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三章 南京三两事(中)

孤君道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无错小说网 www.wucuo.org,最快更新大明宗室最新章节!

    相府会议结束,秦淮整顿一事自然要做的,做到什么地步还需要皇帝那里点头。

    右相钟羽正返回南京皇城北,太平门外,覆舟山下,玄武湖东南角落的南京都察院、刑部、大理寺,三法司历来衙门都是安置在一起的,方便政务交接。

    六月二十九这日的中午,南京一片阴云,空气湿热。

    三法司较北的大理寺,有十里长堤通向玄武湖湖心岛,这里有皇册库,属于禁地。其中放着的是鱼鳞图册,国朝最高的机密之一,即天下版图、地图、人口各种产出的汇总。

    北京的鱼鳞图册放在崇智宫,也誊抄了一份用最好的纸张为材料,放在天启的陵墓里。

    午休时间,右相钟羽正在玄武湖设宴,叶向高与史继偕赶到这里,带着行人司属僚前往皇册库校对鱼鳞图册。

    南京的鱼鳞图册已经更新过,但不知道具体做的怎么样。皇帝最大的消遣就是看鱼鳞册、永乐大典和报刊,这里的鱼鳞册若出问题,会惹皇帝不高兴。

    朱弘昭的脾气,相府这帮老头子接触的久了也清楚,还是小孩子脾气,算不上多苛严。起码对他们而言,皇帝的脾气就跟小孩一样,并不复杂。

    该做的做好,也不会故意刁难你。

    鱼鳞册实在是重要,是皇帝直接了解各地的第一手资料,若数据对不上,引发的问题可不小。

    十里长堤上,波光粼粼。

    叶向高拄着拐杖,回到南方都觉得身体滋润起来,北方实在是太干燥,岁数大了真有些扛不住。

    南京这边要解决的问题太多了,凡是能提出来的问题,其实都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是各方都有意回避,不愿提及的问题。都不去面对的问题,怎么解决?所以这种问题,才是真正的问题。

    行人司的行人们去皇册库检查,这种事情叶向高两人也做不来,没那个精力。

    一处面南堤岸旁,叶向高有些乏了,在堤边落座,看着树上蚂蚁,轻轻一叹:“蝼蚁碌碌,不知吃喝之外事。我等操劳这等心思,谁能记得?”

    他累了,他对国相这个位置舍不得,可坐在这个位置上已经感到了厌烦。没有人会厌倦权力、名望,叶向高也难免。可现在,他是真累了,感觉力不从心。

    对待江南问题,对复社采取柔和手段开始,从新君登基以来,憋在肺腑内的那口锐意杀气就散了。看着江南人得了好处还不知足,他真的累。

    史继偕精神奕奕,也坐在台阶上,握着拐杖打着水花,眯眼看着云层中的惨白圆日轮廓,又看着湖对面金陵八景之一的北湖烟柳,北湖烟柳后面就是台城,有鸡笼山、北极阁、司天台与另外二景。

    史继偕长舒一口气,呵呵笑着:“此一时,彼一时。”

    叶向高听不明白,还以为史继偕拐弯在安慰他,史继偕是个厚道人,起码叶向高是这么认为的。经历了诸党之争,还卷在核心风暴之中,史继偕这个次相安安分分辅佐他,真的让叶向高感动。

    看了一眼叶向高,史继偕一脸的得意,指着背后说:“当年在南京,年少轻狂。与人夜闯玄武湖,潜水到这十里长堤上,等待旭日东升时观这北湖烟柳之景。后大起大落历经三遭,也看过这烟柳美景。但,最初之时,与今日感观,格外不同。与历次相较,又有大同。”

    叶向高听了点头,明白史继偕的意思,第一次是偷偷摸摸来看,能自由自在的观赏,现在也是坦然欣赏,不像过往都是因为公干与其他官员一起来看。

    史继偕是个怪异脾性,与不投机的官员一起赏景,对他而言无异于一种折磨。这就是此时的好处,坐的高自然有坐的高的好处,前提就是费心收拾该收拾的问题。

    叶向高扭头,看向一名中枢舍人,这是他的专职舍人之一。这名舍人将捧着的木盒递来,叶向高找到飞骑急递而来的折子,递给史继偕。

    中书舍人本来就是中书省的编制,但废除丞相后,中书舍人与行人司一起归入内阁。行人司有司正,中书舍人没有这类长官。

    侍从司改制,相府也要小改,从中书舍人中设立秘书郎辅佐诸相,再设立秘书令,统管秘书郎和中书舍人。建制要一步步调整、补充。

    将府那边也会设立虎贲郎、虎贲郎将、虎贲令作为佐官系统。

    当代皇帝属于开拓中兴,有机会改动各方面,后来的皇帝就没这个威望了。

    史继偕看完这份侍从司和稀泥的处理折子,不用想就明白了,毕竟他们也有这个心理准备,只是呵呵一笑:“那些人,还是吃不得委屈。”

    相府经手委任官职事宜,各处留下的坑实际上是够的。只要对退伍军官进行分别,将甲长以下归入军,转入警固役;甲长以上军官归入将,分批次分待遇处理,就能将四千个坑的需求降低到四百不到。

    然后对退伍中高级军官进行转任降级处理,相府留下的坑完全是够的。可将府不答应,矛盾就在这里。闹到侍从司,侍从司很给面子按着相府的处置意见打下来,却没有附带皇帝的朱批,给了也白给,根本不顶用。

    叶向高点点头,哈一口气,湖面清风拂面,胡须荡漾着:“是呀,还是吃不得委屈。皇帝不放心各处,还牢牢紧抓着,当宝贝哄着。就怕养刁了嘴,以后更吃不得委屈。”

    武官编制本来就很大,转任地方的流量很大,远比文官晋升的流量大。

    虽说考中举人就能做官,国子监监生也有做官的资格,可非进士出身真的在官场走不顺畅。所以老举人宁愿考死在考场,也不会去吏部报备等坑。也不是举人们死心眼,只是人人都有一种错觉,那就是我能行,我能反杀……

    若大批量的武官转任地方形成传统、潮流,以后的麻烦将极大。

    他们很清楚皇帝准备怎么干,也知道将府会怎么干。将府里的何冲,就是一个大问题,这人不懂大局,为了军队建设,什么都不管,什么祸都敢闯,根本不懂得退让。

    这件事情秦良玉是赞同相府处置意见的,可何冲不同意,秦良玉夹在中间很难做。

    都不是傻子,自然都知道南直隶基层即将发生什么。

    可这种事只能做一回,两回,以后想要再做只能杀军队自己人。

    可就做的这一回、两回,会让后续退伍的军官充满期望,期望过高,地方上根本无法满足。可前两次那么大的退伍缺口都能填上,怎么轮到后面就不行?

    多挖坑的坏处都是经历过的,不能多挖,坑又少,唯一的办法就是降低萝卜数量,降低供需差距。否则年年退伍的军官数量压下来,朝廷与地方的矛盾只会越来越大。

    地方基层可以忍受提前退休,自己退下去安排一个族人顶上来还是可以的,地方基层控制依旧在本地人手里握着。可大规模、持续不断的退伍军官安排下放,将破坏地方上这种最低忍耐范围的运转体系。

    “这个事情不能这么办,等皇帝抵京,老夫寻皇帝再谈谈。”

    史继偕将折子握在手里,拍打着另一手,也只有他能去谈,谈不成还有叶向高做缓冲。这是很得罪将府、军队的事情,史继偕不怕,他家里是经商的,子弟从军兴趣不大。

    不像叶向高,是军户出身,家里子弟被皇帝弄了一批放到北京武备学堂就学。广东叶家以后和军队打交道的地方多了去,这个事情叶向高不方便去硬阻。

    毕竟考进士真的要看运气,尤其是毫无背景的民户、军户士子来说,考中进士真的是太难了。所以想要富贵,子弟从戎是个不错的后路。

    对着老搭档笑笑,叶向高笑的有些难看,摊子越来越大,三司之间的冲突也逐渐显出来。以前打仗或有共同的敌人,一切矛盾都不是矛盾。现在没有新的战争,内部分权运转,三个体系相互碰撞、交接,没有矛盾才是危险的。

    有矛盾说明彼此还是靠拢的,若是各干各的,老死不相往来,才是真正的大麻烦,也说明矛盾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叶向高又取了一份折子,递给史继偕道:“这是一个闲人吃饱撑着做的统计,本该刊登在《京闻日报》上,被截了下来。”

    史继偕翻开折子,一看标题就眉头微皱:“江阴徐弘祖?”

    “徐经的玄孙。”

    叶向高又补充一句:“此人字振之,号霞客,乃是辽王府教授。”

    徐经与唐伯虎的倒霉事,史继偕自然也清楚,看着这份要人命的折子,问:“这位是辽王千岁的人?”

    “是辽王的朋友,只是挂名教授。”

    徐弘祖的原稿很敏感,讲的是两宋和大明官员的出身问题,两宋官员文武平均下来,平民出身非官宦世家、将门的官员占了五成。

    而大明这个数据超了两宋一截,武官多世袭,从明初至今,武官世袭出身占据七成三,文官五成八,合起来大概是六成七。

    平民出身的文武官员,平均大致而言只有三成三。这还不算师门背景,这个出头率实在是太低了,低的令人发指。

    这也是叶向高始终,真正忧心的东西,他是军户出身的进士,真正的寒门。

    他很清楚上升渠道继续封闭、缩小的危害是什么。《水浒传》说的很清楚,造反的主力永远不是百姓、强盗,而是上升无门的基层文武及地方豪强。

    百姓如蚁,让他们能吃饱,有事情可做,那永远都是大明最好的子民。

    朝廷已经杀了很多,可徐弘祖的这道稿子意思很明显,上升渠道还是太窄。要么从上面控制渐渐放宽,要么撑不住的时候被下面的冲破。

    另一层潜在含义就是,大明真的是人满为患,百姓多的超乎土地供养能力。官员数量此时又一顿精简,导致上升渠道相对而言变窄,毕竟安置闲人的坑少了,按着比例去算,就是窄了。

    好在几次大清洗都是大换血,缓解了这种问题。

    对朱弘昭而言,存在的问题,看不到的问题才是大问题。

    对相府而言,任期内看不到的问题就不是问题,挑出来的问题才是大问题,要解决的问题才是问题,不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他们而言就不是问题。

    或许,这就是老板和员工的区别。

    徐弘祖的稿子能从阎应元那里转到叶向高手里,说明皇帝已经把这个浮出水面的问题当成了问题,皇帝注意到了,那就是相府要解决的问题。

    这个问题很难解决,再难,也要给一个说法交上去。

    这种问题还不能扩大商议范围,毕竟这个话题太敏感。徐弘祖的稿子流传出去,引发的问题将是极大的,会让寒门、平民出身的士子炸窝。

    史继偕也犯了与叶向高刚接手时一样的诧异,这个徐弘祖怎么弄到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