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六章 项城伯

孤君道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无错小说网 www.wucuo.org,最快更新大明宗室最新章节!

    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生于嘉靖四十一年。和大部分官场人一样,他甚至比不上官场平均速度,二十岁中秀才,其后花了二十三年才考中进士。

    人到中年才步入仕途,更多的时间生活在民间,因为家庭原因关注百姓疾苦。中进士后在翰林院就职,常常跳出来反对万历皇帝的大工程,劝万历将修三大殿的钱用在漕运疏通之类的工程上。

    也是中西合璧第一人,因《农政全书》不仅是新朝科学家,还是新农家倡导人,主张学以致用。

    他的葬礼是高规格的,以郡王之礼下葬,谥号文正,即文人之表率、楷模,文官最高的谥号。

    随着徐光启的葬礼结束,八月乡试中,松江府几社成员受到格外照顾,大量几社成员高中举人,在西京等待来年春闱会试、殿试。

    新式铁路铺设,带来的变化让西京云集的士子目不暇接。几乎天南地北的时令水果,都能通过火车运抵西京。

    新的礼部尚书由通政使梅之焕接任,提前一年半进入相府参赞国务,为接手下一届国相重担做准备。

    无数人眼巴巴等待中,新的通政使储相出乎所有人预料,是钱谦益。又是个老东林人,算上钱谦益,国朝前四届有三届落在原东林党。

    朱弘昭也没法子,他越发感觉相府不受控制,袁可立这样有极高名望又清正的人担当国相的确很有表率作用,缺点就是不好控制。

    他必须早早做准备,钱谦益是个玲珑人,钱谦益任期内将是他对皇子分封的密集时期。一个与他唱反调的相府,到那时封爵都是一件麻烦事。

    说的简单了,那就是一个有操守的国相,会阻止他通过封爵的方式侵占国资。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起,这帮老头子开始反对大肆封爵,将公私分明的这一套也往皇室头上套,难道不知道这是家天下么?

    真的没法子,只能选一个海内名誉极高,实际上很怕死很犹豫的钱谦益上来顶缸,方便他给一帮儿子封爵。

    本来温体仁、周道登、周延儒都是有机会的,可温体仁过于圆滑,名望也不足。

    周道登在名望、资历、能力和心性上完爆钱谦益,可周道登才五十岁出头,就辞官不干了,理由也很充分,要回乡侍奉高龄的老母亲。

    至于周延儒,很抱歉,当初锦衣卫内部清洗,因为刘侨一件事将周延儒吓坏了,身子也吓坏了。回到宜兴后,求医问药就是治不好身体问题。然后因为一个寡妇挑起他的某种奇怪生理现象,勉强可以用了。

    所以沉浸在那个俏丽的寡妇怀里,基本上不过问朝政变化,连地方士林变动也不搅合了。

    在有名望,资历足,还好控制这三个原则下,钱谦益荣登榜首。

    第四届里温体仁则作为钱谦益的副手,一起进入通政司做事。

    第三届里国相是梅之焕,副手则是徐卿伯。

    一切都安排好了?

    没有,现在的次相当了九年次相的崔呈秀正上串下跳找去处,他才五十岁出头,以他连任两届次相的资历,基本上是升无可升。

    他感觉还可以再干二十年,难道就这样香消玉损卸甲归田?

    找着找那忙活了一年,死活找不到出路,崔呈秀也就认命了,等待交付差事后的封爵,怎么也该封个伯爵才对。起码相府里连续干十年的只有三个人,他这个次相,右相钟羽正,还有户部尚书毕自严。

    中正十年腊月二十五,第二届相府正式递交任期五年的答卷。

    奉先殿中,在袁枢搀扶下,袁可立翻开折子念着。

    从去年开始北方旱灾保持原样,没有继续加深。国库投资依旧倾向在北方,每年平均三千万的劳力工作下,北方的基建工程算是做了个差不多。

    在一切乡野老人的说法中,那就是当代人用十年的时间,干完了子孙的活。但在朱弘昭看来也只是到了公路县县通,距离他眼中的村村通,还差三十年建设。

    同时每年平均有六百万徭役出工,朱弘昭的陵墓修建工作也提上议程,由道录司、司礼监、神宫监、钦天监在秦岭寻找合适地方开工,每年需要十万人,计划三十年完成。

    这是大的工程方面,此外钱粮方面留下八千五百万钧的官储粮食,一亿八千万的国库储金,以及每年一亿三千万的税收。

    此外钢铁产量以每年增幅三成的恐怖速度,此时年产精钢一百八十万钧,粗钢五百七十万钧。铁产量不计,现在没必要统计铁产量。

    此时总共有四十三个省,人口八千三百万户,两亿七千三百万左右的人口。

    并入的蒙古四省没多少人口,瀛洲、雀洲也没有多少。人口在十年前的基础上,增加了三千万左右。

    军队方面,卫所军若执行七成动员,可以爆出二百八十万,常备军一百二十万,警役基本上编满,有一百八十万。

    文武官员方面也是暴涨,文官编制在天启年间的三万五千拔高的七万四千,武官由天启年间的九万多编制增长到十八万。

    此外已经取消盐户、匠户两种户籍差别,保留军户、民户两大类,其中还有乐户。

    北方公路保证了县县通,南方因为得不到物资倾斜,重修官道维持在府府通,不少偏僻县城还是老样子,交通不便。

    铁路方面,已经完成新式铁路改建工程,一共长四万三千里。

    基本数据早就有底了,今天就是正式走一个过场。

    袁可立述职完成后,就会在奉先殿直接完成封爵仪式。如平伯叶向高那样,封爵后立刻离京。赶在年关前,袁可立就能回到老家,过一个不用操心的安稳年。

    相府最后的述职,除了朱弘昭这个皇帝外,没人能进行询问。

    翻开厚厚的报告文书,朱弘昭此时留着精致、细长的三捋小胡子,抬眉:“袁公,朕很满意这一届诸公的表单。朕只想问问,国朝所患在何处。”

    袁可立声音含糊,坐在圆凳,双目浑浊:“在于吏治,十年以来国朝各方面突飞猛进,底层官员多为政绩而做表层工程,多不能持久。人心浮躁,要好好整治。若可以,老臣提议新一届将府当放慢发展步骤,主抓吏治五年作为过度。如此方能根基牢固,有利于社稷、万民。”

    “其次,在于南粮北调工程。北方遭灾由来已久,本朝赈济灾民所投入人力、物力,时间之久,亘古难寻。然,南方上下多有怨言。在迁都西京后,南方怨声更胜。臣以为,新一届相府可放缓北方赈济力度,加大南方投入。在现有钢铁产量及技术上,五年内足以弥平南方士民怨言。”

    “第三,皇上登基已有十岁。平伯掌政时,屡屡提议选秀,皇上以不愿扰民、耗费钱粮为由推塞。此时国库充盈,虽有天灾作厄,然我皇明万民生活富足,国力日盛,乃中兴之大盛世。上下士民无不感怀皇上圣德,再不开选秀之事,恐民间滋生诽议。”

    宫里宦官因为净军补充缺额,还时有补充。至于宫娥,年纪最小的一批都已经二十三四。二十岁的女子,这年头都算是老女人了。

    宫里不补充一些新鲜血液,实在是令人诟病。

    嘉靖皇帝因为炼丹问题常常进行选秀,骂声一片。朱弘昭也想弄一批可人少女入宫,可担心安全问题迟迟没有答应,一直拖着。

    拖到现在,袁可立都看不下去了。

    皇室又不是没钱,现在皇室的钱绝对比国库多。国库也不是没钱,弄得好像皇帝很穷,国库、相府不愿意拨钱,苦着皇帝似的。

    弄得袁可立都有些不好意思,仿佛他们相府这批人不关心皇帝生活似的。

    朱弘昭笑笑:“衣不如新,人不如旧啊。”

    摇摇头,朱弘昭继续说:“袁公持国老成,各面各项,就依袁公所言。”

    缓缓点头,袁可立露出笑容:“臣还有不情之请,请皇上许臣在登州养老。”

    登州府府城所在就是蓬莱县,袁可立很喜欢这里,更喜欢这里的仙气、海市蜃楼。

    仰头长出一口气,朱弘昭缓缓点头:“就依袁公。”

    说罢起身,殿外两侧三千人的鼓乐班子开始奏乐。

    朱弘昭从曹化淳端来的木盘中取下一坛插着白茅的五色土,双手递给袁可立道:“袁公为国操持,封爵一事一切从简。”

    “皇上,礼不能废。”

    在袁枢的搀扶下,袁可立艰难跪倒在地,由袁枢接掌一样样封爵时的东西,代表裂土封爵的五色土白旄,记录家族谱系的银册、丹书铁卷,一枚最高五十人等同于现役军士的虎符,蟒袍玉带,重重玉质礼器。

    礼官唱一声,朱弘昭递出一样,由袁枢接住。

    袁可立叙功上柱国,加封太师,因军事建树另加平辽大将军荣号,爵封项城伯,恩准特袭一世再行降等,封地百顷,同时诏免袁家道场赋税。

    换言之,等袁枢袭爵时将不是降等的项城男爵,而是与袁可立一样的项城伯。以袁枢的底气,再过二三十年进入相府成为国相,便能成为项城侯爵。

    按照规矩,袁可立死后追封爵位一级也是项城侯,袁枢封侯时还会再追一级,项城郡王。

    朱弘昭走出殿,站在殿廊下看着袁可立父子在小雪中登车,离去,长呼一口白气。

    一队队的禁军押送着赐给袁家的三鼎大车,各种赏赐,缓缓开拔。

    恐怕,这是最后一次见袁可立了。

    缓缓闭上眼睛,仿佛回到山东平叛时,面对突然爆起的闻香贼,两面三刀的山东巡抚赵彦。而袁可立麾下登莱精锐出海作战,为了不得罪他,领着一帮农夫性质的卫所军跑到他那里帮忙。

    在袁可立眼皮子底下玩驱贼做刀,兵贼一体的捞钱把戏,这老头子故作不知,给了他扩充家底的最大机会。

    搞死赵彦,若没有袁可立这个登莱巡抚,原来的山东巡抚收拾烂摊子,山东也就别想那么早恢复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