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善之方

袁黄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无错小说网 www.wucuo.org,最快更新了凡四训最新章节!

    一、积善之家有馀庆

    古时有一妇人颜氏,把女儿许配给孔子的父亲,只打听其祖先是否积有大德,而不管孔家是否富有,她认为只要祖上积有大德,其子孙必然会出人头地。孔子也称赞舜之大孝说:“舜必能流芳千古,子孙兴旺”。上述之论,确是言之有理。

    再证之以往事:福建公卿杨荣,其祖上世代以摆渡为生,每当暴雨成灾,冲毁民居时,总有人畜货物顺流而下,别的船只总是相争捞取货物,只有杨荣先祖以救人为要,货物一概不取,乡里的人都笑他愚笨,到了杨荣父亲出生时,杨家便渐渐富裕。有一天,一位道人到杨家说:“你祖积有阴德,子孙必当享受荣华富贵,某地龙穴可筑祖坟。”于是就依言作得今人所说“白兔坟”。后来生了杨荣,年幼就登科,位至三公,并得皇上加封祖父官号。至今子孙还是荣华不衰,尽多贤达之士。

    二、恻隐之心人皆有

    鄞县人杨自惩,起初当县吏,心地忠厚,为人公正。有一次县长处罚一犯人,打得血流满面,而还不息怒。他就跪地为犯人求情,请县长息怒宽恕。县长说:“此人犯法违反常理,怎能叫人不怒”。他叩头说:“为政失道,百姓涣散已久,他们不懂得法律常情,只要能问出案情就好了,这种事破了案都不能高兴,怎么可以发怒呢?”县长因此才息怒。

    自惩家境贫穷,又廉洁自持,从不收受别人财物。碰到了犯人缺粮时,也都尽力救济,即使自己挨饿也在所不惜,至诚持善从不间断。后来生有二子,长子名守陈,次子名守址,为南北吏部侍郞,长孙也作到刑部侍郞,次孙也作到四川廉宪,都是出了名的官职,其后裔也都兴旺不衰,官运亨通。

    三、上天有好生之德

    明朝英宗时期,福建猖乱,百姓从贼者很多,朝廷派布政司谢都事,搜杀东路贼党,谢恐滥杀无辜,因此先设法取得贼党名册,凡没有参加匪党组织的人,即暗中给予白布及小旗,教他们在官兵进城时,插旗于门首,并警戒士兵不得滥杀无辜,因此救了万人的性命。后来谢之子孙有中状元、当宰相、中探花等……满门得享富贵。

    又厦门有林姓人士,母亲乐善好施,常作馒头供应穷人,凡索取者都照数施舍。有一道人,每次索取六七个,三年如一日,从未间断,他母亲也照给无误,而从未表现出不高兴的样子。道人知其诚心救人,就对她说:“我吃你的馒头三年,无以为报,特地前来告诉你,屋后有一好地可建造祖坟,子孙官爵有一升麻子数目。” 后依言点葬,初代即有九人登科,世代从此不断出贵,福建至今还有“无林不开榜”的譬喻。

    还有冯琢庵太史之父,冬天清明到学堂时,路上遇到了一个人,倒在雪地中已快冻僵,就即刻脱下自己的皮袍给他穿上,并扶其回家救治。当晚就在梦中得到神灵的指点说:“你救人一命,出于至诚,吾派宋朝名将韩琦作你的儿子。”而后生下了琢庵,就取外号为琦,以作纪念。

    四、心地光明鬼神惊

    台州应尚书,壮年时住在山中读书。夜间常听到有鬼怪作祟叫闹,但他都不害怕。有一天,他听到了鬼在谈话说:“某妇人因其夫外出,很久未见归来,她翁姑以为儿子死了,逼其改嫁,明天晚上会来自缢,我从此有人代替,可以转世投生了。”应尚书听到了此语,就即刻卖掉了田地,得银四两,并假造了一张其夫的书信,一并寄到了她家。她母亲发现了笔迹不同,有点怀疑,但继之一想:“书信就算假,银子总没有平白送人的道理吧?我想孩子一定平安无事才对。”因此也就不再逼她媳妇改嫁。后来她的夫婿总算回来团圆。应尚书后来又听到了鬼说:“本来有人来代替,却被那位秀才破坏了此事。”另鬼说:“那你就找他算帐啊!”鬼说:“不行,天帝以此人心地善良,早已命他为将来阴间尚书,吾怎么能害得了他。”

    应公从此更加努力,日日行善,积德甚多,碰到了饥荒,必捐献粮食救灾。遇到了旁人有急难,都尽力给予协助。碰到了不如意,也只逆来顺受,反躬自省而不怨天尤人。至今其子孙为官享福者、比比皆是。

    还有常熟县人徐凤竹,其父颇为富有,凡是碰到了饥荒,总是献捐粮食以赈灾救贫。有一次就听到鬼唱歌说:“千不骗、万不骗,徐家秀才作到了举人郞。”连续几天唱个不停。此年徐凤竹果断中了举人。他父亲因此也就更努力积德行善,从不弛怠,举凡修桥补路,照顾过路的旅客僧人,凡有益大众之事,无不尽心尽力。

    后来又听鬼神唱歌说:“千不骗,万不骗,徐家举人直作到都堂。”后来徐凤竹果然作到了两浙巡抚。

    五、平冤减刑合天心

    嘉兴屠康喜,初为刑部主事,常往狱中探查案情,遇有无辜冤狱之人,即签报案情给主审官,待开庭时,主审官依此案情审问,无辜之犯人都表心服,因而无罪释放者有十几人。一时百姓都说尚书廉明公正,而屠公却从不居功。

    屠公又再上书陈情曰:“辖治之下,四海之广,百姓众多,必有许多冤狱之民,应该每五年派一减刑官,详加调查以平冤狱。”皇上准其所奏,屠公也被派为减刑官之一员。有一天晚上,屠公梦见了神灵指点说:“你命中本应无子,今减刑之事,正合天心,天帝特赐你三子,并都享高官厚禄。过了不久,夫人就怀孕,后来连续生了三个儿子,名叫应埙、应坤、应竣,都是当了大官。

    六、敬神护法世代昌

    嘉兴人包凭,他的父亲是池阳太守,生有七个儿子,包凭是最小的一个,入赘平湖袁氏为婿,虽然博学多才,却屡次考试都不上榜。

    有一天到太湖附近游览,行至一村中,见一寺院破漏,观音菩萨像被雨尘淋湿沾污,即取出身上所有的十两银子,给主持人作为修筑庙宇之用,僧人说:“工事太大,所费必巨,恐怕难以完成你交待的心愿。” 于是他就再取出随身行旅,贵重值钱的衣物,交予僧人,虽然随行仆人再三劝阻,他还是诚心乐意的捐出,并说:“只要佛像不被损坏,我没有衣物使用又有啥关系!”

    僧人说:“施舍钱财衣物并非难事,但你虔诚心愿,确实难得。”寺院修好之后,有一天他又来游此寺,夜宿寺中,即梦见护法神前来道谢说:“你子当享世代俸禄。”后来他的子孙,汴与圣芳,都真的作了大官。

    嘉善人支立的父亲,当刑房吏的时候,有无辜之重犯为了求生,告诉他的妻子说:“支先生待人很好,也很同情我的遭遇,愿意代为洗雪冤情,我们已没有什么可以报答,明天你请他到乡下,详述案子情节,并亲自奉侍他,他若恳接纳,则我就可能平反获释。他的妻子流着眼泪答应了。 隔天,支先生到她家里,她即亲切招呼,并告诉他丈夫的意思,愿意过给他作女婢。支先生断然拒绝,只答应她转呈案情,尽力而为。后来案情大白,犯者无罪获释。登门道谢说:“先生大德,世所罕见,吾有小女,就送来当丫头。帮忙料理家务,此礼可通还、请笑纳。”支先生只好按规矩收纳。

    后来他的儿子支立,廿岁就登科,官至翰林、孙支高以及子孙世代也都官运亨通。

    在上各段所述,虽然情节、作法不同,但都是一心向善的实例。

    七、为善不兴,为恶昌盛?

    积善之事详细来说,有真善、假善,有端正之善与歪曲之善;有阴善、阳善;有是善、非善;有偏善、正善;有半善、满善;有大小之善;难易之善等分别,必须作进一步的了解,不然为善而不明理,往往就会产生自认为行善,而其实是造孽的行为,而枉费苦心。

    譬如一般人常说:“某人行善而子孙不兴,某人为恶而家门却昌盛。”而误解俗语所说:“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是无稽之谈。

    其实这都是一般人不明事理,颠倒是非善恶准则的错误观念所造成。不可认为善恶报应是骗人的说法。

    八、因有真善与假善

    就以真善与假善来说:打人骂人,贪财妄取,一般人都认为是恶。敬人礼人,廉洁有守,一般人都认为是善。其实这些行为,都不一定就是恶或者善。我们必须进一步,了解他行为的动机与目的,才能了解何者是善?何者是恶?正确来说:“有益于人群,则打人骂人皆算善。若为了自己私利,则尊敬别人、礼让别人也算恶。”

    为人处世,利人之善才是真善;利已之善则是假善。发于内心的善行是真善;装给别人看的善行是假善。 无所求而为之善是真善;有所谋而为之善是假善。

    九、端正、歪曲有分别

    那么什么是端正之善与歪曲之善呢?一般都认为谨慎、随和之好好先生是善人;但圣人却认为敢作敢当豪爽之狂狷之士,才是善人。因为谨慎软弱没有个性之人,虽然全乡人都说他好,而成好好先生,却是随波逐浪;没有志气;没有道德精神;没有道义勇气之人。依此类推衡量,则社会上荒谬颠倒的现象,还有很多。总之,天地神鬼对于善恶之观念,都与圣人的观念相同;而与世俗的眼光相反。因此说:若想积德行善,绝不可只为了顺乎世俗人情,讨好世人,掩人耳目,必须从内心深处潜移默化,一心只为济世,不媚俗世,纯为爱人助人,才是端正之善。若有一丝媚世之心,一点愤事玩世之心,则就是虚伪歪曲之善。

    十、阳善、阴德也不同

    善又有阳善与阴德之分。为善而为人知是阳善;行善而不为人所知就是阴德。阳善只能享受博得名誉之福报。阴德天必赐以厚福。世人名誉超过了实际,必有奇祸。因为盛名是造物所忌,而有名望之人,大都只是浪得虚名,缺少实际功德,因此名望之家,横逆之事也特别多。因此古人劝人:“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赞。” 人若毫无过失,而被横加恶名,又能逆来顺受,必是有大道德修养之人,子孙往往能突然大发。因此俗眼所看“为恶昌盛”之说,值得探讨。总之,阳善与阴德,就只差别于明与暗之分罢了。

    十一、是善、非善论影响

    既然行善,何以又有是善、非善之说呢?

    举例来讲:鲁国法律规定,若有人肯出钱去赎回被邻国捉去作臣妾的百姓,政府都依例付给一笔赏金,作为奖励。孔子的学生子贡,赎人却不愿接受奖金,孔子知道了就骂他说:“你错了,君子作事可以移风易俗,行为将成为大众的规范,怎么可以只为了自己高兴,为了博得虚荣,就随意去作呢?现在鲁国富人少,大都是穷人,你这样创下了恶例,则大家认为赎人接受赏金是丢脸的事,则以后还有谁赎得起人,从此以后赎人回国的风气,将慢慢消失了!”

    还有一例:子路救起溺水之人,主人送了一头牛道谢,子路收了下来。孔子听到了说:“从此鲁人必乐于拯救溺水之人了。”因为一个肯救,一个肯谢,则酿成风气。

    以上二例,以一般人的观念说,子贡不领赏金是廉洁的好事;子路接受赠牛是一大败笔,但孔子的看法却与众不同。

    因此说:凡人行善,不可只看行为,必须看它的流弊。不可只看现在,必须看事情的结果。不可只论个人的得失,需看对大众的影响。

    若现行似善,而其结果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善。若现行虽然不善,而其结果有益于大众,则虽非善而实是善。举此一例可以旁通,例如:不应宽贷;过份称赞别人而迷人神智;为守小信而误大事;宠爱小孩而养大患……等,都急待吾人冷静检讨改善。而这些正是一般凡眼俗见所言:“好心被雷亲”的原因。

    十二、偏善、正善论结果

    至于善有偏、正,又当何讲?举例说:从前吕文懿宰相辞职归乡,乡民依然尊敬他如北斗星,看重他如泰山,有一天,一个乡民醉后前去大骂他一顿,吕公不为所动,认为是醉人而不去计较。过了年,此人愈变愈坏,终于犯上了死刑重罪,吕公才后悔说:“当初若稍微跟他计较,送官惩罚,小惩足以为戒,也许今日不会促成此种大恶,都是吾当初存心过于忠厚,怕被人误为仗势欺人,以致害了他!”这是一个善心而作了恶事的例子。

    再举一恶心而行善事的例子:某地有次饥荒,暴民白天公然到处抢粮,有某富家告之于官府,官府却一概不理,于是暴民愈为放肆,变本加厉,逼不得已,只好私自惩治暴徒,乡里才为之平静,而免大乱。

    因此说:人人皆知善是正,恶是偏。但若行善心而使事成恶,则是偏。若行恶心而使事成善,则是正。这是为人处世应有的认识。

    十三、半善、满善凭一心

    还有半善、满善,又作何解?

    《易经》提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就像把东西存进容器一样,勤而积之则满,懈怠不积则不满。

    譬如以前有一女人,到庙里烧香,想布施却又家境困难,找遍身上只得二文钱捐献,但庙里主持高僧还是亲自替她诵经忏悔祈福。后来此女贵为宫女,携带了数千金来庙布施,主持高僧却只派了徒弟代办而已,因此她就开口问道:“我以前只捐二文,你就亲自替我祈福,今天捐献千金,你为何不乐意服务?”高僧说:“以前布施虽小,心意真切,非老僧亲劳,不足于报答。今日布施虽多,心意却不如以前真诚,因此有人代劳即足也。” 以此为例:“千金是半善;二文是满善。”

    还有以前神仙名钟离,传授吕洞宾点铁成金之术,及利行善济世,吕祖问说:“这种金会还原吗?”钟答:“五百年后,终究还要复原为铁。”吕祖说:“这样不是害了五百年后的人吗?这种法术我不想学。”钟说:“修学仙道要先积满三千功德,就凭你这句话,三千功德已算圆满达成,可以学仙了。”

    因此说:为善必须发乎真诚自然,事后不牢记在心里,则虽小善也能达成功果;若怀有企图行善,施恩望报,就是终生行持,还只半善。

    譬如以钱财救济别人,若能作到付出金钱而心里没有感觉。付给其人,而像没有其人。付出了钱财,却像没有付出钱财的无欲无物,三轮皆空,一心清净之境,则一文钱足以消千劫之罪,斗米也能种无涯之福。

    若施人而心不忘,施恩而望报,舍财物而心痛,则就是黄金万两,也只半善而已。

    十四、大小难易看动机

    再论善有大小,有难易之理:

    古时有位叫卫仲达的人,供职朝廷为官,有一次精神解离,被摄入阴间,阎王命人呈现善恶记录簿给仲达看,他发现恶录簿摊满庭院,而善录簿却只几张而已。阎王命人取秤来称,大叠之恶录簿,却比只几张的善录簿轻。

    仲达好奇的问:“我才廿多岁,哪来如此多的恶录?“

    阎王答:“思念不正就已犯罪,不一定作了才算。”

    又问:“善录何以会比恶录重呢?“

    阎王答:“朝廷常兴大工,修三山石桥时,你上书的奏章稿文。”

    仲达说:“我虽上书,朝廷并未采纳,何以有此份量?”

    阎王说:“朝廷虽未采纳,但你一念之善,普达万民之身,若被采纳,则善力更大。”

    由此可知,志在天下,善达万民,则善虽小而功德大。若志在一身,善及一人,虽多也小。至于难易之善,就像修身克已一样。必须从很难克服的地方先克服,则小的过失也就自然不会犯。

    譬如江西舒翁,以二年教书所得的薪水,代缴他人的罚款,使人夫妇团圆。河南张翁,以十年省吃俭用的储蓄,代别人偿还债务,而救活他人妻女。镇江靳翁,虽年老无子,也不忍娶幼女为妻。

    上述倾囊相助,体谅别人,为别人着想之善举,都是作别人所不愿作,忍别人所不能忍,难能可贵之善,这种难为之善,才最可贵,而天降之福也必丰厚。

    无钱无势之人,行善助人是比较困难,但若能尽力而为,在困难之中行善,其价值也更为可贵,获福也大。有钱有势之人,行善积德是太容易了,容易行善而不为,即为自暴自弃,正如俗语所言:“富而不仁如肥猪。”

    十五、行善妙方有十味

    行善的道理跟原则,上面已经说得很详细。下面来谈随缘济众,行善积德的方法。

    ①与人为善。②敬爱存心。③成人之美。④劝人为善。⑤救人危急。⑥兴建大利。⑦舍财作福。⑧护持正法。⑨敬重尊长。⑩爱惜物命。等十法。

    ①何为与人为善?

    先帝舜年轻的时候,在山东看渔人捕鱼,看到鱼藏丰富的静水深潭,都被年轻力壮者争相占取,而老弱渔人,反被排斥于急流浅滩之处,而深感伤心。于是他也亲身下水捕鱼,凡是碰到了别人过来抢捕,他就故意让人而不抱怨,逢到有人把鱼让给他捕捉,就当面称赞并道谢。如此相处了一段时间,也就形成了礼让的风气。试想,以舜之才智,哪有不能用语言教人的道理?而他却不用言教,宁取身教,潜移默化转移人心风气,真是用心良苦。

    因此说:“为人应尽量不拿自己的长处,去彰显别人的弱点。不要故意表现自己的善心,去显示别人的恶意。 千成不要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捉弄别人,折腾别人。应该尽量谦虚处世,见人有过,尽量宽恕。见人小善,也要表扬,则可对恶人形成一种沉默的抗议,也不会撕破恶人的面子,使恶人不敢放纵,也有改过的机会。

    总之,念念不忘为大众着想,维护真理原则,即是与人为善。

    ②何谓敬爱存心?

    就一般人的行为来看,君子与小人实在有点混淆不清,但若能留意一个人的存心正邪,则善恶就像黑白一样的分明。因此说:“君子所以异于小人,仅在一念之差而已。”孟子也提到:“人所异于禽兽几希?”

    俗语说:“一样米养百种人。”人虽有亲疏贵贱,智拙贤愚之分,但万品同体都是同胞,谁都应该互相敬重,敬爱众人也等于敬爱圣贤,能了解众人的立场,即合圣贤之道,因为“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人人若都能敬业乐群,安分守己,敬重别人,也珍重自己,即是代天行道,敬重存心。

    ③何谓成人之美?

    一般来说 ,社会上持善之人较小,迷糊之人较多,而一般人又有袒护自己,排挤异群的劣根性,因此善人处于俗世,除非他能有守正不阿,有破釜沉舟的勇气决心,否则也很难立足。加以有意行善之贤达人士,言行都与世俗不同,心直口快,不善于心机,不善于粉饰自己,以博取虚荣。因此见识不高的俗人,就常给他们不公道的指责,而达不到为善的目的。

    因此说:仁人志士,长辈君子,应时加匡正辅助,以宏扬此等善士之功德,就像处理玉石之道一样,任意抛弃丢掷,就同瓦砾;若懂得加以琢磨,则就是宝贝。因此,凡发现有人行善,其志可嘉,就应该设法给予扶助,以成人之美。

    ④何为劝人为善?

    凡人都有良知,只因人生旅途纷扰动荡,为名为利而使人沉沦堕落,因此与人相处,须时时提醒告诫他人,以解开迷惑。韩愈说:“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为人若能临机应变,因材施教,作到不失人、不失言,则就像解人烦恼,醒人恶梦一样,是最好也最实惠的事。

    ⑤何谓救人危急?

    人生在世,难免都会有失败与不幸的遭遇,当碰到了别人遭到祸害之时,应当像碰到灾难一样,尽力给予协调,譬如拿话安慰,或发泄他的冤屈,或给予其他方式的接济都可以。古人说:“恩惠不在大,能救人紧急为贵。”是救人危急的大道理。

    ⑥何谓兴建大利?

    就是协助建设公共设施,譬如开渠导水,修筑堤防,修建桥梁,救济贫困……等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都算兴建大利。

    ⑦何谓施财作福?

    佛门万种行持,以布施为第一,施就是舍,贤明之人内舍六根,外舍六尘,一切所有都可施舍,而不挂意。一般人当然作不到此种境界,还把钱财看得比生命更重要,因此为人若能勘破人生,从最困难的施财作起,以利群生,广积阴德,则内能去除自私吝啬的劣根性,外能济人之急难,则将大有助于修善行持。虽然初期会感到勉强,但慢慢就会感到心安理得,心旷神怡,而消除其他过失。

    ⑧何谓护持正法?

    正法即是佛法,佛法是万物万世的指标,没有正法,则天地万物将难以化育成长,难以脱离凡尘三界,难以维护苍生,救度众生。因此,凡是见到佛堂、神庙,或经书典籍,皆应敬重并加爱护整理,至于弘扬正法,以报佛恩更要认真去作。

    ⑨何谓敬重尊长?

    就是尊重父母、兄姊、长官、前辈,凡是年高、德重、长官、前辈都要敬重。奉侍父母应柔声下气,毕恭毕敬。服务社会国家,也不可因为天高皇帝远而放肆乱来。有刑于犯人时,不可作威作福。这些都是最关系阴德的,试看忠义之家,子孙没有不绵延昌盛的,这是敬重尊长的道理。

    ⑩何谓爱惜物命?

    古人曾说“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当然一般人很难作到此种境界。这只是提醒我们,必须维护人所俱有的恻隐之心。孟子所以说:“君子远庖厨。”也是为了养成人人皆有恻隐之心。因为人生在世,求仁者尽在此心,积德者也凭此心。因此,为人若能断肉持斋,也应当作到“自养者不食,见杀者不食,闻杀者不食,专为我而杀者不食。”的四不食之修养,以培养慈悲心肠,增长福份智慧。

    再说:古人煮茧求丝织衣,今人种田除虫以养人,衣食之源,样样动人恻隐之心。因此为人一生,若不知爱惜物命,珍惜勤俭,就跟造了杀生孽的过失一样,至于手所误伤,足所误践者更是常见,都应当随时防患,尽量避免。

    总之,积善之方太多太多,难予一一列举畅述,但只要能依此十项方法推广修持,则万种功德都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