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晋商与蒙古

孤君道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无错小说网 www.wucuo.org,最快更新大明宗室最新章节!

    范永斗,祖籍山西介休。生活在张家口,为明末清初晋商之代表人物。以其为代表的晋八大商,走私粮草铁器并代女真销售劫掠财物,使明朝廷封锁政策失败,为明末晋商之奸雄,实属当时汉民族之败类。

    早在明朝初年,范氏就在张家口和蒙古地区做生意,历经七代,传至范永斗成为张家口地区对满蒙贸易的汉族大富商,时人称其“贾于边城,以信义著”。

    这是个什么意思?意思就是这家伙和鞑虏做生意,做的次数多了,在狡猾的鞑虏那边,都攒下了深厚的信誉。每一笔信誉,就是一笔血腥罪恶。

    当时,居于东北的女真族开始军事扩张,由于和明王朝的敌对关系,他们所需要的军事、生活物资,只能通过张家口的贸易市场获得,也就是以张家口为基地运转过去,范永斗和其他七家商人就开始做这方面的生意。

    简单来说,就是建奴挥刀子卖命去抢,这帮商人赚取高额利润并负责销赃。当然,初期的建奴十分依赖他们,每次军事行动后,建奴也就混个温饱,油水都被这帮商人捞去了。

    在传统的晋商中,这批晋商属于新生力量,是专门依靠走私起家的。而传统的晋商,则是与徽商、浙商、潮商以及苏商齐名的地域性大商。

    最辉煌的时候,晋商一度把持了南京的经济命脉。力压浙商、徽商、苏商,使山西人一度成为人傻钱多的代表。针对在南方的山西人,明朝时发生了不少经济诈骗。

    不是山西人招人恨,而是这些山西人水准太次,跟着大部队什么都不操心就能捞钱,很快就肥了然后骑鹤下扬州开始单飞。面对这样有钱还没经验的大肥羊,三教九流的人物自然要凑上去咬上一口。

    当时的山西人,只要肯出来干,就绝对有的捞。

    毕竟晋南就是有名的盐城,制盐贩盐有着天然的优势。这里的盐、塞外的皮毛,山西贫瘠的产出,使得晋人逐渐向商业一行发展。

    聪明点的晋人,都会去经商。只有那些有深远目光的晋商家族,才会让子弟专心攻读,比如张四维就是蒲州张家的利益代表。

    明朝时,晋商通过经营边防军需物资起家,通过运输军粮获得盐引和银两。由于山西南部有盐池,卖盐、取盐都非常方便,因此累积大量资本,形成了晋商。

    当时号称:平阳、泽、潞三府富豪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

    明代中期,盐业制度由“开中制”改为“折色制”。“折色制”是指将盐业经营权即盐引给了另一批商人,商人在内地就可以拿钱买盐,然后运到各地去卖。徽商就是这个时期兴起,渐渐超越了晋商,晋商的盐业经营遇到了困难。

    由于王崇古和亲家张四维的努力,为了压住徽商,允许明朝百姓即晋商和蒙古、女真等其他部落、国家与地区做贸易。晋商的事业转向对外贸易,也使得九边军屯、民屯、商屯彻底荒废!

    原来的政策是商人在九边组织商囤、民屯,用每年上缴边军的粮食换取盐引,利国利民却利益单薄。后面的事情就因为这个政策的变动,九边边军断了自给自足的道路,只能依靠朝廷的补给。虽然一度增加了朝廷的税收,却增加了一个大包袱,而其中肥了一批盐商,即晋商。

    这八家商人都是太行山以西之人,明末时以贸易来张家口。即王登库、靳良玉、范永斗、王大宇、梁家宾、田生兰、翟堂、黄永发等八人,其他晋商慢一步,屈居他们之后,其中以范永斗为领袖,因为他最能来钱。

    本来山西本土的晋商被大同镇边兵折腾的欲仙欲死,在张家口那一批晋商,也就是专门做走私起家的范永斗等人,也只是不爽而已,毕竟没有山西本土的货源,他们还可以从北直隶进货。

    然后,齐王连夜抄了李维翰的家,顺着线索厂卫一路抄到张家口,这些家族也是好不容易脱了一层皮才从张家口离开,回到山西老家准备东山再起。

    可朝廷里的事情他们实在是插不上一点手,只能眼巴巴看着明军封锁战略一步步形成,就连出塞都成了问题,这样下去还怎么做生意怎么挣钱养家?

    按范永斗的话来说,钱这种东西他已经挣够了,他只是喜欢挣钱的这个过程而已。

    没错,看着一百两银子的粮食在蒙古人那里披上一层皮,在建奴那里走一圈回来,最少能变成三四千两,这种过程,是个人都会喜欢……

    张家口大本营被厂卫查抄后,范永斗等人回山西,准备重新挑选一个地点做出塞中转站。然后,他们抓瞎了。

    大同边兵软硬不吃,连范家搜来的一对姐妹花都敢抢,这让范家彻底抓瞎。他们和山西本土晋商一样,被大同边兵卡住了脖子,于是,他们鼓动奔走下,插汉部林丹汗与老奴结盟,为了共同的利益,向大明发起两个方向的进攻。

    本以为朝廷应付建奴已经够呛,出乎他们的预料,两线作战,准确来说是三线作战,朝廷依旧不怕。在西南战事尚未平定前,朝廷对蓟辽、宣大开始了第一波动员,毫无妥协的意思。

    既然朝廷都不怕,那就来打吧!

    晋商有人脉、有资本煽动战争,但他们没有控制战争的本钱以及能力。那个可恶的何冲,万骑奇袭伏击,一口气将土默特部打的伤筋动骨。然后林丹汗的表现,更是让晋商表示无语。

    你们可是蒙古人啊,当年成吉思汗的子孙,怎么现在连硬仗都不敢打?甚至连边塞都不敢主动进攻,还要晋商发动大本钱搞内乱才会入塞。

    晋商已经失去了上岸的机会,只能一条道走到黑,在大同东路参将郭谅不配合的情况下,策动了郭恕之变,使得林丹汗亲率五万蒙古骑兵入塞。

    接下来的战争走势,让晋商与林丹汗一起抓瞎了,宣大边军也不围剿高机动性,有数不尽粮草补给的林丹汗,只是重新夺回阳和口,实行关门打狗的策略。

    林丹汗打了一次大同,进攻不利后一条路走到黑,直奔西安杀去。明军强的是宣大边兵,内地的防务就是纸糊的,在这里,蒙古人找到了自信心。

    当然,如果屁股后面追击的宣大三万骑迷路的话,那么他们就能放开膀子去抢,也不会这么狼狈的边逃边抢。最好能攻破太原城,绑了晋王使得明军束手束脚。可惜,屁股后面的明军铁骑追得太急了。

    雁门关的道路实在是难走,更别说是攻取。太原镇与大同镇之间的主要官道,是大同朔州与太原宁武所沿灰河走势的官道。

    蒙古人就顺着这条官道跑到太原镇,顺着官道朝太原城一路跑,后面宣大铁骑一路追,不时上去咬一口,练练兵,积攒军功。

    丁力、何冲、郭谅、卢象升率领的宣大铁骑,分成三路驱赶着蒙古骑兵向南转进。而蒙古人一路上并没有成功抢到多少东西,补给还是多亏了晋商提前布置的粮库。

    这些林丹汗知道,下面的蒙古兵不知道,还以为他们很能抢,打算就这么一直抢到了西安,结果在风陵渡,晋商安排的船只被李墨轩带人劫走,蒙古人被堵在了平阳府西南角,隔河望着惶恐的潼关,只恨鞭长莫及。

    平阳府,古称河东郡。与河西郡、河内郡一直是汉唐之际主力骑兵的出产地,三河骑士的名声,不是吹出来的。

    等把蒙古人合围在风陵渡,已经到了七月下旬。这时候的晋商,他们的罪证也被收集的差不多了,飞熊卫也布置到位,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清算。

    七月二十五夜,平遥县城。

    平遥在政治版图上只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县城,但在军事的角度上,这个地方一点不比太原城弱。不是这个地方地势重要,而是平遥县城修建的非常的气派!

    平遥县在山西中部,平遥城墙,建于洪武三年。任何一个朝代的太祖时期的工程质量,都是十分过硬的。平遥城也是如此,二百五十多年过去,经历风吹雨打,多次地震,依旧顽强屹立在这个地方。

    平遥城墙周长十五里,高四五丈,底宽五六丈,顶宽两三丈,墙身素土夯筑,外壁城砖,以白灰包砌勾缝。所以非常的美丽,也非常的结实。

    环城开城门六道,城门外均有吊桥,门外筑瓮城,瓮城上有重檐歇山顶城楼,四周各有角楼一座。墙体,每隔二三十丈,筑观敌楼一座,城墙上共有七十二座观敌楼。

    由于瓮城共有六座,形成乌龟形状,故有乌龟城之说。平遥城墙马面多,造型美观,防御设施齐备,为中国历代筑城之仅有,并以筑城手法古拙著称于世。

    这座城之所以修建的如此气派,原因就是这里起初有可能成为朱元璋某个儿子的封地。而且汾州平遥县的位置说紧要也就那样,说不紧要,也是扼住太原方向南下的要冲之地,故而这城墙就修的豪华了些。

    版图规划,永远都是最神秘的一门学科。要将每块地方分割的零零碎碎使之地方能相互钳制。不管以前还是未来,每一个地区光从地势来说,都是残缺的,形不成完整的防御圈子。其中原因,就不必细说了。

    反正明初时人工成本低,给工匠管伙食就成。不像现在辽镇各种修城,各种花钱流水。因此,造就了另类的平遥县城。

    另外说一下,范永斗是汾州介休人,介休与平遥的距离徒步走,再懒的人也能达到朝发夕至的水准。

    而山西晋商天下跑商,除去赚钱这个直接后果,还造成另外两个后果,那就是跑商的人会练上几手武技傍身,郭谅与高杰就是其中的典范。再一个,就是山西的镖局,真的非常多,甚至有将分号开到蒙古部落里去的……

    此时安静的平遥城,并不安静。

    高杰骑马立在城门前,当年那个茶棚还在,只是卖茶的由老汉转为一个中年人,与老妻在茶棚前瑟瑟发抖,看着突然间杀出的兵马。

    看旗号不是入塞的蒙古鞑子,是官军。可这大黑天的,蒙古鞑子与官军有啥区别,一刀把你搠死,谁知道你是被啥人弄死的。

    刘良佐缓缓骑马赶来,低声道:“城里有变动,我等先吃个西瓜,这大半夜的,西瓜冰的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