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名卷第七

刘熙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无错小说网 www.wucuo.org,最快更新释名译注最新章节!

    释用器第二十一

    【题解】

    用器,指使用的器物,器具。《礼记·王制》:“用器不中度,不粥于市。”郑玄注:“用器,弓矢、耒耜、饮食器也。”本篇解释器物工具之类的得名之由,所列的器具都是农业生产用具,有很多器具我们现在的农村依然在使用。

    21.1 斧①,甫也②。甫,始也,凡将制器③,始用斧伐木④,已乃制之也⑤。

    【注释】

    ①斧:斧子。砍物的工具,有柄。

    ②甫:开始。

    ③制器:制造器物,制作器具。

    ④伐:原作“代”,据蔡天祜刊本、疏证本等改。伐,砍斫。

    ⑤已乃:旋即,不久。

    【译文】

    斧,得名于“甫”。甫,是开始的意思,凡是打算制造器具的,都一开始先用斧头砍伐树木,随即制作器物。

    21.2 镰①,廉也②,体廉薄也③,其所刈④,稍稍取之⑤,又似廉者也⑥。

    【注释】

    ①镰:镰刀。

    ②廉:狭窄。引申指少。

    ③廉薄:窄而薄。

    ④刈(yì):割取。

    ⑤稍稍:渐次,逐渐。也指稍微,微微。即一点一点地,慢慢地。

    ⑥廉者:廉洁的人。

    【译文】

    镰,得名于“廉”,刀体又窄又薄,它所割的东西,一点点地拿取,又好像廉洁的人。

    21.3 斨①,戕也②,所伐皆戕毁也③。

    【注释】

    ①斨(qiāng):斧的一种,古代指装柄的孔为方形者。

    ②戕(qiāng):毁坏,损伤。

    ③戕毁:损坏,毁坏。

    【译文】

    斨,得名于“戕”,它砍伐的物体都损伤毁坏了。

    21.4 銶①,雠也②,所伐则平③,如讨仇雠也④。

    【注释】

    ①銶(qiú):原作“仇矛”,据顾广圻、吴志忠本、吴翊寅校改。銶,古代的一种凿子,一说为独头斧。

    ②雠(chóu):仇敌。

    ③伐:平毁,铲除。

    ④讨:征讨,诛杀。仇雠:仇人,冤家对头。

    【译文】

    銶,得名于“雠”,它铲削的地方变平了,就像讨伐铲除仇敌一样。

    21.5 锥①,利也②。

    【注释】

    ①锥:锥子,尖端锐利的用来钻孔的工具。

    ②利:锋利,锐利。

    【译文】

    锥,十分锐利。

    21.6 椎①,推也②。

    【注释】

    ①椎(chuí):敲打、捶击的工具。

    ②推:向外用力使物体移动。

    【译文】

    椎,得名于“推”。

    21.7 耒①,亦推也②。

    【注释】

    ①耒(lěi):木制的翻土农具。按,本条原与上条相连,据段玉裁、吴志忠本校提行别起,另成一条。

    ②推:原作“椎”,“推”之形讹,据疏证本、吴志忠本等校改。

    【译文】

    耒,也得名于“推”。

    21.8 凿①,有所穿凿也②。

    【注释】

    ①凿(záo):凿子,打孔、挖槽的工具。

    ②穿凿:开凿,挖掘。穿,凿通,穿孔。

    【译文】

    凿,它能穿透挖通物品。

    21.9 镌①,也②,有所入也。

    【注释】

    ①镌(juān):用以破木、雕凿的器具。

    ②(zūn):戈柄下端圆锥形的金属套,可以插入地中。此指插入地中。

    【译文】

    镌,得名于“”,它能钻刺进入物品。

    21.10 耜①,齿也②,似齿之断物也。

    【注释】

    ①耜(sì):耒下铲土的部件,初以木制,后以金属制作,可拆卸置换。一说,耒、耜为独立的两种翻土农具。

    ②齿:原作“似”,据卢文弨、疏证本等校改。疏证本曰:“今本作‘似也’,据《太平御览》引改。”齿,门牙。

    【译文】

    耜,得名于“齿”,像门牙那样能截断物品。

    21.11 犁①,利也,利则发土绝草根也②。

    【注释】

    ①犁:耕地翻土的农具。

    ②发:挖掘。绝:断绝,净尽。

    【译文】

    犁,得名于“利”,锋利就能挖开土地断绝草根。

    21.12 檀①,坦也②,摩之使坦然平也③。

    【注释】

    ①檀(tán):形制未详。疑似耙(bà)、耰(yōu)一类的农具,用以碎土、平地。

    ②坦:原作“垣”,据疏证本、邵晋涵等校改,下同。疏证本曰:“坦,今或讹作‘垣’,据《太平御览》引改。”坦,平直,广阔。

    ③摩:把物体磨平滑,整土使平。

    【译文】

    檀,得名于“坦”,切磨土块使土层平坦。

    21.13 锄①,助也,去秽助苗长也②。齐人谓其柄曰“橿”③,橿然正直也④;头曰“鹤”,似鹤头也。

    【注释】

    ①锄:松土和除草用的农具。

    ②秽(huì):杂草。

    ③齐:古国名。在今山东泰山以北黄河流域和胶东半岛地区。橿(jiāng):锄柄。

    ④橿然:直貌。正直:不偏斜,不弯曲。

    【译文】

    锄,得名于“助”,除去杂草帮助禾苗生长。齐国的人把锄头把儿叫作“橿”,因为它不斜不曲;把锄头的头部叫作“鹤”,因为它的样子像鹤的头。

    21.14 枷①,加也,加杖于柄头②,以挝穗而出其谷也③。或曰“罗枷”,互杖而用之也④。或曰“丫丫”,杖转于头,故以名之也。

    【注释】

    ①枷(jiā):即连枷。由一个长柄和一组平排的竹条或木条构成的农具,用来拍打谷物使脱粒。

    ②杖:棍棒或棒状物。

    ③挝(zhuā):击,敲打。

    ④互:原作“三”,据疏证本、叶德炯校改。互,交互,交错。

    【译文】

    枷,得名于“加”,把棍棒加在连枷柄的一头,用来敲打谷穗而掉出谷粒。有的人把它叫作“罗枷”,因为是把棍棒交错起来使用的。有的人把它叫作“丫丫”,棍棒在连枷头部旋转作响,所以用它命名。

    21.15 锸①,插也②,插地起土也③。或曰“销”④。销,削也⑤,能有所穿削也。或曰“铧”⑥。铧,刳也⑦,刳地为坎也⑧。其板曰“叶”⑨,象木叶也⑩。

    【注释】

    ①锸(chā):锹。插地挖土的工具。

    ②插:刺入,穿入。

    ③起土:挖土,掘土。

    ④销:掘土削木用具。

    ⑤削:斜切,斜着铲。

    ⑥铧(huá):锹。

    ⑦刳(kū):挖,挖空。

    ⑧坎:坑。

    ⑨板:木板,片状木材。此指锸头破土的扁平部分。

    ⑩木叶:树叶。

    【译文】

    锸,得名于“插”,插进地里挖土。有人把它叫作“销”。销,得名于“削”,它能够挖掘铲削土地。有人把它叫作“铧”。铧,得名于“刳”,因为它挖地成坑。锸的板片叫作“叶”,因为它像树叶。

    21.16 杷①,播也②,所以播除物也。

    【注释】

    ①杷(pá):原作“把”,“杷”之形讹,据卢文弨、疏证本等校改。杷,一端有柄,一端有齿,用以聚拢、耙梳谷物或整地等的农具。

    ②播:分散。

    【译文】

    杷,得名于“播”,用来分散或清除杂物。

    21.17 柫①,拨也②,拨使聚也。

    【注释】

    ①柫:原作“拂”,“柫”之形讹,据卢文弨、疏证本、巾箱本校改。疑当写作“朳(bā)”,无齿杷。《方言》第五“杷”晋郭璞注:“有齿曰杷,无齿为朳。”苏舆校:“上已释‘枷’,不应别出‘柫’,此当属‘杷’为义,文有脱误。”

    ②拨:拨动。

    【译文】

    柫,得名于“拨”,拨动散乱的农作物使之聚拢。

    21.18 耨①,以锄②,妪耨禾也③。

    【注释】

    ①耨(nòu):小手锄,除草、间苗的农具。

    ②以:通“似”。

    ③妪:通“伛(yǔ)”。曲背,弯腰。耨:用耨除草。

    【译文】

    耨,像锄头,是弯着腰为禾苗锄草的工具。

    21.19 镈①,亦锄类也。镈,迫也②。

    【注释】

    ①镈(bó):原作“鑮(bó)”,据卢文弨、段玉裁、疏证本校改。疏证本曰:“‘镈’本皆作‘鑮’,非。《毛诗·臣工》云:‘庤乃钱镈。’传云:‘镈,鎒。’‘鎒’‘槈’同,字或从‘金’。”镈,古代除草的一种短柄锄,一说为阔口锄。

    ②迫:逼近,接近。

    【译文】

    镈,也属于锄头一类。镈,得名于“迫”。

    21.20 ①,沟也,既割去垄上草②,又辟其土以壅苗根③,使垄下为沟,受水潦也④。

    【注释】

    ①(gōu):镰刀之类。

    ②垄:田埂,田间稍稍高起的小路。

    ③辟(pì):开,打开。又指开垦。壅(yōng):在植物根部培土或施肥。

    ④受:盛,容纳。水潦(lǎo):因雨水过多而积在田地里的水或流于地面的水。

    【译文】

    ,得名于“沟”,既能割去田垄上的杂草,又能挖开土壤用来为禾苗根部培土,使田垄下面形成水沟,用以接受积水。

    21.21 鉪①,杀也②,言杀草也③。

    【注释】

    ①鉪(dì):卢文弨、疏证本、巾箱本校改作“鏺(pō)”。按,“鉪”应指一种刀类农具,形制未详。疑“鉪”或是“(zhá)”,铡草刀。

    ②杀:灭,除去。

    ③杀草:除草。

    【译文】

    鉪,得名于“杀”,说的是它能除去杂草。

    21.22 铚①,获黍铁也②。铚铚③,断黍穗声也。

    【注释】

    ①铚(zhì):短镰刀。

    ②获:收割庄稼。黍:五谷之一。籽实称黍子,淡黄色,去皮后北方通称黄米,性黏。铁:铁制的器物,指农具。

    ③铚铚:犹“挃挃(zhì)”。收割禾谷的声音。

    【译文】

    铚,是割黍的铁制农具。铚铚,割断黍穗的声音。

    21.23 釿①,谨也②,板广不可得制削③,又有节④,则用此釿之⑤,所以详谨⑥,令平灭斧迹也⑦。

    【注释】

    ①釿(yín):即锛(bēn),平木器,削平木料的平头斧。一种向下向内用力削平木料的工具,形制似镢而较小。也称为“锛子”“锛锄”。

    ②谨:谨严,严格。

    ③制:断切。削:用刀斜切。

    ④节:树木条干间坚实结节的部分。

    ⑤釿(yǐn):砍削,锛刨。

    ⑥详谨:审慎,谨慎。详,审慎。

    ⑦平灭:削平,消灭。斧迹:斧头砍削以后留下的高低不平的痕迹。

    【译文】

    釿,得名于“谨”,木板宽广不能砍削,又有结节,就用这个锛刨,因此需要谨慎细致,用它削平消灭斧头砍斫的痕迹。

    21.24 鐁①,鐁弥也②,釿有高下之迹③,以此鐁弥其上而平之也④。

    【注释】

    ①鐁(sī):用以刮平木材的工具,其形类似于刮刀,后演变为刨。

    ②鐁弥:犹“(sī)磨”。摩擦。

    ③高下:高和低。

    ④平:使之平。

    【译文】

    鐁,得名于“鐁弥”,砍斫有高低不平的痕迹,用这种工具磨削它的上面来使它变平。

    21.25 锯①,倨也②,其体直,所截应倨句之平也③。

    【注释】

    ①锯:具有许多尖齿用以剖开木料等的工具。

    ②倨(jù):直。

    ③截:断,割断。应(yìng):符合,适应,顺应。倨句(gōu):物体外表直曲的程度。句,弯曲。平:旧时的一种衡量标准。

    【译文】

    锯,得名于“倨”,它的形体平直,用它截断的木料适应正直和弯曲的衡量标准。

    21.26 钃①,诛也②,主以诛除物根株也③。

    【注释】

    ①钃(zhú):镢锄之类的农具。

    ②诛:除去,芟除。

    ③主:主宰,主持,掌管。此指功能。诛除:诛灭,灭除。根株:植物的根和主干部分。

    【译文】

    钃,得名于“诛”,功能是用来除去植物根部和主干部分。

    释乐器第二十二

    【题解】

    乐器,指能发乐音、供演奏音乐使用的器具。《周礼·春官·典同》:“凡为乐器,以十有二律为之数度,以十有二声为之齐量。”本篇解释各种乐器的得名之由。

    22.1 钟①,空也,内空受气多②,故声大也。

    【注释】

    ①钟:古代乐器。用铜或铁制成,中空,悬挂于架上,以棒叩击发音。

    ②受气:容纳空气。受,盛,容纳。

    【译文】

    钟,得名于“空”,内部空洞容纳的空气多,所以声音宏大。

    22.2 磬①,罄也②,其声罄罄然坚致也③。

    【注释】

    ①磬(qìng):古代打击乐器。用玉、石或金属制成,状如曲尺,悬挂于架上,击之而鸣。

    ②罄:通“磬(qǐng)”。击石声。

    ③罄罄:犹“磬磬”“铿铿(kēng)”。形容声音洪亮。坚致:坚固细密。

    【译文】

    磬,得名于“罄”,它的声音铿铿响显得坚硬细密。

    22.3 鼓,郭也①,张皮以冒之②,其中空也。

    【注释】

    ①郭:通“廓”。广大,空阔。

    ②张:本指把弦绷在弓上。此指绷皮。冒:蒙住。

    【译文】

    鼓,得名于“郭”,绷上兽皮蒙住它,里面是空的。

    22.4 鞉①,导也②,所以导乐作也③。

    【注释】

    ①鞉(táo):鞉鼓,有柄的小鼓。

    ②导:引导。

    ③所以:用以,用来。作:发出音响,演奏。

    【译文】

    鞉,得名于“导”,是用来引导音乐演奏的。

    22.5 鼙①,裨也②,裨助鼓节也③。

    【注释】

    ①鼙(pí):古代乐队用的小鼓。

    ②裨(bì):增加,增补,补益。

    ③裨助:增益,补益。节:节奏,节拍。

    【译文】

    鼙,得名于“裨”,是增补帮助鼓的节拍的。

    22.6 声在前曰“朔”①。朔②,始也。在后曰“应”③,应大鼓也④。

    【注释】

    ①朔:一种小鼓。

    ②朔:初,始。

    ③应(yìng):一种小鼓。

    ④应:应声,应答。

    【译文】

    在大鼓之先发声的叫“朔”。朔,得名于“始”。在大鼓之后发声的叫“应”,是响应大鼓的。

    22.7 所以悬钟鼓者①,横曰“簨”②。簨,峻也③,在上高峻也④。从曰“虡”⑤。虡,举也,在旁举簨也。簨上之板曰“业”⑥,刻为牙,捷业如锯齿也⑦。

    【注释】

    ①钟:原书无,据卢文弨、疏证本等校补。疏证本曰:“今本脱‘钟’字,据《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引增。”

    ②簨(sǔn):古代悬挂钟、磬、鼓的架子上的横梁。

    ③峻:高,陡峭。

    ④高峻:原指雄伟峭拔的山岭,泛指高耸峭拔。

    ⑤从(zòng):同“纵”。竖向的。虡(jù):古时悬钟鼓木架的两侧立柱。

    ⑥业:覆在悬挂钟、鼓等乐器架横木上的装饰版,刻如锯齿形,涂以白色。

    ⑦捷业:参差不齐的样子。锯齿:锯条上的尖齿。

    【译文】

    用来悬挂钟鼓的架子,横着的叫“簨”。簨,得名于“峻”,在架子上边高耸峭拔。竖着的叫“虡”。虡,得名于“举”,在两旁举着簨。簨上边的板子叫作“业”,刻出牙齿的形状,参差不齐的像是锯齿。

    22.8 瑟①,施弦张之②,瑟瑟然也③。

    【注释】

    ①瑟:拨弦乐器。形似古琴,但无徽位,有五十弦、二十五弦、十五弦等种。上下移动,以定声音。

    ②施:设置,安放。张:谓拉紧乐器上的弦。

    ③瑟瑟:象声词。

    【译文】

    瑟,安上丝弦绷紧它,发出瑟瑟的响声。

    22.9 筝①,施弦高急②,筝筝然也③。

    【注释】

    ①筝:拨弦乐器。形似瑟,其弦数历代由五弦增至十二弦、十三弦、十六弦等。

    ②高:声音响亮或尖锐。急:指声音急促。

    ③筝筝:象声词。

    【译文】

    筝,安的弦声音又响亮又急促,发出筝筝的响声。

    22.10 筑①,以竹鼓之②,巩柲之也③。

    【注释】

    ①筑(zhú):古击弦乐器。其形似筝,颈细而肩圆,弦下设柱。演奏时,左手按弦的一端,右手执竹尺击弦发音。

    ②鼓:敲击或弹奏乐器。

    ③巩柲之也:篆字疏证本在此句后补出“如筝,细项”四字,曰:“今本无此句,据《太平御览》引增。”巩,原作“筑”,据卢文弨、段玉裁、疏证本校改。巩,用同“拱”。执,持。柲(bì):又作“”。推击。

    【译文】

    筑,一手用竹尺弹奏它,一手托着它按弦。

    22.11 箜篌①,此师延所作②,靡靡之乐也③。后出于桑间濮上之地④,盖空国之侯所存也⑤。师涓为晋平公鼓焉⑥,郑卫分其地而有之⑦,遂号“郑卫之音”⑧,谓之“淫乐”也⑨。

    【注释】

    ①箜篌:古拨弦乐器。有竖式和卧式两种。

    ②师延:商纣时的宫廷乐师。周武王灭纣时投濮水自杀。

    ③靡靡(mǐ)之乐:柔弱、颓靡的音乐。

    ④桑间濮(pú)上:桑间在濮水之岸,古代卫国之地。《礼记·乐记》:“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⑤空国:谓无国君主政或贤臣辅政之国。

    ⑥师涓:春秋时期卫国著名音乐家。晋平公:姬姓,名彪。晋悼公之子,春秋时期晋国国君。

    ⑦郑卫:春秋战国时郑国与卫国的并称。郑,原在今陕西华县西北。周平王东迁,郑徙于潧(zhēn)、洧(wěi)之上,是为新郑,即今河南新郑。卫,大致位于今黄河以北的河南鹤壁、安阳、濮阳,河北邯郸和邢台一部分,山东聊城西部、菏泽北部一带。

    ⑧郑卫之音:春秋战国时郑、卫两国的民间音乐。因不同于雅乐,曾被儒家斥为“乱世之音”。泛指淫靡的音乐。

    ⑨淫乐:靡靡之音。旧指不同于正统雅乐的俗乐。

    【译文】

    箜篌,它是师延创作的,是柔弱颓靡的音乐。后来出现在卫国濮水之岸的桑间之地,大概是没有国君主政或贤臣辅政之国留存的。师涓在这里为晋平公弹奏,郑国与卫国分割了晋国的土地而占有它,于是命名为“郑卫之音”,认为它是淫靡的音乐。

    22.12 枇杷①,本出于胡中②,马上所鼓也③。推手前曰“枇”④,引手却曰“杷”⑤,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

    【注释】

    ①枇杷:即琵琶。弹拨乐器,原流行于波斯、阿拉伯等地,汉代传入我国。

    ②胡:古代对北方和西方的民族如匈奴等的称呼。

    ③马上:马背上。

    ④推手:推出手。前:向前,指向左前方弹出。枇:“批”之形讹。批,用手背反击。

    ⑤引手:拉回手。却:退,指向后弹入。杷:“把(pá)”之形讹。把,同“爬”。搔。此指拨弦动作。

    【译文】

    枇杷,本来出自西北少数民族那里,是在马背上弹奏的。推出手向左前方弹出叫作“枇”,拉回手向后弹入叫作“杷”,像是弹奏时的动作,因此用作名称。

    22.13 埙①,喧也②,声浊喧喧然也③。

    【注释】

    ①埙(xūn):古代一种吹奏乐器。大如鹅蛋或鸡蛋,顶部稍尖,底平,中空,有球形或椭圆形等多种。

    ②喧:声音大而嘈杂。

    ③浊:指音质厚重低沉。喧喧:形容声音喧闹。

    【译文】

    埙,得名于“喧”,声音低沉很喧闹的样子。

    22.14 篪①,啼也②,声从孔出,如婴儿啼声也。

    【注释】

    ①篪(chí):古代竹制的管乐器之一。像笛,有八孔,横吹。唯其开孔数及尺寸古书记载不一。

    ②啼:号哭。

    【译文】

    篪,得名于“啼”,声音从音孔里发出,像婴儿啼哭的声音。

    22.15 箫①,肃也②,其声肃肃而清也③。

    【注释】

    ①箫:一种竹制管乐器。古代的箫用许多竹管依音阶高低排列而成,有底,亦称为“排箫”。后代专称单管竖吹的乐器,也叫“洞箫”。

    ②肃:庄严,宁静。

    ③肃肃:阴沉,萧瑟,清冷。清:清越,清脆悠扬。

    【译文】

    箫,得名于“肃”,它的声音萧瑟清越。

    22.16 笙①,生也,竹之贯匏②,象物贯地而生也。

    【注释】

    ①笙:一种簧管乐器。用十三至十七根装有簧片的竹管和一根吹气管,装在一个圆形或方形等多种形制的底座上制成。

    ②贯:穿通。匏(páo):葫芦的一种,即瓠(hù)。

    【译文】

    笙,得名于“生”,竹管穿破葫芦,像植物穿破地面生出那样。

    22.17 以瓠为之①,故曰“匏”也②。竽亦是也③,其中污空④,以受簧也⑤。

    【注释】

    ①瓠(hù):即葫芦。也称瓠芦、匏瓜。

    ②匏(páo):笙竽一类的乐器,为八音之一。古以匏(瓠)为座,上设簧管,故亦以称此类乐器。

    ③竽(yú):一种竹制簧管乐器。与笙相似而略大。

    ④污:低洼,凹陷。

    ⑤受:盛,容纳。

    【译文】

    用葫芦做成的,所以叫作“匏”。竽也是这样的,它的里面凹陷空洞,用来容纳簧片。

    22.18 簧①,横也,于管头横施于中也,以竹、铁作。于口横鼓之亦是也②。

    【注释】

    ①簧:乐器里有弹性的薄片,用竹箬(ruò)或铜片制成,作为发声的振动体。也指笙、竽之类的乐器。

    ②是:正确。

    【译文】

    簧,得名于“横”,在管子的端口横着设置在管口的中间,用竹箬、铜片制作而成。说簧得名于放在口中横着吹奏的方式也对。

    22.19 搏拊也①,以韦盛糠②,形如鼓,以手附拍之也③。

    【注释】

    ①搏拊(fǔ):古代一种打击乐器。也叫“拊搏”“拊”。

    ②韦:去毛熟治的兽皮,柔软的皮革。糠:稻、麦、谷子等籽实上脱下的皮或壳。

    ③附:通“拊”。抚,拍。

    【译文】

    搏拊,用去毛的兽皮盛装谷糠,形状像鼓,用手拍打发声。

    22.20 柷①,状如伏虎②,如物始见柷柷然也③。祝,始也④,故训“柷”为“始”⑤,以作乐也⑥。

    【注释】

    ①柷(zhù):古乐器名。木制,形如方斗,奏乐开始时击之。

    ②伏虎:蹲伏着的老虎。

    ③物始:原书无,据卢文弨、疏证本校补。疏证本曰:“今本作‘如见柷柷然也’,据《北堂书钞》《太平御览》引补正。”柷柷:同“祝祝”。象声词。《说文解字·吅部》:“喌,呼鸡重言之。……读若‘祝’。”段玉裁注:“谓‘喌喌’读若‘祝祝’也。《左传》‘州吁’,《穀梁》作‘祝吁’。《博物志》云:‘祝鸡翁善养鸡,故呼祝祝。’”

    ④祝,始也:原书无,据卢文弨、疏证本校补。吴翊寅校议:“此三字,毕据《北堂书钞》引补,依谊当云:‘柷,祝也;祝,始也。故训柷为始,以作乐也。’《释亲属》亦云:‘祝,始也。’是其证。‘柷’与‘敔’对文,‘敔’用转训,‘柷’当与同例。”

    ⑤柷:原书无,据卢文弨、段玉裁、疏证本校补。疏证本曰:“今本无‘柷’字,据《北堂书钞》引补。”

    ⑥作乐:开始奏乐。作,开始。

    【译文】

    柷,形状像蹲伏着的老虎,就像刚见到那物件时“啧啧”的情景。祝,是“开始”的意思,所以把“柷”解释为“始”,是用来开始奏乐的。

    22.21 敔①,衙也②。衙,止也,所以止乐也。

    【注释】

    ①敔(yǔ):古乐器名。形如伏虎。雅乐将终时击以止乐。

    ②衙(yù):通“御”。遏止,阻拦。

    【译文】

    敔,得名于“衙”。衙,“止”的意思,是用来终止音乐的。

    22.22 舂牍①:舂②,撞也;牍③,筑也④,以舂筑地为节也。

    【注释】

    ①舂牍(chōng dú):原书无,据疏证本、吴志忠本校补。疏证本曰:“今本脱此二字,据下义增。”舂牍,古撞击乐器,亦称“顿相(xiàng)”。取大竹筒,凿通,两头开孔,筒身绘彩画。演奏时,双手持顿地以击节,如使舂杵。

    ②舂:用杵臼捣去谷物的皮壳。

    ③牍:古乐器名。

    ④筑:捣击。

    【译文】

    舂牍:舂,得名于“撞”;牍,得名于“筑”,把捣地动作作为音乐的节拍。

    22.23 籥①,跃也②,气跃出也。

    【注释】

    ①籥(yuè):古代一种管乐器。甲骨文作“龠”,像编管之形,似为排箫之前身。有吹籥、舞籥两种。吹籥似笛而短小,三孔,舞籥长而六孔,可执作舞具。

    ②跃:迅疾的样子。

    【译文】

    籥,得名于“跃”,气流迅速冲出。

    22.24 篴①,涤也②,其声涤涤然也③。

    【注释】

    ①篴(dí):同“笛”。

    ②涤(dí):指音乐节奏疾速。

    ③涤涤:象声词。形容声音疾速短促的样子。

    【译文】

    篴,得名于“涤”,它的声音涤涤地响。

    22.25 铙①,声譊譊也②。

    【注释】

    ①铙(náo):用以止鼓的乐器。青铜制,体短而阔,原无舌,以槌击之而鸣。

    ②譊譊(náo):原作“铙铙”,据孙诒让校改。孙诒让《札迻》:“案《通典·乐四》引作‘声譊譊也’,是,当据正。”譊譊,争辩,论辩。引申为喧闹嘈杂。

    【译文】

    铙,它的声音喧闹嘈杂。

    22.26 人声曰“歌”①。歌,柯也②,所歌之言是其质也③,以声吟咏有上下④,如草木之有柯叶也⑤。故兖、冀言“歌”⑥,声如“柯”也。

    【注释】

    ①声:唱,吟咏。

    ②柯(kē):草木的枝茎。

    ③歌:歌唱。言:歌辞。质:主,主体。

    ④吟咏:歌唱。上下:升降。

    ⑤草木:指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柯叶:枝叶。

    ⑥兖(yǎn):兖州。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约当今山东西南部及河南东部地区。冀:冀州。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大致为今河北中南部,山东西部和河南北部。

    【译文】

    人的吟唱叫作“歌”。歌,得名于“柯”,唱的歌词是主体,用声音歌唱有升降,就像草木有枝叶。所以兖州、冀州说“歌”,发声像“柯”。

    22.27 竹曰“吹”①。吹,推也,以气推发其声也②。

    【注释】

    ①竹:古乐八音之一。指竹制管乐器箫管笙笛之类。吹:吹奏。

    ②推发:推送,发出。

    【译文】

    演奏竹制管乐器叫作“吹”。吹,得名于“推”,是用气流推送发出声音的。

    22.28 吟①,严也②,其声本出于忧愁③,故其声严肃④,使人听之凄叹也⑤。

    【注释】

    ①吟:吟咏。又指叹息,呻吟。

    ②严:肃穆,端庄。

    ③忧愁:忧虑愁苦。

    ④严肃:庄敬,庄重。

    ⑤凄叹:悲伤,叹息。

    【译文】

    吟,得名于“严”,吟唱者的声音本来出于忧虑愁苦,所以他的声音严正庄重,让人听了悲伤叹息。

    释兵第二十三

    【题解】

    兵,指与军事有关事物的统称,包括兵器、兵卒(军队)、军事(战争)、军需等。本篇解释冷兵器时代的各种武器、军事用品的得名之由。

    23.1 弓①,穹也②,张之穹隆然也③。其末曰“箫”④,言箫梢也⑤;又谓之“弭”⑥,以骨为之,滑弭弭也⑦。中央曰“弣”⑧。弣,抚也⑨,人所持抚也⑩。箫、弣之间曰“渊”?。渊,宛也?,言曲宛也?。

    【注释】

    ①弓:由弯成弧形的木条系上丝绳制成用以发射箭矢或弹丸的器具。

    ②穹(qióng):物体中间隆起周边下垂。

    ③张:拉紧弓弦。穹隆:中间隆起周边下垂的样子。

    ④箫:弓的末端。

    ⑤箫梢:斜出貌。

    ⑥弭(mǐ):无彩缴缠饰,饰以角、骨的弓末端。

    ⑦滑弭弭:犹今言“滑溜溜”“滑腻腻”。弭弭,犹“弥弥”。有光泽貌。

    ⑧弣(fǔ):弓把中部。

    ⑨抚:握持。

    ⑩持抚:执持,握持。

    ?渊:弣和箫之间的弓臂。

    ?宛:曲折,弯曲。

    ?曲宛:犹“宛曲”。弯曲,曲折。

    【译文】

    弓,得名于“穹”,把它张开来呈现出中间隆起而两端下垂的样子。弓的末端叫作“箫”,是说它斜出的样子;又叫作“弭”,用兽骨做成,滑溜溜的样子。弓把的中间部位叫作“弣”。弣,得名于“抚”,是人手握持的地方。弓的末端到中间的部位叫作“渊”。渊,得名于“宛”,是说它弯曲屈折。

    23.2 弩①,怒也②,有势怒也③。其柄曰“臂”④,似人臂也。钩弦者曰“牙”⑤,似齿牙也⑥。牙外曰“郭”⑦,为牙之规郭也⑧。下曰“悬刀”⑨,其形然也。合名之曰“机”⑩,言如机之巧也?,亦言如门户之枢机?,开阖有节也?。

    【注释】

    ①弩(nǔ):用机械发箭的弓。

    ②怒:强健,威武。

    ③势:力量。

    ④臂:器械伸长的部分,似人之有臂,如弓把、弩柄等。

    ⑤钩弦:钩住弓弦。牙:弩牙。是弩机发箭的含矢处和钩弦制动的机件。又名“机牙”。

    ⑥齿牙:牙齿。

    ⑦郭:外框,周边。

    ⑧规郭:即机郭。弩上机牙的外壳。

    ⑨悬刀:弩牙下部如刀形的零件。

    ⑩机:弩上发箭的装置。

    ?机:机械,机关。巧:工巧,精致。

    ?门户:门。户,单扇门。枢机:枢与机。也叫“机枢”。比喻事物的关键部分。枢,户枢,门的转轴或承轴之臼。机,门限,门槛。

    ?开阖(hé):开启与闭合。有节:有节度,有节制。节,节制,管束。

    【译文】

    弩,得名于“怒”,有力量而强健威武。弩的把儿叫作“臂”,像是人的胳膊。钩住弓弦的叫作“牙”,像牙齿的形状。弩牙的外面叫作“郭”,是弩机的外壳。弩的下面叫“悬刀”,因为它的外形就像垂悬的刀。牙和悬刀合起来称说就叫“机”,是说它像机械那样精巧,也说的是像门户的转轴和门槛,开关有节制。

    23.3 矢①,指也,言其有所指向迅疾也②。又谓之“箭”,前进也。其本曰“足”③,矢形似木,木以下为本④,本以根为足也。又谓之“镝”⑤。镝,敌也,可以御敌也⑥。齐人谓之“镞”⑦。镞,族也⑧,言其所中皆族灭也⑨。关西曰“釭”⑩。釭,铰也?,言有交刃也?。其体曰“干”?,言梃干也?。其旁曰“羽”?,如鸟羽也。鸟须羽而飞?,矢须羽而前也。齐人曰“卫”?,所以导卫矢也?。其末曰“栝”?。栝,会也?,与弦会也。栝旁曰“叉”?,形似叉也。

    【注释】

    ①矢:箭。以木或竹制成。

    ②指向:对着,朝着。迅疾:迅速。

    ③本:杆状或狭长物的根端或粗的一段。此指箭头部位。足:支撑器物的脚。此称箭头。

    ④本:草木的茎、干。此指树的主干。

    ⑤镝(dí):箭头,箭。

    ⑥御敌:防御敌人。

    ⑦齐:古国名。在今山东泰山以北黄河流域和胶东半岛地区。镞(zú):箭头。

    ⑧族:诛灭,诛杀。

    ⑨中(zhòng):箭射着目标。泛指击中或被击中。族灭:诛灭。

    ⑩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的地区。釭(gāng):箭镞尾部用以装箭杆的孔。此代称箭头。

    ?铰:通“骹(qiāo)”。用以装矛柄的口。在此指箭镞尾部用以装箭杆的孔。

    ?交刃:当为“骹刃”。骹与刃,为箭镞尾部用以装箭杆的孔与箭镞头部的尖刃。

    ?体:指草木的茎干。此指箭的杆体部位。干(gàn):指器物、事物的主干。此称箭杆。

    ?梃(tǐng)干:主干。梃,植物的干、茎。

    ?羽:箭杆上的羽毛。

    ?须:依靠。

    ?卫:箭旁的羽毛。

    ?导卫:引导并护卫。

    ?栝(kuò):箭末扣弦处。

    ?会:交会,聚会。

    ?叉:一端有分歧的器物。此指箭末端的分杈。

    【译文】

    矢,得名于“指”,是说它朝着一个地点飞行迅速。又叫作“箭”,因为它向前行进。矢的头部叫作“足”,它的形状像树木,树木以下端为主干,主干以树根为脚。又把它叫作“镝”。镝,得名于“敌”,可以用它防御敌人。齐国的人把它叫作“镞”。镞,得名于“族”,是说它射中的人都被消灭了。关西的人把它叫作“釭”。釭,得名于“铰”,是说尾部有装箭杆的孔而头部有尖刃。箭矢的杆体叫作“干”,是说它为主干。箭的两旁叫作“羽”,就像鸟的羽毛。鸟儿依靠羽翅飞翔,箭矢依靠羽毛前行。齐国的人把它叫作“卫”,是用来引导和护卫箭矢的。它的末尾叫作“栝”。栝,得名于“会”,是跟弓弦交会的。栝的旁边叫作“叉”,形状像叉。

    23.4 其受矢之器①,以皮曰“箙”②,谓柔服用之也③。织竹曰“笮”④,相迫笮之名也⑤。步叉⑥,人所带,以箭叉其中也⑦。马上曰“鞬”⑧。鞬,建也⑨,弓、矢并建立其中也⑩。

    【注释】

    ①受:盛,容纳。矢:原书无,据段玉裁、疏证本校补。疏证本曰:“今本无‘矢’字,据《初学记》引增。”按,本条原与上条相连,据邵晋涵、疏证本等校分开另起。

    ②箙(fú):盛弓箭的袋。

    ③柔服:柔软顺服。又指使之柔软顺服。

    ④笮(zé):盛箭的竹器。

    ⑤迫笮:逼近,迫促,急促。笮,困迫,挤压,逼迫。

    ⑥步叉:同“鞴靫(bù chā)”。盛箭器,即箭箙、箭袋。

    ⑦叉:插。

    ⑧马上:马背上。鞬(jiān):马上盛弓矢的器具。

    ⑨建:竖起。

    ⑩并:皆,都。

    【译文】

    那盛装弓箭的器具,用兽皮制成的叫作“箙”,说的是让它变得柔软顺服而使用它。用竹篾编织的叫作“笮”,因竹篾之间互相逼近迫促而有这样的名称。步叉,是人身上带的,把箭插在里面。骑在马背上用的叫作“鞬”。鞬,得名于“建”,弓箭都竖立在里面。

    23.5 刀,到也,以斩伐①,到其所,刀击之也。其末曰“锋”②,言若锋刺之毒利也③。其本曰“环”④,形似环也。其室曰“削”⑤。削,峭也⑥,其形峭杀⑦,裹刀体也。室口之饰曰“琫”⑧。琫,捧也⑨,捧束口也⑩。下末之饰曰“琕”?。琕,卑也?,在下之言也。短刀曰“拍髀”?,带时拍髀旁也。又曰“露拍”?,言露见也?。

    【注释】

    ①斩伐:征伐。又指诛杀、砍伐。

    ②锋:刀、剑等有刃的兵器的尖端或锐利部分。

    ③锋:通“蜂”。毒利:极其锋利。

    ④本:根基部位或根端。

    ⑤室:刀剑的鞘。削(qiào):鞘。刀剑的套。

    ⑥峭(qiào):陡直,高峻。

    ⑦峭杀:指末端渐小,稍稍收杀。一说“杀”表示程度之深。

    ⑧琫(běng):刀鞘上近口处的饰物。

    ⑨捧(pěng):承托。

    ⑩捧束:承托,收束。

    ?琕(bǐng):刀鞘下端末尾的装饰。又指整个刀鞘。

    ?卑:低。与高相对。

    ?拍髀(bì):佩刀名。髀,大腿骨。

    ?露拍:即“露陌”。宝刀名。

    ?露见(xiàn):显现,显露。

    【译文】

    刀,得名于“到”,用来斩杀砍伐,到达那个地方,用刀砍击。刀的末尾叫作“锋”,说的是像蜂子的尾刺那样极其锋利。刀的根部叫作“环”,形状像环。刀鞘叫作“削”。削,得名于“峭”,它的形状是末端渐小稍稍收杀,包裹住刀身。刀鞘口上的饰物叫作“琫”。琫,得名于“捧”,承托收束鞘口。下面末端的饰物叫作“琕”。琕,得名于“卑”,说的是在最下边。短刀叫作“拍髀”,佩戴的时候会轻拍大腿骨的侧面。又叫作“露拍”,说的是它能显露出来。

    23.6 佩刀①,在佩旁之刀也②。或曰“容刀”③,有刀形而无刃,备仪容而已④。

    【注释】

    ①佩刀:佩在腰间的刀。古代男子服饰之一,佩之以示威武。

    ②佩:即玉珮。古人佩带的饰物。

    ③或:有人。容刀:作装饰品用的佩刀。

    ④备:美好。也指使之美好。仪容:仪表,容貌。

    【译文】

    佩刀,在玉佩旁边佩带的刀。有人把它叫作“容刀”,因为它有刀的形状却没有刀刃,只是用来美化仪表罢了。

    23.7 剪刀,剪,进也,所剪稍进前也①。

    【注释】

    ①稍:渐,逐渐。进前:犹“前进”。向前。

    【译文】

    剪刀,剪,得名于“进”,剪裁时剪刀逐渐向前推进。

    23.8 书刀①,给书简札②,有所刊削之刀也③。

    【注释】

    ①书刀:在竹木简上刻字或削改的刀。

    ②给(jǐ):供给,供应。书:书写,记录,记载。简札:用以书写的竹简木札。札,原作“扎”,形讹。

    ③刊削:削除。刊,砍斫,削除。

    【译文】

    书刀,是供人在简札上书写时,削除不要的文字而使用的小刀。

    23.9 封刀、铰刀、削刀①,皆随时名之也。

    【注释】

    ①封刀:刀名。形制、功用不详。铰刀:剪刀。削刀:用以刊削的刀。

    【译文】

    封刀、铰刀、削刀,都是按照使用的时机而命名的。

    23.10 戟①,格也②,旁有枝格也③。

    【注释】

    ①戟(jǐ):合戈、矛为一体,兼有戈之横击、矛之直刺两种作用的兵器。

    ②格:树的长枝条。

    ③枝格:长枝条。

    【译文】

    戟,得名于“格”,旁边有长枝条状的部件。

    23.11 戈①,句孑戟也②。戈,过也③,所刺捣则决过④,所钩引则制之⑤,弗得过也⑥。

    【注释】

    ①戈:上下皆刃,用以横击和钩杀的兵器。

    ②句孑(gōu jié)戟:戈的别名。孑,原作“矛”,据疏证本、邵晋涵校改。疏证本曰:“孑,今本讹作‘矛’,据《太平御览》引改。郑据《周礼·叙官·司戈盾》云:‘戈,今时句孑戟。’又注《考工记·冶氏职》云:‘戈,今句孑戟也。’”句,同“勾”。弯曲。孑,戟。

    ③过:超过,超越。

    ④刺捣:戳刺,冲撞。决过:穿过,穿通。决,穿通。

    ⑤钩引:钩住且拉引。制:管束,阻止。

    ⑥弗:不。

    【译文】

    戈,就是带钩的戟。戈,得名于“过”,它戳刺捣击的物体就会被穿通,它钩住拉拽的物体就会被制服,不能过去。

    23.12 车戟曰“常”①,长丈六尺②,车上所持也③。八尺曰“寻”④,倍寻曰“常”⑤,故称“常”也。

    【注释】

    ①车戟:战车上插置的戟。车,特指战车,又称兵车。

    ②丈:长度单位。十尺为一丈。

    ③持:拿着,握住。

    ④寻:古代长度单位。一般为八尺。

    ⑤倍:照原数等加。常:古代长度单位。为寻的两倍。

    【译文】

    战车上插置的戟叫作“常”,长度是一丈六尺,是战车上的人手持的兵器。八尺的戟叫作“寻”,寻的两倍叫作“常”,所以把车戟称为“常”。

    23.13 手戟①,手所持摘之戟也②。

    【注释】

    ①手戟:手持的小戟。

    ②摘:通“擿(zhì)”。投掷。

    【译文】

    手戟,就是手持的投掷的小戟。

    23.14 矛①,冒也②,刃下冒矜也③。下头曰“”④,入地也⑤。

    【注释】

    ①矛:在长柄上装以矛头,用于刺杀的兵器。

    ②冒:覆盖,笼罩。

    ③矜(qín):矛柄。

    ④(zūn):戈柄下端圆锥形的金属套,可以插入地中。矛戟柄末的金属套也通称。

    ⑤:插,刺。

    【译文】

    矛,得名于“冒”,矛刃下面覆盖矛柄。矛柄的下头叫作“”,插入地下。

    23.15 松椟①,长二丈②,其矜宜轻,以松作之也。椟,速椟也③,前刺之言也④。

    【注释】

    ①松椟(dú):矛类古兵器。按,本条原与上条相连,据段玉裁校分开另立一条。

    ②二丈:原作“三尺”,据叶德炯校改。叶德炯曰:“《御览》‘三丈’盖‘二丈’之讹。《诗·无衣》:‘修我矛戟。’毛传:‘矛长二丈。’《说文》:‘矛,酋矛也,建于兵车,长二丈。’明此‘三’字是‘二’字之误。”按,“修我矛戟”应是“修我戈矛”。

    ③速椟:犹“速独”“束躅”。频频踏足前进。

    ④前刺:向前冲刺。

    【译文】

    松椟,长二丈,它的杆柄适宜使用较轻的材料,所以用松木做成。椟,就是“速椟”,说的是向前冲刺。

    23.16 矛长丈八尺曰“矟”①,马上所持,言其矟矟便杀也②。又曰“激矛”,激③,截也④,可以激截敌阵之矛也。

    【注释】

    ①矟(shuò):长矛,即槊(shuò)。头部或细长或宽大,既可用于骑兵持槊冲锋,又可舞槊横扫。

    ②矟矟:犹“梢梢”。细貌,劲挺貌。便:有利,又指适合,适宜。

    ③激:冲击。

    ④截:断,割断。

    【译文】

    矛长一丈八尺的叫作“矟”,是人在马背上手持的,说的是它细长劲挺有利于攻杀。又叫作“激矛”,激,得名于“截”,是可以用来冲击截断敌人阵形的长矛。

    23.17 仇矛①,头有三叉②,言可以讨仇敌之矛也③。

    【注释】

    ①仇矛:有三棱锋刃的长矛。

    ②三叉:三棱锋刃。

    ③仇敌:有深恨的敌人。

    【译文】

    仇矛,矛头上有三棱锋刃,说的是可以用来讨伐敌人的矛。

    23.18 夷矛①,夷②,常也,其矜长丈六尺。不言“常”而曰“夷”者,言其可夷灭敌③,亦车上所持也。

    【注释】

    ①夷矛:古代车战和守城用的一种长矛。

    ②夷:平常,通常。又指诛灭。

    ③夷灭:诛杀,消灭。

    【译文】

    夷矛,夷,得名于“常”,它的杆柄长一丈六尺。不叫作“常”而叫作“夷”,说的是它可以诛灭敌人,也是战车上的人手持的兵器。

    23.19 徐本作“移”矛①,长九尺者也。,霍也②,所中霍然即破裂也③。

    【注释】

    ①(xù)矛:矛类兵器。,同“”。

    ②霍:象声詞。

    ③霍然:象声词。引申指突然,忽然。破裂:开裂,破损裂开。

    【译文】

    矛,是长九尺的矛。,得名于“霍”,被刺中的东西会“哗”的一声破损裂开。

    23.20 殳矛①,殳,殊也②,长丈二尺而无刃③,有所撞挃④,于车上使殊离也⑤。

    【注释】

    ①殳(shū)矛:杖类兵器。以竹或木制成,八棱,顶端装有圆筒形金属,无刃。亦有装金属刺球、顶端带矛的。

    ②殊:死亡。

    ③刃:刀锋,刀口。

    ④挃(zhì):捣,撞击。

    ⑤殊离:死伤。殊,死亡。离,断绝。

    【译文】

    殳矛,殳,得名于“殊”,长一丈二尺却没有锋刃,用来捣撞,在战车上使敌方死伤。

    23.21 盾①,遁也②,跪其后③,避刃以隐遁也④。大而平者曰“吴魁”⑤,本出于吴⑥,为魁帅者所持也⑦。隆者曰“滇盾”⑧,本出于蜀⑨,蜀滇所持也⑩。或曰“羌盾”?,言出于羌也。约胁而邹者曰“陷虏”?,言可以陷破虏敌也?,今谓之曰“露见”是也?。狭而长者曰“步盾”?,步兵所持?,与刀相配者也。狭而短者曰“孑盾”?,车上所持者也。孑,小称也。以络编板谓之“木络”?,以犀皮作之曰“犀盾”?,以木作之曰“木盾”,皆因所用为名也。

    【注释】

    ①盾:古代作战时用来抵御敌人刀箭等的兵器。

    ②遁(dùn):隐匿,隐避。

    ③跪:屈膝,引申为屈曲。

    ④刃:原书无,据卢文弨、疏证本等校补。疏证本曰:“今本无‘刃’字,据《北堂书钞》《太平御览》引增。”隐遁:隐匿身形。

    ⑤吴魁:大而平的盾。

    ⑥吴:古国名。也称为勾吴、攻吴。姬姓,始祖为周太王之子太伯,至十九世孙寿梦称王,据有今江苏、上海大部和安徽、浙江的一部分。

    ⑦魁帅:主将,首领。

    ⑧隆:高,突起。滇(diān):原作“须”,据卢文弨、疏证本校改。疏证本曰:“今本‘滇’皆作‘须’,据《太平御览》引改。”滇,古族名。战国至秦汉时,分布在今云南滇池附近,中心在今晋宁。为当地定居农业民族。

    ⑨蜀:古族名、国名。分布在今四川西部。

    ⑩蜀滇:原作“须”,据疏证本校改。疏证本曰:“今本‘蜀’字不重,据《太平御览》引增。”注:“蜀滇所持,谓蜀滇人所用。”

    ?羌(qiāng):古族名。旧称西戎,主要分布在今甘肃、青海、四川一带。

    ?约:屈折。胁:通“翕(xī)”。收缩。邹(zōu):狭小。

    ?陷破:攻陷。虏敌:犹“敌虏”。对敌人的蔑称。一说“陷破虏敌”当作“陷虏破敌”。

    ?露见(xiàn):疑当作“虏陷”,为“陷虏”之倒语。

    ?步盾:步兵手持护身之盾牌。

    ?步兵:徒步作战的士兵。

    ?孑(jié)盾:兵车上的小盾。孑,短,小。

    ?木络:用绳索绑扎的木板。络,原作“缝”,据吴志忠本校改。

    ?犀皮:犀牛皮。犀盾:以犀牛皮制作的盾牌。

    【译文】

    盾,得名于“遁”,人屈曲在盾的后面,避开刀箭的锋刃用来隐匿身形。体大而板平的叫作“吴魁”,原本出产于吴国,是主帅持有的盾。隆高的叫作“滇盾”,原本出产于蜀地,是蜀地和滇地的人持有的盾。有人把它叫作“羌盾”,说的是出产于羌族。收缩而狭小的叫作“陷虏”,说的是可以用来攻破敌虏,现在叫作“露见”的就是这种盾。狭小而细长的叫作“步盾”,是步兵持有的,与战刀互相配合的盾。狭小而短的叫作“孑盾”,是在战车上使用的盾。“孑”,是对微小的称呼。用绳索编连木板的叫作“木络”,用犀牛皮蒙住的叫作“犀盾”,用整块木板做成的叫作“木盾”,都是根据所用的材料来命名的。

    23.22 彭排①,彭②,旁也,在旁排敌御攻也③。

    【注释】

    ①彭排:盾的别称。又称旁排。似盾牌,置于车上,进攻中以防敌之箭矢。

    ②彭:通“旁”。旁侧。

    ③排:推挡,推挤。御攻:抵御攻击。

    【译文】

    彭排,彭,得名于“旁”,在战车的旁边推挡敌人以抵御攻击。

    23.23 铠①,犹垲也②。垲,坚重之言也③。或谓之“甲”④,似物孚甲⑤,以自御也⑥。

    【注释】

    ①铠(kǎi):古代作战时护身的金属或皮甲服装。

    ②垲:通“磑(ái)”。坚固。

    ③坚重:坚固而沉重。

    ④甲:用皮革、金属等制成的护身服。

    ⑤孚甲:植物籽实的外皮。

    ⑥自御:自我防御,自己保护自己。

    【译文】

    铠,犹如说“垲”。垲,坚固而沉重的意思。有人把它叫作“甲”,就像植物籽实外面的皮壳,用来保护自己。

    23.24 剑,检也①,所以防检非常也②。又敛也,以其在身拱时敛在臂内也③。其旁鼻曰“镡”④。镡,寻也⑤,带所贯寻也⑥。其末曰“锋”⑦。锋,末之言也⑧。

    【注释】

    ①检:戒备。

    ②防检:防范,戒备。非常:突如其来的事变。

    ③敛也,以:原书无,据卢文弨、疏证本校补。疏证本曰:“今本脱‘敛也,以’三字,据《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引增。”拱:弯曲成弧形。敛:收拢。

    ④鼻:器物上带孔的部分。镡(xín):剑柄上端与剑身连接处两旁突出部分。也称“剑鼻”“剑口”等。

    ⑤寻:依附,依循。

    ⑥带:系物的带子。贯:连接,串连,连结。

    ⑦锋:剑等有刃的兵器的尖端部分。

    ⑧末:物的端、尾。

    【译文】

    剑,得名于“检”,是用来戒备防范突如其来的事变的。又说的是“敛”,因为在人身体弯曲成弧形时把它收拢在臂弯里面。剑柄旁边的孔洞叫作“镡”。镡,得名于“寻”,带子串连依附的地方。剑的末梢叫作“锋”。锋,说的是末尾的意思。

    23.25 鋋①,延也②,达也,去此至彼之言也③。

    【注释】

    ①鋋(chán):铁柄小矛。

    ②延:达到,及于。

    ③去:离开。

    【译文】

    鋋,得名于“延”,也是达到,说的是离开这里到达那里的意思。

    23.26 钩镶①,两头曰“钩”,中央曰“镶”②。或推攘③,或钩引④,用之之宜也⑤。

    【注释】

    ①钩镶(xiāng):钩、盾结合的复合兵器。盾以推挡,钩以钩束。常与刀剑等兵器配合使用:左手持之挡、钩,右手持刀剑砍杀。

    ②镶: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指把手。

    ③或:有时。攘(rǎng):原作“镶”,据孙诒让《札迻》校改。孙诒让曰:“推镶,‘镶’当作‘攘’。《急就篇》注云:‘镶,亦刀剑之类,其刃欲偃而外利,所以推攘而害人也。’即本此。”攘,推,抵御。

    ④钩引:钩住且拉引。

    ⑤宜:适宜的事。

    【译文】

    钩镶,两头叫作“钩”,中间叫作“镶”。有时用来推挤,有时用来钩拽,都是使用它的适宜情形。

    23.27 九旗之名①,日月为常②,画日月于其端③。天子所建④,言常明也⑤。

    【注释】

    ①九旗:以不同徽号表示不同等级和用途的常、旂、旃、、旗、旟、旐、旞、旌等九种旗帜。

    ②常:古代九旗之一。

    ③端:顶部,锋尖,末梢。

    ④天子:古以君权为天神所授,故称帝王为天子。

    ⑤常明:长久明亮。常,长久,永远。

    【译文】

    九种旗帜的名称,有太阳和月亮图案的叫作“常”,在旗子的顶部画着太阳和月亮。这是为帝王树立的,表示长久明亮。

    23.28 交龙为旂①。旂,倚也②,画作两龙相依倚也③。诸侯所建也④。

    【注释】

    ①交龙:两龙蟠结的图案。旂(qí):古代画有两龙并在竿头悬铃的旗。

    ②倚:偎依,贴近。

    ③画作:画成。依倚:依傍,倚靠。

    ④诸侯所建也:原在下条“无文采”之后,“通帛为旃”之前,据疏证本等改。诸侯,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国君主。在其统辖区域内,世代掌握军政大权,但按礼要服从王命,定期向帝王朝贡述职,并有出军赋和服役的义务。

    【译文】

    画有两龙蟠结图案的旗子叫作“旂”。旂,得名于“倚”,画成两条龙相互依傍的形象。这是为诸侯树立的。

    23.29 通帛为旃①。旃,战也②,战战恭己而已也③。通以赤色为之,无文采④。三孤所建⑤,象无事也⑥。

    【注释】

    ①通帛:用纯赤色丝帛制作的旗帜。旃(zhān):赤色、无饰、曲柄的旗。按,本条原与上条不分,据内容分开另立为条。

    ②战:恐惧,发抖。

    ③战战:戒慎貌,畏惧貌。恭己:恭谨以律己。

    ④通以赤色为之,无文采:此九字原在上条“画作两龙相依倚也”句后,据段玉裁、疏证本等校改。疏证本曰:“《司常职》云:‘通帛为旃。’郑注云:‘通帛谓大赤,从周正色,无饰。’又云:‘孤卿建旃。’郑注云:‘孤卿不画,言奉王之政教而已。’今本‘通以赤色为之,无文采’九字在‘诸侯所建’之上,误也,据《司常》文更正之。”通,整个,全部。文采,艳丽而错杂的色彩。

    ⑤三孤:指少师、少傅、少保。

    ⑥无事:没有变故。多指没有战事、灾异等。

    【译文】

    用纯赤色的丝帛制作的旗子叫作“旃”。旃,得名于“战”,小心谨慎恭敬律己罢了。整面旗子全部用红色做成,没有艳丽错杂的色彩。这是为少师、少傅、少保树立的,象征平安无事。

    23.30 熊虎为旗①。军将所建②,象其猛如虎,与众期其下也③。

    【注释】

    ①熊虎:指熊与虎的图案,古代旗帜上的徽识。

    ②军将:军中的主将。

    ③众:兵,军队。期:会,会合。

    【译文】

    画有熊和虎图案的叫作“旗”。它是为军中的主将树立的,象征他的勇猛犹如老虎,与军队会合在旗子的下面。

    23.31 鸟隼为旟①。旟,誉也②,军吏所建③,急疾趋事④,则有称誉也⑤。

    【注释】

    ①隼(sǔn):又名“鹘(hú)”。鹰类中最小者,性敏锐,飞速极快,善袭击其他鸟类。旟(yú):古代画有鸟隼图案的军旗。

    ②誉:称赞,赞美。

    ③军吏:军中的将帅官佐。

    ④急疾:快速,急切。趋事:办事。

    ⑤称誉:称扬赞美。

    【译文】

    画有隼鸟图案的叫作“旟”。旟,得名于“誉”,它是为军中的将帅官佐树立的,快速办事,就能获得称扬赞誉。

    23.32 杂帛为①,以杂色缀其边为燕尾也②。将帅所建,象物杂色也③。

    【注释】

    ①杂帛:古代旗帜上杂色的装饰物。(wù):原作“旆”,据卢文弨、疏证本等校改。疏证本曰:“《说文》:‘勿,州里所建旗,象其柄,有三游。杂帛,幅半异。所以趣民,故遽称勿勿。’或从‘’作‘。’……今当依《说文》作‘勿’或‘’为正。”今据改。,古代九旗之一。

    ②杂色:多种颜色。缀:缝合,连缀。燕尾:像燕子的尾羽那样末端分叉的东西。燕,原作“翅”,据卢文弨、疏证本校改。疏证本曰:“燕,今本误作‘翅’,据《初学记》引改。”

    ③色:原书无,据卢文弨、疏证本校改。疏证本曰:“今本脱‘色’字,据《太平御览》引补。”

    【译文】

    有杂色装饰物的旗子叫作“”,用杂色的布帛连缀在旗子边缘呈燕子尾巴的形状。它是为将帅树立的,像事物的杂乱颜色。

    23.33 龟蛇为旐①。旐,兆也②,龟蛇知气兆之吉凶③,建之于后,察度事宜之形兆也④。

    【注释】

    ①龟蛇:龟和蛇。古人常将它们绘于旗上,以为能消灾避害。旐(zhào):古代画有龟蛇图案的旗。

    ②兆:征兆。

    ③蛇:原书无,据段玉裁、吴志忠本校补。气兆:兆气,卜兆所呈现的气象。吉凶:祸福。

    ④察度(duó):审察测度。事宜:事情,情况。形兆:形迹,征兆。

    【译文】

    画有龟和蛇图案的旗子叫作“旐”。旐,得名于“兆”,龟和蛇知道卜兆气象的祸福,把旐旗树立在后面,审察测度事情的形迹征兆。

    23.34 全羽为旞①。旞犹滑也,顺滑之貌也②。

    【注释】

    ①全羽:全,原作“金”,据邵晋涵、疏证本等校改。全羽,完整的彩色鸟羽。旞(suì):古代导车所载旗杆上系有完整五彩鸟羽为装饰物的旗。

    ②顺滑:柔顺光滑。

    【译文】

    用完整的五彩鸟羽装饰的旗子叫作“旞”。旞犹如说“滑”,柔顺光滑的样子。

    23.35 析羽为旌①。旌,精也②,有精光也③。

    【注释】

    ①析羽:装饰于旌旗、旄节等物的散开的羽毛。旌:古代用牦牛尾或兼五彩羽毛饰竿头的旗子。

    ②精:清朗,光明。

    ③精光:光辉。

    【译文】

    用散开的鸟羽装饰的旗子叫作“旌”。旌,得名于“精”,有光辉的样子。

    23.36 緌①,有虞氏之旌也②,注旄竿首③,其形橤橤然也④。

    【注释】

    ①緌(ruí):用牦牛尾或鸟羽饰于竿首的旌旗。

    ②有虞氏:古部落名。传说其首领舜受尧禅,都蒲阪。故址在今山西永济东南。有,名词词头。无义,多用在国名、族名、物名之前。

    ③注:置,安放。旄:牦牛尾。

    ④橤橤(ruǐ):垂落貌。

    【译文】

    緌,是虞舜时代的旌旗,把牦牛的尾巴安装在旗杆头部,它的形状是耷耷拉拉下垂的。

    23.37 绥①,夏后氏之旌也②,其形衰衰也③。

    【注释】

    ①绥(ruí):通“緌”。古代旌旗的一种。

    ②夏后氏:指禹受舜禅而建立的夏王朝。

    ③衰衰(suī):下垂貌,纷披貌。

    【译文】

    绥,是夏禹时代的旌旗,它的形状是撒撒拉拉下垂的。

    23.38 白旆①,殷旌也②,以帛继旐末也③。

    【注释】

    ①白旆(pèi):旗末状如燕尾的绸制垂旒。白,通“帛”。

    ②殷:朝代名。商王盘庚从奄(今山东曲阜)迁都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后世因称。整个商代亦称为商殷或殷商。

    ③帛:丝织物的通称。继:系结。

    【译文】

    白旆,是殷商时代的旌旗,用丝帛系结在龟蛇旗的末尾。

    23.39 翿①,陶也②,其貌陶陶下垂也③。

    【注释】

    ①翿(dào):即纛(dào)。顶上以羽毛为饰的旗。舞者执之以舞,送葬引柩者执之以指挥。

    ②陶(yáo):漫长貌。

    ③陶陶:长貌。

    【译文】

    翿,得名于“陶”,它的样子是长长的往下耷拉的。

    23.40 幢①,童也②,其貌童童也③。

    【注释】

    ①幢(chuáng):一种垂筒形旌旗。饰有羽毛、锦绣。古代常在军事指挥、仪仗行列、舞蹈表演中使用。

    ②童:通“重”。重叠。

    ③童童:即“重重”。重叠貌。

    【译文】

    幢,得名于“童”,它的样子是层层叠叠的。

    23.41 幡(旛)①,幡也②,其貌幡幡也③。

    【注释】

    ①幡(fān,旛):长幅下垂的旗,也泛指旌旗。

    ②幡(fān):通“翻”。变动,反覆。

    ③幡幡:即“翻翻”。翻飞貌。

    【译文】

    幡(旛),得名于“幡”,它的样子是翩翩翻飞的。

    23.42 校①,号也②,将帅号令之所在也③。

    【注释】

    ①校(jiào):古代军队的一种建制,也指军营,又指军职级别。

    ②号:号召,号令。

    ③号令:号召,发布命令。

    【译文】

    校,得名于“号”,是将领发号施令的位置。

    23.43 节①,为号令、赏罚之节也②。

    【注释】

    ①节:符节,古代用以证明身份的凭证。

    ②赏罚:奖赏和惩罚。节:证验,验证。

    【译文】

    节,是发布号召和命令、进行奖赏和惩罚的凭证。

    23.44 铎①,度也②,号令之限度也③。

    【注释】

    ①铎(duó):大铃的一种,古代宣布政教法令或遇战事时用之。青铜制品,形如钲(zhēng)而有舌;其舌有木制和金属制两种,故又有木铎和金铎之分。

    ②度:程度,限度。

    ③限度:一定的范围,规定的最高或最低的数量或程度。

    【译文】

    铎,得名于“度”,表明政教法令或战事命令传达的范围。

    23.45 金鼓①,金②,禁也③,为进退之禁也。

    【注释】

    ①金鼓:泛指金属制乐器和鼓。狭义指钲(zhēng),一种古代乐器。形似钟而狭长,有柄,击之发声,用铜制成。行军时用以节止步伐。

    ②金:金属制的打击乐器,如锣等。特指军中作撤退信号用的乐器钲。

    ③禁:禁令,法令。

    【译文】

    金鼓,金,得名于“禁”,是指挥军队前进后退的禁令。

    23.46 戚①,慼也②,斧以斩断③,见者皆慼惧也④。

    【注释】

    ①戚:斧的一种。

    ②慼(qī):忧伤。

    ③以:可以,能够。斩断:砍断,切断。

    ④慼惧:忧伤畏惧。

    【译文】

    戚,得名于“慼”,斧头能够砍断物体,看见它的人都忧伤畏惧。

    23.47 钺①,豁也②,所向莫敢当前③,豁然破散也④。

    【注释】

    ①钺(yuè):古兵器,圆刃,青铜制,形似斧而较大。

    ②豁:象声词。

    ③所向:所指向的地方。莫:没有谁,没有什么人。当前:在面前。

    ④豁然:象声词。破散:破裂四散。

    【译文】

    钺,得名于“豁”,所指向的地方没有谁敢挡在它面前,全都哗啦啦地破裂四散。

    释车第二十四

    【题解】

    车,指陆地上有轮子的交通运输工具。本篇细致介绍了玉辂、钩车、胡车等不同功能、形制的车辆,还解析了衡、游环、胁驱、靷等众多车辆构件,并追溯了它们的得名之由。

    24.1 车,古者曰“车”①,声如“居”②,言行所以居人也③。今曰“车”。车,舍也④,行者所处⑤,若居舍也⑥。

    【注释】

    ①古:原作“右”,为“古”之形讹,据疏证本、吴志忠本等校改。胡楚生《释名考》说:“慧琳《音义》卷十三引此条,‘右’作‘古’,是也。”

    ②声:发声,出声。

    ③行:行驶。所以:用以,用来。居人:住人。

    ④舍(shè):房屋,居室。又指旅馆,客舍。

    ⑤行者:出行的人。

    ⑥居:原作“车”,据段玉裁、疏证本等校改。疏证本曰:“居,今本误作‘车’,据《艺文类聚》引改。”

    【译文】

    车,古时候说“车”,发音像“居”,说它行驶的时候能够住人。现在说“车”。车,得名于“舍”,出行的人居处的地方,就像是客舍。

    24.2 天子所乘曰“玉辂”①,以玉饰车也②。辂亦车也③,谓之“辂”者,言行于道路也④。象辂、金辂、木辂⑤,各随所以为饰名之也⑥。

    【注释】

    ①天子:古以君权为天神所授,故称帝王为天子。玉辂(lù):古代帝王所乘的饰玉的车子。

    ②饰:修饰,装饰。

    ③辂:大车。多指帝王所乘的车子。

    ④道路:地面上供人或车马通行的途径。

    ⑤象辂:帝王所乘以象牙为饰的车子。金辂:又作“金路”。古代帝王所乘的饰金的车子。木辂:又作“木路”。古代帝王所乘的一种车,无金、玉、革、象牙之饰。

    ⑥随:依据,按照。名:命名,取名。

    【译文】

    天子乘坐的车叫作“玉辂”,是因为用玉装饰车辆。辂也就是车,之所以叫作“辂”,说的是它在道路上行驶。象辂、金辂、木辂,各自根据它们的装饰用材而命名。

    24.3 钩车①,以行为阵②,钩股曲直有正③,夏所制也④。

    【注释】

    ①钩车:夏后氏祀天时所乘之车。车前栏弯曲如钩,故称。也指古兵车之一种。上设钩梯,用于侦察。

    ②行(háng):军队的行列。泛指人或物排成的行列。阵:军伍行列,战斗队形。

    ③钩股:即勾股,为直角三角形夹直角的两边,短边为“勾”,长边为“股”。曲直:弯曲和平直。正:标准,准则。

    ④夏:即夏后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相传为禹之子启所创立的奴隶制国家。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

    【译文】

    钩车,把人的行列当作战斗队形,短边之勾和长边之股的弯曲与平直有一定的标准,是夏朝制作的。

    24.4 胡奴车①,东胡以罪没入为官奴者引之②,殷所制也③。

    【注释】

    ①胡奴车:古代一种人拉的车。原书无“奴”字,据疏证本、吴志忠本等校补。

    ②东胡:原作“车胡”,据疏证本等校改。东胡,我国古代的少数民族,因居于匈奴之东,故名。以:因为,由于。没(mò)入:没收财物、人口等入官。官奴:没入官府的奴隶。引:牵引,拉。

    ③殷:朝代名。商王盘庚从奄(今山东曲阜)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后世因称商为殷。整个商代亦称为商殷或殷商。

    【译文】

    胡奴车,是居于匈奴之东的少数民族中由于有罪而被没收入官府的奴隶拉的车,是殷商时代制作的。

    24.5 元戎车①,在军前启突敌阵②,周所制也③。

    【注释】

    ①元戎:又称“大戎”。大型战车,专门用于攻陷敌军战阵。

    ②启:先锋。此指作为先锋。突:冲撞,穿破。敌阵:敌方的阵地。

    ③周:朝代名。姬姓。前11世纪武王灭商建周。都镐(hào)京(今陕西西安),史称西周。前772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

    【译文】

    元戎车,在军队前面作为先锋冲破敌方阵地的车,是周朝制作的。

    24.6 辇车①,人所辇也②。

    【注释】

    ①辇(niǎn)车:古代宫中用人拉的一种便车。

    ②辇:挽车,拉车。

    【译文】

    辇车,是人拉的车。

    24.7 柏车①,柏,伯也②,大也,丁夫服任之牛车也③。

    【注释】

    ①柏车:行于山地的大车。柏,通“伯”。

    ②伯:兄弟行辈中排行最大的,老大。

    ③丁夫:壮健的男子。服任(rèn):驾乘,役使。服,驾乘。任,役使。牛车:用牛拉的车。牛,原作“小”,据吴志忠本校改。

    【译文】

    柏车,柏,得名于“伯”,就是“大”的意思,就是壮健男子役使的牛车。

    24.8 祥车,祥,善也①。善饰之车,今犊车是也②。

    【注释】

    ①祥车,祥,善也:原作“羊车,羊,祥也”,据丁山校改。丁山说:“《御览·七七五》引:‘祥车,祥,善也,善饰之车也,犊车是也。’无‘羊,祥也’文。窃疑此当直云‘祥车’,庶与下‘羊车’条不相复。”祥车,亦称“魂车”,死者生前所乘之车。古代丧礼用以招魂,将葬行祖庙祭时亦陈列之。祥,善,吉利。善,妥善。

    ②犊车:载人的牛车,车厢高大,陈设讲究。汉诸侯贫者乘之,后转为贵者乘用。

    【译文】

    祥车,祥,是“善”的意思。妥善装饰的车,就是现在的犊车。

    24.9 墨车①,漆之正黑②,无文饰③,大夫所乘也④。

    【注释】

    ①墨车:不加文饰的黑色车乘。

    ②漆:涂漆。正黑:纯黑色。

    ③文饰:彩饰。

    ④大夫:古职官名。周代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等;各等中又分上、中、下三级。后因以大夫为任官职者之称,又为爵位名。

    【译文】

    墨车,涂抹纯黑色的漆,没有彩色装饰,是大夫乘用的车。

    24.10 重较①,其较重②,卿所乘也③。

    【注释】

    ①重较(chóng jué):指古代卿士所乘的车子,车箱前左右有伸出的弯木(车耳)可供倚攀。

    ②较(jué):车箱两旁板上的横木。

    ③卿:古代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秦汉三公以下有九卿。

    【译文】

    重较,这种车的车厢两旁板上的横木重出,是卿乘用的车。

    24.11 役车①,给役之车也②。

    【注释】

    ①役车:供役之车,庶人所乘。

    ②给(jǐ)役:供应使役。

    【译文】

    役车,供应使役的车。

    24.12 栈车①,栈②,靖也③。庥靖物之车也④,皆庶人所乘也⑤。

    【注释】

    ①栈车:一种以竹木纵横编之、车厢不饰皮革的马车,可以卧息。

    ②栈:竹木编成的车子。

    ③靖:安定,止息。

    ④庥(xiū):原作“麻”,据疏证本、吴志忠本校改。庥,覆盖,荫蔽。

    ⑤皆:都。此顺承上条而言,指役车、栈车都是庶人乘用的车。庶人:平民,百姓。

    【译文】

    栈车,栈,得名于“靖”,是遮蔽和安放物品的车,和役车一样都是平民百姓乘用的车。

    24.13 軘车①,戎者所乘也②。

    【注释】

    ①軘(tún)车:古代兵车名。

    ②戎者:军队,士兵。

    【译文】

    軘车,是军人乘用的车。

    24.14 容车①,妇人所载小车也②。其盖施帷③,所以隐蔽其形容也④。

    【注释】

    ①容车:古代妇女乘坐之小车,上施帷裳以遮蔽容颜,故称。

    ②载:乘坐。小车:马拉的轻车。其车较牛拉之大车小,故称。

    ③盖:遮阳障雨的用具。此指车盖,即车篷。施:设置,安放。帷:以布帛制作的环绕四周的遮蔽物。

    ④隐蔽:遮掩,隐藏。形容:外貌,模样。

    【译文】

    容车,是妇女乘坐的马拉小车。车的棚盖四周设置帷帐,用来遮掩她们的模样。

    24.15 衣车①,前户②,所以载衣服之车也。

    【注释】

    ①衣车:古代妇女所乘的一种前面开门后面用帷幕遮蔽的车子。可卧息,亦兼载衣服。

    ②户:门。

    【译文】

    衣车,前边开门,是用来装载衣服的车。

    24.16 猎车①,所乘以畋猎也②。

    【注释】

    ①猎车:出猎时所乘之车。

    ②畋(tián)猎:打猎。畋,打猎。

    【译文】

    猎车,乘坐它用于打猎。

    24.17 小车①,驾马轻小之车也②。驾马宜轻③,使之局小也④。

    【注释】

    ①小车:马拉的轻车。与牛拉的“大车”对言。

    ②驾:把车套在马等牲口身上。轻小:轻盈小巧,轻便小巧。

    ③宜:应当,应该。

    ④局小:局促狭小。

    【译文】

    小车,是用马拉的轻盈小巧的车。套马的车应当轻便,所以把它做得局促狭小。

    24.18 高车①,其盖高,立载之车也。

    【注释】

    ①高车:古代车篷高、供立乘的车。亦称立车、高盖车,同“安车”对言。

    【译文】

    高车,它的棚盖较高,是人站立着乘载的车。

    24.19 安车①,盖卑,坐乘②,今吏之乘③,小车也④。

    【注释】

    ①安车:古代可以坐乘的小车。

    ②坐乘(chéng):坐着乘车。与“立乘”对言。

    ③吏:古代对官员的通称。乘(shèng):车子。

    ④小车:马拉的轻车。

    【译文】

    安车,它的棚盖较低,人坐着乘车,是现在官员们的车子,是小型车。

    24.20 骡车、羊车①,各以所驾名之也。

    【注释】

    ①骡车:用骡牵引的车。羊车:用羊牵引的小车。羊,原作“羔”,据卢文弨、疏证本等校改。

    【译文】

    骡车、羊车,各自根据拉车的牲畜为它们命名。

    24.21 槛车①,上施栏槛②,以格猛兽之车也③。

    【注释】

    ①槛(jiàn)车:用栅栏封闭的车。用于囚禁犯人或装载猛兽。

    ②栏槛:栏杆。

    ③格:拘执。猛兽:指体硕大而性凶猛的兽类。

    【译文】

    槛车,上面设置栏杆,是用来拘执凶猛兽类的车。

    24.22 轺车①,轺,遥也②,远也,四向远望之车也③。

    【注释】

    ①轺(yáo)车:一匹马驾的轻便车。

    ②遥:指距离远。

    ③四向:四周,四方。

    【译文】

    轺车,轺,得名于“遥”,就是“远”的意思,是可以向四方远处遥望的车。

    24.23 辎车①,载辎重、卧息其中之车也②。辎,厕也③,所载衣物杂厕其中也④。

    【注释】

    ①辎(zī)车:古代有帷盖的车子。既可载物,又可作卧车。

    ②辎重(zhòng):外出时携载的物资。卧息:躺卧休息。

    ③厕:错杂。

    ④衣物:衣服与日用器物。杂厕:混杂,夹杂。

    【译文】

    辎车,是装载辎重、能够躺卧休息的车。辎,得名于“厕”,装载的衣服、日用器物混杂在车里。

    24.24 軿车①,軿,屏也②,四面屏蔽③,妇人所乘牛车也④。辎軿之形同⑤,有邸曰“辎”⑥,无邸曰“軿”。

    【注释】

    ①軿(píng)车:四周有车帷屏蔽的车子。軿,原作“骈”,据疏证本、吴志忠本等校改,下同。疏证本曰:“今本‘軿’作‘骈’,据《续汉书·舆服志》刘昭注引改。”

    ②屏(bǐng):隐藏,掩蔽。

    ③屏蔽:遮挡,卫护。

    ④牛车:原作“牛马”,据疏证本、邵晋涵等校改。疏证本曰:“今本‘牛车’作‘牛马’,据《续汉书·舆服志》刘昭注引改。”

    ⑤辎軿:辎车和軿车的并称,后泛指有屏(píng)蔽的车子。

    ⑥邸:通“軧(dǐ)”。大车后面的栏。

    【译文】

    軿车,軿,得名于“屏”,四周遮挡着,是妇女乘坐的牛车。辎车和軿车形状类同,有后栏的叫作“辎”,没有后栏的叫作“軿”。

    24.25 辀①,句也②,辕上句也③。

    【注释】

    ①辀(zhōu):小车上的独辕,一木居舆前正中,朝前曲而向上。按,本条原与上条相连,据《古今逸史》本、疏证本等分开另起。

    ②句(gōu):同“勾”。弯曲。

    ③辕:车前用来套驾牲畜的两根长木,左右各一。大车双辕平而直,其名叫辕;小车独辕曲而向上隆起,其名叫辀。后世浑言不分。上句:向上弯曲。

    【译文】

    辀,得名于“句”,车辕向上弯曲。

    24.26 衡①,横也,横马颈上也。

    【注释】

    ①衡:车辕前端的横木。按,此条原与上条相连,据《古今逸史》本、疏证本等分开另起。

    【译文】

    衡,得名于“横”,横架在马的颈脖上。

    24.27 游环①,在服马背上②,骖马之外辔贯之③,游移前却④,无常处也⑤。

    【注释】

    ①游环:滑动在四驾马车的当中两匹马背上的活动圈,中穿旁边两匹骖马的缰绳,以防止骖马外逸。

    ②服马:四匹马并排拉车时中间夹辕的两匹马。

    ③骖(cān)马:驾车时位于两边的马。辔(pèi):驾驭马的缰绳。贯:穿过,贯穿。

    ④游移:移动。前却:进退。

    ⑤常处:固定的地点。常,固定不变。

    【译文】

    游环,在中间两匹服马的背上,两边骖马的外侧缰绳贯穿过它,它挪移进退,没有固定的地点。

    24.28 胁驱①,在服马外胁也②。

    【注释】

    ①胁(xié)驱:一种置于服马上防止骖马内靠的鞁(bèi)具。

    ②胁:身躯两侧从腋下至肋骨尽处。引申指旁边、边侧。

    【译文】

    胁驱,在中间夹辕的两匹马的外侧。

    24.29 阴①,荫也②,横侧车前③,以荫笭也④。

    【注释】

    ①阴:车轼前覆车軓(fàn)的横板。

    ②荫(yìn):遮盖,隐蔽。

    ③侧:置,处于。

    ④荫笭(líng):原作“阴笒”,据疏证本、吴志忠本校改。疏证本曰:“今本‘荫笭’作‘阴笒’,误也。……后文有云:‘笭,横在车前,织竹作之,孔笭笭也。’然则阴、笭同在一处而阴在笭上,所以荫之,据是谊改。”笭,通“軨(líng)”。车栏。即车箱前面和左右两面横直交结的栏木。

    【译文】

    阴,得名于“荫”,横置在车子前部,用来遮盖住车栏。

    24.30 靷①,所以引车也。

    【注释】

    ①靷(yǐn):拉车前行的皮带。骖马的外辔穿过服马的游环,系于车轴,以引车前进。

    【译文】

    靷,是用来牵引车子的。

    24.31 鋈①,金涂沃也②,冶白金以沃灌靷环也③。

    【注释】

    ①鋈(wù):白铜,以镍为主要添加元素的铜基合金,呈银白色,有金属光泽。也指镀上白铜。按,本条原与上条相合,据义分开另起。

    ②金:金属的总称。涂:涂饰。以颜料、油漆等附着于房屋、器物等表面。沃:浇,灌。

    ③冶:冶炼金属。白金:白色的金属。此指白铜。沃灌:浇灌。靷环:即游环。服马背上的环。

    【译文】

    鋈,是用金属涂饰浇灌,冶炼白铜用来镀涂靷环。

    24.32 续①,续靷端也②。

    【注释】

    ①续:系靷的环。按,本条原与上条相合,据段玉裁、吴志忠本分开另起。

    ②续:连属,连接。端:顶部,锋尖,末梢。

    【译文】

    续,续接着拉车皮带的一端。

    24.33 文鞇①,车中所坐者也。用虎皮,有文采②。因与下轝相连著也③。

    【注释】

    ①文鞇(yīn):同“文茵”。车中的虎皮坐褥。鞇,车中的垫褥。

    ②文采:彩饰,花纹。

    ③因:连接。轝(yú):同“舆”。车箱。连著(zhuó):连接。谓依附。

    【译文】

    文鞇,是车里供人坐的用具。用的是老虎皮,有花纹,连接附着于下面的车箱。

    24.34 ①,伏也②,在前,人所伏也。

    【注释】

    ①(fú):车轼上覆盖的布帛或皮革。乘者凭抚其上较为舒适。一说即靠枕,一种有软物垫充的革囊,供人在车中凭依。

    ②伏:身子前倾靠在物体上。

    【译文】

    ,得名于“伏”,在车子的前面,是人伏靠的东西。

    24.35 轼①,式也②,所伏以式敬者也③。

    【注释】

    ①轼:古代设在车箱前供立乘者凭扶的横木。有的车三面皆有,成半框形。

    ②式:通“轼”。古代的一种礼仪,立乘车上伏身抚轼,表示敬意。

    【译文】

    轼,得名于“式”,是用来凭伏以向人表示敬意的横木。

    24.36 靯①,车中重荐也②。轻靯③,小貂也④。

    【注释】

    ①靯(dù bó):车褥,座垫。靯,原文作“”,据卢文弨、段玉裁等校改,下同。

    ②重(chóng)荐:重叠的垫褥。古人以褥席层叠的多少表示身份的高低。荐,垫席,垫褥。

    ③轻:小。

    ④貂:指貂皮。

    【译文】

    靯,是车子里面重叠的座垫。轻小些的座垫,是用小的貂皮做成的。

    24.37 毂①,埆也②,体坚埆也③。

    【注释】

    ①毂(gǔ):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车辐的一端相接,中有圆孔,用以插轴。

    ②埆(què):通“确”。坚硬。

    ③坚埆:即“坚确”。坚硬,刚硬。

    【译文】

    毂,得名于“埆”,形体坚实刚硬。

    24.38 辕①,援也②,车之大援也③。

    【注释】

    ①辕:车前用来套驾牲畜的两根独木,左右各一。

    ②援:牵拉,牵引。

    ③大援:有力的援助。

    【译文】

    辕,得名于“援”,是车子的有力援助。

    24.39 桄①,横在前②,如卧床之有桄也③。桄,横也,横在下也。

    【注释】

    ①桄(guàng):原作“枕”,据段玉裁、吴志忠等校改,下同。桄,车、船等物上的横木。

    ②在前:据本条及下文“齐人谓车枕以前曰‘缩’”之义,“在前”之间似应有一“枕”字,为“横在枕前”。枕,车箱底部前后的横木。

    ③卧床:睡觉的床铺。

    【译文】

    桄,横在车轸前边,就像睡觉的床板下面有横木托着。桄,得名于“横”,横在车箱的底部。

    24.40 荐板在上①,如荐席也②。

    【注释】

    ①荐板:垫板。

    ②荐席:垫席。

    【译文】

    荐板在桄上,就像垫席。

    24.41 齐人谓车枕以前曰“缩”①,言局缩也②。兖、冀曰“育”③,御者坐中执御④,育育然也⑤。

    【注释】

    ①齐:古国名。在今山东泰山以北黄河流域和胶东半岛地区。车枕:车箱底部前后的横木。缩:车枕以前的部分。按,本条原与上条相合,据邵晋涵校分开另起。

    ②局缩:狭小。

    ③兖(yǎn):即兖州。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约当今山东西南部及河南东部地区。冀:即冀州。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大致为河北中南部,山东西部和河南北部。育:车枕的前部。

    ④御者:驾御车马的人。执御:驾车。

    ⑤育育:快乐自得的样子。

    【译文】

    齐地的人把车轸的前面叫作“缩”,是说它局限狭小。兖州、冀州的人叫作“育”,驾车的人坐在里面驾御车马,一副快乐自得的样子。

    24.42 较①,在箱上②,为辜较也③。

    【注释】

    ①较(jué):车箱两旁板上的横木,可供倚攀。

    ②箱:指车箱。

    ③为(wèi):佑助,帮助。辜较(jué):亦作“辜榷(què)”。搜刮,聚敛。

    【译文】

    较,在车箱的上面,帮助敛聚攀援力量。

    24.43 立人①,象人立也。或曰“阳门”②,在前曰“阳”,两旁似门也。

    【注释】

    ①立人:车前的挡板。

    ②阳门:车的挡板。按,“或曰……”原本另立一条,据卢文弨、段玉裁等与上条相合。

    【译文】

    立人,像人站立那样。有人把它叫作“阳门”,因为位置在前叫作“阳”,两边像是门的样子。

    24.44 槅①,扼也②,所以扼牛颈也。马曰“乌啄”,下向叉马颈③,似乌开口向下啄物时也④。

    【注释】

    ①槅(gé):大车的轭(è),在车衡两端扼住牛、马等颈部的曲木。

    ②扼:原作“枙”,据卢文弨、疏证本校改。扼,掐住,握住,此指用轭驾在牛马颈上。

    ③叉(chá):原作“又”,据卢文弨、疏证本等校改。叉,挡住,卡住。

    ④乌:乌鸦。开口:张嘴。

    【译文】

    槅,得名于“扼”,用来架在牛的颈脖上。架在马颈上的叫作“乌啄”,向下叉住马的颈脖,就像乌鸦张开嘴朝下啄食食物那样。

    24.45 隆强①,言体隆而强也②。或曰“车弓”③,似弓曲也。其上竹曰“郎”④,疏相远⑤,晶晶然也⑥。

    【注释】

    ①隆强:车盖弓。古代车上支撑车盖的弓形木架。

    ②隆:高,突起。强:坚硬。

    ③车弓:古代车上支撑车伞盖的骨架,伞弓子。

    ④郎:通“筤(láng)”。古代车盖的竹骨架。

    ⑤疏:分开,分散。

    ⑥晶晶:明亮闪光貌。

    【译文】

    隆强,说的是车盖弓高起又坚硬。有的地方叫作“车弓”,因为它像弓弩那样弯曲。它上边的竹条叫作“郎”,因为它们分散开来相互远离,明晃晃的样子。

    24.46 辐①,复也②,重复非一之言也③。

    【注释】

    ①辐(fú):原作“(gé)”,据顾广圻、吴志忠等校改。辐,辐条。车轮中凑集于中心毂上的直木。

    ②复:重复,重叠。

    ③重复:谓相同的事物再次出现。非一:不止一个。之言:原作“言之”,据疏证本、吴志忠本等校改。

    【译文】

    辐,得名于“复”,一再出现而不止一个的意思。

    24.47 辋①,罔也②,罔罗周伦之外也③。关西曰“”④,言曲也⑤。或曰“”⑥。,绵也⑦,绵连其外也⑧。

    【注释】

    ①辋(wǎng):车轮的外框。

    ②罔:编结。

    ③罔罗:即“网罗”。包罗,笼罩。周:周匝环绕。伦:通“轮”。车轮。

    ④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的地区。(róu):车轮的外框。

    ⑤:通“煣(róu)”。用火烤木材使弯曲。

    ⑥(mín):车轮外圈。

    ⑦绵(mián):延续,连续。

    ⑧绵连:延续不断。

    【译文】

    辋,得名于“罔”,周匝环绕在车轮的外圈。关西的人把它叫作“”,说的是用火烤使木材弯曲。也有人把它叫作“”。,得名于“绵”,延续不断地箍在车轮外圈。

    24.48 轮,纶也①,言弥纶也②,周匝之言也③。

    【注释】

    ①纶:经纶牵引。

    ②弥纶:统摄,笼盖。

    ③周匝:环绕。

    【译文】

    轮,得名于“纶”,说的是统摄笼盖,也就是围绕一周的意思。

    24.49 ①,言辐入毂中也②。

    【注释】

    ①(zǒng):车轮。原作“”,为“”之形讹。

    ②:通“总”。集中,聚集。毂(gǔ):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车辐的一端相接,中有圆孔,用以插轴。

    【译文】

    ,说的是辐条聚集进入轮毂的意思。

    24.50 舆①,举也②。

    【注释】

    ①舆:车箱。

    ②举:托起,抬起。

    【译文】

    舆,得名于“举”。

    24.51 轴①,抽也,入毂中可抽出也。

    【注释】

    ①轴:贯于毂中持轮旋转的圆柱形长杆。

    【译文】

    轴,得名于“抽”,穿入轮毂里面又可以抽出。

    24.52 釭①,空也,其中空也。

    【注释】

    ①釭(gāng):车毂内外口用以穿轴的铁圈。

    【译文】

    釭,得名于“空”,它的里面是空虚的。

    24.53 锏①,间也②,间釭、轴之间,使不相摩也③。

    【注释】

    ①锏(jiàn):嵌在车轴、车毂间的铁,可保护车轴并减少摩擦。

    ②间(jiàn):阻隔,间隔。

    ③相摩:摩擦。

    【译文】

    锏,得名于“间”,间隔在车釭和轮轴的中间,使它们不致互相摩擦。

    24.54 辖①,害也②,车之禁害也③。

    【注释】

    ①辖(xiá):车轴两头的金属键,用以挡住车轮不使脱落。

    ②害:通“遏(è)”。阻止。

    ③禁害:即“禁遏”。禁阻,遏止。此指遏止车轮脱落的部件。

    【译文】

    辖,得名于“害”,是车子用来遏止车轮脱落的部件。

    24.55 輠①,裹也②,裹轵头也③。

    【注释】

    ①輠(guǒ):古代车上贮盛脂膏的器具。

    ②裹:包罗,囊括。

    ③轵(zhǐ):车轴的末端。

    【译文】

    輠,得名于“裹”,包裹住车轴的端头。

    24.56 轵①,指也,如指而见于毂头也②。

    【注释】

    ①轵(zhǐ):车轴的末端。

    ②见(xiàn):同“现”。显现,显露。

    【译文】

    轵,得名于“指”,就像指头那样显露在轮毂的端头。

    24.57 笭①,横在车前,织竹作之,孔笭笭也②。

    【注释】

    ①笭(líng):原作“笒”,据疏证本、吴志忠本校改。疏证本曰:“《说文》云:‘笭,车笭也。从竹,令声。’”笭,通“軨(líng)”。横在车前后两旁遮挡风尘的车栏。

    ②笭笭:空疏的样子。

    【译文】

    笭,横在车子前头,编织竹条做成,孔隙疏空的样子。

    24.58 盖①,在上覆盖人也。

    【注释】

    ①盖:车盖。

    【译文】

    盖,是在车子上面用来遮盖人的。

    24.59 軬①,藩也②,蔽水雨也③。

    【注释】

    ①軬(fàn):车篷。

    ②藩(fān):遮蔽,遮掩。

    ③水雨:犹“雨水”。

    【译文】

    軬,得名于“籓”,是用来遮蔽雨水的。

    24.60 轑①,盖叉也②,如屋构橑也③。

    【注释】

    ①轑(lǎo):车篷骨架。

    ②盖叉:车棚架上的爪状支撑物。

    ③屋:屋顶。构:架木(造屋)。橑:屋椽,架在屋顶檩上托起盖瓦的木条。

    【译文】

    轑,是车棚骨架,就像屋顶构架椽子那样。

    24.61 杠①,公也②,众叉所公共也③。

    【注释】

    ①杠(gāng):车盖柄的下部较粗的一段。

    ②公:公共,共同。

    ③公共:公有的,公用的。

    【译文】

    杠,得名于“公”,是众多爪状支撑物公用的。

    24.62 棿犹秘啮也①。在车轴上,正轮之秘啮前却也②。

    【注释】

    ①棿(pì ní):犹“輗(pì ní)”。车轴上的一种部件,有防止车轮倾侧的功能,具体形制未详。秘啮:犹“俾倪”。倾侧不正。

    ②正:纠正,匡正。啮:原作“齿”,据卢文弨、疏证本、吴志忠本校改。

    【译文】

    棿犹如说“秘啮”。在车轴上,纠正车轮倾斜着前进后退的姿势。

    24.63 屐①,似人屐也②。又曰“伏兔”③,在轴上似之也。又曰“輹”④。輹,伏也,伏于轴上也。

    【注释】

    ①屐:通“(jī)”。即车轴伏兔,使车箱与轴相钩连而不致脱离的木制构件。

    ②屐(jī):木制的鞋,底有齿,以行泥地。

    ③伏兔:以其形如蹲伏之兔,故名。

    ④輹(fù):即车箱底板伏兔。

    【译文】

    屐,像是人穿的木屐。又叫作“伏兔”,因为它在车轴上就像趴伏着的兔子。又叫作“輹”。輹,得名于“伏”,趴伏在车轴上面。

    24.64 钩心①,从舆心下钩轴也。

    【注释】

    ①钩心:设于车箱底部中心之木,上钩箱板,下衔车轴。

    【译文】

    钩心,从车箱底部中心的木头处向下钩住车轴。

    24.65 缚①,在车下,与舆相连缚也②。

    【注释】

    ①缚:套在车箱下面的绳索。一说“缚”字当作“(bó)”字,同义。

    ②连缚:连结,绑缚。

    【译文】

    缚,在车箱下面,跟车箱连结绑缚在一起。

    24.66 棠①,也②,在车两旁幰③,使不得进却也。

    【注释】

    ①棠:通“樘(táng)”。车两旁控制车帷进退的横木。

    ②:同“(chēng)”。支撑。

    ③幰(xiǎn):车帷,车上的帷幔。

    【译文】

    棠,得名于“”,在车子的左右两边支撑帷幔,使它不能前后进退。

    24.67 幰①,宪也②,御热也③。

    【注释】

    ①幰(xiǎn):车帷,车上的帷幔。

    ②宪:通“轩”。高起,抬起。

    ③御:抗拒,抵挡。

    【译文】

    幰,得名于“宪”,是用来抵御炎热的。

    24.68 绁①,制也②,牵制之也③。

    【注释】

    ①绁(xiè):牵引牲畜的绳索。

    ②制:管束,控制。

    ③牵制:约束,控制。

    【译文】

    绁,得名于“制”,是控制牲畜用的。

    24.69 纷①,放也②,防其放弛③,以拘之也④。

    【注释】

    ①纷:套在马尾上的网状物。

    ②放:恣纵,放任。

    ③放弛:放纵,放任而不受约束。

    ④拘:束缚,拘束。

    【译文】

    纷,得名于“放”,防止马尾放纵松散,用来拘束它。

    24.70 辔①,咈也②,牵引咈戾③,以制马也④。

    【注释】

    ①辔(pèi):驾驭马的缰绳。

    ②咈(fú):违逆,乖戾。后作“拂”。

    ③牵引:牵制。咈戾(lì):犹“拂戾”。违逆。

    ④制:约束,控制。

    【译文】

    辔,得名于“咈”,牵制违逆,用来控制马匹。

    24.71 勒①,络也②,络其头而引之也。

    【注释】

    ①勒(lè):带嚼子的马络头。

    ②络:指用网状物兜住马头。

    【译文】

    勒,得名于“络”,兜住马头从而牵拉它。

    24.72 衔①,在口中之言也。

    【注释】

    ①衔:马嚼子。装在马口中用来控制马匹的金属用具。

    【译文】

    衔,在嘴里的意思。

    24.73 镳①,苞也②,所以在旁苞敛其口也③。

    【注释】

    ①镳(biāo):原作“鏕(lù)”,据卢文弨、巾箱本校改。勒马口具。与衔连用,衔在口内,镳在口旁,上面可系銮(luán)铃。

    ②苞:通“包”。包裹。

    ③苞敛:包裹约束。苞,同“包”。

    【译文】

    镳,得名于“苞”,用来在马嘴两旁包裹约束马嘴的。

    24.74 鞅①,婴也②,喉下称“婴”,言缨络之也③。其下饰曰“樊缨”④,其形樊樊⑤,而上属缨也⑥。

    【注释】

    ①鞅(yāng):套在牛马颈上的皮带。

    ②婴:颈饰。

    ③缨(yīng)络:缠绕。

    ④饰:饰品,带饰。樊缨:犹“鞶(pán)缨”。络马的带饰。樊,通“鞶”。马腹带。缨,马颈革。

    ⑤樊樊:犹“盘盘”。曲折回绕貌。

    ⑥属(zhǔ):连接。缨:即鞅。套马的革带。

    【译文】

    鞅,得名于“婴”,喉咙的下边称为“婴”,说的是缠绕颈部的意思。鞅下面的带饰叫作“樊缨”,它的形状曲折回绕,而又向上连接着鞅。

    24.75 韅①,经也,横经其腹下也②。

    【注释】

    ①韅(xiǎn):系在马背腹的皮带。

    ②横经:横过。

    【译文】

    韅,得名于“经”,横绕经过马的腹部下面。

    24.76 靽①,半也,拘使半行②,不得自纵也③。

    【注释】

    ①靽(bàn):驾车时套在牲口后股的皮带。

    ②拘:束缚,拘束。半行:小步行走。

    ③自纵:放纵自己。

    【译文】

    靽,得名于“半”,拘束马匹使它小步行走,不能放纵自己。

    24.77 羁①,检也②,所以检持制之也③。

    【注释】

    ①羁(jī):马络头。套住马口的嘴套。

    ②检:约束,限制。

    ③检持:约束。持,矜持,约束。

    【译文】

    羁,得名于“检”,是用来约束限制的。

    24.78 缰①,疆也②,系之使不得出疆限也③。

    【注释】

    ①缰:缰绳。拴牲口的绳子。

    ②疆:边界。

    ③系(xì):拴缚。疆限:边界,界线。

    【译文】

    缰,得名于“疆”,拴住马匹使它不能迈出边界。

    24.79 鞧①,遒也②,在后遒迫③,使不得却缩也④。

    【注释】

    ①鞧(qiū):套于马后臀的革带,其与胸带(鞅)和腹带(韅)共同组成整套驾马鞍具。

    ②遒(qiú):迫近。

    ③遒迫:逼迫,迫逐。遒,原作“道”,据蔡天祜刊本、《古今逸史》本等改。

    ④使不得:原作“不得使”,据卢文弨、疏证本、吴志忠本校改。疏证本曰:“使不得,今本作‘不得使’,据《太平御览》引更之。”却缩:退缩。

    【译文】

    鞧,得名于“遒”,在马匹后边逼迫驱赶,使它不能退缩。

    24.80 负①,在背上之言也。

    【注释】

    ①负:车箱。

    【译文】

    负,说的是在马背上。

    24.81 ①,悬也②,所以悬缚轭也③。

    【注释】

    ①(xuàn):大车上悬绑车轭的皮带。

    ②悬:吊挂,系挂。

    ③轭(è):牛马拉物件时驾在脖子上的器具。

    【译文】

    ,得名于“悬”,是用来悬绑车轭的。

    释船第二十五

    【题解】

    本篇顺接上篇《释车》解析陆上交通运输工具之后,视线转到水上,介绍了椳、柂、橹等船的部件以及艨冲、赤马舟、舰等船的类别,并解释了它们的得名之由。

    25.1 船,循也①,循水而行也。又曰“舟”,言周流也②。

    【注释】

    ①循:沿着,顺着。

    ②周流:周游,到处漂泊。

    【译文】

    船,得名于“循”,顺着水流行走。又叫作“舟”,说的是到处漂泊。

    25.2 其前立柱曰“椳”①。椳,巍也②,巍巍高貌也③。

    【注释】

    ①椳:通“桅(wéi)”。桅杆,船上悬帆的柱杆。按,本条原与上条不分,据篆字疏证本、吴志忠本另分为条。

    ②巍:高,高大。

    ③巍巍:高大貌。

    【译文】

    船的前边直立的柱子叫作“椳”。椳,得名于“巍”,巍然高大的样子。

    25.3 其尾曰“柂”①。柂,拖也②,在后见拖曳也③;且弼正船④,使顺流,不使他戾也⑤。

    【注释】

    ①柂(duò):同“舵”。船舵。

    ②拖:曳引,牵拉。

    ③在:原书无,据卢文弨、疏证本等校补。疏证本曰:“今本无‘在’字,据《一切经音义》《太平御览》引增。”见:被,受到。拖曳:牵引,拉扯。

    ④弼正:纠正,矫正。

    ⑤他戾(lì):向别处拐弯。戾,弯曲,违逆。

    【译文】

    船的后边叫作“柂”。柂,得名于“拖”,在后边被拖拉着;而且纠正船的航向,使船顺流而行,不向别处拐弯。

    25.4 在旁曰“橹”①。橹,膂也②,用膂力③,然后舟行也。

    【注释】

    ①橹(lǔ):比桨长大的划船工具,安在船尾或船旁。

    ②膂(lǚ):脊骨。

    ③膂力:体力。

    【译文】

    在船的旁边叫作“橹”。橹,得名于“膂”,使用脊背及两臂的力气,这样用力之后船就行进了。

    25.5 引舟者曰“筰”①。筰,作也②。作,起也③,起舟使动行也④。

    【注释】

    ①筰(zuó):用竹篾编成的缆索。

    ②作:起来,起身。

    ③起:出发,动身。

    ④动行:走动,行动。

    【译文】

    拉船的缆绳叫作“筰”。筰,得名于“作”。作,就是起身,起动船使它行进。

    25.6 在旁拨水曰“棹”①。棹,濯也②,濯于水中也,且言使舟擢进也③。又谓之“札”④,形似札也。又谓之“楫”⑤。楫,捷也⑥,拨水使舟捷疾也⑦。

    【注释】

    ①拨:分开,拨动。此指划水。棹(zhào):较长的船桨。

    ②濯(zhuó):洗涤。

    ③擢(zhuó):原作“棹(櫂)”,据疏证本、吴志忠本等校改。擢,引,划船。

    ④札(zhá):本指书写用的小木片。此处引申指船桨。

    ⑤楫(jí):船桨。短曰楫,长曰棹。

    ⑥捷:迅速,敏疾。

    ⑦捷疾:敏捷,迅速。

    【译文】

    在船的旁边划水的叫作“棹”。棹,得名于“濯”,在水里洗刷,并且划引船只使它前进。又叫作“札”,因为它的形状像写字用的木札。又叫作“楫”。楫,得名于“捷”,划水使船行动迅速敏捷。

    25.7 所用斥旁岸曰“交”①。一人前②,一人还③,相交错也④。

    【注释】

    ①斥:推。交:同“篙”。郑珍《说文新附考》曰:“篙,所以进船也。按‘篙’古曰‘交’。《释名》作‘交’,此所以名‘交’之义。《方言》第九:‘所以刺船谓之。’”按,本条原与上条相连,据篆字疏证本、吴志忠本提行别起,另成一条。

    ②前:向前,前去。

    ③还(huán):返回。按《释名》“一人前,一人还”的描述,船离岸起动时,应是两人各持一长篙,轮流撑篙蹬船,脚步由船中行至船尾。两人进退交错,船行便动力不绝。

    ④交错:形容往来不断。

    【译文】

    用来推离舟船旁边水岸的工具叫作“交”。一人前行,一人返回,互相交错往返。

    25.8 随风张幔曰“帆”①。帆,泛也②,使舟疾泛泛然也③。

    【注释】

    ①随风张幔(màn)曰“帆”:此句原在“帆,泛也”句下,据卢文弨、疏证本等校改。幔,布幕,帐幕。帆,挂在船桅上利用风力使船前进的篷。

    ②泛:漂浮,浮游。

    ③疾:快速,急速。泛泛:漂浮的样子。

    【译文】

    顺着风向张挂的帷幔叫作“帆”。帆,得名于“泛”,使船快捷行进飘飘荡荡的样子。

    25.9 舟中床以荐物者曰“笭”①,言但有箦②,如笭床也③。南方人谓之“笭突”④,言湿漏之水突然从下过也。

    【注释】

    ①床:安放器物的支架等。荐:衬,垫。笭(líng):船舱中堆放东西的座架、衬板。

    ②但有:唯有,只有。箦(zé):用竹片、芦苇编成的垫子。

    ③笭床:即楄柎(pián fù)。古时棺中垫尸的木板。

    ④笭突:船舱底部用以避水或载物的衬板。

    【译文】

    船里堆放东西的座架叫作“笭”,说的是它上面只有垫子像笭床一样。南方人把它叫作“笭突”,说的是漏进的水突然从座架下面流过。

    25.10 其上板曰“覆”①,言所以覆众桄也②。

    【注释】

    ①覆:盖板。

    ②以:原书无,据段玉裁、吴志忠本校改。覆:覆盖,遮蔽。桄(guàng):原作“枕”,据吴志忠本校改。桄,车、船等物上的横木。

    【译文】

    船上面的木板叫作“覆”,说的是用它覆盖多个横木。

    25.11 其上屋曰“庐”①,象庐舍也②。其上重室曰“飞庐”③,在上,故曰“飞”也。又在上曰“爵室”④,于中候望之⑤,如鸟雀之警示也⑥。

    【注释】

    ①庐:临时寄居或休憩所用的简易房舍。此指船头屋。按,本条原与上条相连,此据文意另分为条。

    ②庐舍:房屋,住宅。

    ③重(chóng)室:楼房。飞庐:船上的小楼。

    ④爵室:大船上层至高处之瞭望室。爵,通“雀”。意为似雀居最高层瞭望之处所。

    ⑤候望:伺望,侦察。

    ⑥警示:犹“警视”。警戒监视。示,通“视”。

    【译文】

    船上的房屋叫作“庐”,像是住宅。船上的楼房叫作“飞庐”,因为它在上面,所以说成“飞”。楼房的上面叫作“爵室”,人在里边伺望侦察,就像小鸟警戒监视。

    25.12 军行在前曰“先登”①,登之向敌阵也②。

    【注释】

    ①军行:行军。先登:指先锋。按,本条原与上条相连,据吴志忠本提行别起,另成一条。

    ②登:踩,踏上。向:去,前往。

    【译文】

    行军时在队伍前头的船叫作“先登”,踏上这种船冲向敌方的阵地。

    25.13 狭而长曰“艨冲”①,以冲突敌船也②。

    【注释】

    ①艨(méng)冲:亦作“蒙冲”“艨艟”。古代攻击型轻快战船。船体狭长,航速较快,宜于突袭。

    ②以冲突敌船也:吴志忠曰:“下脱,各本同。”按,推测脱“蒙”字。《广雅·释水》:“艨艟,舟也。”王念孙疏证:“船之有蒙冲,犹车之有冲车。蒙,冒也;冲,突也。”冲突,冲袭,突击。指近战。

    【译文】

    狭窄而细长的船叫作“艨冲”,用以冲袭敌方的船只。

    25.14 轻疾者曰“赤马舟”①,其体正赤②,疾如马也③。

    【注释】

    ①轻疾:轻捷。

    ②赤马舟:一种小型快速战船。通常集群使用,与艨冲、先登等船协同作战。正赤:大红。

    ③疾:快速,急速。

    【译文】

    轻便快捷的船叫作“赤马舟”,船体大红色,快速得像奔马那样。

    25.15 上下重版曰“舰”①,四方施板②,以御矢石③,其内如牢槛也④。

    【注释】

    ①重(chóng)版:加装木板。重,加上。版,原作“床(牀)”,据卢文弨、疏证本等校改。疏证本曰:“版,今本作‘床’,据《初学记》引改。”版,木板。舰:防御之船,四方施板以御箭。

    ②施:设置,安放。

    ③御:抗拒,抵挡。矢石:箭和垒石(自高处掷击敌人的石块),古人守城的武器。

    ④牢槛(jiàn):监狱,牢狱。

    【译文】

    上下加装木板的船叫作“舰”,船体四面安装木板,用来抵御箭矢和垒石,里面如同监牢。

    25.16 五百斛以上还有小屋曰“斥候”①,以视敌进退也②。

    【注释】

    ①斛(hú):量词。古代一斛为十斗。此指船的容积。还(huán):环绕。斥候:大船上用以瞭望的小屋。此代指有斥候的船。汉代水军的侦察船,其甲板上建有小屋,伪装为民船,游弋或停泊于敌军所在与可能到来之处,侦察敌情或警戒放哨。

    ②视:监视,督察。

    【译文】

    容积五百斛以上并环建小屋的船叫作“斥候”,用来监视敌方的前进与后退情况。

    25.17 三百斛曰“”①。,貂也②。貂,短也,江南所名短而广、安不倾危者也③。

    【注释】

    ①(dāo):同“舠”。小船。

    ②貂:哺乳动物。形似鼬,四肢短,前肢更短于后肢,尾粗,毛长,呈黄色或紫黑色。泛指短。

    ③江南:指长江以南的地区。历史上含义有所不同:汉以前一般指今湖北长江以南部分和湖南、江西一带;后来多指今江苏、安徽两省的南部和浙江一带。名:称,被叫作。广:宽阔。安:安稳,稳固。倾危:倾覆、倾侧的危险。

    【译文】

    容积三百斛的船叫作“”。,得名于“貂”。貂,是“短”的意思,长江以南所称短而宽、安稳而没有倾侧危险的船。

    25.18 二百斛以下曰“艇”①,其形径挺②,一人、二人所行也③。

    【注释】

    ①艇:轻便的小船。

    ②径挺:直貌。

    ③行:(车船)行驶。

    【译文】

    容积二百斛以下的船叫作“艇”,它的形状直挺挺的,是一个人、两个人驾驶的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