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辨

赵佶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无错小说网 www.wucuo.org,最快更新大观茶论译注最新章节!

    茶之范度不同[92],如人之有面首也[93]。膏稀者[94],其肤蹙以文[95];膏稠者,其理敛以实[96]。即日成者,其色则青紫;越宿制造者[97],其色则惨黑[98]。有肥凝如赤蜡者[99],末虽白[100],受汤则黄;有缜密如苍玉者[101],末虽灰,受汤愈白。有光华外暴而中暗者,有明白内备而表质者[102]。其首面之异同[103],难以概论。要之[104],色莹彻而不驳[105],质缜绎而不浮[106],举之则凝然[107],碾之则铿然[108],可验其为精品也[109]。有得于言意之表者[110],可以心解[111]。

    【注释】

    [92]范度:品类式样。

    [93]面首:容颜,面貌。

    [94]膏:经过研磨之后的茶膏,这里指经过蒸压研造之后的茶体本身。

    [95]其肤蹙(cù)以文:茶饼表面的肤理就很蹙绉。蹙,屈聚,收拢。

    [96]其理敛以实:茶饼表面的纹理收敛坚实。敛,收缩,聚焦。实,充实,坚实。

    [97]越宿:经过一夜。

    [98]惨黑:浅黑。惨,指浅色。

    [99]肥凝:厚重凝结。肥,厚重。凝,凝结。

    [100]末:点试时将茶饼碾磨成茶末。

    [101]缜密:细致,周密。《礼记·聘义》:“缜密以栗,知也。”郑玄注:“缜,致也。”缜,细致。

    [102]表质:外表质朴。

    [103]首面:外表,表面。宋苏轼《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宋黄儒《品茶要录·渍膏》:“﹝茶饼﹞膏尽则有如干竹叶之色,唯饰首面者,故榨不欲干,以利易售。”

    [104]要之:犹总之。《史记·张仪列传》:“要之,此两人真倾危之士哉!”

    [105]莹彻:莹洁透明。驳:色彩错杂,混杂不精纯。

    [106]质:禀性,质地。缜绎:细致严密而连续不断。浮:轻浮,空虚。

    法门寺鎏金银茶碾

    [107]凝然:安然,形容举止安详或静止不动。

    [108]铿然:声音响亮貌,坚实貌。

    [109]验:验证,验实。

    [110]言意之表:言语和意旨的表述。

    [111]心解:心中领会。汉郑玄注《礼记·学记》:“学不心解,则忘之易。”

    【译文】

    茶的品类式样不同,就像人的容颜面貌一样。经过蒸压研造之后的茶体本身稀薄的,茶饼表面的肤理就很蹙绉;茶体本身浓厚的,茶饼表面的纹理就收敛坚实。当天制成的茶,茶饼颜色青紫;经过一夜制成的茶,茶饼颜色浅黑。有的茶饼厚重凝结像赤蜡,碾成的茶末颜色虽白,点汤之后则成黄色;有的茶饼细致密实像苍玉,碾成的茶末颜色虽灰,点汤之后却愈发呈白色。有的茶饼表面光彩而内在灰暗,也有茶饼内里实在净洁而外表质朴。茶饼表面的异同,难以一概而论。总之,色泽莹洁透明精纯而不混杂的,质地细致严密连续不断而不轻浮空虚的,拿起来感觉密实,碾磨时声音响亮坚实,这些都可以表明是茶之精品。茶叶的鉴别,有的可以通过言语和意旨表述,有的可以心中领会。

    比又有贪利之民[112],购求外焙已采之芽[113],假以制造[114],研碎已成之饼,易以范模[115],虽名氏、采制似之[116],其肤理色泽[117],何所逃于鉴赏哉[118]。

    【注释】

    [112]比:近日,近来。

    [113]外焙:远离北苑、壑源官焙茶园之外民间设置的茶焙茶园。

    [114]假:伪托,假冒。

    [115]易:替代。范模:制茶饼的模子。

    [116]名氏:姓名,这里指茶品名。采:神色,容态。制:样式。

    [117]肤:外表。理:物质组织的纹路。色泽:颜色和光泽。

    [118]何所:何处。逃:逃避,躲避。鉴赏:识别,辨识,鉴定欣赏。

    大龙茶棬模

    【译文】

    最近有贪求利益的人,收购外焙已经采下的茶芽,通过制造仿冒,将已经制成的外焙茶饼重新研碎,用与正焙相同的茶模重新压饼制造,制成的茶饼虽然品名、样式与正焙的茶饼相似了,但它们表面的组织纹路和颜色光泽,又哪里能逃得过鉴定和识别呢?

    【点评】

    制造各项之后,作者论及成品茶的鉴别,而在论述点茶主要用具及点茶程式之后,更是结合点试之后的茶汤效果,一一辨别各种滋味、香气、色泽与茶叶原料、制作得失以及整体制造过程每一道工序能否相继及时完成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授人以渔式的教人从关键之处鉴别、明白茶叶的各项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