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三境三界

于凌波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无错小说网 www.wucuo.org,最快更新八识规矩颂讲记最新章节!

    一    三境三量

    在 <八识规矩颂> 中,有几个以三为名数的名词,如三境、三量、三性、三受、以至于三界等,这些都是唯识学上非常重要的名词。如果不了解其内涵及意义,不但八识规矩颂读不懂,其他的唯识书也读不懂。我们先来探讨这些名词的意义,现在自三境说起。

    三境的境,一般说来,是感官与心识所认识的物件,亦即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所缘虑了别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境。六境又称六尘,这即是我人所认识的客观世界。但在唯识学上,不以此客观世界是识外之境,而是八识变现的相分。唯识家以八识变现尘境性质的不同,而分为三类境,即是性境、独影境、带质境。

    原来一切有情,各有八识,而一切识,皆为能变。八识变现的方式有两类,一是因缘变,一是分别变。所谓因缘变,是能缘的心,任运而起 (任由因缘,非由作意筹度,称因缘变) ,其所变现的相分,是实种所生 (不与见分同种生起) 。分别变者,是随著心识分别势力而变现 (其变现的相分,不是实种所生,是随著见分种子生起) 。其所变之境,也就是八识的相分。前五识、第八识的相分,都是因缘变; 第六识的独散意识 (不包括五俱意识) 的相分,和第七识的相分,都是分别变。因缘变所变的相分,是性境; 分别变所变的相分,是带质境或独影境。兹分述三境如下:

    一、性境之性,是‘实’的意思,亦可说是现前的实境。性境是实种(色法种子)所生,是以因缘变而变现,不是随第七识的‘非量’认知,或第六识的分别心幻化假设,亦不是已落谢的六尘影子。所以在唯识学上,性境有三个条件:

    1、是实种所生: 前五识的相分,第六识五俱意识的相分,第八识的相分,所缘的全是色法,都是实种所生。

    2、有实体之用: 色法有质碍性,有其实用,

    3、现量所证: 现量有三个条件,一者现前显现,二者非构思所成,三者不是在错          乱情形下所见。

    玄奘大师有偈子曰 :‘性境不随心,独影唯随见,带质通情本,性种等随应。’不随心者,是此境不随著第六识的分别心而改变其本质。

    二、独影境,独者简别于本质; 影者影像,即是相分,合而言之,就是没有本质的相分。这是能缘之心的虚妄分别而变起之境,它没有本质,仅为影像。如第六意识虚妄分别、以想像力变起龟毛、兔角的幻影。独影境不是色法实种所生,而是第六识见分的一部分,所以它是随心(第六识见分)生起。此境有三种随心: 一者性随心,谓境与能缘之心同一性,二者种随心,谓境 (相分) 与能缘之心 (见分) 由同一种子所生。三者系随心,谓种与能缘之心同一界系。

    三、带质境: 带质境即是此境兼带本质。能缘之心缘所缘之境,其相分是实种所生,有其所依的本质,而不能如实的为见分所认知者。如第七识之见分,缘第八识的见分(以第八识的见分为其相分),为常、一、主宰的自我,第八识见分不是自我,而是一种错误的认知,此称为‘真带质’,所谓‘以心缘心真带质,中间相分两头生’。又如第六识缘草绳误为是蛇,草绳固有其本质,但并不是蛇,这也是一种错误的认知。此称作 :‘以心缘色似带质,中间相分一头生。]

    其次再探讨三量,三量,是现量、比量、非量。量是认识、知识,也是测量的准绳。如以斗量米,以尺量布,以至于以秤量物。唯识学立有三量,是明心识所具的量度。在我人的心识活动中,能认识的作用是识,所认识的物件是境,在此能认识与所认识之间,心识是能量,所认识之境是所量,此能所之间,有识量的生起。如贩布者不用尺量,则不知长度,吾人心识认识外境,如果没有心识的计虑量度,则不知此境是黑是白,是圆是方,可见识量在认识作用上的重要性。以能量量所量,所得之果曰量果————知识。识之量度有三种,随因的不同,其果亦有差别,即是,即现量、比量、非量。分述如下:

    一、现量: 现量是能缘之心,量所缘之境,不起分别计度所获之量果。但现量之境,要具备三个条件,即一者是现在,以简别于过去或未来。二者心识认识的物件必须要显现出来,亦即必须是现行位之法,在种子位不能成为现量。三者现有,在能所位上,即能量之心与所量之境,二者俱是明白现前,和合俱有。

    二、比量: 心识所量度的物件,没有呈现在前,但可藉著知识经验,推测比度而获致量果。如见山上有烟,推知该处必有火; 见墙外有双角,推知墙外有牛。

    三、非量: 此是一种错误的认知,即是于所缘之境,以错觉之心错为分别所获致之量果,如见绳以为是蛇,见骡误认为马,都属于非量。

    八识缘境,前五识量度之境,是根尘相对的而生识的直接感觉,此时无分别心,不杂名言,所以是现量。例如眼识缘色,唯缘青黄赤白四实色,不缘长短方圆之假色、及取舍伸屈之形色。但当五俱意识生起,有了分别,就堕入比量或非量了。第六识通于三量,在五俱意识初起刹那,也是现量,第二念就有了分别,即是比量或非量。第七识唯缘第八识的见分执为自我,唯是非量。第八识缘根身、器界、种子,唯是现量。

    二    三性三受

    在唯识学上,三性有两种,一者是称为‘三自性’的三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一者是善、恶、无记的三性,我们此处所讨论的,是善、恶、无记的三性。

    三性,是以善、不善等的性质,分一切诸法为善、不善、无记等三性。兹分述如下:

    一、善: 善是能顺益此世、他世之法,其定义是指能于现在世、未来世中,给与自他利益者。善与恶,都有理、事之分,理是分析善恶的性质,事是说明善恶的行为。先以善来说,在理的一面, <俱舍论> 十三,把善分为四种,一者胜义善,二者自性善, 三者相应善, 四者等起善。在事的一面来说,修唯识行,持五戒、行十善,是基本的行持。十善是:

    1、不杀生,进而行放生、救生、护生。

    2、不偷盗,进而行施舍,财施、法施、无畏施。

    3、不邪淫,进而修梵(清净)行,出家人则完全断淫。

    4、不妄言,进而说诚实语。

    5、不绮语,进而说质直语。

    6、不两舌,进而说调解语。

    7、不恶口,进而说柔软语。

    8、不贪,进而修不净观,以对治贪欲。

    9、不嗔,进而修慈悲观,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

    10、不痴,进而修因缘观。

    二、不善: 不善又称为恶,指其能违损此世他世之法。 <成唯识论> 中称:‘违损此世、他世为恶。]  <俱舍论> 十三,把恶也分为四种,即一者胜义不善,二者自性不善,三者相应不善,四者等起不善。在事相一面,与十善相对者即是十恶。十恶就是杀生、偷盗、邪淫、妄言、绮语、两舌、恶口、贪婪、嗔恚、愚痴。

    三、无记: 非善非不善,不能记为善,不能记为恶,故称无记。

    三受之受,即五蕴中色、受、想、行、识的受蕴,也是心所有法五遍行心所中的受心所。受者领纳之义,也就是现代人所说的感受。 <成唯识论> 曰:‘受谓领纳顺违境相为性,起爱为业,能起合离二非欲故。’这在 <大乘广五蕴论> 说的更明白一点:‘云何受蕴,受有二种,谓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乐受者,谓此灭时,有和合欲; 苦受者,谓此生时,有乖离欲; 不苦不乐受者,谓无二欲。无二欲者,谓无二和合及乖离欲,受谓识之领纳。]

    受也是‘十二缘生’ 中第七支‘触缘受、受缘爱’的受,所以 <缘起经> 中说,‘受有三种,谓乐受、苦不苦不乐受。’受以领纳为性,领纳、就是感受外境。受所领纳的外境,有顺益境,有违损境,有顺违俱非境。缘顺益境,就是乐受; 缘违损境,就是苦受;缘顺违俱非境,就是中容受、此亦称舍受。对于乐受有‘和合欲’,舍不得离开,对于苦受有‘乖离欲’,避之唯恐不及。对于非苦非乐的中容受,既无和合欲,亦无乖离。

    受是主观的感觉,苦乐是比较而来,没有一定标准。譬如穷人在烈日下挖土作工,以能有树荫蔽日为乐,富人在大厦中吹风品茗,以未装冷气为苦,可见苦乐不能以客观标准来衡量。不过苦乐之受,一般说是与前五识相应,这是生理上的感觉,忧喜之受,是与第六识相应的受,这是心理上相应的受。譬如儿子联考题名,分发国立的名大学,当然喜在心头; 若爱妻罹患重病,朝不保夕,难免忧心不已。三受加上忧喜二受,就称为五受了。

    三    三界九地

    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这是六道众生所依托生存的环境,是有情业力招感的依报。 <显扬圣教论> 上称:‘界有二种,一、欲等三界。二、三千世界。欲等三界者,一、欲界,谓未离欲地杂染烦恼诸蕴差别; 二、色界,谓己离欲地杂染烦恼差别; 三、无色界,谓离色、欲地杂染烦恼差别。、、、、、、]

    大致说来,欲界、是具有淫欲、情欲、色欲、食欲等有情所居的世界。欲界的范围,上自第六他化自在天,中包括人界之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等二十处; 此界男女参居,多诸染欲,故称欲界。色界,色是变碍或示现之义,这是远离欲界淫、食二欲、而仍有清净色质等有情所居的世界。此界在欲界上,无有欲染,亦无女形,此界众生皆由化生。其所居宫室苑囿,壮丽高大,系由色之化生,一切均殊妙精好,以其尚有色质,故称色界。无色界者,此界无有色身,无淫、食二欲,无宫殿、国土及一切物质,唯以心识住于深妙之禅定,故称无色界,这只是一个精神存在的世界。

    照佛经上说,三界有九地、二十八天,兹列表说明如下:

    ┌————欲界————五趣杂居地

    │        ┌——离生喜乐地

    ├————色界┼——定生喜乐地

    │        ├——离喜妙乐地

    三界┤        └——舍念清净地

    │        ┌——空无边处地

    └——无色界┼——识无边处地

    ├——无所有处地

    └——非想非非想处地

    三界二十八天,为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其名称为:

    欲界六天: 四天王天、仞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色界天: 初禅天三天,为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

    二禅天三天,为少天、无量光天、光音天。

    三禅天三天,为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

    四禅天九天,为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无想天。

    附录: 相关名相表解

    一、三境: 八识缘境,能缘的是见分,所缘的是相分,此相分即是境。而此境就其性质、分为三种,即性境、独影境、带质境。

    ┌————性境: 性境就是实境,是实种所生,事实上就是色声香味触五种

    │          物质实境。

    三境——┼————独影境: 这是没有本质的影像,是第六识虚妄分别想像出来的影子。

    └————带质境: 这是有本质的相分,而为见分所错误认知者。

    二、三量: 量是测量的标准,引伸为认识、知识,唯识学上立为心识缘境的量度准则。      心识缘境,有三种量度,即现量、比量、非量。

    ┌————现量: 心识缘境,缘当下性境,没有分别,不带名言,此称现量。

    三量——┼————比量: 心识缘境,以知识、经验推测比度所获的量果。

    └————非量: 心识缘境,对所缘境认知谬误所获的量果。

    三、三性: 分为善、不善、无记三种。

    ┌————善性: 于现在世未来世、于自他顺益者。

    三性——┼————不善性: 于现在世未来世、于自他违损者。

    └————无记性: 非善非不善,不能记为善、亦不能记为恶者。

    四、三受: 受是领纳作用,有苦、乐、舍三受,如加忧喜二受,就成为五受了。

    ┌————一苦受: 领纳违损境之谓。

    三受——┼————乐受: 领纳顺益境之谓。

    └————舍受: 领纳顺违俱非境之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