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拿人钱财,替人消灾

孤君道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无错小说网 www.wucuo.org,最快更新大明宗室最新章节!

    六月底,最没耐心的林丹汗征发十二部落,十五万骑卒进攻大同,首当其冲的就是何冲驻守的玉林城,其次是菅典标驻守的镇虏城。

    这两个人一起抢了林丹汗的一对姐妹花,成了连襟,不杀他们,林丹汗如何能泄气?而且这两座城池就在塞外,互为犄角处理起来十分麻烦。

    从个人角度,林丹汗要打破这两座城,将何冲、菅典标千刀万剐;从军事角度来看,这两座城悬在塞外就是不安定因素。

    对林丹汗来说,这次不需要携带粮草,六月正是夏收之后,新粮入库之际。南下只要不断打破城池,有的是粮食吃。而且,晋商已为他制好地图,哪怕他一路带着兵马狂奔,他也有源源不断的粮食吃!

    他们合作那么多年,这点信任还是有的。有时候亲兄弟带不来好处,而彼此相互带来源源不断好处的就是亲兄弟!

    朱弘昭的九边封锁计划,最倒霉的就三方人,首当其冲的是可能全族饿死的建奴。这是重中之重,一切利益的源头。

    其次倒霉的就是握着商道,充当中间人的林丹汗。因为和晋商的合作,关系到他的统治稳定。最后倒霉的才是晋商,他们失去了来钱最快的路子,但本身没受什么伤害。

    可他们是商人,利益就是他们的生命,这一点和政客、官僚比较相像。

    建奴、蒙古、晋商,再加上辽地将门,这四个团体完全就是组合在一起,是内外一起吸食明朝血液的抽水机!

    先说建奴,靠劫掠为生,抢辽镇的,吃辽镇的。抢来的金银和东北独有的特产,又会换成粮食,尽管是市价六十倍、七十倍价格的粮食,建奴也必须买,不买就会饿死。可能在饿死之前,这个运作简单的强盗组织会崩溃。

    和建奴紧邻着的辽镇将门,每次大败多是客军损失惨重,反而物资一批又一批的折损,有朝廷补助。物资到底怎么折损,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可能真的被抢走了,可能让他们卖个建奴、或者蒙古人。

    又或者这批遗失的物资转一圈,经手的人一人捞一点,重新变成朝廷补充的物资发下来。物资还是那批物资,但账面上,朝廷还是要掏钱的。掏出来的钱,会在经手的人手中分润干净……

    这是个扭曲的战争红利,只听说过打胜仗分润利益的,没听说以战败瓜分利益的……

    再说蒙古,蒙古在明初的时候已经被朱元璋和朱棣父子俩打断了脊梁骨,之所以二百多年来边患不断,不是蒙古人想找事,而是他们想过的更好,或者准确来说,他们只想健康生活着。

    茶、盐及各种香料、调料是上到蒙古贵族,下到普通牧民必不可缺的生活必需品。丝绸布匹、精美瓷器之类算是王公贵族之间的奢侈品,彼此除了比谁的牧民牲畜多之外,就剩下攀比奢侈品了。

    可以想象,你的邻居是卖盐的,而你没盐吃,他又不给你卖盐,周围百里就他一个卖盐的,还比你强壮,你会怎么办?

    如果你的兄弟姐妹,父母孩子都没盐吃,你会不会去抢盐吃?抢不到,也要持续不断骚扰让强大的邻居疲于应对。即使自己伤痕累累,也要以无赖精神迫使对方来谈判,于是,九边各镇的马市出现了。

    而晋商商队出塞的名义是与蒙古人做生意,主要是和林丹汗,毕竟这位是正宗的蒙古大汗。东西名义上卖给蒙古人,实际上两方一起运给建奴赚取暴利,天下间还有比这更能赚钱的事情?

    比强盗来钱还要快,成本还要低,这就是晋商的本色。

    晋商赚取他们骨子里向往的金钱,这个人人都向往,只是良知底线不同罢了。

    而林丹汗借助分润的红利,以茶、盐掌控插汉部诸部,四周的土默特、兀良哈,甚至是北部遥远的车臣部,也被林丹汗握着的茶盐遥控统治。

    作为蒙古的大汗,却不是以刀子和马蹄统治诸部,而是以商业进行挟制性统治。这是骁勇善战蒙古人的后退,还是进步?

    至于晋商,没什么好说的,他们吃的,用的,穿的一切都染满了鲜血。有辽镇死的不明不白将士的,也有含辛茹苦为朝廷缴税的百姓以至于卖儿卖女的。

    毕竟满清的皇商,不是什么人都能当的……

    此次林丹汗起军十二部,其中屡次与何冲麾下归化蒙古牧民发生牧场争夺的土默特诸部有四部出兵,五万骑。

    对于何冲的恨意,这些部落的台吉,没有不咬牙切齿的。何冲的待遇非常好,蒙古牧民所缺的一切,何冲都能拿出来赏赐。而赏赐往往会多出牧民的消耗,于是这些牧民又拿着盐、茶什么的去和土默特诸部游散放牧的牧民去换取牛羊马匹。

    这就造成两个后果,土默特诸部的台吉们,无法用昂贵的盐来剥削牧民。而牧民更向往归化蒙古牧民的生活待遇,不管在哪里,他们在战争中都要提弓上马打仗的。

    而何冲这里一户只要一丁充军,不需要父子兄弟一起上阵。而且不需要他们准备皮甲、武器,只需他们带三匹马入军营报备。

    更关键的是,何冲这里不会因为血统出身而遭到歧视,这里只要有本事,就能凭着战功升上去。

    何冲的这种政策,完全就是在吸土默特诸部的血肉。

    这次林丹汗起兵,土默特部诸位台吉,响应的很是积极。

    林丹汗起兵寇边,整个过程有些可笑。

    算起来宣府镇、蓟镇距离林丹汗的插汉部驻地最近,而且这两镇的兵马相对于大同来说是弱兵。

    但林丹汗不敢打,在起兵之时,他就派遣使者上报天启皇帝,很委屈的表示是大同总兵何冲抢了他女人,宗主皇帝不为他主持公道,那他只好自己来找公道。

    并再三请求,希望天启皇帝不要插手他与何冲之间的战争。报仇后,蒙古依旧是大明的北方藩属,不会有什么非分之想。

    先礼后兵,还是麻痹战术?

    “宣府镇兵马不动,调刘高旭所部支援镇虏城,虎英部支援玉林城。”

    刘高旭手下一万两千人,虎英部六千人,这样一来,何冲的玉林城将会高达三万兵马,镇虏城则有两万。

    军机处主持会议的是从延绥镇一路狂奔回京的杨肇基,杨老头指着塞外两城道:“这两座城池绝不能丢,在我军手中,林丹汗兵马休说十五万,就是三十万,他也不敢轻易侵入边防。”

    说着,他很是疑惑扭头看向朱弘昭,摸着胡须道:“如今虽说牧草丰茂,可也难以供应十五万骑卒食用,十五万,按惯例最少可是二十万匹马!人可以吃肉干喝马奶,可马能吃什么?”

    别说二十万匹马,就是两万匹,十来天的时间就能将玉林、镇虏周边的牧草吃干净。这一带有兔毛川,水草丰茂也经不起这样吃。

    若战事拖延到入秋,派人分散去草原,借助风势,一把火就能将大片的草场烧干净。

    崔景荣想了想,缓声道:“莫非林丹汗虚张声势,并没有那么多兵马?”

    都督王威摇头:“咱见过林丹汗,这人是个犟脾气,虚张声势这种手段,这人还不屑使用。”

    十五万骑兵,听着就骇人。

    更奇怪的是,如此庞大的军队出发,想不通对方的的后勤补充是什么方式。总之,林丹汗绝对有后勤来源,必须要弄明白。

    朱弘昭抬头看向杨肇基,手里转着一支炭笔:“老将军,这林丹汗该不会打着声东击西的主意,准备撕破防线在我疆土内劫掠为生?”

    “有这个可能,但林丹汗不同于其他部落。他不能太过放肆,他代表整个蒙古,一旦他打过九边深入内地。那么事后九边重镇封锁废除马市,蒙古各部自然积怨,朝廷略施小计,他林丹汗也就当到头了。”

    杨肇基也是头大,蒙古这次出兵的时间不对头。如今正是盛夏,牲畜繁衍,正是长膘长肉的好时节。这种情况下,蒙古人很少会起兵,起兵就意味着牲畜减产,牲畜就是财产。

    就连他们的战马,也是刚刚生完小马驹,还未恢复体能。最好出兵时间是秋后,战马膘肥体壮,而且气候寒冷,受伤了很容易救治过来。

    膘壮的马,可以进行急行军。而掉膘后,别说急行军,跑都跑不远,跑得快了会因为体能不继而累死。

    蒙古人诡异的后勤令人难猜推测出来,那么就不能往塞外何冲那里支援兵马。宣府兵马不能动,调动到大同也起不了多少作用。

    朱弘昭握着炭笔在大同城北的长城一线划了一个圈道:“拒墙堡、镇羌堡这边要驻以重兵,严加防守。若林丹汗想要入塞吃我边民粮食,只有这条路适合大军行进。调刘高旭部入驻此处增强防御,虎英部入驻弘赐堡为刘高旭后继。”

    说罢抛掉炭笔,朱弘昭笑说:“与其徒劳操心蒙古人后勤问题,不如做好防守。至于塞外两城,何冲手握三万大军,若连一月时间都守不住,那就让他去死!这混蛋仗着兵马强盛没少做混账事,让他吃吃苦头也好。”

    会议结束,朱弘昭找到天启皇帝,直接说:“皇兄,臣弟要调遣飞熊卫赶赴晋南,将晋商抄家!”

    天启眨眨眼睛,良久反应过来问:“晋商犯事了?”

    “他们勾结、怂恿林丹汗寇边,臣弟怀疑林丹汗此次出兵,有可能是晋商出军费出粮秣。”

    摇摇头,天启神色有些意动,又有为难:“缺乏证据。”

    “抄家后,自然能找到证据。”

    天启还是摇头:“事后拿出的证据无法服众,先找到证据,朝议……”

    朱弘昭伸出手掌五指张开,压低声音道:“抄出几家必然会有货真价实的铁证,顺藤摸瓜将晋商一网打尽。起码能为朝廷带来这个数的财货脏资。”

    天启眼睛一亮,轻咳几声掩饰一下激动,转身手负在背后脸上满是笑容,又缓缓转身,恢复严肃:“当真?”

    “不够的话,缺少的部分由臣弟补足。”

    天启负在背后的双手紧握,笑道:“成,超过这个数的归你。你呀,总做这种脏活,不怕别人笑话你?”

    “他们能笑话臣弟什么?臣弟只是杀该杀之人,抄该抄之家。”

    笑着摇头,天启道:“你的兵马吃着朝廷的粮饷,却朝士绅大族下手,你说他们会怎么骂你?”

    耸耸肩,朱弘昭笑了:“谁对朝廷上税,臣弟就保护谁。晋商、士绅又有几个上过税?百姓们对朝廷上税,臣弟和将士们吃的是百姓的税,又不是士绅豪商的。就连强盗都知道拿人钱财为人消灾的道理,这个道理简单不复杂。”

    天启脑袋歪着打量朱弘昭,突然笑了:“确实简单,可惜那么多人看不明白。拿人钱财,替人消灾……这句话,大妙啊,朕要制成牌匾立在太庙!”

    保护纳税人,是国家的义务。可惜,明朝是畸形的,不纳税的人反倒骑在纳税人的脖子上,让朱弘昭根本看不过去。

    他的齐德来商会,规模越来越大,并没有因为他是齐王而不纳税,反而缴税还是高额税,十五税一,算是给皇帝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