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卷二五言乐府

蘅塘退士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无错小说网 www.wucuo.org,最快更新唐诗三百首最新章节!

    《塞下曲·其一》

    :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向沙场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注解】:

    1、幽、并:幽州和并州,今河北、山西和陕西一部分。

    2、游侠儿:指恃武勇、逞意气而轻视性命的人。

    3、矜:自鸣不凡。

    【韵译】:

    知了在枯秃的桑林鸣叫,

    八月的萧关道气爽秋高。

    出塞后再入塞气候变冷,

    关内关外尽是黄黄芦草。

    自古来河北山西的豪杰,

    都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

    莫学那自恃勇武游侠儿,

    自鸣不凡地把骏马夸耀。

    【评析】:

    这首乐府歌曲是写非战的。诗由征戍边塞庶几不回,而告诫少年莫夸武力,抒发非战之情。写边塞秋景,无限萧煞悲凉,写戍边征人,寄寓深切同情;劝世上少年、声声实在,句句真情。“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与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谓英雄所见,异曲同工,感人至深。

    =============================

    《塞下曲·其二》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注解】:

    1、黯黯:同“暗暗”;

    2、临洮:今甘肃岷县一带,是长城起点。

    3、咸:都。

    【韵译】:

    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

    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

    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

    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

    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评析】:

    这首乐府曲是以长城为背景,描绘战争的悲惨残酷。诗的前四句写塞外晚秋时节,平沙日落的荒凉景象;后四句写长城一带,历来是战场,白骨成丘,景象荒凉。全诗写得触目惊心,表达了非战思想。

    =============================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解】:

    1、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

    2、胡:这里指吐蕃。

    3、高楼:指住在高楼中的戍客之妻。

    【韵译】:

    皎洁的月亮从祁连山升起,

    轻轻漂浮在迷茫的云海里。

    长风掀起尘沙席卷几万里,

    玉门关早被风沙层层封闭。

    白登道那里汉军旌旗林立,

    青海湾却是胡人窥视之地。

    自古来这征战厮杀的场所,

    参战者从来不见有生还的。

    守卫边陲的征夫面对现实,

    哪个不愁眉苦脸思归故里?

    今夜高楼上思夫的妻子们,

    又该是当窗不眠叹息不已。

    【评析】:

    这首诗在内容上仍继承古乐府,但诗人笔力浑宏,又有很大的提高。

    诗的开头四句,主要写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从而表现出征人怀乡的情绪;中间四句,具体写到战争的景象,战场悲惨残酷;后四句写征人望边地而思念家乡,进而推想妻子月夜高楼叹息不止。这末了四句与诗人《春思》中的“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同一笔调。而“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又与王昌龄的“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同步。

    =============================

    《子夜秋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注解】:

    1、捣衣:将洗过的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木杵捣去碱质。这里指人们准备寒衣。

    2、玉关:即玉门关。

    3、虏:对敌方的蔑称。

    4、良人:丈夫。

    【韵译】:

    秋月皎洁长安城一片光明,

    家家户户传来捣衣的声音。

    砧声任凭秋风吹也吹不尽,

    声声总是牵系玉关的情人。

    什么时候才能把胡虏平定,

    丈夫就可以不再当兵远征。

    【评析】:

    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真挚情意;虽无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皆不脱边塞诗的风韵。

    =============================

    《长干行》

    :李白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预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注解】:

    1、床:这里指坐具。

    2、抱柱信:《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3、不道远:不会嫌远。

    4、长风沙:地名,在今安徽安庆市东的长江边上。地极湍险。

    【韵译】:

    记得我刘海初盖前额的时候,

    常常折一枝花朵在门前嬉戏。

    郎君总是跨着竹竿当马骑来,

    手持青梅绕着交椅争夺紧追。

    长期来我俩一起住在长干里,

    咱俩天真无邪相互从不猜疑。

    十四岁那年作了你结发妻子,

    成婚时羞得我不敢把脸抬起。

    自己低头面向昏暗的墙角落,

    任你千呼万唤我也不把头回。

    十五岁才高兴地笑开了双眉,

    誓与你白头偕老到化为尘灰。

    你常存尾生抱柱般坚守信约,

    我就怎么也不会登上望夫台。

    十六岁那年你离我出外远去,

    要经过瞿塘峡可怕的滟澦堆。

    五月水涨滟难辨担心触礁,

    猿猴在两岸山头嘶鸣更悲凄。

    门前那些你缓步离去的足印,

    日子久了一个个都长满青苔。

    苔藓长得太厚怎么也扫不了,

    秋风早到落叶纷纷把它覆盖。

    八月秋高粉黄蝴蝶多么轻狂,

    双双飞过西园在草丛中戏爱。

    此情此景怎不叫我伤心痛绝,

    终日忧愁太甚红颜自然早衰。

    迟早有一天你若离开了三巴,

    应该写封信报告我寄到家来。

    为了迎接你我不说路途遥远,

    哪怕赶到长风沙要走七百里!

    【评析】:

    这是一首写商妇的爱情和离别的诗。诗以商妇的自白,用缠绵婉转的笔调,抒写了她对远出经商丈夫的真挚的爱和深深的思念。

    诗的开头六句是回忆与丈夫孩提时“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情景,为读者塑了一对少年儿童天真无邪,活泼可爱的形象。“十四为君妇”四句,是细腻地刻划初婚的羞涩,重现了新婚的甜蜜醉人。“十五始展眉”四句,写婚后的热恋和恩爱,山盟海誓,如胶似漆。“十六君远行”四句,写遥思丈夫远行经商,并为之担心受怕,缠绵悱恻,深沉无限。“门前迟行迹”八句,写触景生情,忧思不断,颜容憔悴。最后四句,写寄语亲人,望其早归。把思念之情更推进一步。

    全诗形象完整明丽,活泼动人。感情细腻,缠绵婉转;语言坦白,音节和谐;格调清新隽永,是诗歌艺术上品。“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已成描摹幼男幼女天真无邪情谊的佳语。

    =============================

    《列女操》

    :孟郊

    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

    贞妇贵殉夫,舍生亦如此。

    波澜誓不起,妾心井中水。

    【注解】:

    1、梧桐:传说梧为雄树,桐为雌树,其实梧桐树是雌雄同株。

    2、殉:以死相从。

    【韵译】:

    雄梧雌桐枝叶覆盖相守终老,

    鸳鸯水鸟成双成对至死相随。

    贞洁的妇女贵在为丈夫殉节,

    为此舍生才称得上至善至美。

    对天发誓我心永远忠贞不渝,

    就象清净不起波澜的古井水!

    【评析】:

    这是一首颂扬贞妇烈女的诗。

    以梧桐偕老,鸳鸯双死,比喻贞妇殉夫。同时以古井水作比,称颂妇女的守节不嫁。此诗内容或以为有所寄托,借赞颂贞妇烈女,表达诗人坚守节操,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之品行。然而,就全诗看,从题目到内容的全部,都是为了明确的主题的。就诗论诗,不能节外生枝,因此,不能不说它是维护封建礼教道德的,是属于封建糟粕的,应予批判。

    =============================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解】: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韵译】: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

    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

    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评析】: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