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天启的厚礼

孤君道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无错小说网 www.wucuo.org,最快更新大明宗室最新章节!

    老魏倒霉了,只是虚惊一场而已。真正倒霉的是田尔耕,老魏认为齐王出现在内操场是田尔耕告密的结果。

    “老奴冤枉啊!万岁明辨,天子仪仗……给老奴十万个胆子,老奴也不敢使唤呀!这不是要给夷人一个下马威,这带着万岁仪仗去通州溜了一圈……”

    田尔耕百口莫辩,老魏垂头丧气一脸委屈解释着,用阴冷的目光扫着田尔耕,若只是皇帝,最多训他一顿,可现在齐王在场!

    皇帝那一箭只是射马,齐王那一箭是奔着他老魏脑袋去的!

    “咻!”

    “哚!”

    隔着百步,朱弘昭在一旁仿佛事不关己,抽箭搭在朱弓上,一连九箭射空箭壶,宫墙上老魏的乌纱顶帽被十根金簇箭死死钉着,收了朱弓,朱弘昭擦着手心汗水,这会皇帝怒气也泄了,扭头问:“齐王,这事你怎么看?”

    “皇兄说煞煞老魏威风,看老魏这德行也吃了苦头,宫里头就这样吧。他胆大妄为带天子仪仗去通州,朝臣言官那里是个麻烦,是个大麻烦。”

    天启微微点头,挥手道:“自己惹得麻烦自己弄干净,下回别给朕找麻烦。那些红夷火炮分出二十门给齐王,你这事朕给你补个中旨,滚吧。”

    老魏神色悻悻,披头散发走了。

    走了几步,发现额头有些湿,老魏伸手一摸一看是血迹,又看看宫墙上被十根金簇箭攒射钉着的乌纱帽,老魏浑身发寒。

    齐王的箭术他见识过,这回领教过了,记忆深刻难以磨灭。

    若真的被齐王一箭杀了,他老魏死了就真白死了。没有他老魏,司礼监还有一帮能为皇帝效力的秉笔太监,掌印太监王体乾就是个合格的替代者。

    对于皇帝来说,老魏已经用惯手了,换一个上去是件麻烦事,可能做的还不如老魏活儿好。

    那乌纱帽上的十支密密麻麻的金簇箭,是齐王对他的警告。也侧面告诉他老魏,齐王不想杀他,真想射杀一箭就能将他射个对穿。

    可能,宫墙上被金簇箭钉着的不是乌纱帽,而是他老魏的尸骸!

    出了内操场,老魏的脸色由阴转晴,他终于试探到了皇帝的底线以及齐王的底线,皇帝的底线就是齐王的底线,皇帝的底线则是皇室威严。这下,有些事情他心里总算是有底了。

    天启将朱弓抛给田尔耕,神色疑惑,田尔耕更是一脸苦笑。别说老魏,就连皇帝都怀疑他给齐王通传消息,毕竟齐王来的太巧了,仿佛就是奔着老魏来的。

    “齐王,今日怎么有功夫来寻朕了?”

    “臣弟与王妃在承天台饮酒,见到天子仪仗从东安门入宫,怀疑是老魏做的好事情,本想过来一箭杀了这老东西。奈何皇兄还要留着他,那就吓唬吓唬他,免得再做出什么惊世骇俗的事情来。”

    天启扭头看了一眼琼华宫伫立的承天台,有些不爽道:“朕后悔修了那高台,搞的现在一举一动都在你眼皮子底下。”

    朱弘昭耸肩摊手:“那臣弟回去拆了就是,留在那臣弟还担心打雷时遭雷劈……”

    “还是留着吧,等你小子就藩后,那还是朕的玩意儿。到时候朕也天天待在上面,看着宫里京师动静,也是个消遣不是?”

    这时候曹少钦趋步来到内操场,看着锦衣卫禁军将受伤的御马放血杀死,又看看宫墙上老魏那比寻常太监高三分的乌纱帽,心里一琢磨就知道发生了啥事情。可惜,左右张望就是没看到老魏的尸体……

    天启与朱弘昭一前一后正要出内操场,曹少钦凑上去拜道:“启禀万岁,皇后娘娘听闻齐王妃入京,又感齐王千岁为国事操劳勤勉,准备夜里在坤宁宫设下家宴。”

    驻步想了想,天启道:“这事你操办好,别让皇后操心。朕与齐王先去武英殿,傍晚回坤宁宫赴宴。还有,既然是家宴……算了,就朕与齐王一家子。”

    本来天启还想让人喊来唐王,可这个唐王实在是看着心里腻歪,辈分是土字辈,比万历皇帝还要大一辈,和这样的活祖宗在一起,实在是难受的紧。

    出了内操场,朱弘昭道:“皇兄,那二十门红夷大炮给臣弟没啥用处,不如用在京城或通州城防上。尤其是京门通州,繁华不下于京师,防务却是疏松。那里储存的物资事关京城命脉,增强防御是有必要的。”

    天启想了想,却说:“正因为通州关系京城命脉,不能有过强的防御火力。再说若有敌寇侵犯京畿,守不守通州没什么意义。等到了那一步,不能拒敌于外,这北京也将毫无意义。既然齐王不要火炮,那就安置到紫荆关和天津镇。”

    朱弘昭听了这话眨眨眼睛,心悦诚服拱手道:“皇兄英睿,通州确实不能有过强的防御火力。”

    天启只是笑笑,在其他人角度来看,通州储存转运京师一切所需的物资,必须要加强防守预防万一。可一旦通州城防强大,那万一落在贼手,京师该怎么办?

    到时候通州外有强大的城防火炮,内有数不尽的粮草物资。又无限贴近京城,京城戍卫力量就是想攻打通州,也是有心无力。所以,通州设防管管治安就成了,没必要有强大的城防力量。

    通州,当个物资转运中心就好了,可以繁华,可以拥有不下于京城的人口。唯独,不能拥有强大的军力和城防火炮。

    天启收拾了老魏一顿,心里痛快侧头道:“既然齐王不要火炮,那想要什么给朕说说,今日你我君臣兄弟一起高兴高兴。”

    “臣弟什么都有……”

    朱弘昭看天启这意思非要给点东西,想了想道:“家里那口子想收一个男童做义子,臣弟也喜欢那孩子,其父祖殁于王事也是忠烈之后。若皇兄慷慨,不如允许臣弟收那孩子为义子,赐国姓。”

    “多大的孩子?”

    “其祖在军中效力不方便照顾,这孩子三岁起就在家里养着,和家里女眷关系亲睦。至今已有五岁,孤伶伶一个怪惹人心疼的。这回她们入京,舍不得留孩子在山东,也一并带来了。”

    天启想了想,就说:“既然年纪小那就收养了吧,朕赐他国姓。”

    这事如果再过几年得不到解决,朱弘昭就准备让徐青雀跟着赵期。这孩子也确实聪慧,留着好好培养也是个好苗子。

    李秀娘因为这事没少嘀咕,这回总算是了却一件心事,朱弘昭拱手拜谢,天启只是摆摆手道:“这只是小事情,朝鲜那边怎么样了?”

    “臣弟准备等李墨轩回京,让他带人去济州岛抢到朝鲜废王李珲,立李珲之子为朝鲜郡王,借此得到李珲帮助一举肃清李倧乱党。然后朝鲜李氏搬入京城,朝鲜设省由朝廷派总督管理,待时机合适再设立省三司。”

    天启脚步停下,想了想笑说:“你还真想招黑子当妹婿?”

    朱弘昭摆明了要给李墨轩送军功,天启忍不住好笑,说实在的,天启和朱弘昭有共同爱好,偏偏李墨轩不喜欢成熟的却喜欢一个小姑娘,在天启看来有点异端的感觉。

    “红娘又不讨厌他,先看着吧,时机合适就成人之美,让他封伯退出锦衣卫。臣弟觉得年岁不是问题,娶到与自己情投意合的女子才是重要的事情。”

    天启眨眨眼睛,努着嘴沉默片刻,缓缓点头:“朝鲜的事情你看着办,别让煮熟的鸭子飞了就成。只要这回他别出大漏子,战后朕给他一个世袭伯。”

    “皇兄安心,只要打下辽阳、沈阳和广宁,给朝鲜人熊心豹胆,他们也不敢投向建奴。至于日本,德川氏得国不正,内部据说矛盾不小,又与朝鲜人是世仇,所以朝鲜飞不走。”

    朱弘昭信心十足,就连对付日本的借口都找到了。对付德川幕府,在道义上他有两个大杀器,而登莱船厂则是硬实力。

    一步步走着,天启沉吟思考,良久又说:“朝鲜建省不利于长治久安,除非大举移民。再者朝鲜士绅懂汉语,百姓不通汉语,左右互调迁移此时不妥当。朕准备将朝鲜一分为二,北部并入辽东都司,南部建镇归入山东,并分割为三个散州,迁藩王入驻,重授王府护卫与地方军政督管之权。”

    “中原境内藩王领兵实有不妥,朝鲜这等新附国土还需藩王镇守戍边。看看云南沐家,地处偏远就很安份。朕筹划着,将楚王府、湘王改封在朝鲜,空出一个藩国给你儿子,到时候你挑一个补过去。”

    朱弘昭笑了,连忙行礼拜谢。

    天启扶起朱弘昭,笑说:“朝鲜千里国土都是你筹谋弄来的,给你百里国土不算什么。日本偏远又多地震,估计愿意去的藩王没几个,朕再划出两块给你。总共三个藩国,你也好好珍惜。齐国藩国不做改动,由你镇守山东能省去不少麻烦。”

    山东民风剽悍,整个明朝基本上每隔三两代人山东必然会有一场大乱,刘六刘七白衣神军当时都快打到京师,其他各种起义叛乱难以尽数。

    近的就有徐鸿儒闻香教叛乱,兵力一度高达十八万,如果不是朝廷早有准备,提前一年听袁可立的意见设立登莱两镇和天津镇,使得兵力足够才没有给徐鸿儒所部红巾军流窜的机会。

    否则叛军流窜,到时候就像瘟疫感染一样,糜烂的就不仅仅是山东一地,可能中原一带也会被战火波及给毁了。

    日本,这年头没有整容技术朱弘昭也非常期待那里的妹子。而且想让日本归附,他和天启都知道,这是要挥舞屠刀的。

    日本不同于朝鲜,朝鲜和明国之间百姓迁移方便,民间交流不受阻碍。而且朝鲜士绅阶层读汉书说汉话,汉化起来难度不高。而且朝鲜人本就仰慕大明宗主,若不是收小弟思想作怪,打完丰臣秀吉征朝军后,本来可以直接将朝鲜划入大明版籍。

    而日本,室町足利幕府时期,是名门武士统治。这些名门武士与败落的公卿阶层都是高度汉化的阶层,是文化人,以说汉话学汉文为荣耀。而德川幕府,名门武士阶层衰败,公卿更是成了狗。准确来说,现在统治日本的武士阶层在这个年代看来,是文盲暴发户居多。

    朝鲜文和日文,都是拼音,是民间没文化的人才使用的玩意儿。起码现在朝鲜士绅和富农阶层还是会读写汉文的,而日本,就连一些大名底蕴单薄,书写还是以日文片假文为主……

    虽然会读写,可他们不会汉文,那就是文盲!

    不说明朝人怎么看,反正日本的文化人就是这么看那些暴发户武士大名的!

    后世日本和朝鲜都去汉化,然后彻底抓瞎了……说的搞笑一点,只会看本国拼音的人,是看不懂本国汉字书写的历史资料的!

    甚至是法律,也必须用汉字标注含义,否则全是拼音谁知道到底其中到底是哪个意思?毕竟只是拼音,同音不同意的词组多了去。法律那么严肃的东西,搞出一大堆有歧义的玩意儿,这算个什么事?

    所以后世韩国和日本的律师比较苦逼,学习法律的同时,必须要精通汉学。至于朝鲜,请忽略这个国家,对这个国家来说,法律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