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三国时期

格鲁塞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无错小说网 www.wucuo.org,最快更新中华帝国史最新章节!

    黄巾军农民起义将中原多地变成了废墟,与此同时,朝廷中的太监团伙继续控制着一系列无动于衷的执政者和儿皇帝。公元189年,一些高官怒不可遏,计划发动一场针对宫廷太监的彻底大屠杀。但密谋者请来充当援手的董卓将军,却趁此机会建立了独裁统治。这是军事无政府状态将要爆发的信号,为对抗黄巾军而征召的各地民军,已经促成了地方武装的形成,他们只忠于自己的统帅。就在董卓以首都的主人自居之时,其他将军也在各地攫取了政权。事实证明,董卓只是个粗俗残忍的老兵,他自己没有能力控制这种混乱局面。公元190年,董卓决定将自己的住所迁到长安,就纵火烧掉了洛阳皇宫,并纵容其士兵洗劫这座都城。因此,过去二百年间汉朝政府所积累的所有艺术珍品都毁于一旦。董卓的暴政及嗜血本性的一再发作,最终令其将领们与他疏远,他们暗杀了董卓,并将其赤裸的尸体扔到了百姓面前。(董卓是个大块头,肥胖臃肿,市民们将灯芯草插入其肚脐眼并点燃,尸体连续烧了好几天。)

    这些事件之后,随之而来的是一个混乱时期,比以往所发生的一切更加糟糕。

    利用中原的内部动乱,匈奴恢复了他们的抢掠。女诗人蔡琰曾被他们俘虏,在其《悲愤诗》中,她留下了一幅有关这些掠劫刻骨铭心的图景:

    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

    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

    长驱西入关,迥路险且阻。

    还顾邈冥冥,肝脾为烂腐。

    所略有万计,不得令屯聚。

    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语。

    失意几微间,辄言弊降虏。

    要当以亭刃,我曹不活汝。

    ……

    此时在朝廷中,不同派系依旧为争夺政权而争斗不止。直到公元196年的一天,一位军队领袖————曹操率领其部队来到洛阳,并于此宣布自己为帝国保卫者。这样,年轻的皇帝就成了曹操手中的傀儡,就像之前他的命运由董卓操纵一样。

    与不久之前被推翻的那位草莽武夫相比,曹操具备领袖才智。他是一名优秀军官,严格执行纪律,当然,他也不择手段,并惯于残暴,但他在政治上却相当老练,同时还是有相当才华的学者,其诗作被各种选集收录。其中大部分诗篇都情感丰富,并带有一种阳刚之气。如果帝国在一位强人掌控之下能够统一,曹操必将是完成这一任务最有可能的人选。事实上,经过八年不间断的战争(196——204年),他只是成功地统一了黄河流域。不过,这些北方省份,组成了帝国之中最为富庶、人口最为稠密的部分。在长江流域,其他几位军事首领已经为自己缔造了王国。其中一位是孙权,他声言自己在长江下游的独立地位。而且在短期内,整个华南都承认了他的权力。他是个求知欲很强的人,喜欢新的学说,并偏爱佛教僧侣。

    曹操

    与此同时,第三位权力觊觎者————刘备也出场亮相了。他是个出身高贵之人,系汉朝宗室。但刘备只是出身于这个家族的一个偏远分支,并已经陷入到了可怕的贫困之中。他不得不自食其力,靠编草鞋来养活自己和老母亲。刘备看到了堂侄的衰弱,这位身在洛阳的懦弱皇帝,只不过是独裁者曹操控制在手的傀儡。刘备感到自己血管里皇室的鲜血在沸腾。他找来了三位无与伦比的同伴来帮助自己,这三位义士在后来的历史、传说、传奇及戏剧中都名垂千古。他们中的第一位是关羽,在民间宗教中,他被推崇为战神。第二位是张飞,他出身低微(曾是个屠夫),凭借自己无畏的勇气而闻名于世。他和关羽都为主人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最后一人是诸葛亮,既是勇士也是外交家,他放弃了自己的产业,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觊觎者刘备的事业中,并成为后者的首席顾问。事实上,正是在诸葛亮的建议之下,刘备选择了四川省,最终,他在这里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直到今天,这三位觊觎者————曹操、孙权和刘备————之间的斗争,在中国依然享有非比寻常的欢迎。这是因为,他们的历史已经为传说所保持和放大。《三国演义》————事实上该书不会早于14世纪————以及不可胜数的、起源于它的戏剧,使得这些争斗有了史诗般的价值而高贵,并使《三国演义》在中国拥有相当于西方中世纪英雄史诗的地位。以公元208年的江陵之战为例,当时刘备为曹操的军队所包围,被迫带领一小队骑兵去冲击敌人的阵线。此时,一旦主人脱离危险,张飞就回到了殿后位置,如同巴亚尔一般,单枪匹马地守卫一座桥梁。他“怒目横矛,立马于桥上……厉声大喝曰:‘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他在自己的阵地上守候了一段时间,为的是恐吓敌人。稍远一点处,赵云发现了主人的小儿子,敌人正准备抢走他。赵云将这个“宝贵的负担”横放在了马鞍之前,飞奔着穿过敌阵,来到了长江岸边,那里有条船在等候。与此同时,曹操及其大军在准备横渡长江,打算征服南方,就像他们之前兼并北方一样。他们的船队已经就位,以便在大军渡河时实施保护。当时,周瑜派出了很多火船,乘风前行,向敌军船队放火。大火一直蔓延,最终烧到了敌人营地的草棚,这是曹操在较远的堤岸上建立的。无数人马葬身火海,或者死于江涛之中。这位北方独裁者被迫放弃了吞并华南的计划。

    此时,汉朝的合法性依然存活在人们的心中。刘备已经成了这种朝代情节的化身,他似乎就要确定自己的胜利,并将篡夺者赶回北方省份。但刘备忽略了孙权,即第三位觊觎者。后者直到此时仍是刘备的盟友(他们甚至已经成了内兄弟),但孙权开始担忧,唯恐这个正统派过于成功。通过内战,他正忙于为自己开拓一个幅员辽阔的王国,其地盘包括长江下游各省及广东地区。孙权担心自己领地的未来,公元217年,他突然中止了同刘备的联盟,并同曹操勾结。这一背叛粉碎了正统派夺回中原的希望,也导致了关羽的遇难。此人是刘备在军队中的老伙伴及最英勇的战士。关羽正与北方军作战时,孙权的手下从背后向他发动进攻。关羽被其军队遗弃,在率领少量忠诚的跟随者撤退之时,陷入了埋伏。(公元219年)他被俘虏并立即被斩首。

    这种权力平衡的改变,增强了曹操的力量。这位北方独裁者正准备采取最终措施,废黜他的国君,那位软弱无能的汉朝皇帝。公元220年,曹操自己却死掉了。他将权力移交给了儿子曹丕,后者继承了其父的野心,也传承了曹操的才华(他同样是一位天才诗人)。这位新独裁者的当务之急,就是实现其父的帝王野心。在同一年,他在洛阳宣布自己为皇帝,成了魏朝的创建者。

    至少在北方各省,篡位已经完成了。但正统派的反抗依旧强烈,他们拥护刘备。从此起,他就成了公认的汉朝继承人及代表。在刘备的地盘四川,他同样自称皇帝,而事实上,他远比其竞争对手更有资格得到这一头衔。如果刘备能利用对自己的普遍拥护情绪,在曹丕巩固其地位之前发动攻击,他甚至可以重新统一中国,并重建从自己家系传下来的正统王朝。这是完全有可能的。但是,为了维护脸面,刘备觉得他首先必须要做的,是为其忠实追随者关羽报仇雪恨,后者被第三位觊觎者,长江下游的君主孙权杀害。就这样,刘备将自己的兵力转过来攻击孙权。这是一个战略错误,此后的历史学家、小说家及剧作家一直不间断地批评他。因为他这么做,就巩固了敌人的联盟,而不是设法离间他们。在战斗中,刘备损失了自己另一位忠实追随者张飞,后者在其帐中被叛徒杀害,割下首级献给了孙权。刘备因这一系列变故而心灰意冷,从这场灾难性的战役中脱身之后,他很快就去世了(公元223年)。他将其子监护人的职责,赋予了宽宏大量的诸葛亮。

    现在,中国被分成了三个不同王国。首先是刘备在四川建立的国家,这也是帝国属性被后世历史学家认可的唯一政权,因为刘备身为汉朝的王公,是唯一正当的觊觎者。其次是个“非法帝国”,由曹姓篡位者所建立的王国,它占据了皇城洛阳,以及全部北方省份。第三个王国是孙权在长江下游建立的,它采用了吴国的名号,从公元229年起定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吴国控制了几乎整个华南。

    诸葛亮

    很有意思的是,我们注意到对中国的划分,与其地理上的分界线何等接近。北方与南方的对立,是一种自然的事实。所有一切都让它们有所不同。前者受制于草原气候,而后者属于亚热带;一个延伸到了戈壁的边界,而另一个则与亚洲季风带相会。中国北方,由黄土和冲积土构成的大平原,以及形成其腹地的黄土高原所组成,是一处小麦和粟稷之地;而南方,由连绵起伏的山地和丘岭————长期为森林覆盖————所构成,沐浴在季风雨之下,是茶与米的国度。在这里,水牛在农活中取代了马匹。在北方,黄河依旧没有被驯服,是陆路运输之地;在南方,长江形成了一条不可思议的通航水道,为水路运输之地。人们还可以补充说,在公元3世纪,从人类学的视角来看,这种差别并非不显著。中国北方人口过多,加上其精耕细作,是真正的中国;南方除了长江下游各省之外,依旧是一片有待开发的土地。这是一处新的中原,森林密布,居住着各种族的民众,汉朝所安置的汉族移民依旧处于分散群居状态。即使忽略依旧处于半开化、人口稀少、几无开发的广东区域,长江中下游地带(吴王国的都城武昌和南京就在这里)尽管在属性上更接近中原,但也仅是秦始皇统治时期才开始这样做,他是第一个为将江南殖民化及同化而实施系统工作的皇帝。

    汉朝正统性的支持者选择四川作为一处不可侵犯的庇护之所,并不是没有充分理由。事实上四川(四条河流)构成了中国“大陆”上最为清晰的地理单元。它与中国历史上主要的中心区域都相隔甚远,令人敬畏的高山峻岭防护着北部和东部,进一步将它与外界隔绝,宜昌的激流使其免受从长江逆流而上的舰船攻击。四川的偏远迫使它自给自足,而土壤的肥沃,又使这一切成为可能。在四川的核心区域,是著名的“红色盆地”,由第三纪软岩砂所构成。就可耕地面积来说,它几乎与东北的“中原”大致相等。这一区域的海拔高度,以及温和潮湿的气候,使同时种植大米和小麦成为可能。四川的天然自主性,曾经被地理学家、经济学家及历史学家们反复强调。在中国历史的每一个转折点上,它都扮演着突出角色。

    总而言之,在汉朝的的大一统帝国分崩离析之时,其划分受到了永久性地理因素的影响。华北与华南————旧中原与新中原,宗主国与殖民地————以及西面的四川,偏远并有其自身的生活方式。

    三国时代如史诗一般开始,其第一代主角类似中世纪传说中的英雄。但到了第二代之后,就只剩下不肖子孙了。特别是在北方,曹氏家族即魏朝的皇族,衰败得非常迅速。他们变成了区区傀儡,任由实权落入曹操的重要谋士司马懿之家族手中。司马懿之子司马昭野心勃勃,似乎要将魏朝的命运推向终点,这个政权的事务已经被他所掌控。公元263年,司马昭推翻了四川的蜀汉,并将之合并到自己主宰的版图之中。事实上,这场征服主要是为了增强这位全权大臣的权威。公元265年,他的儿子和继承人司马炎,实施了明显且决定性的步骤:废黜了魏朝最后一个傀儡,并作为晋朝的创建者,登上了皇帝宝座。公元280年,司马炎吞并了吴国————三国中的最后一个,并因此使华南重回统一的中国,从而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司马懿

    司马炎

    经过六十年的分裂之后,帝国在司马家族的统治下实现了统一,建立了新的晋王朝。似乎汉朝的伟大岁月又回来了。但事实上,没有一个王朝像晋朝衰败得如此迅速。他们的历史,就是一部亲戚们在可怕的宫廷大戏中互相残杀的故事。没有任何政治理念或者伟大迹象来平衡这些单调的杀戮,也没有任何重要的大人物出现。

    就在这个时候,突厥——蒙古游牧部落入侵了帝国。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皎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