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阿德勒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无错小说网 www.wucuo.org,最快更新儿童教育心理学最新章节!

    追求优越及其对教育的重要意义

    追求优越和自卑感是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不同方面。儿童的某些特征是环境作用的结果。相比将孩子培养得野心勃勃而言,我们更应该培养孩子的勇敢、坚忍和自信的品质,要让他们学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教育者能够判断孩子努力的极限在哪儿,那么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就更容易获得进步。

    自卑与超越

    除了人格的统一性,人性的另一个重要的心理事实就是人们对优越感和成功的追求。追求卓越的诉求与人的自卑感有直接的联系,如果我们没有感受到自卑或自我感觉处于“下游”状态,我们就不会有突破现状的愿望。追求优越和自卑感是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不同方面。为了方便表述,在这里我们将会把它们分开来讨论。本章我们将要讨论追求优越及其对教育的意义。

    关于追求优越感我们首先会考虑的问题是:追求优越是否和我们的生物本能一样是与生俱来的。我们对此做出的回应是:这是一个不大可能成立的推想。我们并不认为对优越感的追求是与生俱来的。但是我们必须承认,人性与追求优越是密切相关的。

    人的活动局限于一定的范围之内。人的某些能力是永远得不到发展的。例如,我们不可能拥有狗的嗅觉能力,也不可能用肉眼看到紫外线。但是我们拥有的某些功能性能力是可以进一步得到发展的。我们可以从这些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中看到追求优越感的生物学上的根源,也可以从中看到个体人格心理发展的根源。

    其实,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有一种在任何环境下都要追求优越的冲动。人的本性无法容忍长期的低下和屈从,被蔑视和被侮辱的感觉、不安全感和自卑感,总会使人产生渴望登攀更高一级目标的愿望,以获得补偿和达到完美。

    实践表明,儿童的某些特征是环境作用的结果。某种环境的力量造成了孩子的自卑、脆弱和不安全感,而这些感觉反过来又对儿童的整个精神心理产生了刺激作用。于是儿童就会下定决心摆脱这种状态,达到新的高度,以获得一种平等甚至优越的感觉。儿童努力向上的愿望越强烈,他的目标就会定得越高,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能力,但是这些目标常常超越人的能力范围。由于儿童在幼儿时期常常能够获得来自不同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这便刺激儿童设想自己将来会成为一个无所不能的人。我们发现,儿童自己也会有挥之不去的幻想,他们会被一种“成为卓越人物”这样的想法所控制,这种想法通常会发生在那些自我感觉脆弱的儿童身上。

    比如,一个14岁的孩子有着严重的心理问题,在要求他回忆童年时期的印象时,他说,他记得在他6岁的时候,他因为不会吹口哨而极其痛苦。可是,有一天当他走出房间时,他竟然会吹了。他感到非常惊讶,并相信这是上天的杰作。这清晰地表明:脆弱感和想象自己是个大人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追求优越感与一些明显的性格特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通过观察,我们可以从一个儿童对优越感的追求中看到他的野心。如果他渴望得到认可的愿望过于强烈,那么他往往就会产生嫉妒心理。这种类型的儿童很容易变得希望他们的竞争对手遭遇不幸。他不仅怀有这种阴暗心理,通常还会因此引起神经疾病,而且还会做出伤害别人的举动,刻意地给别人制造麻烦,甚至表现出明显的犯罪特征。这样的孩子为了证明、抬高自己的价值,会做出刻意诋毁中伤、羞辱对方的卑劣行径,尤其是在众人围观的公共场合。他自以为没有人是能够超越他的,因此,无论是抬高自己的价值还是贬低别人的价值都不重要。当权力的私欲达到一定程度,他就会表现出报复心理。这种孩子总是表现出一种好斗和和挑衅的姿态,他们眼露凶光、大发雷霆,时刻准备着和想象中的对手博弈。对于那些极力追求优越感的孩子,考试对于他们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为通过考试的评测,他们的无价值的地方就会轻而易举地暴露出来。

    以上也证明,学校有必要调整考试制度,以此来适应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特征。考试对不同学生来讲意义不同。我们经常发现,考试对某些学生来说是一件极为艰苦的事情,他们的脸色忽白忽红、说话结巴、身体颤抖,他们又惊又怕,大脑一片空白。有些学生不敢单独回答问题,他们只能混迹在人群之中,因为他们害怕别人看着他。儿童追求优越的心理在游戏之中也会有所体现。例如,儿童在玩驾驭马车的游戏过程中,追求优越感的儿童不愿意去扮演马的角色,他们对具有决定权的车夫更感兴趣,这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他们想成为领导者,想去指挥别人。如果想成为马夫的角色这一诉求受到阻碍,他们就会扰乱游戏,以此为乐。如果他们屡遭挫折,并因此气馁,丧失了信心和勇气,那么他们在面临新的情境时就会表现畏缩,而不是勇往直前。

    那些还拥有雄心壮志、不曾失去勇气的儿童,依然会喜欢各种竞争性质的游戏。不过,在遭受挫折时,他们也会表现出惊恐和不知所措。我们可以从孩子喜欢的游戏、故事和历史人物中,推断出他们自我肯定的方向和程度。我们会看到许多成年人对拿破仑的崇拜之情。理所当然的,对于那些雄心壮志的人来说,拿破仑无疑是一个恰当的偶像。整日沉溺于妄自尊大的白日梦的人,都有着强烈的自尊心。那些时常遭受失望打击的人们常常会在梦境之中寻求心理的满足与陶醉。

    儿童在追求优越感时会趋向于不同方向,我们以此来将它们分为不同种类。当然,我们不可能将这种区分划分得十分精准,因为儿童在追求优越方面差异太大,而这种差异的维度是由孩子自信心的大小决定的。心理健康的儿童会通过努力获得成就自己的优越感;他们会用行动来争取教师的好感,也会将自己打理得整齐清洁,正是一个正常儿童的作为。不过,现实证明,这样的儿童只属于少数。

    另一些孩子则是以优于别人为目标,并表现出令人不解的执着。通常,这种追求功利性过强,但这点通常会被人忽视,因为我们习惯性地助长孩子的雄心,并鼓励他们多加努力。但是,追求的目标太大往往会妨碍孩子的正常成长。雄心太大会给儿童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短时间内他尚能承受,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紧张的心理压力会不可遏制地加剧。如此一来,儿童可能会花过多的时间在书本上,从而忽视了其他活动。受膨胀欲望的主宰,这类儿童往往为了做到成绩在学校名列前茅而回避其他问题。对于儿童这样的发展方向,我们很难满意,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儿童不可能得到身心的健康发展。

    这类儿童的目标就是超越其他所有儿童,并由此来安排他们的生活,这种目标的局限性会严重干扰他们的正常生活。这时,我们应该提醒他们,要多出去走走,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常和小伙伴们玩耍,而不是一味地将精力放在书本上。这类孩子虽不占大多数,却也经常出现。

    此外,还会出现在一个班级里两个学生暗中较劲的情况。如果能够得到机会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两个相互较劲的儿童会有一些共存的性格特点,这种特点并不十分令人喜欢。他们身上有着善妒的性格,一个独立的、和谐的人格则不会出现这种品质。这些儿童看到别的孩子获得成功就会恼怒不已。当其他儿童处于优越位置时,他们的身体往往会出现头疼、胃疼之类的症状。当其他儿童受到表扬的时候,他们就会退至一旁,不会交口称赞。然而,这种嫉妒情绪的出现并不能充分反映出这类孩子争强好胜的心理。

    这类儿童并不能和他们的伙伴们和平相处。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他们总是试图做个领导者去指挥别人,也不愿意遵守游戏规则。然而,他们这样做是体会不到游戏的乐趣的。他们总是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自己的同学,这就导致他们不能和同学们愉快地玩耍。在他们眼里,同学是会威胁自己的地位的。这类儿童对获得成功没有一点信心,当他们察觉到自己处于危险环境之中时,就会手忙脚乱、不知所措。他们背负着别人和自己的期待,这使他们难以承受这种负担和压力。

    这类儿童能够敏锐地感受到家庭对他们的期待。他们对这份期待总是怀着激动和紧张的心情,他们总是想着要超越别人,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这种任务是一种负担,但只要他们处于有利的情势中,他们就会毅然决然地选择负重前行。

    如果人类掌握了绝对真理,能够找到一种完美方法使儿童免遭上述困难,那么,我们就不会有问题儿童了。既然我们找不到完美的方法,我们也无法创造出尽善尽美的成长环境,那么对孩子过于热切的期望无疑是一件异常危险的事情。这些孩子在遇到困难时,他们的感受完全不同于那些没有不良心理负担的儿童对困难的感受。我们这里所说的困难是指不可避免的困难。想让儿童免遭困难实在是一种遥不可及的奢望。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方式不具有普适性,亟待改进;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一味争强好胜会摧毁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缺乏足够的勇气去战胜将要面临的困难。

    雄心勃勃的儿童只注重最后的结果,即人们肯定他的成绩。如果成绩得不到肯定,他们就不会感到满足。众所周知,在很多情况下,在遇到困难时保持心理的健康与平衡远比马上解决问题要重要得多。一个喜欢争强好胜的儿童是认识不到这一点的。这种过度看重别人评价、有着严重依赖心理的儿童并不少。

    保持平衡

    面对价值问题的判断,保持平衡感是何等重要。这从那些器官发育不完善的儿童身上得到了体现。这样的儿童十分常见。许多儿童身体的左半部比右半部发育得更好,这一事实鲜少有人知道。在右撇子更为盛行的文明中,左撇子儿童会遭遇异乎寻常的困难。我们会发现,左撇子儿童在书写、阅读和绘画的活动中往往会陷入困境,他们在运用手的活动中表现笨拙,显得不够灵活。我们需要借助某些方法去鉴定一个儿童是左撇子还是右撇子。有一个简单但不绝对的办法就是让儿童双手交叠,左手大拇指在上的就有可能是左撇子儿童。我们会惊奇地发现有很多人是天生的左撇子,而他们自己并不知道。

    如果我们以左撇子儿童为调查对象进行研究,就会发现这样的事实:首先,在右撇子文明横行的时代,左撇子儿童通常被视为笨拙。这种情况就好比,当我们惯于靠右行驶的这些人在英国或是阿根廷这种习惯靠左行车的国家里试图开车穿越街道时,我们会感到不知所措。左撇子儿童只会比这更糟糕,当他们生活在惯用右手的家庭里时,他们的左撇子不仅妨碍自己的生活,也会给家人带来麻烦。在学校练习写字时,他们在这方面的能力会低于平均水平。由于其他人并没有了解到其中的原因,所以他们经常受到惩罚、抱怨、得到差的分数。在这种情形下,左撇子儿童除了相信自己在某一方面的能力确实有欠缺外,往往不会想要其他理由。他们会感觉受到贬损、被人看轻,觉得自己没有能力与别人竞争。家人也会因为他们的笨拙表现而埋怨他们,这更加重了他们的自卑心理。

    当然,左撇子儿童不一定会一蹶不振。但许多儿童在类似的情形下放弃了努力。他们不明白自己身处一个怎样的困境中,更没有人教他们如何走出困境。因而要自己走出困境的难度会更大。许多孩子从来没有充分地训练过自己的右手,致使他们字迹潦草难以辨认。事实上,这一困难是完全可以克服的,在许多顶级艺术家、画家和书写工匠当中,很多人是天生的左撇子。他们通过强化训练获得了善用右手的能力。

    左撇子儿童的特征告诉我们,我们应该给予孩子面对困难的信心与勇气,否则我们无从判断孩子的能力和潜力。如果我们恐吓他们,甚至夺走他们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他们尚且能够生活下去,但如果我们鼓励他们,使他们获得勇气,那么他们就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拥有雄心的孩子时常处境艰难,是因为他们评价的标准只局限于是否获得成功,而不是根据他们是否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来判断。在当今社会,人们更关注肤浅易见的成就,而非全面彻底地教育和培养。我们知道那种轻易获得的成功总是短暂易逝的。因此,将孩子培养得野心勃勃毫无益处,我们更应该着重培养孩子的勇敢、坚忍和自信的品质,要让他们学到,面对困难毫不畏缩,把遭遇的挫折当作一个新的问题去解决。当然,如果教育者能够判断孩子努力的极限在哪儿,那么,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更容易取得进步。

    孩子追逐优越感可以反映他性格的某一个特征,例如争强好胜。许多孩子追逐优越感的最初形式就表现为争强好胜,但是由于其他孩子已经远远走在了前面,想要超越他们似乎是一件不可能办到的事,他们因此放弃了这种尝试。

    许多教育者通常会采取强迫性的手段,唤醒那些成绩不好、在他们眼中没有远大目标的孩子沉睡的雄心。如果这些孩子勇气尚存的话,这种方法有时也会奏效,但是不宜普遍使用。那些学习成绩已经接近低谷的孩子会被这种方法搞得不知所措,因此变得更加愚笨。

    但是,如果我们能以温柔、关心和理解的态度来对待孩子,他们往往会表现出令我们意想不到的能力与才智。通过这种方式调整过心态的孩子好胜心很强,因为他们害怕再回到过去的样子。他们过去毫无斗志的经历,不断督促着他们取得更大的成就。在以后的生活中,他们当中的许多人都专注于工作之中,夜以继日地忙个不停,但始终以为自己做得还不够。

    让我们回到个体心理学的基本思想,即个体的人格(包括成人和儿童)是一个统一体,个体人格表现出的行为和他逐渐形成的行为模式是相符的,那么,上面所阐述的内容就清晰了。剥离这个人的人格单独判断他的某一行为是片面的。如果我们把学生的一种特定行为,比如上学总是迟到,理解为他对学校交给他的任务不可避免地回应,那么,对这一行为做出判断的困难就不存在了。他们会理解成,孩子的这一反应只是意味着他不愿意上学,也不想完成学校交给他的任务。事实上,他会想尽办法不遵从学校的要求。

    从这个观点出发,我们就能够理解所谓的“坏”孩子是怎么样的了。孩子之所以表现得不喜欢上学,是因为孩子对优越感的追求没有转化为接受学校的要求,反而表现为对学校要求的抗拒。于是,孩子会表现出一系列典型的行为症状,表现为屡教不改、故意作对,并逐渐堕入不可救药的境地。他乐于扮演一名小丑的角色,不断地调皮捣蛋、引人发笑。他还会招惹同学,旷课逃学,与不三不四的人为伍。

    因此可见,我们不仅影响着孩子的发育成长,还影响着他们未来的发展。学校是家庭与社会的过渡,这一场所可以矫正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形成的有缺陷的生活方式,学校有责任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做好准备,以确保他们在社会这个合唱团之中找到自己的乐谱。

    学校的教育

    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一下学校所发挥的作用就会知道,学校是以社会理想、时代需求来塑造个体的。学校总是按照时代的要求和统治阶层的需要来教育孩子。现如今,学校也应该为了适应社会理想来做出改变。因此,如果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典型成年人是独立、自主、富有勇气的人,那么,学校也应该做出调整,以此为教育目标来培养人才。

    换句话说,学校不能将自己的诉求作为培养学生的目标,学校是为社会服务的,必须按照社会的标准来教育学生。因此,对那些放弃努力进步的学生,学校也不应该放弃。这类学生追求优越感的动力并不比其他人小,只是他们把精力全都放在了一些他们认为不需要太多努力就能成功的事上了。遑论对错,至少他们相信自己能够取得成功。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曾无意识地在这些方面进行过摸索,并取得了成就。因此,或许他们不能在数学上取得成绩,但却能够在体育项目上大显身手。教师千万不要轻视孩子在某些方面的优势,而是要把这种优势当作教育的突破口,鼓励孩子争取在其他方面也能取得成绩。如果教师一开始发掘到孩子的发光点,并且鼓励他们在其他方面也取得同样的成绩,那么教师的任务也会轻松很多。这就犹如把孩子从一个长满果实的花园引到另一个硕果累累的花园。既然所有孩子(智力低下的儿童除外)都有取得成功的能力,那么学校的任务就是克服各种人为设置的障碍。这些人为障碍出现的原因,源自学校往往以学生阶段性的成绩作为成功的标准,而不是参照社会的终极需求与目标。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这些障碍摧毁了学生的自信心,因此,他们为了追求优越感而放弃从事对社会有益的活动。因为从事那些对社会有益的活动,他们很难获得孜孜以求的优越感。

    在这种情况下,儿童会如何应对呢?他会想到逃避的方法。我们经常发现这些儿童会做出一些古怪行为,例如倔强、顽固、无礼等。这些表现虽然不能赢得教师的赞美,但却能成功地吸引教师的注意,甚至获得其他儿童的崇拜。他们会以此为荣,将自己视为了不起的人物。

    这些心理表现和偏离规范的行为是儿童在经受学校考察时暴露出来的,但儿童行为偏差的根源并不全在学校,尽管他是在学校才初露端倪的。积极来讲,学校的确有教育和矫正儿童行为偏差的义务,但消极来讲,学校只是儿童早期家庭教育弊端暴露的场所。

    一位称职的教师在孩子入学的第一天就能敏锐地从他们身上观察到许多东西。因为他们很快就能显露出家庭教育的一些特征,一个深受溺爱的孩子会觉得新环境带给他许多不适和痛苦。这类孩子还没有学会如何与其他人相处,他们无法在这里收获友谊。如果孩子在入学前就从家庭中得到如何与人相处的一些知识,比如,我们不能让他只依赖某一个人,而将其他人排除在外。学校有责任矫正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的行为偏差。

    我们不必期待一个被宠坏的孩子能在学校专心于学业,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实上,他们还没有“学校”的意识,他们宁可待在家里也不愿意上学。小孩厌学的迹象总是能够被轻易察觉。例如,每天早上父母催促孩子快点起床、快点吃早饭。孩子的这种表现,已经为自己的进步构建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这种问题类似于左撇子儿童的问题,我们必须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去学习和矫正。如果他们上学迟到,惩罚只会让他们更加不喜欢学校,让孩子更加认定自己不属于学校。如果父母用体罚的手段强迫孩子去上学,他们会寻找办法,他们会选择逃避困难而不是面对、解决困难。我们可以从孩子的任意一种行为中看出他们是否厌恶学习。如果一个孩子总是习惯性地忘记拿书本或丢失书本,那么我们可以判断这个孩子的学校生活并不顺利。

    如果进一步考察,我们会发现这些孩子对学业上的成功通常不抱有期待和希望。他们这种自我低估,并不完全是他们的责任。周围的环境助长了他们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家人在对他们失望时会口出恶言,预言他们不能有光明的前途,或者咒骂他们蠢笨无能。这些孩子到了学校,发现那些预言被一一证实,而这些孩子自身缺乏纠正这种错误看法的判断分析能力,因此,他们还没有努力过就已经放弃了成功的希望。他们认为这是不可跨越的障碍,并且进一步佐证了自己能力上的缺陷。

    错误一旦发生,得到矫正的可能性就很小。尽管这些孩子已经做出了努力,但却依然落后于别人。这个事实也促使他们很快放弃对学业的希望,并顺理成章地成为他们逃学的借口。逃学,通常被视为非常恶劣的行径,对此要受到严厉惩罚。于是,孩子会认为自己是迫于无奈的,他们会使用诡计、造假的手段来使自己免遭惩罚,甚至会使用一些让他们在错误的道路越走越远的手段。他们会模仿家长签字,篡改学习成绩单。他们会向家长编造谎言,陈述在学校的经历,而实际上他们已经逃学很久了。在学校上课期间,他们会寻找一些藏身之处,而这些地方也经常藏匿着一些“志同道合”之辈。逃学以后,他们追求优越感的心理诉求无法得到满足。这就促使他们采取更为偏激的行动以追求优越感,甚至会做出违法的事情来。这样一来,他们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最终往往以违法乱纪告终。他们结成团伙,开始盗窃,并错以为这样做,自己就长大成人了。

    一旦他们走出犯罪的第一步,他们就会继续行走在满足优越感的路上,只要他们的行为还没有被人发现,他们就胆敢犯下更严重的罪行。他们会在这条不归路上越走越远,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不能在其他方面取得成功。他们不会考虑去做任何富有建设性和有益的事情。受争强好胜的心理驱使,他会做出新的犯罪行为以在同伴之间“脱颖而出”。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犯罪倾向的孩子同时也会极端自负。这种自负和野心源于相同的理由,它迫使孩子追逐优越以凸显自己。当他们在生活的积极方面找不到优势时,就会转向生活的消极方面。

    我们来看一个孩子杀死教师的案例。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了这个孩子身上拥有上述所有人格特征。这个男孩的女家庭教师相信自己很了解这个男孩的心理,其中包括心理活动的表达和功能。这个男孩在过于小心翼翼的教育环境中长大,他也因此丧失了对自己的信心,因为曾经志向高远,也就是说,现在已完全灰心气馁了。学校和生活都满足不了他的过高期望,现在却什么都不是。他无法在学校中找到优越感,转而做起了违法犯罪的事情,以此来脱离学校教育的管制。

    从事与教育相关的人都会注意到这样一个值得关注的事实:我们经常会在教师、医生、律师的家庭里发现任性顽固的孩子。这就证明无论是在职业声望不高的家庭,还是在较高的职业权威的家庭里,孩子教育失败的问题屡有发生。尽管有些人拥有很高的职业地位,但他们好像没有能力为家庭带来和平与秩序。这归根到底是因为在所有家庭中,某些重要的教育观点要么被无视,要么被误解。还有一部分原因是,那些拥有教育者身份的父亲,往往将在职业中的权威带回到家庭之中,将一些严格的规定强加给他们的孩子。这样一来,他们的严厉要求与控制就威胁到了孩子的独立人格。他们这一行径唤醒了孩子的反抗意识,唤起了他们记忆深处家长以棍棒教育子女的暴力压迫,这也唤起了他们的报复意识。我们应该记住,家长刻意的教育是对孩子的一种特别关注,在大多数情况下,这是一件好事,但这也经常将孩子推到被关注的中心位置。这样一来,孩子会将自己当作一种被展示的试验品,并将责任归结在操纵者身上。当有困难和需要担当责任时,他们理所当然地袖手旁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