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水第十二

任应秋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无错小说网 www.wucuo.org,最快更新任应秋讲〈黄帝内经〉(素问)最新章节!

    (此篇录音资料仅限于提要,其他据《黄帝内经章句索引》整理)

    篇解:所谓“经水”即言经脉,其意不过拟议远近、浅深、多少之象耳。文中“八尺之士……其死可解剖而视之”的记述十分可贵,反映了中医学在古代的医学实践,在这里以此反证其以经脉比作经水的客观依据。言“经水”是欲探知经脉的生理功能,从经脉之大小、血之多少来决定针刺的浅深,具有一定科学意义。全篇可分作四节。

    【讲解】把人体的十二经配比为自然界的十二水,这是古人取象比类的一种方法,但此处之比喻具体的意义不大,特别是对于临床更是如此。为什么要这样比类呢?自然界存在的十二水,有远有近、有多有少、有长有短、有深有浅,十二经脉同样存在着这样的差异,有的经脉长,有的经脉短,有的经脉气血多,有的经脉气血少,如手经就比较短,足经都比较长,尤其是足太阳经就特别长。三阴三阳气血各有多少,此篇也涉及这个问题,这就是曰“经水”的意义。

    文献中说:“夫十二经水者,其有大小、深浅、广狭、远近各不同,五脏六腑之高下、小大,受谷之多少亦不等,相应奈何?夫经水者,受水而行之;五脏者,合神气魂魄而藏之;六腑者,受谷而行之,受气而扬之;经脉者,受血而营之。”正因为经脉之间有这个分别,所以针刺才有浅深之法,有的宜深刺,有的宜浅刺,有的宜多刺,有的宜少刺,有的灸可宜多,有的灸可宜少,这是因为与每一经之阴阳气血相关的缘故。

    文献中云:“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这个“大数”是怎么知道的呢?“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是说人活着可以度量,死了还可以解剖观察,这在当时是非常宝贵的医学思想。

    第一节 经脉的深浅远近

    【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曰: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脏六腑。夫十二经水者,其有大小、深浅、广狭、远近各不同,五脏六腑之高下、小大,受谷之多少亦不等,相应奈何?夫经水者,受水而行之;五脏者,合神气魂魄而藏之;六腑者,受谷而行之,受气而扬之;经脉者,受血而营之。合而以治奈何?刺之深浅,灸之壮数,可得闻乎?

    【提要】了解经脉的深浅远近,目的在便于确定刺之深浅,以及灸之壮数。

    第二节 经脉的解剖而视

    【原文】岐伯答曰:善哉问也!天至高,不可度,地至广,不可量,此之谓也。且夫人生于天地之间,六合之内,此天之高,地之广也,非人力之所能度量而至也。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其治以针艾,各调其经气,固其常有合乎。

    【提要】略谓欲知经脉的长短大小,最好是通过解剖的方法,解剖的目的就在于准确地知道“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

    第三节 十二经水拟经脉

    【原文】黄帝曰:余闻之,快于耳不解于心,愿卒闻之。岐伯答曰:此人之所以参天地而应阴阳也,不可不察。足太阳外合清水,内属膀胱,而通水道焉;足少阳外合于渭水,内属于胆;足阳明外合于海水,内属于胃;足太阴外合于湖水,内属于脾;足少阴外合于汝水,内属于肾;足厥阴外合于渑水,内属于肝;手太阳外合于淮水,内属于小肠,而水道出焉;手少阳外合于漯水,内属于三焦;手阳明外合于江水,内属于大肠;手太阴外合于河水,内属于肺;手少阴外合济水,内属于心;手心主外合于漳水,内属于心包。凡此五脏六腑十二经水者,外有源泉而内有所禀,此皆内外相贯,如环无端,人经亦然。故天为阳,地为阴,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故海以北者为阴,湖以北者为阴中之阴,漳以南者为阳,河以北至漳者为阳中之阴,漯以南至江者为阳中之太阳,此一隅之阴阳也,所以人与天地相参也。

    【提要】以十二经脉比拟十二经水。

    【讲解】人与天地相参,是说人与自然界有共同之处,这个精神可以理解。但具体到十二水没有很大的意义,比如“足太阳外合清水”,足太阳经与清水没有什么具体的关系,但是这一比喻有抽象的意义,那就是每一经脉的形态、特点都不同。

    第四节 刺灸当揣人体质

    【原文】黄帝曰:夫经水之应经脉也,其远近浅深,水血之多少,各不同,合而以刺之,奈何?岐伯答曰:足阳明,五脏六腑之海也,其脉大血多气盛,热壮刺此者不深弗散,不留不泻也。足阳明刺深六分,留十呼;足太阳深五分,留七呼;足少阳深四分,留五呼;足太阴深三分,留四呼;足少阴深二分,留三呼;足厥阴深一分,留二呼。手之阴阳,其受气之道近,其气之来疾,其刺深者皆无过二分,其留皆无过一呼。其少长、大小、肥瘦,以心撩之,命曰法天之常,灸之亦然。灸而过此者得恶火,则骨枯脉涩;刺而过此者,则脱气。黄帝曰:夫经脉之小大,血之多少,肤之厚薄,肉之坚脆,及腘之大小,可为量度乎?岐伯答曰:其可为度量者,取其中度也,不甚脱肉而血气不衰也。若失度之人,痟瘦而形肉脱者,恶可以度量刺乎。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是谓因适而为之真也。

    【提要】言刺灸之法,虽随经脉之长短大小而有浅深多少之定准,惟仍当揣人之少长肥瘦而意为增损之,这是“以心撩之”的主要精神。

    【讲解】针刺的方法虽然是随着经脉的长短、深浅之不同而有深刺、浅刺之异,但是还是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针法,如年轻、年长、体质胖瘦等,这是很有道理的。“若失度之人,痟瘦而形肉脱者,恶可以度量刺乎”,是说若一个人特别瘦弱,仍用一般的针刺方法是不行的。文中说:“其少长、大小、肥瘦,以心撩之,命曰法天之常,灸之亦然。”所谓“以心撩之”是说要做到心中有数,“撩之”是“搞清楚”之意。这最后一节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