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家卷第十三 高丽史十三

郑麟趾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无错小说网 www.wucuo.org,最快更新高丽史最新章节!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  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  敎修。

    睿宗二。

    ○(己丑)四年春正月丙午朔放朝贺。

    戊申辽遣大永信来贺生辰。

    己酉东界行营兵马录事王思谨河景泽等与女眞战于咸州死之。

    庚戌宴辽使于干德殿。

    丙辰幸神众院。

    戊午御长龄殿引见平虏关外蕃长等五十人赐酒食例物。

    丁卯册封弟带方侯 曲宴诸王宰枢侍从达曙而罢。 御史大夫崔继芳酒 起舞时人非之。

    二月庚辰御干德殿南门外阅将军金贤林佐等军赐酒及银甁。

    辛巳册封弟大原侯* 曲宴诸王宰枢侍从达曙乃罢。

    己丑燃灯王如奉恩寺。 庚寅大会宴诸王宰枢侍从于重光殿酒 命左右舞平章事金景庸等起舞。 承宣林彦佯醉而退曰: "东边未宁可忍舞乎。"

    乙未亲设佛顶道场于文德殿。

    王引见东界进发将军王维忠赐所领将校以上酒及银甁二事追念朴怀节战死之功赐妻子银甁二事绫罗纱绢十五匹。

    戊戌右谏议大夫李载上* 曰: "今军国多故黎庶未安上以封两弟数与群臣宴乐命御史大夫崔继芳舞又燃灯宴日高而罢命平章事金景庸舞其如礼何。 且今东蕃攻战未休屯兵不去近诈遣史显来请和好国家信之欲遣使告辽还其九城甚不可也请圣鉴裁之。"

    己亥御宣政殿引见延州关外蕃长守弗首等七人淸塞关外蕃长归夫等十八人平虏关外蕃长要弗等二十八人赐酒食例物。

    辛丑御神凤门外阅神骑军。

    以崔公 为右仆射; 金缘为右谏议大夫。

    壬寅御重光殿引见东蕃酋长果下等六十三人赐酒食例物。

    癸卯遣李汝霖如辽奏新筑东界九城赐班犀带一腰。

    录杨规功赐其曾孙神骑直长齐宝银 。

    甲辰设百座会于会庆殿又令中外斋僧三万。

    三月戊申亲醮三淸于赏春亭。

    庚戌御重光殿阅神骑军。

    辛亥行营兵马录事长文纬等与女眞战于崇宁鎭斩三十八级。

    壬子御神凤门阅精弩班军。

    癸丑东界行营兵马别监承宣林彦侍郞王字之员外郞拓俊京等陛辞。 王御重光殿赐酒食赐彦鞍马。

    乙卯行营兵马判官许载金义元等与女眞战于吉州关外斩三十级获其铁甲牛马。

    己未幸王轮寺。

    辛酉东界录事河浚陛辞赐乌犀带一腰。

    丁卯亲醮于阙庭。

    辛未幸王轮寺。

    癸酉虑囚。

    夏四月丙子幸妙通寺。

    戊寅东界兵马副元帅吴延宠陛辞。 王诣景灵殿亲授 钺。

    己卯日色赤而无光动摇。

    甲申宰枢及六尙书以上各出米二石设斋于神众院祷兵捷。

    乙酉遣同知枢密院事许庆祭平壤木觅东明神祠又设文豆屡道场于兴福永明长庆金刚等寺又遣门下侍中尹瓘枢密院副使柳仁着祭昌陵祷兵捷。

    壬辰亲设斋于奉恩弥勒两寺祷兵捷。

    甲午 知政事致仕孙冠卒。

    甲辰东女眞复遣史显款塞请和。

    遣近臣祷雨于朴渊及诸神庙祭瘟神于五部仍设般若道场以禳疾疫。

    五月庚戌行营兵马奏: "女眞寇宣德鎭杀掠人物。"

    壬子以女眞寇边幸法王寺行香分遣近臣祷于诸神庙。

    癸丑王将肆赦召宰枢议崔弘嗣以为不可。 王曰: "顷以左右固请举兵讨贼。 然今贼类未歼数侵我疆掠我人民将卒疲于攻戌。 国家之急政在今日欲肆赦以安众心卿独何心以为不可。" 宰枢皆 惧而退。 乃下宣旨曰: "朕以凉德谬御三韩于今五载。 然政不足绥百姓威不足制多方。 故宵 忧勤未敢遑安。  此东蕃贼类自祖宗以来附托国势多被恩赏今则背恩弃德招集远贼凌犯国境。 向于甲申年连兵拒战杀我军民其或生擒以为仆隶者不可胜数。 近来每至关城劫夺戌卒衣粮器械自恃强暴侵扰边鄙罪合行讨不可安忍。 故我圣考愤然誓曰: '今若扫荡丑类卽于贼境筑设城堡创寺宇恢张佛法。' 大功未就 尔升遐。 寡人嗣承先志举义发军置邑筑城此盖国内名山大川神* {祇}所助也。 然余贼尙未尽灭施设场寨来攻吉州。 欲更励兵奋击或愿神明更加阴助三韩功臣英灵尙在竟相扶援扫荡残贼边境平安则或封崇爵位酬赛玄恩。 其宣旨前犯流以下咸自除之二罪以上除刑付处杂犯流配者量移乃至 用前代以来所犯罪状不推鞫配入者如有父母妻子各处分居者合居一处。"

    甲寅命门下侍中尹瓘诣庙社及九陵祷兵捷。

    丙辰设药师道场于文德殿。

    庚申女眞围吉州吴延宠引兵救之师大败。

    甲子御文德殿召宰枢议边事。

    乙丑遣东界兵马元帅尹瓘于西北路。

    丙寅命宰枢及文武常 官议奏东边事宜。

    辛未将军良善领兵赴东界赐银甁二事。

    癸酉遣左承宣沈侯宣谕东界军士分赐银甁四十事。

    六月甲戌朔王如奉恩寺。

    戊寅金商佑韩 如愼安之等* {赍}诏回自宋。 王迎诏于宣政殿。 起居表回诏云: "卿抚有东藩世载令誉。 遐致问安之礼恭陈事大之诚。 不替前修有加忠荩。" 告奏表回诏云: "卿尹兹东土初卽乃封山川阻修日月 迈心在王室未卽以闻。 航海奏言情文备尽。 善绥厥服永孚于休。" 祝圣寿回诏云: "卿表海称藩使航遐 叩眞乘之妙果祝寿考之多祥归美之诚不忘鉴寐。" 赐国信诏云: "朕 骏先猷眷怀蕃服为国外屛继世抚封。 绍嗣之初修方惟旧嘉乃迪德率兹典常实 有颁用伸厚意。" 太后起居表回诏云: "卿初布蕃条谨兹侯度。 使 凌海远修职贡之勤奏牍在庭恭致宫 之问忠诚备至嘉尙兼怀。" 告奏太后表回诏云: "卿奕世有邦作我良翰。 属缵承于旧服爰赴告于宫庭载亮忠勤益深嘉尙。" 太后祝寿回诏云: "卿远因使介恭叩佛乘祝寿考于宫  忠诚于藩服。 奏封来上眷奬殊深。"

    乙酉虑囚。

    尹瓘吴延宠引兵救吉州闻女眞请和还定州。

    丙戌制曰: "近者东 未靖军马疲毙此乃地势衰废之使然。 宜以阴阳 术禳之其司天太史员及散官等各上封事。"

    戊子王受菩萨戒于干德殿。

    制曰: "近日边患窘迫军民劳苦君臣同发至诚誓告于天行祖宗训诫之事宜令有司奏议。" 且命近臣分祷于进奉九龙两山。

    丙申召宰相台谏六部议还九城。 平章事崔弘嗣等二十八人皆曰可礼部郞中朴升中户部郞中韩相曰不可。

    己亥东蕃使 弗史显等来朝。

    庚子御宣政殿南门引见 弗史显等六人宣问来由。  弗等奏曰: "昔我太师盈歌尝言: '我祖宗出自大邦至于子孙义合归附。' 今太师乌雅束亦以大邦为父母之国。 在甲申年*闲弓汉村人不顺太师指谕者举兵惩之国朝以我为犯境出兵征之复许修好故我信之朝贡不絶。 不谓去年大举而入杀我 倪置九城使流亡靡所止归。 故太师使我来请旧地若还许九城使安生业则我等告天为誓至于世世子孙恪修世贡亦不敢以瓦砾投于境上。" 王慰谕赐酒食。

    秋七月乙巳会宰枢及台省诸司知制诰侍臣都兵马判官以上文武三品以上于宣政殿宣问还九城可否皆奏曰可。 丙午御宣政殿南门引见 弗等许还九城。  弗感泣拜谢。 王赐物遣还命内侍金珦护送境上仍诏元帅等谕以还九城之意。

    丁巳以中书侍郞平章事任懿权判东北面兵马事兼行营兵马使右谏议大夫金缘副之。

    戊午设盂兰盆道场于长龄殿。

    辛酉行营兵马别监承宣崔弘正兵马使吏部尙书文冠谕女眞酋长居 伊等曰: "汝若请还九城宜如前约誓告于天。" 酋长等设坛咸州门外告天誓曰: "而今已后至于九父之世无有恶心连连朝贡有 此盟蕃土灭亡。" 盟讫而退。 弘正等始自吉州以次收入九城战具资粮于内地。 * {狄}人喜以其牛马载还吾民遗弃老幼男女一无杀伤。

    壬戌任懿等辞王御重光殿亲授 钺仍赐鞍马衣服彩* {段}。

    是日撤东界崇宁通泰二鎭城。

    甲子设消 道场于干德殿五日。

    撤英福二州眞阳鎭城。

    乙丑以金商佑为户部尙书翰林学士; 刘载为左散骑常侍。

    撤咸雄二州宣化鎭城。

    壬申王妃延和宫主李氏薨。

    八月甲戌神骑军士还自东界。 王御重光殿西楼慰之曰: "东役之败将帅之过也朕何忘汝等之劳。"

    乙酉刑部奏内外重刑王御宣政殿南廊与宰枢科断。

    丁亥王以中秋率文臣翫月于重光便殿御制咏月诗。 其末联云: "他日吾民 富寿好酬佳节燕公卿。" 命文臣和进。

    甲午以户部尙书柳子维为西北面兵马使。

    己亥女眞使者史显等来献土物。

    九月戊申幸王轮寺。

    壬子幸妙通寺辛酉又幸。

    乙丑设百座道场于会庆殿又亲饭僧于阙庭命中外斋僧三万。

    冬十月乙亥元子构生。

    幸开国寺。

    戊寅百官上表贺生元子。

    壬午幸外帝释院。

    乙酉设佛顶道场于文德殿。

    壬辰以李玮 知政事; 柳仁着为殿中监知枢密院事; 李资谦为礼宾卿枢密院副使; 金沽为左承宣知吏部事。

    十一月癸卯视朝于干德殿。 谏议大夫李载金缘御史大夫崔继芳等出班请治尹瓘吴延宠林彦败军之罪不允。

    癸丑设八关会幸法王寺。

    庚申东女眞酋长吴老等来朝。

    甲子御宣政殿引见平虏淸塞关外蕃长多老居夫等四十五人史显等七人赐酒食例物。

    戊辰宰相崔弘嗣李 任懿等与台谏复请尹瓘等罪。

    十二月己卯宋敎练使明州都知兵马使任郭等来。

    壬午以金晙为尙书右丞枢密院右承宣; 李寿为御史中丞。

    乙酉命有司分祭于松岳及诸神祠以禳疾疫。

    癸巳以沂检校司徒守司空淮安伯。

    戊戌宴诸王宰枢于重光殿至晓而罢。

    是岁遣都官郞中李国琼如辽奏还女眞九城。

    ○(庚寅)五年春正月庚子朔放朝贺。

    昌州关外蕃长亡闲等二十八人来朝。

    壬寅辽遣卫尉卿李逢辰来贺生辰。 仍诏曰: "卿蕃卫皇家鎭抚海表专征守职 寇有劳。 因乘胜以纳降遂开疆而置垒载惟施设允 便宜。 向遣使人远驰捷奏永言归美良用慰怀。"

    己酉李国琼还自辽。 诏曰: "卿向讨边夷权置城堡因其防寇且务于修营旣乃请和遂从于毁撤旣 宜便。 复具奏陈载念忠虔良增叹尙。"

    庚戌设帝释道场于文德殿。

    乙卯御宣政殿南门引见北界蕃长三十九人各赐衣一袭。

    丁巳御宣政殿引见北界蕃长三十五人赐物有差。

    庚申御重光殿南楼阅神骑军士击球赐物有差。

    壬戌御重光殿南门引见北界蕃长十九人赐酒食例物。

    甲子亲醮于星宿殿。

    二月癸未燃灯王如奉恩寺。

    女眞酋长万寿等十三人来朝。

    庚寅以祯检校司徒守司空承化伯诏赐例物。

    甲午王太后移御佛恩寺。

    三月己酉幸王轮寺。

    辛亥幸外帝释院。

    乙卯日色如血无光。

    甲子幸普济寺。

    以任懿守太尉门下侍郞平章事致仕毕光赞为尙书右仆射; 李 权尙书吏部事。

    夏四月辛未虑囚。

    甲戌司天台奏: "今年疫 大兴尸骸载路请令有司收 。" 从之。

    丙子赐李正升等及第。

    甲申幸妙通寺。

    乙酉设孔雀明王道场于文德殿。

    甲午幸顺天馆点检接宾之事。

    五月癸卯设消 道场于会庆殿五日。

    己酉彗星入紫*薇{微}。

    庚戌王朝王太后于延德宫。

    辛亥御干德殿视朝。 宰相崔弘嗣金景庸与台谏上* 论尹瓘吴延宠等败军之罪王不听便入内。 弘嗣等诣重光殿东紫门固请至 竟不允。 宰相谏官皆归第不出省中一空。 王召平章事李 中书舍人李德羽等令直省中。 弘嗣等累旬不出王遣近臣敦谕起之谏官亦出视事时人讥之。

    乙卯彗星见凡九日。

    丁巳夜盗二十人入都祭库杀库直郞将同正金可崇窃取银物。

    甲子雨雹于永康县翌日乃消。

    六月戊辰朔王如奉恩寺。 己巳亲祭天祥于是寺。

    庚午以李玮为刑部尙书; 金商佑为礼部尙书。

    辛未御干德殿召见宋明州所归女乐二人。

    雨雹。

    甲戌宋商李荣等四十八人来。

    丙子诏曰: "朕谬以 躬绍御三韩万机至广不能视听。 刑政不中节候不调三四年*闲田谷凶荒人民饥病宵 忧劳未尝暂已。  又干文变怪无日不见夏月以来凄风雨雹此乃 德所致恐惧增深意欲推恩上* 天谴下慰民心召集和气以报平安。 自宣旨前凡在狱囚犯流以下 除免之二罪以上除刑付处曾坐罪流谪者 皆量移以至 用或有所犯父母妻子分居各处者完聚一处。"

    辛巳宋遣王襄张邦昌来。 以 知政事李玮殿中少监左承宣韩 如为馆伴。

    壬午王受菩萨戒于干德殿。

    癸未王受诏于会庆殿庭。 诏曰: "卿世载令闻保厘东藩。 当袭爵之云初乃修邦而惟旧张 航海陈贡旅庭。 义有可嘉礼无不报爰命介使往 乃封用伸厚意之将示识多仪之享其恤厥若永孚于休。 今差兵部尙书王襄中书舍人张邦昌往彼赐卿衣带* {段}匹金玉器弓箭鞍马。" 王受讫上殿。 使副就王前传密谕曰: "皇帝明见万里谅王忠恪之诚欲加恩数闻王已受北朝册命南北两朝通好百年义同兄弟故不复册王但令赐诏已去权字卽是宠王以眞王之礼。 且此诏乃皇帝御笔亲制北朝必无如此礼数文王肃王亦不曾有此等恩命。 襄等来见王迎诏甚恭他日归奏帝必嘉悦恩数有加请王益笃诚敬以* 圣恩。"

    戊子宴宋使于会庆殿。

    秋七月戊戌朔王襄等还王附表以谢曰: "记存特异俯 益恭 底绩之蔑如  颜之无所。 伏念臣系 遐僻逢世浸昌。 子* {须}肯播于父 小固服怀于大国。 此先臣所以贻训而微臣资以为忠。 藩服 承方谨一修之贡家陪在返过蒙厚往之私徒积 兢未遑 谢岂谓皇帝陛下仁心怀远例举非常降使 之光华将赏典之优渥。 自祖先而拜赐虽曰有年 宠数之横加莫如今日。  详 墨兼奉谕音 于臣衔直去权字所谓册立之命正朔之颁已曾 受于大辽不欲别行于上国以示酌中之义致宽顾北之忧。 睿眷稠重奚克丘山之戴丹衷战栗有同 谷之临。 唯愿倾输免孤覆露。" 又* 密谕曰: "当国介在东表祖先已来乐慕风化有时入贡优荷宠恩。 崇宁中国信使刘侍郞吴给事奉圣旨咨闻行册礼事先考以当国地接大辽久已 行爵命正朔所以未敢遵承上命以实恳辞举国惶恐未之暂安。 今闻国信尙书舍人所传密谕皇帝圣明如天日国王虽在万里之外忠孝恭顺皇帝无不鉴照常欲优加异恩某等朝辞日备闻圣训以受大辽册命南北两朝通好百有余年义同骨肉兄弟所以不欲更加封册今来诏书已去权字卽是宠国王以眞王之礼。 拜命之始惶骇自失意欲奉表辞免更自思惟皇帝圣恩委曲存抚祗去权字以示正名永除册立之命欲使一方无有后虑今已依诏除权。  闻所赐诏书是御笔亲制此之荣幸古未曾有感戴殊甚。 更期忠恪上* 生成所冀尙书舍人复命归朝从容敷奏。"

    己亥宋商池贵等四十二人来。

    辛丑门下侍郞平章事李 卒。

    丙寅以司宰卿李载为西北面兵马使; 借户部侍郞安子恭为东北面兵马副使。

    八月辛巳刑部奏内外重刑王御宣政殿南廊与宰枢议断。

    乙酉幸王轮寺。

    乙未祈晴于*大庙及诸神庙。

    闰月癸卯王奉太后幸南京。

    壬子设般若道场于延兴殿八日。

    辛酉幸三角山藏义寺遂幸僧伽窟命通义侯侨诣文殊窟太后及诸王宫公主各施衣 。

    九月甲戌宴诸王宰枢于天授殿达曙乃罢各赐侑币。 王赋诗命儒臣和进赐物有差。 有优人因戱称美先代功臣河拱辰王追念其功以其玄孙内侍卫尉注簿浚为阁门祗候仍制诗一絶赐之。

    己卯御南明门阅神骑军击球赐物有差。

    庚辰讲金刚经于延兴殿。

    壬辰御北宁门阅文武臣僚射中的者赐物有差。

    冬十月甲辰太白昼见经天。

    西女眞古伋果下等九十八人来献骏马五十七匹。

    戊申 于*大庙。

    壬子亲飨年八十以上及孝顺义节鳏寡孤独笃废疾者于南明门外赐物有差。 中有孝子一人特加例赐为赋诗一首宣示左右。

    乙卯车驾发南京。

    丙辰幸神穴寺。

    十一月乙丑朔次药师院南路颁德音至 还京都。

    丁丑东女眞史显等十二人来朝。

    戊寅设八关会幸法王寺。

    辛巳以文冠守司空。

    甲申大雪王制喜雪诗示左右。

    十二月乙未御宣政殿引见东女眞史显等赐物有差。

    庚子御重光殿南楼引见西女眞酋长等四十余人赐酒食。

    辛丑以尹瓘守太保门下侍中判兵部事; 崔弘嗣判吏礼部事; 金景庸为门下侍郞平章事判刑部事; 金汉忠判工部事; 吴延宠为中书侍郞平章事判三司事; 李玮为中书侍郞判户部事兼西京留守使; 许庆为刑部尙书枢密院使; 李资谦为殿中监同知枢密院事。

    乙巳醮于干德殿。

    戊申幸法云寺。

    癸丑立春百官朝于干德殿赐春幡子仍赋迎春词二首。

    以带方侯 守*大尉带方公; 大原侯* 守*大尉; 齐安侯* 守司徒; 通义侯侨守司徒; 史荣摄户部尙书西京知留守; 朴景绰 为左谏议大夫。  等俱上表让职下敎不允。

    庚申以金商佑为御史大夫。

    幸普济寺。

    ○(辛卯)六年春正月丙寅御干德殿颁德音犯斩绞者免刑流配流以下 赦之中外老人及鳏寡孤独节义孝顺者赐酒食幷赐物有差。

    戊辰辽遣泰州管内观察使大仲宣来贺生辰。

    丙子御宣政殿引见北鄙女眞村长三十人。

    癸未以判合门事柳泽为西北面兵马使; 国子司业御史杂端洪灌为东北面兵马副使。

    癸巳盗入上林司杀守库婢窃银物。

    二月乙未以任申幸摄刑部尙书。

    丁未燃灯王如奉恩寺。

    三月丙寅封源为广平伯。

    辛未以许庆为吏部尙书 知政事; 柳仁着为兵部尙书; 李资谦为御史大夫; 金缘为 书监枢密院副使; 崔继芳为户部尙书兼三司使; 柳子维为刑部尙书; 赵仲璋为吏部侍郞知御史台事; 金沽为礼部侍郞右谏议大夫; 朴升中为中书舍人。

    癸未飨庶老及节义孝顺男女于宫庭国老尙书致仕林成 柳泽等于合门王亲侑之观者多感泣。 成 怀谏* 奏之凡五条皆国家大事。 平章事致仕金上琦年八十一王欲宴于内殿以示优礼上琦辞以老病。 特命左承宣韩 如传宣肩舆入内上殿勿拜上琦固辞不就。

    甲申日赤无光。

    夏四月己亥享于*大庙。

    庚戌再雩。

    甲寅右补阙韩 上* 言时政得失。

    五月甲子祷雨于庙社诸陵山川。

    己巳门下侍中尹瓘卒。

    是月有箭着于都兵马使及金刚库屋上其镞穿瓦。

    六月壬辰朔王如奉恩寺。

    丁酉以林彦为翰林侍讲学士; 崔弘正为给事中。

    庚子虑囚放轻系。

    秋七月甲子亲醮三淸于纯福殿。

    己卯以右散骑常侍康拯为西北面兵马使; 右谏议大夫朴景绰为东北面兵马使。

    壬午遣枢密院副使金缘少府监林有文如宋。

    庚寅王太后不豫移御法王寺。

    八月甲午亲醮于阙庭。

    太史奏: "先朝所创天寿寺地势不利请毁药师院移之。" 庚戌亲幸相地。

    甲寅以金汉忠为枢密院使。

    乙卯幸长源亭。

    九月己巳设重阳宴。 王赋诗令从臣和进。

    戊寅命侍从官射中的者赐物有差仍赐宴。

    冬十月甲午王还宫。

    丙午遣刑部侍郞李资德如辽贺天兴节。

    两府会议边事。

    戊申设百座道场于会庆殿讲仁王经饭僧一万于阙庭二万于州府。

    丁巳王朝太后于奉恩寺。

    十一月庚申朔有司请停创天寿寺从之。

    遣礼部侍郞李 如辽谢贺生辰。

    乙丑幸药师院相天寿寺基。

    丙子遣殿中监金缜如辽献方物礼宾少卿文公彦贺正。

    十二月丙午以崔弘嗣守太傅; 许庆为中书侍郞同平章事; 金汉忠为尙书左仆射; 柳仁着守司空; 李资谦检校司空刑部尙书; 金商佑为吏部尙书; 高令臣为礼部尙书; 柳子维为工部尙书; 李载为殿中监; 洪灌为御史中丞; 崔濡李资  为侍御史; 闵世伦为殿中侍御史; 胡宗旦为右拾遗知制诰。

    己酉辽遣横赐使检校司空萧遵礼来。 辛亥受诏于干德殿。

    乙卯宣德鎭卒郑珍定州人白 尝得罪亡入女眞与谋寇边。 珍母在元兴鎭夜二鼓珍 与女眞人骨夫潜来将窃其母以去。 兵马使遣卒捕杀之幷获器仗赐爵赏有差。

    ○(壬辰)七年春正月辛酉辽遣永州管内观察使*刘 允{刘公允}来贺生辰。

    庚辰以御史中丞洪灌为东北面兵马使; 给事中崔弘正为西北面兵马使。

    二月辛丑燃灯王如奉恩寺。 翼日大会王赋诗令从臣和进。

    庚戌谏官上* 请停创天寿寺从之。

    甲寅以金景庸守太保判尙书吏部事; 吴延宠守司徒判尙书兵部事监修国史; 李玮守司徒修国史; 许庆检校司徒判尙书礼部事; 柳仁着李资谦 知政事; 崔继芳高令臣同知枢密院事; 金晙为礼宾卿枢密院知奏事; 王字之为吏部侍郞枢密院左承宣; 金黄元为翰林侍讲学士; 韩 如为右承宣。

    三月戊午朔幸长源亭。

    壬午赐郑之元等及第。

    夏四月庚寅王还宫。

    丙申御禁内纱楼制牧丹诗命儒臣应制赐* {段}匹有差。 显宗尝手植牧丹于楼前自德宗至肃宗皆有咏花诗又有从臣应制。

    丁酉以金至和知吏部事; 朴景绰直门下省; 赵仲璋为左谏议大夫; 林彦为礼部侍郞右谏议大夫; 金沽知御史台事。

    戊戌宴诸王及平章事金景庸上大将军承宣等于赏春亭。

    雨雹。

    五月甲子太白昼见。

    乙丑祷雨于兴国寺。

    戊寅集三品以上于式目都监问御边之策。

    六月丁亥王如奉恩寺。

    乙未移置扶余公*  于巨济县行至玄风县卒。

    己酉 知政事文冠卒。

    秋七月己巳王太后柳氏薨于信朴寺。

    丁丑以兵部侍郞李寿为西北面兵马副使; 刑部侍郞安子恭为东北面兵马副使。

    八月丙申葬明懿王太后于崇陵。 王祖送于阙庭。

    丁酉遣殿中监李德羽如辽告哀。

    丙午流僧统 于巨济县。 戊申流尙书右丞金仁硕全州牧使李汝霖殿中少监河彦硕刑部尙书任申幸大卿李仲平刑部员外郞李日肃将军金泽臣宋英汉别将金有成知南原府事李绥宁朔鎭使李日衍崇敎寺僧资尙及仁硕汝霖申幸彦硕之子于远地。 诛资尙于中路。

    辛亥乐浪侯瑛卒。

    九月丙寅以金景庸为门下侍中; 吴延宠李玮为门下侍郞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许庆守司徒; 柳仁着为尙书左仆射判尙书刑部事; 李资谦守司空兵部尙书判三司事; 崔继芳检校司空枢密院使; 高令臣为吏部尙书知枢密院事; 金缘为左散骑常侍同知枢密院事翰林学士承旨; 崔挺判尙书工部事; 金商佑为刑部尙书; 刘载为礼部尙书; 林有文为右散骑常侍; 康拯为御史大夫。

    乙亥遣礼部侍郞金缜如辽贺天兴节。

    冬十月庚寅以宋国信龙凤茶分赐宰臣。

    辛卯遣工部侍郞李宠鳞如辽谢横赐。

    乙巳遣户部侍郞康悦如辽谢贺生辰。

    壬子两府宰臣上表请复常膳不允。

    十一月甲寅朔宰臣三上表请复常膳从之。

    庚申御干德殿宣柳仁着李资谦麻制。

    丁丑王诣明懿太后虞宫。

    己卯遣承宣韩 如于中书省问御边之策。

    庚辰遣礼宾少卿崔 如辽献方物。

    辛巳御干德殿宣金景庸吴延宠李玮麻制。

    辽东京回谢持礼使礼宾副使谢善来。

    壬午遣刑部侍郞许之奇如辽贺正。

    十二月辛丑以崔思诹守太师中书令致仕; 林干为门下侍郞同平章事致仕。

    ○(癸巳)八年春正月乙卯辽遣崇禄卿张如晦来贺生辰。

    壬申辽 祭使永州管内观察使耶律固*大常少卿王侁来。

    癸酉以知刑部事李载为西北面兵马使; 太府少卿智淑延为东北面兵马副使。

    甲戌辽 吊使泰州管内观察使萧 来。

    丙子辽使祭太后于虞宫王诣虞宫。

    戊寅辽遣崇禄卿杨举直来命王起复。 诏曰: "嗣 祖构恭守王封顷哀被于茹 卽毁过于扶杖爰降释衰之命勿辱专 之权当体眷怀所宜* { }荷。" 告身曰: " 绶* 封继先业者是谓殊私墨衰从政夺哀情者斯为变礼举兹故典懋乃邦英。 其有毓象纬之灵*闲玄黄之气踰鸭绿而休声振 。 保 林而令德流闻道善庇民谋能经国。 方恪修于世范何遽宅于家难。 庸卜吉辰与伸起复。 前推诚奉国功臣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守太尉兼中书令上柱国高丽国王食邑三千户食实封一千五百户王 荣分弓钺庆席山河。 桓鎭琅琅素全于重器  肃肃生备于长材仍敎 于义方复言该于名理。 而自嗣兴厥域优纂乃劳宾王着事大之诚侯律谨守方之制洽辰韩之善理慕齐晋之纯忠岁重贡仪率勤北面之力时坚戎翰实宽东顾之忧。 顷者静树缠悲白华违养尙固匹夫之节拟成孝子之规。 主土分茅阙一日而不可毁容衔恤岂三载以为期是用从金革之宜饰钿珠之命 车载驾驼纽重辉。 于 日域全疆天命重地位冠于五侯九伯秩 于四辅三公。  先臣之缛仪 器咸在今汝躬之异数备物具彰必静鎭于一方当表章于群岳。 勉服丕训永保多祥。"

    二月庚寅耶律固等将还请春秋释例金华瀛洲集王各赐一本。

    置花园二于宫南西。 时宦寺竞以奢侈媚王起台 峻垣墙括民家花草移栽其中以为不足又购于宋商费内帑金币不 且于京外多作寺院穷极土木。 物论喧腾旣而二园俱废。

    乙未以许庆检校太尉门下侍郞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致仕; 崔挺检校司徒 知政事致仕; 宋秀为神虎卫上将军工部尙书; 尹惟志为左右卫上将军摄刑部尙书。

    戊戌燃灯王如奉恩寺。

    辛亥幸王轮寺设斋还至刑部南街狱囚望驾同声呼万岁。 命近臣就狱赐酒放轻系。

    三月壬子朔太史奏: "*大阳当亏密云不见。" 门下侍中金景庸率百僚表贺。

    丙寅王不豫。 百官设大醮于会庆殿祷之。

    丁卯虑囚。

    戊辰百官又祷于神众院。

    戊寅以李资谦为尙书左仆射; 金缘为兵部尙书知枢密院事; 柳子维为尙书右仆射; 康拯为刑部尙书; 金至和为工部尙书; 李载为御史大夫文德殿学士。

    夏四月己亥亲飨年八十以上及孝顺义节孤独疾病者于宫庭赐物有差特命礼部尙书致仕林成 肩舆入内宴于合门亲侑食赐衣。

    戊申祷雨于九曜堂三日。

    闰月辛酉亲醮于阙庭。

    戊辰虑囚。

    庚午女眞乌罗骨实显等来谢还九城献名马良金。

    五月乙酉王诣太后虞宫。

    戊子宋都纲陈守献白 。

    辛丑 知政事柳仁着卒。

    六月庚戌朔王如奉恩寺。

    珍岛县民汉白等八人因卖买往 罗岛被风漂到宋明州奉圣旨各赐绢二十匹米二石发还。

    己未虑囚。

    己巳祈晴于社稷群望。

    甲戌以赵仲璋为殿中监。

    秋七月己卯朔以崔继芳守司空兵部尙书 知政事; 高令臣检校司空*恭{ }知政事; 柳子维守司空; 赵仲璋同知枢密院事; 金晙为枢密院副使; 康拯为户部尙书三司使; 金沽为左谏议大夫; 金叔平为殿中侍御史。

    乙酉以工部尙书金至和为西北面兵马使; 御史杂端李舜谐为东北面兵马副使。

    癸巳奉安明懿太后眞于开国寺肃宗眞殿。

    八月丁卯幸长源亭。

    九月乙酉遣西头供奉官安稷崇如宋。 牒宋明州云: "去年入朝金缘等同称: '在阙下时蒙馆伴张内翰等谕来岁又当 祀申覆国王遣使入朝以观大礼。' 闻此已令有司方始备办忽母氏薨逝迫以难忧今年未遑遣使入朝以达情礼请照会施行。"

    乙巳自长源亭幸庆天寺落成。

    冬十月壬戌遣礼部侍郞李永如辽贺天兴节。

    甲子王还宫。

    庚午遣礼部尙书洪灌刑部侍郞金义元如辽谢吊祭。

    辛未设百座会于会庆殿讲仁王经三日斋僧一万于球庭二万于州府。

    十一月庚辰遣 书少监韩 如辽谢起复。

    乙酉王诣太后虞宫。

    丙戌遣工部侍郞李茂荣如辽谢贺生辰。 甲午遣殿中监崔弘宰献方物。

    丙申翰林学士承旨金缘侍讲学士*朴 中{朴升中}等撰进时政策要五册各赐犀带编修官金富辙以下赐物有差。

    遣户部侍郞李资 如辽贺正。

    十二月戊申朔虑囚放轻系。

    丙辰以金景庸守太傅判尙书吏部事; 吴延宠守太尉判礼兵部事上柱国; 李玮守太尉上柱国; 崔继芳为尙书左仆射判三司事柱国; 金缘为礼部尙书政堂文学判翰林院事; 赵仲璋为兵部尙书枢密院使; 柳子维为尙书右仆射判工部事; 李资谦检校司徒柱国; 刘载为吏部尙书; 康拯知枢密院事; 金晙为左散骑常侍同知枢密院事; 金至和为刑部尙书; 史荣摄工部尙书三司使; 金若温知尙书都省事; 朴景绰为殿中监翰林学士; 王字之礼宾卿枢密院知奏事。

    甲戌遣礼宾少卿金景淸如辽献方物。

    ○(甲午)九年春正月戊寅朔放朝贺。

    西女眞将军乌无奂等六十一人来朝。

    庚辰辽遣卫尉卿张如晦来贺生辰。

    戊戌幸文德殿作佛事。

    庚子赦。

    癸卯幸神众院。

    乙巳以高义和为右仆射鹰杨军上将军; 尹惟志为兵部尙书龙虎军上将军。

    二月癸丑以三司使安子恭为西北面兵马使; 三司副使李韶永为东北面兵马副使。

    己未亲醮本命于干德殿。

    庚申燃灯王如奉恩寺辛酉以雨停大会壬戌乃行。

    丙寅西女眞将军古老等六十六人来朝。

    三月丁丑朔幸妙通寺。

    壬午幸普济寺。

    癸未以刘载为尙书左仆射文德殿学士。

    乙酉王诣太后虞宫。

    己丑以吴延宠判吏部事; 金缘为检校司空户部尙书 知政事判礼部事兼西京留守使; 赵仲璋检校司空兵部尙书 知政事判刑部事; 康拯为尙书左仆射枢密院事判三司事; 金晙为礼部尙书知枢密院事; 金至和为吏部尙书; 李载为刑部尙书延英殿学士; 史荣为工部尙书; 崔贽朴景绰为左右散骑; 林有文为御史大夫; 王字之为殿中监; 金沽知御史台事。

    癸巳王如奉恩寺以僧昙眞为国师; 乐眞为王师。

    夏四月丙午朔御干德殿覆试赐白 等及第。

    庚戌有司奏: "西京进士郑之元中壬辰年省试第一名请依*(  ){旧}留王京 用。" 制可。

    丁巳东女眞古罗骨史显等十二人来献马。

    乙丑大雨雹震文德殿东廊柱。 丙寅雨雹。 御史大夫林有文等以 异引咎辞职命复视事。

    丁卯亲醮阙庭。

    庚午以金缘为礼部尙书政堂文学判翰林院事。

    甲戌幸外帝释院行香设佛顶道场于文德殿七日。

    五月戊寅设消 道场于干德殿。

    庚辰祷雨于群望。

    辛丑王如奉恩寺遂诣太后虞宫。

    六月甲辰朔安稷崇还自宋。 帝赐王乐器。

    乙巳王如奉恩寺。

    丁未遣枢密院知奏事王字之户部郞中文公彦如宋谢赐乐。

    己酉祷雨于社稷。

    丙辰虑囚放轻系。

    乙丑 知政事致仕庾禄崇卒。

    秋七月辛巳以工部尙书史荣为西北面兵马使; 借户部侍郞智禄延为东北面兵马副使。

    癸巳以李资谦守司空尙书左仆射 知政事; 金缘为刑部尙书判礼部事; 赵仲璋权枢密院事判 书省事; 李载为户部尙书; 林有文为左散骑常侍兼御书检讨官; 崔贽为御史大夫。

    八月乙卯王诣国学酌献于先圣先师。

    丙辰宰臣率百官上表贺曰: "黄屋翠华光临 宇高冠大带盛集桥门庆溢臣工乐均 海。 窃以经术所以明道而非其人则不行学校所以养贤而非其时则不举发明大典允属休辰。 伏惟圣上道极高明政由仁义若高舜之稽古体殷周之右文。 乃据旧章以兴盛礼拜圣容而奠酌命博士以 经。 君子育材乃见菁莪之雅虎臣献 必成泮水之功。 不惟推美于一时抑亦播馨于千载。 伏念幸逢明时承乏天工仰咫尺之德威。 侍光明之圣学秋水时至固莫测于望洋春木之芚实知荣于援手。"

    丙寅御东池龟龄阁阅武士。

    九月庚辰幸妙通寺。

    辛巳虑囚出轻系。

    庚寅设百座仁王道场于会庆殿斋僧一万于阙庭二万于州府。

    冬十月丙午奉惠宗神主复入于*大庙第二室出迁成宗神主于康陵 明懿太后于肃宗室。

    己酉宴于干德殿始举乐。

    乙卯谒英崇二陵。

    丙辰遣李鸾如辽贺天兴节。

    丁卯亲* { }于*大庙兼用宋新乐赦。

    庚午遣梁永如辽谢贺生辰。

    是月生女眞完颜阿骨打举兵叛。 辽东京兵马都部署司牒曰: "近有生女眞作过止差官领兵讨伐仰指挥高丽国亦行就便于女眞边界道路深入攻讨应据人口财产房舍收虏荡除仍紧切防备勿令走入彼界险要处所依据闪避。"

    十一月壬申朔宴诸王宰枢于含元殿阅宋新乐。

    乙亥辽遣横宣使耶律谘副使李硕来。

    戊寅作佛事于文德殿。

    戊子赐元子名构仍赐礼物百官表贺。

    十二月壬寅朔册延德宫主李氏为王妃。

    甲辰遣卫尉卿李寿通事舍人黄君裳如辽谢横宣。

    丁未御宣政殿引见北界四关外蕃长。

    戊申阅射于东池。

    己酉御宣政殿南门引见东蕃使者阿只等。

    丁巳以 守太保; * 为大原公; * 检校太保守太尉; 侨检校太保守太尉; 李资谦守司徒中书侍郞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西京留守使; 金缘守司徒户部尙书; 赵仲璋守司空判尙书刑部事; 金至和为尙书左仆射兼三司使; 史荣为吏部尙书; 李载为刑部尙书翰林学士承旨; 朴景绰为左散骑常侍; 崔璇判国子监事; 金沽知尙书吏部事延英殿学士; 安子恭知御史台事; 朴升中为右谏议大夫; 洪灌为文德殿学士。

    己巳辽遣王儆来命王落起复。

    世家卷第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