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钵颠阇利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无错小说网 www.wucuo.org,最快更新瑜伽经最新章节!

    专注是心固定一处。(1)

    以上讲述了入定方法的五种外支。现在讲述专注注200。专注是心固定一处。专注是心唯独固定在诸如脐轮、心莲花、头顶光、鼻尖和舌尖等处或其他外界对象。

    沉思是专心认知。(2)

    沉思注201是专心认知。沉思是固定一处,专心认知所沉思的对象,如同水流持续不断,不受其他认知干扰。

    入定是沉思唯独闪耀对象的光芒,仿佛失去自己的形态。(3)

    入定是沉思唯独闪耀对象的光芒,仿佛失去自己的形态。一旦进入沉思对象的本质,沉思闪耀沉思对象形态的光芒,仿佛失去自己的认知形态,这称为入定。

    这三支合为总御。(4)

    这三支合为总御注202。专注、沉思和入定,这三者合为总御。这三种方法用于同一领域,称为总御。总御是指称这三支的术语。

    掌握了总御,智慧的光芒闪现。(5)

    掌握了总御,智慧的光芒闪现。掌握了总御,入定智慧的光芒闪现。总御越稳固,入定智慧越清晰。

    按照阶段实行总御。(6)

    按照阶段实行总御。实行总御是掌握前一阶段后,接着掌握下一阶段。如果不掌握低级阶段,跳过中间阶段,不可能达到最高的总御。这样,缺少了总御,智慧的光芒怎么会闪现?

    有人通过敬仰自在天,掌握总御的更高阶段,而不实行诸如他心通等低级阶段。为什么?因为他运用其他手段达到这个目的。

    正是瑜伽这位老师注203指出从这个阶段进入下一个阶段。为什么?因为有这样的说法:

    依靠瑜伽理解瑜伽,

    依靠瑜伽展现瑜伽,

    依靠瑜伽而不放逸,

    他会持久热爱瑜伽。

    这三支是内支,不同于前五支。(7)

    这三支是内支,不同于前五支。专注、沉思和入定,这三支是有智入定的内支,不同于自制等前五支,即前五种方法。

    而这三支也是无种子的外支。(8)

    而这三支也是无种子的外支。这三种内支也是无种子瑜伽注204的外支。为什么?因为它的存在注205依据这三者不存在。

    随同心的抑止的刹那,活跃的潜印象和抑止的潜印象分别抑止和显现,这是抑止的变化。(9)

    在心的抑止的刹那中,三性变化不定,这时心的变化如何?随同心的抑止的刹那,活跃的潜印象和抑止的潜印象分别抑止和显现,这是抑止的变化。

    活跃的潜印象是心的性质。它们不具有认知性,不能依靠抑止认知而抑止。抑止的潜印象也是心的性质。这两者的抑止和显现是活跃的潜印象这种心的性质减少,而抑止的潜印象显现。

    “随同心的抑止的刹那”意谓同一种心在每一刹那都在改变潜印象,这是抑止的变化。那时,心只剩下潜印象。这已在抑止的入定中说明注206。

    它的寂静之流源自潜印象。(10)

    它的寂静之流源自潜印象。心的寂静之流源自潜印象,依靠不断修习而熟练把握抑止的潜印象。如果这种潜印象迟钝乏力,活跃性质的潜印象就会压倒抑止性质的潜印象。

    心入定的变化是分散和专一分别衰落和兴起。(11)

    心入定的变化是分散和专一分别衰落和兴起。分散是心的性质。专一也是心的性质。分散的衰落意谓分散的消失。专一的兴起意谓专一的显现。心伴随这两种性质。同一种心伴随这两种成为自己性质的消失和显现而入定。这是心入定的变化。

    进而,心的专一的变化是止息的和出现的认知相似。(12)

    进而,心的专一的变化是止息的和出现的认知相似。心入定后,前者的认知止息,与它相似的后者出现注207。心入定后,伴随这两者,始终这样,直到入定结束。这是有性质的心的专一的变化。

    由此,在元素和感官中的性质、特征和状况的变化已经得到说明。(13)

    由此,在元素和感官中的性质、特征和状况的变化已经得到说明。前面已讲述呈现为元素和感官注208中性质、特征和状况的心的变化注209。因此,可以说已讲述性质的变化、特征的变化和状况的变化。

    其中,活跃的性质和抑止的性质分别抑止和显现,是有性质者的性质的变化和特征的变化。

    抑止具有三种特征,与三种时态注210相关。它舍弃未显现特征的第一种时态,不超越性质,获得现在的特征。在这里,显现自己的性质,是它的第二种时态。它并不摆脱过去的和未显现的特征。

    同样,活跃具有三种特征,与三种时态相关。它舍弃现在的特征,不超越性质,获得过去的特征。这是它的第三种时态。它并不摆脱未显现的和现在的特征。

    同样,活跃又舍弃未显现的特征,不超越性质,获得现在的特征。在这里,它发挥作用,显现自己的性质,是它的第二种时态。它并不摆脱过去的和未显现的特征。

    依照这种情形,抑止又这样,活跃又这样。注211

    同样是状况注212的变化。在抑止的刹那中,抑止的潜印象变得有力,活跃的潜印象变得乏力。这是性质的状况变化。

    其中,有性质者依据性质变化,依据性质的三种时态的特征变化,也依据特征的状况变化。这样,缺了性质、特征和状况的变化,三性活动一刹那也不能持久。三性的活动变化不定。因为三性是活动的原因,这被说成是三性的本性。

    由此,应该知道依照性质和有性质者的区别,在元素和感官中的这三种变化。而说到底,只有一种变化。因为性质仅仅是有性质者的自身形态,是有性质者的变化。而仅仅是这种变化通过性质得到说明。在这里,只是有性质者的性质的状态在过去、未显现和现在这三种时态中的变异,而不是物质的变异。如同粉碎金盆,制成别的金器,这只是状态的变异,而不是金子的变异。

    另有人说:“有性质者并不比性质多出什么,因为它不超越性质的真实。如果它是有依随者注213,那么,应该依据独立不变性,随着前后状况的不同而变化。”注214

    这并非缺陷。为什么?因为不变性不存在。三界显现又消失,永恒性受到否定。而即使消失,仍然存在,断灭性受到否定。它的微妙性来自结合性,由于这种微妙性而不可感知。注215

    特征的变化是存在于三种时态中的性质。过去的性质与过去的特征相联系,而并不摆脱未显现的和现在的特征。同样,现在的性质与现在的特征相联系,而并不摆脱过去的和未显现的特征。同样,未显现的性质与未显现的特征相联系,而并不摆脱现在的和过去的特征。如同一个人喜爱一个女人,并不由此不喜爱其他女人。

    其他人提出责难:“在特征的变化中,由于所有的性质与所有的特征相联系,它们的时态便会混乱。”

    对此的回答是:性质的性质性不能得到证实。如果存在性质性,特征的区别也应该涉及。它的性质性并不仅仅出现在现在注216。如果这样,由于在愤怒时,贪爱不出现,那么,心就没有贪爱的性质注217。还有,三种特征不会在同时在一处出现。能显示者的显示只能依次出现。对此也这样说:“形态和活动强烈者互相对立冲突。而普通者和强烈者共同相处。因此,不会混乱。”如同贪爱出现在某处,并非这时在别处不存在,而只是在别处的状态变得普通。注218

    特征也是同样。有性质者没有三种时态。而性质有三种时态,或显现,或不显现。其中,显现的具有种种状况。它们由不同的状况,而不是由不同的物质展现变异。正如数字一在一百处成为一百,在十处成为十,在一处成为一。又如即使是同一个女子,可以称为母亲、女儿和姐妹。

    有些人说:“依据状况的变化,会导致存在永恒性的缺陷。”怎么样?因为受到时态作用的阻隔。性质不发挥作用时,它成为未显现的;发挥作用时,成为现在的;停止时,成为过去的。这样,出现性质和有性质者以及特征和状况的永恒性注219。这是其他一些人所说的缺陷。

    这不是缺陷。为什么?因为即使在有三性者注220的永恒性中,也有三性活动作用的多样性。如同聚合物仅仅是不毁灭者注221的声等性质有开始和有毁灭。同样,状况仅仅是不毁灭者的善性等性质有开始和有毁灭。由此,称为变化。这是这方面的例举:泥土作为有性质者,它依据泥团形状的性质而获得不同的性质,依据性质变成罐的形状。罐的形状舍弃未显现的特征,获得现在的特征。这样,依据特征变化。罐每一刹那感受到新和旧,获得状况的变化。有性质者的另一种性质也是状况的变化,性质的另一种特征也是状况的变化。因此,同一个物质的变化仅仅由这些类别展现。

    这也适用于其他对象。这些性质、特征和状况的变化不超越有性质者的自身形态。这是涵盖所有这些特殊注222的唯一变化。

    这种变化是什么?那是稳定的物质的前一种性质停止和另一种性质产生的变化。

    有性质者跟随平息的、出现的和不可名状的性质。(14)

    其中,有性质者跟随平息的、出现的和不可名状的性质。性质是有性质者的各种适应能力。它的存在可以凭借产生的结果推断,看到这种属于这种,另一种属于另一种。其中,现在的性质感受到自己的作用,不同于其他的性质,即平息的和不可名状的性质。而一旦具有共同性,仅仅成为有性质者的自身形态,那么,它是什么?依靠什么区别?确实,有性质者的性质有平息的、出现的和不可名状的。

    其中,平息的是那些完成作用后平息者。出现的是那些正在发挥作用者,它们紧接未显现的特征。而那些紧接现在的是过去的。为什么现在的不紧接过去的?因为缺少前后性注223。过去的和现在的之间不像未显现的和现在的之间那样有先后性。因此,过去的没有紧接者。因此,唯有未显现的和现在的紧接。

    什么是不可名状者?一切具有一切性质。对此,有这样的说法:“液汁等的各种形态是水和地变化的产物,见于植物中。同样,植物的情形也见于动物中,动物的情形也见于植物中。这样,不分类别,一切具有一切性质。由于地点、时间、形态和原因的结合方式,确实,它们并不同时显现自己。”

    有性质者作为有依随者,具有共同性和特殊性,跟随那些显现的和未显现的性质。

    然而,有人认为这只是性质,而没有依随者。这样的人缺乏感受。为什么?一种认知怎么能成为另一种认知造成的行动的感受者?这种记忆也不存在,因为不会产生他人所见事物产生的记忆。有性质者注224始终作为有依随者存在,在认知事物时,被认为跟随性质的变异性。因此,这并非只是性质,而没有依随者。

    次序的差异是变化的差异的原因。(15)

    次序的差异是变化的差异的原因。依据一种有性质者有一种变化,次序的差异成为变化的差异的原因。例如这种次序:泥土颗粒、泥团、陶罐和陶罐碎片。

    一种性质紧接一种性质,这是性质的次序。泥团消失,陶罐产生,这是性质变化的次序。

    特征变化的次序是陶罐现在的形态出自未显现的形态注225。这是次序。同样,泥团过去的形态出自现在的形态注226。这是次序。而没有过去的次序。为什么?有先后性,才有紧接性。而过去的没有这种先后性。因此,只有这两种次序注227。

    同样,也有状况的次序,可以看到一个新罐紧接着新变旧。这种变旧随着连续不断的刹那,按照次序显现,直至达到最高显现。这是有别于性质和特征的第三种变化。

    这些次序依据性质和有性质者的区分获得自身形态。一种性质如果与另一种性质有关系,也成为有性质者。而实际上,这种有性质者的作用与性质没有区别,由此它依然被称为性质,那么,这种次序依然这样显现。

    心有两类性质:可见的和不可见的。其中,可见的是那些可认知的注228。不可见的是那些唯独属于事物的,共有七种,通过推理证明它们仅仅存在于事物中。抑止、性质、潜印象、变化、生命、活动和能力注229,这些是心的不可见的性质。

    为了实现已经具备一切方法的瑜伽行者愿望的目的,下面讲述总御。

    通过总御这三种变化,获知过去和未来。(16)

    通过总御这三种变化注230,获知过去和未来。通过总御这三种变化,瑜伽行者获知过去和未来。已经说过,专注、沉思和入定三者合为总御。因此,亲证这三种变化,从中获知过去和未来。

    词音、词义和认知互相关联而混合,通过总御它们的区别,获知一切众生的声音。(17)

    词音、词义和认知互相关联注231而混合,通过总御它们的区别,获知一切众生的声音。这里,言说依据音素注232起作用,闻听完全属于发音变化的领域。而词是发音结束时,由知觉把握。音素并不同时出现,没有主动互相支持的性质。它们自身并不触及词,也不确立词,只是出现和消失。因此,单个的音素并非词本身。

    然而,这些单个的音素又构成词,具有命名一切的充足能力。通过这个音素与另一个能协作的音素联系,仿佛获得遍及一切注233的性质。按照特殊的安排,前面的和后面的,后面的和前面的,这样,许多音素由次序限定,依据习惯形成的意义而有区别。

    这些音素具有命名一切的能力,如g、au和?展现具有垂肉等的对象(“牛”)注234。这些音素按照次序连续发音,依据习惯形成的意义而有区别。这样的词唯独是知觉的展现,按照习惯成为所表示者(“所指”)的能表示者(“能指”)。一个词是一种知觉领域,作出一次努力。它不是部分,不是次序,不是音素,而只是知觉,由认知最后一个音素的作用而确立。为了向别人表达,只有通过音素,词得以命名、说出和听取。听者依靠充满无始以来语言习惯熏染的世俗知觉认知,如同已经获得证明,达成共识。依靠知觉得知词有习惯形成的区别。这样多的音素,这样的次序,这样的发音结束,表示这样的意义。

    而习惯呈现为词音和词义两者的关联,具有记忆性质。“这个词音是这个词义,这个词义是这个词音,”习惯这样呈现词音和词义的关联。这样,词音、词义和认知互相关联而混合。例如,作为词音的gau?(“牛”),作为认知的gau?(“牛”),作为词义的gau?(“牛”)。知道它们的区别,这样的人知道一切。

    句子的功能也依据一切词。一说出“树”,便会理解它“存在”,因为词表达的对象不会脱离“存在”。同样,行动不可能没有手段。这样,一说出“煮”,就会期待然后提到的确定一切关系(“格”)的必要对象:作业者(“体格”)、手段(“具格”)和对象(“业格”):吉多罗、火和稻米注235。

    在句义中也看到词的安排。“吠陀学生诵习颂诗,生活,维持生命。”在这个句子中,词音和词义得到展现。因此,应该对词作出区别,加以分析,或表示行动,或表示关系(“格”)。否则,诸如bhavati、a?va?和ajāpaya?等这样一些词注236,由于动词和名词形态相似,而不能识别,怎么可能作出动词和关系(“格”)的分析?

    这是词音、词义和认知的区分。例如,?vetate prāsāda?(“宫殿发白”),意味行动。?veta? prāsāda?(“白色的宫殿”)意味关系(“格”)。

    词音的本质是行动和关系(“格”),词尾注237传达词的意义。为什么?“这是他”,由于这种关系,习惯形成同一形态的关系(“格”)注238。而白色的词义成为词音和认知的依随者。它凭借自己的状况变化,而不依随词音,也不依随知觉。

    这样的词音,这样的认知,互不依随。不同的词义,不同的词音,不同的认知,这是它们的区别注239。这样,瑜伽行者总御它们的区别,获知一切众生的声音。

    通过亲证潜印象获知前生。(18)

    通过亲证潜印象获知前生。有两类潜印象。一类表现为熏习,成为记忆和烦恼的原因;另一类表现为善业和恶业,成为果报的原因。这些是前生形成的潜印象。它们是不可见的心的性质,如变化、活动、抑止、能力、生命和性质。注240总御它们,能亲证潜印象。而缺乏地点、时间和原因的体验注241,便不能亲证它们。

    正是这样,瑜伽行者通过亲证潜印象,获知前生。即使对于他人,也是同样,通过亲证潜印象,而获知他人前生。这里,听说有这个故事:尊者遮吉舍毗耶通过亲证潜印象,见到十大创造期注242中前生的变化次序,显现分辨智。

    尊者阿伐提耶具有完美的身体,对他说:“你已经经历十大创造期,而知觉本性没有被压倒,目睹地狱和畜生道中的痛苦,又一再出生在天神和人中,你获得多少快乐和痛苦?”

    遮吉舍毗耶对阿伐提耶说:“我已经经历十大创造期,而知觉本性没有被压倒,目睹地狱和畜生道中的痛苦,又一再出生在天神和人中,我认为我所遭受的一切全然是痛苦。”

    尊者阿伐提耶说:“尊者你控制原初物质注243,获得至高的满意快乐,你也将这归入痛苦中?”

    尊者遮吉舍毗耶说:“只是与追求感官对象相比,这是至高的满意快乐。而与独存相比,这全然是痛苦。知觉本性的性质具有三性。凡具有三性的观念都归入应该避免的痛苦中。有这样的说法:‘贪欲的锁链呈现痛苦,唯有排除贪欲引起的痛苦折磨,才会有平静而无碍的顺应一切的快乐。’”

    通过亲证观念,获知他心。(19)

    通过亲证观念 ,获知他心。通过总御观念,亲证观念,获得他心。但不是观念依附的对象,因为这不是他的领域。他知道贪欲的观念,而不知道贪欲依附的那个对象。他人心中的观念依附的对象,不成为瑜伽行者心中的对象;只有他人的观念成为瑜伽行者心中的对象。

    通过总御身体形态,抑止它的接受能力,不接触眼光,也就隐而不见。(20)

    通过总御身体形态,抑止它的接受能力,不接触眼光,也就隐而不见。通过总御身体形态,抑止身体形态的接受能力。一旦抑止接受能力,不接触眼光,瑜伽行者也就隐而不见。应该理解这里是说声等隐而不见注244。

    业果或迅速,或缓慢,通过总御它们,获知死亡,或通过征兆。(21)

    业果或迅速,或缓慢,通过总御它们,获知死亡,或通过征兆。业的寿命果报有两类:迅速的和缓慢的。其中,犹如将湿布展开,便会在较短时间中变干,这是迅速的。而将湿布拧成一团,变干要用很长时间,这是缓慢的。又如在干柴中点燃火焰,受到四面八方风吹,便会在较短时间中焚烧完毕,这是迅速的。而火燃烧依次投放部分的草堆,便要用很长时间焚烧完毕,这是缓慢的。

    因此,一生中形成寿命的业果有两类:迅速的和缓慢的。通过总御它们,获知死亡,即命终。

    或者通过征兆。征兆有三类:自身的、其他生物的和天神的。其中,自身的,如堵住耳朵,听不到自己身体中的声音,或闭住眼睛,看不见眼睛中的光。同样,其他生物的,如看见阎摩的差役,或看见故世的祖宗们突然来到。同样,天神的,如突然看到天国或悉陀们,或看到一切颠倒错乱,由此知道死亡临近。

    通过总御友爱等,获得力量。(22)

    通过总御友爱等,获得力量。友爱、悲悯和喜悦是三种情感。其中,对快乐的生物充满友爱,便获得友爱的力量。对痛苦者充满悲悯,便获得悲悯的力量。对品行纯洁者充满喜悦,便获得喜悦的力量。依据这些情感入定,即总御。由此,产生不可抵御的威力。而漠视品行邪恶者,则没有情感。由此,不能依据它入定。这样,缺乏总御,也就没有依据漠视产生的力量。

    通过总御力量,获得大象等的力量。(23)

    通过总御力量,获得大象等的力量。通过总御大象的力量,获得大象的力量。通过总御金翅鸟的力量,获得金翅鸟的力量。通过总御风的力量,获得风的力量。如此等等。

    运用感觉活动的光亮,获知微妙的、受阻碍的和远处的对象。(24)

    运用感觉活动的光亮,获知微妙的、受阻碍的和远处的对象。已经说过充满光亮的感觉活动注245。瑜伽行者将由此产生的光亮,投射到微妙的、受阻碍的和远处的对象上,获知这个对象。

    通过总御太阳,获知宇宙。(25)

    通过总御太阳,获知宇宙。宇宙包含七重世界。其中,从阿鼻地狱至弥卢山顶,是大地世界(“地界”)。从弥卢山顶至北极星以及各种行星、星宿和星星,是空中世界(“空界”)。接着说天国世界(“天界”),分为五重。第三重注246是大因陀罗的世界。第四重是生主的光世界。梵天的世界分为三重,即出生世界、苦行世界和真谛世界。

    在梵天的三重世界下面,

    生主大世界,大因陀罗的

    世界,这些合称为天国,

    星星在空中,众生在地上。

    这是一首总结的偈颂。

    其中,在阿鼻地狱上面,依次有六重大地狱,分别以地、水、火、风、空和黑暗为基础。它们是大时、煎锅、吼叫、大吼叫、时绳和漆黑。众生在那里按照自己的业果遭受痛苦,度过长时间的悲惨寿命后出生。

    接着是七重地下世界注247:摩诃多罗、罗沙多罗、阿多罗、苏多罗、维多罗、多罗多罗和波多罗。

    第八是大地注248,称为婆薮摩提,有七大洲。它的中央是众山之王弥卢金山,有银子、琉璃、玻璃、金子和摩尼珠的山峰。其中,南方的天空染有琉璃的光芒,深蓝似蓝莲花,东方的天空白色,西方的天空清澈明亮,北方的天空黄色。

    在南方,有瞻部树,故而这里称为瞻部洲。白天和夜晚仿佛紧紧跟随太阳运转。它的北面有三座山,山峰呈现蓝色和白色,宽两千由旬注249。在它们中间有三个地区,每个九千由旬,称为罗摩那迦、希伦摩耶和北俱卢。它的南面有三座山:尼奢陀、金顶山和雪峰山,宽两千由旬。在它们中间,有三个地区,每个九千由旬。它们是诃利婆尔舍、紧补卢沙和婆罗多。西面围绕有跋陀罗希婆山和摩利耶凡山。东面围绕有盖多摩罗山和香醉山,中间有伊罗婆利多地区。

    这个瞻部洲宽十万由旬,在弥卢山的每边延伸五万由旬。瞻部洲确实宽十万由旬,咸海以两倍的宽度如同项链围绕它。

    然后是沙迦洲、拘舍洲、麻鹬洲、木棉洲、牛祭洲和莲花洲,依次为前者两倍的宽度。这样,共有七大洲和七大洋。它们装饰有各种山,看似一堆芥末。它们分别围绕有七大洋,海水分别为甘蔗汁味、酒味、酥油味、乳酪味、奶油味和牛奶味注250,如同装饰有项链。它们还围绕有洛迦阿洛迦山。它们总计宽五亿由旬。

    这一切安排在宇宙卵的中央。这个卵是原初物质的微粒,如同空中的萤火虫。

    在这里的地下世界、海中和山上,住着各类天神以及阿修罗、健达缚、紧那罗、紧补卢娑、药叉、罗刹、鬼怪、饿鬼、毕舍遮、阿跋斯摩罗、天女、梵罗刹、古希曼陀和维那耶迦。

    在所有七大洲中,住着心灵纯洁的天神和凡人。弥卢山是众天神的花园地区。那里有杂林园、欢喜园、奇车园和妙意园。有众天神集会的妙法堂,有妙见城,有殊胜殿。

    行星、星宿和星星与北极星相连。可以看到它们的活动由风力控制。它们依次在弥卢山上空运转。

    大因陀罗的世界住着六类天神:三十三天、火祭天、夜摩天、兜率天、非化自在天和化自在天。他们全都实现愿望,具有变小等自在力。他们的寿命长达一劫注251,形貌美观,享受爱欲,身体来自化生,接受无比柔顺的天女陪伴侍奉。

    生主的大世界中,住着五类天神:古摩陀、利普、钵罗多尔陀那、安遮那跋和钵罗吉多跋。他们控制五大元素。他们以禅定为食,寿命长达一千劫。

    梵天的第一重出生世界中,住着四类天神:梵祭司、梵众天、梵大众天和阿摩罗。它们控制元素和感官,寿命依次两倍于前者。

    梵天的第二重苦行世界中,住着三类天神:光音天、大光音天和真谛大光音天。他们控制元素、感官和原初物质,寿命依次两倍于前者,全都以禅定为食,坚持禁欲。他们不受阻碍地获知上方世界,也不受遮蔽地获知下方世界。

    梵天的第三重真谛世界中,住着四类天神:不落天、净居天、真谛光天和想非想天。他们不生活在造作的存在中,而自我确立。每一类依次位于上方。他们控制原初物质,寿命长达一个创造期。其中,不落天乐在有思考禅定,净居天乐有观察禅定,真谛光天乐在唯欢喜禅定,想非想天乐在唯自我意识禅定。他们也住在三界中。

    这些是包括梵天世界在内的七重世界。而无身和化入原初物质处于解脱境界注252,故而不归入这些世界中。

    瑜伽行者应该亲证这些。通过总御太阳,继而总御其他。就这样实践,直至看见所有这些。

    通过总御月亮,获知星星的排列。(26)

    通过总御月亮,获知星星的排列。总御月亮,会知道星星的排列。

    通过总御北极星,获知它们的行程。(27)

    通过总御北极星,获知它们的行程。总御北极星,会知道星星的行程。总御天国花车,会知道它们注253。

    通过总御脐轮,获知身体的结构。(28)

    通过总御脐轮,获知身体的结构。总御脐轮,会知道身体的结构。风、胆汁和黏液是三病注254。七界注255是皮肤、血、肉、筋、骨、骨髓和精子。它们这样依次由外向内排列。

    通过总御喉咙穴,抑止饥渴。(29)

    通过总御喉咙穴,抑止饥渴。舌头下面是结,结下面是喉咙,喉咙下面是穴。总御这些,不会受饥渴折磨。

    通过总御龟脉,获得稳定。(30)

    通过总御龟脉,获得稳定。在穴的下面,胸腔中,有一条龟状脉管。总御这条脉管,获得稳定,如同蛇和大蜥蜴。

    通过总御头中的光,获得悉陀的眼力。(31)

    通过总御头中的光,获得悉陀的眼力。头颅里面的空隙有闪耀的光。总御这种光,获得在天地之间漫游的悉陀们的眼力。

    或者,通过想象力,获知一切。(32)

    或者,通过想象力注256,获知一切。这是名为想象力的救主。它是分辨智的前驱状态。犹如太阳升起前的曙光。瑜伽行者在这种想象智力出现时,通过它,获知一切。

    通过总御心脏,获知心的意识。(33)

    通过总御心脏,获知心的意识。心的意识生活在梵城注257的小莲花状居处中。通过总御它,获知心的意识。

    本性和原人永不混合,由于为他者性,产生对这两者不加区分的感受,通过总御为自己存在者,获知原人。(34)

    本性注258和原人永不混合,由于为他者性,产生对这两者不加区分的感受,通过总御为自己存在者,获知原人。知觉本性具有光明性注259。它依靠这同一种善性,控制动性和惰性,通过认知本性和原人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原人与这种变化的本性不同,永远无性质,只是呈现为智能。这两者永不混合,只是由于对象的展现,原人的感受对这两者不加区分。这种对感受的认知由于本性的为他者性而展现。

    而与本性不同,原人的认知只是呈现为智能。通过总御这种认知,以原人为对象的智慧产生。

    以知觉本性为本质的对原人的认知并不看见原人。而原人始终看见依附自己的认知。确实,有这样的说法:“啊,依靠什么知道这位知道者?”注260

    由此,产生想象力、听觉、触觉、视觉、味觉和嗅觉。(35)

    由此,产生想象力、听觉、触觉、视觉、味觉和嗅觉。通过想象力,获知微妙的、受阻碍的、过去的、遥远的和未来的事物。通过听觉,听到天神的声音。通过触觉,感知天神的接触。通过视觉,感知天神的形态。通过味觉,感知天神的口味。通过嗅觉,感知天神的香气。所有这些始终会产生。

    这些对于入定是障碍,而对于活动的心是成就。(36)

    这些对于入定是障碍,而对于活动的心是成就。出现想象力等,对于入定的心是障碍,因为它们妨碍入定的观察,而对于活动的心是成就。注261

    通过削弱束缚的原因,通过心的感知活动,进入他人身体。(37)

    通过削弱束缚的原因,通过心的感知活动,进入他人身体。心游荡不定,受身体中业的积聚控制,而构成束缚。通过入定的力量,削弱这种构成束缚的原因的业。而且,心的感知活动也产生于入定。通过消除业的束缚,瑜伽行者感知自己的心的活动,从自己的身体中取出心,置入他人的身体,那些感官也跟随其后。正如蜜蜂随同蜂王飞动而飞动,随同蜂王停留而停留,同样,那些感官跟随心,进入他人身体。

    通过控制上气,不接触水、泥土和荆棘等,获得上升。(38)

    通过控制上气,不接触水、泥土和荆棘等,获得上升。整个感官活动构成生命,以元气等为标志。它们分成五种:元气的活动以口和鼻为通道,直至心脏。中气的活动均匀平正,直至肚脐。下气的活动向下,直至脚底。上气的活动向上,直至头顶。行气遍布各处。其中,元气为主。通过控制上气,不接触水、泥土和荆棘等,在死亡时,获得上升注262。它依靠这种控制而获得。

    通过控制中气,获得光辉。(39)

    通过控制中气,获得光辉。通过控制中气,激发光辉,闪耀光芒。

    通过总御耳和空的联系,获得天耳通。(40)

    通过总御耳和空的联系,获得天耳通。所有的听觉和所有的声音以空为基础。正如这种说法:“所有的人,在相同的地点,有同一种听力。”这正是空的特征,因此说它无障碍。同样,它无形,在别处也能看到它无阻碍,这说明空遍布一切。听觉是接受声音的原因。聋子听不到声音,非聋子听到声音。因此,听觉的领域是声音。瑜伽行者总御耳和空的联系,产生天耳通。

    通过总御身体和空的联系,变得轻如棉絮,能行走空中。(41)

    通过总御身体和空的联系,变得轻如棉絮,能行走空中。凡有身体,便有空。由于空向身体提供空间,由此产生联系。通过总御,控制这种联系,变得轻如棉絮等,直至极微。通过控制这种联系,变得轻,而通过轻,双脚行走水中,行走蜘蛛网上,行走光线上,以及随意行走空中。

    在身外的非人为活动是大无身,由此消除对光明的阻碍。(42)

    在身外的非人为注263活动是大无身,由此消除对光明的阻碍。思想在身外活动,这种专注称为“无身”。如果思想停留身内,只是活动在外,称为“人为”。而思想在身外活动,这种活动不依靠身体,则是“非人为”。

    这里,依靠“人为”,达到“非人为”的大无身。由此,瑜伽行者进入他人身体。

    进而,通过专注,消除对以光明为本质的知觉本性的障碍。这种障碍以动性和惰性为根基,表现为由烦恼和业产生的三种果报注264。

    通过总御粗大、形态、精微、关联和目的,控制元素。(43)

    通过总御粗大、形态、精微、关联和目的,控制元素。其中,地等以声等为特征,具有互助等性质,称为粗大。这是元素的第一种形式。

    普遍性是元素的第二种形式。地有形体,水有湿润,火有热性,风有变化,空遍及一切。这称为形态。声等是这种普遍性的特殊性注265。同样有这种说法:“同为一类者,仅仅以形态区别。”

    这里,普遍和特殊的结合被视为物质。这种结合有两类:一类是其中不同的组成部分已经消失,如身体、树、牧群和森林。另一类是其中保持不同的组成部分,如神和人两者。在这种结合中,一部分是神,另一部分是人。这种结合指称这两者。

    结合中的区分和不区分可以得到表达。可以说芒果树的树林,婆罗门的团体,也可以说芒果林和婆罗门团体。还有,在这两类结合中,其中的组成部分或分离,或不分离。组成部分分离的结合如树林和团体;组成部分不分离的结合如身体、树和极微(“原子”)。波颠阇利将组成部分不分离的结合称为物质。这是元素的形态。

    什么是精微的形式?那是唯注266,元素的原因。它的单一的组成部分是极微,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属于组成部分不分离的结合。这样,所有的“唯”是元素的第三种形式。

    元素的第四种形式称为关联。那是三性,依据效果的性质具有光明性、活动性和停滞性。这些称为关联注267。

    元素的第五种形式是目的性。这与三性有关,具有感受和解脱注268的目的。三性保持在唯、元素和元素造物中。这一切具有目的。

    现在,总御五大元素中的五种形式,看到每种形式的形态,对它们的控制就会出现。控制了这五大元素的形式,也就控制元素。通过这种控制,元素的性能就会依随他的意愿,犹如母牛依随自己的牛犊。

    由此,出现变小等,身体完美,不受它们的性质阻碍。(44)

    由此,出现变小等,身体完美,不受它们的性质阻碍。其中,变小是变成极微。变轻是变得轻飘。变大是变得广大。接近是能用指尖接触月亮。如愿是意愿不受阻碍,进入地下如同进入水中。控制是控制元素和元素造物,而不受他者控制。自在是统辖它们的产生、消失和聚合。如意是愿望成为现实,元素的性能符合他的愿望。而即使他有能力,他也不颠覆事物注269。为什么?以前的其他悉陀同样具有这种如意能力注270。

    这些是八种自在力。身体完美将在下面讲述。

    不受它们的阻碍是地注271不能依靠它的形体阻碍瑜伽行者的身体等的行动,他甚至能进入石头。湿润的水不能浸湿他。灼热的火不能烧灼他。变化的风不能移动他。甚至在无所覆盖的空中,他的身体也能被覆盖,连悉陀们也不能看见他。

    身体完美是有美貌,有魅力,有力量,坚如金刚。(45)

    身体完美是有美貌,有魅力,有力量,坚如金刚。美观,可爱,充满力量,坚如金刚。

    通过总御执取、形态、自我性、关联和目的,控制感官。(46)

    通过总御执取、性质、自我性、关联和目的,控制感官。声等感官对象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执取是感官在它们之中活动。执取并不仅仅局限于感官对象的普遍性,如果不考虑感官对象的特殊性,心怎么可能通过感官加以确认。

    还有,形态是以光明为本质的知觉本性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结合,是组成部分不分离的结合。感官是这种实体。注272

    它们的第三种形式是自我性。特征是自我意识。这是这种形式的普遍性,感官是特殊性。注273

    第四种形式是起决定作用的三性具有光明性、活动性和停滞性,感官和自我意识是它们的变化。

    第五种形式是与三性相联系的原人的目的性。

    依次总御这五种感官形式,逐一控制。通过控制这五种形式,瑜伽行者也就控制感官。

    由此,快速似思想,达到无需工具的状态,控制原初物质。(47)

    由此,快速似思想,达到无需工具的状态,控制原初物质。快速似思想是身体获得最高速度。无需工具的状态是感官无需身体,就能在愿望的时间、地点和对象中活动。控制原初物质是控制原初物质的一切变化。

    这些是三种称作“蜜嘴”的成就。通过控制感官的五种形式获得这些。

    唯有明辨本性和原人的差别,才能成为统辖一切者和通晓一切者。(48)

    唯有明辨本性和原人的差别,才能成为统辖一切者和通晓一切者。知觉本性消除动性和惰性的污染,处在最高的清澈和最高的控制意识状态,处在完全明辨本性和原人的差别的状态,他成为统辖一切者。

    这是说三性是一切事物的本质,具有决定和所决定的性质,完整地呈现在知领域者注274这位主人面前。

    通晓一切者是分辨智不依随次序注275认知由平息、出现和不可名状的性质注276确定的、作为一切事物本质的三性。这种成就名为“无忧愁”注277。获得这种成就,瑜伽行者成为通晓一切者,消除烦恼的束缚,成为控制者。

    甚至对此产生离欲,由此灭除罪恶种子,达到独存。(49)

    甚至对此产生离欲,由此灭除罪恶种子,达到独存。一旦烦恼和业消除,这种本性的分辨认知的性质以及本性本身被归入应该排除的方面,并认为原人永不变化,纯洁,不同于本性。这样,他不受染著。于是,那些罪恶的种子如同烧焦的稻种,不能发芽,与心一起消亡。一旦它们消亡,原人不再感受这三种痛苦。

    三性以业、烦恼和果报的形态展现在心中。一旦它们达到目的,也就不再产生。原人永远与三性分离,这便是独存。这时,原人保持自己的原本状态,正是智能。

    受到主神们邀请时,不要接受或感到骄傲,因为会再度与罪恶发生联系。(50)

    受到主神们邀请时,不要接受或感到骄傲,因为会再度与罪恶发生联系。有这样四种瑜伽行者:初阶、蜜地、智光和超然。其中,第一种是反复修习,开始发光。第二种是智慧充满真理注278。第三种是控制元素和感官,运用方法等,保护一切已产生者和将产生者,完成应完成者。而第四种是超然,他的唯一目标是心的解体。他的最终阶段的智慧有七重注279。

    其中,有的婆罗门亲证蜜地阶段,主神们看到他本性纯洁,从各处邀请他:“嗨!坐这里享受吧!这是可爱的享受,这是迷人的少女,这是抵御老死的甘露,这是空中飞车,这是如意树,这是圣洁的曼陀吉尼河。这些是悉陀,这些是大仙,这些是百般柔顺的天女。还有,天耳通,天眼通,身体坚如金刚。尊者你依靠自己的功德获得这一切。你就接受吧!这是不老、不死和不毁灭的境界,为天神们所喜爱。”

    听到这样的邀请,他应该思考接受的弊端:“在恐怖的轮回炭火中受煎熬,流转在生死的黑暗中,我好不容易获得驱除烦恼和黑暗的瑜伽明灯,而这些源自贪欲的感官对象之风是这盏明灯的吹灭者。确实,我已获得光明,怎么还会接受感官对象阳焰注280的欺骗?怎么还会让自己成为这种燃烧的轮回之火的燃料?再见吧!你们这些如梦如幻的感官对象,只适合可怜的人们追求!”他的心中作出这样的决定后,就应该修习入定。

    在不接受之后,也不应该产生骄傲的想法:“我甚至受到天神的邀请。”如果骄傲,自以为安全,就不会觉得自己仿佛被死神揪住头发。这样,不始终注意警惕缺点,保持努力,而出现漏洞,也就会增长烦恼,再度与罪恶发生联系。然而,不接受,不骄傲,已修行的目标就会牢固,有待修行的目标也会临近。

    通过总御刹那及其次序,获得分辨智。(51)

    通过总御刹那及其次序,获得分辨智。正如物质小到极限是极微,时间小到极限是刹那。刹那是极微从一处移到另一处使用的时间。而不间断的移动是次序。刹那及其次序并非是事物的聚合。一刻、一天和一夜等是知觉的聚合。确实,这种时间即使并非事物,仍然成为知觉依据语言知识的创造。对于展现知觉活动的世人,它仿佛是事物。

    而刹那成为事物,便依随次序。次序具有刹那不间断的性质。瑜伽行者通晓时间,称之为时间。

    两个刹那不会同时存在。没有两个同时共存的刹那次序,因为这不可能。后一刹那紧接前一刹那,这是次序。因此,现在的刹那只是这一刹那,前后的刹那都不存在。故而它们的聚合不存在。

    然而,应该说明已存在和将存在的这些刹那伴随变化。整个世界随着每一刹那变化。所有的性质实际上形成于刹那之中。通过总御刹那及其次序,亲证这两者,分辨智就会出现。

    两者相同,依据种类、特征和位置不能区分差别,则运用(分辨智)获知。(52)

    这里讲述它注281的特殊领域:两者相同,依据种类、特征和位置不能区分差别,则运用(分辨智)获知。在两种相似物的位置和特征的相似性中,种类的不同成为分别的原因。例如,这是母牛,这是牝马。

    在位置和种类的相似性中,特征不同成为分别的原因。例如,这是黑眼睛母牛,这是有卍字标志的母牛。

    两个蓭摩罗果种类和特征相似,位置不同成为分别的原因:这个在前,这个在后。

    然而,在知者不注意时,前面的蓭摩罗果移到后面的位置。这时,位置相似,也就不能分别这是前者,这是后者。这就应该运用不容置疑的真知。因此,有这种说法:“于是,运用分辨智获知。”怎么样?前一个蓭摩罗果相关刹那的位置不同于后一个蓭摩罗果相关刹那的位置。这些蓭摩罗果通过感知它们的各自位置的刹那予以分别。感知位置的刹那不同成为两者分别的原因。

    这个例举说明,极微存在种类、特征和位置的相似性。通过亲证前一个极微位置相关的刹那,感知它们的位置,与后一个极微作出分别。具有自在力的瑜伽行者正是依据相关的刹那的差别,认知两个极微的差别。

    而另一些人描述道:“最终的特殊造成认知的差别。”注282即使其中有位置和特征的不同,有形体、间距和种类的不同,这些是形成差别的原因,而唯有瑜伽行者的知觉把握刹那的差别。因此,伐尔舍伽尼耶说:“缺少形体、间距和种类的差别,也就没有根本的差别。”

    分辨智是救主,囊括一切领域,囊括一切状况,而没有次序。(53)

    分辨智是救主,囊括一切领域,囊括一切状况,而没有次序。救主意谓产生于自己的想象力,而非产生于教诲。囊括一切领域意谓没有什么不成为它的对象。囊括一切状况意谓知道过去、未来和现在的一切变化,一切状况。没有次序意谓在一刹那间把握一切事物,一切状况。

    这是圆满的分辨智,瑜伽明灯只是它的一部分,从蜜地阶段直至它的圆满完成。

    一旦本性和原人两者的纯洁一致,出现独存。(54)

    无论获得分辨智或没有获得分辨智,一旦本性和原人两者的纯洁一致,出现独存。一旦知觉本性消除动性和惰性的污垢,以认知自己与原人的区别为唯一职责,烦恼的种子被烧焦,也就仿佛达到与原人的纯洁相同。这时,原人不再有呈现给他的感受而纯洁。正是在这种状态,出现独存。无论瑜伽行者有自在力或没有自在力,有分辨智或没有分辨智,因为烦恼的种子已被烧焦,他再也不必依赖知识。已经提及由入定产生的自在力和知识是作为达到本性纯洁的手段。实际上,通过知识,无知消失。

    无知消失,不再有烦恼。没有烦恼,也就没有业报。在这种状态中,三性的职责完成,不再具有可见性而出现在原人前。这是原人的独存性。这时,原人唯独闪耀自己形态的光芒,纯洁无瑕,成为独存。

    以上是钵颠阇利依据数论的《瑜伽论》中名为《成就》的第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