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阿德勒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无错小说网 www.wucuo.org,最快更新儿童教育心理学最新章节!

    青春期和性教育

    青春期是人成长中的一个重要过程。在这个时期,如果家长用放任或过度干预的方式养育孩子,将会妨碍和阻止十几岁的孩子顺利完成其完整的成长。如果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孩子,给予孩子更加独立自主和表达自我的机会,那么在孩子的青春期这一阶段,我们将看到他们更好的表现。

    青春期————至关重要的时期

    市场上描述青春期的图书非常多,青春期这个主题的确非常重要。每个人在青春期这个阶段的表现都各有差异。在班级中,我们发现有各种类型的孩子:有的积极上进,有的懈怠懒惰,有的整洁干净,有的邋遢凌乱。我们倡导的理论认为,青春期是每个个体都要经历的成长阶段。我们并不觉得任何成长阶段或环境能够彻底地改变一个人。但它却有着对准备工作进行测试的功能,它能真实地反映出个体在过去形成的性格特征。

    例如,有些孩子被家长看管得太严格了,他们无法表达自己的看法,也不能充分地展示自己。青春期是生理和心理的快速发展期,这个阶段的孩子总觉得自己身上被套上了枷锁因而想要奋力挣脱。他们快速成长,人格稳步发展。但是,有些孩子却停止了成长的脚步,他们对过去过分依恋,找不到正确成长的途径。这类孩子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心,性格变得越来越内向。他们在童年时期并没有受到压抑,以致在青春期也没有表现出能量爆发的迹象,因为这些孩子在童年受到了溺爱,他们也因此对新生活缺乏准备。

    在青春期,我们更能看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因为这个阶段更接近于成人时期。这时更能显现出他对生活的态度,他是否有与人交往的欲望,他是否产生了社会情感和社会兴趣。

    一个社会兴趣匮乏的人,喜欢用夸张的形式把自己的社会兴趣表现出来。这些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很难控制展现社会兴趣的尺度,他们甚至会牺牲自己的利益成全别人。孩子的社会兴趣过于强烈也会阻碍孩子的正常成长。我们知道,一个人如果真的想为别人服务,为公共事业奋斗,他必须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而他对社会的贡献也要根据他贡献出来的东西的价值和意义来衡量。

    我们还能看到,许多年龄在14~20岁的青少年丧失了社会兴趣。他们14岁便走出了校门,他们过早地和他们的老同学和老朋友失去了接触和联系,而新的人际关系建立起来又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这段时期内,他们和社会完全隔离开来。

    接下来要讨论的是职业问题。在青春期这个阶段能够显示出一个人的职业态度。有些青少年在这个时期开始变得独立自主,他们的工作表现良好,这说明他们正通往健康正确的发展道路。而有些青少年却不思进取,他们在青春期停止了成长,他们要么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要么频繁地更改工作或者转学。除此之外,他们整天无所事事,甚至压根没有想过参加工作。这些问题并不是在青春期才发生的,青春期不过是过去遗留问题得以显现的阶段。如果我们能够深入了解一个孩子,给予孩子更加独立自主和表达自我的机会,而不是像童年时那样严厉监视、限制自由,那么在孩子的青春期,我们将看到他们更好的表现。

    现在我们讨论一下个体生活中的第三个问题:爱情和婚姻。我们能够从青少年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中看出有关于他的人格的哪些情况呢。问题的答案仍然与他青春期之前的生活密切相关,只不过这个答案在青春期强烈的心理活动下显得更加清晰和准确。我们能够发现,有些青少年在对待爱情的问题上应付自如,他们懂得浪漫,表现勇敢。然而,无论是浪漫还是勇敢,他们的行为都是十分合理规范的。

    但是有些青少年则身处另一种极端。他们羞于讨论有关性的问题。他们和真实的成人生活离得越近,他们准备不足的缺点暴露得越多。青少年们在这个阶段的人格表现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推测他们未来的生活风格。如此一来,如果我们想要干预他们的未来生活,我们就知道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如果一个青少年对异性表现出消极无为的态度,我们探究一下他过去的生活往往能够发现他在儿童时期经常表现得好勇斗狠。他对父母偏爱其他兄弟姐妹的行为感到失落沮丧。于是他得出结论,他觉得自己应该一往无前,并变得傲慢无礼,他抗拒所有和情感有关的事情。因此,他对待异性的态度是他童年经验的体现。

    青春期画像

    我们经常发现,很多青春期的孩子会有离家出走的行为。这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家庭环境感到不满意,因此便寻找和家里隔绝联系的机会。他们不想再接受家庭的抚养,这种抚养原本对孩子和家长都有好处。

    同样想要离家出走的倾向还表现在那些住在家里的孩子身上。不过,这些孩子离开家庭的向往没有那么强烈。他们不会放过每一个夜不归宿的机会,显然在夜间外出的诱惑力比白天更大,这比安静地待在家里能够得到的乐趣不知道要多多少。这也是他们对家庭无声的指控。他们在家里感到拘谨和约束,总是不自在,因此,他们也没有什么表现自我的机会,更不可能发现自己的错误。而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正是自我表现欲望最强烈的时期。

    与其他时期相比,许多青春期的孩子对别人的赞美会更加敏感。也许他们是学校里的好学生,得到了教师的宠爱和认可。但是后来他们忽然转入了一所新的学校,或者进入一个新的社会环境。我们知道,很多学生并没有把这种优秀的表现持续下去。他们似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实际上,他们并没有改变,他们只是在新环境中难以展示他们在以往的环境中的真实性格而已。

    由此可知,要避免孩子在青春期制造麻烦的最好办法,就是培养孩子与别人建立友谊。孩子与孩子之间应该成为朋友,孩子与家庭成员,甚至家庭成员之外的人也应该成为好朋友。家人之间本就应该彼此信任。孩子也应该信任父母和教师。事实上,只有那些一直视青春期的孩子为朋友,并且真正同情、理解孩子的教师和父母,才能继续发挥他们指导孩子的作用。除此之外的父母或教师若是想指导他们,都会毫无例外地被这些孩子拒之门外。因此孩子对他们毫无信任可言,甚至把他们当作外人或敌人。

    我们发现,有些处于青春期的女孩会表现出对自己女性角色的厌恶,她们试图模仿男孩的行为。她们模仿的方面往往是男孩的抽烟、喝酒、打群架等坏习性,这可能是因为模仿这些流于表面的行为要比模仿努力工作容易得多。这些女孩找借口说,如果她们不模仿这些行为,那些男孩就不会对她们感兴趣。

    如果我们深入分析对青春期女孩子的这种性别抗议,我们就会发现这些女孩在童年时期往往就不喜欢自己的女性角色。她们一直隐藏自己的反感情绪,直到青春期才表现出来。因此,观察处于青春期的女孩的这种行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可以由此发现她们将如何对待自己将来的性别角色。

    身处青春期的男孩往往喜欢扮演英勇无畏、果敢自信的男人形象,但也有些男孩面对困难时望而止步,他们对自己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信心不足。如果他们在儿童时期在男性角色教育上准备不足,那么在此时他们的这种缺陷将会暴露无遗。这些男孩显得脂粉气十足,他们甚至会模仿女孩的坏习惯————卖弄风情、忸怩作态。

    在男孩的成长过程中,与这些极端女性化行为相对应的,是一些将男性特征表现得太过的行为。他们学会喝酒,放纵欲望,甚至仅仅为了表现和炫耀他们的男子气概而不惜犯罪。这些极端的表现常常出现在那些试图取得优越感的男孩身上,他们渴望成为万众瞩目的领导人物。

    这种类型的男孩尽管表面上表现得野心勃勃、肆无忌惮,但其内心非常懦弱。在美国我们就能找到一些臭名昭著的例子,如希克曼、勒奥波德和罗伯。如果我们对他们的生活经历稍作研究,就会发现,他们总在寻求一种毫不费力的生活,追求一种轻而易举就能得到的成功。这类孩子虽然表面上看起来积极主动但内心却是缺乏勇气的,这正是那些问题孩子两者兼而有之的特征。

    我们还会发现,青春期的孩子往往会初次动手殴打自己的父母。那些不愿意仔细探究孩子整体人格脉络的人会感叹,孩子变了。但是如果我们回顾这个孩子之前的作为,就会发现孩子的性格并没有发生变化,他们一直如此,只不过以前的条件还不充分,而他们现在具备了展现这种性格的能力而已。

    值得我们关注的另一方面是,每个身处青春期的孩子都必须面对这样的考验,他必须证明自己不再是个孩子。这种考验非常危险,如果把握不好分寸,常常会为了证明自己而走得太远,做得太过。青春期的孩子通常就是这样的。

    青春期的孩子所犯的这种毛病十分有趣。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向他们指出,他们的这种证明是没有意义的,我们不需要这种证明。这样一来,我们也许能够避免他们的这种过度表现。

    我们还经常遇到这样的女孩,她们在对待异性的问题上总是十分夸张,她们甚至对男孩表现出痴迷的样子。这种女孩喜欢和她们的母亲对着干,她们总是感觉自己受到了母亲的约束与压制;她们为了惹母亲生气,可能会跟任何自己遇到的男人搭上关系。她们一想到母亲会因此震惊愤怒的样子,就得意万分。许多因为和父母怄气,或者因为父母管教严厉而离家出走的女孩,她们可能会和男性初次发生性行为。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往往是那些被家里管教严格的女孩容易成为坏女孩。错误不在于这些女孩,而在于她们的父母,因为父母们对人的心理缺乏洞察力,没有帮助女儿为她们必然要遭遇的情境做好准备。他们对女儿呵护备至,把她保护得非常严密,但却没有培养她们的独立性和分辨是非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又是提防青春期陷阱所必须拥有的。

    对于有些女孩来说,这些问题并没有出现在她们的青春期阶段,而是出现在青春期之后的婚姻生活中。其中的道理是一样的。这些女孩可能比较幸运,她们顺利地度过了青春期,没有遭遇那种不利的情境。但是,这种不利情境迟早会发生的,为此做好充分准备很有必要。

    这里我们可以拿一个正值青春期的女孩做例子。这个女孩15岁,她出身于一个非常贫穷的家庭,不幸的是,她还有一个患病的哥哥需要母亲悉心照顾。因此,她在童年时期就注意到母亲给予哥哥的关注要远比她多。祸不单行,她的父亲也患病了。因此她的母亲不得不同时照顾他们两个人。她目睹了哥哥和爸爸都得到了母亲的关爱,她对这种关心和照顾更加渴望了。但是不久,她的妹妹出生了,她仅存的那一点关注也被剥夺了,这对她来说无疑是最糟糕的事情了。也许是命运的安排,她的妹妹出生以后,她父亲的病就痊愈了,这样一来妹妹便比她在少儿时期得到了更多的宠爱,这一切都逃不过孩子的眼睛。

    这个女孩为了弥补父母关爱的缺失,便在学校里认真刻苦地学习。她也因此成了班里成绩最好的学生,她成功地得到了教师的喜爱。但是当她进入中学之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因为新的教师对她不熟悉,也没有格外地关注她,她学习就没有那么用功了,她的成绩因此一落千丈。情况变得异常糟糕,她不仅得不到家人的关注,也得不到教师的关注了。她只能寻找别的办法,因此她在学校外面找到了一个喜欢她的男人,她和这个男人同居半个月之后,便被抛弃了。事情的发展趋势是可以预料的,她意识到这种关注并不是她想要的。此时,她的父母非常担心她的处境,四处寻找她的下落。后来他的父母收到一封她写的信,信的内容是:“我已经服毒了,不用担心————我很幸福。”很显然,她在追求关注失败后,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自杀。然而她没有自杀,她只是想用自杀来吓唬父母而已,并想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父母的原谅。她继续在街上游荡,直到她的父母找到后把她带回家。

    如果这个女孩能够认识到,她的整个生活已经被别人对她的赞美所主宰,那么这些事情都可能不会发生。而且如果他的中学教师能够发现这个女孩只是想要多一点关注和赞美的话,那么这一切也可能不会发生。只要我们在整个事件的任何一个环节采取了适当的措施,那就不至于陷入这样的境地。

    掌握正确的性教育

    有关性教育的问题被许多人过分夸大了。他们对于性教育问题的关注简直到了丧失理智的地步。有人认为,应该在每个年龄阶段都开展性教育,他们过分夸大了因为对性无知而造成的伤害。但是,当我们观察自己和别人过去在性教育上的经历时,我们并没有发现存在如此巨大的危险。

    个体心理学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两岁大的男孩应该清楚自己的性别角色,而且我们还应该告诉他们性别是无法改变的,男孩长大会变成男人,女孩长大会变成女人。如果孩子了解了这些,那么就算他对这方面了解得不是很全面,也不会遭遇什么危险。只要让孩子认识到,女孩的教育不能以教育男孩的方式进行,男孩的教育也不能以教育女孩的方式进行,那么他们就会形成固定的性别角色,他们也一定会以正常的方式去准备自己的性别角色。但是如果他认为性别是能够通过某种力量得到改变的,那么就会出现某些问题。同样的,如果父母希望改变孩子的性别,也会出现一些问题。

    我们还应该避免贬低女性和鼓吹男性优越的论调。我们应该告诉自己的孩子,男孩和女孩是同等珍贵的。这一点很重要,这不仅能避免女孩产生自卑情结,也能避免给男孩带来错误的认知。如果男孩受到了男性优越论的影响,那么他们很可能会将女孩仅仅视为泄欲的工具。我们只有让他们明白未来的责任,他们才不会以低级的眼光来看待两性关系。

    换句话说,性教育的关键并不在于向孩子解释关于性的生理知识,而是要培养孩子正确的爱情观和婚姻观。这个问题和孩子的社会兴趣是密切相关的。如果一个男人缺乏社会兴趣,那么他对性的问题就会采取玩世不恭的态度,他看待所有关于性的问题都从满足自己的私欲出发。这种情况屡见不鲜,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缺陷。在这种文明的驱使下,女性成了最大的受害者,而男人则发挥主导作用。但实际上,男人也是受害者,他们会因为在这种文化价值驱使下产生的优越感,而无法接触人的内在价值。

    关于性教育的生理知识方面,孩子没有必要过早地接触这些问题,我们完全可以等到他们开始对这些事情表现出好奇心的时候再告诉他们。如果孩子对于性方面的问题羞于启齿,那么,关注孩子需求的父母总会知道何时适合主动地告诉他们这方面的知识。如果孩子是以朋友的形式和父母相处的,他们就会主动询问这方面的问题。当我们为孩子解答困惑的时候,我们应该运用孩子容易理解的方式,避免给予孩子那些刺激性的回答。

    如果孩子明显表现出性早熟现象,我们也不必大惊小怪。事实上,孩子的性发育很早就开始了,在他们出生后的数周就有所显现。婴儿肯定也有性快乐的体验,有时他们会故意刺激性的敏感区域。如果我们看到这种情况,不必惊慌失措。我们应该及时制止这种行为,但没有必要小题大做。如果孩子意识到我们对此过分担忧,他们往往会故意这么做,以此来吸引我们的注意力。我们常常会对孩子的这种行为产生误解,我们觉得他们性欲肆虐,而实际上,这种行为只不过是他们把这个习惯当作炫耀而已。年幼的孩子可能会通过玩弄自己的性器官来吸引父母的注意力。这和小孩装病的心理是一样的,因为他们发现生病会得到更多的宠爱和关心。

    为了避免刺激孩子的身体,父母不宜对他们做太多亲吻和拥抱的举动。这对身处青春期的孩子影响尤其不好。我们也不应该在孩子面前过多地谈论性的话题,以免从精神上刺激孩子的性意识。有时孩子会在爸爸的书房里看到一些具有性暗示的图片。在心理咨询室我们也常常遇到类似的案例,孩子们不应该接触那些超越其年龄阶段涉及性的书籍,同样不应该带孩子观看性主题的影片。

    如果我们能使孩子避免过早受到性刺激,那么我们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我们只需要在恰当的时候给予他们简单真实的解释,不要招致他们的反感。我们不应该欺骗孩子,如果孩子信任自己的父母,他就会信任父母对性的解释,这样他就不会轻易相信在同伴那里听到的解释。家人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合作,与父母自以为是地敷衍相比要好很多。

    如果孩子性经历太多,或者过早地有了性生活,这些孩子在长大后往往会对性失去兴趣,这也是要避免孩子看到父母做爱的原因。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孩子不应该和父母在一个房间睡觉,更不应该在一个床上睡觉。兄弟和姐妹也应该分屋而睡。

    上述讨论包括了性教育这一话题的几个要点。在这里我们能够看到,对孩子的性教育与其他教育毫无二致,关键就在于家庭成员之间的友爱与合作。有了合作精神和早期性别角色的知识,有了男女平等的观念,这样一来,孩子就有了长大后应付任何危险的能力。重要的是,他们已经做好准备,以积极阳光的心态去迎接未来人生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