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阿德勒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无错小说网 www.wucuo.org,最快更新儿童教育心理学最新章节!

    教育者的主要任务

    教育者,不能因为自己在孩子身上所做的尝试和努力没有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就感到绝望悲观,不能因为孩子垂头丧气不思进取而产生挫败感,当然也不应该追捧有关孩子有无天赋的说法。为了培养孩子积极坚定的精神意志,我们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自信与勇气。

    了解孩子的压力

    教育者在教育孩子方面不能有半点的灰心丧气。教育者,不能因为自己在孩子身上所做的尝试和努力没有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就感到绝望悲观,不能因为孩子垂头丧气不思进取而产生挫败感,当然也不应该追捧有关于孩子有无天赋的说法。个体心理学认为,为了培养孩子积极坚定的精神意志,我们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自信与勇气。让他们了解,这世上没有不能克服的困难,困难存在的意义就是考验我们的意志。一分耕耘未必总有一分收获,但是,诸多成功的案例还是能够使那些没有取得预期结果的努力得到补偿。下面就是一个通过努力获得回报的有趣案例。

    案例的主角是一个读六年级的12岁男孩。他的成绩并不理想,但他对此毫不在意。他以往的经历非常不幸,他因为患有佝偻病,直到3岁的时候才学会走路。快到4岁时,他只能说少量的单词。他妈妈在他4岁的时候带他去看心理医生,医生得出的结论是这孩子没有办法得到矫正,但是他的妈妈并不相信医生的话,她把儿子送到了一所儿童指导学校。但孩子在学校并没有取得多少进步,学校对他的帮助不大。在他6岁的时候,他开始了学校生活。在学校的头两年,他因为在家里获得了额外的辅导才勉强通过了考试。后来,他又尽力读完了三年级和四年级。

    这个男孩在学校的表现是这样的:他在学校以懒惰闻名,他还经常抱怨自己无法集中注意力,上课总是走神。他在学校无法与其他孩子好好相处,他的同学总是嘲笑他,他也经常表现出一副虚弱的样子。男孩在学校里只有一个朋友,他非常喜欢和这个朋友待在一起,他们时常在校园里散步。他觉得其他同学都不太友善,很难相处。他的教师也经常抱怨,他既不擅长数学也不擅长写作,但教师还是相信,他可以和其他孩子一样在学习上取得成就。

    从这个男孩过去的经历和他的所作所为可以看出,对他的治疗是建立在错误的诊断的基础之上的。这个男孩被自卑情结所折磨,在家里他有一个优秀的哥哥,他的哥哥在学业上表现得很优秀。于是他的父母总是在外面炫耀自己的孩子在学习上天赋极高、毫不费力,孩子也喜欢这样自我吹嘘。事实上,他的哥哥在上课的时候非常专心,认真听讲,他非常刻苦地学习,努力记住教师在课堂上讲的所有知识,这样他就不必在家里花费太多时间学习也能取得不错的成绩。而那些在学校不够专心的孩子则不得不在家里补习功课。

    这个男孩和他的哥哥表现相差甚远,以致他每天都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之下。他感觉自己的能力不如自己的哥哥。他也曾在母亲的口中听到相似的评价,尤其是在母亲对他发火的时候。他的哥哥可能也会这么说,并且嘲讽他是个白痴,如果他稍加反抗,哥哥就会对他拳打脚踢。我们可以由男孩过去的经历得出这样的结论:他是一个相信自己不如别人有价值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他的表现和身边人的态度似乎也印证了他的这种看法。同学们总是嘲笑他,他的学业依然没有任何进展,上课时也无法集中注意力。每个问题都令他恐惧不已。他的教师也会这样评价他:这个男孩没有集体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毫无疑问,男孩最终相信,他不可能越过当前的阻碍,甚至认可了别人对他的看法。一个孩子如此灰心丧气,对未来不抱任何希望,实属可怜可悲。

    帮助孩子重建人格系统

    还以上一节这个男孩为例,当我们试图以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和他交流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他已经对自己完全丧失了信心,这并不是从他脸色苍白、全身颤抖的表现中得出的结论,而是源于一个细节:当我们询问他的年龄的时候(我们已经知道他12岁),他小声地回答说自己11岁。这个错误并不是偶然的。我们曾经指出,这种错误有其内在原因。如果我们联系孩子过去的生活经历,再思考他对年龄的回答,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理解:他在留恋过去,他对过去念念不忘。因为那时的他更小更弱,更需要得到别人的帮助。

    我们可以根据已经掌握的事实来重建他的人格系统。男孩并不想完成在他的这个年龄需要完成的任务,他觉得自己能力不如别人,没有任何竞争优势可言。他虽然认为自己是11岁,但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下,他的表现和一个5岁的孩子无异。他坚信自己不如别人,并用行为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这个男孩会在大白天尿床,甚至有大小便失禁的情况。据研究,只有在婴儿时期或是孩子想象自己在婴儿时期才会出现这种情况。这一表现也正好能够验证我们的观点。男孩迷恋过去,如果可能,他想回到被人悉心照料的婴儿时期。

    在男孩出生之前,家里就有一个保姆。保姆对男孩关怀备至,这个保姆充当的是男孩母亲的角色。我们知道男孩过去的生活是怎样的,他喜欢赖床,在起床这件事上他要花费很长时间,他的家人带着厌恶的情绪对此进行描述。而我们对此得出的结论是,孩子不喜欢上学。一个不能和同学好好相处、感觉自己不如别人的孩子,他的压抑情绪可想而知,因此他是不可能对上学产生兴趣的。

    但是,他的保姆却说他是想上学的。因为每当他生病的时候,他都会提出想上学的请求。这和我们上面得到的结论并不矛盾。但是,我们应该如何解释保姆口中孩子想上学的问题呢?其实,答案很简单也很有趣:当孩子生病的时候,他会提出想上学的请求,但实际上他知道保姆会这样回答他:“你生病了,所以不能去上学。”他的家人并不清楚男孩这种矛盾行为的真实意图,因此也不知道该怎么做。他的保姆自然也不理解男孩的真实想法,还以为他真的想上学。

    家长将孩子送到我们咨询诊所来接受治疗,是以这样一件事为契机的:这个男孩拿着保姆的钱去买糖果吃。这说明男孩还是会做出小孩子的举动,因为拿钱去买糖是极其幼稚的行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行为蕴含的意义是:“你必须悉心照顾我,不然我就会调皮捣蛋。”这个男孩之所以这么做,其实是想引起别人的关注,他对自己没有信心。如果我们对比一下他在家中和学校的所作所为,我们就可能清晰地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在家里他还能引起家人的注意,而在学校他却屡屡失败。但是,又有谁能够矫正孩子的错误呢?

    这个男孩在送到我们咨询诊所之前,一直被认为是个自卑落后的孩子。他总是以一种消极悲观的态度来看待每件事,他总是在事情进行之前就断定自己不能成功。他的每个行为都印证了他的不自信。他的教师这样评价他:“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记忆力差,交不到朋友等。”他的自卑和消极的心态显而易见。他已经处于这种境地之中,想要让他改变对自己的看法并非易事。但是,他是个正常的孩子,如果他能重拾自信,他能做到同班同学所能做到的一切。

    在他填完个体心理学问卷之后,我们又和他进行了沟通谈话。除了男孩本人外,我们还和他相关的人进行了交谈。第一个相关人就是他的母亲,他的母亲对他已经不抱什么希望,只想让他能够尽力读完所有课程,然后随便找一个能够养活自己的工作;第二个相关人就是总蔑视他的哥哥。

    当我们询问男孩“你长大想要干什么?”的时候,男孩并没有对此做出回答。这一点很重要,一个即将步入成人阶段的孩子不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这多少有点问题。虽然很多人在长大之后并没有从事他们在儿童时期所向往的职业,但至少他们曾经受到这些职业的牵引。一个孩子如果对未来没有任何规划,我们会认为他还没有将注意力从过去转向未来,这就意味着,他回避未来以及和未来有关的所有话题。

    这就和个体心理学的一个基本原则相背离了。个体心理学一直强调的一件事就是,所有儿童都有追求优越感的欲望,这一理论认定每个孩子都想发展自己,使自己变得更强大、想要有所成就。但这个案例中的男孩所表现出来的却是强化自己弱小的人设,希望获得别人的关心和帮助。我们又该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精神世界的建设与发展并不是纯粹、简单的,它的发展背景非常复杂。如果我们对复杂的案例做出简单的结论,我们就会出错。所有的复杂案例都可能存在令人迷惑的假象,事态的发展也可能走向相反的方向。案例中的这个男孩没有强烈的欲望去追求未来的成功,而是渴望回到过去,这是因为他觉得在过去的环境里才最安全,才最可能使自己变得强大。如果不能全面地看待这个男孩的情况,我们可能会对他的做法百思不得其解。然而实际上,这类孩子的荒诞做法确实也存在着合理之处。这类孩子只有在他们年幼弱小的时候才最具备毫无条件的强大支配力。这个男孩既然缺乏自信,觉得自己一事无成,那么,我们还能期望他对未来抱有希望并为之努力奋斗吗?他会逃避所有能够检验他能力的场景。因此,他除了在人们对他失望,对他没有任何期待的环境中,他能够活动的范围非常有限。因此,他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寻求别人的认可,这种认可就像他年幼无助、依赖别人时所获得的一样。

    让我们感到棘手的是,我们除了要和男孩的母亲和哥哥沟通以外,还要和他的父亲与教师进行交谈。这样的咨询工作需要花费大量精力,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得到教师的帮助,那么工作将容易很多。

    我们该如何解决男孩的问题呢?依据我们的经验,我们可以将男孩从这种困境中抽离出来。也就是说,安排这个男孩转学。这种方法不会给任何人带来伤害,没有人知道发生了什么,但这样却能够帮助孩子摆脱困境。当他进入新的学习环境之中,周围的一切对他来说都是陌生的,他不必担心再遭受别人的嘲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