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背水一战

孤君道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无错小说网 www.wucuo.org,最快更新大明宗室最新章节!

    手握天启皇帝的圣旨,一道经朝廷百官议论的正式的,具有法律的圣旨,就是朱弘昭最大的凭证。

    按惯例由侯、伯贵戚充任的五军都督府,实权少的可怜。朱弘昭升任左军都督府都督同知,却有名义提督登莱两镇卫所军。所以作为登莱巡抚的袁可立,也担心朱弘昭给他来一招釜底抽薪。

    作为文臣,获取军功的路子本就窄,能安安稳稳获取军功的路子更是稀少。而此时他率领的正是三千登莱两镇拼凑的军户丁壮,一旦朱弘昭下令,这些卫所军绝对会转头回家。

    前线有军功又怎样?打胜仗这些登莱军户捞不到军功,对他们来说军功可以换赏银。若战败了呢?两条腿铁定跑不过朱弘昭精心打造的高机动军队。

    一旦被朱弘昭抽掉袁可立傍身的这三千卫所军,他就别想继续跟着朱弘昭蹭军功。否则战乱中,没有部队可以依靠的袁可立可能会很不幸运的落入贼军手中……不要怀疑这种事情的可能性,多少领兵文臣都是这么栽了的。

    一个有名分,一个不敢彻底撕破脸皮,这事也就到此为止。

    三千支援山东的大同铁骑,就一个不落的落进了朱弘昭口袋。大同铁骑一路急行军,也需要休整。

    两支主力部队合编,借着休整的机会朱弘昭开始整编飞熊军。这是他名义上唯一的私兵,能光明正大拿出来使用的部队,必须要用心。

    由高杰担任飞熊卫卫指挥使,刘行孝为指挥使同知,担任高杰副手。王敦盛为卫镇抚使,李成栋、虎大威、韩英、牛奋威、范彦明为千户。

    一千铳骑抽出,由武永昌为主将,编入朱弘昭仪卫亲卫营。仪卫长官是天子任命的李墨轩,这位不管兵事,实际做主的是丁力,武永昌做副将。

    五千步卒依旧,没有实质上的任命,但孙河、刘良佐、魏颀等人都知道,战后他们会有一个卫的正式编制。孙河是铁定的卫指挥使,但同知与卫镇抚使还有待商榷。

    自从闻香教作乱以来一个月的时间里,朱弘昭的部队经过数次扩充,每次扩充都有频繁的将领调动。最高指挥权死死被朱弘昭握在手里,手下将领只有战场指挥权,没有实质的统兵权。

    这在此时明军各部中是难以想象的事情,将领频繁调动必然会造成指挥混乱,兵不知将,将不知兵。也会使得将领与主将离心离德,没人喜欢带一群陌生的士兵上战场,平时又没有恩义,说不好一欠饷,士兵一点面子都不给就提刀砍人。

    但朱弘昭不怕,他的兵是以百户为战术单位。只要百户这一层军官体系还在,就能保证部队的战斗力。而他的亲卫营和铳骑,就是未来的军官预备队,他败得起,不怕败。

    部队就是这样,只要搭好架子,有充足的粮饷就不愁兵员。一切上了轨道,会省心不少。

    所以他的部队扩充的快,隐患也小,识字的充足军官团的威力尽显无遗。

    朱弘昭明面上忙着整编部队,背地里与张虎不断沟通着。本来按照原来的计划,这时候该朱弘昭将张虎所部叛军消灭在济南府。张虎找个替死鬼戴上面具就是朱弘昭军功簿上的一个军功,而张虎也顺势回到朱弘昭帐下。

    可朱弘昭改变主意了,这一切都要怪徐鸿儒叛军不给力。孟府被破,孟学子弟断层,这是朱弘昭的遗憾。为了弥补这个遗憾,他准备推动徐鸿儒所部叛军攻破曲阜,将孔府也夷为平地。

    可他带人都离开了兖州府,这徐鸿儒没有后顾之忧还是打不破曲阜,真不知道那十万多红巾叛军是怎么聚起来的。

    面对朱弘昭这个胆大到没边的计划,张虎只能咬牙应下。

    六月二十五,朱弘昭部还在整编,济南贼军首领轮转将军所部攻破陵县。济南府士绅营造的三县防线顿时崩溃,三股叛军合军,向济南府府城,也是山东的核心省会历城进发。

    行军迅猛,六月二十六叛军攻破禹城,当夜叛军主力抵达大清河北岸,与南岸的历城隔河相望。历城陷入恐慌,知府与山东布政使司的参议熊文灿、李邦华等人无计可施,只能推出德王。

    希望由德王出面,能请来朱弘昭援军。

    这位德王是常字辈的,具体名字和大多数藩王一样,很悲剧。藩王尚且如此,更别说其他宗室子弟了。在明朝,宗室能有一个看得过去的名字,能让人读出来的名字,实在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德王就是这样,出生时常字辈能用的水字旁文字都用光了。可他是亲王爵,总不能没个名字就继承王爵,更不能用那些早夭的常字辈用过的名字。于是,翰林院的那些先生们幸苦了一趟,专门为这位德王造了一个字。

    就这样,朱弘昭起马步大军一万两千,乘坐漕船溯游而上,向历城进发。

    天启二年显然不是一个丰收年,这里的丰收是指能正常收获,没有大灾大难。大清河的水位显得比半月前低了一些,可想而知,今年又有战乱,山东的百姓怎么活到明年还是一个问题。

    白日天气燥热,夜晚更显的凉爽,尤其是在河中。

    旗舰上,朱弘昭侧躺着,身子随着福船而摇动,怀里搂着寇青桐,毫无去打仗的样子。因为他知道,历城根本没有战事。他也乐的表现出一副关心德王安危的样子,全军连夜行军,两岸骑士持着稀疏火把,犹如两条火龙一样向着上游蜿蜒游动。

    “听闻历城泉水漫城,共有名泉七十二处,有泉城之称。又是山东三司驻地,不知该是何等的繁华。”

    朱弘昭并不是一个急色的人,怀拥名妓本就是一种享受。再说行军打仗带名妓助兴就成了,真的搅在一起,必然上行下效,止都止不住。而且,他还在孝期,虽然已被天子夺情,强制他结束了孝期。

    寇青桐举着徐淮柑橘,认真剥着橘瓣上的白丝,塞一牙喂着朱弘昭,惋惜道:“恐怕侯爷要失望了,此时历城人心惶惶,哪会有昔时繁华?”

    “说起来你可能不信,我自小在代州僻壤,随后在大同。之后来了山东,可从未见识过大明朝的大城市。不过,历城的泉水就是一绝,佛寺等等,都是好景观。”

    “等侯爷平定了贼军,历城就繁华了。依妾身看来,千山万水等等景物都是死的,而侯爷麾下的健儿则是活的。旌旗如林,壮士层层如潮,蔚为壮观。比之钱塘大潮,还要雄壮三分。”

    “壮士终会老去,岂能与天地并论?”朱弘昭侧头,张嘴吃下一牙甜橘,笑说:“若事事依靠天命,这人活一世,与庙中泥偶木像没甚区别。你说得对,我麾下健儿军心如铁,就该千帆竟过,向这个奇怪的世道展现自己的风姿。”

    说罢,朱弘昭只是莫名一叹。天命这种东西谁他娘的能说的准,回顾明末历史,天命的痕迹太重。李自成和张献忠,两个人在明军手里逃过了多少大灾大难。然后清军入关,莫名其妙的,正值壮年却先后死了。

    不过他能来到这个时代,何尝不是一种天命?

    朱弘昭自信,自己代表的就是天命。若其他人也有天命,杀了就是。

    这的确是一个奇怪的世道,历城的官员担心面子不够,请德王出面请朱弘昭救援历城。朱弘昭抵达历城要拜见德王,而城门紧闭。别说拜见德王,山东三司的官员都不许朱弘昭入城。

    气的朱弘昭所部将士怒不可遏,全军日夜赶来没想到连城都不让进,是个人哪能不气。朱弘昭对这些官员的作为还能说什么,什么都懒得说。难怪辽镇一些军将会叛乱,难怪西南土司奢崇明要反。连他,此刻都有打破历城杀了城中官员泄气的冲动。

    这帮官员将朱弘昭的心思顾虑拿捏的很准,历城危急,德王向朱弘昭求援朱弘昭不来,宗室藩王绝对会记恨朱弘昭见死不救。

    而现在朱弘昭率军来历城,贼军一日不破,朱弘昭一日就不能走。否则他走了,被要背负的舆论压力更大。这种行径,比见死不救还要可恶。

    层层顾虑下,朱弘昭只能被这群官员牵着鼻子走。

    朱弘昭懂人心,但对于权术完全就是门外汉。朝廷中的百官,哪一个不是历经坎坷爬上去的?论玩弄权术,他们每一个能甩朱弘昭十条街。他们不怕和朱弘昭玩手腕儿,就怕朱弘昭和他们来硬的。

    稳住军心后朱弘昭写了一份所需粮秣单子,层层包裹一炮轰到城楼,朱弘昭带兵负气而走,在历城西十余里处的千佛山扎营。旁边就是大名鼎鼎的趵突泉,朱弘昭权当是来这儿看泉水的。

    现在,他只能充当历城的屏障。这也是朱弘昭和赵彦翻脸的原因,不翻脸他就必须去兹阳,鲁王府就在兹阳城中。到时候他根本别想从兹阳脱身,就像此时的历城一样。

    大清河对面的贼军联营数十里,沿着大清河扎营立下水寨,并搜索沿河两岸的舟船,同时也在自己打造船只。

    因为所部将士受到山东官员的寒心待遇,士气不高,朱弘昭借此不愿主动出击。在千佛山立营练兵,吃着历城与德王送来的粮草,专心练自己的兵。

    支援山东的三千大同铁骑编入飞熊卫,摇身一变成了侯府护卫,彻彻底底的朱弘昭私兵。而朱弘昭又在济南府连战连胜,以一种令山东巡抚赵彦、都司杨国栋等人难以理解的方式竟在短时间内拉扯出两三万能打能拼的乡勇。

    朱弘昭始终直属的部队只有那一万多人,但他每克一县,都能在半日内拼凑出一支能守城的部队。这是让赵彦想不明白的事情,但山东总兵官杨肇基知道其中的原因。朱弘昭的精锐的老兵,个个都识字,每一个最次都能当个百人将。

    对此,杨肇基只能感叹朱弘昭成了气候。

    感叹完,他就要拼命了。

    没有侧翼压力的徐鸿儒开始猛攻曲阜,曲阜守兵消耗极大。赵彦调兹阳守军支援曲阜,兹阳内的士绅抗命。他不得不亲自赶赴近在咫尺的兹阳,结果半路上遇到操练的万余红巾叛军,一路追逐赵彦终于是活着跑到了兹阳。

    兹阳不开开城,只能放下吊篮将赵彦吊了上去,至于赵彦的卫士、幕僚,一路追杀伤亡惨重,余下的又在城下被红巾叛军弓手射成了刺猬。

    经历过这次惊心动魄的大逃亡后,赵彦彻底疯狂了,宁愿赌一把,也不想看着曲阜被破。于是给杨肇基下了死命令,令他限期攻破沂州贼军,否则军法从事。

    死道友不死贫道,我赵彦将你杨肇基抬起来,此时咱日夜危急,你却在躲在沂州城里练兵,这是个什么道理?要死,也要你先死报了提拔你的恩情再说。

    六月二十八,杨肇基只能出城找侯武拼命,否则赵彦会要了他的命。

    为防止敌兵攻沂州,派副总兵王秉衡守沂州西门,副将军韦祚兴守沂州北门,千总颜曾守沂州东门,百户密训守沂州南门。城中守军两千余,纵使杨肇基自己战败,败兵入城凑个五千还是能继续防守的。

    他则带着儿子杨御萌和杨家家丁八百人,以及副将虞有光等将领等两千多部队,与河南增援部队徐定国部一千余人,广东都司何成龙部两千余人出城杀敌。

    还不到七千的部队,出击城外侯武部两万多也在训练中的部队。包括杨肇基,都对这场战斗不抱希望。可赵彦下了死命令,不拼命只能丢命,没得选择。

    此时沂州方向叛军有三万多,侯武带两万封锁沂州。于宏志带万余人转向攻打日照县,企图攻入空虚,还有大量工匠的登莱两镇。

    沂州诸将都没得选择,如果曲阜被破,战后他们若没有说得过去的战功,极有可能会当替罪羊杀了,作为朝廷给愤怒的士林的一部分交待。

    所以与沂州城外的侯武,他们早晚都要一战,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上下一心,没有后路可言,沂州诸军唯一的选择就是攻破侯武部叛军。这种绝境时爆发的力量,是十分可观的。

    原野上,官军摆出锥形阵,侯武则是雁行阵。只要官军直突他中军,他就能包围官军,将他们围杀困死在阵中。

    贼军箭矢如雨,杨肇基白须红袍纵马杀敌,儿子杨御萌领着杨家家丁先突敌阵,诸将争先,竟然一举冲破侯武中军。

    这是意志上的比较,官军胜。

    侯武两翼部队还未包围官军,后续部队还没来得及进入战场交锋,就见侯武的中军大旗被官军砍翻,侯武不知生死,顿时两万大军崩溃。

    竟然胜了?

    杨肇基与诸将表示难以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