨,见到流传的紫砂壶就虚心模拟,不担心改变所作的壶,他的技艺也进入道的境界了。

    宜兴窑粉彩公道杯

    清道光。高5.5厘米,口径12厘米。

    花口,圆底,下承三乳凸小足,器底有一小孔。以紫砂为胎,里外松石绿釉铺地,绘粉彩团花纹。杯里中心有中空的立柱莲蓬头,旁边伫立一小童。

    公道杯也叫平心杯,杯身如斟得过满,超过空心柱时,酒就会从杯底的小孔内完全流出,由此形象地寓意“满招损,谦受益”的人生处世哲理。

    陈光甫,仿供春、时大,为入室。天夺其能,蚤眚一目(1)。相视口、的,不极端,然经其手摹(2),亦具体而微矣。

    【注释】

    (1)蚤:通“早”。《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善持势者蚤绝奸之萌。”眚(shěng):眼睛上长膜。范成大《晚步宣华旧苑》:“目眚昏花烛穗垂。”

    (2)摹:临摹,照着样子描画、写字。潘岳《西征赋》:“乃摹写旧丰,制造新邑。”

    【译文】

    陈光甫模仿供春、时大彬作品,是入室弟子。然而老天夺其才能,很早一只眼睛就有眼疾,导致他作壶的壶口、壶盖的钮时不端正,然而经过他的手临摹比划,也能处理得很细致。

    宜兴窑桃式砚滴

    清雍正,清宫旧藏。最长直径7.2厘米,口径1.3厘米。

    连枝带叶桃实式。以黄白砂泥为胎,顶端进水孔有粉红色小桃花覆盖,茎端为出水孔。口盖作卡口,盖稍做旋转便会牢牢卡住,即使晃动和倒悬也不脱落。砚滴表面,于黄白之上点染褐红色斑点,周围浸染一片浅粉色,好似熟透了的鲜桃。砚滴作为文房清玩之一,最早出现为铜质,自两晋时期烧制出青瓷砚滴,此后历代都有瓷质砚滴问世,但精美的紫砂陶质砚滴十分少见。

    【点评】

    紫砂陶艺中高雅风流人物————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蒋伯、陈用卿,他们不是时大彬的弟子,就是与时大彬先后学艺的人。陈信卿、闵鲁生、陈光甫也模仿时大彬传器,侧面受到时大彬艺术的影响。时大彬对紫砂陶艺的深远影响,不仅表现在对紫砂壶造型的改革创新上,也体现在对紫砂陶艺的人才培养和师承上。

    《斗茶图》(局部)

    纸本设色,纵27厘米,横235.1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以工笔设色描绘了斗茶会上的多人形象。他们或在准备茶碗,或自己先饮为快,情态不一,造型写实极富生活气息。线描精细,以铁线描为主,设色沉稳而富有变化,晕染有致。图中器物繁多,俱一一细加刻画,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细致的观察能力和高超的写实水平。

    神品(1)

    陈仲美,婺源人,初造瓷于景德镇,以业之者多,不足成其名,弃之而来。好配壶土,意造诸玩(2),如香盒、花杯、狻猊炉、辟邪镇纸(3),重锼迭刻,细极鬼工(4)。壶象花果,缀以草虫,或龙戏海涛,伸爪出目。至塑大士像,庄严慈悯,神采欲生,璎珞花鬘,不可思议。智兼龙眠、道子(5),心思殚竭,以夭天年(6)。

    【注释】

    (1)神品:神妙之品。

    (2)意造诸玩:创意制造各种紫砂把玩物。

    (3)狻猊(suānní):狮子。

    (4)鬼工:鬼斧神工,形容技艺高明。

    (5)龙眠:即李公麟,字伯时,桐城(今属安徽)人。据推断,李公麟生于北宋皇祐初年(1049),卒于崇宁五年(1106)左右。他于熙宁三年(1070)考中进士,曾为检法御史,元符三年(1100)辞官,隐居龙眠山,自号龙眠居士。道子:吴道子(约680——759),又名道玄,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唐代画家。少孤贫,初为民间画工,年轻时即有画名。开元年间以善画被召入宫廷,历任供奉、内教博士。精于佛道、人物,擅长壁画创作。

    (6)夭:夭折,短命。《荀子·荣辱》:“忧险者常夭折。”

    【译文】

    神品紫砂。

    陈仲美,婺源人,起初,在景德镇制作瓷器,因为从业的人很多,他很难成名,于是就放弃作瓷器来到宜兴鼎蜀镇。陈仲美喜好配制紫砂壶土,制造各种把玩物,如香盒、花杯、狮子炉、辟邪镇纸,这些把玩物雕刻繁缛,精工细丽。紫砂壶仿生像花果,点缀以草虫,或者像龙戏海涛,张牙舞爪。至于塑观音大士像,庄严慈悲,神采栩栩如生,璎珞花鬘,不可思议。陈仲美有李公麟、吴道子的艺术才华,但他殚心竭虑,而英年早逝。

    沈君用,名士良,踵仲美之智而妍巧悉敌(1),壶式上接欧正春一派。至尚象诸物,制为器用(2),不尚正方圆,而笋缝不苟丝发。配土之妙,色象天错(3)。金石同坚,自幼知名,人呼之曰“沈多梳”宜兴垂髻之称。巧殚厥心,亦以甲申四月夭(4)。

    【注释】

    (1)踵:继承,沿袭。悉:尽。敌:相当,匹敌。

    (2)至尚象诸物,制为器用:制作仿生紫砂器具,属于欧正春所创的塑器类,作为器物来使用。

    (3)配土之妙,色象天错:配制仿生器皿所需的各种颜色的泥土,色泽自然浑成,非常巧妙。

    (4)甲申:1644年。

    陈仲美:束竹柴圆壶

    高7.7厘米,宽9.3厘米。

    此壶造型是仿自然形一束竹柴,材质为紫砂团泥,呈米黄色,砂质隐现。形制以年久风残的竹柴组成壶。壶身有竹枝做壶嘴,把手亦用竹枝制成。

    【译文】

    沈君用,名士良,沿袭陈仲美的心智,技艺高超,实力相当,他制作仿生紫砂器具,属于欧正春一派的塑器类。仿生紫砂壶的使用与规整的正方形、圆形器皿不同,造型严谨,做到了天衣无缝。沈君用配制的各种泥土,色泽自然浑成,非常巧妙。沈君用勤奋努力,金石为开,人们自小就知道他的名字,称之为“沈多梳”宜兴垂髻之称。他因殚心竭虑,在明崇祯末年甲申四月早逝。

    陈仲美:三足兽壶

    沈君用:梨式壶

    高6.8厘米,宽10.2厘米。

    此壶形状像梨,直锥形短流,笠形珠钮,把反卷曲向上,包底圆韵,压截盖与壶身成一体。红泥粗砂,表面呈梨皮状,壶底刻有“大明天启丁卯君用制”九字楷书款。

    【点评】

    陈仲美,婺源人。原是景德镇的制瓷名手,仿制古窑器,但景德镇瓷工众多,没有发挥才智的机会,于是他来到宜兴,改作紫砂陶。这也可能与“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有关。明代景德镇是全国的瓷业中心。有官窑和民窑之分,但官窑远不如民窑发达。明隆庆、万历间,民窑出现了许多杰出的名匠。“明末陈仲美、周丹泉,俱工仿古窑器,携售四方,镇人罕获,周窑甚传。若陈来去无定,仿造亦不多,今罕有如之者矣。”(《陶录》)当时手工业劳动解放,各地民窑普遍,景德镇瓷器制作一时名家辈出,陈仲美来宜兴讨生活的同时,也促使万历年间的宜兴紫砂器工艺呈现了空前的繁荣。

    陈仲美来到宜兴,其创作方向有一大转变。所制茗壶,摹状花果,缀以草虫,以“龙戏海涛”尤有名。茶具之外,他又做过文房雅玩,如香盒、熏炉、辟邪镇纸等,开拓了紫砂工艺的制作范围。陈仲美擅长塑作,曾塑观音大士,“庄严慈悯,神采欲生,璎珞花,不可思议”,塑像中体现佛性;但天妒英才,英年早逝矣。沈君用沿袭陈仲美的心智,在文巧上见长,但也是英年早逝,皆令扼腕不已。

    宜兴窑紫砂黑漆描金吉庆有余壶

    清乾隆,清宫旧藏。高10.4厘米,口径8.1厘米,足径7.8厘米。

    直口唇边,扁圆腹,短弯流,环形柄,圈足。盖拱起,上饰宝珠钮。紫砂内胎,外罩黑髹漆,上绘描金红黄双鱼、灵芝、玉磬、蝙蝠组合的吉祥图案,寓意“吉庆有余”。底有金彩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印章款。宫中的紫砂胎彩漆描金始于雍正,乾隆时完全成熟,嘉、道后失传。此壶造型浑厚,制作精工,彩绘一流,金碧辉煌,为既实用又美观的宫廷艺术珍品。

    清丁云鹏《煮茶图》

    纵140.5厘米,横57.8厘米,纸本设色。

    丁云鹏(1547——1628),字南羽,号圣华居士。以善画佛画、工笔人物著称,兼善山水、花卉、壁画。董其昌十分欣赏丁云鹏早期的作品,而对晚期作品多有微辞,尝言:“自后不复能事,多老笔漫应,如杜陵入蜀后诗矣。”这幅《煮茶图》创作时间是丁云鹏早中期时作品。无“老笔漫应”的弊病,设色清劲秀丽,线条繁复严谨,铁画银钩的精品。图中床榻、石案、器皿等物划线精准,体现了丁云鹏具有界画的功力。人物形象生动,具有个性。主人公盘腿而坐,低头沉思,左手掐指似计算什么,正是等待煮茶前打发着时间。一老妪、一中年仆人正在忙碌着煮茶。画面中上半段,也就是人物的背景刻画了一株盛开的玉兰花,旁有一玲珑石,石根部画有杂草异卉。从人物技法来看,具有吴、李遗风。

    别派(1)

    诸人见汪大心《叶语附记》中(2)。休宁人,字体兹,号古灵。邵盖、周后谿、邵二孙,并万历间人。陈俊卿,亦时大彬弟子。周季山、陈和之、陈挺生、承云从、沈君盛,善仿友泉、君用,并天启、崇祯间人。

    【注释】

    (1)别派:其他派别。

    (2)汪大心:字体兹,号古灵,明末休宁(今属安徽)人,生卒年不详。曾撰写专著《叶语附记》,是书记录了紫砂陶名手邵盖、周后谿等人生平。

    周季山:菊钮巨轮壶

    此壶胎材质为紫砂天星泥。壶底钤“周”字篆书圆形小章,下钤“季山”两字篆书方章。此壶扁身,腹似石鼓。菊形钮,短直嘴,柱形把方圈式,以明接处理。大平底,内敛,口部有一圈线,大口压盖,上有弦纹三条。天星泥在壶史上较为少见,由宜兴本山绿泥与白泥、黄泥和合。同时将无锡阳山产的铁石,经粉碎、筛后掺入,由于泥与砂粒烧结温度不同,呈现一种新的肌理效果。

    宜兴窑花口花盆

    清代。高37.5厘米,口径57.5厘米,底径34厘米。

    喇叭形六瓣花口,圆腹,花圈足。底中心有一出水孔。深栗色砂泥,泥质细腻,包浆光润。此盆造型硕大,丝毫没有歪塌变形。

    【译文】

    紫砂壶艺其他派别。

    别派人物在汪大心《叶语附记》中可查到。汪大心,休宁人,字体兹,号古灵。邵盖、周后谿、邵二孙都是万历年间人。陈俊卿也是时大彬的弟子。周季山、陈和之、陈挺生、承云从、沈君盛,擅长模仿徐友泉、沈君用的壶艺,他们都是天启、崇祯年间人。

    陈辰,字共之,工镌壶款,近人多假手焉(1),亦陶家之中书君也。镌壶款识,即时大彬初倩能书者落墨(2),用竹刀画之,或以印记。后竞运刀成字,书法闲雅,在《黄庭》、《乐毅》帖间(3),人不能仿,赏鉴家用以为别。次则李仲芳,亦合书法。若李茂林,朱书号记而已。仲芳亦时代大彬刻款,手法自逊。规仿名壶曰“临”(4),比于书画家入门时。陶肆谣曰:“壶家妙手称三大。”谓时大彬、李大仲芳、徐大友泉也。予为转一语曰:“明代良陶让一时,独尊大彬,固自匪佞(5)。”

    【注释】

    (1)近人多假手:附近许多人都请他代为刻款。假,借。《左传·僖公二年》:“假道于虞以代虢。”

    (2)倩:请别人代自己做事。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诗:“笑倩旁人为正冠。”

    (3)《黄庭》:即《黄庭经》。王羲之书,小楷,一百行。原本为黄素绢本,在宋代曾摹刻上石,有拓本流传。此帖其法极严,其气亦逸,秀美开朗。关于《黄庭经》,有一段传说:山阴有一道士,欲得王羲之书法,因知其爱鹅成癖,所以特地准备了一笼又肥又大的白鹅,作为写经的报酬。王羲之见鹅欣然为道士写了半天的经文,高兴地笼鹅而归。原文载于南朝《论书表》,文中叙说王羲之所书为《道》、《德》之经,后因传之再三,就变成了《黄庭经》,又俗称《换鹅帖》。《乐毅》:即《乐毅论》。王羲之书,小楷,梁摹本有题款“永和四年(348)十二月廿四日书付官奴”。据说原石曾与唐太宗同葬昭陵,或说《乐毅论》之书在武则天当政时散入太平公主家,后被人窃去,因惧来人追捕,遂于灶内焚毁。王羲之《笔势论》中对王献之说:“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贻尔藏之,勿播于外,缄而秘之,不可示诸友。”他用自己创作的《乐毅论》作为范本,又以《笔势论》作为理论,从虚实两方面启发王献之悟性。

    (4)临:对着书画范本模仿学习,如临摹、临帖。这里规仿名壶如同临摹书画一样。

    (5)匪:非,不是。《诗经·邶风·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易·比》:“比之匪匪,不亦伤乎?”佞:能说会道,巧言善变。《论语·公冶长》:“雍也仁而不佞。”王充《论衡·答佞》:“何必为佞以取富贵。”

    陈辰:长方扁壶

    高7厘米,宽9.5厘米。现藏香港茶具文物馆。

    此壶为紫泥调砂,质若“梨皮”。长方形体,方中寓圆,矮肩,平盖、短流、把手均亦削呈方形,与桥形盖钮相呼应,腹部圆鼓,向上渐收敛,下承四折角足,壶底刻有“芳气满涧轩共之”七字楷书款。

    宜兴窑凸雕蟠螭瓶

    清乾隆。高12厘米,口径2.4厘米,底径4.2厘米。

    小口,细长颈,垂腹,圈足。因瓶的颈、肩处堆塑蟠螭,故得此名。暗红色砂泥,包浆莹润。瓶身堆塑两蟠螭向上攀爬,曲尾相视,嬉戏玩耍。蟠螭瓶是明中晚期瓷器上常见的瓶式,但紫砂质地的蟠螭瓶并不多见。

    【译文】

    陈辰,字共之,善于镌刻紫砂壶的款识,附近许多人都请他代为刻款,在作陶人群体中是一位书法家。在紫砂壶上镌刻款识,时大彬当初请会写书法的人写下墨迹,自己用竹刀刻画,或者是以印章拓印。后来竟然自己可以运刀写字,书法效果非常闲雅,有王羲之《黄庭经》、《乐毅论》的书法笔意,别人不能模仿,鉴赏家以书法款式把时大彬与其他人区别开来。其次是李仲芳,也能落款书法。李茂林,只能用朱笔书写记号而已。李仲芳有时也代时大彬刻款,但是手法上稍逊。模仿名壶称之为“临”,相当于书画家刚入门时一样。紫砂陶界称:“做壶的高手有三大。”说的就是时大彬、李大仲芳、徐大友泉。我送一句话:“明代作陶的好手众多,以时大彬水平最高,这不是虚谈。”

    【点评】

    陶肆谣曰:“‘壶家妙手称三大。’谓时大彬、李大仲芳、徐大友泉也。”吴梅鼎《阳羡茗壶赋》中:

    过此则有大彬之典重(时大彬)。价拟璆琳,仲美之雕锼(陈仲美)。巧穷豪发,仲芳骨胜而秀出刀镌(李仲芳)。正春肉好而工疑刻画(欧正春)。求其美丽,争称君用离奇(沈君用)。尚彼浑成,佥曰用卿醇饬(陈用卿)。若夫综古今而合度,极变化以从心,技而进乎道者,其友泉徐子乎!缅稽先子,与彼同时。

    名家李仲芳、徐友泉,雅流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蒋伯、陈用卿、陈信卿、闵鲁生、陈光甫都曾受过时大彬的影响。通过时大彬和门生及其他诸名家的努力。紫砂陶艺在品种上基本齐备,主要是紫砂壶,旁及文房用品,塑像各具特色。在土色土质的搭配上,各擅其巧,名家辈出,紫砂陶艺欣欣向荣。

    相传壶土初出用时(1),先有异僧经行村落,日呼曰:“卖富贵土(2)。”人群嗤之。僧曰:“贵不要买,买富何如?”因引村叟,指山中产土之穴去。及发之,果备五色(3),烂若披锦。

    【注释】

    (1)壶土:制作紫砂壶的原料紫砂泥。

    (2)富贵土:紫砂泥深埋于黄石矿层下,要经过找矿、采矿才能得到。开采出来的矿土非常坚硬,经过风化、碾碎、澄练后才能制作紫砂壶。紫砂泥土出产不易,故有异僧卖富贵土之说。

    (3)五色:紫砂泥有紫泥、绿泥、红泥三种,三种泥土之间有不同调配,会出现多种色彩效果,具备五种颜色。

    【译文】

    相传紫砂泥刚采用时,有怪异的僧人经过村落,一天叫:“卖富贵土。”人们都嗤笑他。和尚说:“嫌贵不要买,买富贵怎么样?”于是带着村里人,向山中出产紫砂土的岩洞中而去。发掘时,果然有紫泥、绿泥、红泥等五种颜色,颜色丰富得像锦缎一样。

    徐秀棠:始陶异僧紫砂陶塑。

    嫩泥(1),出赵庄山,以和一切色土,乃黏脂可筑,盖陶壶之丞弼也。石黄泥(2),出赵庄山,即未触风日之石骨也。陶之乃变朱砂色(3)。天青泥(4),出蠡墅,陶之变黯肝色。又其夹支有梨皮泥(5),陶现梨冻色;淡红泥,陶现松花色;浅黄泥,陶现豆碧色;密泥,陶现轻赭色;梨皮和白砂,陶现淡墨色。山灵腠络(6),陶冶变化,尚露种种光怪云。老泥(7),出团山,陶则白砂星星,按若珠(8),琲以天青、石黄和之,成浅深古色。白泥(9),出大潮山,陶瓶盎缸缶用之(10)。此山未经发用,载自吾乡白石山江阴秦望山之东北支峰。

    【注释】

    (1)嫩泥:是粗陶制作的原料,可以掺和一切不同颜色的陶土,增加黏性,塑造陶器。嫩泥是陶壶的丞弼,丞、弼,有辅助之意。

    (2)石黄泥:即红泥。矿层在嫩泥矿的下层,出矿时呈黄、红色,质地坚硬,称之为石黄,经过风化、澄练后,成为可用的红泥,经过烧制后变成朱砂色。

    (3)陶:烧制陶器。

    (4)天青泥:是紫泥的一种,原矿色泽为天青色,烧成呈现黯肝色。

    (5)梨皮泥:紫泥的夹层,又称“夹脂”,烧成呈梨冻色、米黄色。

    (6)腠(còu):皮肤的纹理。

    (7)老泥:指团山泥,团山在赵庄山东南面。

    (8)按:高英姿《紫砂名陶典籍》中认为,“按”疑为“宛”,宛即若之意,有一定道理。如果解释为按下去,也未尝不可。白砂星星,按下去像珠子一样。《丛书集成续编》中为“宛若珠”。

    (9)白泥:是日用粗陶用泥。

    (10)盎:一种腹大口小的盛器。《后汉书·逢萌传》:“乃首戴瓦盎,哭于市。”韩愈《此日足可惜一首赠张籍》诗:“箧中有余衣,盎中有余粮。”

    宜兴窑紫砂粉彩百果壶

    清嘉庆,清宫旧藏。高11.9厘米,口径4.1厘米。

    圆形,紫砂内胎,外满绘粉彩装饰。黄色的壶身恰似成熟的石榴,通体缀满秋天的果实。以菱角为柄,三节香藕做嘴,蘑菇当盖,盖上次生的小菇为钮。肩部塑西瓜子、葵花子、红豆、黄豆、花生、栗子等干果。足由莲蓬、莲花、核桃、红枣、白果、荔枝等支撑。腹部以深、浅绿色釉为主,涂饰一副山水图。红日高悬,远山近水之中苍松叠翠,楼阁掩映,一高士悠闲地坐于小舟之中,优美的画面宛若人间仙境。紫砂全包彩釉茗壶雍正时开始出现,但数量不多,没有形成气候,嘉庆、道光、同治时期最为流行。

    宜兴窑行有恒堂款饕餮纹瓶

    清道光。高15厘米,口径5.1厘米,底径5厘米。

    仿古铜器觯造型,两侧安铺首,浅圈足。深栗色砂泥。颈部突起的回纹装饰带上凸雕三组饕餮纹,器身突起的六组蕉叶纹内均有饕餮纹装饰,圈足内阴刻篆书“行有恒堂”印章款。此瓶砂泥极细腻,闪现温雅的光泽,凸雕刻印的技艺堪称一绝,是标准的宫廷紫砂陈设用品。

    宜兴窑子冶铭提梁壶

    清道光。高12.6厘米,口径6.8厘米,足径7.3厘米。

    扁圆形,短弯流,三叉交柄高提梁,卧足。圆盖,山形钮。壶正面腹部镌刻楷书“山水之中作主人”七字,落款“子冶”。

    【译文】

    嫩泥是粗陶制作原料,出自赵庄山,可以掺和一切不同颜色的陶土,可以增加泥性加以塑造,大概是陶壶的丞弼。石黄泥,即红泥,出自赵庄山,矿层在嫩泥下层,远离风吹日晒,质地非常坚硬,烧制后就变成了朱砂色。天青泥,出自蠡墅,烧制变成黯肝色。紫泥的夹层有梨皮泥,又称夹脂,烧成后呈梨冻色;淡红泥,烧成后呈现松花色;浅黄泥,烧成后呈现豆碧色;密泥,烧成后呈现轻赭色;梨皮和白砂泥,烧成后呈现淡墨色。这说明由于地质成因的关系,每处泥矿含铁量、化学成分均不相同,烧成的气氛各有差异,颜色变化丰富。如同山在显灵变化,烧成后显示光怪陆离的效果。老泥,出自团山,烧成后呈现白砂星星状,按下去像水珠一样,用天青泥和石黄泥糅和在一起,变成浅深古色。白泥,出自大潮山,可以用来制作陶瓶、盎、缸、缶使用。这座山没有开发使用时,白泥是从我的家乡白石山江阳秦望山的东北支峰运载而来的。

    出土诸山,其穴往往善徙,有素产于此(1),忽又他穴得之者,实山灵有以司之(2),然皆深入数十丈乃得。造壶之家,各穴门外一方地,取色土筛捣,部署讫,弇窖其中(3),名曰“养土”(4)。取用配合,各有心法,秘不相授。壶成幽之(5),以候极燥。乃以陶瓮庋五六器(6),封闭不隙,始鲜欠裂射油之患。过火则老,老,不美观;欠火则稚,稚,沙土气。若窑有变相(7),匪夷所思,倾汤贮茶,云霞绮闪,直是神之所为,亿千或一见耳。

    【注释】

    (1)素:向来,一向。

    (2)实山灵有以司之:紫砂泥的出土、开洞往往在不同地方,矿脉的不同变化,深厚不一,古人认为是山灵在掌管。

    (3)弇(yǎn):遮蔽,覆盖。

    (4)养土:是古代紫砂泥的炼制方法,把开采出来的矿土,风化捣碎,碾成粉状,经过筛土,加水浸泡,几个月后取泥锤炼,放在阴凉处陈腐一段时间,所谓窖藏,名曰养土。

    (5)幽:深暗,昏暗。《诗经·小雅·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这里引申为使阴干、风干。

    (6)庋(guǐ):收藏,保存。《新唐书·牛仙客传》:“前后锡与,缄庋不敢用。”

    (7)窑有变相:即窑变,烧窑过程中,由于泥质、火候、气氛的融合,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窑变极为难得,实在是匪夷所思,誉之为神之所为。

    宜兴窑惠逸公款凸印寿字碟

    清代。高1厘米,口径12厘米,足径10.5厘米。

    撇口,出唇,弧壁,圈足。紫色砂泥极为细腻光滑。碟中心模印一寿桃,中间有篆书“惠逸公制”四字印章款,寿桃周围绕六个篆体“寿”字,以回纹补隙,精致巧思,别具风格。

    【译文】

    出紫砂土的山脉,其洞穴经常变换,本来这里有,忽然在其他洞穴里发现,真是有山灵在掌管,然而都得挖洞十丈才发现。造壶的人,在开采矿土的洞外一块方地上,取土、风化、捣碎、筛土,然后用水浸泡,这些做好之后,陈腐盖起来,这叫“养土”。紫砂泥的配料,不同的人经验不同,互不外传。作好壶之后,放在清凉透风处,使其干燥。然后在陶瓮里放进五六个紫砂器,密封起来,防止开始烧制时温度受热不均开裂,釉泪溅到别的器物上。窑火过了,紫砂器烧成老化,就不美观;欠火就烧不足,不成陶器,土气重。如果出现窑变,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放进茶汤,云霞灿烂,简直就是神仙所为,非常难得。

    宜兴窑御题诗梅树纹描金茶叶罐(一对)

    清乾隆,清宫旧藏。高13厘米,口径4.1厘米,足径4.7厘米。

    圆筒形,唇边,短颈,直腹,圈足。拱形盖,宝珠钮。浅粉色砂泥外涂一层朱红色陶衣,腹一侧印刻梅树纹;另一侧描金乾隆七年(1742)所作御题诗《雨中烹茶泛卧游书室有作》。乾隆紫砂茶器写御题诗句的很多,但描金彩诗句的只见这一种涂红色陶衣的品种。

    【点评】

    紫砂土被称为富贵土,有不同土质土色,灿烂如霞,说明宜兴陶土资源丰富,品类繁多,这是紫砂陶艺发展的先决条件。宜兴陶土大体可分为甲(夹)泥、白泥、嫩泥三大类。其中甲泥藏量最多,它是产于粉砂岩和细砂岩之间的矿泥,所以也称为“夹泥”,是生产日用粗细陶(缸、盆、罐、瓮等)的重要原料。甲泥和紫砂泥的矿床分布于黄龙山、湖(父)————洪岭————涧坞————低坊一带,宜兴林场————平原————滏里一带,以及西梅园和鸡笼山————杨店————深洞一带。紫砂泥深藏在粗陶用泥————夹泥之间的岩矿,因此有“岩中岩,泥中泥”的别称。

    宜兴窑梅桩式笔筒

    清乾隆。高13.1厘米,口径17.7×16.3厘米,足径17.7×16.3厘米。

    梅树桩形,外壁凸雕瘦骨嶙峋的梅树,二斜枯枝上梅花点点。紫红色砂泥。梅桩老干发新枝,象征衰而不老。以截断的梅桩为造型,是宜兴紫砂的常见器形之一。此件笔筒雕塑生动,梅桩树节、残枝新花栩栩如生,得梅之神韵,意境深邃,有犹如根雕的艺术效果。

    嫩泥,出赵庄山;石黄泥,出赵庄山,……现代地质勘探证明,这几处均属于黄龙山泥矿区。黄龙山东半区为台西大队,包括蠡墅,西半区属赵庄大队,与赵庄村连在一起。紫泥(青泥)是生产紫砂陶器的最主要的泥料。优质紫泥产于鼎蜀镇黄龙山一带。浙江长兴也产紫泥,但与宜兴相比,真是有天壤之别。天青泥(历来认为是最好的紫砂泥)是紫泥的一种,原矿色泽为天青色,烧成后变成黯肝色,只产于黄龙山北坡。石黄泥(红泥)位于嫩泥矿层底部的泥料,古称“石黄”。单纯的石黄泥原矿土细而不含砂质,可塑性高,但相对支撑强度比不上紫砂,不宜烧制大件的作品。除赵庄山石黄泥之外,川埠乡的蒋笠、红卫,以及鼎蜀镇黄龙山等地亦产少量石黄泥。川埠乡的石黄泥俗称“烂黄石”,收缩大,烧成温度低且结晶度高,泥性重,沙性小,注浆性能好,但不适合拍打成型。黄龙山红泥适合拍打成型,但烧成后颜色不是大红色。

    紫砂原矿泥有好坏之别,分为夹泥(做大缸用的泥)、中槽泥(普通紫砂泥)、底槽泥(最好的紫砂泥)。蕴藏在下面的底槽泥最好,烧成色彩丰富。紫砂泥配比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色泽。如本山绿泥中添加紫泥,中槽泥中添加本山绿泥,烧成呈橙色;底槽泥中添加本山绿泥,烧成呈古铜色;在基色泥中和以粗泥砂,还会出现特殊效果。这些经验在古代是取用配合,各有心法,秘不相授。

    宜兴的陶土,色彩绚烂,得天独厚。对陶土的加工,到了万历年间,从色彩欣赏的角度出发,有了很大的进步,首先是时大彬,或淘土,或杂砂土,诸款具足,诸土色亦具足。徐友泉对陶土色彩的创制,贡献颇多。他调制的颜色有海棠红、朱砂紫、定窑白、冷金黄、淡墨、沉香、水碧、榴皮、葵黄、闪色梨皮诸名种种变异,妙出心裁。陈仲美,好配壶土,意造诸玩。沈君用配土之妙,色象天错。紫砂如同油画颜料一样,在紫砂壶艺家手中调制得色彩斑斓。

    清杨晋《豪家佚乐图》(局部)

    绢本设色,纵56.2厘米,横1274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此画以长卷式构图分段描绘了豪门贵族在春、夏、秋、冬四个不同季节的享乐生活。此幅选析的是表现夏季景色的一段。这里描绘了夏日的豪门园林草木茂盛,水岸相拥,游人惬意的景象。画的左前方是庭院里的陆地部分,上面的湖石错落分布,形状奇异而玲珑,穿插在其间的高大古木枝繁叶茂,仿佛布满了荫凉。树下,两个发髻高挽、雍容华贵的妇人正闲散地坐在桌前,她们像是在望着前面那个举扇扑蝶的儿童,又像是正听着照看小孩儿的仆人上前禀告什么;旁边站立的女子,也像在对手持凉扇的仆人吩咐着。在玩耍的儿童旁边,一个仆人正在挥扇煮茶。

    湖石的另一处,也有一组人物,有大人,有小孩儿,看他们的神态,或许是刚刚漫游到此,正想要渡过眼前的小木桥。在湖石的背后,隐约可见宫墙逶迤。墙外,部分长廊掩映在一片茂密的竹林中。离她们不远的长廊里,一仆人正躬身端盘,步履匆匆地送来食物。湖边的两棵垂柳,相互斜依,柳枝丰茂而摇曳;湖面上,片片荷叶簇拥,仿佛在风中涌动;粉白色的荷花及红色的蓓蕾点缀在其间;它们或疏或密,或大或小,皆显露出一派悠然的姿态。

    宜兴窑仿时大彬款小壶

    清宫旧藏。高4.8厘米,口径4.6厘米,底径5.5厘米。

    扁圆形,腹以下渐收,短弯流,环形柄,平底。盖微鼓,拱形钮。壶底刻双行楷书“清风徐来沁我心脾”八字,落款“大彬制”,字体遒劲,铁线银勾。浅赭色调砂泥中渗进紫红色砂点,色泽浑朴独特。

    陶穴环蜀山,山由原名独,东坡先生乞居阳羡时(1),以似蜀中风景改名此山也。祠祀先生于山椒(2),陶烟飞染,祠宇尽墨。按《尔雅·释山》云(3):“独者,蜀。”则先生之锐改厥名(4),不徒桑梓殷怀(5),抑亦考古自喜云尔(6)。

    【注释】

    (1)乞:求,讨。《左传·隐公四年》:“宋公使来乞师。”

    (2)椒:山顶。《汉书·外戚传上》:“释舆马于山椒兮。”谢庄《月赋》:“菊散芳于山椒。”

    (3)《尔雅》:是我国最早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作为书名,“尔”是“近”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雅言是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合乎规范的标准语。《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使之接近规范。

    (4)锐:锐利,引申为坚决。厥:代词,那个。

    (5)徒:只,仅仅。桑梓:桑树和梓树是古代住宅附近常栽的树,喻指家乡。

    (6)抑:连词,表示选择,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还是”、“或者”。

    宜兴窑紫砂金漆云蝠砚

    清雍正,旧藏清宫懋勤殿。高2.6厘米,直径21.6厘米。

    扁饼形,砚面突起形成砚膛,外环水渠为砚池,设计巧妙,造型简洁。胎体致密滑润,呈深栗色,沉稳古雅。砚口边上堆塑彩绘缠枝灵芝纹,边壁描金彩朵云、寿字、飞蝠纹,十分精致。砚底部内凹,涂满黑髹漆,乌黑发亮。此砚精工细作,采用雍正创制的砂泥堆绘技法,充满宫廷御用高雅富丽之气,是故宫博物院仅有的旧藏雍正御用紫砂砚。

    仿宋紫砂天成风字澄泥砚

    高2.3厘米,长11厘米,宽10.5厘米。

    弯月形墨池。砚盖面镌刻:“春之德风,大块噫气。从虫谐声,于凡制字。谷则为雨,润物斯济。石墨相著,行若邮置。岂惟天成,亦有人事。拟而议之,既纯且粹。”署“乾隆乙未御铭”,且钤“比德”二字方印章款。

    【译文】

    出产陶土的矿洞环绕蜀山,蜀山原名独山,东坡先生居住在阳羡时,看到独山像蜀中的风景而改名这座山。在山顶上有祭祀东坡先生的祠堂,陶土贮藏丰富,开采陶土过程中灰烟弥漫,祠堂染上一片墨色。按照《尔雅·释山》说:“独,就是蜀。”东坡先生改这个名字,不仅是寄托思乡的情怀,还有一种考古以及自己喜好的表达。

    【点评】

    在中国古代文人中,苏轼是最能从日常生活实践中品味饮食和自然之趣的雅士。他以诗意的心境去体味、感悟,使自然的生活融入更多的雅趣,渗透文化意识、美学意识。苏轼喜欢种茶,对煎茶、点茶也十分精通,亲力亲为。苏轼一生几度沉浮,几经贬谪,流落蛮荒之地,但他始终能保持平和的心态,旷达的胸襟,从容面对。“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即使身处逆境,亦能泰然处之。他乞居阳羡时,看到阳羡独山相似于故乡蜀中风景,触景生情,遂改名蜀山。

    宜兴窑百果诗句砚滴壶

    清乾隆,清宫旧藏。高5.4厘米,口径1.1×2厘米,足距2厘米。

    以石榴为身,蘑菇为盖,藕节为流,灵芝为柄,肩部饰瓜子,底承柿子、桃子、核桃三支足。壶身上的微缩瓜果均采用果实本色,雕刻逼真。腹部刻行书“仙家花果四时同”七字。砂泥呈冷金黄色,掺杂点点暗红砂。

    宜兴窑凸雕双桃式水丞

    清宫旧藏。高5.5厘米,口径3.4厘米。

    双桃实形,仿照自然界真实的成熟桃子,枝叶茂盛,娇嫩欲滴。黄砂泥为主,间有绿色砂泥点缀。精妙工致,生趣盎然,反映出了当时宜兴紫砂花货艺匠的非凡创作功力。

    壶供真茶,正在新泉活火,旋沦旋啜(1),以尽色、声、香、味之蕴。故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壶盖宜盎不宜砥(2)。汤力茗香,俾得团结氤氲(3),宜倾渴即涤。去厥渟滓(4),乃俗夫强作解事。谓时壶质地坚洁,注茶越宿,暑月不馊。不知越数刻而茶败矣,安俟越宿哉(5)?况真茶如莼脂(6),采即宜羹,如笋味,触风随劣。悠悠之论,俗不可医。

    【注释】

    (1)旋:随即。沦:微波。啜:尝,饮,喝。

    (2)盎:盈溢的样子。砥:平。

    (3)俾(bǐ):使。氤氲(yīnyūn):天地阴阳二气交互作用。

    (4)渟(tíng):水流停滞而聚积。《史记·李斯列传》:“决渟水,致之海。”

    (5)俟(sì):等候,等待。《诗经·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6)莼(chún):莼菜,水葵。《世说新语·言语》:“有千里、莼羹,但未下盐豉耳。”

    【译文】

    紫砂壶烧制真茶,就是用新鲜的泉水、活火,一边烧一边尝,可以品尝色、声、香、味的意蕴。因此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壶盖宜高拱不宜平。茶汤茗香使壶能化淳,最好喝完茶汤就清洗。关于是否去掉茶渣,是俗人勉强所作解释的事情。人们都说时大彬的壶质地坚洁,放茶过宿,夏天也不会馊。岂不知数刻时间茶就败了,还有等过宿的吗?况且真茶像莼菜脂一样,采后立即就做成茶汤,像笋味,遇到风就败了。不去茶渣,这样的论调真是俗论,不可救药。

    时大彬:如意纹盖壶

    高11.3厘米,口径8.4厘米。此壶于1984年江苏无锡彩桥村明代华氏家族墓中出土。

    墓主为华师伊,南京翰林学士,万历四十七年(1619)卒于家,葬于崇祯二年(1629)。壶身圆形,光洁素净,把梢下有“大彬”两字刻款。

    清余集《献茶图》

    款识:乾隆辛巳二月朔,摹杜柽居本,秋室余集。钤印:余集、秋室居士,鉴藏印:萧斋。

    余集(1738——1823),字蓉裳,号秋室。乾隆三十一年(1766)进士,候选知县,官至侍讲学士。三十八年(1773),与邵晋涵、周永年、戴震、杨昌霖同荐修《四库全书》,授翰林院编修,人称“五征官”。累迁至侍读学士。告归后,出主大梁书院八载,日以文艺自娱。性醇正高介,尤好引掖后进。余集博学多艺,工诗古文辞,作诗神韵闲远,不屑庸词俗语,画山水多秀逸别致,有“山光在掌,云气生衣”之韵致。尤善画人物。兼长花卉禽鸟,无不妙趣横生。所画仕女,风神闲静,绝无粉脂气。

    此幅《献茶图》,绢本设色,清新淡雅,富丽精工。画面人物在翠竹背景的掩映下,一派雅致,红衣仕女双手端着茶盘,茶盘内有一提梁紫砂壶,一茶杯,向端坐在磐石上的士大夫献茶,士大夫手捻髯须,正欲饮茶。

    壶入用久,涤拭日加,自发然之光(1),入手可鉴,此为书房雅供。若腻滓斓斑,油光烁烁(2),是曰“和尚光”,最为贱相。每见好事家藏列颇多名制,而爱护垢染,舒袖摩挲惟恐拭去(3),曰:“吾以宝其旧色尔。”不知西子蒙不洁,堪充下陈否耶?以注真茶,是藐姑射山之神人(4),安置烟瘴地面矣,岂不舛哉(5)。

    【注释】

    (1):昏暗。

    (2)烁烁:发光的样子。《新唐书·天文志》:“甲夜有大流星长数丈,光烁如电。”

    (3)摩挲:抚摸。《后汉书·方术传》:“与一老公共摩挲铜人。”

    (4)藐姑射山:又名“石孔山”,是吕梁山的支脉,它被仙洞沟劈为两半,南北仙洞位于山腰中部断崖崖台上。姑射山由姑射神女为民射虎的传说而得名。姑射山山势陡峭,山体为土石山。其中南北仙洞是姑射名胜的精华。南仙洞位于西侧崖间,北仙洞建在东侧山腰。姑射山有神人居住,因而扬名天下。

    (5)舛(chuǎn):相违背,错乱。贾谊《治安策》:“本末舛逆。”引申为困厄,不顺利。王勃《滕王阁诗序》:“时运不济,命运多舛。”

    【译文】

    壶用久了,经常擦试,自然发出黯然之光,适合把玩,这是书房高雅的欣赏物。如果茶壶油腻发亮,称之为“和尚光”,最不好看了。经常看到收藏家藏了很多名壶,却爱护壶面上脏东西,搽拭时惟恐擦掉,还说:“我因其古旧的颜色而当之为宝啊。”这不是让西施蒙不洁,堪以充当下等吗?用来注入真茶,岂不是藐姑射山的神仙,住在乌烟瘴气的地面上,哪有这样的怪事?

    壶之土色,自供春而下,及时大初年,皆细土淡墨色,上有银沙闪点。迨砂和制(1),縠绉周身(2),珠粒隐隐,更自夺目。

    时大彬:鼎足盖圆壶

    高11厘米,口径7.5厘米。

    1987年7月,福建漳浦盘陀乡庙埔村发现明代户部尚书卢维祯(号瑞峰)夫妇合葬墓,此壶为陪藏品之一。卢维祯卒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壶底部有单行竖排“时大彬制”阴刻楷书款识,刀法娴熟有力。泥色通体呈栗色,略带黄,布满梨皮状小白斑点。

    【注释】

    (1)迨(dài):等到。《诗经·小雅·伐木》:“迨我暇矣。”砂和制:用过筛后的粗颗粒砂料,掺和泥料,称为调砂,形成颗粒隐隐而现的肌理效果。根据现代科学分析,紫砂料中含有白云母、鳞片状,能发出闪光。

    (2)縠(hú):有皱纹的纱。《战国策·齐策四》:“王之忧国爱民,不若王爱尺縠也。”

    【译文】

    壶的土色,自从供春以下,到时大彬初年,都是细土淡墨色,上面有银沙点点。待调砂后,壶身如皱褶纹样,珠粒隐隐约约,更加吸引人的目光。

    或问予以声论茶,是有说乎?予曰:“竹炉幽讨(1),松火怒飞,蟹眼徐窥(2),鲸波乍起(3),耳根圆通,为不远矣。然炉头风雨声,铜瓶易作,不免汤腥,砂铫亦嫌土气(4)。惟纯锡为五金之母,以制茶铫,能益水德,沸亦声清。白金尤妙,第非山林所办尔(5)。”

    【注释】

    (1)讨:讨伐。《左传·宣公二年》:“反不讨贼。”这里引申为燃烧。

    (2)蟹眼:螃蟹的眼睛,比喻水初沸时泛起的小气泡。庞元英《谈薮》:“俗以汤之未滚者为盲汤,初滚者曰蟹眼,渐大者曰鱼眼,其未滚者无眼,所语盲也。”《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荆公)命童儿茶灶中煨火,用银铫汲水烹之。先取白定碗一只,投阳羡茶一撮于内。候汤如蟹眼,急取起倾入。”

    (3)鲸波:犹言惊涛骇浪。杜甫《舟出江陵南浦奉寄郑少尹诗》:“溟涨鲸波动,衡阳雁影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以小舟涉鲸波。”唐顺之《送蒋藩幕赴闽中》:“风岛鲸波涌,寒城蜃气收。”

    (4)砂铫(yáo):这里指紫砂器。铫,大锄。《晏子春秋·内篇谏上》:“君将戴笠衣褐执铫耨以蹲行畎亩之中。”

    (5)第:但,只管。

    【译文】

    有人问我是否可以用声音论茶,有这种说法吗?我说:“竹炉之火燃烧,火焰怒飞,窥见汤水起泡,逐渐沸腾起来,根据声音,知道茶汤很快煮好。然而炉火把茶汤煮沸,铜壶很容易做到,但是铜壶难免有汤腥,紫砂器也带有土气。只有纯锡是为五金之母,用来制作茶铫,对煮茶有益处,水沸声音也很清爽。白金最好了,只不过不是山林幽静氛围所需要的。”

    明王问《煮茶图》(局部)

    此画是继王绂《竹炉煮茶图》后的又一以竹炉煮茶为题材的画。煮茶炉为四方形,炉外用竹编成。一长者正拨动炉中火焰,炉火更旺。

    壶宿杂气,满贮沸汤,倾即没冷水中,亦急出水写之(1),元气复矣。品茶用瓯(2),白瓷为良,所谓“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也(3)。制宜弇口邃肠(4),色浮浮而香味不散。

    【注释】

    (1)写:通“泻”,倾注,倾泻。《周礼·地官·稻人》:“以浍写水。”

    (2)瓯:指瓯窑。瓯窑是我国南方的重要窑址,创烧于东汉,结束于元,制瓷历史长达一千多年。瓯瓷因生产在浙江温州瓯江北岸的永嘉和瑞安一带而得名,以其釉色淡雅、制作精湛和造型装饰丰富多变而享誉国内外。瓯窑瓷器品种大多与越窑瓷器相同,常见的器物为罐、碗、钵、洗、壶、盘之类。

    (3)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唐代颜真卿、陆士修、张荐、李萼、崔万、昼等人联句的最后两句。《全唐诗》卷八八为:“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情言(士修)。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荐)。不须攀月桂,何假树庭萱(萼)。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万)。流华净肌骨,疏沦涤心原(真卿)。不似春醪醉,何辞绿菽繁(昼)。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士修)。”这首啜茶联句的几位作者各自别出心裁地搜索诗句,于是出现了许多与啜茶有关的代用词,诸如“泛花”、“代饮”、“醒酒”、“流华”、“疏沦”、“不似春醪”、“素瓷”、“芳气”等。因为是月夜啜茶,所以也有人用了“月桂”这个词。“御史”两句表明颜真卿为众望所归,加强了宾主间的融洽气氛。用联句来咏茶,也很少见。联句为旧时作诗方式之一,两人或多人共作一首,相联成篇。

    (4)弇(yǎn):器具口小肚子大。邃:深。《抱朴子·内篇·论仙》:“邃古之事,何可亲见。”

    【译文】

    用过的壶里陈宿有杂气,解决的办法是贮满沸水,然后立即放在冷水中,快速倒出水,壶内元气就可以恢复。品茶用瓯瓷,白瓷最好,所谓“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使用盖口小深腹的茶具,茶色漂浮香味不散。

    茶洗,式如扁壶,中加一盎鬲而细窍其底(1),便过水漉沙(2)。茶藏以闭洗过茶者,仲美、君用各有奇制,皆壶史之从事也。水杓、汤铫亦有制之尽美者(3),要以椰匏锡器为用之恒(4)。

    【注释】

    (1)盎:一种腹大口小的盛器。《后汉书·逢萌传》:“乃首戴瓦盎,哭于市。”

    (2)漉(lù):渗出,过滤。《战国策·楚策四》:“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漉汁洒地,白汗交流。”

    (3)杓:勺子。《韩诗外传》卷八:“譬犹渴操壶杓就江海而饮之。”铫:大锄,这里引申为勺子。

    (4)匏(páo):匏瓜,即瓢葫芦。《诗经·邶风·匏有苦叶》:“匏有苦叶。”

    宜兴窑彩绘山水人物纹笔筒

    清乾隆。高14厘米,口径15.5厘米,足径14.5厘米。

    直口,口底相若,宽圈足。姜黄色砂泥。外壁彩绘山水人物纹。山石、竹枝、柳树清晰可见,江中一渔夫站于船头垂钓,水草依依,游鱼游弋。施彩淡雅,犹如水墨画的渲染效果。

    【译文】

    茶洗即洗茶叶的用具,款式像扁壶,中间加一盎鬲,底下开一小孔的过滤斗,茶水经过而沙滓被过滤。藏茶的用具,经过茶水清洗然后封闭起来,陈仲美、沈君用各有特别的制作,都是壶史上用过的方法。水勺、汤铫,也有制作精美的,以椰子壳、瓢葫芦、锡器为佳,与饮茶最符合。

    【点评】

    紫砂壶在沏茶、泡茶实用性上,与其他质地的容器相比,具有显著的优良性能,“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无论文人雅士,还是平民百姓都对紫砂壶情有独钟。同时“茶汤养壶”,不论新壶、旧壶,用开水沏茶后,壶口泛出茶泡沫,用壶盖轻轻刮去泡沫,合上盖约一两分钟,把壶中的茶汤分倒到各个口杯中,再把小杯里的茶汤回浇在茶壶上,此谓“茶汤养壶”。此时,壶体表面温度较高,用湿毛巾擦抹壶体,水印旋擦旋干,反复多次。壶温稍降后,可用手摩挲,因手掌有油汗,有利于壶体光润。清晨清洗茶壶时,把壶中的茶渣取出,顺便将壶体周身润擦一遍,即可擦去壶身的茶斑渣痕,亦可使湿茶叶水磨一遍壶体,开水冲内外一两次就可放入茶叶冲泡,时间一长,壶体自会发“然之光”。茶壶因疏忽未能及时将茶渣倒出,发生异味,可用开水注入,稍晃数下倒出,并立即没入凉水中,则异味可除,反复几次;这就是,“壶宿杂气,满贮沸汤,倾即没冷水中,亦急出水写之,元气复矣”。茶壶每次用后,将茶渣倒掉,并用清水冲去残汤保持清洁。有人要养“壶里茶山”,往往在泡完茶后,将茶渣或少量茶水留在壶里让其吸收阴干。其实,茶渣闷在壶里容易产生酸馊异味,有害于壶,茶水也往往会变质发酵,为茶壶吸附。茶壶最怕沾上油污,若有油污,要用手擦去,若油污过重,亦可用细布稍沾洗涤剂轻轻擦拭,然后用手摩挲,使壶体发光,体现出本质美感。用油剂或茶水涂抹,产生“和尚光”,最不好了。紫砂壶的使用,因材质的特点,表现出一种其他器皿所无法企及的优点,那就是它与使用者能进行感情交流,对它倾注得越多,常加摩挲,它就越发光润古雅。好的茶壶不要束之高阁,而应该经常把玩。因此周高起说:“壶入用久,涤拭日加,自发黯然之光,入手可鉴。”这实际上是用壶、养壶的根本。

    吴昌硕《梅花煮茶图》

    题识:正是地炉煨榾柮,熳腾腾处暖烘烘。画毕再录阿曼陀室主人句。聋。钤印:吴俊之印(白)。此图枯干圈花如写石头鼓,缓缓行笔,古拙气厚,真力弥漫。而构图更称佳绝,炉扇前置右侧,占去大块完整画面,左侧数枝梅花凌空延伸,枝干交错,碎花穿插其间,几枝右展,护住茶炉,更破右上空间,左侧逼边长题,与梅花形成一体,点线面各有照顾,显得画面完整。

    附录:

    过吴迪美朱萼堂看壶歌兼呈二公

    【解读】

    周高起到吴迪美朱萼堂看壶,鉴赏紫砂壶,并作诗歌,呈给二公,即吴迪美、冯金吾。吴迪美收藏紫砂壶,具有很强的鉴赏能力,对每把壶,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其源流,他甚至把紫砂壶与三代的彝器、鼎一起收藏把玩。在朱萼堂(吴迪美的书斋号),吴郎从匣中拿出他的紫砂壶,陈列给同道观摩,每把壶各有特点,来头不一,甚至某把是壶祖,某把是壶孙,趣味横生。观者也是摒气赞叹,寂寞无言。吴郎不仅收藏高价的供春壶、时大彬壶,也收藏若干残缺的老壶。调侃说来,吴郎真是集中阳羡的名壶了。但周郎不嫌一些老壶的破损或是有瑕疵,他喜好的是陶壶中独特的古拙韵味。吴迪美用涓人买骏骨(涓人,古代宫中担任洒扫清洁的人。亦泛指亲近的内侍,涓人买骏骨是一个历史典故)、孙膑刖足事以比喻他对残壶的爱好,周高起是真正的赏鉴家,风雅也是自不待言。

    新夏新晴新绿焕,茶式初开花信乱。羁愁共语赖吴郎,曲巷通人每相唤。

    伊予真气合奇怀,闲中今古资评断。荆南土俗雅尚陶,茗壶奔走天下半。

    吴郎鉴器有渊心,曾听壶工能事判。源流裁别字字矜,收贮将同彝鼎玩。

    再三请出豁双眸,今朝乃许花前看。高槃采列朱萼堂,匣未开时先置赞。

    捲袖摩挲笑向人,次第标题陈几案。每壶署以古茶星,科使前贤参静观。

    指摇盖作金石声,款识堪称法书按。某为壶祖某云孙,形制敦庞古光灿。

    长桥陶肆纷断奇,心眼欷歔多暗换。寂寞无言意其淡,人知俗手真风鹊,

    □□黄金无价高,作□展也天工窜。技道曾何彼此分,空堂日晚滋三叹。

    供春大彬诸名壶,价高不易办,予但别其真而□,搜残缺于好事家,用自怡悦,诗以解嘲。

    阳羡名壶集,周郎不弃瑕。尚陶延古意,排闷仰真茶。

    燕市会酬骏,齐师亦载车。也知无用用,摧对欲残花。

    (吴迪美用涓人买骏骨,孙膑刖足事以喻残壶之好,伯高乃真赏鉴家,风雅又不必言矣。为冯本卿金吾作。)

    林茂之陶宝肖像歌

    【解读】

    林茂之陶宝肖像,即林茂之对陶艺爱好者视紫砂壶为宝的描述和形容。早年的工匠制作器物,多是规仿青铜器的樽壶样式。到了明代,龚春、时大彬对壶的造型和样式进行了改革,紫砂壶风靡一时,甚至达到贵如玉的程度。紫砂壶茶具适合把玩欣赏,其他材质的茶具莫与能争。一壶在手,思绪万千,茶水养壶,气定神闲。茶具久经把玩,色泽淳朴中透出亮丽光明。现在听说徐友泉的儿子,制壶样式精工细致,继承其父的优良传统。壶中注入茗茶,饮茶效果比瓶罍这样的容器要好,甚至可以超过玉壶。收藏者阮光禄把徐友泉儿子作的壶赠给冯金吾,冯金吾非常高兴,称赞其为陶艺中的瑰宝,如同勒石铭刻一样,这种热爱程度达到千年鼎彝器之珍贵。

    昔贤制器巧含朴,规仿樽壶从古博。我明龚春时大彬,量齐水火摶埴作。

    作者已往嗟滥觞,不循月令仲冬良。荆谿陶正司陶复,泥沙贵重如珩璜。

    世间茶具称为首,玩赏揩摩在人手。粉锡型模莫与争,素磁斟酌长相偶。

    义取炎凉无双更,能使茶汤气永清。动则禁持慎捧执,久且色泽生光明。

    近闻复有友泉子,雅式精工仍继美。尝教春茗注山泉,不比瓶罍罄时耻。

    以兹珍赏向东吴,胜却方平众玉壶。癖好收藏阮光禄,割爱举赠冯金吾。

    金吾得之喜绝倒,写图锡名曰陶宝,一时咏赞如勒铭,直似千年鼎彝好。

    俞仲茅赠冯本卿都护陶宝肖像歌

    【解读】

    俞仲茅赠冯本卿都护陶宝肖像歌,即俞仲茅以诗歌形式描述了冯本卿雅好紫砂壶的情形。义兴(即宜兴)制作紫砂壶好手众多。冯本卿雅好紫砂壶艺,清赏风流天下闻名,故以诗歌唱赠,冯本卿等人品茗赏壶,日夜把玩,如果用书画描绘下来,可以教王维别开生面。品茗赏壶成为一时佳话,可以流传青史,月笋(即冯本卿的后花园名字)就是现在的书画舫,砚台和玉蟾蜍可以提供笔墨来画这样品茗赏壶胜景。

    何人霾向陶家侧,千年化作土赭色。捄来捣治水火齐,义兴好手誇埏埴。

    春涛沸后春旗濡,彭亨豕腹正所须。吴儿宝若金服匿,□缘先入步兵厨。

    于今东海小冯君,清赏风流天下闻。主人会意郤投赠,胜以长句缥缃文。

    陈君雅欲酣茗战,得此摩挲日千遍。尺幅鹅溪缀剡藤,更教摩诘开生面。

    一时佳话倾璠璵,堪备他年斑管书。月笋即今书画舫,砚山同伴玉蟾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