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亨释书卷第十六

虎关师鍊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无错小说网 www.wucuo.org,最快更新元亨释书最新章节!

    济北沙门 师链撰

    力游九    百济国昙慧    高丽国慧便    百济慧聪    高丽慧慈    百济观勒    高丽僧隆    百济慧弥    高丽昙徵    吴国福亮    唐国神睿    唐道璿    唐道荣    慧济法师    僧旻法师    慧隐法师    智通法师    智凤法师    净达法师    行善法师    兴福寺玄昉    行贺法师    梵释寺永忠    灵岩寺圆行    安祥寺慧运    唐补陀落寺慧萼    真如法师    奝然法师    宋吴门寺寂昭    宋传法院成寻    愿杂十之一    古德一    丰国    德齐    德积    慧妙    道显    道信    法员    弘曜    慧忠    行表    仁秀    澄睿    慈恒    寿远    守宠    道诠    承俊    良真

    释昙慧。百济人。钦明十五年二月共道深本国贡来。

    释慧(【考】慧下文或作惠)便。高丽国人。敏达十三年苏马子奏取百济弥勒石像。於石川宅侧创殿安置。时无奉香火者使梁人司马达等四方寻求沙门。於播州得似比丘者问之。对曰。此方不敬沙门故我混俗耳。乃便也。马子贵为师。

    释慧聪。百济人。崇峻元年三月贡来。聪有戒学。苏马子受问戒法。

    释慧慈。高丽人。推古三年五月贡来。皇太子丰聪师之。与百济慧聪同弘佛教。四年冬法兴寺成勑慈及聪同居。二十三年归本邦。

    释观勒。百济人。推古十年十月贡来。有学术献历本及天文地理方术之书。太子耳聪曰。吾在衡山勒为弟子。好星宿度数山河利害事。我呵其涉艺术杂真乘。夙因不竭追我而来。犹言星历。三十二年四月有沙门杀祖父者。朝廷初置僧正捡挍僧尼。勒当遴选为僧正。

    释僧隆。高丽人。推古十年十月共沙门云聪来。

    释慧弥。推古十七年四月百济人赴吴国。其舡漂流至肥後州。州吏告大宰府。府以闻。勑令其舟人送本邦。时弥沙门道欣等慕国化上表请留。诏居元兴寺。

    释昙微。推古十八年三月高丽国贡来。沙门法定共之。微涉外学善五经。又有伎艺。造碾磑工彩画。

    赞曰。昔者 神功圣后神武震海外。三韩共为远藩。而贡献相续。八师或偕计吏或观国光。想咸传法之才也。年祀寝远化迹不详。故予於是并系缀焉。然慧慈抠上宫之衣。观勒始僧[契-大+石]之任。不为无得矣。呜呼昙慧道深者此方之腾兰也。惜哉古记阙焉。

    释福亮。吴国人。受三论于嘉祥。齐明四年内臣鎌子於陶原家精舍请亮讲维摩诘经。

    释神睿。唐国人。居元兴寺讲唯识。世言得虚空藏菩萨灵感。灵龟三年勑曰。沙门神睿。学达三空。智周二谛。戒珠光洁。慧海波深。宜施食封五十户。天平九年化。

    释道璿。唐国人。居东都大福先寺。留学普照荣睿谕诱赴东。天平七年来。勑馆大安寺西唐院。璿善禅律。于时本朝乏戒学。朝廷请为戒师。不倦授受。尝曰。所以成圣必由持戒。常诵梵网。其音清亮如出金石。闻者感动。十五年同寺行表年七十三腊五十二於兴福寺北仓院就璿重受戒法。璿曰。此老比丘为法忘身。心无贡高又可贵也。乃告曰。篇聚者被身而已。我有心法曰如来禅。昔三藏菩提达磨自天竺来付此法于慧可。僧璨。道信。弘忍。神秀。七传至我师普寂。我师始在嵩山传唱禅法。道誉闻帝扆。诏入东都居华严禅苑。故世曰华严尊者。我从华严得。以付汝。便广说法要。表忻然领受。晚老病退居比苏寺。四序季月修礼忏供。乃着发愿文。璿与仆射吉备真备善。灭後仆射纂行实云。

    释道荣。唐人。尤善梵呗。

    赞曰。法水之注扶桑也。滥觞於百济。沃日於大唐。此土学佛之流靡以支那不为本乡。四师事游化。可钦余烈遗芳也况又产本乡乎。

    释慧(【考】慧下文或作惠。)济。共沙门慧先入唐留学。推古三十一年七月从新罗大使智洗尔来归。初同志十数人。归朝只济先二人而已。或留唐或夭殂。本朝之远游济等为始焉。

    释僧旻。入唐留学。舒明四年八月从唐使高表仁共沙门灵云来归。孝德帝即祚。以才勑为国博士。大化六年二月穴户献白雉。宣问群臣。又问旻。旻奏曰。休祥也。语涉经史博物详正。因此改元白雉。四年五月旻病。帝幸房问病。口勑恩旨。六月寂。帝使官使吊赙。太后太子皆吊丧。

    释慧隐。入唐留学。舒明十一年九月从新罗使来归。白雉三年於宫中讲无量寿经。沙门慧资为问者。

    释智通。齐明四年七月共沙门智达入唐。谒三藏法师玄弉学唯识。白凤元年三月为僧正。

    释智凤。大宝三年入唐学唯识。僧正义渊凤之徒也。

    释净达。入新罗求法。庆云四年五月来归。和铜二年十月右仆射不比等就[木*甫]槻道场延达修维摩会。

    释行善。入高丽求法。养老二年来归。善在高丽行逢洚水桥绝无舟。立断桥上潜念观音。须臾老翁棹舟而来载善行。着岸之後老翁俄隐。舟又不见。善知观自在应现发誓刻像日夜敬礼。彼国称善为河边菩萨。归朝时怀像而返。安兴福寺。一日其像俄失。不知所在。

    赞曰。震旦之求法者。曹魏甘露中朱士行始到于阗而归。东晋义熙之始法显达於中印度。尔来诸子憧憧络绎。济先二师者本朝之行显乎。旻公优才补博士非释门之幸。而梁武帝充慧超寿光殿学士。唐太宗封智威朝散大夫之类又多在是。吾人之不得已也。隐达二公对君相而讲论。不为不遇矣。行善入高丽。净达赴新罗。惜乎止於士行也。

    释玄昉。姓阿刀氏。从义渊学唯识。灵龟二年奉勑入唐。谒智周法师禀相宗深旨。唐帝赐紫衣。天平七年伴大使多治广成归以传来经论章疏五千余卷及佛像等献尚书省。八年赐封一百户田一百亩及扶翼童子八人。九年八月为僧正。十八年六月筑紫观世音寺成。昉为庆导师。乘舆入殿。忽空中捉提昉。昉腾不见。後日昉头落兴福寺唐院。盖藤广继之灵为之也。其灵今之松浦明神也。昉之传来经籍勑藏兴福寺。

    赞曰。夫人虽有才行不治者不为丈夫也。昉以俊才事远游。传来经书数千卷。受 圣皇渥遇岂不伟乎。世言昉通花鸟使于藤室。故与藤氏有隙。今见遭捉身首异处。恐其然乎。不尔者即是传法之一高僧耳。谁敢间然。又岂有夭乎。故吾曰行不可不治矣悲哉。

    释行贺。姓上毛氏。和州广濑郡人。十五出家。二十受具足戒。二十五奉勑入唐留学。学唯识台教两宗。在唐七年。传来经疏五百余卷。诏付少学。三十人禀其业。又勑明一法师试所学。一诰问二教。稍有窒碍。一呵曰。久经岁华学植肤浅。何乖朝寄哉。贺大愧垂泪。於时朝议曰。长途一踬何妨千里之行。大树折枝岂忘百亩之荫。贺着法华疏弘赞略赞唯识议等四十余卷。(【考】此句中文字恐可有错落)延历二十二年二月卒。岁七十五。

    赞曰。王齕数败廉颇而颇不害为良将。长途大树阙於朝议。贺公不多违朝寄哉。

    释永忠。京兆人。姓秋筱氏。宝龟之初入唐留学。延历之季随使归。涉经论解音律。善摄威仪斋戒无缺。桓武帝勑主梵释寺。弘仁七年四月灭。岁七十四。遗表上唐所得律吕旋宫图。日月图各二卷。律管十二枚。埙一枚。

    释圆行。果隣法师之徒也。入唐从青龙寺义真和尚受两部密教。承和六年归。居灵嵓寺。传来经书六十九部一百三十三卷。

    释慧运。洛城人东寺实慧之徒也。承和五年共圆仁师同舟入唐。十四年归。为安祥寺第一世。贞观十三年九月卒。年七十四。

    赞曰。谁言震旦万里海咸。问津诸子舳舻相衔。忠归。行往。运又驰帆。孳孳吾党。今我古监。

    释慧萼。齐衡初应橘太后诏齎币入唐。着登莱界。抵雁门上五台。渐届杭州盐官县灵池寺。谒齐安禅师通橘后之聘。得义空长老而归。又入支那重登五台适於台岭感观世音像。遂以大中十二年抱像道四明归本邦。舶过补陀之海滨附着石上不得进。舟人思载物重屡上诸物。舶着如元。及像出舶能泛。萼度像止此地不忍弃去。哀慕而留。结卢海峤以奉像渐成宝坊。号补陀落山寺。今为禅刹之名蓝。以萼为开山祖云。

    赞曰。萼公者行止可谓合道矣。奉橘而行。空共而归。我不见掖庭不知灵池。唯道而已。抱像而发。舶黏而止。我弗怕异域弗忆故里。唯道而已。蔽芾白花萼师所茇。百世之下佛阅祖阀於戱道之合者乎。

    释真如。大同帝第三子也。大同四年皇太弟(弘仁帝)受禅即祚。尊大同帝为太上皇。立高岳皇子为皇太子。即如也。尚侍藤药子及兄仲成劝上皇为变。事发觉。上皇薙发。药子仲成伏诛。乃废太子。太子元有出尘之志。为沙门居东大寺性聪敏志气宏迈。学涉内外。习三论於道诠。禀密教於空海。既而得阿闍梨位。勤於教授。尝言密乘奥秘此方未尽。当入大唐质所疑。彼地若此土远踰葱岭焉。贞观三年上表奏事。四年泛海入唐。遍询名德不充如意。遂杖锡西迈。翩翩孤影流离绝域。元庆五年在唐留学沙门中瑾寄书来曰。如皇子过流沙。传闻到罗越国逆旅迁化。

    赞曰。丈夫贵气志不言功业也。有气志者功业自备。盖功业者天也。气志者德也。苟有德者岂言功业之成否於其间哉。夫海师居东场。仁公坐北坛。当是时密学之盛也西唐不如矣。如公眇视东北直跨沧波。睥睨支那横截流沙。其志锋不可触也。犹湛卢豪曹。虽弉净而不多让矣。自推古至今七百岁。学者之事西游也以千百数。而跂印度者只如一人而已。吾以如为求法之魁者是也。

    释奝然。居东大寺。学三论。又受密乘于元杲。永观元年秋入宋。东大寺送书青龙寺。比睿山寄信天台山。然持二书着宋地。太宗太平兴国八年也。巡礼胜地历观明师。遂於汴都西华门外启圣禅院礼优填第二模像。乃雇佛工张荣模刻而得之。太宗诏问我皇系历祚。然答词祥备。君臣称叹赐紫衣。辞上五台。雍熙三年上台州郑仁德舡归。永延元年也。然得大藏五千四十八卷。及十六罗汉画像。其优填模像见今在嵯峨清凉院。长和五年卒。

    释寂昭。谏议大夫江齐光之子也。俗名定基仕官至参州刺史。会失配。以爱厚缓丧。因观九相深生厌离。乃割冠缨投睿山源信之室。早名讲学。长保二年信作台宗问目二十七条。付昭寄南湖知礼法师。礼延昭为上客。丞相丁晋公钦昭德义。礼答释成。昭欲持归本土。晋公思留之啗以姑苏山水之美。昭爱其奇秀止于吴门寺。令其徒送礼答释。晋公披襟厚遇。昭有黑金水瓶。与晋公以诗曰。提携三五载。日用不曾离。晓井斟残月。塞炉释碎凘。鄱银难免侈。莱石易成亏。此器坚还实。寄公应可知。初景德元年昭上进无量寿佛像。本朝名刻也。真宗大悦。赐紫方袍。

    赞曰。然昭二师称于宋地。也见宋诸书焉。二师恐有本乎。如昭师源信主法智友晋公。可谓善择焉。瓶诗予得杨文公谈苑。昭之绪余尚又被采文公。况其本乎哉。

    释成寻。姓藤氏。簪绂之胄也。事石藏文庆禀密教。延久四年三月乘宋商孙忠船着苏州界。神宗熙宁五年也。登天台游五台。西台见五色云。东台见圆光。光照寻身。光中现群菩萨。其数一万许。南台见金色世界。返入汴京。神宗召见延和殿赐紫衣绢帛。勑舘太平兴国寺传法院。时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太夫试鸿胪卿宣梵大师赐紫日称奉勑从事翻译。称者中天竺人。东来已二十六年。同预者朝散大夫试鸿胪小卿宣秘大师赐紫慧贤。梵才大师赐紫慧询二人宋人。证梵义西天广梵大师赐紫天吉祥中印度人。又笔受缀文证义等皆悉备足。寻与梵宋硕师亲炙游处。六年天下大旱。神宗闻寻有密学。勑於瑶津亭修祈雨密法。寻谓本邦宿德游此方名尤显者十数人。未有承诏旨也。今我攘宋地之灾沴又为本国之光华。便修法华法。至第三日夜雷电闪鸣大雨彻旦。神宗遣使贺慰。宣曰乞延修七日沾洽率土。寻依勑。霖雨三日。神宗幸坛所烧香。翌日归传法院。勑送茶果达嚫若干。後十余日赐号善慧大师。又勑加译场监事。张太保问曰。日本国又有灵如闍梨者乎。对曰。我国密乘甚盛感应如响。我之俦岂得齿乎。太保叹曰。西天日照三藏祈雨五日而得。中天慧远慧寂七日而应。未有如闍梨三日之速矣。此岁有本朝舶便。寻奏取新译经三百余卷寄来。寻在大云寺时常读法华。一日青衣童子来屋上闻经。众人皆见。童忽隐。大云之宝塔院东南有大槻树。寻诵经中夜无风其枝自折。侵晓童来谂曰。伊势太神宫传语。闍梨诵经声极梵天。我虽不离本宫常来闻之。今夜又率眷属来。诸神多居树上故枝折耳。愿师莫讶也。语已不见。或时修不动供。本像摇舌语话。护摩时尊像现炉烟中。寻临终顶上放光三日不灭。漆全身安传法院云。

    赞曰。予游大云寺问寻事。主事出像示之。容质浑厚实有德之仪也。上有赞曰。禀粹日天。为释之贤。分灯智者。接踵奝然。观国之光。蒙帝之泽。聿遘良工。遽传高格。慈相克肖。乾城妄瞻。沧浪万里。秋空一蟾。遐寄归舸。众仰无厌。署曰。译经证义文慧大师智普述。熙宁六年癸丑孟夏初五日记。亦有十八罗汉及僧伽像。其画妙细良绝笔也。主事曰。宋后嚫寻。寻共肖像寄来。予见像赞及名画等信寻之立宋地之不妄矣。

    愿杂十之一

    古德一

    予读日本纪。钦明之後沙门之见国史者斑斑在焉。又古记遗编每每得之。只其事迹略焉。今掇片事只蹟系於此。庶几不陨昔贤之名也。昔太史公立仲尼弟子传。太半姓名而已。今之片只者不为僭越矣。

    释丰国。用明二年四月上语群臣曰。朕欲归三宝卿等议之。时守屋胜海等皆沮之。苏马子奏曰。圣勑讵有异谋乎。於是乎皇弟穴穗王子引丰国法师入内。

    释德齐。梁人司马达等之子也。崇峻三年与汉人善聪等八人同出家。

    释德积。推古三十二年始置僧都。积当选任之。

    释慧妙。大化元年孝德帝救为百济寺主。白凤八年病。帝遣草壁皇子讯疾。明日寂。诏三皇子吊之。

    释道显。天智元年三月唐人新罗人伐高丽。高丽时为吾西藩乞救。上发兵赴海外。四月鼠产闲马尾。朝廷恠恐。显奏曰。高丽属我乎。果然。

    赞曰。予读唐书。高宗龙朔二年者当吾天智即位之岁也。龙朔元年三道伐高丽。二年围平城不克。以国史考之。宜乎不克也。又以证唐史之实矣。昔我神功圣后征新罗时。百济高丽震恐附庸。其後或叛亦征。朝贡相继为我藩国。吾思其间或叛者隋唐之伐与。至此名援於吾者以附庸之久而王化之顺与。显师以方推术。可谓博物矣。

    释道信。虾夷人。持统三年奏求出家。与自得奉勑得度。此岁新罗献弥陀金像。朝廷责失礼还贡献物。新罗恐。得奏求其像。许而赐之。

    释法员。持统十年近州益须郡醴泉出。诏员及善往真义等至彼试尝。

    释弘曜。居药师寺。究经论决疑难。年八十六灭。

    释慧忠。山州人。姓秦氏。论义入微。时号智者。又事游化。晚归本邦终。年七十余。

    释行表。和州葛上郡人。为近州讲师。尝受道璿禅师禅要付上足最澄。延历十六年化。岁一百四十。

    释仁秀。豫州人。姓物氏。学业超迈而操行不精。大同三年三月卒。

    释澄睿。京兆人。姓岗屋氏。粹经论。弘仁八年三月寂。

    释慈恒。京兆人。姓茨田氏。学唯识。尤善因明。才多而少行。人或言之。天长四年二月卒。年六十五。

    释寿远。武州人。姓橘氏。学三论于安证法师。又善因明。承和五年十二月逝。年六十八。

    释守宠。赞州人。姓佐伯氏。从护命法师学相宗。长论辩。承和八年十二月寂。年五十八。

    释道诠。武州人。居法隆寺。学三论。世言於和州福贵寺修求闻持法得自然慧。贞观十八年逝。

    释承俊。居东大寺。学唯识兼真言。尝建劝修寺。

    释良真。姓源氏。永长元年三月承保帝幸西京禅房。真以所传南天竺国龙智阿闍梨五钴杵献於帝。帝大悦。

    赞曰。诸师者我不得已而列之也。又近世负时名者讲律之中有焉。禅门尤多。所谓云山叟。圆镜堂。悟桃溪。明南浦慧痴兀。日高峰之俦吾欲尽采收。或使人寻覔。或就其徒乞求。三四回七八到而皆不得焉。盖我国朴质不事记述自古而然。故大贤大德霣没不闻。今之世又是也。而余已淈修之泥。扬撰纂之波。庶可畏之君子餔续补之糟。▆拾遗之醨乎。

    元亨释书卷第十六 终

    (日本国延文庚子六月有 旨入毘卢大藏济北禅庵寓居比丘单况谨募众缘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