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注

汉书注 / 颜师古

人气:4已完成投票加入书架

最新章节:正文 漢書卷一百下 敘傳第七十下(2023-10-04 04:37)
  训诂书。120卷。唐代颜师古撰。采用集注体裁, 以东汉服虔、 应劭, 西晋晋灼、 臣瓒, 东晋蔡谟五家注为主,广泛辑录隋代以前23家注释,亦颇有颜氏个人见解。其主要特点,用汉儒注经之法注史籍, 继承郑玄注 《礼》、 笺 《诗》所采用的校文字、 明声音、 通训诂的 “朴学”手段, 来扫除 《汉书》 在语言文字上的障碍。 不增衍, 不发挥, 不作烦琐考证。  对前人旧注, 取其精华, 申其隐略, 纠其谬误, 补其未备。 《汉书》注凡标举 “某人曰”云云而下无按语者,是颜氏以旧注为是,无须更释之例;凡于 “某某曰”之下复出: 师古曰: “某说是”云云, 是申明旧注之例;师古曰: “某说非”云云,则为旧注所无、 作者新补之例。 条例严密, 眉目清楚。 《汉书》注之文字解释,凡言 “古某字”者,为古今字;凡言 “读曰” 者, 为假借字; 凡 “破读” 字之音, 以反切表示之。 此外, 姓名、 地名等悉依 “名从主人” 之例标明音读; 汉时典章名物多援唐制以明之, 引 “今俗语”以释古言,均自有义例,读者可举一反三。《汉书注》保存的六朝以前音读, 是研究汉语音韵沿革的宝贵材料。 颜注为历代官定读本, 是魏晋至唐初 《汉书》注释的第一次汇总,在训诂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颜注的缺点, 是在有些地方望文生义、 增字作解。 对一部分古双声迭韵的联绵字、 同义复合词考察不清,往往字别为义, 就字形作解。 宋代以来陆续有人为颜注纠缪补缺,其中, 清人王先谦的 《汉书补注》, 近人杨树达的 《汉书窥管》,影响较大。通行版本为中华书局标点本。

推荐阅读:庆余年林徽因书信集彼得大帝克林威尔清史论丛州县初仕小补拿破伦林肯苏格拉底中日战辑选录

正文

漢書卷一上 高帝紀第一上
漢書卷一下 高帝紀第一下
漢書卷二 惠帝紀第二
漢書卷三 高后紀第三
漢書卷四 文帝紀第四
漢書卷五 景帝紀第五
漢書卷六 武帝紀第六
漢書卷七 昭帝紀第七
漢書卷八 宣帝紀第八
漢書卷九 元帝紀第九
漢書卷十 成帝紀第十
漢書卷十一 哀帝紀第十一
漢書卷十二 平帝紀第十二
漢書卷十三 異姓諸侯王表第一
漢書卷十四 諸侯王表第二
漢書卷十五上 王子侯表第三上
漢書卷十五下 王子侯表第三下
漢書卷十六 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
漢書卷十七 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第五
漢書卷十八 外戚恩澤侯表第六
漢書卷十九上 百官公卿表第七上
漢書卷十九下 百官公卿表第七下
漢書卷二十 古今人表第八
漢書卷二十一上 律曆志第一上
漢書卷二十一下 律曆志第一下
漢書卷二十二 禮樂志第二
漢書卷二十三 刑法志第三
漢書卷二十四上 食貨志第四上
漢書卷二十四下 食貨志第四下
漢書卷二十五上 郊祀志第五上
漢書卷二十五下 郊祀志第五下
漢書卷二十六 天文志第六
漢書卷二十七上 五行志第七上
漢書卷二十七中之上 五行志第七中之上
漢書卷二十七中之下 五行志第七中之下
漢書卷二十七下之上 五行志第七下之上
漢書卷二十七下之下 五行志第七下之下
漢書卷二十八上 地理志第八上
漢書卷二十八下 地理志第八下
漢書卷二十九 溝洫志第九
漢書卷三十 藝文志第十
漢書卷三十一 陳勝項籍傳第一
漢書卷三十二 張耳陳餘傳第二
漢書卷三十三 魏豹田儋韓〔王〕信傳第三
漢書卷三十四 韓彭英盧吳傳第四
漢書卷三十五 荊燕吳傳第五
漢書卷三十六 楚元王傳第六
漢書卷三十七 季布欒布田叔傳第七
漢書卷三十八 高五王傳第八
漢書卷三十九 蕭何曹參傳第九
漢書卷四十 張陳王周傳第十
漢書卷四十一 樊酈滕灌傅靳周傳第十一
漢書卷四十二 張周趙任申屠傳第十二
漢書卷四十三 酈陸朱劉叔孫傳第十三
漢書卷四十四 淮南衡山濟北王傳第十四
漢書卷四十五 蒯伍江息夫傳第十五
漢書卷四十六 萬石衛直周張傳第十六
漢書卷四十七 文三王傳第十七
漢書卷四十八 賈誼傳第十八
漢書卷四十九 爰盎晁錯傳第十九
漢書卷五十 張馮汲鄭傳第二十
漢書卷五十一 賈鄒枚路傳第二十一
漢書卷五十二 竇田灌韓傳第二十二
漢書卷五十三 景十三王傳第二十三
漢書卷五十四 李廣蘇建傳第二十四
漢書卷五十五 衛青霍去病傳第二十五
漢書卷五十六 董仲舒傳第二十六
漢書卷五十七上 司馬相如傳第二十七上
漢書卷五十七下 司馬相如傳第二十七下
漢書卷五十八 公孫弘卜式兒寬傳第二十八
漢書卷五十九 張湯傳第二十九
漢書卷六十 杜周傳第三十
漢書卷六十一 張騫李廣利傳第三十一
漢書卷六十二 司馬遷傳第三十二
漢書卷六十三 武五子傳第三十三
漢書卷六十四上 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第三十四上
漢書卷六十四下 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第三十四下
漢書卷六十五 東方朔傳第三十五
漢書卷六十六 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第三十六
漢書卷六十七 楊胡朱梅云傳第三十七
漢書卷六十八 霍光金日磾傳第三十八
漢書卷六十九 趙充國辛慶忌傳第三十九
漢書卷七十 傅常鄭甘陳段傳第四十
漢書卷七十一 雋疏于薛平彭傳第四十一
漢書卷七十二 王貢兩龔鮑傳第四十二
漢書卷七十三 韋賢傳第四十三
漢書卷七十四 魏相丙吉傳第四十四
漢書卷七十五 眭兩夏侯京翼李傳第四十五
漢書卷七十六 趙尹韓張兩王傳第四十六
漢書卷七十七 蓋諸葛劉鄭孫毌將何傳第四十七
漢書卷七十八 蕭望之傳第四十八
漢書卷七十九 馮奉世傳第四十九
漢書卷八十 宣元六王傳第五十
漢書卷八十一 匡張孔馬傳第五十一
漢書卷八十二 王商史丹傅喜傳第五十二
漢書卷八十三 薛宣朱博傳第五十三
漢書卷八十四 翟方進傳第五十四
漢書卷八十五 谷永杜鄴傳第五十五
漢書卷八十六 何武王嘉師丹傳第五十六
漢書卷八十七上 揚雄傳第五十七上
漢書卷八十七下 揚雄傳第五十七下
漢書卷八十八 儒林傳第五十八
漢書卷八十九 循吏傳第五十九
漢書卷九十 酷吏傳第六十
漢書卷九十一 貨殖傳第六十一
漢書卷九十二 游俠傳第六十二
漢書卷九十三 佞幸傳第六十三
漢書卷九十四上 匈奴傳第六十四上
漢書卷九十四下 匈奴傳第六十四下
漢書卷九十五 西南夷兩粵朝鮮傳第六十五
漢書卷九十六上 西域傳第六十六上
漢書卷九十六下 西域傳第六十六下
漢書卷九十七上 外戚傳第六十七上
漢書卷九十七下 外戚傳第六十七下
漢書卷九十八 元后傳第六十八
漢書卷九十九上 王莽傳第六十九上
漢書卷九十九中 王莽傳第六十九中
漢書卷九十九下 王莽傳第六十九下
漢書卷一百上 敘傳第七十上
漢書卷一百下 敘傳第七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