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苦逼的户部

孤君道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无错小说网 www.wucuo.org,最快更新大明宗室最新章节!

    李邦华不清楚朱弘昭为什么这么干脆,可他不怕,他有朝廷大义在手。至于养军的钱粮,没看这位齐王抄出五百多万两吗?分出个二十万两,砸银子也能使这批军户撑到明年秋收。

    卫所制的强大之处,朱弘昭能看到,难道这些文臣就看不到?

    缺的就是初期发展,有这笔银子做支撑,李邦华有信心将登莱卫所军整顿的顺顺贴贴。

    不明白朱弘昭为什么有这种打算,可朝堂上说出的话要负责。天启微微沉吟后,正要宣布自己的意见,只要他开口,六科十三道的科道官附议的话,就成了具备法律效应的圣旨。

    这时候叶向高这个内阁首辅开口了,抱着牙牌出列:“陛下,臣以为登莱从良降军编练之登莱八卫十所兵员九成皆来自降军,此时归附日浅,军心惶惶未定。若贸然更换统率,军心震荡非朝廷之福。不由先由齐王殿下督管,待军心稳定后再编遣各处。”

    扬着下巴,天启貌似考虑了一会儿,目光微移落在朱弘昭身上:“齐王,叶首辅意见可算持国之谋。不若齐王再辛劳半年,待登莱军心稳固后,再做筹议。”

    “皇兄,不是臣弟不想为国出力。而是这些人所作所为令臣弟寒心,百姓是被他们逼反的,臣弟戴孝领军平定了叛乱,同情怜悯从贼百姓,百姓从良后才会信任臣弟。他们又隐晦指责臣弟拥兵自重。道理都让他们占尽了,臣弟能说什么?只好把这些军户交给他们,让这位李大人来收拾摊子吧。”

    李邦华想要开口,看到叶向高眼神,又将自己的嘴闭上了。

    朝堂上说话是要负责任的,天启看着朱弘昭带着笑意和期盼的眼神,似乎看明白了朱弘昭的打算。不由绷紧了面皮,很是严肃的说:“既然李卿愿为齐王分担,那这样吧,齐王仍旧充任左军都督府右都督,李卿升任左军都督府佥事,坐镇莱州梳理登莱两镇卫所军。”

    冷静下来的李邦华脸色微变,那些反应稍稍迟钝的官员也看明白了,齐王这是以退为进。前面指责官员们不作为才造成叛乱,又暗指山东将领无能,他才不得不出来。战后坐拥大军,不能怪他,要怪山东文武官员无能。

    首辅叶向高即使不说话,天子也会这么安排。

    山东这些兵马,齐王愿意丢掉天子可不会丢掉。若不是这些卫所军是降军归附,有不光彩的前科,天子都打算将这些兵马充入京营。

    “臣领命。”

    李邦华只能硬着头皮应下,随后朝堂上见习观政的新老翰林书写圣旨,天子审阅眉头一皱,还是认可了,后由科道官签字,最后盖上天子玉玺,这道命令才是正规圣旨,具有法律效应。

    没有科道官认可签字画押的圣旨,只能算是中旨。在皇城里有一些效用,有些中旨出了皇城就废了。

    两道奏疏处理完毕,现在轮到左佥都御史曹于汴的那道处理脏银的折子。

    不要觉得都御史小,作为御史的领导阶层,最次的左右佥都御史也是四品清流官,下放就能当个巡抚之类总领地方军政督察的要职。如果再有财政权,还有铁杆部队,这和汉朝州牧、唐朝节度使没多少区别。

    这些清流官掌握了朝堂最高的话语权,也有民间深厚的舆论基础。地方历练完毕,回到中枢会进六部,当尚书或侍郎,或者在大理寺、鸿胪寺诸寺熬资历,或者继续在御史系统挂一阵。然后,熬到岁数,资历充足时,内阁成员出现空缺他们就能挤上去。

    至于地方上当知县、知州、知府的浊官,这辈子就就那么定了。能有几个爬到中枢去?论前途,这些浊官还比不上手底下的教育系统官员。再怎么说,教育系统的官员也是清流官,有朝一日还是能回到中枢去的。

    对清流官员最大的处罚不是开除官籍,而是派他去做浊官。

    李邦华不算倒霉,他本职在老翰林笔下,回到本职继续担任四品右佥都御使,没有想象中的升职。兼职,也就是实际工作的‘差’,由从四品右参议改为正二品都督佥事。

    明初重武轻文可以从官职品级看出来,五军都督府左右共十个都督,每个都是正一品,而文官中的丞相是正一品,被废除;宗人令是正一品,不算正统文官;余下的只有三公是正一品,但这玩意儿是荣誉称号,文臣能得,武臣也能得。

    六部尚书才是正二品,可以想象,明初时朝议的时候,武官光凭借品级就比文官高出一截来。全国三百多个卫所,卫指挥使就是正三品,千户所千户就是正五品。文武身份差距明显,明初到现在,文臣反超,反差更明显。

    现在,李邦华名义上成了齐王部属,他现在想哭。之前还指责山东布政使徐从治和齐王勾结,现在好了,他直接成了齐王手下的官员……

    更关键的是,登莱卫所军需要的粮秣要从山东拨发六成左右。新来的山东巡抚王惟俭就不想拨这笔粮秣,还是徐从治强调钱粮的必要性,硬着脖子和王巡抚顶牛,才把粮饷拨了过来。

    李邦华想给齐王上眼药,可牵连到徐从治。徐从治还会帮着登莱两镇卫所军讨要粮饷?估计到时候巡抚王惟俭态度会变,要拨钱粮,而徐从治又会拒绝……

    别觉得不可能,明朝的文官都是很有脾气的。徐从治这个人有能力有远见又如何?他不给李邦华一点颜色看看,别人可能都会以为他好欺负。

    怎么说,徐从治也是山东布政使,管着山东政务,朝廷挂号的重量级官员。若不使点手段,他怎么管手底下一帮子知府、知县?

    朱弘昭握着曹于汴的奏折,又看了看摇头道:“银子交给户部本王不放心,不是对户部不放心,而是对你们不放心。”

    话还没说完,曹于汴就火了,抱着牙牌昂声道:“齐王殿下这事什么意思!难道户部诸位大人还会贪墨不成!”

    户部的官不好做,自从户部尚书汪应蛟因为拒绝奉圣夫人客氏要求墓地逾越扩大的的非法要求后,这位被弹劾退职,天启皇帝半路派人加封他为太子太保,汪应蛟还是没有答应留任,回家乡著书去了。

    汪应蛟退职后,李长庚在天启二年二月代理户部尚书,三月份熬不住就下去当户部侍郎。然后陈大道三月份接替李长庚,七月份滚蛋。现在,户部没有尚书。

    现在户部就一个半侍郎,李长庚是快要走的,接替他的李宗延还没正式上任,算半个。

    户部没有带头的,名义上的头头李长庚又对朱弘昭的指责沉默,让朱弘昭非常的满意,瞪一眼曹于汴:“本王说户部,户部诸位大人都没说话,你反倒跳出来?你还让不让本王说话!”

    曹于汴看看李长庚,这位和太白金星一个名字的老头垂目不做反应,曹于汴只能对朱弘昭欠身一礼,暗自咬牙骂李长庚不识趣。

    朱弘昭看向李长庚,故作沉吟,拿出与天子讨论后的腹稿说:“也不能怪户部诸位大人,而是历代遗留的规矩害人。本王抄没的银子自然要交给朝廷,但不放心户部。所以本王希望这批银子由户部侍郎李大人正管,由二十四监派遣善理财政之人监督核用。各司各处有需调拨,户部核实发放后,由本王幕僚与十三道御史共同监督,不使一分银子漂没,本王最恨的就是漂没!”

    提到这里朱弘昭就气不打一处来:“朝廷憎恨地方将领吃空饷,三千人的兵马你们发放两千人的粮饷,一千人的被漂没!地方上再吃拿卡扣,最后才有一千五百人的粮饷到军将手里!这是朝廷的兵马,又不是军将家丁,他凭什么要自己掏钱给朝廷养兵马!”

    “所以这笔银子不按本王的意思来,谁都别想拿走一分一钱的银子!”

    漂没三成是历代传流下来的规矩,御史们只当看不见。现在被朱弘昭挑明,只能沉默。这事情经不起查,地方上也是司空见惯,都习惯了。可能只有这位齐王,不习惯。

    可齐王不习惯,自有他的底气表现出这份不习惯,不怕这帮官员报复。在他以宗室身份领兵开始,朱弘昭就没有多余的选择,只能和文官死磕到底。

    朝堂陷入静默,李长庚轻咳两声抱着牙牌出列:“启禀陛下,齐王所虑与臣相合。五百万两银子若都用到实处,辽镇、西南两线形势会大为好转。对齐王殿下的提议,臣代表户部,附议。”

    户部可是油水官,现在经济困难,可户部再缺银子也不能缺了自家人的银子。李长庚这句话,把户部一大堆郎中,比如杨昌嗣就是郎中之一,还有即将接任的李宗延气的不轻。

    面对李长庚的识趣和务实,天启也是要给与奖励的,起码这家伙是配合他这个当皇帝的,本人有能力,是因为没办法无中生有挤出银子,才会打发到南京户部尚书任上养老去的。

    天启还没说话,叶向高出列一脸喜色:“齐王殿下提议公正,于国大有裨益。臣附议。”

    这时候朱弘昭又补充一句:“还请皇兄下旨,对各司各地说明白。今后户部所发俱是实银,也令他们报实际所欠银两。若有空虚作假,查出后一律以贪污、渎职论处!若户部所发银两短缺,则清查户部经手之官员,不使一个奸邪逍遥法外!”

    这还需要下旨?

    朝中官员心中诽谤,官场上这种消息是最灵通的。不下旨,下面那些官员也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到详情。

    叶向高赞道:“齐王所虑周到,臣附议。”

    叶向高成了附议首辅,引得一帮官员先后附议,有迫于形势的,有真心实意的,也有追随叶向高不问原因的,反正他们相信叶向高这位老油条不会白白服软。

    “诸卿一心为国,朕心甚微。岁末诸卿加俸一月,领实银。”天启笑着,京中官员一月俸禄包含银、禄米,年底还有丝帛、棉花、柴炭之类,当然还少不了大明特色的宝钞……

    这些人领一个月的实银,也就八万多两银子花费。这些官员哪能不喜,尤其是科道官,这帮人可是穷惯了的。

    每当领俸禄的时候,他们可是提着篮子结伴跑在最前面的。这回发实银,比往常两个月的还要高一点,毕竟没有宝钞这种精美的废纸在其中掺水。

    “此乃臣等本份,谢陛下恩赏。”

    皇极殿内的二百多文武官员、勋戚拜谢,皇极殿外寒风中打哆嗦的五百多官员浑身也燃烧起来,跟着跪拜道谢。

    随后翰林们琢磨操刀,书写圣旨。

    李长庚正式担任户部尚书,李宗延、陈大道为左右侍郎。

    其中齐王查抄的银两由户部太仓银库大使,一个没品级的吏,二十四监之一的银作局、兵杖局联合出工匠熔炼银两为标准规格的库银。其中齐王好友通州阎应元监督,不使银两在熔炼过程中因为所谓的火耗而损减。

    各地各司申请银两,由地方相关道员核准签字上报户部,由户部三位主官与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朝辅联合批字发放。运输由锦衣卫、东厂、飞熊卫联合承担,最后地方官员要核准后签字,拿着签字后回户部回交。

    同时银子下拨后,押送银两的厂卫、飞熊卫会留部分人手监督使用。若有贪墨,或所报银两远超于实际所用三成,地方各司官员、签字的科道官一律捉拿入京。

    这件事情议完,也没朱弘昭什么事,在皇极殿前准备挨廷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