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悬解 上卷

黄元御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无错小说网 www.wucuo.org,最快更新道德悬解最新章节!

    东莱玉楸子黄元御(字坤载,别字研农)解

    门人毕维新 述

    章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常道,道之本色,后章所谓“复命曰常”也。道不可道言也,道如可道,即非常道;亦不可名,名如可名,即非常明常名,常道之名,后章“吾不知其名字”,叙曰:“道,强谓之名曰大。”是不可名也。以道者恍惚窈冥,无物可言,只是一段妙理而已,未有天地之前,太虚寥廓,阴阳不分,所谓无也。无者,天地之太极。太极包含阴阳,阴阳之内有中气焉。冲虚灵妙,以至无而备万有,特未经发泄耳。此无中之真宰也此太极中间白圈,所谓众妙之门、玄牝之门,皆是此处。此处虽是无物,然实有中气在焉。未化一切形质,却是一切形质之祖,是无也非空。中气运转,阴降阳升,积阳为天,积阴为地,天地之初自此无中生化,是名天地之始也。既有天地则万物皆生,“无”化而为“有”,是名万物之母也此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义。故常于其“无”,欲以观其化机(1)[1]渊涵之妙所谓众妙之门。常于其“有”,欲以观其物力归复之徼徼,边也,中国边外曰徼。外观其徼者,即后章“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也。天地也,万物也,此两者同出一原皆自“无”来,而各异其名,名虽异而出则同,皆是此“无”所生化耳。此“无”之中含孕诸“有”,物物同根,此谓之玄。万物根于天地,其义玄矣。天地根于太极,其义更玄。玄之又玄,是谓众妙之门也。已。然“无”者,“有”之始也。古者无为,天地之始;今则有为,万物之母。故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临御谓有,犹处置也。能知古者,“无”为“有”始,是谓道之纪纲也。

    章二

    (原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视之不见,名曰夷无色;听之不闻,名曰希无声;抟之不得,名曰微无体。此三者绝其声色体状,不可致诘辩论也,故名虽不同,皆混而为一不可道也。其上不至皦明,其下不至暗昧,纵有诸名,而其实绳绳无端绳绳,浑沦无际貌,终不可名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而不见其首,随之而不见其后,总是一物而

    章三

    (原第二十三、第二十五章)

    希言自然,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2)[2]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处一焉。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所谓希者,言其自然也。自然维何?盖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所谓无名,天地之始也。此一无也。寂兮寥兮,独立当中而不改,周行四维而不殆,生天地而化万物,可以为天下之母。所谓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所谓名可名,非常名也。大曰逝,无往而不至;逝曰远,无处而不周;远曰反,由委而归原其原在中。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处一焉。王法乎地,地法乎天,天法乎道,道法乎自然。自然者,希夷之真象也。

    章四

    (原第五十二、三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有”名万物之母,而“无”名天地之始。“有”化于“无”,是始为天下之母也,故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则天地万物皆自此生,是因以知其子矣。既知其子,而返本求原,复守其母,则没身不殆。盖“无”为天地之始,始生天地而化万物,一切名象纷纭籍出,是始制有名也。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当复守其母,未可逐名物而迁移也。知止则天下之母守而不失,所以没身不殆也复守其母,是谓知止。下章致虚、守静、归根、复命,即此法也,是以没身不殆。故塞其孔窍兑,窍也,闭其门户即下章致虚守静义,则其母不失,终身不致勤劳知止故也。开其孔窍,济其事务,则母气不守,终身不可救药。见大者非明,见小者曰明,莫小于无,见之则明矣。守刚者非强,守柔者曰强,莫柔于无,守之则强矣即守其母。用其外光,复归其内明,见无而守母,长生而久视,无遗身之祸殃即没身不殆,是谓能袭常道也袭如袭衣、袭爵,佩服而保守也。

    章五

    (原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道以至无而化至有,既生天地,又生万物,是自虚而之实,自静而之动也。道家则不致其实而致其虚,不守其动而守其静。致虚之极,守静之笃即上章“塞兑闭门,复守其母”义。万物并作,春荣秋落,吾不视其方作,而以观其既复即首章“欲以观其徼”义。盖夫万物纷纭繁衍,至于收藏之际,枝叶凋零,春夏生长之气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是其反本还原,仍归无处,重到母家矣。“致虚守静,以观其复”者,所以归根复命,培我长生久视之祖气也此气是一身之母,大命之根,不归其根则命原不复。复命曰常,方是此道本色;知常曰明,方是此心真解。不知常而妄作,必遗身之祸殃,无有不凶;知常而后容,乃见天地之宽。身容甫至公大,始觉私意之尽,公乃协乎王度,王乃配乎天行,天乃合乎道体,道乃久而常存,祸殃尽去,没身不殆也以没身之年正其壮盛之日,是谓没身不殆。上章“没身不殆”由于知止,知止在于守母,此详发其义。道家金书玉诀,泄于此章矣。

    章六

    (原第二十一章)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是“无”也。然惚兮恍兮而其中有象,恍兮惚兮而其中有物,窈兮冥兮而其中有精,其精甚真而其中有信。盖恍惚窈冥本来无有,而至德之中备含万有之原。其中万有悉是此“无”所化,乃无也而非空也,故其中有象、有物、有精。其精甚真,非是虚言,以其中有信也。信为土德,其位当中,众妙之门于是焉在,是以含孕诸有,真实无妄也。三曰其中,道家玄机于此露矣。土居“无”处,故寄旺四维而无专宫。然而至虚至实,是故有信;以其有信,故自古及今其名不去;名不去者,实不爽也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其有信,故“无”化为“有”。土德主化,生物之本,以阅众甫甫即物也,皆根于此。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土德生化,诚信不虚也。

    章七

    (原第五章)

    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之间,空洞虚豁,其犹橐钥乎?布囊无底曰橐,竹管主节曰钥。橐以鼓风,钥以吹气者。清气上升,浊气下降,虚而不致于屈匮屈,动而愈复能出,无非太空,即无非积气也。然清自何生,浊自何降,降不由上,升不由下,升降之原皆自当中。旁门歧路之家求上下四旁,多言数穷,无当于是。约而言之,不如守中。中者,道家之黄婆,在水火金木之交,处戊己二土之介,媒合婴姹坎中阳气曰婴儿,曰铅中金,即壬水也。离中阴精曰姹女,曰硃里汞,即丁火也,交媾龙虎兑金为白虎,震木为青龙,结仙胎而产灵丹,全在乎此。所谓玄关、黄庭、洞房、鼎器种种色目,皆其别名。守中即是守母,返本还原,归根复命,莫外于此矣。

    章八

    (原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谷神在中,先天之祖气也。人之初生,先结祖气,此气方凝,阴阳未判,混沌鸿蒙,是谓太极。阴阳之内有中气焉,中气左旋而化己土,右转而化戊土。戊己运回,阳动而生则化神魂,阴静而降则化精魄。神藏于心,精藏于肾,魂藏于肝,魄藏于肺,脏腑悉备,形体皆完,乃成为人。己土为脾,戊土为胃。中气在戊己二土之间,冲虚灵动,众妙皆含众妙之门,是曰谷神。脾胃者,仓廪之官,赖穀气培养,使此先天之祖气不至亏败,是曰穀神。以其先天祖气之虚灵,谓之谷神;以其后天谷气之冲和,谓之谷神。其实总是中气而已,非有二也“谷”与“穀”义异而原同,总是先天祖气所化。人之生全在谷神,其死者,谷神败也。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母也,窍也鸟兽之母皆曰牝,《书》称牝鸡,《易》称牝牛是也。溪谷虚空之处亦曰牝,韩诗“黄金掷虚牝”是也。《素问》:“在天为玄,玄生神。”此窍中有榖神,故曰玄窍,精神血气皆自此生,是乃一身之母“无”为天地之始,亦为人物之始,所谓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者,天人所同也。不曰“玄谷”而曰“玄牝”者,以其中虚如谷,而有含生化之妙也谷言其虚,牝言其虚,空而能生化,既为玄窍,又为玄母,故曰玄牝,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即是此义。此上为天,此下为地,而究其根原,玄牝之门是为天地之根。盖阳自此门而升,阴自此门而降己土左旋则此门开,开则阳升;戊土右转则此门阖,阖则阴降。阖开之权,全在此门,故九地之阳不至下陷,九天之阴不至上逆也。积阳则为天,积阴则为地,故玄牝之门乃阳升阴降之关,生天生地之本,所谓“无”名天地之始也。道家铅自此升,汞自此降,长生久视之原,于此在焉。是当绵绵若存,用之不勤,鹤胎龟息,复命归根,长养谷神,以培先天祖气,祖气盛大,则久而长存。仙灵秘妙,尽于此矣。

    章九

    (原第十一、第三十五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戶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三十辐共一毂《说文》:“毂,辐所凑也”,而其用不在此,当其虚无之处,轴转莫阻,乃是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埏,音羶,《说文》:“和土也。”埴,音式,《考工记》:“抟殖之工,陶人和土为器也”,而其用不在此,当其虚无之处,受盛不硋(3)[3],是乃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而其用不在此,当其虚无之处,容纳不塞,是乃有室之用。凡天下之物皆生于有,而其有悉生于无。欲无之为用,非有不可;欲有之为利,非无不能。非有则其无不成,非无则其有莫当。故有之以为无之利,无之以为有之用。所谓“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者,义正如此。以中半以上为阳,中半以下为阴,非阴非阳之交,无形无象之地,正当中半,是“无”处也,有此“无”则有此“用”。道之出口,淡乎无味,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希夷恍惚,无物可言,而及其用之,则众妙皆备,不可既也。

    章十

    (原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在无处,本自冲虚,人之用之,终不盈满,众妙之门,悉于此关。渊乎深哉,似为万物之宗。用之者挫其锋锐,解其纷扰,和其光芒,同其尘垢。湛“沉”同兮似若存,所谓绵绵若存,用之不勤,与道合矣。吾不知此道是谁氏之子,直是象帝之先苍天有象,上帝在焉,是谓象帝。象帝之先者,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所谓无名天地之始也。

    章十一

    (原第四十五、第四十一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直(4)[4]若渝。

    大成若缺,去其稜角则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去其盛满则其用不穷。大直若屈,能屈则伸。大巧若拙,守拙则巧。大辩若讷,善言不辩。大白若辱,守辱则荣。大方无隅,有隅则崩。大器晚成,早成则脆。大音希声,有声则细。大象无形,有形则小。道隐无名,有名则非名可名,非常名。故建言有之此古语也。旧注:建,立也。谓古之立言者,甚不通。明道者反若昧,进道者反若退,夷道者反若类夷,异也。《诗·周颂》:“降福孔夷”。注:“周封微子于宋,统承先王。”天子礼乐与列辟异也,异则与人不类。今反若类,故曰夷道若类,言不示异。上德者反若空谷,广德者反若不足,建德者反若偷惰建,立,质直者反若变渝渝,改变也。凡此皆怀玉被褐,其用无既者也。

    章十二

    (原第七十八、第五十八、第四十章)

    正言若反。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耶(5)[5]。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为天下王。”

    天下之理,正言每若反语。福藏祸中,以为祸而反得福,祸乃福之所倚;祸隐福内,以为福而反得祸,福乃祸之所伏。此理玄远,孰知其极?其但有反而无正耶。正复为奇,其正不长;善复为妖,其善不终。人之迷而不悟,今古皆然,其日固久矣。盖反者道之动,天道循环,动而不已,盈虚消长,迭为代更。自然之理如是。是以无正而不反,无反而非正也。弱者道之用,怯避退缩,无所奔竞。福不能诱,则祸不能引;祸不必避,则福不必去。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污,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自处于反,则适得其正矣。

    章十三

    (原第三十六章)

    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将欲翕之翕,合也,必固张之张,开也。张之尽者,翕之机也;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强之极者,弱之始也;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兴之至者,废之渐也;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与之厚者,夺之苗也。盖物极必反,一定之理,知此者是谓微明。抟之不得曰微,见小知常曰明,察于无形之始,故曰微明。柔弱能胜刚强,于此可见“弱者道之用”,其义如是。

    章十四

    (原第七十八章)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滴水穿石,以其无物以易之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其理甚显,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也。

    章十五

    (原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莫柔于无有,而无有入于无间不少扞格,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非明者不解,天下希及之。

    章十六

    (原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也。是以兵强则轻敌而不胜,木强稍屈而必折。凡物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自然之势也。

    章十七

    (原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道家含德之厚,纯素浑朴,比于赤子。人有机心,物必害之。赤子则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以其无机心也。骨弱筋柔而把握坚固。未知牝牡之合男女之合而亦举作,赤子阴,精之至也精气盛也。终日啼号而嗌不喑哑,和之至也。知和曰常,道之本色也。知常曰明,心之真解也。知常明命,复而生益复命曰常。益生曰祥,身之福庆也。反此道者,以心使气,忿不顾身,曰强。强者,道家之忌。凡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弗能长也。

    章十八

    (原第二十一、第十五章)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涣兮若冰将释,俨兮其若容,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孔,大也。大德之容,唯道是从。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形容:豫兮若冬日涉川,犹兮若畏惧四邻,涣兮若冰将释,俨兮其若客之不放(6)[6],敦兮其若朴之不雕,旷兮其若谷之不盈,浑兮其若浊之不澄。孰能浊以静之而徐实自清?孰能安以动之徐能自生?保此道者不欲满盈,夫唯不盈,故能常蔽而不新成。

    章十九

    (原第十九、第二十章)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荒兮其未央,忽兮其若晦,乘乘兮若无所归,飘兮若无所止。我愚人之心也哉,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绝学则无忧,所谓学者析疑辨惑,较量是非之间,其实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此皆多事分剖,甚无用也。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形兆,如婴儿之未成孩童;众人皆有所余,而我独若遗弃而不收;众人皆有所以以,为也,而我顽且鄙而无长。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荒兮其未央,望之无涯;忽兮其若晦,测之无迹。乘乘兮若无所依归,飘飘兮若无所停止。我岂愚人之心也哉?我独异于人而贵食其母。母者,天下之母,所谓“无”也。

    章二十

    (原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7)[7]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道生一,是谓太极。太极者“无”,名天地之始也。一生二,是谓两仪。两仪者“有”,名万物之母也。二生三,三生万物,则天地人物于此皆备矣。万物负阴而抱阳,阳前阴后,调剂无偏,故冲气以为和,是其常也知和曰常。盈则不冲,刚则不和,失其常矣。人之所恶,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为称,所以戒盈而忌刚也。故物,或损之而反以得益,或益之而反以招损,事理之大凡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我之所教维何?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此言为立教之纲也。

    章二十一

    (原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一也,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8)[8],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宁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而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穀,此其以贱为本耶?非乎!故至誉无誉,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

    一者,天下之母,所谓无也。自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淑清,地得一以安宁,神得一以威灵,谷得一以充盈,万物得一以滋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表正。其致之一也,所谓物物一太极,无有能外者。若天无以清将恐崩裂,地无以宁将恐振废,神无以灵将恐止歇,谷无以盈将恐涸竭,万物无以生将恐殀灭。侯王无以正,而居处贵高将恐颠蹶。凡贵者必以贱为本,高者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之贵,自谓孤、寡、不穀,此其以贱为本耶?非乎!故至誉则反无誉,如唐尧之莫名,秦伯之无称是也。道家怀朴抱真,不欲碌碌光明而如玉,落落黯淡而如石,介在显晦之间,是得真一虚无之用矣。

    章二十二

    (原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专气致柔能婴儿,涤除玄览能无疵,爱民治国能无为,天门开阖能无雌,明白四达能无知。

    肝藏营,肺藏魄,精神之所胎也营,血也。营者,魂之含也。魂生神,魄生精。。欲济水火,必交金木肺金生肾水,肝木生心火。故载其营魄,宁静专一,而后水火交济,不至飞走。此际当抱一能无远离,专气致柔能若(9)[9]婴儿,涤除玄览远览能无睱疵,爱民治国能无作为《吕览》:“以身为国,以气为民”,天门开阖能无雄雌天门,顶门,明白四达能无知识,此皆致虚守静之法则也。

    章二十三

    (原第七十三)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勇于敢则罹祸而身杀,勇于不敢则遇难而身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吉凶不同。其中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消长盈虚,天道之常;进退屈伸,人事之妙。天之所恶者,勇于敢也。知几其神乎?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玄远难知,然有其常而不变者,大抵不争而善胜,安静而无敌也;不言而善应,报施必不爽也;不召而自来,往复自有恒也;坦然而善谋,无心而至灵也。此皆造化自然之妙。是以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顺之则存,逆之则亡,背天而行,未有幸免者也。

    章二十四

    (原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富贵而骄,自遗其咎。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持而盈之,欲以求益则反招损,不如其已。揣而锐之,锋芒太利则易摧折,不可长保。富贵而骄,适以自遗其咎。金玉满堂,势必莫之能守。四时之序,将来者进,成功者退。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章二十五

    (原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循名者失身,名与身,孰亲?好货者丧身,身与货,孰多?欲得者反亡,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者惜费,而必大费;多藏者惧亡,而必厚亡。知足者不辱,知止者不殆,是乃可以长久也。

    章二十六

    (原第二十三、第四十六章)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罪莫大于可欲,咎莫大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飘风不能终朝,骤雨不能终日,孰为此者?天地也!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罪莫大于可欲,恶者欲招之也;咎莫大于欲得,亡者得致之也;祸莫大于不知足,不足者不知使之也。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者富,无有不足也!

    章二十七

    (原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出生则入死。凡人十分之中,生之徒十有其三,死之徒十有其三,人之本生妄动而之于死地,亦十有其三。死者如是之多,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循利亡身也。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则无能使之死者矣。夫何故?以其原无死地也。

    章二十八

    (原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五色适目,令人目盲。五音适耳,令人耳聋。五味适口,令人口爽爽,失也,谓失其真味。驰骋田猎,令人心中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事多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绝诸无益之事也。

    章二十九

    (原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以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乃可以托于天下。

    宠辱之来若惊,贵大患之遭若身。何谓宠辱若惊?人情好宠而恶辱,则宠为上,辱为下。不知求宠者不宠,守辱者不辱,故宠辱之来,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总以无宠无辱为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自有其身,是以求福而得祸,及吾无为身之私,则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以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乃可以托于天下。不爱其身,正所以爱其身也。

    章三十

    (原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10)[10]。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11)[11],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自雄者不雄,知其雄而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则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是不雄之雄也。求白者不白,知其白而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则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是不白之白也。好荣者不荣,知其荣而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则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是不荣之荣也。常德即常道之得于己者。复归者,还其本色,是亦归根复命之事也。大朴分散则为器分散而雕刻之,则为器,为器者不过才效一官。圣人用之,因才器使,则为群官之长。故大制制,作不事剖割,所以保其真也。

    章三十一

    (原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不出户知天下之远,不窥牖见天道之玄。恃阅历而知者不知,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其地而知,不见其物而名,不为其事而成。

    章三十二

    (原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惟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知其所不知者,上。不知其所知者,病。夫惟病其所病,是以不致于病。圣人不病,以其病夫所病,是以不病也。

    章三十三

    (原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为寿。

    知人者曰智,自知者为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为强。知足者常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能久。死而不亡者为寿。

    章三十四

    (原第八十一、第二十九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言不辩,辩言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信言不必美,美言不能信。善言不必辩,辩言不能善知者不必博,博者不能知。华而不实,道家所贱,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章三十五

    (原第五十四、第二十七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计,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善建立者不拔,善抱持者不脱。善行走者无辙迹,善言语者无瑕谪,善计划者不用筹策,善闭者无关楗而牢不可开,善结者无绳约而坚不可解,以其不为而成故也。

    章三十六

    (原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知者必不言,言者必不知。塞其孔窍(兑,孔窍也),闭其门户,挫其锋锐,解其纷扰,和其光芒,同其尘垢,是谓玄同。玄同者,同于玄也。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亲疏利害贵贱,皆非其常。非常者,不贵也。

    章三十七

    (原第二十四、第七十二章)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12)[12],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跂者不立(举一足曰跂),立不久也。跨者不行(张两足曰跨),行不便也。自见者,显明而不明。自是者,求彰而不彰。自伐者,居功而无功。自矜者,争长而不长。其在道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自爱而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章三十八

    (原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则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曲则全,求全反亏;枉则直,求直反折;洼则盈,自盈必溢;敝则新,欲新必污;少则得,积少为多;多则惑,贪多愈少。是以圣人知有始为天下母,故抱一为天下式。不自逞其见,故明;不自以为是,故彰;不自夸伐,故有功;不自矜张,故能长。总之,不争而已。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能全而归之,自试有验而后云尔也。

    章三十九

    (原第六十二、第二十七、第四十一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为要妙。美言可以市尊,美(13)[13]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夫惟道,善贷且成,是谓袭明。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珍宝,亦不善人之所保守。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则虽智大迷,是为要妙即奥也。美言可以市,赠人以言,美于珠玉。珠玉可市,况美于珠玉者,不可市乎?尊行可以加人,民之秉夷,好是懿德,尊行亦懿德之类。懿德可好,尊行不可以加人乎?美言尊行,贤愚同好,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夫惟道,善于施贷,又且成就,是谓袭明见小知常曰明。袭明,义同袭常。

    章第四十

    (原第四十一、第二十三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得之;同于德者,德亦得之;同于失者,失亦得之。

    上士闻道,领悟极深,勤而行之。中士闻道,信守不笃,若存若亡。下士闻道,识解不及,乃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人之从事于道者,道者亦同于道,德者亦同于德,失者亦同于失。声同则应,气同则和也。同于道者,道亦得之;同于德者,德亦得之;同于失者,失亦得之。初既同之,则终必得之,其势然也。

    【注释】

    (1)[1]机:原作“几”,与“机”通,今改为本字。

    (2)[2]之:原作“知”,据注文“字之为道”改,与《丛书集成》本合。按,原书眉批亦曰:“知,当作之。”

    (3)[3]硋:同“碍”。《集韵·代韵》:“碍,《说文》:‘止也。’或从亥。”

    (4)[4]直:《丛书集成》本作“真”。

    (5)[5]耶:《丛书集成》本无此字。

    (6)[6]不放:约束行止,不放纵

    (7)[7]而:原脱,据《丛书集成》本补。

    (8)[8]废:原误作“发”,据《丛书集成》本改。注文“废”亦作“发”,据文义改。

    (9)[9]原作无,据文义改。

    (10)[10]天下溪:“溪”,繁体作“谿”。《文选·左思<蜀都赋>》:“含谿怀谷。”李善注引刘逵曰:“水注川曰谿。”经文“天下溪”,指“天下歸附”。

    (11)[11]忒:音特,差錯也。

    (12)[12]也:原本无,据王弼本补。

    (13)[13]原本无,据王弼本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