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七章 调任

孤君道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无错小说网 www.wucuo.org,最快更新大明宗室最新章节!

    步入腊月,眨眼就是新年,也是首届内阁最后一年。

    所以不仅要做很多的准备,加上年终统筹收入,做明年预算等等之类涉及钱粮人力的事情,忙的可谓是一团糟。

    再加上清算佛门资产,大面积清洗打击佛门,强令健壮僧人服役归家等等事务,整个南京忙的一团糟。

    抵京还没好好游览三吴风景的辽王,也被拉了壮丁,帮着统计皇室财产。朝廷的国库运转相府户部、太仆寺在统计做表,这件事情朱弘昭也在统计,好相互应证。

    所以事情只能分担出去一部分,否则一个人真忙不过来。别说辽王,皇城各宫也有赐下的小产业,都在忙碌。

    其中产业最大的是张嫣,整个北直隶顺天府的青县,基本上让皇帝送给了张嫣,产业极广。

    因为青县的产业年终统计事情,在老家的魏忠贤也赶赴南京。他看的很直接,懿安皇后的产业未来就是自家小主子朱慈燃的,所以他也在近盯得紧,这回来南京就是帮张嫣做财产统计,做来年规划。

    别说朝廷宫里,民间各处商会、商团也是如此。商会、商团多是宗族产业,年终统计盈利再分红。

    整个腊月,对大明上下来说就是算账的月份,规划的月份。

    从除夕放假,到正月十五上班,这段日子是清闲的,可正月十五廷议后就会将年前规划颁布出去。所以就注定,整个腊月忙的要死。

    司礼监,摆着一排排桌子,一名名宦官两人一组,一个专心拨着算盘,一个翻着账册并提笔做着记录,一组组工作都是相互重复来验证对错的。

    一名名小宦官来回游走将统计好的单子呈送到司礼监大员那里,这里汇总造册后,集体批字后将会送到皇帝那里报账。

    武英殿,侍从司与各自随从以及各处抽来的术数人才一起计算着国库,这里算的是公帐。

    而朱弘昭这个皇帝则在二楼翻着官籍谱册,做着年底官员调动规划。

    首先袁可立要调来南京,参与相府运转方便明年年底接盘;比较合适的位置就是兵部尚书,兵部尚书已经失去往昔的重权,但影响力还是有的。同时,因为此时权不重,不会影响以叶向高这个核心运转的相府。

    或许,兵部尚书接任国相,可以设立为规矩。

    毕竟,兵部尚书这个位置,不仅文官可以当,武人调转兵部尚书也是说的过去的。方便文武汇流,完成出将入相这一规划。

    纯阳的核心骨干也被他标下来,王在晋这个南京兵部侍郎也可以调动一下,可以去北京担任留守兵部尚书,来年相府组建再调入中枢不迟。

    其次就是谭昌言,这个袁可立的老部下,也要从瀛洲调回来,可以当内地巡抚兼左布政使,逐渐将巡抚与布政使职能合并,渐渐取消内地腹心区域的巡抚。

    还有山西左布政使李长庚,河南总督梅之焕这对亲戚组合;陕西总督蔡复一也该调入中枢,这个人在地方上屈才了,西北无大仗,留着发挥不出军事才能,中枢更需要这类懂军事,还有不错财政能力的官员。

    不过,袁可立来南京要顶兵部尚书的缺,将现在的兵部尚书崔景荣调到西京担任留守兵部尚书,还是新京首任留守,有足够的面子,因为这代表着皇帝的信任。所以这么打发崔景荣,各处也是能理解的。

    但户部的坑不好挪,现在的户部尚书毕自严理财能力和操守不在蔡复一之下,用蔡复一顶掉毕自严,显得有些急躁。太仆寺是户部的兄弟衙门,按历来流程来说,户部尚书都是掌管过太仆寺的,太仆寺就是户部尚书的试水衙门。

    现在的太仆寺正卿郭允厚虽然迂腐一些,不像毕自严敢在太仆寺搞改革,但守住太仆寺的盘口是没问题的,年纪也是很好,完全可以作为第三届、第四届相府的户部尚书。

    摸着下巴,刚过完生日的他提笔缓缓划着,写下郭允厚的名字,备注写‘北巡抚’三字,目前也只有三京巡抚可以安置郭允厚,毕竟这个人缺主政一省的资历。

    如此一来蔡复一来中枢顶上太仆寺的缺,勉强能算辅相,也能在交替后,发挥出力量。

    至于陕西总督如此重要职位,在万历晚期以前,陕西总督历来是国朝第一重职,麾下陕西三镇,又节制甘肃巡抚间接管着甘肃镇,挂的都是兵部尚书衔和都察院佥都御史这样的三把手。

    而且现在这么一任命,就是要干五年,年纪大的不合适,年纪小的更不合适。还得要贴心,毕竟五年内就要西狩,必须要留一个靠谱、贴心的人来。

    饮着茶,朱弘昭拿起鱼鳞总册翻到陕西总汇,看着各方面资料,眉头一挑,看到了陕西流放做工的人数,一百三十万。

    于是,提笔将周应秋的名字写到折子上,后面备注‘陕督、尚方剑、右都御史’

    陕西那边的罪囚,基本上都是周应秋批字弄过去的,现在朱弘昭已经不担心陕西灾民造反,担心的是罪民暴动。一旦形成气候,这帮人战斗决心是十分坚决的,不好收拾。

    蔡复一抓经济建设不错,搞军事也可以,可对于罪民缺乏必要的防范心思。而周应秋的军事、经济建设基本没什么表现,但绝对会镇压罪民,防范于未然。

    否则建设的再好,罪民暴动后,一切都会打回原型。五年后,罪民活下来的基本上也到了刑期,那时候想来也不缺劳力,释放后也就解除了这个隐患。

    现在刑部尚书又空下来了,在朱弘昭看来这种人事调动就和推箱子游戏一样,一步步挪坑、填上,直到到了该去的位置为止。

    周道登这个极品无节操的老头的形象立马浮现在他脑海,于是周道登由都察院二把手,法司系统排行第四把交椅前进两位,登上刑部尚书大位。

    周应秋的右都御史是兼职,加衔,不占中枢的位置。周道登现在空出来一个坑,想了想又将范景文弄上来,这个不二公做事有原则,又年青,十年后可以接替钟羽正再干十几年。

    三司内,法司要的是稳定,人要从基层培养,最好不要从其他衙门拉人进来。

    哪怕弄个终身左都御史、右相出来,朱弘昭也觉得没问题。

    范景文留下的是个小坑,他就懒得再做考虑,法司自己就能填上。至于大理寺正卿毕懋康,他不想动,这个死板的人留在那里,才能维持法司内部严肃的风气。

    周应秋杀再多的人,也是在靠手段吓人;而毕懋康吓人,维持法司严肃风气靠的是本性,整个人往哪一摆,气氛就能严肃下来。

    第一梯队完成调动,吃了一块年糕,细细咀嚼他开始调整第二梯队。

    明年是乡试年,要举行秋闱。各处考官就显得比较重要,基本上乡试年的考官,忙完后都是加官的待遇。

    而且大明历来是南北分榜,即北方有北方的试题,南方有南方的试题。不仅是因为疆域大,信息不畅才这样做的。而是南方教育兴盛,用相同的试题,北方会被虐死……

    分榜不仅仅是考题不通,更重要的限制住考生的中举名额,南方再强按比例录取,再强能上去的人也是定数。这是重要的平衡举措,不能打破。

    然而南北分榜制度现在让南方学子很是诟病,因为北方大面积扩土,多出蒙古三省、宁夏省、河套省、辽东三省、朝鲜省、瀛洲两省。

    这些地方怎么说呢?设省之后会增加中举名额,但这些地方文化实力够呛,别说中举,能不能过秀才这一关都玄。这十一省多出的中举名额自己又吃不掉,只会便宜北直隶、陕西、山西、河南、山东这些地方的学子。

    等于平白给北方士子又大开了一堵大门,南方还是挤在一起瓜分那么点份额,谁能满意?

    穷秀才举人老爷,能不能中举直接关系到有没有做官的权力。北方十一省,直接使得北方士子拥有过去近乎三倍的份额,南方现存士子少了不少竞争对手,可份额还是固定的,相互对比下,怎么能心平气和?

    士子的主流思想动态的背后,是朝中官员的态度。

    南方出身的官员占据七成,他们自然知道这种绝对优势带来的好处是什么。

    南北分榜制度不改,庞大的份额堆积下来,不需要一代人,十年三科下来,南方官员的优势就没了。

    这个制度必须改,但不能取消。否则靠这个制度苦苦挣扎的北方士子还没喘口气,会被南方士子直接打死。

    这种关系到官员来源渠道的事情,下面人有合适的意见也不敢说。这不是万历朝,是中正朝,这种东西只有皇帝才能动。其他人插手进来,与触雷没区别。

    基本上,管不住性子和手脚的人,都完了。

    至于那些管不住自己口的人,还在混日子。

    轻轻一叹,朱弘昭也拿不定主意,干系太大了。他一改,后世只有遵从的份。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稍稍一点没注意,就会被有心人钻空子。

    提笔飞快写着各省考官配备,以及南北主考官。这是乡试、秋闱会试一次性配备完成。后年春闱殿试考进士时,还要再设立一批资格更老的官员担任主考。

    南北分榜制度必须要改,他打算与叶向高、方从哲一起聊聊。

    “送去相府交与国相。”

    用印后,这份关系朝中大员调动、乡试考官安排的折子,由一名小宦官捧着送出宫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