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阿德勒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无错小说网 www.wucuo.org,最快更新儿童教育心理学最新章节!

    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考虑到各种各样的因素对孩子入学准备产生的不良影响,仅仅将孩子的学习成绩作为判断的标准是非常愚蠢的做法。孩子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书本学习只是学习的一部分,培养他们美好的心境更重要。

    帮助孩子做好入学准备

    当一个孩子初入学校学习时,他会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全新的环境。如同所有其他新环境一样,学校能够检测出孩子对新环境的准备工作做得如何。如果孩子训练有素,那么他将顺利通过这种测试。反之,如果他缺乏准备,他在这方面的弱点将暴露无遗。

    我们一般不会将孩子初入校园时的心理情况记录下来,如果有记录的话,它们将会极大地帮助我们了解孩子成年以后行为的意义。这种“新环境测试”比学校的成绩测试更能揭示这些孩子的真实心理状况。

    当一个孩子步入校园之后,学校对他会有什么要求呢?在学校里,他需要与教师和同学合作,还要对学校的必修科目产生兴趣。通过孩子在学校这个新环境中的表现,我们能够了解到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兴趣范围,我们能够据此判断孩子感兴趣的学科,以及他是否愿意听别人讲话、是否对周围的事物感兴趣。要核实这些内容,我们需要研究孩子对待别人的态度、言行举止、肢体语言以及倾听别人说话的方式,他对待教师是友好亲近,还是避而远之等。

    至于这些细节是如何影响孩子心理发展的,在这里仍然通过一个案例来说明。一个男性找心理医生接受治疗,是因为他在职业上遇到了许多困难。心理学家从他对童年的回顾中发现,他是家里唯一的男孩,从小在姐妹群中长大。他出生不久,父母就去世了。等他到了学龄,他对自己应该去读女子学校还是男子学校而感到迷茫。后来他接受了姐姐们的建议去读了女子学校。但是,没过多久学校就把他劝退了。不难想象,这件事给他带来了多大的心理创伤。

    孩子是否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业上面,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喜欢自己的教师。教师的专业素质之一就是使孩子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观察学生是否能够集中精神,如果发现学生不能集中精神,那么要对他们进行及时矫正。初入学校有许多学生都不能集中注意力,他们都是被家长宠坏的孩子,被身边的众多陌生人搞得不知所措。如果恰巧教师又比较严厉,这些孩子就会表现出记忆力不太好的样子。但是,这种记忆力欠缺的情况并非我们所想的那样,因为他们对学业以外的其他事情能够做到过目不忘。当他们身处在被溺爱的家庭环境中时,他们完全可以集中注意力。这只不过是他们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被宠爱的渴望上,于是对学校的功课却总是表现得心不在焉。

    这类孩子如果难以适应学校的生活,他们总是学业不精、成绩不佳,批评和指责对他们来说也于事无补。这反而会适得其反,强化他们不适合上学的想法,从而使他们以一种消极的态度对待学业。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孩子一旦被教师争取过来,他们都会变成在学业上很努力很用功的好学生。如果学习能给他们带来好处,他们会不遗余力地去做这件事,但我们不能确保他们能够一直得到教师的宠爱。如果他们转校或者换教师,甚至他们在某一学科(数学一直都是那些被宠坏了的孩子的短板学科)上没有取得进步,他们就可能裹足不前。他们之所以无法做出持续的努力,是因为他们已经习惯别人帮他们把各种事情都准备得容易轻松了。他们从来没有被教育去发奋图强,也不知道该如何发奋图强。面对困难,他们总是缺乏耐心和毅力。

    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下帮助孩子为学校做准备的意义。如果孩子在入学准备上做得有所欠缺,那么母亲的责任首当其冲。我们知道,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她是唤醒孩子兴趣的人,她在指导孩子把兴趣引向积极健康的方向起着关键作用。如果母亲没有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会明显地体现出来。除了母亲的作用和影响外,还受来自孩子家庭的其他一些错综复杂的因素影响。例如,父亲的影响,兄弟姐妹间的竞争,关于这方面的内容我们会在其他章节进行分析。此外,还有一些来自家庭以外的影响,如不良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偏见,这些因素我们会在下一章详细阐述。

    总而言之,考虑到各种各样的因素对孩子入学准备产生的不良影响,仅仅将孩子的学习成绩作为判断的标准是非常愚蠢的做法。不过我们可以将学校成绩报告视为孩子目前心理状况的反映。这些成绩报告不仅仅是一个孩子所获得的分数,更能反映他的智力情况、兴趣范围和专注能力等。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成绩测试和智力测试之类的科学测试没有什么不同,尽管这两种测试的结构、内容并不相同,但其核心并无差异。在进行这两种测试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没有必要记录一大堆没有研究价值的事实,而应该侧重在观察孩子的精神发展状况上。

    智力测试的功能

    近年来,所谓的智力测试获得了长足发展。教师们相当重视这种测试的结果。不可否认,这种测试在某种情况下是有一定价值的,因为它能揭示出普通测试所不能揭示的东西。这种测试还不时地帮了一些孩子的大忙:有一个男孩因为课业成绩十分糟糕而被要求留级,但他的智力测试结果却证明这个孩子智商很高。结果这个孩子不仅没有留级,反而跳了一级。这极大地满足了他追求优越的心理渴望,从此之后,他的行为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我们并不想贬低智力测试的功能,我们只是想强调,如果要给孩子进行这种智力检测,无论是孩子还是父母都不应该知道测试结果。因为孩子及其父母并不理解这种智力测试的真正价值。他们认为这个测试结果代表了一种完整的评定,他们会根据测试结果来给这个孩子的未来做出判断,对孩子而言,他们的发展很可能受到测试结果的影响和限制。实际上,把测试结果绝对化的做法一直备受批评。在智力测试中取得高分的孩子,并不能确保将来会顺遂一生,相反,那些取得卓越成就的成年人,他们中的很多人智力测试的成绩并不理想。

    根据个体心理学经验,如果摸索到正确的方法,我们可以提高孩子初次测试偏低的成绩。其中一个方法就是让孩子研究某种类型的智力测试题,让他掌握破解这类题型应该具备的技巧。

    此外,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学校的日常教学对孩子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孩子是否为沉重的课业负担所累。我们不是要贬低学校课程中的科目,也没有想要减少这些学习的科目。我们想要强调的是,要把孩子想要学习的科目连贯起来,这样孩子才能真正了解学习这些学科的目的和实际价值,才不会认为那些内容是抽象的理论知识。目前颇受争议的问题是:我们是应该教育孩子学习科目知识,还是侧重于发展他们的人格。对此,个体心理学认为,两者可以同时兼顾。

    正如我们已经说过的那样,教学应该充满趣味性,不能脱离实际生活。数学(算术和几何)的教学可以结合某一建筑的风格和结构,结合居住其中的人数等一并讲授。有些科目可以结合在一起教。有一些先进的学校就有一些懂得将科目结合起来进行教学的教学专家。他们融入孩子之中,领着孩子们一起散步,试图发现孩子更偏爱哪个科目,讨厌哪个科目。他们力图把某些学习科目灵活调动起来,结合在一起一并教学。例如,在讲解植物知识的时候,将这一植物的历史、所生长国家的气候等联系起来教学。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使原本枯燥无味的科目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使这些学生能以融会贯通的方法解决问题,这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适当程度的竞争

    有一个值得教育者注意的问题,即在学校读书的孩子都觉得自己身处于激烈的竞争环境之中。理想的班级应该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每个学生都觉得自己是这个整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应该确保将竞争和个人的野心控制在一定程度。有的学生看到别人遥遥领先就会心生嫉妒,他们或不遗余力地奋起直追,或陷入心灰意冷之中,仅凭主观感受去看待事物。这也是教师的建议和指导如此重要的原因。教师一句恰当的话就可能将沉迷于竞争的学生引向互相合作的正途。

    制订适当的班级自治计划对加强学生的合作精神有所助益。我们无须等到学生准备完善才去制订这项计划。我们可以先让孩子观察班里的情况,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建议。如果在孩子还没有适当的准备下就贸然让他们实施自治计划,我们就会发现他们的惩罚手段和力度于教师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甚至会运用权术为自己谋求好处和优越感。

    在评价孩子在学校所获得的进步时,我们应该统筹考虑教师和孩子的意见。有一个事实非常有意思,孩子在这方面有着惊人的判断力。他们知道谁拼写最好,谁最擅长画画,谁运动最出色。他们能够很好地给对方打分。虽然他们未必能够做到十分公正,但是如果他们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就会尽量做到客观公正。在评价方面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的妄自菲薄。很多学生永远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而事实并非如此。这就需要教师矫正这类学生的错误认识,否则,这会成为孩子对自己固定不变的评价。孩子一旦有了这种看法,那么他们将很难取得进步,只会踏步不前。

    在学校里,孩子的学习成绩总是分为这样几个级别————要么优秀,要么糟糕,要么居于平均水平,这种大体的格局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这种状态与其说反映了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不如说反映了孩子心理态度的静止惯性。它表明孩子自己局限了自己,在经过若干挫折后便不再抱乐观态度了。但有些孩子的成绩也会出现一些波动。这一事实很重要:它表明孩子的智力水平并不是天生的、一成不变的。学生们应该明白这个道理,并将这一认知运用到具体的学习中去。

    遗传与成绩单

    人们总是将孩子取得的优异成绩归因于他们的遗传基因,这是一种应该摒弃的迷信观念。也许儿童教育中最大的谬误就是相信能力是遗传的。当个体心理学首先指出这一点时,人们觉得这不过是我们的乐观猜测而已,并没有科学依据。不过,现在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和病理学家开始认可这一观点。当孩子成绩不如意时,能力遗传就成了教育者为孩子开脱的一种借口。在困难面前,我们应该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努力克服困难,而不是借能力遗传的说法来逃避责任。我们没有权利逃避我们的责任,对于那些旨在推脱责任的任何观点,我们都应该持怀疑和否定态度。

    一个教育工作者,如果有自己的职业信仰,相信教育能够培养性格,改善能力,那么他就不可能矛盾地认可能力遗传的观点。我们在这里并不讨论身体上的遗传。我们知道,身体器官的缺陷,甚至身体器官的能力差异都可能是遗传决定的。那么,连接器官的功能运作和人的精神能力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个体心理学坚持认为,精神也在体验和经历着器官所具有的能力水平,并且,精神也要顾及器官的实际能力。但有时候,精神过多地顾及器官的作用,器官的缺陷使精神受到了惊吓,以至于在器官缺陷消除之后精神的恐惧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人们总是喜欢追根究底,总喜欢探寻事情发展的根本。不过,当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成就时,这种究本寻源的癖好(即相信能力遗传)却是一种误导。这种思维方式常见的错误就是忽略了我们众多的祖先,没有考虑在偌大的家族世系图中,每一代都有父母两支旁系。这样,如果我们追溯到我们的前5代人,那么就有64位先祖,这64位先祖中毫无疑问会有一位具有聪慧才智,我们就能将后人的才能归因于这位先祖身上;如果我们上溯到前10代,那么就会有4096位先祖,这4096位先祖中必定有一位是出类拔萃的,我们就能将后人的出类拔萃归因于这位先祖身上。当然,我们应该记住,出类拔萃的先祖留给家族的遗风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类似于遗传的功效。由此可见,有些家族比其他家族产生更多的才智之辈的原因显然不能再归因于遗传,而是因为家族的优良遗风。我们只要回顾一下过去欧洲的情况就能够明白这个道理,那时的孩子往往会被迫接受父辈的事业。如果我们忽略了这一社会制度的作用,那么,那些用来证实遗传作用的统计数字自然具有无与伦比的说服力。

    除了能力遗传的迷信观念外,阻碍孩子发展的另一个原因则来自于成长环境,家长们总是因为孩子成绩不好而惩罚他们。如果孩子的成绩不理想,他发觉教师并不是很喜欢他。他因此苦恼不已,回到家后还会遭到父母的批评与指责,甚至有时还被责打。

    教师应该清楚糟糕的成绩单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不良后果。有些教师以为,如果强迫孩子把自己糟糕的成绩单交给父母,那么这将督促他在学习上更加用心。但是这些教师没有考虑到有些家庭的特殊情况。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极为严苛,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会犹豫不决,他不敢将糟糕的成绩单带回家。接下来的后果可能是他根本不敢回家,甚至会做出极端的行为,带着无法面对父母的恐惧心理而绝望自杀。

    教师自然不用对学校制度负责,但如果他们可以用自己的同情和理解来缓和一下学校制度非人性和苛刻的一面,那么这将是一种温和的弥补。对待那些家庭环境特殊的孩子,教师应该宽容一点,给予他们适当的鼓励,而不是把他们逼上绝路。那些在学校里成绩垫底的孩子,他们总是感到心情压抑而沉重,大家都将他们认定为成绩最差的学生,结果他们自己也会信以为真。如果我们能够站在他们的角度想一下,就能够理解这些孩子讨厌学校的原因了,这也是人之常情。一个孩子如果经常因为成绩不好而受到批评,他就会丧失在学业上的信心,他自然会讨厌学校,甚至想方设法地逃学。因此,一旦遇到孩子逃学旷课的情况,我们也不必大惊小怪。

    虽然孩子出现这种情况我们不必感到惊奇,但还是应该认识到其中的意义。这无疑是一个糟糕的开始,这种糟糕的开始通常发生在孩子的青春期。为了免受责罚,他们会做出修改成绩单、逃学旷课等行径。他们会和同类学生混在一起,拉帮结派,甚至逐步走上犯罪的道路。

    如果我们认可个体心理学的观点,即没有不可救药的孩子,那么,就可以避免这些事情的发生。我们认为,总能找到恰当的办法对待这些孩子。即使遇到非常糟糕的情况,也总会有解决的办法。当然,关键的是我们要去寻找。

    学生留级和跳级的问题

    学生留级的坏处已不用我们再一一陈列。教师一般都会觉得,让学生留级会给学校和家庭都造成麻烦。虽然情况并不完全如此,但却很少有例外发生。留级的学生的功课往往始终没有得到改善,他们的问题从来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

    什么情况下才安排学生留级,这确实是一个难题。然而许多教师能够成功地避免这个问题的发生。教师们利用假期时间帮助学生找出他们生活方式的错误,并加以矫正,从而使这些孩子得以顺利升学。如果学校有这种专门的辅导教师,那么这种方式具有良好的示范意义。社会中不乏上门为孩子进行辅导的家教教师,但却少见这种补课的辅导教师。

    在德国,没有教师进行上门辅导的家教制度,我们似乎并不怎么需要这种教师。没有人会比学校的任课教师更加了解孩子的真实情况。如果他们认真观察情况,他们就会比其他人更加了解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形。也许有人觉得,班级人数庞大,教师不可能细致地了解每个学生。但如果教师从学生入学就开始观察他们的生活风格,教师就能成功地避免以后观察的许多困难。即使是班级人数再多,教师同样也能做到。在儿童教育方面,了解孩子的情况再对孩子进行教育要更加容易一些。一个班级学生数量庞大并不是一件好事,这种情形应该尽量避免,好在这并不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教师没有必要常换常新。教师最好能够跟随学生进入新的年级。如果一个教师能跟随学生们两年、三年甚至四年,这对学生和教师而言都将大有裨益。因为这样的话,教师就可以有机会密切地观察和了解所有孩子,就可以了解并矫正孩子的生活方式方面存在的问题。

    还有学生跳级的情况。跳级对学生来说是否有好处,目前来说很难下定论。有的跳级的孩子往往不能满足自己由于跳级而带来的过高期望。只有那些学龄相对较大的孩子,如果他们成绩出色,倒是可以考虑让他们跳级。还有那些由于成绩不好而留级的学生,经过努力不仅将功课追赶上来,还取得了优异成绩的学生,也可以考虑让他们跳级。我们不能因为学生成绩优异或者因为他见多识广而把跳级作为对他的一种奖赏。那些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如果把时间投入到课余爱好,例如绘画、音乐等方面,对他来说更有好处。这对整体班级来说也是一件好事,因为这对其他同学来说能够起到激励作用。将班里成绩优异的学生抽走并非益事。有人说,我们总是要为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提供发展空间,对此我们不能苟同。相反,我们相信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能够带动其他学生,整个班级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他们是班级进步的“领头羊”。

    关注儿童心理

    在讨论社会教育实践方式时,我们总会遇到男女同校的问题。原则上,我们是同意男女同校发展的。这是男孩和女孩增进了解的一种好办法。不过,认可男女同校可以任其发展的观点,却是极其荒谬的。

    男女同校应该慎重考虑一些特殊问题,否则,这种教育方式是弊大于利的。例如,人们通常会无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女孩在16岁之前要比男孩发育得快。如果男孩不能正确地了解其中的事实,他们看到女孩发育迅速,心理就会失去平衡,因此这时候大部分男孩就会和女孩展开一场毫无意义的竞争。对于这类情况,学校的管理者和任课教师都必须在他们的工作中考虑在内。

    如果教师鼓励男女同校的教育形式,并且对其存在的问题有所了解的话,那么,男女同校就可以获得成功。不过,如果教师不喜欢男女同校这种体制,并感到这是一种有负担的比较荒谬的行为,那么,他们的教育必定会以失败告终。

    如果男女同校的制度管理不善,又缺乏对孩子们的正确引导和教育,自然就会出现关于性方面的问题。在第十二章,我们将详细地讨论关于性的问题。在这里我们仅仅指出性教育问题极为复杂。

    事实上,学校并不是对孩子传授性教育的恰当场所,因为当教师在全班学生面前讲解性教育知识时,他不能掌控某些学生的即时反应。当然,如果学生私下向教师请教这些问题,情况就不一样了。如果女孩子询问这方面的问题,教师应该给予正确的回答。

    在偏离主题来讨论属于教育管理范畴的问题之后,我们再回到教学的核心问题。通过了解学生的兴趣和他们擅长的领域,我们就能找到适合他们的教育方法了。

    成功会引发推进更多的成功,教育如此,人生的其他方面又何尝不是这样。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孩子在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他会因此受到鼓舞,并试图尝试在其他学科做出努力。教师的职责之一就是,利用孩子当前取得的成功来鼓励他们追求更广的领域、更深的学问。学生本人并不清楚这个过程和方法,不知道努力的方向与方法,这就像我们所有人从无知迈向有知时都会经历困惑一样,此时我们一样需要帮助。不过,教师知道该如何做,如果教育得当,他会发现学生也会对此表示理解并积极合作。

    关于上面提到的找出孩子感兴趣科目的讨论,同样也适用于孩子的感觉器官。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了解孩子最擅长运用的感觉器官。有些孩子在视觉上受到过良好训练,有些孩子的听觉可能得到过更好的开发,还有一些可能在运动方面有过积极培养。

    近年来,一种所谓的实操学校大行其道,这类学校奉行将科目教学与感官训练结合在一起的教育原则。这些学校的成功也证明了充分开发孩子的感官兴趣的重要意义。

    如果教师发现一个孩子善用眼睛,属于视觉类型,他就应该清楚这孩子在那些应用眼睛的科目上的学习,例如地理,会事半功倍。在听课时,孩子如果能充分利用他的眼睛,而不是耳朵,他就会取得更好的效果。这只是教师观察学生特别之处得到的一个认识,教师还可以运用同样的方法获得很多类似的发现。

    总而言之,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理想的教师是孩子心灵的铸造师,他们手中掌握着人类的前途。

    不过,我们怎样才能更容易地将理想变为现实呢?仅仅构建美好理想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想方设法地实现理想。很久以前,我就在维也纳开始寻找实现理想教育的方法,其结果就是在学校里成立了教育咨询诊所。

    建立教育咨询诊所的目的就是让现代心理学知识服务于教育制度。诊所会定期举办咨询活动:有一位不仅懂得心理学,也了解教育者实际情况的杰出心理学家和教师们共同参与活动。

    教师们聚集在一起讨论他们遇到的孩子出现的棘手问题,问题孩子表现出的行为可能是懒惰、扰乱课堂秩序、偷窃等。再由教师描述一个具体案例,然后由心理学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提出方法,并开始和大家一起进行讨论。讨论问题出现的原因、问题现状的发展状况以及该如何应对这类问题。这需要对孩子的家庭背景和整个心理发展史加以分析。最后综合每个人的信息,针对每一个存在的问题得出一个能够帮助孩子的具体做法。

    这个孩子和他的母亲也参与了第二次咨询活动。在确定跟孩子母亲展开工作的具体方式之后,首先得和母亲聊一聊。这个母亲先听取了孩子遭遇挫折的原因解释,然后这位母亲详细讲述了这个孩子的情况,接下来由心理学家和她讨论。

    一般来说,母亲看到有专业人士愿意帮助她一起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都会乐于合作。但是如果这位母亲的态度比较糟糕并显示出敌意,那么教师或者心理学家就要转而向她介绍一些类似的案例,直到她的抵触情绪有所消解。

    最后,确定了帮助孩子的具体方法之后,孩子就能与教师和心理学家见面了。心理学家和孩子谈话,绝口不提他的错误。心理学家就像在课堂上课一样,以一种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客观地分析他遇到的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导致他产生挫败感的观念和想法。心理学家帮助孩子认识到他总是遭受挫折而其他孩子却能得到喜爱的原因,了解为何他对成功不抱希望等。

    这种咨询方法他坚持实施了大约15年,在这方面接受过训练的教师感到非常满意,他们也不想放弃坚持了4年、6年甚至8年的工作。

    在这种咨询活动中孩子们得到了双重收益:原来的问题儿童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恢复了健康,他们懂得了如何与人合作,重新找到了自信与勇气。那些没有去过教育咨询诊所的学生也受益匪浅。当班级中某一个学生出现类似心理问题的迹象时,教师会提议让孩子们对此展开讨论。当然,这种讨论一般会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鼓励孩子们参与其中,让他们有各抒己见的机会。

    学生们可以讨论一种现象的成因,比如个别学生在学校生活中表现懒惰,他们会在讨论中得出结论、总结方法。虽然班里懒惰的孩子并不知道大家讨论的就是他,但他仍会从众人的讨论中获益良多。

    以上简短的描述显示了把心理学和教育结合在一起的可能性。心理学和教育是同一现实和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想要指导心灵,就需要了解心灵运作的原理。只有那些了解心灵及其运作的人才可以运用他的知识把心灵导向更高、更远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