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恩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无错小说网 www.wucuo.org,最快更新遥远的桥最新章节!

    9月5日傍晚,斯图登特大将的第一批伞兵已经开始沿着比利时阿尔贝特运河的北岸挖掘战壕,他们急得要发疯。中午赶到的斯图登特吃惊地发现,莫德尔的“德国新防线”严格来说就是那条25米宽的河流屏障本身。防御阵地毫无踪影,根本不存在防御支撑点、战壕或防御工事,而且斯图登特注意到,对守军来说更糟糕的是“几乎每个地方南岸都高于北岸”。就连那些横跨在运河上的桥梁也依然矗立着,工兵们才开始安装炸药,在一片混乱中显然没有人下过把它们炸掉的命令。

    尽管如此,斯图登特的时间表却计划完善,空降部队的“闪电调动”大获成功。“鉴于这些伞兵是从德国各地匆匆赶来的,从梅克伦堡的居斯特罗(Güstrow)到洛林[1]地区的比奇(Bitsch)都有,”他后来回忆说,“再加上他们赶到时从德国各地运来的武器装备已经在铁路末端等待他们,这个速度就相当惊人了。”斯图登特不能不敬佩“总参谋部和德国各地相关机构惊人的精确”。卡尔·西弗斯(Karl Sievers)少将[2]的第719海岸步兵师也发兵神速,斯图登特高兴地看到,该师赶往安特卫普以北阵地的纵队“正在公路上咔嗒咔嗒地前进,他们的运输车辆和火炮都由健壮的役畜牵引”[3]。斯图登特匆匆组建的第1伞兵集团军每个小时都有人员抵达,而且凭着非同寻常的好运气,他居然从一个最意想不到的地方得到了援兵。

    德军从比利时仓促撤入荷兰的速度已经放慢了,随后又被一个不屈不挠且足智多谋的人实质性地阻止了:这个人就是库尔特·希尔(Kurt Chill)中将。希尔的第85步兵师几乎被全歼,他奉命挽救剩余的兵力并撤回德国,但这位意志坚定的将军目睹了公路上近乎惊慌失措的撤退,在莫德尔“当日命令”的激励下,他决定无视之前的命令。希尔断定,避免灾难的唯一方法就是沿着阿尔贝特运河组织防线。他把第85步兵师的剩余兵力与另2个师的残部合并,把这些人迅速分布到运河北岸的战略要点上。接下来,他把注意力转向各座桥梁,在桥梁的北出口处设立了“收容中心”。在24小时之内,希尔成功地从德国武装部队几乎所有的军兵种中网罗了成千上万名军人,那是一群“百衲被似的乌合之众”[4],其中包括德国空军的机修工、军政府的工作人员、海军的岸防单位以及分属十多个师的官兵,但当斯图登特到达的时候,这些充其量只配备着步枪的掉队者已经被部署到运河上了。

    希尔在控制近乎崩溃的局面时表现出色,斯图登特将其称为“奇迹”。他以惊人的速度建立了一条勉强说得过去的防线,从而为斯图登特所部的到达争取了一些时间,后者还需要几天才能全军就位。即使算上希尔的兵力,斯图登特拼凑起来的第1伞兵集团军总共也就18 000~20 000人,外加一些火炮、高射炮和25辆坦克————其兵力规模还抵不上美军的1个师。斯图登特的兵力根本无法守住从安特卫普到马斯特里赫特的这段120公里宽的缺口,更不用说将其封闭了。而朝这支兵力不足的部队全速迎面冲来的,是英军第2集团军令人生畏的装甲部队以及美军第1集团军一部。斯图登特在火炮和兵员数量对比上都屈居下风,他与灾难之间几乎就只剩下阿尔贝特运河了。

    敌人将在运河的什么地方发起进攻呢?斯图登特的防线到处都易受到攻击,只是有些地区更为关键。他尤其关注安特卫普北边的那处防区,薄弱的第719海岸步兵师刚刚接防了那里的阵地。是否还有时间将这条25米宽的河流屏障变成一条延缓盟军进程的主防线,让更多的增援部队抵达运河边呢?这是斯图登特最大的希望。

    他原以为随时都会遭到进攻,然而却一直没有得到盟军装甲部队的相关报告。尤其令斯图登特感到惊讶的是,在安特卫普以北的部队几乎没有与敌军发生接触。他原以为英军坦克部队在攻占了安特卫普以后,会挥师北上截断南贝弗兰半岛,然后直捣荷兰腹地。到目前为止,斯图登特认为英军已经放慢了推进速度,但这又是为什么呢?

    在18天的时间里,西线德军总司令部庞大纷繁的机构不得不4次转移。在经历了轰炸、炮击,甚至几乎被盟军坦克追上的绝境之后,西线德军总司令部终于在帝国边境后面停了下来。9月5日,14点刚过,新任西线总司令在科布伦茨附近的小城阿伦贝格(Aremberg)找到了他的司令部。

    在经历了长途跋涉之后,格尔德·冯·伦德施泰特元帅又累又急。他免除了通常德军司令官交接时的军事礼仪和吹奏军号,立即召开了一系列一直持续到夜间的参谋会议,其进入角色的速度之快,着实让那些不熟悉老元帅的军官吃了一惊。而对老熟人来说,就仿佛他从来也没有离开过一般。对所有人来说,单是冯·伦德施泰特的出现就让他们如释重负重拾信心。

    冯·伦德施泰特的任务非常艰巨,问题异常棘手。他必须尽快为650公里长的西线制定出一个战略方针来,这条战线从北海开始,一直延伸到瑞士边境————莫德尔元帅已经坦率地发现,这个计划超出了他的能力。可供冯·伦德施泰特调遣的是遭到重创的部队————北方的B集团军群和南方的G集团军群,按照希特勒的指示,他要用这些部队坚守各地,甚至还要发动反攻。与此同时,为了使帝国免遭入侵,他还要把希特勒“固若金汤”的齐格弗里德防线变成现实————那些早已被废弃、尚未完工的混凝土防御工事自1940年以来就疏于管理无人驻守,连火炮都被拆掉了。虽然还有麻烦在等着他,但当天下午冯·伦德施泰特首先要处理迫在眉睫的问题,它们比他所预料的还要糟糕得多。

    形势很严峻。在7月份被希特勒解职以前,冯·伦德施泰特麾下有62个师,现在他的首席参谋(德军部队中的作训参谋主任)博多·齐默尔曼(Bodo Zimmermann)上校[5]交出了一份惨不忍睹的情况汇总表。他告诉老元帅,在2个集团军群当中有“48个有名无实的师、15个几乎没有坦克的装甲师和4个空架子装甲旅”。齐默尔曼说,这48个师的兵员、装备和火炮严重匮乏,因此它们的“战斗力充其量只相当于27个师”,这些部队还不到“盟军兵力的一半”。参谋们告诉冯·伦德施泰特,他们认为艾森豪威尔起码有60个师(这个估计是错误的,当时艾森豪威尔在欧洲大陆上有49个师),不仅完全摩托化,而且齐装满员。

    至于德军的装甲部队,他们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了。据估计盟军在前线有2 000多辆坦克,而德军只剩下100辆。德国空军实际上已经被消灭了,盟军在战场上空拥有绝对的制空权。冯·伦德施泰特自己总结出的严酷现实是,他的部队大多精疲力竭士气低落,盟军在兵力上的优势超过2∶1、火炮2.5∶1、坦克20∶1、飞机25∶1。[6]除此之外,燃料、运输工具和弹药也严重匮乏。冯·伦德施泰特的新任参谋长————西格弗里德·韦斯特法尔(Siegfried Westphal)中将后来回忆说:“形势令人绝望,前线已千疮百孔,名存实亡,如果敌人能够充分利用这次机会的话,那么任何一处溃败都将带来灾难。”

    布鲁门特里特中将完全同意韦斯特法尔的看法,甚至还有更为独到的见解。[7]在他看来,如果盟军发动“一次大规模进攻,并在某处达成突破”,那么崩溃就会接踵而至。冯·伦德施泰特麾下唯一有战斗力的部队正在对抗乔治·巴顿将军的美军第3集团军,后者正向梅斯进攻,兵锋直指萨尔工业区。这点兵力有可能迟滞巴顿,但并不足以挡住他。布鲁门特里特认为,盟军不会浪费宝贵的时间,反而会打击德军最薄弱的地方————尝试向北推进,渡过莱茵河后进入鲁尔地区。他认为,美国人和英国人可能会优先考虑这样做,因为正如他后来所指出的那样:“谁拥有德国北部,谁就拥有了德国。”

    冯·伦德施泰特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盟军的主要目标毫无疑问是为了夺取鲁尔地区。北方的英军和美军正在朝那个方向推进,直指亚琛地区的国境线,看来已经无法阻止他们打穿那条无人把守、老旧过时的齐格弗里德防线,并穿过德国的最后一道天然屏障————那条至关重要的莱茵河————直捣帝国的工业心脏。

    冯·伦德施泰特善于分析的头脑又洞察了另一个事实,艾森豪威尔战技娴熟、训练有素的空降部队曾在诺曼底登陆中得到了非常成功的运用,现在它们已经从德军的态势图上消失了。这些部队并没有被作为步兵投入战斗,显然是撤回去准备进行另一次空降行动。但行动将在何时何地进行呢?在对鲁尔地区发起进攻的同时投入空降部队助战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在冯·伦德施泰特看来,空地协同进攻可能出现在两个关键地区:或在“西墙”防御工事后面,或在莱茵河的东岸以便夺取桥头堡。实际上,莫德尔元帅在几天前给希特勒发出的电报中就表达出了相同的担忧,他强调这样的可能性是一种“严重威胁”。冯·伦德施泰特同样也得考虑这种可能性,即盟军在向鲁尔地区和萨尔地区推进的同时还会投入空降部队。对于这些近在眼前的威胁中的任何一个,老元帅都看不出有什么破解之法。盟军的机会丰富多样,他唯一的选择就是尽力在混乱中维持秩序,如果可能的话,准确判断出盟军的意图从而赢得时间。

    冯·伦德施泰特并没有低估艾森豪威尔对有关德军困境情报的掌握,但他也在考虑盟军统帅部是不是真的意识到,德军的形势是多么令人绝望?正如他对布鲁门特里特所说,真相是他在用“衰弱的老人”来作战,而“面对盟军的猛攻”,“西墙”上的那些碉堡“起不了作用”,他认为“保卫这些耗子洞只是出于声誉的原因,这简直是发疯”。尽管如此,他还是得把这条幻影似的“齐格弗里德防线”变成真正的防线,防御工事必须做好准备,配备兵员。冯·伦德施泰特言简意赅地告诉他的参谋们:“我们必须设法坚守至少6个星期。”

    冯·伦德施泰特研究着当前各方面的形势,绘制出盟军可能调动的示意图,再推断各种选择的可能性。他注意到,最强有力的进攻仍然来自正朝萨尔地区推进的巴顿,北方的英军和美军的压力就明显少了一些。冯·伦德施泰特想到,他在北方地区没有发现军队调动的迹象,盟军的推进几乎趋于停顿。布鲁门特里特后来记得,冯·伦德施泰特又把注意力转到蒙哥马利的战线,集中到安特卫普的形势上。现在已经超过36个小时了,英国人既没有从该市向北推进,也没有切断南贝弗兰半岛,这一报告引起了他的好奇。显然,安特卫普的大规模港口设施将解决盟军的补给问题,但如果通往港口的那道87公里长的水道与河口仍然在德军手中的话,他们依旧无法使用该港。在老元帅看来,显然他所注意到的停顿是确实存在的:盟军确实放慢了速度,尤其是蒙哥马利的地段。

    在多年的戎马生涯之中,冯·伦德施泰特深入研究过英军的战术,对他而言非常不幸的是,他也得以亲自观察美军的作战方式。他发现在对装甲兵的运用上,美国人更具想象力也更大胆,英国人则擅长运用步兵,不过以上情况又因指挥官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在冯·伦德施泰特眼里,巴顿是一个远比蒙哥马利危险的对手,按照布鲁门特里特的说法,冯·伦德施泰特认为蒙哥马利“过于谨慎、墨守成规、按部就班”。现在老元帅推断着蒙哥马利行动迟缓的原因。冯·伦德施泰特注意到,由于英吉利海峡的其他港口仍然在德军手中,因而安特卫普对艾森豪威尔的进军至关重要————可是蒙哥马利为什么连续36个小时都没有采取行动,而且显然没有完全控制住这个欧洲第二大港呢?只可能有一个原因,蒙哥马利并不打算继续进攻。冯·伦德施泰特确信,他不会偏离习惯————在小心翼翼、关注诸多细节问题的蒙哥马利做好充分准备和完善补给之前,英国人绝不会进攻。冯·伦德施泰特由此推断:英国人的战线拉得过长了。他告诉参谋们这并非暂停。伦德施泰特确信蒙哥马利的追击已经难以为继了。

    冯·伦德施泰特迅速把注意力转移到过去24个小时里莫德尔下达的命令上。因为如果他的判断是正确的,那么现在就有一个机会,不仅可以让盟军无法使用安特卫普港,而且同样重要的是还可以把冯·灿根将军陷于困境的第15集团军救出来,这支部队有8万多人————这正是冯·伦德施泰特急需的。

    他看了莫德尔给冯·灿根下达的命令,不仅要他坚守斯海尔德河南岸、增援海峡的各个港口,还要用剩余兵力向东北方向发动进攻,直插英军攻势的侧翼————这次进攻定于6日早晨发动。冯·伦德施泰特毫不犹豫地取消了这次进攻,因为在当前形势下他看不出此举有什么可取之处。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个更为大胆、更富有想象力的计划。莫德尔命令的前半部分可以继续执行,现在坚守海峡的各个港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但冯·灿根不必再向东北方向发动进攻,而是经由海路撤出他的剩余部队,渡过斯海尔德河到达瓦尔赫伦岛。冯·灿根的部队一旦回到斯海尔德河河口北岸,就能够沿着一条从瓦尔赫伦岛出发的公路向东行军,越过南贝弗兰半岛,最后到达安特卫普北边的荷兰本土。考虑到盟军的空中力量,在布雷斯肯斯(Breskens)港和弗利辛恩(Vlissingen)港之间,使用轮渡通过4.8公里宽的斯海尔德河口的行动就必须在夜间进行。如果运气好的话,第15集团军主力就可以在2个星期之内安全撤出。冯·伦德施泰特知道这个计划颇具危险性,但他别无他法,倘若成功就会有一个基本完整的德军集团军供其调遣,哪怕这个集团军同样遭到了重创。不仅如此,他还将继续————令人难以置信————控制住至关重要的安特卫普港。但这次行动的成功将完全依赖于冯·伦德施泰特的预感,蒙哥马利的进攻得确实停顿下来。

    冯·伦德施泰特确信这一点。此外他还希望蒙哥马利放慢速度的背后有更深远的含义,由于交通线和补给线过分延长,盟军的高速追击已经成了强弩之末。布鲁门特里特后来回忆,会议结束时“冯·伦德施泰特看着我们,提出了那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可能性,至少这一次,希特勒可能是正确的”。

    尽管只是部分正确,但希特勒和冯·伦德施泰特对形势的估计远比他们以为的精确。冯·伦德施泰特需要宝贵的时间来稳定前线,而这时间正是盟军自己提供的。事实上,德军失败得太快了,比盟军取胜的速度都要快。

    [1] 洛林(法语拼写是Lorraine,德语拼写是Lothringen)原来是一个独立的公国,成立于843年。1552年,法王亨利二世夺取了境内的梅斯、图尔(Toul)和凡尔登三个主教区。三十年战争中,法国一度占领洛林全境。1697年洛林转属神圣罗马帝国;1737年成为法王路易十五的岳父、原波兰国王斯坦尼斯拉斯一世的终身领地;1766年并入法国。1871年普法战争后,洛林东部和阿尔萨斯被割让给德国;1919年依据《凡尔赛和约》德国又把上述领土割让给法国;1940年再度为纳粹德国兼并;1945年法国重占洛林。

    [2] 此处原文是中将,但西弗斯晋升中将要到1944年10月1日。

    [3] 尽管场面混乱,但爱马的斯图登特仍然不厌其烦地在日记中记下,“这些巨大的牲口是苏格兰的克莱兹代尔马、法国的佩尔什马、丹麦马和荷兰的弗里斯兰马”。希特勒的军队与盟军不同,从来不是完全的摩托化,这一点与普遍的看法正相反。甚至在德军力量最强盛的时候,其运量的50%以上也是用畜力完成的。————原注

    [4] 见查尔斯·B. 麦克唐纳的《齐格弗里德防线战役》(The Siegfried Line Campaign),第124页。麦克唐纳的这本书是《美国陆军史》丛书中的一部,这本书与马丁·布吕芒松的《突围与追击》(Breakout and Pursuit)一起,最精准地描绘了德军在西线惨败的战事画面以及随后发生的事件。论述这一时期的另外一部有价值的著作是米尔顿·舒尔曼的《西线的失败》(Defeat in the West),也许是因为该书在战后不久写成,所以更加生动。————原注

    [5] 原文写的是中将,但齐默尔曼晋升中将要到1945年5月1日,晋升少将是1944年12月1日。

    [6] 德军在人员和装备上的损失令人难以置信。在诺曼底登陆后的92天里,有30万德军阵亡、受伤或者失踪;还有20万德军被围困,他们保卫着“最后的要塞”,也就是各个港口以及在英吉利海峡内的海峡群岛。大约有53个德军师被消灭,大量装备散落在法国和比利时各地,起码有1 700辆坦克、3 500门火炮、成千上万辆装甲车和马拉的或者摩托化运输工具,还有堆积如山的装备和补给品,从轻武器到巨大的弹药临时堆积处一应俱全。伤亡人员中还有2位陆军元帅以及20多名将军。————原注

    [7] 布鲁门特里特将军长期担任冯·伦德施泰特的参谋长,也是他最信任的密友,他在9月5日被韦斯特法尔将军所取代,奉命返回德国,这令冯·伦德施泰特感到恼火。冯·伦德施泰特抗议这次人事变动,却无济于事。不过,布鲁门特里特确实参加了在阿伦贝格举行的一些早期的会议,直到9月8日才离开司令部。————原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