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清装服饰与称谓

唐鲁孙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无错小说网 www.wucuo.org,最快更新大杂烩最新章节!

    过完春节,就听说台视从美国邀请丁强、李璇回台,制作一档子清代宫廷连续剧,笔者当时正准备出国旅游,真可惜错过这档子好戏了。

    泰国曼谷第三电视台每晚九点播放香港电视台制作的《大内英豪》,由姜大卫等主演,剧情叙述雍正跟乃舅隆科多密谋夺权正位的事。全剧内外景以及宫廷布置使用器物,在制作方面处处都表现出力求逼真,尤其辫发一项,从皇帝以迄差弁徭役,个个都把脑门剃得青而发亮,脑后辫子也梳得整齐干净,没有毛发鬅鬙的一大堆披散脑后。就这一点,足证香港从事影剧朋友们的敬业精神,比我们台湾认真高明多啦。

    “青年节”回到台湾,《金凤缘》虽然未窥全貌,但总算赶上一个尾声,抛开剧情、布景等不谈,关于服饰、称谓,有好几位研究清代仪礼的同学,跟我来打听,我只好把个人看见过的情形,写点出来供同学们参考,非敢自炫,存真而已。

    我们先谈妇女们的头饰。《电视综合周刊》上说:“再顶上一个人头高的‘旗帽’。”所谓旗帽,实际叫“两把头”,在咸丰年间,旗族妇女所梳两把头,都是用真头发梳的,年纪轻的少妇发长而密,两把头自然又高又大,老年妇女发疏而稀,两把头自然随年龄的增长而缩小,用真头发来梳自然费时费事。到了同治年间,有人研究出用黑缎子做两把头,按在一个铜丝编的座子上,只要在头顶挽个发髻,把两把头连座子扣在髻上,四周用平 厚绘宝相花纹的帽条一围,再用金钿珠钗插稳,正中戴上“门花”,两旁簪上“鬓花”。真正两把头最少要插上三朵花,不像现在京剧跟电视剧的旗装头,一朵门花就遮满整个头面上,尤其是电视剧里连脑后还玉箔叮当,累璧重珠,真难为演员怎么转得动呀!

    现在电视剧里,不知哪位高明之士为了美化两把头,愣在两把头四周锁上一道或双行亮眼银边,虽然增加了美观,可是于实际情形相去太远了。两把头上有一只长扁方,早先真头发的两把头非用整只长扁方挑着头发不可,翡翠琼华,金银玉嵌,的确盛饰增丽。自从改为缎子假头后,为了减轻头上负荷重量,扁方也就变成伸头露尾免去中段了。当时有一种特别行当,是专门给两把头换缎子、修座子的作坊,各旗门讲究服饰的年轻妇女,每人都有三几副两把头轮换着戴。

    至于两把头两边各挂一条红丝穗子,那也是有讲究,不是随便戴的。照规定已经许字人家的未婚少女,在家要练习梳上两把头、穿上花盆底,如何走路、请安、磕头各项仪礼,都是挂上一边穗子的。已婚新婚少妇逢有喜庆大典,要戴就是朱络波飘。可是一过四十岁中年妇女,就没有戴红穗子的了,尤其寡居半边人,更没有戴的了(旗门规矩严格,孀居妇女,就是少艾也不准涂红点朱)。《金凤缘》老福晋两把头挂红穗子,那就太离谱了,而且这种穗子是逢到大典穿上氅衣才戴,没有人日常家居整天戴着红穗子,做起事来多么不方便呀!

    两把头脑后应当是梳燕尾,原本是真头发梳的,后来两把头改为缎子的,燕尾也就改为假发了。燕尾另外梳好,用两根带子盘系在旗髻上,好在有帽条挡着,根本也就看不出来。燕尾的大小跟年龄成比例,年纪越轻燕尾越大,到了花甲老人根本不戴燕尾,头发往上一拢,也没有人认为失礼。《电视综合周刊》上曾有一张梅兰芳旗装照,从穿衣镜里,可以看到燕尾拖肩的倩影。现在电视剧里的旗装,头上顶着两把头,后脑勺梳着一个像京剧青衣的人头,非驴非马,看过了令人啼笑皆非。

    旗装妇女的头饰谈了不少,再来谈谈男人的打扮吧!台湾电视男星,无论老幼一律都是护发英雄,脑门正中故意留个发尖,两鬓越来越长,耳旁脑后真发无处掩藏,有如乱草一丛,甚至把前额额顶上的头发留出一拢,编成小辫子,跟正式大辫子合拢,发型之奇特,成了发型之奇观,古今所未有。真亏化装师怎么琢磨出来的,既然不肯剃头,只好尽可能戴帽子来遮掩了。

    《金凤缘》里舅太爷的那顶瓜皮小帽,似曾相识,可是一时想它不起,后来有人提醒我,那不是中正机场陈列的外销品吗?不过以帽子的高度来说,恐怕还是特别订制的呢!戏里总管、舅太爷、管事头上戴的便帽,都钉有一方玉石帽正,要知总管在王府里虽然权势不小,但究属执事人等,按例在府里当差之时,是绝对不准戴帽正的。清末太监崔玉贵,是慈禧跟前仅次于李莲英的红人,有一年夏天约了几位朋友到什刹海会贤堂吃冰碗消暑,一进门迎头碰见泽大爷从里面出来。泽公看见崔玉贵纱帽头儿上钉着一方瑕玺的帽花。泽公素来就厌恶崔玉贵矫揉奸猾,借着几分酒意,当面指斥崔狂谬僭越,当场要把崔送到内务府杖责,幸好有同去朋友打圆场,才不了了之。可见清代末季执贱役的不准戴帽花,理法还挺严明呢。

    谈到称呼各王府的如夫人,不管有几位都称“侧福晋”,《金凤缘》里有二福晋称谓,也是前之所无,而今有之。至于格格们管父亲叫“阿玛”管母亲叫“额娘”,没有叫爹娘的,证之《四郎探母》,铁镜公主对太后的称谓,就可思过半矣。

    我在旅泰期间,有几位新闻界朋友说:“台湾影剧观众有一种好话多说,事不关己少惹麻烦的心理,明知演清代戏发型与事实不合,顶多皱皱眉叹口气算了,反正是娱乐解闷,何必瞎操一份儿心呢(其实冤枉了观众,对于发型问题报章杂志迭有论列,可惜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可是积非成是,下一代的青年人,根本不知道清代服饰孰真孰假,影剧是写实的,跟京剧是写意的大有不同。盼望岛内影剧界文化界注意及此,则台湾电视台的宫廷剧方能呈现在东南亚各国侨胞之前。”

    回台后,看了《金凤缘》尾声,并且听宣传说请教了若干历史学者专家,结果依然故我,使人有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所以就个人实际曾见过情形写点出来,至于人家能否采纳,那就非所敢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