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家卷第十七 高丽史十七

郑麟趾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无错小说网 www.wucuo.org,最快更新高丽史最新章节!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  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  敎修。

    仁宗三。

    ○(己未)十七年春正月戊子金遣高州管内观察使耶律宁来贺生辰。

    壬辰宴金使于大观殿。

    乙未幸神众院。

    二月戊午大赦。 制曰: "朕承先君之末命袭累世之丕基。 德薄任重不能制御致使权臣跋扈 祸发作于丙午二月灵圣祠宇祖宗神御路寝府库焚尽无遗。 朕俯仰 兢不遑宁处今者赖天地之阴扶臣民之 力重修讫功以戊午岁冬十月入御斯为庆之莫大。 宜与民而同休普推恩泽布及中外自大 以下罪悉原之。"

    庚午宴群臣于大观殿赐马人一匹。

    丙子幸普济寺。

    三月甲申门下侍郞平章事致仕崔思全卒。

    辛卯出御兴王寺荐福院。

    癸巳虑囚。

    乙巳召金富轼崔溱等置酒命富轼读司马光遗表及训俭文。

    夏四月丁卯陨霜。

    己巳雨雹。

    庚午还寿昌宫。

    五月甲申谒景灵殿。

    甲午亲醮阙庭。

    丙申幸普济寺。

    乙巳雨雹。

    丙午虑囚。

    六月庚戌王如奉恩寺。

    甲寅赐崔伋等及第。

    癸亥王受菩萨戒于明仁殿。

    戊辰虑囚。

    秋八月辛亥出妃李氏卒。

    辛酉幸外帝释院遂幸九曜堂。

    庚午幸普济寺。

    九月壬午遣祗候崔思永如金东京。

    甲申王如安和寺。

    冬十月庚申设佛顶道场于明仁殿。

    己巳幸王轮寺。

    乙亥设百座道场于宣庆殿三日饭僧三万。

    十一月庚辰左常侍康英俊等上* 论事十余条。

    壬午遣刑部员外郞陈灌如金谢贺生辰。

    癸未亲享耆老及孝顺节义笃废疾者。

    甲午遣尙衣奉御崔时允如金贺正。

    庚子遣户部员外郞王正彪如金贺万寿节。

    辛丑以金若温守太傅门下侍中判户礼部事仍令致仕。

    甲辰 知政事致仕金克俭卒。

    十二月丙辰虑囚。

    丁巳设消 道场于明仁殿四日。

    辛未以任元 为西京留守使; 崔溱 知政事; 李之 知枢密院事; 王 为枢密院副使。

    ○(庚申)十八年春正月癸未金遣泰州管内观察使完颜昺来贺生辰。

    乙酉宴金使于大观殿。

    二月壬戌门下侍中致仕金若温卒。

    甲子幸外帝释院。

    甲戌以陈景甫为尙书右仆射上将军; 尹珍为兵部尙书上将军。

    三月丙子朔出御兴王寺荐福院。

    丁酉虑囚。

    夏四月乙巳朔以任元 判尙书兵部事; 李仲为中书侍郞平章事; 崔溱为右仆射判刑部事; 任元淑为礼部尙书签书枢密院事。

    甲寅还新阙。

    丁卯亲 于*大庙加上九庙尊谥又遣使十二陵加上大王王后尊谥还御阙庭。 下诏曰: "朕承祖宗重大之业夙夜祗惧不敢遑宁。 惟德不类遭时多难顷者西人无故犯顺不得已行师问罪而赖祖宗假手之力诛流罪人西土复定。 今者躬行 享推美加号庶几恩泽布及中外: 其犯公流私徒以下罪者悉原之; 二罪以上除刑流配; 前流配者量移。"

    五月丙子金东京知礼宾司事王 来报聘。

    戊戌赐彭希密等及第。

    六月甲辰朔王如奉恩寺。

    戊午王受菩萨戒于大观殿。

    闰月丁亥设金经道场于金明殿祷雨。 己丑聚巫又祷。

    辛卯亲祷于法云寺。

    壬辰虑囚。

    丁酉醮于宣庆殿祷雨戊戌亲祷于外帝释院。

    秋七月庚午幸普济寺。

    八月戊寅中书侍郞平章事崔濡卒。

    丁酉幸妙通寺。

    九月戊申王如安和寺。

    壬子幸普济寺。

    乙卯虑囚。

    冬十月戊戌设佛顶道场于明仁殿五日。

    庚子遣刑部员外郞朴纯 如金谢贺生辰。

    十一月丁未遣刑部员外郞黄周瞻如金贺正礼部侍郞崔 贺万寿节。

    十二月丙寅以李之 为礼部尙书; 金正纯为兵部尙书; 王 同知枢密院事。

    ○(辛酉)十九年春正月丙午王太子冠。

    丁未金遣同知宣徽院事赵兴商来贺生辰。

    庚戌宴金使于大观殿。

    壬戌幸神众院。

    己巳金报皇帝受尊号改元皇统。

    二月癸巳幸普济寺。

    三月辛丑幸王轮寺。

    丙午幸外帝释院。

    壬子以康涤为礼部尙书签书枢密院事仍令致仕。

    夏四月癸酉遣礼部侍郞权适右司谏金永若如金贺上尊号。 适等至金境金人以妨农时不许入乃还。

    戊寅王如安和寺。

    丙戌白晕贯日。

    五月壬子司空瑜卒。

    六月戊辰朔王如奉恩寺。

    壬午王受菩萨戒于明仁殿。

    秋七月己亥溟州道监仓使李阳实遣人入蔚陵岛取菓核木叶异常者以献。

    八月乙亥以 检校司空上柱国。

    丙戌幸王轮寺。

    九月壬寅王如安和寺。

    辛亥还寿昌宫。

    壬戌幸普济寺。

    复遣权适金永若如金。

    冬十月癸巳设百高座道场于禁中三日饭僧三万。

    十一月乙巳遣李之茂如金谢贺生辰。

    己酉遣朴台进如金贺正柳轨贺万寿节。

    十二月庚寅以任元 李仲为门下侍郞平章事; 崔溱为中书侍郞平章事; 金仁揆为左仆射 知政事; 李之 为政堂文学判翰林院事; 金正纯王 知枢密院事; 崔灌同知枢密院事。

    ○(壬戌)二十年春正月辛丑金遣肇州防御使乌陵锡 来贺生辰。

    壬寅以金良秀为刑部尙书上将军; 李禄千为工部尙书上将军。

    丙午宴金使于大观殿。

    癸丑谏官劾奏: "秘书少监宝文阁待制金精尝诣枢密金正纯第使酒 骂请罪之。" 落宝文阁待制。 谏官又奏: "罪重罚轻请罢其职。" 从之。

    丁巳幸神众院。

    二月乙丑朔幸外帝释院。

    己卯燃灯。

    金使请观乐馆伴金端奏请许之台谏固谏又弹端及掌奏承宣裴景诚不听。

    辛卯遣金巨公如金东京。

    三月己酉赐高 等及第。

    庚申幸普济寺。

    夏四月己巳以任元 判尙书吏部事。

    癸酉王如安和寺。

    己丑幸外帝释院。

    五月丙申 知政事金仁揆卒。

    庚戌金遣大府监完颜宗礼翰林直学士田 来册王。 戊午王受诏于宣庆殿。 诏曰: "九仪锡命礼本于周官诸侯称王事从于汉制。 卿世遵信约躬践令猷肇从嗣守之初克谨称藩之义累年于此一德不 宜封册之遂行饬使 而往使恪守尔典恭听朕言。 今遣使册命仍赐九旒冠一顶九章服一副玉珪一面金印一面玉册一副象辂一马四匹别赐衣对匹* {段}器用若干鞍 马三匹散马四匹。" 册曰: "昔先王疆理天下锡命六服率因世守用丕 于大公。 肆朕君临若稽隆古亦惟崇德象贤以奉若天道。 咨尔楷英气迈往淑质纯茂 自早岁以孝友诚敬事亲有闻逮其缵承祗德弥邵。 眷尔先哲克笃忠贞以谨事大邦怀保惠训载祀数百用 燕于尔躬尔亦迪知 恂夙夜兢翼芟刈崇激式克敬典乃增裕于前烈。 朕甚嘉之越兹旣累年而典册未称大惧 郁公议今遣使持节册命尔为仪同三司柱国高丽国王永为我藩辅。 于 惟天难 惟命不于常人之攸好德降之百祥义之不庸强自取弱勿矜于贵勿溢于富勿敢怠于宴康听予一人之猷训以向受多福其以有民世享岂不伟欤。" 又加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 诏曰: "朕恭承先业奄有庶邦宾实以名勉徇乐推之意由中及外惟均大赉之恩奕世抚封象贤嗣爵夙笃尊王之义宜膺进秩之荣属使传之往驰申命书而用锡尙绥厥位永孚于休。" 故事受册命必于南郊今宗礼等奉朝廷指挥始于王宫颁诏。

    六月癸亥王如奉恩寺。

    辛未宴金使于大观殿。

    丙子王受菩萨戒于大观殿。

    秋七月辛丑始行金皇统年号命有司告于*大庙及十二陵。

    八月庚辰幸王轮寺。

    丁亥出御长源亭有一妇抱双生男谒于路赐布二十匹。

    九月丙申幸敬天寺。

    冬十月戊辰御长源亭西楼阅射中者赐物有差。

    甲戌幸彰信寺遂如天寿寺。

    乙亥还御新阙。

    庚辰遣同知枢密院事崔灌谏议大夫崔惟淸如金谢册命。

    乙酉有事于*大庙赦。

    丁亥遣崔  如金谢贺生辰。

    十一月辛卯金东京飞骑尉蒲察忠安来报聘。

    癸巳遣使八道察访州县官吏能否。

    戊戌遣李永章如金进方物。 辛丑遣李阳升贺正。

    癸丑遣安正修如金贺万寿节。

    十二月乙丑王以重修功毕如奉恩寺。

    丙戌以任元 监修国史; 李之 守司空左仆射判礼部事; 金正纯守司空知门下省事判刑部事; 韩惟忠为左仆射枢密院事判三司事; 王 为吏部尙书。

    ○(癸亥)二十一年春正月己丑朔日食。

    乙未金遣 州防御使萧嗣贞来贺生辰。

    戊戌宴金使于大观殿。

    壬寅以池锡崇为兵部尙书; 崔孝升摄工部尙书。

    癸卯幸神众院。

    二月甲申幸外帝释院。

    丙戌幸王轮寺。

    夏四月丁卯王如安和寺。

    戊辰陨霜雨雹。

    丁亥幸普济寺。

    闰月乙巳纳王氏为太子妃。

    丁未赐太子妃诏书礼物遂召广平侯源司徒温平章事任元 曲宴于密殿。

    甲寅幸外帝释院。

    五月丁卯延德宫火。

    六月丁亥王如奉恩寺。

    戊子以王妃任氏有疾设消 道场于大观殿五日。 庚寅命太子设宝星道场于修文殿三日。

    庚子王受菩萨戒于大观殿。

    戊申还寿昌宫。

    壬子以广平侯源守太保; 广平公司徒温守太尉江陵侯。

    八月乙未出御长源亭。

    九月庚申幸庆天寺。

    癸酉以裴景诚知吏部事。 景诚为承宣取倡女为妻。 谏官言: "景诚内行如此不可居喉舌之职。" 改除知御史台事。 谏官又言: "风宪尤非所宜论执不已。" 故有是命。

    冬十月壬戌王还寿昌宫。

    十一月乙卯设百座道场于宣庆殿三日饭僧三万。

    己未遣兵部员外郞林仲如金谢贺生辰。

    丁卯遣李德寿如金进方物。 辛未遣尙食奉御尹彦旼贺正。 乙亥遣庾弼贺万寿节。

    十二月癸未太史奏: "*大阳当食不亏。"

    壬辰中书侍郞平章事致仕崔滋盛卒。

    丁未以李之  知政事判西京留守事; 金正纯 知政事。

    ○(甲子)二十二年春正月己未金遣大府监萧隶来贺生辰。

    庚申王斋宿南郊。

    辛酉祀圆丘。

    壬戌宴金使。

    庚午幸神众院。

    乙亥亲耕籍田赦群臣表贺。

    二月丁亥幸外帝释院。

    乙未户部尙书致仕许载卒。

    己亥宴群臣于大观殿赐马人一匹。

    甲辰诏: "复齐民孝悌力田者。"

    庚戌出御长源亭。

    三月庚辰还寿昌宫。

    夏四月辛卯王如安和寺。

    戊戌幸普济寺。

    庚戌雨雹。

    五月壬子赐金敦中等及第。

    六月辛巳朔王如奉恩寺。

    己丑虑囚。

    乙未王受菩萨戒于明仁殿。

    秋七月庚申王妃任氏生子晫百官表贺。

    八月辛丑幸普济寺。

    丙午出御长源亭。

    九月癸亥虑囚。

    甲戌以旗头军罗信刃伤所生弃市。

    乙亥阅射于西楼丁丑亦如之。

    冬十月庚辰还寿昌宫。

    戊子设百座道场于宣庆殿三日饭僧三万。

    甲午亲飨耆老男女及孝顺义节鳏寡孤独笃废疾者赐物有差。 王行视孝子亲问行实感恻出涕。

    十一月甲寅遣左司郞中朴义臣如金谢贺生辰。

    甲子遣卫尉少卿高莹夫如金贺正。

    十二月癸未王闻金主幸东京遣 书监郭东珣往聘丁亥又遣少府少监金龟符进方物。 辛卯遣户部侍郞崔子英贺万寿节。

    戊戌以崔溱为太子太傅; 金正纯为尙书右仆射西京留守使兼太子少傅; 韩惟忠 知政事判工部事兼太子少傅; 王 为枢密院使判三司事; 朴挺 为枢密院副使兼太子宾客。

    ○(乙丑)二十三年春正月癸丑金遣翰林直学士*赵泂{赵洞}来贺生辰。

    乙卯亲设道场于修文殿。

    丙辰宴金使于大观殿。

    壬申幸神众院。

    甲戌幸外帝释院。

    二月丁亥枢密院副使朴挺 卒。

    三月庚戌遣合门通事舍人徐恭如金东京。

    甲寅幸王轮寺。

    设佛顶道场于明仁殿五日。

    丁巳虑囚。

    辛未以崔梓同知枢密院事兼太子宾客。

    壬申幸普济寺。

    夏四月戊寅赐李资谦诸子谷六百石。

    己丑雨雹。

    五月丙辰政堂文学 知政事李之 卒。

    辛酉设消 道场于修文殿四日。

    虑囚。

    乙丑赐赵文振等及第。

    丙寅幸外帝释院。

    六月乙亥朔日食。

    丙子王如奉恩寺。

    己丑王受菩萨戒于大观殿。

    金横宣使太府监完颜思海来。

    壬辰宴金使于大观殿。

    秋七月北界昌朔龟义静龙铁等七州及西海道海州蝗。

    八月己卯以韩惟忠判尙书礼部事修国史太子少保; 王 守司空 知政事判工部事太子少保; 崔灌为枢密院使判三司事; 李仁实同知枢密院事太子宾客。

    丙戌 知政事金正纯卒。

    九月庚戌王如安和寺。

    癸丑虑囚。

    冬十月丁丑幸普济寺。

    甲申设百座道场于宣庆殿三日饭僧三万。

    十一月丙午右常侍裴景诚谏议大夫崔 等上* 言事不报。 郞舍皆乞罢归省中为空二日。

    乙卯幸法云寺。

    丙辰金东京承信校尉飞骑尉王好古来报聘。

    闰月壬申遣借卫尉卿井彦深如金谢贺生辰。

    丙子遣借户部侍郞安绰裕谢横宣。

    癸未遣借殿中少监李之正贺正。

    甲申遣借礼宾少卿李仁威进方物。

    庚寅遣借礼部侍郞芮乐全贺万寿节。

    十二月壬戌金富轼进所撰三国史。

    丙寅以任元 守太保判西京留守使; 崔溱为门下侍郞平章事; 韩惟忠为中书侍郞门下平章事太子少师; 王 崔灌为尙书左右仆射; 崔梓为户部尙书知枢密院事。

    ○(丙寅)二十四年春正月丁丑金遣卫州防御使完颜 来贺生辰。

    戊寅王命太子引礼部侍郞郑袭明讲书大禹谟。

    壬午宴金使于大观殿遂不豫。

    丁亥赦二罪以下。

    辛卯王疾笃卜曰: "资谦为 。" 遣内侍韩绰徙置资谦妻子于仁州。 壬辰百官就祷于普济寺饭僧二千。 甲午又祷于十王寺。

    己亥祷于庙社。

    二月癸丑燃灯停作乐。

    乙卯平章事任元 与百官会宣庆殿祷于皇天上帝曰: "天远而幽固难议拟人微且贱可表信诚辄 犬马之悰仰 神明之鉴。 昔者武王在位 疾不 周公作书以身请代古今虽异忠义则同此臣等所以泣血书辞呼天请命者也。 惟冀苍旻曲从  愿以吾王之疾移于臣等之躯使历数以更增致宗 之有托则臣等敢不蹈自新之路谢旣往之愆迪上则陈善而闭邪为民则兴利而除害不作贪 之行勿为诡诈之方淸白惟勤死生无变。 苟 盟于异日必见 于明神。"

    丙辰巫觋谓: "拓俊京为 。" 追复俊京门下侍郞平章事召还其子孙官之。

    戊午赦。

    己未晋康伯演卒。

    庚申以巫言遣内侍奉说决金堤郡新筑碧骨池堰。

    甲子王疾大渐传位于太子晛制曰: "朕以 德 缵丕业临深驭朽不知所图天降之 疾疹不 上惧天心下愧民望。 夙夜靡遑思免厥咎庶政万机不可久旷神器大宝不可暂虚。 太子晛处震之长重离之明元良之德格于上下。 是故惟先王立爱之模法三代与子之义付之重任主之三韩必能稽若典章以凝庶绩。 自今已往凡军国事务 取嗣君处断。" 丁卯遗诏曰: "朕荷皇天之眷命承列圣之遗休抚有三韩二十五载今者忧勤积虑疾恙累旬有加无 遂至大渐。 于 圣哲之道知其存亡佛老之言一乎生死此盖事之必至理之自然归者顺变以不留存者抑哀而善孝此天下之达道也。 咨尔王太子晛忠孝之美天资夙成德业之隆人望攸属可卽王位丧服以日易月山陵制度务从俭约思蹈圣贤之懿则无 祖宗之耿光文武百寮同心 德赞襄国政保乂王家布告中外咸知朕意。" 遂薨于保和殿移殡于干始殿在位二十四年寿三十八上谥恭孝庙号仁宗葬于城南陵曰长陵高宗四十年加谥克安。

    ○史臣金富轼赞曰: "仁宗自少多才艺晓音律善书 喜观书手不释卷或达朝不寐。 及卽位闻明经申淑贫甚召入内侍受春秋经传性又俭约尝不豫宰枢入内问疾所御寝席无黄紬之缘寝衣无绫锦之饰。 初年宫中宦寺及内僚之属甚多每黜以微罪不复补至末年不过数人。 日再视事或奏事者稽迟必使小臣趣之专以德惠安民不欲兴兵生事。 及金国暴兴排群议上表称臣礼接北使甚恭故北人无不爱敬。 词臣应制或指北朝为胡* {狄}则瞿然曰: '安有臣事大国而慢称如是耶。' 遂能世结欢盟边境无虞。 不幸资谦恣横变生宫 身遭幽辱然以外祖之故曲全其生至如拓俊京亦弃过录功 保首领斯可以见度量之宽矣。 故其薨也中外哀慕虽北人闻之亦且嗟悼庙号曰仁不亦宜哉。 惜乎惑妙淸迁都之说驯致西人之叛兴师连年仅乃克之此其为盛德之累也。"

    ○史臣金莘夫曰: "睿庙末年属念房 驯致外家贪恣之行仁宗幼 卽位宰相韩安仁等不能长虑却顾潜夺其权而 忿生事反被窜戮徒使奸凶跋扈毒流三韩至于射黄屋焚寝庙胁至尊置私第杀戮左右倂夺国衡祖宗之业几于坠地可以鉴矣。 又惑于净心寿翰阴阳之说卒致西都之叛逆者何也盖以天性一于慈爱优游不断故耳。 是以典刑未正于丙午之逆类处置不均于西都之叛民又深信浮屠增益生民之弊。 惜哉其不喜游宴 省宦寺恭俭以饬身诚信以交邻虽古帝王何以加焉。"

    毅宗一。

    毅宗庄孝大王讳晛字日升古讳彻。 仁宗长子母曰恭睿太后任氏。 仁宗五年丁未四月庚午生。 二十一年封为太子。 二十四年二月丁卯仁宗薨受遗诏卽位于大观殿。

    三月甲申葬仁宗于长陵。

    戊戌尊母后为王太后。

    夏四月庚戌大雨雹。

    以王生日为河淸节受群臣朝贺。

    癸丑东宫时僚属 加恩赏。

    乙巳以任元 为门下侍中定安侯。

    戊午御仪凤楼大赦。

    五月庚午幸妙通寺。

    壬午江陵侯温卒。

    六月己亥朔王如奉恩寺。

    雨雹。

    秋九月壬午虑囚。

    平章事李俊阳卒。 本全州吏以淸白达。

    甲申平章事韩惟忠卒辍朝三日。 以勤俭正直见重于时。

    丙申幸外帝释院。

    冬十月戊戌金遣淸州防御使乌延遵礼少府少监乌居仁来祭仁宗。 其文曰: "惟灵抚有藩封践修遗训忠勤着于三世功利被于一方遽尔考终兹焉茹叹式驰使传往致奠仪庶其有知歆此至意。"

    庚子同知中京路都转运司事萧谦来吊慰。

    壬寅签书会宁府事曹 来命王起复。

    癸丑宴金使于大观殿。

    甲子设百座会于宣庆殿王亲听讲经遂幸球庭饭僧三日。

    十一月己卯遣赵可仁如金贺正。

    庚辰设八关会御幕次受贺命去殿上女乐遂幸法王寺。

    癸未遣李阳实如金谢恩。

    乙酉遣金阳晋进方物。

    丙戌摄行虞祭。

    平章事王 乞致仕。 诏: " 淸俭公平身尙康强其赐 杖令视事。"

    己丑遣梁元俊如金贺万寿节。

    甲午御史台奏: "鸭江都部署副使尹粹彦及兵船十一 军卒二百九人溺死兵马使不能指挥以致于此请罪之。" 从之。

    十二月丙午诏: "来丁卯年燃灯用正月望。" 以二月仁宗忌月故改行之为恒式。

    丁未醮本命于内殿。

    己酉虑囚。

    乙卯国子祭酒翰林学士权适卒。

    ○(丁卯)元年夏四月辛酉幸外帝释院。

    壬戌雨雹。

    五月甲子赐李愈昌等及第。

    庚午宋都纲黄鹏陈诚等八十四人来。

    丁丑祷嗣于灵通寺讲华严经五十日。

    甲申台谏上章言事。

    丁亥台谏以言事不报归第。 王乃下球杖各六鞍二于御史台。 台奉诏 寿昌宫北门以禁群小出入。 王游北园谓左右曰: "吾击球之技无复试矣。" 已而取球击之人莫有及者。

    庚寅台谏复就职。

    六月癸巳朔王如奉恩寺。

    辛丑虑囚。

    丁未王受菩萨戒于明仁殿又受菩萨戒于魂堂。

    秋七月甲子命翰林学士崔惟淸讲书说命三篇命 知政事崔梓等听讲右司谏李元膺问难。

    是月海州蝗。

    太史奏: "太白自六月望后晨见经天今又连日昼见。"

    八月戊戌太白昼见。

    己亥夜虎入大明宫。

    壬寅命刑官覆奏重刑。

    甲辰日本都纲黄仲文等二十一人来。

    己未平章事致仕任元浚卒。

    九月辛未虑囚。

    壬申虞祭于魂堂。

    癸酉出御长源亭。

    甲申太白经天二日。

    御西楼观击球戱。

    冬十月乙未朔观击球于西楼。

    丁酉御西楼观击球凡四日。

    丙午还宫。

    戊申设百高座会于宣庆殿。

    己酉幸百高座会听经遂行球庭饭僧三日。

    己未亲飨老人孝顺义节于球庭。 庚申赐设鳏寡孤独笃废疾。

    十一月甲戌设八关会幸法王寺。

    乙亥遣裴承古如金贺正。

    丙子西京人李淑柳赫崇晃等伏诛。 初金祭奠使还淑等附书曰: "大国兵直到西京请为内应。" 事觉诛之。

    丁丑金遣完颜宗道来贺生辰。

    庚辰遣王轼如金献方物。

    甲申王击球于北园。

    丁亥遣朴*  {朴 }如金贺万寿节。

    刑部奏: "监察御史李玄夫以云兴仓米十七石与其义子及富商请征还本仓罢职禁身。" 制可。

    十二月乙未以李时敏为左散骑常侍同知枢密院事。

    丁酉知御史台事文公裕左正言郑知源等三日伏合言事。

    甲辰御史台奏: "寿昌宫北门尝奉诏关 散员史直哉校尉郑仲夫等擅开出入自恣请下吏。" 王不听慰解之。

    戊申虑囚。

    丁巳以高兆基守司空上柱国; 李仁实为尙书右仆射 知政事判刑部事; 金永宽为吏部尙书枢密院使; 林光知枢密院事; 崔惟淸为御史大夫同知枢密院事; 庾弼为枢密院知奏事吏部侍郞。

    ○(戊辰)二年春正月庚申朔放朝贺。

    遣母弟暻及晧告朔于虞宫。

    戊辰设帝释道场于修文殿七日。

    癸酉燃灯王如奉恩寺。

    丙子以 知政事李仁实权判都兵马事知枢密院事; 林光为都兵马使。

    二月庚子以池深为右仆射兵部尙书鹰扬军上将军; 权正钧为刑部尙书龙虎军上将军; 于方宰为户部尙书左右卫上将军。

    乙卯进奉使王轼还自金云: "金人言: '进奉表头不书王名差使不书陪臣。'" 命法司科罪。

    丁巳设仁宗大祥斋于灵通寺太后又设斋于奉恩寺行香。

    戊午以文公裕为西北面兵马使; 安正修为东北面兵马使。

    三月己未朔王如灵通寺谒仁考眞殿。

    辛酉右常侍崔 中书舍人崔允仪等请黜内侍金巨公宦者之淑等七人王不听 等伏合力争凡三日乃从之。

    甲子奉安仁宗神御于景灵殿。

    丙寅以高兆基为政堂文学判户部事; 金永宽知门下省事判工部事; 林光为枢密院使判秘书省事; 崔惟淸知枢密院事判三司事; 文公元同知枢密院事; 李轼为右仆射。

    丁卯出御国淸寺留十三日。

    壬申以文公裕试右散骑常侍; 改崔 为国子监大司成; 崔允仪试礼部侍郞。

    乙亥虑囚。

    庚辰出御兴王寺乙酉还寿昌宫。

    夏四月丙申雨雹。

    五月癸亥幸王轮寺。

    甲子金遣完颜愼之来命王落起复。

    丁卯宴金使于大观殿。

    庚午大理卿完颜宗安礼部侍郞蔡松年来册王为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高丽国王。

    六月戊子王如奉恩寺。

    辛卯宴金使于大观殿。

    癸巳虑囚。

    辛丑王受菩萨戒于大观殿。

    金横宣使 散守道来戊申宴于大观殿。

    秋七月乙丑王上册于王太后。

    丙寅宴群臣。

    乙亥大赦赐文武官阶爵。

    是月良 令同正宋彦升杀其妻配有人岛; 检校少监杨秀英杀母弟配海际县。

    八月己丑以狱空设般若道场于典狱署五日。

    辛卯纳故奉御崔端女为妃。

    是月宋都纲郭英庄华黄世英陈诚林大有等三百三十人来。

    闰月丁卯谒显陵。

    庚午御史台伏合言事三日。

    癸酉以任元淑为中书侍郞同平章事仍令致仕; 任克忠为枢密院副使; 尹彦植守司空; 金永锡为修文殿学士; 李之茂为右谏议大夫。

    戊寅谒昌陵。

    壬午谒长陵。

    九月丙寅朔赐柳庭坚等及第。

    丁酉虑囚。

    冬十月丁卯亲* { }于*大庙赦。 初李深智之用与宋人张喆同谋深变名称东方昕通书宋*大师秦桧: 以为若以伐金为名假道高丽我为内应则高丽可图也。 之用以其书及柳公植家藏高丽地图附宋商彭寅以献桧。 至是宋都纲林大有得书及图来告囚喆深之用于狱鞠之皆伏。 深之用死狱中喆伏诛其妻皆配远岛。

    十一月乙酉朔遣宋公赞如金谢贺生辰。

    丁亥遣李之和谢落起复。

    戊子尊仁宗次妃金氏为王*太妃延寿宫主。

    己丑册弟暻为大宁侯; 晧为翼阳侯。

    庚寅册王妹上公主为承庆宫主; 二公主为德宁宫主。

    乙未遣许进升如金谢横宣。

    戊戌设八关会幸法王寺。

    己亥遣李轼金永夫如金谢册封。 廉直谅贺正。

    辛丑金遣高景山来贺生辰。

    癸卯遣殿中侍御史李公升如金进方物。

    丙午宴金使于大观殿。

    丁未遣金礼雄如金贺万寿节。

    以弟兴王寺法尊玄曦为拯世僧统。

    十二月丙辰宋商谭全陈宝等十四人来。

    壬戌王击球于北园。

    丁卯以李仁实权判吏部事高兆基权判兵部事。

    辛巳以任元 守太尉定安公; 金富轼守太保乐浪郡开国侯; 李仁实为中书侍郞同平章事判吏部事; 高兆基 知政事判兵部事; 金永宽 知政事判工部事; 尹彦 为政堂文学判刑部事; 崔惟淸为兵部尙书; 文公元为御史大夫知枢密院事判三司事; 庾弼为枢密院副使; 金永锡为吏部尙书; 李之茂为左谏议大夫; 崔允仪知御史台事。

    ○(己巳)三年春正月甲申朔放朝贺。

    壬辰设帝释道场于修文殿七日。

    丙申以方资寿为工部尙书神虎卫上将军。

    丁酉燃灯王如奉恩寺。

    癸卯上王太后玉册金宝曲宴于康安殿。

    戊申阅兵。

    己酉亲醮二十七位神于内殿。

    二月丁巳阅兵。

    甲子亲醮球庭。

    丁卯幸外帝释院。

    庚午选骁勇骑士十八人观击球于后庭。

    壬午王以仁宗忌辰如灵通寺行香。

    三月癸未朔日食。

    辛卯出御长源亭。

    乙未虑囚。

    丁酉御西楼观击球三日。

    夏四月甲寅还宫。

    辛酉以李仁实守司空门下侍郞平章事; 高兆基为中书侍郞平章事; 庾弼为秘书监; 金永锡为三司使; 崔 为工部尙书; 郑袭明为翰林学士。

    己巳雨雹。

    戊寅王妃王氏生元子。

    己卯祷雨于山川及诸神祠。

    辛巳百官贺生元子。

    五月甲申以元子生亲告于景灵殿。

    辛卯再雩。

    丁酉亲醮南斗于内殿。

    庚戌守司空左仆射尹彦植卒。

    六月壬子朔王如奉恩寺。

    乙丑王受菩萨戒于大观殿。

    戊辰醮三界神于宣庆殿以* {禳}蝗虫。

    庚午设般若道场于修文殿。

    秋七月壬辰宴宝文阁学士文公裕直阁高莹夫于淸 阁略君臣之礼。

    丙申又宴平章事高兆基等于淸 阁。

    丙午谏官伏合言事二日。

    宋都纲丘迪徐德荣等百五人来。

    八月庚戌宋都纲寥悌等六十四人来。

    丁巳林大有黄辜等七十一人来。

    己未出御长源亭。

    庚申宋都纲陈诚等八十七人来。

    壬申御西楼观击球。

    以李公升为右司谏知制诰; 柳公材为侍御史。

    癸酉引见平章事高兆基御史大夫文公元中书舍人王轼左承宣郑袭明置酒论国事遂御西楼观击球。

    九月壬午政堂文学尹彦 卒。

    癸未御西楼观击球。

    乙酉又观击球 马。

    丁亥引见知门下省事崔惟淸御史大夫文公元等六人置酒遂御西楼观击球。

    庚寅虑囚。

    癸巳御西楼观击球二日。

    丙申夜又御西楼观击球。

    庚子幸观德亭阅兵赐物有差。

    辛丑宴宰枢侍臣。

    壬寅阅兵。

    癸卯还寿昌宫。

    冬十月甲子设消 道场于大观殿六日。

    壬申设百座会于宣庆殿三日饭僧于球庭。

    十一月丁亥遣李之中如金谢贺生辰。

    己丑设八关会幸法王寺。

    辛卯遣洪源涤如金贺正。

    乙未金遣完颜多佑来贺生辰。

    遣持礼使金景元如金东京。

    辛丑遣许纯如金进方物。

    丁未遣韩靖贺万寿节。

    十二月戊午虑囚。

    己未以高兆基权判吏部事。

    甲子检校少府少监高元仁盗所守官绢百八匹。 罪当绞以犯在赦前杖脊配远岛。

    壬申以王 为门下侍中仍令致仕; 高兆基判尙书吏部事; 金永宽为中书侍郞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尙书兵部事; 崔惟淸 知政事判尙书刑部事; 李彦林为兵部尙书; 文公裕试刑部尙书; 金端为左散骑常侍。

    ○(庚午)四年春正月己卯朔放朝贺。

    壬辰燃灯王如奉恩寺。

    庚子密进使朴纯 如金不至而复。

    金平章政事完颜亮弑其主亶而自立改元天德。

    辛丑以池深守司空。

    九月丁丑幸南京。

    太白昼见经天二日。

    甲午至自南京赦。

    乙未虑囚。

    筑球场于北园。

    冬十月癸卯朔设仁王经道场于明仁殿以* {禳}天灾。

    丙午阅兵于东郊。

    庚午郞舍伏合言事三日。

    十一月丙子遣曹晋若如金谢宣谕。

    丙戌设八关会幸法王寺。

    丁亥遣庾禄公如金贺正。

    己丑金遣耶律罗松来贺生辰。

    壬辰遣韩缜如金进方物。

    乙未宴金使于大观殿。

    遣林景猷贺龙兴节。

    丙申御康安殿命内侍祗候以下击球。

    十二月己酉亲醮十一曜于内殿。

    辛亥以金永宽判吏部事; 高兆基判兵部事。

    乙卯虑囚。

    亲醮天曹于内殿。

    癸亥虑囚。

    戊辰以金永宽监修国史知西京留守事; 崔惟淸为中书侍郞平章事; 文公元 知政事; 庾弼知枢密院事; 崔 为兵部尙书; 崔子英为左散骑常侍同知枢密院事; 李彦林为工部尙书; 金子仪为右散骑常侍。

    壬申设除夜道场于大观殿。

    ○(辛未)五年春正月癸酉朔放朝贺。

    丙戌燃灯王如奉恩寺。

    丙申亲醮二十七位神于内殿。

    二月戊申门下侍中致仕金富轼卒。

    辛未王如灵通寺。

    三月戊寅以权正钧为兵部尙书; 高兆基为中军兵马判事兼西北面兵马判事。

    己丑幸妙通寺。

    壬辰虑囚。

    枢密院知奏事郑袭明卒。

    夏四月壬寅朔 知政事致仕陈淑卒辍朝三日。

    甲辰御明仁殿视朝。 谓谏臣曰: "自今欲每日视朝凡庭诤之事姑且除之。" 故谏臣无庭诤者。

    丙午雨雹。

    己酉王以沈香木命工刻成观音像置内殿仍饭僧。

    丙辰以崔惟淸判兵部事; 文公元判刑部事; 庾弼知门下省事; 崔 知枢密院事; 文公裕为礼部尙书; 金端为户部尙书; 安正修试刑部尙书。

    戊辰少府少监韩令臣尝为典解库判官以私 布潜换官布三十匹收职田放还田里。

    癸酉平章事致仕李仲卒辍朝三日。

    乙亥以旱祷雨于名山大川及诸神祠。

    设佛顶道场于修文殿七日。

    丙戌封第三妹为昌乐宫主; 第四*姝{妹}为永和宫主。

    丁亥封王妃王氏为兴德宫主。

    五月乙巳亲醮南斗于内殿。

    丁未左谏议王轼等上* 论郑 等罪。

    己酉亲醮太一于内殿。

    辛亥设消 道场于宣庆殿五日。

    丙辰召谏官于殿门慰谕之。 特引谏议王轼入便殿赐酒宴语从容。

    甲子台谏伏合言事。

    丁卯以金永宽守司徒判国子监事; 文公元为中书侍郞平章事判吏部事; 庾弼 知政事判兵部事; 金永锡为政堂文学; 崔子英知门下省事; 崔 判三司事; 崔允仪为御史大夫同知枢密院事; 任克忠为枢密院副使; 刘硕为枢密院知奏事; 梁元俊为左承宣; 文公裕为礼部尙书。

    六月庚午朔王如奉恩寺。

    壬申命宝文阁学士待制及翰林学士日会精义堂校册府元龟。

    丙子虑囚。

    壬午金横赐使少府少监萧忠来。

    甲申王受菩萨戒于修文殿。

    乙酉夜召入内侍李阳允史官李仁荣等十三人于奉元殿庭赐坐给纸笔王占韵令赋石榴花七言四韵诗限以烛刻李阳允等七人中格临轩赐酒。 翼日又赐酒果于翰林院仍赐丝绢有差。

    己丑宴金使于大观殿。

    癸巳虑囚。

    甲午王走笔赋祷雨诗宣示诸学士。

    丁酉以旱禁扇。

    秋七月庚子诏: "今年累月不雨禾谷不登内外人民将至饥困大可忧也。 涂有饿 而不知发岂为政之道乎。 都兵马使与宰枢其熟议救恤之方使吾赤子毋或饥饿。"

    辛丑以李轼为尙书左仆射 知政事寻卒。

    壬寅设龙王道场于贞州船上祷雨七日。

    甲辰诏: "文班四品以上武班三品以上设五百罗汉斋于普济寺祷雨。"

    乙巳醮七十二星于内殿。

    丙午宋都纲丘通等四十一人来。

    丁未雨。

    设消 道场于修文殿三日。

    丙辰以庾弼为宝文阁提举; 金存中为同提举。

    乙丑幸外帝释院。

    宋都纲丘迪等三十五人徐德英等六十七人来。

    八月壬申宋都纲陈诚等九十七人来。

    癸酉林大有等九十九人来。

    丙子谏官及侍御史金* 等伏合言事三日不报。

    癸未省宰皆乞罪不视事。 召文公元庾弼金永锡崔子英及谏官金子仪王轼朴*  {朴 }李元膺李阳伸尹鳞瞻台官崔允仪金* 闵悫韩靖慰谕视事皆不奉诏夜二鼓乃退。

    乙酉醮三界于内殿。

    丙戌省宰及台谏被召诣阙待命皆不报。 省宰及御史大夫先退。 王引骑士于后庭伐鼓击球。 正言李知深伏合力争二日。

    丁亥王游北园命骑士击球。

    庚寅召省宰谓曰: "已从台谏所奏矣然只黜郑 耳。"

    甲午以崔允淑为西北面兵马使; 刘邦支为东北面兵马使。

    九月乙巳醮三淸于内殿。

    丙午谒景灵殿。

    戊申虑囚。

    甲子幸妙通寺。

    冬十月戊辰御康安殿阅国马。

    壬申设百座会于宣庆殿饭僧球庭三日。

    乙酉亲* { }于*大庙。

    录囚。

    十一月己亥遣宋 如金谢贺生辰。

    癸卯遣赵端臣谢横赐。

    戊申遣吴日就贺正。

    庚戌设八关会幸法王寺。

    癸丑金遣萧子敏来贺生辰。

    遣徐淳如金进方物。

    戊午宴金使于大观殿。

    己未遣崔应淸贺龙兴节。

    十二月壬午虑囚。

    戊子以文公元守司空; 庾弼为中书侍郞平章事; 任克忠同知枢密院事; 王轼为御史大夫同知枢密院事; 李彦林为尙书右仆射; 金泽试刑部尙书; 安正修试工部尙书; 李之茂知御史台事。

    ○(壬申)六年春正月丁酉朔放朝贺。

    辛亥燃灯王如奉恩寺。

    癸丑御康安殿观彩棚伶官两部乐。 以前夕已经燃灯大会皆已彻去王 命复之。 乐观忘倦至日午乃罢。

    戊午幸神众院。

    二月庚午亲设斋于外帝释院。

    乙未王如灵通寺遂幸兴圣寺。

    三月丙申朔地震。

    庚子谏官伏阁言事三日不报。

    壬寅作佛事于明仁殿王行香。

    丙午放轻系。

    戊申醮于内殿。

    乙卯宴于赏春亭使伶官交奏杂 。

    壬戌诏曰: "旱魃为虐朕甚惧焉。 将博采忠言励精求理以召和气。" 于是台谏各上封事指陈时政得失。

    夏四月乙丑朔醮太一于内殿。

    丙寅地震。

    丁卯宴万寿亭至晓乃罢。

    壬申醮北斗于内殿。

    丁丑夜宴于赏春亭。

    己卯祷雨于山川及诸神祠。

    醮三界于内殿太一于福源宫。

    庚辰以文公元为西京留守使; 庾弼修国史; 金永锡崔子英检校司徒; 崔允仪为修文殿学士; 文公裕为刑部尙书; 金子仪为礼部尙书; 金泽为工部尙书。

    辛巳谏官伏合谏击球不听谏官遂留宿翰林院。 王赐酒慰谕乃曰: "所言至切何敢不从。" 翌日悉出群马命日官塞北门。

    丙戌祷雨于山川及诸神祠。

    庚寅赐金仪等及第。

    丙申夜宦者给事李钧自投东池死。 王痛惜泣下。

    五月壬寅御大观殿亲试赐刘羲等及第。

    甲辰移御安和寺。

    六月甲子朔王如奉恩寺。

    辛未放轻系。

    戊寅王受菩萨戒。

    己卯亲醮太一于内殿。

    庚辰飨饥馑疾疫人于开国寺。

    癸未幸妙通寺设摩利* {支}天道场。 是日还寿昌宫。 醮七十二星于明仁殿又醮天皇大帝太一及十六神以* {禳}疾疫。

    秋七月甲午朔祷雨于山川及诸神祠。

    醮三界于内殿。

    甲寅宋都纲许序等四十九人来。

    乙卯台谏伏合论谏乃黜内侍十四人茶房五人。

    丙辰宋都纲黄鹏等九十一人来。

    八月丙寅刑部奏重刑王与大臣审覆断之。

    己巳宋都纲寥悌等七十七人来。

    庚午醮三界于新阙。

    丁亥设消 道场于大观殿五日。

    九月壬辰朔设金刚经道场于大观殿。

    戊戌百官诣万宝殿贺太后坤宁节。

    庚子御东池选善射御者观射终*月{日}。

    辛丑放轻系。

    丙辰幸外帝释院设罗汉斋。

    冬十月癸亥幸妙通寺。

    十一月戊戌遣柳公材如金谢贺生辰。

    庚子遣朴彦枢贺正。

    甲辰设八关会幸法王寺。

    金遣完颜持正来贺生辰。

    遣李惇如金进方物。

    壬子宴金使于大观殿。

    乙卯遣闵悫如金贺龙兴节。

    十二月丙寅以庾弼为太子太师; 崔允仪为太傅。

    丁卯平章事致仕崔灌卒辍朝三日。

    辛未放轻囚。

    乙亥夜王观百戱于内殿。

    丙戌以文公元庾弼为门下侍郞同平章事; 金永锡为中书侍郞平章事; 崔子英 知政事; 崔 为枢密院使; 崔允仪知枢密院事; 任克忠为翰林学士; 金子仪为礼部尙书; 文公裕为兵部尙书; 金泽为刑部尙书; 吴仁广试工部尙书; 金贻永知都省事。

    世家卷第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