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焙

赵佶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无错小说网 www.wucuo.org,最快更新大观茶论译注最新章节!

    世称外焙之茶,脔小而色驳[246],体好而味澹,方之正焙[247],昭然可别。近之好事者箧笥之中,往往半之蓄外焙之品。盖外焙之家,久而益工制造之妙,咸取则于壑源[248],效像规模[249],摹外为正[250]。殊不知,其脔虽等而蔑风骨,色泽虽润而无藏蓄,体虽实而膏理乏缜密之文,味虽重而涩滞乏馨香之美,何所逃乎外焙哉。虽然,有外焙者,有浅焙者。盖浅焙之茶,去壑源为未远,制之能工,则色亦莹白,击拂有度,则体亦立汤,惟甘重香滑之味稍远于正焙耳。至于外焙,则迥然可辨[251]。其有甚者,又至于采柿叶桴榄之萌,相杂而造,味虽与茶相类,点时隐隐有轻絮泛然,茶面粟文不生,乃其验也。桑苎翁曰[252]:“杂以卉莽,饮之成病[253]。”可不细鉴而熟辨之?

    【注释】

    [246]脔(luán)小而色驳:茶体瘦小,颜色不正。脔,原指切成块状的鱼肉,这里借指制成饼茶的团胯。驳,色彩错杂,混杂不精纯。

    [247]方:比较,对比。正焙:指官方设置的北苑官焙茶园。

    [248]取则:取作准则、规范或榜样。

    [249]效像规模:模仿制茶棬模的样式、图案。

    [250]摹外为正:把外焙的茶做成正焙的样子。

    [251]迥然:形容差得很远。

    [252]桑苎翁:即陆羽。

    [253]杂以卉莽,饮之成病:此句为陆羽《茶经·一之源》中语,惟末一句陆羽原文为“饮之成疾”。

    【译文】

    竹林煎茶

    世间所称为外焙的茶,团胯瘦小颜色不正,外表虽好但滋味淡薄,与北苑正焙的茶相比较,可以非常明白地判别。最近以来,好茶之人的茶箱之中,往往会收藏一半的外焙之茶。大抵外焙茶园的茶家,长久以来越来越掌握制茶的奥妙,都将壑源茶取作准则榜样,模仿制茶棬模的样式、图案,把外焙的茶做成正焙的样子。竟然不知,茶饼的样子虽然相同却没有正焙茶的品质、格调,表面的色泽虽然光润却没有内涵,茶体虽然坚实却缺乏细致的纹理,滋味虽然浓厚却苦涩停滞缺乏馨香之美,哪里能够逃避它们是外焙茶的本质呢。即使如此,正焙之外的茶还是能够区分为外焙茶和浅焙茶。浅焙的茶,因为茶园离壑源不远,如能够精巧制造,茶色也能莹白,点茶时如果击拂合法中度,也能有汤花乳沫,只是甘、香、重、滑的滋味稍逊于正焙之茶罢了。至于外焙之茶,则差别很远,迥然可别。还有更为严重的情况,竟至于采摘柿树的叶子和桴榄初生的芽,与茶叶相杂而制造茶饼,其味道虽然和茶相类似,但点试时隐隐约约有轻似白絮的东西浮起,茶汤表面形不成粟状的花纹,就是明证。桑苎翁陆羽曾说:“杂以卉莽,饮之成病。”可以不仔细周详辨别区分么?

    【点评】

    《外焙》提出的问题,与此前《品名》的问题相类,面对仿制甚至作假的茶叶,最终到底以什么因素来判定呢?是原料的品种、产地呢?还是制造工艺,甚至茶的外在形态?和当今饮茶人的困惑一样,赵佶也给不出客观的标准,只能通过实际的观察和品饮来鉴别。中国茶叶自宋以来的名茶,品名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既造福了饮茶人,也一直困惑着饮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