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涂毒品

夏丏尊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无错小说网 www.wucuo.org,最快更新小部经典本生经最新章节!

    九一 涂毒本生因缘 (〔菩萨=赌徒〕)

    序分

    此本生因缘.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就漫不经心而受用资具之事说的。相传那时的比丘得了衣服等物.常漫不经心地去受用。因漫然受用生活的四要物.不加思索.以致堕生於地狱、畜生的很多。佛知道这原因.所以用种种方法对比丘众说法.讲述漫然受用物质之祸。说道.『比丘们啊.获得比丘生活的四要物之後.不加思索.漫然享用是不行的。所以.从今以後.非考虑了去受用不可。』又指示反省的规则.如『比丘们啊.比丘须思索着去受用衣服.衣服是御寒之具。』如斯把文句一一定好.又道.『比丘们啊.〔比丘生活的〕四要物.非这样经过思索而受用不可.不加思索而受用等於服毒。从前曾有人毫不经心.不知过错而服毒.等到结果显现.遂受大苦。』接着就讲起过去之事来。

    主分

    从前.当梵与王在波罗奈城治国时.菩萨生在一个大富翁的家里.成年後为大赌徒。时另有一个邪曲的大赌徒.他与菩萨争胜负.自己胜时不破坏赌场的秩序.觉得自己要负时.就将骰子投入口中.说『骰子没有了。』把赌场秩序破坏而去。菩萨知道了这情形.说道.『好.那麽我也有办法。』於是取了骰子回到自己家中.在骰子上涂了毒.乾後再涂。几次弄乾了.拿到他的地方.说道.『喂.来赌胜负吧。』他说声『好。』摆了赌场.与菩萨争胜负.因见自己要负了.便取了一粒骰子.投到嘴里去。菩萨见他这样做.便道.『你把他咽下.才会明白这是甚麽东西吧。』为了责备他.唱出下面的偈语来。

    你咽下了涂有剧毒的骰子.          不曾自知。

    咽吧.咽吧.你这万恶的赌徒.  到後来你将受苦。

    菩萨正这样唱着的时候.那个赌徒因毒发已气力渐弱.眼睛发眩.仆身倒地。菩萨觉得『现在非救他的性命不可了。』遂给以采自药草的吐剂.叫他把毒吐出。又给他吃醍醐、蜜、糖等物.使他复原。然後训诫他道.『以後不可再干这样的事。』自己则施行施舍等善业.依其业报.投生於应生之处。

    结分

    佛作此法话後.又道.『比丘们啊.不加思索而享用资具.正与不思索而服毒相同。』然後把本生的今昔联结起来道.『那时的聪明的赌徒就是我。』

    九二 大精本生因缘 (〔菩萨=大臣〕)

    序分

    此本生因缘.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就长老阿难说的。某时.拘萨罗国王的宫女心里这样想道.『佛的出世是难得的。生而为人与六根〔身心〕完具.也极难得。我们虽生逢这个难得的好时机.却不能如愿前往精舍闻法、作供养、行布施.我们过着笼中之鸟般的生活。禀告国王.请他招待一位可以为我们说法的比丘.我们就从他那里倾听法门吧。我们从他那里学习一切我们所能学习之事.并且施行布施等等善事吧。这样.我们便不致辜负这个好时机了吧。』於是她们一齐去见国王.将这个意思告知.王答应说『好。』

    一日.王想去游御苑.唤司苑者来.命他扫除御苑。司苑者正在扫除的时候.见佛在一株树下坐着.遂去禀告国王道.『大王.我已把御苑扫除乾净了.佛正坐在苑中树下呢。』国王道.『那麽我们到佛那里去拜听法门吧。』於是就乘了严饰之车.入苑来参诣佛。时有一个不还果的信士.名叫伞掌的.正坐在那里听佛说法。王见了有些怀疑.暂时站着.既而这样忖道.『他若是恶人.不会坐在佛的旁边听法的。大概不是恶人吧。』便走近佛去.礼拜後坐在一旁。信士为了尊敬佛之故.见了王既不迎拜.亦不行敬礼.因此王对他感觉不快。佛知王不快.便称赞信士的德行道.『大王啊.这位信士.博学而通晓圣典.已舍离诸欲。』国王觉得『佛既如斯称赏他的德行.他当非下贱之徒。』便道.『信士啊.你要甚麽东西.请告诉我就是。』信士应了声『是。』王在佛的地方听了法门.作右绕之礼而去。一日.王见这位信士吃完朝餐後.拿了伞正欲向祇园精舍去.便唤他近来道.『信士.听说你很博学.我的宫女们想听习法门.可否请你诵法门给她们听呢。』信士道.『大王.在家之人在大王的内殿中说诵法门.是不适宜的。倘是尊者.那就相宜了。』王觉得『这人所说的话有理。』送他出门以後.就唤了宫女们来.问道.『宫女们.我到佛那里去请一个比丘来.为大家说法门、诵法门吧。但在八十个大弟子中去请谁来呢。』她们大家经过商议以後.说是去请法之宝库的阿难长老。王来到佛那里.礼拜後.坐在一旁.说道.『尊者啊.我宫中的宫女们说要从阿难长老听习法门.请叫长老到我宫中去说诵法门。』佛答应说『好。』随即传命令给长老。从此王的宫女们.便从长老听习法门了。

    後来有一日.国王冠上的宝珠失落了。王听到宝珠失去.便命令大臣们道.『将宫中所雇的人一一捉起来搜查.叫他们把宝珠拿来。』大臣们从宫女起.搜查王冠上的珠子.但搜查不出.许许多多的人都受了嫌疑。是日.阿难长老到王宫里来。平时宫女们见了长老总是非常高兴听习法门的.这日大家都闷闷不乐。因此长老问道.『诸位.为甚麽今日这样呢。』宫女们答道.『尊师啊.大臣们说是要搜查王冠上的宝珠。自宫女们起.凡是宫中所雇的人都被疑到.说不定谁会遭甚样的祸呢.因此我们闷闷不乐。』长老安慰她们『不要耽忧。』随即去见国王.在特设的座上坐下.对王说道.『大王.听说大王的宝珠不见了。』王道.『尊师.是的。』阿难道.『不能使盗取者缴出来吗。』王道.『把宫中所有的人如数拏住了审问过.但不能使他们缴出来。』阿难道.『我有一个法子.可以使大家不受嫌疑.而使盗取者把宝珠缴还。』王道.『甚麽方法呢。』阿难道.『大王.分草把。』王道.『尊师.甚麽草把呢。』阿难道.『大王.请按照嫌疑者的人数造具草把.每人给以一个草把与一块泥土.令他们「清早把他拿来放在如此这般的地方。」盗宝珠者便会将宝珠里在里面缴来吧。如果第一日就缴来.那就行了。若是不缴来呢.第二日、第三日仍照这样做去。如是.可使大家不受嫌疑.而将宝珠取回吧。』长老说毕自去。

    国王依照长老的话.备了三日草把.但宝珠却没有回来。到第三日长老来了.问道.『大王.宝珠回来了吗。』王道.『不.尊师.还没有。』阿难道.『那麽.大王啊.请在宽大的庭中低洼处摆一只大缸.满贮以水.四方张幕遮蔽起来.命「所有宫中所雇的人与宫女们.都着了外衣.各自走进幕内.洗了手然後出来。」』长老说了这个方法自去。国王依计而行.那盗取宝珠者自己想道.『听说那被称为法之宝库的阿难师.承担了此事.宝珠不出现是不罢休的。我还是把他放在大家所意想不到的地方吧。』於是暗自带了宝珠.跑入幕内.丢在缸中而去。

    在大家从幕内出来之後.把缸中之水倒掉.宝珠就被发见了。国王非常欢喜.说道.『靠了长老的帮助.我不使大家受嫌疑.而得将宝珠取回。』那些宫中所雇的人们.说是『靠了长老的威德.我们能脱离大苦恼。』也十分高兴。於是『靠了长老的威德.国王冠上的宝珠回来了。』这话就传遍於全城的人民与比丘众之间。

    比丘众集合法堂赞颂长老的功德道.『法友们啊.阿难长老靠着自身的博识、贤才与善巧的方便力.使大家不受嫌疑.用方便搜出了国王的宝珠了。』佛来到那里.问道.『比丘们.现在你们会集於此作何谈论。』比丘众答道.『是如此这般的话。』佛道.『比丘们啊阿难取回已入他人之手的物品.并不始於今日.在前生.贤人们也曾使大家不受嫌疑.用方便把落入畜生之手的物品取回。』接着就讲起过去之事来。

    主分

    从前.当梵与王在波罗奈城治国时.菩萨精通一切技术.为王之大臣。一日.王带领了许多从者到御苑去.在园林中遨游後.因想作水中游戏.跑入苑内的莲池.并唤宫女们过去。宫女们卸除了头上的首饰.用外衣包裹着放在筐里.叫婢女们看管.自己便跑入莲池中去了。

    那时.一只栖在苑中的雌猿.正在树枝间坐着.见王妃卸除了首饰.包在外衣中.然後放在筐里.便想把王妃的珍珠的首饰戴在自己的头上.等待婢女目光他移。婢女目不转睛地看管着宝珠.东张西望忽而打起盹来了。猿知婢女不曾留意到.就疾风似地降下来.将大珍珠的首饰戴在自己头上.又疾风似地跳上树枝间.因怕别的雌猿看到.便把他藏匿在树洞中.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看守着。

    婢女醒来.发见珍珠已失.惊怖得发抖.不知如何是好就大声叫喊起来道.『一个男子把王妃的珍珠拿了逃走了。』守卫者从各处赶到听取婢女的话.奏闻於王。王命『捕贼。』许多人走出御苑来喊着『捕贼.』到处巡查着。

    那时路上有一个村夫.捧着供物.将去献神.听到这叫嚷之声.便惊骇而逃。人们见了他.心想.『他是盗贼吧.』遂追上去把他捉住殴打他.并且骂道.『呸.你这万恶的盗贼.你想盗取这样贵重的首饰吗。』他想『如果我说「我没有取.」今日恐怕便要没有命了。他们会把我殴毙吧。倒不如承认了吧。』於是他说道.『是老爷.是我盗取的。』他们把他绑了来见国王。国王问道.『你盗取了那贵重的首饰吗。』村夫道.『是.大王。』王道.『现在放在何处。』村夫道.『大王说到贵重的东西.我以前连卧榻与椅子都不曾见过。实在是长者叫我来盗取那贵重的首饰的。我盗取後就交给他了。他总知道吧。』於是王召唤长者来.问道.『你从这人接受了贵重的首饰吗。』长者道.『是.大王。』王道.『那麽放在甚麽地方呢。』长者道.『我呈献给祭司了.』於是又召唤祭司来.作同样的讯问。他又承认道.『我给与音乐师了。』王又召唤音乐师来.问道.『你从祭司受到了贵重的首饰吗。』音乐师道.『是.大王。』王道.『放在甚麽地方。』音乐师道.『由於爱欲之情.我送给了妓女了。』又唤了妓女来问.答说.『并没有收受。』审问到第五个人.天夜下来了。王道.『时候已经不早.明日再审问吧。』就将五人交给大臣〔菩萨〕自己进城去了。

    菩萨想道.『这首饰是在御苑中失掉的.而这位村夫却在苑外。苑门口又有精悍的守卫者看守着.所以苑内之人.也决不能取了首饰遁走。这样看来无论苑内之人.苑外之人.当无盗取的方法。这不幸者虽说「我交给长者了.」但这恐怕是为想自己得赦才这样说的吧。长者说「我呈献给祭司了.」恐怕是想与祭司一同得脱罪.才这样说的吧。祭司说「我给与音乐师了.」怕是因为想托音乐师之福.在牢狱中愉快过日才这样说的吧。音乐师说.「已送给妓女了.」想是情愿自去寻访.才这样说的吧。这五个人都不是盗贼。苑中栖着许多的猿。那首饰一定是入於某雌猿之手了。』他走到国王那里.说道.『大王.请把盗贼交给我。这案件由我去审问明白吧。』国王道.『好.你去把这事弄明白。』就把五个人交了给他。

    菩萨叫家中的奴仆来.吩咐他们道.『把这五个人留在一处.好好看住他们.留心听他们互相说些甚麽话。听了就来报告我。』奴仆们依照着吩咐去做。当那五个人会齐时.长者向村夫道.『喂.你这恶徒.我与你在甚麽地方会见过呢。甚麽时候你把首饰交给我的。』村夫道.『老板.大长者.说到贵重的物品.我是连用树心作脚的卧榻与椅子都不曾见过。实在是因为想靠了你脱罪.才这样说的。请老板不要动怒。』祭司也对长者说道.『大长者.你自己没有得到的东西怎麽会给与我呢。』长者道.『我们二人在国内算是有地位者.因此我觉得我们二人倘在一处.事件就可早日解决。所以这样说的。』音乐师也向祭司说道.『婆罗门.你甚麽时候把首饰交给我的。』祭司道.『我觉得与你住在一起可以愉快过日所以这样说的。』妓女也对音乐师说道.『你这音乐师真坏.我甚麽时候到你那里去来。还是你甚麽时候到我的地方来过。你甚麽时候把首饰交给我的。』音乐师道.『你这女人.何必动怒呢。我们五人这样住在一起那就是家族生活。我想不厌倦地愉快过活所以这样说的。』

    菩萨从仆人们听到了这些话知道他们确非盗贼.心想.『用方便叫雌猿把盗去的首饰落下.』便叫人用假珠子造了许多首饰将苑内的雌猿捕来把假珠子的首饰系在她们的手足与头上.仍放他们回去。还有一只雌猿因重视首饰尽躲在苑内不出来。菩萨吩咐仆人们道.『你们去把苑内所有的猿都调查一遍。假使看到戴有那首饰的.就恫吓她.把首饰夺回来。』

    那些雌猿们说是『得到首饰了.』非常高兴.在苑内跳来跳去.然後来到那只雌猿的地方来.说道.『请你看看我们的首饰。』那雌猿终於隐忍不住.说道.『这假珠造的首饰有甚麽用呢.』便把珍珠首饰戴在头上出来了。仆人们见了.就使她放下首饰.取回来交给菩萨。菩萨拿去给王看.禀奏道.『大王.这就是你的首饰。那五个人都不是盗贼。这是那栖在苑中的雌猿盗去的。』王问道.『你何以知道首饰在雌猿的手中。你又怎样把他夺回来的呢。』於是菩萨把经过详情述了一遍。国王大喜道.『战争之时希望有勇士.在别的时候则希望别一种人才.』他褒扬菩萨唱出下面的偈语来。

    战争时希求勇士。  谈话时希求口齿清晰者。

    饮食时希求知友。      有变故时希求智人。

    王既如斯称赞菩萨复以七宝供养.厚重犹如雨前密云。听从菩萨的教诫.作施舍等善行.後来依其业报投生於应生之处。

    结分

    佛作此法话後.称长老之德.又把本生的今昔联结起来道.『那时的王是阿难.贤明的大臣则就是我。』

    九三 信食本生因缘 (〔菩萨=长者〕)

    序分

    此本生因缘.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就漫然受用资具之事说的。相传那时比丘众常藉口『这是母亲给与的那是父亲给与的这是兄弟、姊妹、舅母、舅父、从父、从母给与的。我们如若在家这当然也是可以收受的。』把亲族们所赠的生活四要物.漫然使用.视为当然。佛晓得了这事.觉得『非为比丘们说法不可.』遂召集比丘众.告诫他们道.『比丘们.比丘受了亲族与他人们所施与的生活四要物.使用时非经过一番思索不可。漫然使用者.死後就不免为夜叉、饿鬼。不加思索而使用这些物品.与服毒同。因为毒之为物.不论是可靠之人给与的.或是不可靠之人给与的.都可杀人。在前生.曾有漠不经心.服了自己得来的毒而丧生的。』接着就讲起过去之事来。

    主分

    从前.当梵与王在波罗奈城治国时.菩萨是一个极富的长者。他手下有一个牧牛的.当谷物成熟之时.那人就带牛入森林.在那里造了牛栏.住着管牛.时常拿了牛酪来给长者。後来有一只狮子在那牛栏近处.建了栖所。雌牛因畏惧狮子.身体瘦损起来.乳也少了。一日他拿了牛酪回来时.长者问道.『牧牛的啊.怎麽牛酪这样少了。』他就告以原由。长者道.『那狮子没有甚麽喜爱的吗。』牧牛的道.『主人有的。那狮子与一只雌鹿要好。』长者道.『能把她捕住吗。』牧牛的道.『主人.能够的。』长者道.『那麽把那雌鹿捕住.从额角起把毒涂在全身的毛里.涂了弄乾.涂了弄乾.经过两三日後.把她放掉。这样狮子由於爱慕之情.会舐着雌鹿的身体.以致丧命吧。然後你拿了他的爪、牙、脂肪回来。』於是给以毒药.叫他回去。牧牛的张了网.用计捕住那雌鹿.依长者之计行事。狮子见了雌鹿.因强烈的爱情舐着她的身体而死。牧牛的拿了狮皮等物.回到菩萨的地方来。菩萨闻得了经过情形.说道.『不可对他人起爱欲之情。狮子虽是勇猛的百兽之王.却也因爱欲去舐亲昵的雌鹿的身体.以致中毒而亡.』接着就为在座的人们说法.唱出了下面的偈语。

    勿信不可信之人。  亦勿妄信所信之人。

    信陷人於灾难.      犹雌鹿之於狮子。

    菩萨这样为在座之人说法.自己则作施与等善行.後来依其业报.投生於应生之处。

    结分

    佛作此法话後.把本生的今昔联结起来道.『那时的长者就是我。』

    九四 畏怖本生因缘 (〔菩萨=活命师〕)

    序分

    此本生因缘.是佛在毘舍离城附近波蒂迦园时.就善星说的。一时善星曾为佛的侍者.拿着衣鉢在各处游行.因倾心於拘罗刹帝利所教之法.交还了十力〔佛〕的衣鉢.去投靠拘罗刹帝利了。当他生为迦罗犍伽迦阿修罗时.善星以在家之身.往来於毘舍离城的三城垣间.谤毁佛道.『沙门瞿昙不曾获得堪称上智见的人间以上之法。沙门瞿昙所说之法.是由推理的思惟得来的.而且是由自己的理解得到的。纵使为某人说此种法.亦不能导行者至苦恼断绝的境界。』

    是时尊者舍利弗为托鉢故往来各地.听到他在谤佛.就回来将此事向佛报告。佛道.『舍利弗啊.愚人善星正在动怒.因怒所以这样说的。因动了怒.所以他又说.「即使有人实行此法.亦不能被导至苦恼断绝之境。」他又因为无智而谤我。他不知道我的德。舍利弗啊.我有六神通。这是我所有的人间以上之法。我有十力.有四无所畏.有破四生智.有破五趣智。这是我的人间以上之法。我虽有人间以上之法.而他却说「沙门瞿昙没有人间以上之法。」倘若他不放弃此语、放弃此心、放弃此见.那他就将如拿来放置之物一样.会堕入地狱去吧。』佛这样地称赞他所有的人间以上之法.接着又说.『舍利弗啊.听说善星信着拘罗刹帝利的难行道的邪说。信邪说的人.是不会信我的。距今九十一劫以前「这裹有真理吗.」我曾这样地穷究过外道的邪说.修习四分完备的梵行。论到苦行.我是极度的苦行者。论到粗食.我是极度的粗食者。论到厌俗.我是极度的厌俗者。论到遁世.我又是极度的遁世者。』接着答应了长者的请求.讲起过去之事来。

    主分

    从前.距今九十一劫以前.菩萨因想『穷究外道之教.』作了活命派的出家人。赤身裸体.以尘土涂身.避世独处。见了人就像鹿一般地远避.食不洁之物.食犊之粪。他为使心不松懈起见.住在深林中可怕之处。他住在那里.在下雪的时期.有八日.晚上出了深林睡於原野.太阳出来之後.再回到深林中去。夜里在原野如浸在雪水中.白昼在深林中水滴落湿了他的身子.他这样不分昼夜地忍耐着寒苦。在暑夏的最後一月.白昼住於原野.晚上跑入深林。他白昼在原野为暑热所苦.晚间在无风的深林中熬受大苦。汗从全身涌出来。那时他就想起未曾听到过的下面的偈语来。

    牟尼受渴又受冻.            独自赤身裸体.

    坐在可怖的林中而不向火.  专心於己之所志。

    菩萨这样地修着四分完备的梵行.当自己临终时.见地狱之相显现.知道『坚执此种修行乃无益之事。』在那一刹那就舍弃旧见.得了正见而生於天上界。

    结分

    佛作此法话後.把本生的今昔联结起来道.『我就是那时的活命师。』

    九五 大善见王本生因缘 (〔菩萨=王〕)

    序分

    此本生因缘.是佛卧在般涅盘牀上.就阿难长老『世尊.请勿在此小城入涅盘』这一句话说的。佛说.『生於那罗村的舍利弗长老於如来在祇园精舍时.在迦底迦月团圆之日在婆罗迦入灭.还有大目犍连於迦底迦月黑分之半时入灭.则我也非在拘尸那揭罗城入灭不可。』於是顺次游行各处.来到这个地方.在沙罗双树间朝南而卧.不再起身。这时阿难长老恳求道.『尊师世尊啊.请勿在这凹凸不平的小城、森林中之城、枝叶之城入灭。请世尊在王舍城或其他大城市入寂吧。』佛道.『阿难啊.不可把这里称作小城、森林中之城、枝叶之城.我在前生为善见轮王时.曾住在此城。那时.这里是用宽十二由旬的宝珠墙围绕的大都城哩。』说着应长者的请求.讲过去之事.说大善见经。

    主分

    那时大善见王出了正法王宫.来到贴近的多罗树林中.垂了右脇.卧在以七种宝珠制成的精美的卧榻上.似乎将不起了。须跋陀妃见了.说道.『大王.请自王都拘舍婆提起.在八万四千个王都之中任选一处吧。』大善见王道.『妃子.不要这样说.请教我说「不要选取、抛弃你的愿望呀。」』妃又问道.『大王.这是甚麽缘故呢。』王答道.『我今日恐怕要死了。』当时妃鸣咽而泣.揩着两眼.好容易才说出这几句话来。其他八万四千个侍女也悲泣起来。诸大臣中也都忍不住悲伤.大家都哭了。

    菩萨制止他们说.『不要再哭.大家别再出声。』又唤着王妃教诫她道.『妃子.不要悲泣。有为之法.虽微细如一粟.也不是常住的东西。一切都是无常而有坏灭性的。』接着就唱出了下面的偈语。

    诸行实无常.     是生灭之法。

    有生必有灭.  生灭息止才是乐。

    如是.大善见王由无死的大涅盘.得至上之教.教人『行施与、守戒、守布萨』等等.自己则生於天上界.

    结分

    佛作此法话後.把本生的今昔联结起来道.『那时的须跋陀妃是罗睺罗的母亲.国宝的王子是罗睺罗.其余的人们是今日佛之从者.大善见王则就是我。』

    九六 油鉢本生因缘 (〔菩萨=王子〕)

    序分

    此本生因缘.是佛在宋婆国提沙迦村附近的深林中时.就国美经说的。佛在此处说道.『比丘们啊.假如有一大羣人喊着「国美国美」聚集到这里来。假如那位着名的国美唱起歌来.就有更多的羣众喊着「国美在歌舞了.」聚集拢来。时有一人走来。那是好生恶死、好逸恶劳的人。假定有人告诉他说.「喂.你拿了这满盛着油的鉢.从许多人与国美之间穿过去.一个人拔刀跟着你走。」比丘们啊.你们将作何感想呢。那人会毫不经意地拿着走吗。』比丘众道.『不.尊师.不会的。』佛道.『我之所以提出这个譬喻来.是为了要使你们懂得他的寓意。这譬喻的寓意是这样的.所谓「满盛着油的鉢.」是关於身的想念之意。因此之故.比丘们啊.你们非如是修养不可.「我们得修习身想念.完成身想念。」比丘们啊.你们不可不如是修养。』佛如是以意义与文句说国美经。

    世尊引证此经开示说.『欲作身想念之修养者.应不舍想念.努力修养.如手持满而将溢之油鉢的人。』比丘众听到了此经与其意义.这样说道.『尊师啊.要如那人的样子.持油鉢而行.目不顾视国美.是困难的。』佛道.『那人没有做难事.这是很容易的。何以呢。因为他是受着拔刀之人的恫吓.捧持油鉢而行着。古时贤者由於精进努力.不舍想念.克制诸根.目不视化现的天人.到达後终於获得王位。这才困难哩。』接着就讲起过去之事来。

    主分

    从前.当梵与王在波罗奈城治国时.菩萨是他的王子.为一百个王子中之最幼者。及年渐长.他有了辨别事理的能力。那时辟支佛等在国王宫中受着食物的供养.菩萨做了他们的侍者。一日.他心中忖道.『我有许多兄长.我在这都城中.能否得到王家的领土呢。』他又忖道.『把这去问问辟支佛等吧。』次日.辟支佛等来了.以净水瓶漉水、洗脚、涂油、吃了嚼食而坐。菩萨向他们礼拜.然後坐在一边.以这事相询。他们告诉菩萨道.『王子啊.你在这都城中是得不到领土的。离此一百二十由旬的健驮逻国.有一名叫得叉尸罗的地方.你如能到那里去.则第七日就可得到领土吧。但途中的大森林中有邪魔。绕森林而行.路程一百由旬.其中须穿过林间者计有五十由旬。这叫做非人道路。有女夜叉们在路上建了村庄与家屋.上悬装有金星的花样的天盖.设着华贵的卧榻.张着各种颜色的帐幕.她们以天女的装饰品装饰身体.住在屋内.见有男人来了.就用蜜一般的言语引诱他们说.「你好像很辛苦了.请进来休息一下.喝些水.请进来。」於是为来客设座.用她们美貌的魔力迷住他们.使他们成为烦恼的俘虏.与她们一同犯罪.然後当场吞吃他们.使之丧生。对好色者用姿色去擒他.对好声者用如蜜之歌与音乐之声去擒他.对好香者用天界之香去擒他.对好味者用天界的各种美食去擒他.对好触者用两头置有红色枕头的天界的卧榻去擒他。如果你能克制诸根.不去看她们.不舍想念而去.则第七日就可在那里取得领土吧。』菩萨道.『诸位尊师.好.承诸位尊师指教.我怎会去看女夜叉呢。』说着.就请辟支佛们作守护的祈念.带了守护之砂与丝.拜别辟支佛们与双亲.回到家中告诉仆役们道.『我要到得叉尸罗去接受王位。你们仍在这里好了。』五个仆人道.『我们也去。』王子道.『你们去不得。听说路上有女夜叉.会将为姿色等等所迷的人.随其所好.一一迷住.使之成为她们的俘虏。这是大邪魔。而我是怀着戒心去的。』五人道.『王子.我们跟你同去.怎会去看那可爱的美色呢。我们也要到那里去。』王子道.『那麽要当心啊。』就带领五人出发。女夜叉们造了村庄等等待着。

    在这一行中.有一个是好色者.见了这些女夜叉.他的心给她们的姿色勾引去了.较别人稍落後。王子道.『你为甚麽落了後呢。』那人道.『王子.我因脚痛.在路上一家人家休息了片刻才来的。』王子道.『喂.不要对这些女夜叉发生欲念啊。』那人道.『这个.王子.我确是不能去了。』王子道.『那麽你以後会明白吧。』说着带领其他四人而去。那个好色的人到女夜叉的地方去了。她们一同使他犯了罪.当场结果了他的性命.然後赶上前面去.又造了一家人家.提了各种乐器.坐着唱歌。在这里.一个好声者走得慢起来了。女夜叉们把他吃了.再赶到前面去.将香盛入各式各样的香箱中.开了店等着。在这里.一个好香者走得慢起来了。女夜叉们把他吃了.再赶到前面去.将各种美味的天界的饮食品盛在器皿中.开设了饮食店等着。在这里.一个好味者走得慢起来了。女夜叉们把他吃了.再赶到前面去.设了天界的卧榻等着。在这里.一个好触者走得慢起来.也被吃掉了。

    菩萨只剩得一个人了。一个女夜叉道.『这真是意志坚决的人。我若不吃此人.誓不回去。』紧紧地跟着菩萨而行。到了森林的对面.樵夫与其他路人们见了这女夜叉.问道.『在你前面走着的是甚麽人呢。』女夜叉道.『诸位.他是我的情夫。』人们道.『喂.喂.这般美丽得像花环一般的黄金色的妙龄女子.弃了自己的家.为爱慕你而追随着你.你为甚麽要与她为难.不与她同行呢。』菩萨道.『诸位.这不是我的配偶者.是女夜叉。我有随从者五人.全被她吃掉了。』女夜叉道.『诸位.男人这东西.动起怒来.就会把自己的配偶者称作夜叉、称作饿鬼的。』女夜叉复向前行.装出怀孕的样子.後来又装出一度生过儿子的样子.腰里抱着孩子.随在菩萨之後而来。每当有人见到.必作如前的询问。菩萨也如前地回答。最後到了得叉尸罗了。女夜叉藏过了孩子.独自随之而行。菩萨到了都门.在一家人家中坐下。女夜叉因了菩萨的威光.不能走进那家去.化成天女.站在门口。

    这时.得叉尸罗的国王正到御苑去.中途见到她.就动了心.差人前去探听这女子有没有丈夫。那人走近了她.问道.『你有丈夫吗。』女夜叉道.『有的.老爷.那个坐在屋中的就是。』菩萨道.『这不是我的配偶者.这是女夜叉.我有五个伴侣.全被她吃掉了。』女夜叉道.『老爷.男人这东西.动怒时就会随便胡说的。』那人把双方所说告诉国王。王道.『无主之物.是属於王的。』遂唤那女夜叉来.同骑在象背上.在城中右绕巡游一周.回到宫中.立此女为第一个王妃。国王洗澡、涂油、吃完了晚餐.就上牀去睡。那女夜叉也吃了些自己所爱吃的食物.化粧之後.上牀与王同眠。王满足了欲望睡去时.女的转身背着王哭起来了。王问她道.『你为甚麽哭泣。』女夜叉道.『大王.我是你在路旁看到带来的。你宫中女人很多。我恰如住在敌人之间。将来谈话时.她们如果说.「你的双亲、姓氏、出身有谁知道。你是路旁被人拾来的。」我将羞得不能擡头。假如你把全国的主权与命令权交付给我.那就谁也不敢对我说我所不愿听的话了。』王道.『妃子啊.国中的人民与我并无何种关系。我不是人民之主。只在有人背叛国王.作不轨之事时.我才是他们之主。以此理由.我不能把全国的主权与命令权让给你。』女夜叉道.『那麽.大王.倘不能将全国与都中的命令权交给我.至少可将宫中的命令权交给我.使我对宫中所有的人行使权威吧.大王。』王因与天女似的她相接触.弄得神魂颠倒了.不能拒绝她的要求.便说.『妃子啊.好的.把对宫内之人的命令权让给你吧。你对他们行使你的权威就是了。』她答应道『是。』

    当王入了睡乡时.那女夜叉偷偷地回到夜叉之城.唤了夜叉们来.亲自结果了王的性命.把筋、皮、肉、血等都吃得乾乾净净.只剩了一点骨头。其余的夜叉们也在大门口.自鸡犬起.把宫内的东西统统吃掉.只剩骨头。第二日.人们见宫门尽是关着便用斧破门而入.只见宫中遍地都是骨头.便道.『那人说「这不是我的配偶者.是女夜叉.」确实不错。然而大王毫不晓得.把她带到宫中来.立为王妃。一定是那女夜叉唤了夜叉们来.把所有的人统统吃去了。』

    却说.那日.菩萨在那人家.头上顶了守护之砂.身上系了守护之丝.执着刀.正在等待日出。人民将宫殿角角落落都扫除过.在地上铺了绿叶.涂香於叶.又撒了花.解开了花环.薰香後再编成花鬘。他们一面做着这些工作.一面互相商议道.『竟有这样的人.虽那女夜叉化成天女.紧紧跟在後面.诸根不为所搅乱.甚至对她不看一眼.真是有勇气、智慧的伟大人物。如由这样的人执政.则国内将和平而治吧。我们愿拥戴这样的人做国王。』於是大臣与市民齐心一致去见菩萨.说道.『大王.请为本国执政。』遂迎入城中.使乘在堆着宝玉的东西上.举行灌顶仪式.任作得叉尸罗之王。王不作国王所不应做的四事.不破十种王法.依正义治国.行施与等善事.後来依其业报.投生於应生之处。

    结分

    等正觉者的佛既述此本生因缘.又唱出下面的偈语。

    未曾到过的地方.              人若要去.

    须谨护着自己的心.  犹如手捧满盈的油鉢。

    如是.佛以涅盘为目的.把法话说到了顶点.又将本生的今昔联结起来道.『那时国王的从者即今佛之从者.登王位的王子则就是我。』

    九七 因名得福本生因缘 (〔菩萨=阿闍棃〕)

    序分

    此本生因缘.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就一个相信可因名得福的比丘说的。相传.某门第之家有一子.取名『恶者。』他衷心归依此教.就出了家。他因比丘众向他说.『法友恶者.来呀。法友恶者.给我站住。』心里忖道.『在这世间.说到「恶.」总是指可厌的、不幸的事。请改取一个吉祥的名字吧。』於是到阿闍棃与和尚那里去.说道.『尊师们啊.我的名字不吉.请给我改取一个别的名字。』他们告诉他道.『法友啊.名字不过是符号罢了。只靠名字.是甚麽利益也得不到的。所以请你仍满足於自己的名字吧。』他再三恳求不已。他想因名得福的事.在僧团中是无人不知了。一日.比丘众会集法堂.互相谈论道.『法友们.比丘某想靠名字获得福运.他似乎以为吉祥是随意可得的。』佛走进法堂来.问道.『比丘们啊.你们此刻会集於此.有何谈话。』比丘众道.『是如此这般的事。』佛道.『那并不自今日始.在前生他也是一个认福运可因名而招得的人。』接着就讲起过去之事来。

    主分

    从前.菩萨在得叉尸罗是个有名的阿闍棃.对五百个弟子教授吠陀。在弟子中有个名曰『恶者』的少年。他对别人说『恶者来呀、恶者去呀』等类的话.心里忖道.『我的名字不吉.请人改取一个名字吧。』於是到师傅的地方来.说道.『师父.我的名字不吉。请为我换一个别的名字。』师傅告诉他道.『你去巡历全城.调查合乎自己心意的吉利名字.回来以後.就改变名字.另用新名吧。』他答说『是。』就带了盘费出发.从这一村走到那一村.最後到了某城。那城中有一个人死了.那人名曰『有命。』他〔恶者〕见亲族与其他人们正在把那人扛到墓地去.便问道.『这人叫甚麽名字。』人们道.『他的名字叫做「有命。」』恶者道.『名曰有命之人也会死的吗。』人们道.『不论曰有命或曰无命.人都不免一死。名字只不过是符号罢了。你像是个不懂事的人哩。』他听了这话.就弃了对於名字的偏见.入都城去了。

    这时.有一个婢女因借了钱不还.她的主人等使她坐在门口.用绳抽打她。那婢女名曰『守宝。』他在街上走着.见这女人正被人殴打着.便问.『为甚麽殴打此人。』人们道.『因为这女人借了钱不还。』恶者道.『她叫甚麽名字。』人们道.『她曰「守宝。」』恶者道.『名字既曰「守宝.」为甚麽连所借之欵都不偿还呢。』人们道.『不论名曰守宝或曰无宝.她总是一个穷人。名字只不过是符号罢了。你像是个不懂事的人哩。』

    他更进一层弃了对於名字的偏见了。出了都城在大路上行走.途中见一迷路者.问道.『你走来走去干甚麽。』那人道.『实在是因为迷了路。』恶者道.『你叫甚麽名字。』那人道.『我曰「善旅。」』恶者道.『善旅也会迷路吗。』那人道.『不论名字是否曰善旅者.都会迷路的。名字只不过是符号罢了.你像是个不懂事的人哩。』

    他完全弃了对於名字的偏见.回到菩萨的地方来了。菩萨问道.『如何.你已找到称心的名字了吗。』他回答道.『师父啊.不论名曰有命或曰无命都要死的。不论名曰守宝或曰无宝都是贫乏的。不论名曰善旅或不曰善旅都会迷路的。名字只不过是符号罢了。福运不能靠了名字招致.是靠行事才得到的。不改名字也罢了。』菩萨将他所见之事与所为之事联结起来.唱出了下面的偈语。

    有命的死去.           守宝的贫穷.

    善旅者迷路.  恶者见了这些便回来了。

    结分

    佛既述此本生因缘.又道.『比丘们.不但今日.即在前生.这人也以福运是靠名字而得的。』最後把本生的今昔联结起来道.『那时的男子即今日这个男子.师傅之从者即佛之从者.师傅则就是我。』

    九八 邪商本生因缘 (〔菩萨=商人〕)

    序分

    此本生因缘.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就一个不正商人说的。舍卫城有甲乙二人合做生意。他们把货物装载在车上.下乡销售.获利而返。不正商人思忖道.『他已多时吃粗恶的食物.睡在不舒服的地方.很是疲乏着。回到自己家中以後.会任性吃各种美味的饮食.因消化不良而死吧。那时我就把这货物分作三分.把其中的一分给他的儿子们.我取其余二分吧。』因此之故.他嘴上虽说『今天分吧.明天分吧.』却始终没有分货物的意思。

    他虽不愿分.那个好商人却强迫他把货物分开了。好商人分了货物以後.到精舍去.礼拜世尊.寒暄毕.佛道.『很迟呢。从前你总是一到此处.就来访我的。』他就把迟来的原因禀告世尊。佛道.『信士啊.那人为不正商人.并不始於今日.在前生.他也是个不正商人。现在他想骗你.在前生他也曾想欺骗过贤人们。』接着就应好商人的请求.讲起过去之事来。

    主分

    从前.当梵与王在波罗奈城治国时.菩萨生在波罗奈商人的家里。命名之日.取名『贤人。』成年後.他与另一商人合做生意。那商人的名字曰『大贤。』他们将货物装在五百辆车子上.从波罗奈出发.到乡间去卖.赚了钱.再回到波罗奈来。当他们分货物时.大贤道.『我非得三分之二不可。』贤人道.『那是甚麽理由呢。』大贤道.『你是贤人.而我是大贤人。贤人得一分.大贤人得二分.这是理所当然的。』贤人道.『我们二人所出贩货的钱与牛等物不是完全一样的吗。你得二分何以是理所当然的呢。』大贤道.『因为我是大贤人呀。』二人这样互相争论着.终於吵闹起来了。

    後来.大贤心想.『我有妙计.』叫自己的父亲跑进了一株蚀空了的树中.说道.『父亲.我们来时.请你说一句「大贤人得二分是理所当然。」』便到菩萨的地方来.对菩萨道.『朋友.我应否得二分.那树神是知道的.那麽去求示於神吧。』说着就祈求道.『树神啊.请你裁判我们的诉讼。』於是他的父亲变换了声音.说道.『那麽试把事由供上。』大贤道.『神啊.这人是贤人.而我是大贤人。我们合资经商。这样谁应得多少呢。』树神道.『贤人应得一分.大贤人应得二分。』菩萨听到如此裁判诉讼.心想.『现在须得试验一下.他究竟是不是神.』於是拿了稻草来.塞住树洞.对他燃起火来。火燃起来以後.大贤人的父亲半身被烧.就爬上去抓住树枝.从树上堕地.唱出下面的偈语来。

    贤人实好.        大贤实不好。

    我为儿子大贤故.  身体被灼伤。

    他们把货物分做二分.各自取得应得之分.後来依其业报.各自投生於应生之处。

    结分

    佛道.『他在前生也是个不正商人。』佛既说此过去之事.又把本生的今昔联结起来道.『那时的不正商人即今之不正商人.好商人则就是我。』

    九九 超千本生因缘 (〔菩萨=阿闍棃〕)

    序分

    此本生因缘.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就凡人会提出来的质问说的。这故事见沙罗盘伽仙本生因缘〔第五二二〕中。某时.比丘众会集法堂.说道.『法友们.法将舍利弗曾把十力说得很简单的事详细加以说明哩。』於是便谈起长老的功德来。佛来到那里.问道.『比丘们啊.你们现在会集於此.作何谈论。』比丘众道.『是如此这般的事。』佛道.『比丘们啊.舍利弗把我所简单讲述的事详细说明.并不始於今日.在前生也曾如此。』接着就讲起过去之事来。

    主分

    从前.当梵与王在波罗奈城治国时.菩萨生在西北方婆罗门的家里.在得叉尸罗修习一切学术.後弃诸欲出家修仙.获得五神通与八禅定.住在雪山地方。他有五百个行者的弟子。後来在雨季时.他率领了行者的半数.到有人烟的乡里去摄取咸味与酸味的食物。

    时菩萨死期已至。弟子们询问菩萨所成就的造诣道.『你得到了甚麽美德呢。』菩萨说了一句『一无所成.』就生到光音天、梵天的世界去了。凡是菩萨.纵使修得色界定的.也不会因不可能的理由.生於无色界的。弟子们觉得『我们师父一无所成.』故不曾向他的墓场致敬。

    那些弟子回来.留守的弟子们问道.『师父在何处.』及闻知『师父已死.』上弟子就问.『问过师父所成就的造诣吗。』弟子们道.『是问过了。』上弟子道.『怎麽说。』弟子们道.『说是一无所成.所以我们不曾向师父致敬。』上弟子道.『你们没有理解师父所说的意思。师父已得到了无所有处定了。』他虽反复地说.他们却不相信。菩萨晓得了此事.觉得『愚鲁之辈.不信我上弟子的话。我把这缘由显给他们看看吧.』遂从梵天界到来.在道院上显示大威神力.立在空中.称赞着上弟子的智慧力.唱出下面的偈语来。

    超过千数的无智者集在一处.  悲泣至一百年.

    不及一智慧者.           领悟所说的意义。

    大士这样立在空中说法.使行者们心折後.就回到梵天界去了。那些行者们寿终後.亦生於梵天界.

    结分

    佛作此法话後.把本生的今昔联结起来道.『那时的上弟子是舍利弗.大梵天则就是我。』

    一〇〇 嫌恶色本生因缘 (〔菩萨=王〕)

    序分

    此本生因缘.是佛在孔地耶村附近孔达陀那林时.就拘利耶王的公主须波婆沙说的。她是一个信心深厚的妇人.那时怀孕已七年之久.忽起阵痛.七日间感到剧痛。她虽为此剧痛所苦.心里仍这样想念.『那世尊为使人脱离此种痛苦而说法.所以为等正觉者。世尊的弟子们为欲脱离此种痛苦而修行.所以是真正的修行者。涅盘没有此种痛苦.所以是大安乐之所。』她靠这三个念头.忍受着苦痛.叫丈夫到佛的地方去.传达自己的消息与致敬之语。佛听了致敬的传言.说道.『拘利耶王的公主须波婆沙啊.愿你安泰.愿你平安产下壮健的儿子。』世尊这样一说.公主果然平安产下了壮健的儿子。丈夫回到家中.见已生一子.便说『真不可思议.』对於如来的威力.心中充满了不可思议稀有之念。

    须波婆沙产後.想对佛与其弟子们作七日供养.复叫丈夫去邀请。时佛与其弟子们.同在大目犍连长老的信者之家受供。佛为了要给与须波婆沙以供养的机会.差人至长老的地方.请他答应.七日间与比丘众一同去受她的供养。到了第七日.须波婆沙把儿子悉婆利王子打扮了.使他礼拜佛与比丘众。顺次礼拜後.复带儿子到舍利弗长老的地方来。长老向他点点头.说道.『悉婆利啊.你好吗。』他道.『尊师.我怎麽能好呢。我住在血壶之中有七年之久哩。』便继续与长老交谈。须波婆沙听了他的话.觉得『我儿生後不过七天.竟能与坐在佛之次席的法将〔舍利弗〕讲话了.』心中充满了欢喜之情。佛问道.『须波婆沙啊.你还想再有个这样的孩儿吗。』公主答道.『尊师.如能再得七个这样的儿子.则於愿已足。』佛致祝贺之辞.表示了随喜之意而去。悉婆利王子到了七岁.就归依佛教.满二十岁後.受具足戒.为善业者.为所得第一人者.使大地发声.昇至阿罗汉位。在善业者中.处最上之地位。

    一日.比丘众集合法堂.互相谈论道.『各位法友.悉婆利长老是那样的大善行者.久立誓愿.已得入涅盘之身.然却住在血壼之中至七年之久.七日间受生产之苦。母子都受尽了大苦恼。这是由於甚麽业呢。』佛来到那里.问道.『比丘们啊.你们此刻会集於此.谈论何事。』比丘众禀告道.『谈着如此这般的事。』佛道.『比丘们啊.大善行者悉婆利住在血壼中至七年之久.在七日间受生产之苦.都是由於他的夙业。须波婆沙受怀胎之苦至七年之久.在七日间受生产之苦.也是由於自己的夙业。』接着就讲起过去之事来。

    主分

    从前.当梵与王在波罗奈城治国时.菩萨投生於波罗奈国王元妃的胎里.生後达成年时.在得叉尸罗修习一切学术。父死以後.继承王位.公正治国。时拘萨罗国王率大军来攻波罗奈城.杀害其王.强占其元妃为自己的元妃。当时波罗奈王的王子於父死时.从阴沟中逃出.纠集兵马回到波罗奈城.驻在城的附近.送信给国王说.『把王位让还.否则请战。』国王送回信去说.『战吧。』王子的母亲听到了这个消息.送信给王子说.『用不着交战.可围住波罗奈城.将四方交通截断.绝其柴、水与粮食.待人民疲困时.可不战而把城取得。』他听了母教.在七日间断其交通.将城封锁起来。城中的人因交通断绝.於第七日取了国王的首级.献给王子。王子入城即了王位.後来依其业报.投生於应生之处。

    结分

    他在七日之间断绝了交通.将都城封锁而占领之。其业报是住在血壼中七年.七日间受生产之苦。但他曾伏在最胜白莲〔佛〕的足下.说『我要成为所得第一人者.』行大施.作祈愿.在毗婆尸佛时.与都城住民们一同供养价值千两的酪丸.而作祈愿。因此功德之力.得成为所得第一人者。须波婆沙因送信去说.『儿啊.可封锁都城而取之.』致胎内怀了七年的身孕.受七日间的生产之苦。佛述此过去之事毕.以等正觉者的地位唱出了下面的偈语。

    现不快为快.  现不可爱为可爱.

    现苦为乐.  以克服不注意之徒。

    佛作此法话後.又把本生的今昔联结起来道.『那时.封锁都城而得王位的王是悉婆利.其母即须波婆沙.父亲波罗奈王则就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