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

有严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无错小说网 www.wucuo.org,最快更新摩诃止观辅行助览最新章节!

    止观辅行传弘决助览卷第四

    丹丘沙门 有严 注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十二

    论矜持

    矜应作兢。诗曰。战战兢兢。

    事理俱障

    苦集障道灭。道是事。灭属理。余二准知。

    论事之人

    事。侧吏切。置也。或作剚。所以从刀者。以刃置肉中也。或作事者。非字正体。故云托跋。乃会意之字耳。儢。力莒切。心不欲为善之义。

    面墙

    尚书云。譬犹正面墙而立。

    药病俱转

    如悭用尸忍等五。名药转。若悭因尸忍等五而转者。名病转。又尸用檀忍等药病转。准说之。

    是转非对

    悭不转而续起破戒等五蔽。破戒不转而续起悭等。名是转非对。

    若超杂等

    如悭起已。复起愚痴名超。或起二三。前后不定名杂。

    若至五度名转名具。不得具名者。乃至具则兼俱

    搜要云。若转至四名转名兼。若转至五名转名具。不得具名者。由法转故。若具六。方乃名具。若转至五。不名具者。转则单转。具则同时。

    度别四句

    六度各四。谓对.兼.具.第一义。

    一病中转用藏教五

    如治悭用尸等五。并通.别.圆各六。成二十三。

    俱转名对

    药病俱转名对治。四教合论有一百三十八。

    及亦名转

    但药转亦一百三十八。

    或七或八

    通人从空出假或七。有愿智则或八也。藏人以祇为道种智或七。能起神通愿用或八也。更详。

    语业命三。实体但二

    此三为二者。正语属口。正业属身。正命离五邪。通属身口。故但二耳。未暇捡文。且作此注。

    及正方便

    已生恶方便断除。未生恶方便遮止。未生善方便修习。已生善方便增长。

    度品六句料简

    六度道品有事理相破.相修.相即。

    杀身成人

    人应作仁。论语云。君子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

    垛

    徒果切。

    通体别体

    檀等五度非精进不满。此通也。若别者。则以诵经为体。前文云。且寄诵经策勤其心。昼夜不亏乃得滑利。

    论。乍悬至或冷

    母饥则子在倒悬。母饱则子在石压。母饮汤则子热镬。母啜水则子在寒水。

    一一句下。皆云未得欲得。未获欲获。未证欲证。由此八故皆不成就。故名懈怠

    经云。何谓懈怠。比丘乞食不得。便作是念。我今日乞食不得。身体疲极。不能坐禅经行。不肯精勤。未得欲得。未获欲获。未证欲证。是为懈怠。意若精勤欲得等。是精进也。

    论。黮瘀

    黮。徒感切。黑貌。

    华首选择长者

    华首经中。长者有妻。名曰妙色。面貌端严。居士爱着烦恼炽盛。佛知居士贪垢情深。即化作一妇人。端正净洁。居士见之。我妻何缘来入此会。佛以神力。令此妇人粪汗其衣。使此居士不堪臭处。以手掩鼻。难陀问曰。何故掩鼻。答曰。是处臭秽。难陀云。汝贪其妻。如坐粪秽。居士即生厌心。后得法眼净。

    於下生苦乃至於下五盛苦

    下生。下老。下病。下死。下爱别离。下求不得。下怨憎会。下五盛阴。如是等苦亦应有乐。世尊。下生者所谓三恶趣。中生者。所谓人中。上生者。所谓天上。若复有人作如是问。若於下乐生於苦根。於中乐生无苦乐想。於上乐生於乐想。当云何答。世尊。若下苦中生乐想者。夫见有人当受千罚。初一下时。已生乐想。若不生者。云何说言於下苦中而生乐想。乃至三受三苦。

    以缾喻同

    同应作因。

    若下劣心。唯有於作则无无作

    论云。受戒时若轻浮心。体是无记。不发无作。

    不相行有十四种

    前文已笺。今文无想者。谓无想果。二定者。无想定。灭尽定。

    命相

    相应作根。

    择灭非得

    非得者。非择灭也。

    谚颜氏家训往往引之

    颜氏。即梁黄门侍郎之推也。彼家训云。陈梁之时。读书为官者少。谚云。上车不落即着作。体中何如即秘书也。

    若披在地

    披恐是死字耳。

    二缚

    子果。

    呦

    音幽。鹿鸣诗云。呦呦鹿鸣。食我涧萃。

    论。六百劫以小起之

    法华论中无文。不知大师所引。

    论黄龙汤

    屎汁。

    四谛因缘有无等

    相破者。无作因缘破生灭四谛。无作四谛破生灭因缘。相修可解。相即者。取开权之义。体同故即。

    论。广历一切法

    如妙玄大与妙文句中。方便与善权。光明空品中。空与非有非无之类。

    是故当教亦有相修相即

    常途六是偏圆对辨。今云。当教者。如藏人修道品有益。是道品破六度。修六度有益。是六度破道品。相破句也。若先修道品不入。次修六度即便破蔽。或修度不入。因蔽渐伏而修道品即便有益。相修句也。度品一法。体本相摄。相即句也。例记说。

    更对六作

    行中六度四教合论二十四。行中道品合论亦二十四。

    乃成度品各四十八

    行住坐卧语默等。一一皆尔。故各四十八。

    其杀千人

    其应作期。

    土作四释

    土应作上。

    乃至无着亦须料简

    三教无着异。

    名迦旃延子所说

    前记引大论。斥其所说处处失。

    但阙十一  既云此六已列在文。则但阙五耳。今画为图。使读文易晓。

    随何等通。指入何教

    通名慧性。若生灭慧指入藏教。乃至无作之慧指入圆教。

    大论十三。初以一施生三十七品。次以一施而为相因

    文在十一。文云。布施时生相似八正道。信布施果得正见。正见不乱得正思惟。清净说故得正语。净身得故得正业。不求报故得正命。懃心施故得正方便。念施不痴得正命。心住不散故得正定。如是等相似三十七品善心中生。复次。布施是三十二相因缘。所以者何。施时其心坚固。得足下安立相。布施时五事围绕。受者是眷属业因缘故。得足下轮相。乃至有求乞者。意欲与时。柔软字语必与不虚。故得广长舌相.梵音声相。施时不瞋不着。等心视故。得青眼相.眼睫如牛玉相。

    相业

    相业是同。如此卷末引注。

    论棘援

    援者以棘外匝而援卫也。谢灵运有南园植援诗云。插槿当列墉。谓插木以代周墙。

    二十七贤圣

    学人十八。谓信法二行。信解见得。身证。家家。一种子。四向。初二三果。五那含。无学有九。谓退。护。思。住。达。不动。不退。慧解脱。俱解脱。

    孱

    锄山切。

    十中之一意

    下文云。十乘次位一意。

    用附文意

    附教文帖释论五重等文。使次第不广不略等。

    或开或合宜盈宜缩

    玄文云。渐顿二法。三道四果不合。今则合。若小不闻大。大一向是顿。大不用小。小一向是渐。此乃缩也。若以大破小。是渐顿并陈。若带小明大。是渐顿相资。此乃盈也。

    论[璅-土+上]析

    [璅-土+上]。玉篇不出。或是荡字耳。左传云。王河荡析。更详之。

    义兼大小

    如观无量寿佛经是圆。而频婆娑罗先证阿那含之类。

    时节

    如金光明属方等部。而在般若前。

    因果

    如法华经说文殊昔劫为释尊九代祖。今日释尊为文殊师两处师资。孰前孰后。

    一义多名

    如中道理。华严名法界。方等名法性。乃至涅盘名佛师。

    多义一名

    如涅盘一名有百句解脱之义。如真俗二谛有七二谛之义。

    或离或合

    离者。如实相生二法三道四果。无量义也。又如圆觉经大陀罗尼中流出一切真如涅盘等。合者。又云此经唯显诸佛境界。亦摄渐修。又粗言及软语皆归第一义之类。

    言义相乖

    如阿含有中道之言。大乘有无常之说。皆相乖。

    一多违诤

    说一则违多。谈多则违一。

    破立不同

    如华严立二而破二。又云。此经不入二乘之手等。方等立四而破二三。般若立三而破通别等。

    亶

    音尾。

    法华徧破立

    施则徧立一切法权。开则徧破一切法实。

    横竖并沓

    且如十妙从因至果。后起用是竖也。又如境妙则有七科谛境。智则二十番不同。乃至利益妙十番各别。是横也。又境境从因至果摄无不徧。是并沓也。

    总别离合

    如总至一念。离为四谛。三谛。二谛。一谛。无谛。

    须附次第

    横竖之义。更宜引文作证。令人生信。

    将释般若持钵之名。终不可也

    未审本宗如何释耶。疏云。有二意。若佛意表者。持钵示受分段身。乞食求可化机。若观行表者。持钵即受法之器。乞食求涅盘味。洗足忘定慧之用。

    观心销经随经部

    若随法华观心销经。须取开权意。若随般若。须取三般若即空假中意。

    占察不须更加发愿。以其四悔皆是愿故

    经四悔之中皆有愿字。如云。愿我及一切众生。速得除灭无量劫来十恶四重等罪。愿十方一切成正觉者。常住在世。转正法轮。不入涅盘。愿我及一切众生。毕竟永舍嫉妬之心。三世一切剎土所有修学功德。皆悉随喜。愿我所修一切功德。资益一切诸众生等。同趣佛智至涅盘城。

    若如是等长悔之文。亦五悔义足。初如是下。即忏悔也

    两捡十住婆沙除业品第十。有五悔文甚详。亦生起前后次第不乱。即不见今文所指。未知记主指何处文耶。

    徒劳赞者

    或劳有音盲者。唱忏悔文。使悔罪人听之而心中改过。或赞字误。恐是忏字耳。更详。

    不见不得

    一切法空不可见。以不可见故无所得。

    发十大愿

    一孝顺父母师僧。二愿得好师。三愿得胜友同学。四愿教我大乘经律。五愿解十发趣。六愿解十长养。七愿解十金刚。八愿解十地。九愿如法修行。十愿坚持佛戒。

    无智远处

    论中不见文。今详无智远处是二义耳。论云。新发意菩萨先教取相随喜。后乃能行无相随喜。譬如鸟子羽翼未成。未能远飞。羽翼备则能远飞也。无智有相。远处无相。或可以无所得故至於寂灭。故云远处。

    婆沙四悔

    忏悔者偈云。十方无量佛。所知无不尽。我今悉於前。发露诸黑恶。三三合九种(身口意恶。现生后报。自作教他。见作随喜)。从三烦恼起(欲色无色界系助贪助嗔助痴之三)。今身若先身。是罪悉忏悔。於三恶道中。若应受业报。愿得今身偿。不入恶道受○劝请者偈云。十方一切佛。现在成道者。我请转法轮。安乐诸众生。十方一切佛。若欲舍寿命。我今头面礼。劝请令久住○随喜者偈云。所有布施福。持戒修禅行。从身口意生。未来今所有。习行三乘人。具足三乘者。一切凡夫福。皆随而欢喜○回向者偈云。我所有福德。一切皆和合。为诸众生故。正回向佛道。

    愿文在大涅盘

    偈云。愿诸众生等。悉发菩提心。系心常思念。十方一切佛。复愿诸众生。永破诸烦恼。了了见佛性。犹如文殊等。

    正行仪中注解

    三卷成文。永徽二年季夏制。今人未见。或有指方等忏者是。

    两处随喜文义大同。故今互引

    释论灭后五品。而引现在四信文来。以初品初信文义同故。搜要云。虽现未不同。二处义等。

    四念处中以此五品拟五停心

    随喜是慈停心。读诵是数息停心。说法是因缘停心。兼行六度是不净停心。正行六度是念佛停心。如备检和会。

    除於事相

    相应作障。搜要云。除於事障。以四品事理未融。至五品中事不妨理。故云除事。

    但以戒定二行

    引大经云。菩萨作是思惟。出家闲旷。犹若虚空。一切善法因之增长。在家逼迫。犹如牢狱。一切恶法因之而生。即求出家学无上道。受持禁戒如秉浮囊。具五支戒为道之根源。故以戒为停也。又云。菩萨虽信佛法常住之理。内解分明犹多觉观。更学定圣行停心也。先修数息。次不净观。乃至大小不净练熏修等。故以定为停心。

    论。为十信五品

    法华文句中。每一品开为二。以对於十。

    帆令

    帆。去声。如帆之使风。

    隐隐轰轰

    轰。呼庚切。隐轰并群车声。文选云。轰轰隐隐。

    若此时不出

    出则贼无如之何。不字似多。

    捍

    音汗。

    蝎

    胡葛切。尔雅云。蝎蛣。木中蠧虫。

    论。屠粉

    屠割粉饰。以喻违顺。

    在次位之初

    在四方次位之初。

    埤苍

    上音[日*卑]。字书云。魏张揖撰三卷文曰埤苍。谓埤於苍颉也。

    覆冠曰綖

    冠下更合有衣字。

    论。钉镊

    下女輙切。车綦也。以物匝其车令固。

    三聚

    南山诸经要集中引经。佛自释云。知三聚名如来。注云。善聚。恶聚。无记聚。

    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

    疏释云。若以来相而来则非善来也。圆人知四不可说。即不见相而能观中道。无缘大慈化法界众生同来寂光。是为不来相而来。问。来与见何殊。答。来是三智。见是五眼。圆教从初发心住。知四不可说。得一心三智。五眼将果望因。心心寂灭。自然流入妙觉大海。故言不来相而来。五眼转明。至果位时圆见法界。故云不见相而见。

    一切世间皆为似尘。识之所成色心之法

    论偈云。实无有外尘。似尘识生故。犹如翳眼人。见毛二月等。论释云。大乘中立义。外尘实无。若尔。云何见有外尘。为证此义。故言似尘识生。由识似尘现故。众生於无尘见尘。故以眼病於无物中见毛月为喻也。是故三界实无外尘。识转似尘。显三性同无性也。以一切法从唯识生。似色中尘等。故言似尘也。

    三无性等

    今依论释云。一依他性。谓心心所变现。众缘生故。如幻等事。非有似有。诳惑愚夫。一切皆名依他性。二遍计性。谓愚夫於此横执我法有无一异。如空华等。性相都无。一切皆名遍计性所执依他起故。三圆成性。上所妄执我法俱空。此空所显识真性。名圆成也。此三不离心等空故(已上正文)。昔贤有颂曰。白曰看绳绳是麻。夜里看绳绳是蛇。麻上生绳犹是妄。那堪绳上更生蛇。有人释此颂云。日里看绳绳是麻。日喻智火。麻喻圆成。夜里看绳绳是蛇。夜喻愚暗。蛇喻遍计。麻上生绳犹是妄。此依他也。那堪绳上更生蛇。此遍计也。言遍计者。谓周遍起计也。既妄计我。故受轮转。如於绳上妄起蛇怖。此喻圆成实性也。凡夫执我。正喻执绳为蛇。是知麻喻圆成。绳喻依他。蛇喻遍计。法苑中释云。起蛇觉时。遣於蛇觉。绳非蛇故。此喻依他起。所执觉者谓依他起。故是依绳起蛇觉。若见绳众分是麻。麻众分者遣於蛇觉。以麻非是绳故。此喻圆成遣依他觉也。此遣蛇觉与绳觉也。皆依他起故。以三性旨深。故释之耳。

    分於二色

    一分别色。二无分别色。

    通一切教理行位

    依教明理。依理起行。依行入位。教则破心微尘。理则三千性相。行则如来之行。摄一切行。位则前阿后茶。前后相摄。皆无出於心。

    帱帐

    上音俦。单帐曰帱。

    戈击

    上音亦。此乃戈射耳。恐误。应作戈。谓以戈击兵则冲突。通道之义也。

    论。脯柈

    上甫。下盘。

    现

    音逆。

    止观辅行传弘决第十三

    所起烦恼乃至四弘

    非发来之烦恼。乃至非发来之菩萨。

    三阴所摄

    烦恼业魔诸见上慢秽污阴摄。病患果报阴摄。禅定二乘菩萨善五阴摄。

    蟹类

    蟹八脚。前两俱首。大者曰螯。荀子曰。蟹六跪而二螯。注云。跪。足也。螯者。蟹首上如钺者是也。

    论。利钝之名通於见思

    十使本是见惑。今以十中五利属见。五钝属思。则八十八使中有五十二思。三十六见。非迷事思。

    超越三昧。从灭定起。入散心中

    少取法界次第释之。一超入三昧。二超出三昧。言超入者。从初禅起。超入非有想非无想处。言超出者。从灭受想起。入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还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非有想非无想处。广如彼文。

    以三止观结发心中说

    前文约十种发心中广四教论惑智界内外权实等法。中判思议不思议。后用渐次不定圆顿止观结。

    句数多少

    前对治中。若以度治蔽。此对治也。对治非宜。如用檀治悭不去。则转用余五度治之。余五度亦如是。则成三十六句。此多也。今治四分。各有转治粗具等。治则妙也。

    今对治中十二

    外贪以不净助。内贪以背舍助。内外贪以八胜处助。瞋痴亦各三助。第四明觉数息助。沉昏觉观息助。半沉半明觉随息助。

    即指亲想以之为净

    修不净观有二义。或於己起贪。或於他起贪。若於他起贪者。修不净观治他不去。宜於他起亲想。转修慈悲观以治之。又转修不净。

    未来四句

    外道本功本见未见。未见本劫本见。第三有四句者。一神及世间有边。二无边。三上下有边四方无边。四以捷疾智说。

    四药互转为十二句

    如治贪。转用息用慈用智等三。余治瞋。转用不净等三治之。三四成十二句。

    如上随自意中观贪欲等

    彼观贪欲中。历四运推捡。欲心起灭不可得者。空也。欲中具河沙佛法者。假也。尘劳之俦是如来种者。中也。

    师资之失

    如云。准河有行大乘空人无禁捉蛇。此人於善法作观。经久不入。放心向恶作观。薄生空解。后不达佛法意。纯将此法一向教他。令他造恶。放舍禁戒。罪积山狱。毒气深入。

    不住观察名不住不调

    搜要云。夫食果者。存核留种。果甘核苦。碎已俱失。背佛方便如失果。纵而不观如失核。

    第一第二句失

    住调伏是空。第一句也。住不调伏是假。第二句也。

    第三第四句失

    迷第四非调伏非不调伏之句。而行第三句亦调伏不调伏之义。空假相带。於义成失。

    论我修无相则非修无相

    则非下修无相一句。验是斥上句邪空之人。

    从第三第四句生

    知於双非。不碍双注。便住调伏不调伏。

    是故相违

    初心若断贪欲是住调伏。调伏是渐。既云非圆非渐。是住亦调伏亦不调伏。

    宇文邕

    毁废佛教。由於卫元嵩魔业。此乃灭佛法之妖害。

    随顺方便教意

    住调伏。

    及迷法者

    迷不住调伏之义。广行非法。谓之无碍。

    居是言

    是应作土。

    瞋他顺理

    我三业不清净。嫌他清净。故瞋。

    瞋他违理

    他三业不清净。我清净。故瞋。

    善恶业成各为一念

    光明空品疏引经示相。华严经云。十二因缘在一念心中。大集云。十二因缘一人一念悉皆具足。如眼见色。不了名无明。生爱恶名行。是中心意识色共识行名名色。六处生贪名六入。色与眼作对名触。领纳名受。於色缠绵名爱。想色相已名取。念色心起名有。心生名生。心灭名死。乃至意思法亦如是。一日一夜凡织几许十二因缘轮网以自缠回。

    法界次第释名义

    彼云。是十二法展转。能感果故名因。互相由藉而有谓之缘。因缘相续则生死往还无际。

    分位

    识名色六入。胎位也。触受等。出胎位。

    即是出入各作根本

    搜要云。须两根本者。若作两本者。应云不断烦恼。不入涅盘。不断烦恼不出涅盘。乃至非不断烦恼非不入涅盘。非不断烦恼非不出涅盘。今论但先列断。后方列出。

    柝体无学恐文误耳

    准记。五意断入是柝无学。不断入是体无学。

    文殊传旨问果疾竟

    经中文殊问曰。居士是疾。宁可忍不。疗治有捐。不至增乎。世尊殷懃致问无量。此问界疾也。

    拆小弹偏叹大褒圆

    折三藏小。叹三教大。弹三教偏。褒於圆教。具如笺难引文。

    三观拆伏已如前说

    前助览中亦引文已。

    纯陀请住。与文殊往复已开常宗

    经中纯陀云。我今欲令如来久住於世。不入涅盘等。文殊言。汝今不应发如是言。欲令如来常住於世。当观诸行性相。如是观行具足三昧。欲求正法。应如是学。纯陀问文殊言。如来最尊最胜。是天中天。寿命更促不满百年等。文殊因此广说如来常住不变易法。寿命无量等。

    诸弟子等说毗伽罗论

    毗伽罗论。河西云。是天竺字本。经中以论喻大乘也。记中连书。小大难晓。今引经中本文开说之。经云。我为诸弟子说於半字九部经已。次为演说毗伽罗论。所谓如来常存不变。

    三牛十四象乃至后后十十增较十住一节

    迦叶白佛言。世有病者。四大增损。互不调适。羸瘦乏极。是故不能随意坐起。卧着床蓐。如来四大无不和适。身力具足。亦无羸损。世尊。如十小牛力不如一大牛力。十大牛力不如一青牛力(三牛)。十青牛力不如一凡象力。十凡象力不如一野象力。十野象力不如一二牙象力。十二牙象力不如一四牙象力。十四牙象力不如雪山一白象力。十雪山白象力不如一香象力。十香象力不如一青象力。十青象力不如一黄象力。十黄象力不如一赤象力。十赤象力不如一白象力。十白象力不如一山象力。十山象力不如一优钵罗象力。十优钵罗象力不如一拘物头象力。十拘物头象力不如一分陀利象力(十四象)。十分陀利象力不如人中一力士力。十人中力士力不如一钵建提力。十钵建提力不如一八臂那罗延力。十那罗延力不如一十住菩萨一节之力。乃至云十住菩萨诸节骨蟠龙交结。是故其力最大。

    论。徙倚

    文选中注云。徙。移也。倚。立也。今文谓或行或立。时多懈怠。

    从鱼至贯名为尺泽。即大拇指后大横文前。名之为鱼大横。文后名之为贯。贯后三寸名为寸口  贯之一字及贯后三寸名为寸口者。未见所出。尺泽等今示图。

    尺后寸前名为关阳

    凡脉。一手中各有三部。谓上部寸口。中部关上。下部尺中。应云寸后尺前名为关阳。

    左肾为命门。右肾为命根

    黄帝难经曰。藏各有一耳。肾独有两者。何也。然肾非皆肾也。其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诸精神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知肾有一也。

    如顺捡叶

    难经作如循揄叶。又据徐氏撰黄帝脉经云○春肝木王其脉。弦细而长者。其脉平也。脉乃绰绰如弦。反得微涩而短者。肺之乘肝。金之刻木。为贼邪大逆。十死不治○夏心火王其脉。浮大而散。是平脉也。反得沉濡而短者。是肾乘心。水刻火。为贼邪大逆。十死不治○中宫土脾脉王大。阿阿而缓者。是平脉也。反得弦细而长者。是肝之乘脾。木来刻土。为贼邪大逆。十死不治○秋肺金王其脉。微浮而短濇是平脉也。其状浮而轻。如微风吹鸟背之毛也。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乘肺。火刻金。为贼邪大逆。十死不治○冬肾水王其脉。沉濡而滑或牢而实。滴滴如屋漏石上者。是平脉也。反得大而缓者。是脾乘肾。土之刻水。为贼邪。十死不治。

    脾脉来时。何何如綖曰平

    何何字误。应作阿阿。王叔和脉诀云。阿阿。缓若春扬柳。此是脾家居四季。

    论[病-丙+习]

    思习切。小痛也。

    击攊

    律音指归云。以手於人腋下捵弄。令人惧痒而笑。

    师子[豸*童]

    [豸*童]误。应作[泳-永+董]。即乳汁也。

    譬如酿酒滓浊为粪

    酿酒是喻。滓浊下八字是法。糟喻粪。酒喻尿。

    论。若发重触而数出入

    入息顺地而重。若出入相违故病。

    其帝太暤

    音浩。此则伏牺氏也。

    句茫

    上古喉切。太暤之子。

    炎帝

    神农氏。

    祝融

    乃重黎也。佐帝誉有功。光融天下。帝誉命曰祝融。祝融明也。

    少暤

    金天氏。黄帝之子。

    蓐收

    少暤之子。

    颛顼

    高阳氏。

    玄冥

    少暤之二子。曰修。曰熙。

    黄帝

    轩辕氏。

    后土

    颛顼之子曰黎。为土官也。上[土*页]五帝五臣。并着德立功於尧之前。今之有天下者祀以为神。

    论腭

    五各切。应作腭。谓土腭。

    应作症

    论元作征。

    不得冲突於一上坐

    上是掌反。俗谓坐一上是也。息若粗。是冲突也。

    鼻中补

    鼻中清凉安和是补。

    息有四

    声。气。喘。三伴也。非三是主。

    布置骨解

    解应作节。

    笼笼

    应作胧。谓朦胧。

    惊掷

    惊跃之义。掷未详。

    壁[书-曰+皿]蛇影

    晋书乐彦辅有亲客。久不来。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且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辅曰。于时河南厅壁上有角弓。弓边漆[书-曰+皿]作蛇。彦辅意杯中蛇即角弓影也。复置酒於前处。谓客曰。酒中复有见不。客曰。所见如初。彦辅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沉痾顿愈。

    药草

    药与樵同。

    治哕

    於月切。气逆也。

    暴汝

    蒲木切。谓暴露也。以犬牙埋於阳地已。咒云。不瘥当暴露汝。

    匠伯辍釿於郢人

    釿当作斤。介斧也。郢人多巧。

    和者必寡

    宋玉对楚王曰。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数十人而已。引商刻羽杂以流征。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是以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论。得汗为度

    专精其志。如患者得汗。明病愈。

    琴[弓*互]

    [弓*互]应作弦。

    勿[口*豸*句]说

    [口*豸*句]应作[言*暴]。谓噪[言*暴]也。

    众障峰起

    障高如众峰之起。或只是锋字耳。如刀锋起。文选云。是非锋起。

    榜治

    步行切。汉书郭舍人谓汉帝曰。臣愿令东方朔覆射。朔中之。臣榜百。颜师古注云。榜。击也。

    亦遮

    遮应作邀。

    要君者无上

    要音邀。无上者。谓不尊於上也。左传僖二十八年冬。晋文公召天子会于温。使诸侯朝之。仲尼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训。书曰。天王狩干河阳。此晋侯之谲也。

    俱舍云。能作及俱有

    前第二卷已引俱舍疏释毕。记主既云习佛法不可全迷。请更检前注。

    十一徧使名为徧因

    苦下五见及疑。无明集下邪见。见取。无明。疑。无明即痴也。故有十一耳。

    论衣裳蓝缕

    应作褴褛。

    缚切

    谓紧切。

    间构

    间。去声。谓斗构使离间。

    渐染

    渐音尖。浸渍之义。

    十法往验

    在下文。

    觇

    丑廉切。

    未舍失来任运恒有

    律中舍戒者。用口传心。弃本受体。应具仪对首云。我比丘某甲。舍三宝戒律。和尚阇梨学事。一说。其体即无。失戒者。发邪见。失带佩男女二根。失法灭失。若未舍未失已前。戒体常在。此乃善无作也。言恶无作者。如畜杀具等。虽未杀畜。恶罪常在。亦相续常有。

    作俱无作

    成论云。作时具作无作者。此是作俱无作。并是戒因。至第三羯磨竟。其业满足。是二戒俱圆。故云作俱无作。不妨形俱无作。仍后生也。又多论云。如作善恶二业。与作方便齐生。

    后时违教

    破戒。

    及违本要

    要。平声。谓要其尽形。

    禅门

    禅波罗蜜中。

    游逻

    逻。去声。巡也。

    掌山泽之官

    今之虞部郎是也。

    法门佛

    八万四千陀罗尼为发。第一义谛为髻。种智为头。慈悲为眼。无漏为鼻。四辨为口。四十不共法为齿。二智为手。如来藏为腹。三三昧为腰。

    若本缘理。不能治恶

    详此二似如义势未足。若加一句云。须应报俱观。方义显也。故搜要云。法门之言。义兼色报。

    不名菩萨。皆名魔事

    总结上文。谓若说恶魔化作佛等像坏六度者。不名菩萨。

    余四通者如前通释

    如菩提。法。智。魔。通二乘及菩萨。

    与界内四名同者

    即一五六并二三四并。合为界内四魔。

    [怡-台+追]愓

    [怡-台+追]。篇韵不出。昔人皆作堆。音愓。音逖。小止观中作推剔。

    啾暩

    千结切。

    金薄薄之

    下薄恐应作传字。如傅粉。

    种种非时浆

    过午乃非时也。佛听饮浆。谓甘蔗浆。蒲萄浆等。

    伏翼

    编蝙。

    貉

    下各切。正应作貈。似孤。善睡兽也。

    狯[狂-王+吏]

    音决使。搜要云。今江东呼貔为狯[狂-王+吏]。貔。音毗。猛兽也。虎狗之属。

    雌者曰[豸*(止/(止*止))]

    搜要云。乃步切。

    貙

    音枢。虎之大者。

    [豸*契]貐

    上乌八切。下音羽。尔雅云。[豸*契]。貐类。貙。虎爪。食人。迅走。

    止观辅行传弘决第十四

    初地乃至十住

    魔不能说圆。言初地等者。乃指别地圆住。余文只云说别地前。

    论狡掷

    掷恐是猾字耳。

    通教见位同三藏伏

    见本断位。未详。或写误。

    论。前四分观

    多贪不净观乃至慈心观。

    文殊问经三十六垢

    经有两卷。上卷只明三十六使是欲界苦下十使。集灭各七。道下二使。加四思惟为三十六使。经无垢名。恐是此耳。垢使义同。故得引用。

    九禅中通有事理。但约自行化他而分大小

    理者。如云菩萨闻思前行。世间出世间善。一心安位。或止或观。离一切妄想。身心止息。第一寂灭(云云)。事者如利益众生。禅中菩萨依布施众生。所作以义饶益。皆与同事。为除众苦。所应说知恩报恩。护诸恐怖离诸忧苦等(云云)。九禅并是菩萨不共之禅。二乘尚不闻其名。今以自行为小。化他为大。

    通八地前亦复如是

    若八地后下根受接入中者。此乃无缘慈耳。

    论。自行十二门化他。赞法赞者

    十二门禅。或自行。或劝人修也。赞法者。赞支林功德法也。赞者者。赞十二门。赞禅者也。

    五轮禅后方始验於善恶相性

    又云。今明因止证五轮。一地轮。因止出生初禅功德。如地生万物。二水轮。於地轮中若证水轮三昧。即发诸禅功德。三风轮。三昧即相似无漏。解发即入十信。四金沙轮。是菩萨即入三贤十圣位中。破尘沙烦恼。五金刚轮。三昧断一切结使。菩萨心中破无明细惑。言验善恶根性者。五轮之后。文云验善恶根性有四。一善法章门。二善根发相。三虚实。四拣简。

    及以性等

    外道世性。

    九双

    前文中次第不次第。杂不杂。乃至更不更等。

    故全不列

    九双中全不列作意。

    修发相对合为一十六句

    前第七记中已笺。

    今止观文则无事修理发事发十二句。但有非事非理修事发四句

    事修理发。事修事发。事修双亦发。事修双非发。理修亦四句。双亦修亦四句。今止观中无此十二句也。但有非事非理修事发。乃至非事非理修非事非理发。

    论[明/心]然明净

    [明/心]字无出。只恐是匆字耳。

    [怡-台+龙]悷

    上力董切。下音厉。多恶也。

    有人具久

    欲久未到久。

    节节邪正如修证中

    如根本禅中有八触。触中邪相有十双。一触体。二定乱。三空有。四明暗。五忧喜。六苦乐。七善恶。八愚智。九缚脱。十强软。正相者。一触相如法。二定相。三空相。四明相。五喜相。六乐相。七善相。八智相。九解脱。十心调。十皆如法。一禅既尔。诸禅亦然。

    欲界净色在诸根上

    胜义根在浮尘根上。

    料乱

    料应作缭。

    热[榷-木+月]

    黑各切。肉羹也。

    鲭

    音征。煮鱼肉也。亦作[月*正]。

    相承释四欲界

    四应作云。

    落漠

    无分齐冥昧义。

    实体唯十。初一二三禅同一乐故。不应别说

    一二三同一乐支。则不应开为十八与十一。

    一修方便。二证中间证相。六初禅发相

    释云。行者於未到地中证十六种成就。即初禅发相。十六者。谓动。痒。凉。暖。轻。重。涩。滑。又掉。猗。冷。热。浮。沉。坚。软。

    二支义

    支离为义。如因树根根茎则有支条。

    三因果体用

    因果者。内外方便及未到地为因。感得初禅为果。又五支为因。第六默然定体为果。体用者。还以默然心为定体。从默然触至初发起。五支为用。从体起用。用则在后。又默然果起五支之法。此就默然为体。五支为用。

    四明浅深

    佛弟子修诸禅时。有下中上。离此三品。故有九品。若细而论。应有无量品。

    五进退

    证初禅时。有四种人。根性不同。谓退。住。进。达分。若退分者。若人得初禅时。或有因缘。或无因缘而便退失。住分者。不退失。进分者。或不加功。任运自进。或勤修乃进。达分者。有人得初禅时。即发无漏。达到涅盘。

    六功德

    得离淫火则获清凉。得离过善。心正行二善。二禅三禅四禅证相。皆有此六义。

    禅门明触有一十六。四大各四。地大重沉坚涩。水大凉软滑冷。火大暖热猗痒

    释云。如热是火。体兼水故有暖。兼风故痒。兼地故猗。余三各兼。类此。

    风大动调轻浮者四大

    者应作问。

    次以三禅对中十界五阴名

    应云以三禅对四禅。文脱四禅两字。又多中十界五阴名六字。

    为对五欲名为五支。若对善法名为五法

    修证中释云。若对不善法。即破五欲五盖。若对善法。即对行五法。故释论云。离五盖。行五法。具五支。

    初禅八触四大。体用各别

    轻暖冷重是体。动痒涩滑是用。

    论。经论出之或前或后

    如成论明五支次第者。舍念智受乐一心。阿毗昙明次第者。慧念乐舍一念。大集次第者。念舍慧安定。璎珞经中次第者。乐护念智一心。释论次第。文则不定。

    论云。缘少许识。若尔即是无所有处。亦是不用处

    禅门中问云。有人言修无所有。取少识缘之入定。此事云何。答。不然。应舍一切。但念无所法。故名无所有处。而言少识者。但意根对无所有法尘。生於少识。非是缘少识也。入定名少处也。

    肪

    普防切。脂也。

    三事通修

    身。息。心。

    大论。如旋师旋师弟子。知绳长短

    旋。论中作旋。论云。譬如旋师。若旋师弟子。绳长知长。绳短知短(云云)。旋者。圆辘轳也。辘轳运转须以绳。

    黄淡癊

    淡应作痰。

    [狦-(狂-王)+月]

    先安切。脂肪也。

    有八复次。皆自结喻。除一阐提

    菩萨品云。譬如良医善解八术。所谓吐。下。涂身。灌鼻。若熏。若服。若丸。若散。而贫穷人不肯服之。经中喻意药除诸病。如大涅盘能除无量烦恼。犯四重禁五无间罪者。悉令发心。除一阐提。经有八复次。即八法。喻意大同。

    胜处一切处。合在背舍中明之

    胜处中内有色相外观色少。内无色相外观色多。并一切处青黄赤白地水火风等。同合在八背舍中内有色相外观色并内无色相外观色中明之。

    阿罗汉退

    约六罗汉说有退不退。一退法。最是钝根。才遇少缘便退学位。二思法。於所得果恐有所失。恒思自害。三护法。於所得果恒自守护。既得之又患失之。四安住法。於所得法能自安住。五堪达法。谓堪能修练根达不动。六不动法。最为利根。不为烦恼所动。更无有退。前之五种是钝根者。随信行性。名时解脱。要得好衣。好食。好卧具。好房舍。好同学。好说法人。於此六中但随得一方得解脱。若第六不动法人。从前随法行。见至性生。名不时解脱也。又此六种有退不退及果退与性。且第一退法者唯有果退。无性退。第六不动法。性果俱不退。中间四类有退不退。若果退者。退归学位。若性退者。但退种性不失无学。若至学位中。本是思种性。今至无学。从思上练成。护.住.堪达。此三容有。是一道所成故。若思种性。即定不退。以是二道所成。故论云。四从种性退。五从果非先。言非先者。非学位中根性也。又四句分别。一退果不退性。第一退法者是也。二退性不退果。即从思法上练成者。但退此练成种性耳。三性果俱退。谓退法上练成种性。四俱不退。谓二道所成种性及不动种性。已上为约第四果说也。若通约四果论者。三宗不同。有部中说。初果不许有退。以断迷理惑。定无漏故。从三果断事惑。证得事相浮伪。故许有退。二大众部说。前三果皆许有退。以断惑未尽故。唯第四果不退。断惑尽故。三经部说。初后果不许有退。定是无漏道证故。中间二果容许有退。若无漏道证不许有退。若有漏道证即许有退。问。经部若不许第四果有退者。何故教中说有退果等六。答。但约现法乐住说有退不退。谓退此静虑名退法。思此静虑名护法等。故通明退不退等。今记中云。并依世道用欣厌断者。即彼文云。有漏道乃世禅六行观。

    作初果人所作事

    非妇不淫。垦地不天。

    黮

    徒感切。又他感切。黑貌。

    [泳-永+柴]

    时介切。

    黵

    丁感切。大污垢黑也。

    [(鼬-臼+((巢-果)/(ㄇ@人)))-由+皮][(大/目)*皮]

    上腊。下都恰反。

    拽

    音曳。

    大小别故

    下文云。就声闻法。谓言如此。於菩萨法。禅禅转变。何得无耶。

    大经十三迦叶难佛。如是思惟无有实利

    文在第十四。因佛说四无量心云。初住菩萨修大慈时。於一阐提心无差别。不见其过。故不生瞋。以是义故得名大慈。善男子。为诸众生除无利益。是名大慈。欲与众生无量利乐。是名大悲。於诸众生心生欢喜。是名大喜。无所拥护名为大舍。乃至云因世无量得出世无量。迦叶白佛言。世尊。除无利益与利乐者。实无所为。如是思惟即是虚观。无有实利。世尊。譬如比丘观不净时。见所着衣悉是皮想。而实非皮。所可食啖皆作虫想。而实非虫等。

    肉瓨

    瓨恐误。只是瓫字。

    第三背舍中却观前二

    二者谓内有色相外观色少。若好若丑。又内有色相外观色多。

    作前四也

    谓二背舍。二胜处。

    次於此后成余胜处

    净背舍后。成於余胜处中内无色相外观色少等。

    闻说不净观法。自谓已作所作。后往犍驮罗国见於女人

    经只有十卷。第十中云。以不净观折伏烦恼。令不得起。其男子谓言。已依所作不复精进。笈多言。善男子。汝当精进。勿作放逸。答。我已作所作。得阿罗汉已(云云)。今记中巳字应作已。谓已作所作者。乃增上慢之类。

    依正二报得胜知见。如别教四念处中说

    文云。依正俱丑。骨人所放八色为好。此两俱不净者而为好丑。此为胜处初禅摄。若内无色外观色若多少若好若丑胜知见二禅摄。虽无骨人而外有八色。胜知见者了此心。於色不为色缚。心能转色。故言胜知胜见。

    光势

    八色流光未成。

    怨亲各三中人一品

    於亲有三者。上品亲。与己法交者。中品亲。与财法交者。下品亲。与财交者。怨亦三品。上品怨。杀我父母者。中品怨。杀我兄弟者。下品怨。损我朋友者。处中不怨不亲自为一品。今修此观。普作拔苦与乐之心。还有三品。谓上中下。七度行三种慈。合三七二一番。如是行时。怨亲平等。上品亲为第一。中品亲为第二。下品亲为第三。处中境为第四。下品怨为第五。中品怨为第六。上品怨为第七。环坐一处。初起观时。上品亲次第行遍可智。第二以中品亲为头。行上品乐与中品亲。中下品乐与下品亲。下品乐与处中境。第三以上品乐与下品亲。中品乐与处中境。下品乐与下品怨。第四以上品乐与处中境。中品乐与下品怨。下品乐与中品怨。第五以上品乐与下品怨。中品乐与中品怨。下品乐与上品怨。第六上品乐与中品怨。中品乐与上品怨。前来上品亲但得上品乐。今转头将下品乐与上品亲。第七以上品乐与上品怨。中品乐回头与上品亲。下品乐与中品亲。如是七度行慈与乐。不拣怨亲。每人皆得上中下三品乐。此俱舍释文。小乘位中引。若禅门中亦明修法。谓初修时令上亲人得下乐。次修令上亲得中乐。中亲得下乐。次修令上亲得上乐。中亲得中乐。下亲得下乐。次修令中亲得上乐。下亲得中乐。中人得下乐。次修令下亲得上乐。中人得中乐。下怨得下乐。次修令中人得上乐。下怨得中乐。次修令下怨得中乐。中怨得下乐。次修令下怨得上乐。中怨得中乐。上怨得下乐。次修令中怨得上乐。上怨得中乐。次修令上怨得上乐。今记文似难晓。引文注之或烦。

    十二时等

    玄文云。无明是过去诸结时。行是过去诸行时。识是相续心及眷属时。

    即内宫中

    内音纳。

    若五阴爱生故然

    经中以然火为喻。经云。若有无常色乃至无常识。因爱故然。然者即受二十五有。若爱灭则二十五有果报不然。

    破染染品等

    论中问曰。经说贪欲瞋恚愚痴是世间根本。贪欲有种种名。初名爱。次名着。次名染。次名淫欲。次名贪欲。有如是等名字。此是结使。依止众生。众生名染者。贪欲名染法。有染法染者故则有贪欲。余二亦如是。有瞋则有瞋者。有痴则有痴者。以此三毒因缘起三业。三业因缘起三界。是故有一切法。答曰。经虽说有三毒名字。求实不可得。何以故。

    若离於染法  先自有染者  因是染欲者  应生於染法  若无有染者  云何当有染  若有苦无染  染者亦如是

    立因缘品及邪见品。申於三藏二乘观法。故立六因四缘用救小宗

    破十二因缘品问曰。汝以摩诃演说第一义道。我今欲闻说声闻法入第一义道。答曰。凡夫为无明所盲。故以身口意业为后身。起六趣诸行。随所起行者。有上中下识。入六趣。随行受身。以识着因缘成有名色集。名色集故有六入。有六入因缘故有六触。六触因缘故有三受。三受因缘故生渴爱。生渴爱因缘故有四取。取四取时以身口意业起罪福。令后三有相续。从有而有生。从生有老死。从老死有忧悲苦恼种种众患。但有大苦阴集。是故知凡夫无智起此生死诸行。根本智者所不起。但以如实见故则无明灭。无明灭故诸行亦灭。以因灭故果亦灭。如是修习观十二因缘生灭智故。是二事灭。是事灭故乃至老死忧悲大苦阴皆如实正灭。正灭者毕竟灭是十二因缘。生灭义如阿毗昙修妬路中广说。破邪见品。我於过去世为有为。无为。亦有亦无为。非有非无。即名常等诸见依过去世。我於未来世为作为。不作为。亦作亦不作为。非作非不作。是为边无边等诸邪见依未来世。如是等诸邪见。何因缘故名为邪见。是事今当说。然论中破因缘及破邪见两品之中。且无六因四缘之名。况复六因四缘本是小宗之义。今详之。以由外道计无因缘及与断常。若佛教谈六因四缘。是生死之本及破断常者。正抉小宗也。学者更详。

    多少皆尔

    语一界为少。说三教为多。并为十界中之一。

    转行有为六度

    搜要云。应云五度。但通说六耳。

    止观辅行传弘决第十五

    论五种涅盘

    五阴灭。

    第三卷。初地即是初住

    释偏圆中云。别教若破无明登初地时。即是圆家初住。非复别教初地。

    第四卷。以思议释不思议

    文云。思议境者。小乘亦说心生六道因果。大乘亦明心生一切法。谓十法界也。

    第五卷。不思议初明一心任运具於三千

    文云。一念具十法界为作意具。为任运具。答。法性自尔。非作所成。如一微尘具十方分。

    及下约十禅修观中。行人观法极至正助

    文中对治助开毕乃结云。行人观治极至於此。若不悟者是大钝根。大障罪。恐因罪障更造过失。故重下三种意耳。

    魔境后明阴入十乘度曲入别

    文云。通用一意为观者。行人根钝。先解通意。度曲入别。中论品品别意而俱会无生。通别互举。得意相成也。

    堕世

    四肢落谢故也。

    可不误哉

    诸部虽异。别圆无异。何必曰过。又以华严为顿顿。法华为渐顿。亦异计也。

    或见是诸佛境界

    诸佛境界可见。故四明谈寂光有相。

    若七生初果

    或断欲惑上上。或上中上下等。断未尽者。值无佛世。例名为小。

    不断恼

    脱烦字。

    自护止作

    止作者。律钞云。方便正念。护本所受。防禁身口。不造诸恶。目之曰止。止而无违。戒体光洁。顺本所受。称之曰持。恶既已离。事须修善。必以策勤三业。修习戒行。有善起护。名之为作。

    亏点

    应作玷。玉之瑕也。

    众法作行或当稍缓

    有众别两法。若对首者是别法。四僧行羯磨事是众法。稍缓者。或预十师受戒。或行结戒等事。虽是善行。恐乱禅观。故少缓。

    又止持中双持双犯事必须具

    持犯事细。亦难以明。今且明身口双持犯。身二持者。钞云。离杀盗等过名身止持。受食食等名身作持。口二持者。离口四过名止持。知净语等名作持。身口各二。犯者反上应知。又如淫戒。依教防禁即止持也。作蛇口等想。纵为境逼三时无乐。即作持也。违作即止犯。违止即作犯。此一既尔。余戒亦然。

    单持别犯作中无止。或当未具

    谓作持行中不具双持犯也。以由善事善法圣多制作。作则成持。止则成犯。岂有不作而成止持耶。所以作中无止。但单持犯耳。故曰或也。既有或字。此亦一往之义耳。若委辨者。作中亦有双持犯也。且如三衣。佛令备具。不敢违侮。名为止持。如教策修。顺行不犯。名为作持。违此二持便成两犯。此一既尔。余可准知。

    又止作中自行从制事必不废

    自护止作。必无所犯。

    为物从开或可未具

    为他作行犹未能也。

    事理不二

    白四单曰众别两行平等事。不妨理观。

    若性若讥

    夷罪名性。余篇名讥。

    住於俗谛名为不卒暴

    疏云。安於俗谛。忍众机缘。称适机宜。体忍违从。故心不惊。

    论以智慧有无明爱取故

    如经云。若有赞叹便生欢喜。若复诽谤便生憎嫉。

    如是相好从此功德生

    此言相业也。涅盘经云。菩萨修习三十二相业因缘者。若持戒不动。施心不移。安住实语。以是业缘得足下平如奁底相。若於父母和尚师长乃至畜生以如法财供养供给。以是因缘得足下千辐轮相。不杀不盗。於父母师长常生欢喜。得成三相。一手指纤长。二足跟长。三身方直。乃至不隐他德称扬其善。得白毫相等。报恩经言相因者。即是相业。

    相体

    前记云。别圆真因所证理体而为相体。

    非谓报身不思议海

    今念佛发禅。乃是五品人观境。且见应佛相耳。若报身相海。是十信人所见相也。

    所得神通不共二乘

    经云。二乘所作神通变化。一心作一。不得众多。菩萨不尔。於一心中则能具足现五趣身。又云。菩萨化身犹如三千大千世界。以此大身入一尘身。其心尔时亦不随小。二乘虽能化身令如三千大千世界。而不能以如此大身入微尘身等。

    经中广明修通之相

    经云。先取声相。所谓象声马声车声人声贝鼓箫笛歌笑等声而修习之。以修习故。能闻无量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狱音声。复转修习得异耳根。异於二乘天耳。乃至云菩萨能闻无量无边恒河沙等世界音声。记主云。虽非正亦欲略知。

    彼经本斥菩萨住禅

    维摩经云。贪着禅味是菩萨缚。以方便生是菩萨解。

    五行文末虽复重释第一功德

    如备检中。

    稍似未齐

    论引诸禅发无漏以例禅已见发。或禅见俱发。见已禅发则少。文中例已却释云。未到少六。九地发多。故记云未齐也。若云得无漏已。发禅例发。见已禅发者始可齐耳。

    细历四见

    总说只是计一。若细历者。或身与神异。亦一异。非一异。乃成四见也。

    相与分等

    相者谓神与相一。神与相异。亦一异。非一异。分者谓分与有分一。分与有分异。亦一异。非一异。

    三四两句

    三计一异。四计非一异者。亦各计四见。

    如何以母显子

    富兰那迦叶本是六师之名。付师云。迦叶母姓。富兰那母字。是以母显子。

    约於五众成十二耳

    更加五众。即是人人。即是五众方成二十。

    不以数缘为第四句

    三无为中只以虚空无为为第四句。必不用数缘也。数缘者。谓择灭无为也。非择灭中非数缘者。心缘五尘。若专缘色尘者。则但眼识起耳。余尘余识不起。

    楞伽宗於大乘文中处处破外破小

    楞伽正宗决。广辨六七八识而开为多门。谓二藏。二空。五法。三自性。二无我。四智。三身。三有性。三无性等。言处处者。指此也。言破外者。如云一切心性悉是无相。非坏事名无相也。若坏事名无相者。不异外道。若外道无相者。坏事作空。如抽叶拔柱。廓尔无处。乃是外道无相也。破小者。如云一人无我。谓阴入界。二法无我。谓真如法。此二无我者属二乘行等。又引经云。如来藏者是法界。是法身。是自性清净。不同外道所说之我。二乘之人迷於自性。不觉藏识。起於妄想等。

    觜参

    上音兹。

    角亢

    亢音刚。亢则喉也。故古之烈士有扼亢而死者。乃扼亢也。

    圆教三者。性谓观十界色

    文中性念处中三谛有双非共。念处中有双照。缘念处中言身受心法从义便也。亦互显也。

    九念处

    藏三因大异故三。通三因大同故一。别地前三登地一。圆教一共九念处。在此论末。

    保弱

    老云。柔弱生之徒。刚强者死之徒。

    论常无欲以观其妙

    老子语。

    庄云皇帝问道德

    庄子在宥篇云。皇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空同之上。故往问曰。吾闻子达於至道。敢问至道之精。吾佐五谷以养民。官阴阳。遂群生。广成子曰。所问者物之质。欲官者物之残。皇帝又问。治身柰何而可长久。广成子曰。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

    跨企

    [企-止+上]应作跂。老子云。跂者不立。跨者不进。解见备捡第三引疏注。

    守雌

    老云。知雄守雌。可以为天下溪。

    两为云

    两当作雨。庄子曰。云为雨乎。雨为云乎。为去声呼。注云。二者俱不能相为。各自尔也。

    孰降施是

    降。庄子天运篇作隆施。施。式氏切。与弛义同。意谓凡外物。或隆盛。或弛废。无人使然。皆自尔耳。

    庄子虽防小盗。不意大盗揭仁义而谋国

    记主斥诸侯如田子成杀君之类是也。老庄之教使人绝圣弃智归乎淳朴。果用圣智乃大盗也。贵难得之货。乃小盗也。外篇胠箧曰。世俗所谓智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昔者齐国邻邑相望。四境之内立宗庙社稷。治邑屋。州闾曷尝不法圣人哉。然而田子成一且杀齐君而盗其国。故绝圣弃智大盗乃止。谓去其所资则未禁而自止也。擿玉毁珠。小盗不起。谓贱其所宝。则不如形而自息也。庄子禄之以天下尚不顾。又何时禄国耶。恐学者误记主之意。故繁此注也。

    负建鼓而求亡子

    庄子曰。仁义先王之蘧庐。止可一宿而不可久处。又曰。孔子见老聃而语仁义。老聃曰。夫播糠眯目则天地四方易位。蚊虻[口*替]肤则通昔不寐。夫仁义[怡-台+(替-曰+贝)]然乃愤吾心。乱莫大焉。君子使天下无失其朴。又奚杰然。若负建鼓而求亡子者乎。郭象注云。揭仁义以趋道德之卿。其犹击鼓而求逃者。无由得也。

    数缘灭处尚自非真

    数缘者。释择灭无为也。灭八十一品惑数。此但能灭。故曰非真。

    证位非数

    由佛冥证不生之理。理亦非数故也。俱舍云。所言灭者。一择灭。二非择灭。论云。一切种冥灭者。是非择灭也。由世尊断一切种冥。证不生之法。名非择灭。所言证者。是不染污无知。胜缘关位得非择灭。故名为证。若择灭数量。如三界九地烦恼八十一品惑。证一择灭。是则证八十一品择灭也。并俱舍正文。

    此二尚非

    择灭非择灭之二。

    况复余一

    指虚空无为也。当知虚空亦破外道。执虚空为是。亦非矣。

    拌

    普庚切。恐应作烹。

    论。名啖人狗

    法华经云。有诸恶鬼。首如牛头。或食人肉。或复啖狗。着见之人拨无因果。拨出世因果。如食人肉。拨世间因果。如啖狗肉。

    见心乃饱

    经云。夜叉竞来争取食之。食之既饱。恶心转炽。既饱者。见心成就也。恶心炽者。见心增广也。

    啀喍嗥吠

    经譬发言论决是非之理如吠。

    [虚*ㄆ]

    经作揸。经中斗净揸掣。譬疑使犹豫二边。名疑未决。是非斗诤。意谓为是。名掣。复谓为非。名揸。

    九十六道三顺佛法

    常涂九十六中一是小乘。以大斥之。义同外道。今文云三。未详。或三字误。只是一字。

    虫字应作虫

    论中旧误作虫。故记指云。虫应作蛊。今记又写误作虫。

    翰珠

    论作干。非。

    薏苡子

    苡音以。即车前子。

    亦可治螝

    胡对切。此乃蚕蛹耳。应作蛔。音回。人腹中长虫也。

    雷者阴阳荡动

    庄子云。阴与阳错行。则天地大絯於是有雷。若以斗秤欺人震死者。非无神也。

    [豸*爪]獠

    今字从豸作者。玉篇不出。[豸*爪]应作狐。獠应作獠。力吊切。乃夷狄人也。[豸*巢]字非。

    矛槊

    矛。兵器。长二丈许。槊。本作槊。亦矛类。长一丈八尺。

    八不净物

    经云。比丘不应畜养奴婢牛羊非法之物。若有比丘畜养如是等不净之物。应当治之。某甲国王如法治之。驱令还俗。

    大经通明

    谓通明佛性也。善根人有。阐提人无。阐提人有。善根人无。二人俱有。有二人俱无。

    以不造新故能所故毕

    所。旧记作使。谓惑为能使。果为所使。今能使毕。

    负河图

    河洛出图。文曰。灵龟负书。丹甲青文。

    在耆丛出

    蓍。式之切。草名也。其草出蔡州。若地上有蓍草。必下有灵龟。

    摄龟

    音輙。腹甲能自张闲。好食蛇。

    十时总明三藏三乘方等通教

    上诸文中。言声闻与缘觉则通明两教。言菩萨则通示三教。至此思议境中明三藏。三藏三乘毕方别示通教二乘与菩萨。搜要云。总别随便。不可一准。

    更於二外别立疣赘

    他人二顿。文云。若渐顿者。初住已前四住先除。若顿顿者。初住已前圆伏五住。登住已去。圆破五住。荆溪斥云。初住已前四住先除。引证属圆处处皆尔。乃至登住圆破。即显住前五住全在。又云顿顿。如法华六根清净。不云先断见思之是顿顿。渐顿如仁王长别苦轮海。即是先除见思。又斥云。自言相违。法华无漏意根。仁王长别苦海。无漏与别但有因果之殊耳。

    白瑛

    瑛应作英。与下紫英同。

    合观蠲忿

    观应作欢。草名。服之去人瞋忿故名也。生西川益州山谷中。叶似皂荚。

    萱草忘忧

    萱音暄。即鹿葱也。服之者除人忧。此二句出嵇康养生论。与张华博物志其说同。

    重娄

    娄应作楼。

    故如三车

    如应作知。

    正证空见

    正应作引。

    止观辅行传弘决助览卷第四(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