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谁的胆子大?

孤君道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无错小说网 www.wucuo.org,最快更新大明宗室最新章节!

    八月二十三,朝议。

    军机处成员与朝议无关,除非朝议牵涉到军机处,军机处才会派三五人去对答回话。军机处只是一个军务处理中心,此时并没有执行权,都是皇帝、内阁或朝议的军事决议或建议交付军机处,由军机处裁定后上交阁文给内阁,再由内阁审阅通过,再经司礼监用印通过后再由朝廷派人执行。

    军机处上面,有内阁和司礼监两座大山压着。

    现在的执行队伍,不再是文官为主,通常副职都会加派三法司官吏,或爵位身份高的吓人的勋戚充任副职。并有厂卫随行,努力做到秉公执行。

    军机处看着统辖天下兵马调动或管着将领升调贬斥,实际上没有内阁、司礼监的配合,军机处就是一个虚架子。军机处此时的庞大的权力,是经过法律限制的。明朝的任何一个部门,都是有法律和其他部门限制的,十分之严密。

    没有皇帝的信任,没有齐王的威望和震慑,内阁是不会这么骄纵军机处的。现在战事正烈,内阁对军机处的一切要求和裁断只要觉得合理,就会批准并执行。若稍加阻扰,使得战事不顺,内阁成员坚信,齐王肯定会顺理成章把责任推到他们头上。

    若战事停息,军机处的权力一定会大幅度下降。就像军人一样,有了战争一个个都是最可爱的人,战争停息,形象就变成了兵痞子,还会污蔑军队贪污腐败成风。

    说实在的,哪里都有贪污,骂军队贪污转移视线很可耻。军队贪污不假,但绝对公平。事情办不成,拿多少东西还是会吐出来多少。至于文人官吏贪污,都成了本性,制度性的贪污,你不按惯例孝敬有的你苦头吃。

    武英殿内,一名东厂档头奉魏忠贤的命令送来两份情报,一份是朝廷此时朝议的内容,一份是史继偕这个老头儿的。

    朱弘昭还以为老头不行了,心中感叹时间的无情之余,先拿起史继偕的情报,彻底无语。

    这个老头儿回到泉州老家,活蹦乱跳到处溜达,还召集昔年好友一起编纂书册,还因为泉州贸易发达,是倭寇、红夷人、海商等等强人龙争虎斗的地方。鉴于这些人来去如风,为祸地方,为此史继偕带着家仆勘察泉州海岸,进行规划准备设立岸防炮台……

    总之,这个在京师病怏怏,似乎快不行了的老头儿,再对天启上完第十八封辞职奏疏后才能辞职返乡的老头,此时的精神状态格外好。甚至,还和一帮同样六七十岁的老头儿逛青楼,喝花酒……

    史继偕,在官场就是一朵奇葩。万历时期,万历皇帝厌恨文官,执行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导致内阁就剩叶向高一个,六部尚书侍郎空缺三分之二,六科三十多人的编制就剩七人……

    这种情况下,史继偕以侍郎身份身挑三部事务,期间平平淡淡没出彩头,更没一点疏漏。这是一个滴水不漏的人,很有手腕及眼光,就是不喜欢冒头。

    万历时期,这位连续上了十二道请辞奏折,一律被万历皇帝留中不发。这老头在南京做空职侍郎的时候,被末期的万历重用提拔为大学士,还是排序第三位的那个。

    结果老头不想去,连续推辞三次,最后无奈只能卷起铺盖来北京。在万历至天启这段时间,这位被历任皇帝提上去三次,自己主动跑下去三次,号称三起三落大学士。

    太子三师让他拿全了,后来三孤、三师也被这老头拐走不少。原因就是皇帝要安抚他,舍不得他离开,给他各种荣誉帽子,其他文官可望而不可及,这位实在是拿腻了……

    朱弘昭实在没想到,自己竟然被这个狡猾的老头儿给骗了!

    还想着这位年近七十,重病之际早早送到家乡,死在家乡也是一家好事。结果,他竟然被骗了!

    见他脸色变化,崔景荣探过来头一看,脸色由一成不变的威严忍不住发笑:“不愧是史公,我等望尘莫及。”

    “呵呵,崔大人说得对,史老头将皇兄骗了,也将孤骗了,朝廷上下都被他骗了……”朱弘昭也忍不住发笑,将这份情报推出去,让众人轮流看。

    熊延弼看了之后强忍着笑意,只觉得肚子疼:“王爷,估计不少人听到老儿这消息,肠子都会悔青了。”

    朱弘昭忍不住点头,史继偕离职时返乡时真的很落魄,除了军机处的同僚前去送了一杯水酒,其他人都没去,毕竟一个快死的人没任何价值。而且史老头与李长庚这个老头儿一样,是严守中立谁都不得罪,却得罪了所有人的人。

    对这样的人,谁敢靠近?

    史继偕的资历摆在那里,只要人活着,那份威望就在。现在,估计叶向高都在头大,史继偕与新补充进来的内阁成员何宗彦都是万历晚期内定的内阁成员。这两个人,都有冲击内阁首辅的政治资本。

    另外两个,已被淘汰,最有名的如刘一燝这个接替方从哲的内阁首辅,也是万历病重时期提上来的孤臣,因为太孤太独效仿张居正,管的太宽还破坏朝廷内部的规矩,被朝中势力和宫中势力联合排挤,尽管天启皇帝得到过光宗皇帝的秘训,很信任刘一燝,可还是顶不住压力罢了刘一燝的内阁首辅之位。

    刘一燝倒下去,资历最高的叶向高重新成为内阁首辅。东林领袖李三才被朱弘昭做掉,资历官位和威望最高的叶向高,这才成了东林领袖。

    而他这个领袖位置,因为他是军户出身,也因为保弟子王化贞而与齐王合作的事情,他的领袖位置岌岌可危。而且他内定力挺杨涟担任自己的继承人,而不是让东林内部推举,让东林第二代内骨干力量离心离德。

    其实不管选谁,东林第二代都会分裂。第二代东林人,都是东林党名望高隆之际投进来的,思想本就不如叶向高这一批人纯粹。如钱谦益,这位现在在御史系统打酱油混名望,明白人眼里,尤其是和他同期的进士,都瞧不起这个钱谦益。

    那一批进士中,就钱谦益最先跳出来投身东林,官升的的确快,实际上却没什么过硬政绩,整个人在明白人眼里,已经废掉了。

    朝中升官快没意义,重要的是一步一个脚印,要下基层地方,最好还是学政系统去培养自己的学生,这样根基扎实才有资本进内阁。

    端起茶小饮一口,朱弘昭笑说:“这军机处离了史公,本王总觉得少了什么。这回可是欺君之罪,本王提议判史公一个欺君之罪,充任内阁效力,戴罪立功。诸位大人议议,如何?”

    重新起用为内阁,这是很大的事情,就连杨肇基都不敢开口,熊延弼左右打量一眼,抚须道:“老臣附议,军机处事关国本,就需史公这等滴水不漏之能人坐镇。”

    朱弘昭看向崔景荣,这位胆气雄壮又正直,也忍不住脸色发苦,这可是得罪满朝上下的事情。

    内阁随着史继偕、朱国桢下野,何宗彦递补后,还有一个空额,诸党虽然不在军务上党争,可这内阁的位置必须要争一下,尤其是空缺的位置还是武英殿大学士这个紧要位置。

    现在内阁,首辅叶向高,次辅韩爌是没变的,孙承宗这个大学士是荣誉头衔不算事,剩下崔景荣和何宗彦两个人,还缺一个才能补足五人之数。

    这个内阁是武英殿大学士,随着军机处设立,首要条件就是要有实际的战功资历,杨镐、熊延弼两人都有资格,但他们属于戴罪立功时期,这战不停,没有经过战后封赏及肯定,这两人就别想摘掉戴罪立功的帽子。

    另外只有贵州巡抚王三善、四川巡抚朱燮元有资本入内阁充当武英殿大学士,可惜朱是浙党,王三善是无党派人氏,都不是东林的人。

    东林这边只有登莱巡抚袁可立,山东赴辽军监军李邦华有资格,但和杨镐等人一样,他们还需这场战争战后的封赏补足资历。

    其他资历足够的人,却没有足够的军功和军事经验,故而朝中吵来吵去,都是没用的。选出来的人不懂军事,也会被朱弘昭赶出武英殿。武英殿大学士必须要有昭著军功,是军机处设立时就说明白的事情。

    在朱弘昭的目光下,崔景荣有些顶不住,说实在的,他也喜欢史继偕继续担当武英殿大学士:“如千岁所言,本官附议。”

    见这三个同意,杨肇基立马附议。对于这种内阁任免的事情,杨肇基真心不敢牵连进去,搞不好他的沂州杨家就会倒霉。

    最后四个人目光齐齐探过去,徐光启露出一个苦笑道:“我军机处上下,自然要同进退,这事岂能少了下官?”

    崔景荣书写阁文,各人依次画押用印,留档后立即差人送往文渊阁,等内阁们下朝后审阅。

    最后,朱弘昭拿起朝中朝议的内容,嘴角一翘推了出去道:“这六科官员,果然都是储相,名不虚传。这解学龙有首辅之才,诸位大人瞧瞧。”

    今日朝议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个是一成不变的催促军机处快速发兵,照例被天启留中不发。一个就是刑科给事中解学龙提出来的裁汰冗官的折子,在朝堂上吵得一塌糊涂。

    解学龙,字石帆,扬州兴化人,是万历四十一年进士。历金华、东昌二府推官。天启二年,因政绩卓越由浊官擢升清流刑科给事中。

    天启二年初,辽东难民多渡海聚登州,登莱招练副使刘国缙请内帑银十万赈济,银子都莫名其妙不见了。解学龙三疏弹劾其弊,刘国缙于是被朝廷下旨谴责。

    解学龙通晓政务,屡次上言边防、兵饷、屯垦、兴国大事等多切中时弊。这次就提出裁冗官的折子:“国初文职五千四百有奇,武职二万八千有奇。神祖时,文增至一万六千余,武增至八万七千余。今不知又增几倍。诚度冗者汰之,岁可得饷数百万。”

    他提出了近乎体制改革的主张,等于要砍掉三分之二的文武官员编制,若不是朝中各党相争,他肯定会死的很难看……

    军机处其他成员看到这封朝议抄录,一个个大眼瞪小眼,都在心里给解学龙伸了个大拇指,这人胆子实在是大,大到没边。

    史继偕的胆子大,骗了整个朝廷;解学龙的胆子大,竟然敢让满朝上下三分之二的丢饭碗,真不知道这两个人,谁的胆子更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