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无戏论品

夏丏尊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无错小说网 www.wucuo.org,最快更新小部经典本生经最新章节!

    一 无戏论本生因缘 (〔菩萨=队商主〕)

    序分

    此关於无戏论之法话.是佛在舍卫城附近只园大精舍时.就长者的朋友五百个异教徒说的。有一日.给孤独须达长者率领五百个异教徒的朋友.叫他们拿了许多华鬘、薰香、涂香与油、蜂蜜、糖蜜等到祇园精舍来参诣。向佛礼拜毕.供奉华鬘等物.又以医药与衣服施舍比丘教团.避去六种不当的坐法.端正在一方着座。那五百个异教徒亦向佛作礼.佛容颜吉祥.状如满月.相好具足.後光寻许.围绕梵身.毫光两两成对四射。彼等瞻仰着佛容.依给孤独长者而坐。这时佛以梵音作善巧方便如甘露之法话.其音如在雄黄山原野作吼之狮子.如雨季发雷之云.如银河之倾泻.如宝珠之入串.八音具足.悦耳怡心。他们听了佛的法话.心中清净.就从座立起来礼拜十力.把归依异教的心翻过来而归依佛。嗣後他们常跟给孤独长者携了香华等来参诣精舍.倾听法话.供献施物.守护戒行.奉行布萨〔说戒会。〕佛由舍卫城到王舍城去了。佛去以後.那些异教徒们又把归依心一翻而归依异教.回复了原来的状态。七八个月以後.佛再回祇园精舍来。给孤独长者复率领他们来参佛.供献薰香等物.礼拜毕.坐在一旁。长者向佛申说.他们在佛游行中已丧失所获得之归依心.又归依异教.回到了原来的状态了。於是佛就因了无量亿劫来习用之辩才与巧妙的威神之力.像开启外薰天香、中藏众香的宝函似地.把莲华之口开了.发出甘露般的声音问道.『据说.你们优婆塞们已破了三宝的归依.归依别的异教了.真的吗。』他们不能隐瞒.回答道.『世尊.真的。』佛道.『优婆塞啊.下自阿鼻〔无间〕地狱.上至有顶天.横至无量世界.当没有戒德具足如佛的.比佛更胜的自更没有了。』又从经典引了『汝等比丘.一切生类自无足乃至二足四足.於中以如来为第一。』『於此世.於彼世.一切财宝以有信心者为最胜』等文句.申示三宝之德道.『三宝具备如此最胜功德。归依三宝之优婆塞、优婆夷.不落地狱.已堕恶趣的也能脱离恶趣上生天界.获大成功。所以你们破了如此的三宝归依而归依别的异教.是错误的。』为了解脱.为了最高理想而归依三宝者.不堕恶趣。这可引用经文来说明。

    归依佛者不落地狱.  将舍人身而成天人之姿。

    归依法者不落地狱.  将舍人身而成天人之姿。

    归依僧者不落地狱.  将舍人身而成天人之姿。

    被惊怖所袭者.  常归依於种种的东西.

    或山或林或苑囿之神树.  但此非安稳的归依.最上的归依。

    由此归依不能脱一切苦.  归依佛、法与僧者.

    能由正慧而见四圣谛.  那是苦、苦因、苦灭、导入苦灭的八圣道分。

    此是安稳的归依.最上的归依.  由此归依能脱一切苦。

    佛复对他们道.『优婆塞啊.因了忆念佛、忆念法、忆念僧的行法.能达预流道、预流果、一来道、一来果、不还道、不还果、阿罗汉道、阿罗汉果。』佛说了如是的法.又道.『所以你们不应破此归依.』因了忆念佛等的行法可达预流等的道果.关於此.佛在经典中曾这样明示着.『比丘们.修习一法.增进一法.能入於厌离、离贪、灭绝、寂静、神通、正觉与涅盘。一法为何.即忆念佛是。』

    佛这样用了种种方便训诫优婆塞.又道.『优婆塞们.以非归依为归依者.怀颠倒的思辨执。此等人在前生.曾在非人〔鬼〕所管领之可怕的难处为夜叉所食.陷於灭亡。但无戏论而有决意.心不颠倒者.即在此种难处.仍得繁荣。』佛说了这话.就沈默了。这时给孤独居士从座起身.向佛礼拜赞叹.合掌至顶道.『世尊.优婆塞们破毁无上尊胜之归依.而为疑念所困.我们已明白了。至於前生的事.思辨执者在非人管领之难处灭亡.而无戏论者仍得繁荣.这只有世尊明白.我们是不明白的。世尊啊.请拨云现月似地为我等明说这因缘。』佛道.『居士啊.我於无量劫来成就十波罗蜜.为欲伏断世间疑惑.获一切智。当详说此事.你须一语不漏地谛听.像把狮子膏灌入黄金管中去的样子。』佛先这样促起了长者的注意.然後拨云现月似地说明前生隐秘的因缘。

    主分

    从前.迦尸国波罗奈城梵与王治国时.菩萨降生在一个队商主的家里.已成长为一青年.统率着五百辆车子.经营商业.或由东到西.或由西到东.徧历各地。同时.波罗奈城中另有一个队商主的儿子.生性愚钝.并无临机应变之才。有一次.菩萨从波罗奈买了许多高贵的商品.满装在五百辆车中.准备出发了。那愚钝的小队商主也同样地装好了五百车的货物准备出发。这时菩萨想.『如果我与那愚人同行.路上将有千辆车子.道路要担当不住.行人用的燃料与饮料.牛吃的草.也都难得了。让他先走.或是我先走吧。』於是招了那人来.对他说明理由.问他道.『我们两人不能同行.你先去呢.还是後去。』他想.『先去於自己有利.可以走未破坏的道路.牛可以吃到未经别的牲口碰过的草.人也可以得到未经人碰过的挤汁的叶子.水也可以清新些.并且到後商品还可任意定价出卖。』就道.『朋友.我先去吧。』菩萨则恰与他相反.以为後去有利。这样想。『先行者会把路上的凹凸弄平.我就可走现成的道路。先去的牛吃的是老草.我的牛就可以吃新抽的嫩草。叶子经过一次采摘.新出来的挤汁.味将更美。他们因要饮水会掘泉.我们可就在掘好的洼孔取水。商品的价目非常难定.我去可就以他们定好的货价销售。』菩萨觉得後去有这许多利益.就道.『那麽.朋友.你先去吧。』他道.『好.就是这样。』这位愚钝的小队商主驾起车子出发.不久.就走尽了人烟之处.踏入难处的境界。所谓难处.有盗贼难处、猛兽难处、无水难处、非人难处、饥馑难处五种。盗贼出没之地曰盗贼难处。有狮子等凶兽的地方曰猛兽难处。无水可饮与沐浴之区曰无水难处。非人〔鬼〕所居住的地方曰非人难处。无主要食粮可取的地方曰饥馑难处。那里的难处.在五种之中属於无水与非人的二种。小队商主曾用无可再大了的瓮子满装了水.载在车上.向广大六十由旬的难处进发。进入到难处中心地带的时候.住在那里的夜叉想道。『谎他们把带着的水弃了.让他们衰弱下去.然後吃尽他们吧。』就以魔力.化出一辆舒适的乘车.由壮健的白牛曳引。十多个鬼卒.手执弓盾等武器.围绕其旁。夜叉头上满是青的莲华白的睡莲.把头发衣服弄得透湿.坐在车中俨然像个君主。车子轮上飞溅着泥浆.从反对方向驶来。那在前後随着的从者们.头发衣服也都透湿.头上戴着青莲华白睡莲的华鬘.手里捧着赤莲华白莲华的花束.口里嚼着莲茎或藕.拖泥带水地走近这边。小队商主等为了想避黄尘.在逆风的时候.总是坐在车中由从者围绕着行在前面.在顺风时则行在後面。那时正是逆风.小队商主行在一队之前。夜叉见他过来了.就把自己的车子让在一旁.对他打招呼道。『你们到那儿去。』小队商主也把自己的车子让开留出空路给他们.回答道.『朋友.我们是从波罗奈来的。你们头上戴的是青莲华或是白睡莲.手上捧的是赤莲华或是白莲华.口里嚼着莲茎或是藕.满身泥浆淋漓地。莫非前面下着雨.有各色莲华盛开着的池荡吗。』夜叉听了.说道.『朋友.你说甚麽话。喏.你看.那儿不是望得见一抹绿林吗。从那儿起.全森林一片都是水。那地方常常下雨.凡是低凹窟洞都有积水.到处有开莲华的池哩。』夜叉说着驶车前进.又问道.『率领了这些车辆向那儿去。』小队商主答道.『到某国去。』夜叉又问道.『这些车中装的是些甚麽东西。』小队商主答道.『是这个那个。』夜叉又问道.『最後一车似乎很笨重.那里面又是甚麽。』小队商主道.『那是水。』夜叉道.『你们从那里装了水来.再好没有。但到了这儿已不要了。从这儿过去.有的是水.乐得把瓮子打碎放去了水.走起来轻松些。』接着又说道.『吚呀.你们请吧.我们也耽搁了不少时候了。』夜叉向前行进.就在望不见的地方进入自己的夜叉城去了。

    那愚钝的小队商主果然相信了夜叉的话.打破瓮子.把水放得乾乾净净.开车前进。不料前面全然没有水.大家因为得不到饮料.疲惫不堪。一程一程地向前挨.到了太阳西沈的时候.把车辆解下来排成圆围.把牛吊在轮上。牛没有水饮.人没有粥吃。大家疲乏已极.纵横在地上卧下。到了夜半.夜叉从夜叉城出来.连人带牛一齐弄死吃光.只把骨头留下而去。一羣的从者因了小主人的愚钝.就这样地丧亡了。骨头零乱地散在四处.五百辆车子满载了货物停在那里。

    菩萨於那愚钝的小队商主走後一个半月光景.率领了五百辆车子离城出发.及到了难处的关口.他把水装满瓮中.凡是可以储水的东西里.都汲水装入。当张幕宿夜的时候.击鼓召集人众.对他们说.『不经我许可.一滴水都不准消费。难处有一种毒树。不论遇到甚麽叶、花或果实.凡是你们平日不曾吃过的.要向我问过才准吃。』这样谆谆告诫以後.方率领五百辆车子进入难处。到了难处的中心地带.那夜叉就用了老手段出现到菩萨的面前来。菩萨见这情形便悟到了心中想.『此地是没有水的.是所谓无水难处。这东西眼睛发红.一股凶相.全见不到影儿。那先走的.愚钝的小队商主一定已弃掉带着的水.连同一羣从者在疲惫中被他吃去了吧。他大概还不知道我是一个聪明而机警的人哩。』於是向他说道.『你们走开.我们是商人。在没有遇到水以前.不想把水弃掉。要发见了水以後.才放出了水轻松地走。』夜叉向前行进.就在望不见的地方进入自己的夜叉城去了。夜叉去後.从者都对菩萨说道.『尊者啊.据他们说.「那儿望得见一抹绿林.再进去些的地方常常下雨。」他们头上戴青莲华或是白睡莲的华鬘.手捧赤莲华或是白莲华的花束.口里嚼着莲茎或是藕.衣服头发都是透湿的。我们就把水放去.使车子轻松走得快些吧。』菩萨听见他们这样说.即命停车.把全体人员召集拢来.问道.『这难处有池水与莲池。你们谁曾听到过这话。』从者道.『尊者.一晌不曾听到过这话。此地是无水难处。』菩萨道.『方才有人说.那儿有一抹绿林.再进去些地方常常下雨。我问你们。雨风可以吹多远。』从者道.『尊者.一由旬光景。』菩萨道.『你们有谁在身上触到雨风了吗。』从者道.『没有触到。』菩萨道.『云可伸长到多远。』从者道.『尊者.一由旬光景。』菩萨道.『你们有谁见到云了吗。』从者道.『不曾见。』菩萨道.『电光可及到多远。』从者道.『四五由旬。』菩萨道.『你们有谁见到电光了吗。』从者道.『尊者.不曾见。』菩萨道.『雷声可及到多远。』从者道.『尊者.一由旬光景。』菩萨道.『你们有谁听到雷声了吗。』从者道.『不.未曾听到。』於是菩萨道.『他们不是人.是夜叉。大概他们想来骗我们。叫我们弃掉了水.弄得疲惫不堪.来吃我们的。那先走的愚钝的小队商主缺少机智.一定受了骗.把水弃掉.在疲惫中被他们吃去了吧。五百车货物一定还在那里.我们今天就可看到吧。赶快前进.一滴水都不要弃掉。』叫从者们向前进发。进去进去.果然看到有五百辆满满的货车散乱地停在那里.人骨牛骨狼藉在地。菩萨命把车解下列成圆形的圈子.搭好宿夜的帐幕.叫人与牛吃了晚餐.把牛睡在人的中央。自己则率领队长执了刀.在夜之三时中当警备之任.直到天明。次晨.整理一切.喂饱了牛.剔去破车.选取坚牢的车子.舍去廉价的货物.把高贵的装进车里带去。到达目的地之後.以二倍三倍的价值卖完货物.就率领全队人员回到本城来了。

    结分

    已成正觉之佛.说毕这因缘.又道.『居士啊.有思辨执者在前生也这般地陷於灭亡。坚持无戏论者却从非人的手中脱出.安全达到目的地.仍回到乡里来。』为要把这两件事情联结起来.作为关於无戏论的法话.复唱出下面的偈语。

    有人说无戏论处。  思辨者则说其他。  了悟的智者。  应取无戏论。

    佛复对那些优婆塞说道.『授与六欲天三善成就法.授与梵天界成就法.终乃授与阿罗汉道的是无戏论道。使之转生四恶趣与五贱族的是有戏论道。』这样说了无戏论的法话.又以十六行相说明四谛。佛说毕四谛.五百优婆塞都证得阿罗汉果。

    佛既作此法话.述此二故事.又取了联络.把本生的今昔联结起来道.『那时愚钝的小队商主就是提婆达多。其从者是提婆达多的从者。聪明的小队商主的从者是佛的从者。那聪明的小队商主则就是我。』

    二 沙道本生因缘 (〔菩萨=队商主〕)

    序分

    此本生因缘.是佛在舍卫城时.就一丧失奋发之心的比丘说的。某时.如来在舍卫城。有一居住舍卫城的良家之子.往祇园精舍.在佛处倾听法话.发生信仰.感诸欲之可厌.就出了家。他为.受具足戒费时五载.暗记二种本典要目.学习观行.在佛处选取了与自己相应的业处〔观法.〕入森林中作雨季修行凡三阅月.但毫无微光或徵候显现出来。他想.『佛尝说有四种人物。我是其中最低级的一种吧。我究能在此生做些甚麽呢。佛的觉悟之道与果.都是不可得的。不如弃了森林生活.到佛前去.瞻仰秀丽第一的佛身.倾听甘露似的法话.以度光阴吧。』於是再回到祇园精舍来。有些知友们这样问他.『朋友.你从佛处选取了业处.决心去实行沙门之法了的.现在却回来与众人杂处为乐。难道你在出家的修行上已成就了最高的工夫.可不再受生了吗。』他答道.『我因得不到觉悟之道与果.觉得自己真是无能之人.所以中止了精进努力而回来了。』那些知友道.『朋友啊.你以坚固的精进之心.遵从佛之教示出了家.今竟舍弃精进.实无理由。喂.陪你见佛去吧。』於是陪他到佛那里来。佛见了他.说道.『比丘们啊.你们把这个不愿来的比丘带了来.究是为何。』比丘道.『世尊啊.这位比丘因信奉解脱之教.出家修行沙门.而今却舍了精进之心而回来了。』於是佛问他道.『比丘啊.听说你舍了精进之心真的吗。』比丘道.『世尊.真的。』佛道.『比丘啊.你既信奉此教出了家.为何不叫人晓得你是寡欲者、知足者、遁世者、努力精进者.却叫人知道你是舍弃精进之心的比丘呢。你在前生是个努力精进的人。靠了你一个人的努力.当五百辆车子在沙漠的难处赶路时.人与牛都获得饮料而安全.为何现在舍弃了精进之心呢。』於是那比丘就大大地把意向坚定了。比丘众听了这话.恳求道.『世尊啊.这位比丘舍弃精进之心的事.我们现在已明白了。但前生因他一人之努力.使牛与人在沙漠的难处获得饮料而安全.乃是隐事.只有像世尊这样的一切知者才明白。请为我等一说这个因缘。』佛道.『比丘们啊.那麽好好地听着。』佛先这样促起了比丘众的注意.然後对他们讲述前生隐秘的因缘。

    主分

    从前.当梵与王住在迦尸国波罗奈城治国时.菩萨生在队商主的家里.成长後率领五百辆车子经营商业.来往各地。有一日.他跑进了直径六十由旬的沙漠难处。这难处的沙.细得手中留不住.日出後就发烫.灼热如火聚.足不能下。因此凡欲入此难处者.只好用车运输薪、水、油、五谷等物.在夜半赶路.天亮以後将车停住.排成圆形.头上张起天幕.吃了饭坐在凉荫下.度过一日。日没时进晚餐.等到大地冷却後.驾车再行。前进时必带向导。向导者观察星象.以安渡队商.犹如航海一般。那时.这队商主也以如此方法.向这难处前进。当到达六十由旬尚少一由旬的地方时.心想.『再过一宵就可出沙漠难处了.』吃了晚饭.尽弃薪、水诸物.系车於牛而进。向导者在前车中铺了牀.把天上的星观察一会.喊了一句『喂.前进啊.』就躺下了。他因好久未曾睡觉.疲累不堪.一躺下就入睡乡。谁知牛已转了方向.循着所从来的路而行。牛终夜不停地前进。破晓时向导者一觉醒来.仰视着星宿.说道.『把车子转向啊。』当掉转了车头排好行列时.太阳已出来了。众人怪道.『这里不就是昨日我们张营幕的地方吗。薪尽水绝.我们将坐以待毙了。』就将车子解开排成圆形.头上张起天幕.各自卧在车下叹息。菩萨想道.『我若不勇猛精进.全体人员都会死在这里吧。』於是乘着朝凉.四处徘徊.发见了一个吉祥草丛.心想.『这草是受地下水的恩惠而生长的吧.』就命人用锹去掘。当掘至六十肘之处时.锄为地下的岩石所阻.掘的人都吃了一惊而中止了。菩萨又想.『这岩石下当有水.』遂下去立於岩石上.屈着身耸耳而听.果然听到那下面有流水声。他出来向侍童说道.『你若中止努力.我们都将死亡。别停止努力.给我下穴去.用这铁槌予那岩石以一击啊。』其余的人都停止了工作站着.只有那侍童愿意听从他的吩咐.不废努力.下去对那岩石猛击一槌。顿时岩石裂成两段堕下.水流遭到阻遏.就变作了棕榈干般粗的水柱.涌上地面来。众人大喜.饮水洗澡.又劈断了多余的车轴与轭.焚火煑粥而食.复喂了牛.日没後在水穴旁边立了标识.向目的地进发。在那里他们卖了货物.获得二倍四倍之利还乡。他们在乡里终了天年.依各人的业报往生。菩萨也施行布施等善业.依其业报离此世而去。

    结分

    已成正觉之等正觉者〔佛〕作此法话後.唱出了下面的偈语。

    有人不倦不挠掘沙道.  以是发见多量水。

    牟尼〔佛〕精进亦如是.  不倦不挠得寂定。

    佛作此法话後.说明四谛。说毕四谛.那个舍弃努力的比丘证得最上阿罗汉果。

    佛述此二事毕.取了联络.把本生的今昔联结起来道.『那时不废努力.击断岩石、给水与众人的侍童.就是这舍弃努力的比丘.其余众人即今佛之从者.队商主则就是我。』

    三 贪欲商人本生因缘 (〔菩萨=商人〕)

    序分

    此本生因缘.是佛在舍卫城时.就一个舍弃努力的比丘说的。与前回的故事同样.佛向那个由比丘众陪伴而来的比丘说道.『比丘啊.你信奉那予人以道果的教而出家.今竟舍弃努力.你将如塞利婆商人丧失价值十万的金茶碗一样.永抱悔恨吧。』比丘众求佛说明缘故.佛就说出前生隐秘的因缘来。

    主分

    从前.在距今五劫以前.菩萨在塞利婆地方.是一个名曰塞利怀的行贩商人。他与另一贪欲的行贩商人也名塞利怀的.一同渡过推勒婆诃河.走入盎陀菩罗市.划分了市街.沿着划归自己的街道叫卖商品。另一塞利婆也认定了划归自己的市街。

    市中有一绅商之家.已零落不堪。儿子、兄弟财产也都没有了.只有一个孙女与祖母还活在世间。二人都被佣於人以为生。这分人家有一只从前大绅商所使用的金茶碗.被弃置於杂物之间.满积尘埃.从未动用。二人竟不知那茶碗是金的。有一日.适值那个贪欲的商人沿街唤着『卖宝石』〔饰物.〕到这人家的门口来了。孙女见了商人.向祖母说道.『祖母.请买一个璎珞〔饰物〕给我。』祖母道.『我们贫穷人家.用甚麽去买呢。』孙女道.『我们有一只茶碗.并不用的.就用这个来换吧。』於是祖母唤商人入内.叫他坐下.把那茶碗给他看道.『请你随便换点东西给这位姑娘吧。』商人手中拿着茶碗.心想.『这是金茶碗吧.』转来倒去地看个不休.并用针在碗底刻划.知道确是黄金制成.欲『一点东西都不给而取得这茶碗.』说道.『这是不值钱的.半磨沙迦也不值。』说罢.就弃碗於地.起身而去。依照约定.甲既跑入而又出去了的街.乙就可以进来做生意的。菩萨走入那街道.叫着『卖宝石』〔饰物.〕来到这家门口。那孙女又对她祖母说同样的话。祖母道.『方才来的商人掷茶碗於地而去。这回用甚麽来买呢。』孙女道.『那人言语乱暴.这一位.样子倒斯文.口气也温和.大概会受吧。』祖母道.『那麽你去唤他进来。』於是孙女去唤他了。当那商人入内坐下时.两人就拿那茶碗给他看。他知道那是黄金制成的.便道.『喂.这茶碗值十万金。我手头没有价值与这茶碗相等的货物。』祖母道.『先生.方才的商人说这样的东西连半磨沙迦也不值.投掷於地而去。现在你说是金的.真难为你。我们将这给你.请随便送一点东西给我们.就拿了去吧。』於是菩萨将那时身边所有的金子五百迦利沙波拏与价值五百金的物品统统给了她们.只要求说.『请把秤、袋还我.再找给八迦利沙波拏.』接受而去。他急忙地跑到河岸.以八迦利沙波拏给与船夫.乘在船里。後来那个贪婪的商人也再到那人家来.说道.『请把那茶碗拿给我.我给你们一点东西吧。』她们责备他道.『我们价值十万金的金茶碗.你竟说连半磨沙迦也不值。但有一个正直的商人.似乎是你的主人吧.却给了我们一千金.把茶碗受去了。』贪婪的商人听了此言.心想.『那麽我失掉了那价值十万金的金茶碗了吗。这真是我极大的损失哩.』於是沈於忧闷之中.精神恍惚.至不能引起记忆。他把自己手中的金钱与商品撒散於门口.上衣与内衣统统脱去.以秤杆代替了棍棒执在手里.追逐着菩萨赶到河岸.见菩萨已乘船而行.乃大声叫唤道.『喂.船主.把船驶回啊。』可是菩萨阻止船夫说.『不可驶回去。』那个贪欲的商人见菩萨愈行愈远.他的悲愤之情亦愈炽烈。胸部发烧.口中迸出血来.心脏像旱天的池泥般裂开.抱怨着菩萨而暴卒了。这就是提婆达多对於菩萨的最初遗恨。菩萨作着布施等善行.依其业报.离此尘世而去。

    结分

    已成正觉的等正觉者.作此法话後.唱出下面的偈语。

    若在现世  违反正法之指导  你将永受苦恼.  与那塞利婆商人一样。

    佛这样地以阿罗汉位为目标.将那故事说至顶点.然後阐释四谛。说毕四谛.那个舍弃努力的比丘就证得了最上的阿罗汉果。

    佛述此二事毕.又取了联络.把本生的今昔联结起来道.『那时愚昧的商人是提婆达多.聪明的商人则就是我。』

    四 周罗财官本生因缘 (〔菩萨=财官〕)

    序分

    此本生因缘.是佛在王舍城附近耆婆庵罗林时.就大德周罗盘特〔小路〕说的。这里非说一说周罗盘特诞生的故事不可。

    王舍城某豪商.有女与家仆发生了私情。那女子怕人知其隐私.说道.『我们不能住在这里了。倘使我的父母晓得了这事.怕会将我千刀万剐呢。到他国去安身吧。』於是二人就卷了财物逃出家门.奔走各地.打算『住到无人知晓的地方去。』当他们在某处同居时.她怀了孕行将临产.与丈夫商量道.『我就要临产了。远离了熟人、亲戚.在此地做产.在我们两人都是苦事.不如回家去吧。』但丈夫只是说着『今天去吧.明天去吧.』把日子虚度过去。於是她想.『这笨家伙因为自己做了可忧的坏事.所以连去都不敢去了。在世界上.父母是无上的恩惠者。不管他去与不去.我还是去吧。』她把家具整顿一过.复将回娘家去的事告诉了邻人.便出发了。她丈夫回到家中.不见了她.询问邻人.知已归宁.乃急急在後追赶.在途中被他追着了。她就在那里产下孩子。夫问『怎麽。』妻道.『生了一个男孩。』夫问.『那麽将怎样呢。』妻道.『我因要做产.所以想回母家去.不料在途中就产下来了。现在即使到那里去也已无意义。喂.回转去吧。』於是二人同意转身回去。那孩子是在路上生的.所以命名曰盘特〔道路。〕未几.她又怀孕了。情形与前面所述者一样.也在归宁的途中产生下来。两个孩子都是路上生的.第一个名曰摩诃盘特〔大路.〕後来生的一个名曰周罗盘特。他们带着二个男孩子回自己住家去了。他们住在那里.盘特童子听到别的孩子们谈及舅父、外祖父、外祖母时.便问自己的母亲道.『妈.别的孩子谈到舅父、外祖父、外祖母.我们怎麽没有亲戚呢。』母亲道.『这里虽没有我们的亲戚.王舍城中却有着豪富的外祖父.在那里我们亲戚很多呢。』孩子道.『妈为甚麽不到那里去呢。』她将自己不能去的理由告诉了儿子.对儿子不知讲了几多遍以後.她向丈夫说道.『这两个孩子使我非常苦恼。父母见了我们.也决不会吃掉我们的。喂.快带孩子到外祖父家里去吧。』夫道.『没脸孔去见他们.你一个人带他们去吧。』妻道.『不论怎样.只要给孩子们看到外祖父的家就好了。』二人带着孩子.终於到了王舍城.在城门口找到寓所住下.叫人告诉自己的父母.说带了两个孩子来归宁了。父母听了这话.说道.『凡流转轮回之身皆有孩子。但他们是我们的大罪人.所以不能住在我们看得见的地方。不如叫他们拿些财产.同赴安乐之地去居住。把两个孩子留在这里。』长者的女儿领受了父母所赠与的财产.把孩子交给使者领去。

    两个孩子在外祖父家成长。周罗盘特还年幼。摩诃盘特跟外祖父同去听十力〔佛〕说法.常在佛前恭聆法话.引起出家之念。他告诉外祖父道.『假如外祖父等允许的话.我愿意出家。』外祖父道.『这是甚麽话。你若出家.这在我们是较全世界人士出家还可感谢。如能出家.就出家吧。』就伴他去见佛。佛问.『长者.你如何得这孩子。』长者道.『世尊.这孩子是我的外孙。他说要在世尊旁边出家。』佛即命一托鉢僧道.『给这孩子出家。』长老向他说示皮五业处.并举行了出家仪式。他忆持了许多佛语.於成年後受具足戒.受具足戒後专心修行.遂达阿罗汉果。他享受着禅定之乐、道果之乐度日.这样想道.『此种悦乐可给与周罗盘特吧。』於是来到长者外祖父的地方.说道.『长者啊.如果你允许的话.我想叫周罗盘特出家。』长者道.『可以。』他乃叫周罗盘特出家.并受十戒。沙弥周罗盘特虽出了家.却甚愚钝。经过四个月之久.还不能背诵下面这一首偈。

    看啊.佛徧照一切.  如芬芳的红莲.

    在清晨开放.  又如中天辉耀的日轮。

    原来.他在古时迦叶佛降世的时候曾出家.性甚聪慧.见一愚钝的比丘暗记教语.加以嘲弄。那比丘以受彼嘲弄为耻.遂不暗记、复诵教语了。以此业障.他虽出了家仍极愚钝.所暗记的文句.也往往记得上文.而忘了下文。他以暗记此偈自励.也已经过四个月之久了。那时.摩诃盘特告诉他说.『盘特.你连信奉此教的资格都没有。你不是过了四月之久竟不能忆持一偈吗。像你这样的人.怎麽能达到出家人所应该修行的最上果位呢。还是出寺去的好。』於是就用强力把他赶走了。周罗盘特却心慕佛教.不愿为在家人。时摩诃盘特为管斋者。儿科医生耆婆携了许多香华.来到自己的庵罗果园.供养於佛.倾听说法.然後从座上起来礼拜了十力.走近摩诃盘特去.问道.『尊者啊.佛左右有多少比丘呢。』摩诃盘特道.『五百人。』耆婆道.『尊者.明日请陪同佛与五百比丘到舍下受斋。』摩诃盘特道.『优婆塞啊.有个叫做周罗盘特的笨家伙.是不悟正法者。除他以外.其余的人全体应招。』周罗盘特听到长老这样说.想道.『阿哥替这许多比丘们接受了招请.而独独除外了我。他对我一定已无兄弟之情了吧。既然这样.他的教示於我也已毫无意义了。还是去做个在家人.积些布施等善行过日吧。』到了次晨.他就说『还俗吧.』起身而去。天明後.佛观察世间.见到这椿事件.就赶在周罗盘特之先.在他必须经过的城门旁游步着。周罗盘特从屋中出来.见了佛.就趋前礼拜。佛对他问道.『周罗盘特啊.你此刻到那里去呢。』周罗盘特道.『世尊.哥哥用强力将我驱逐了。故而在此徘徊。』佛道.『周罗盘特啊.你是从我出家的。既被兄所逐.为何不到我的地方来呢。喂.还俗去怎麽办。还是在我这里好。』於是佛就带了周罗盘特回去.叫他坐在香室前面.给他一块神通力所现的纯净的布片.吩咐说道.『周罗盘特啊.你可老守在这里.面向着东方.口念「尘垢除去.尘垢除去.」用手抚摸这块布片。』约定的时刻已到.佛被比丘众围着到耆婆的家里去.在所设的座上坐下。周罗盘特坐在那里.一面仰视着日轮.一面念着『尘垢除去.尘垢除去.』抚摸那布片。那布片在抚摸中被弄脏了。他想到这布片本极洁净.因己之故失掉了原来的自性.如此肮脏。诸行真是无常。便起了尽灭观.增长了观察智。佛知周罗盘特的心已进至观察智.说道.『周罗盘特啊.切莫以为惟有这布片为尘垢所污。心中亦有欲之尘垢等.须得拭去。』接着就大放光明.使之觉得恰如坐在面前似的.且唱出下面的偈语来。

    贪欲为不净〔染污.〕尘垢不得称不净.  不净为贪欲之异名。

    彼比丘众舍此不净.  住於脱离不净之教。

    瞋恚为不净.尘垢不得称不净.  不净为瞋恚之异名。

    彼比丘众舍此不净.  住於脱离不净之教。

    愚痴为不净.尘垢不得称不净.  不净为愚痴之异名。

    彼比丘众舍此不净.  住於脱离不净之教。

    此偈终时.周罗盘特得四无碍辩与阿罗汉果.就依四无碍辩而通达三藏了。原来.他在前生为国王时.因右绕城廓额上流出汗来。用洁净的布片拭额.布片受污。他於此时.得无常想.以为『以此肉身故.这样洁净的布片也失了自性而遭污了。诸行真是无常。』由此因缘.这『尘垢除去』遂成为缘了。

    儿科医师耆婆对十力作过水的供养。那时佛道.『耆婆啊.精舍中不是还有一个比丘留在那里吗。』说着用手将鉢覆住。摩诃盘特道.『世尊啊.寺中不是一个比丘也没有了吗。』佛道.『耆婆啊.尚有一人在着。』耆婆道.『那麽叫人去到精舍调查一下.且看究竟还有比丘在那里没有吧.』说着就差人去了。这时周罗盘特心想.『哥哥说精舍中已没有一个比丘了.我且叫他看看精舍中尚有比丘们吧。』於是他使整个庵罗林满住着比丘.有从事於衣服之事的比丘.亦有从事於染色之事的比丘.更有以诵经为事的比丘.这样地化出了一千个神态各不相同的比丘。那使者见精舍中有许多比丘在着.便回去报告主人耆婆道.『主人.庵罗林中满是比丘呢。』这边.高僧〔周罗盘特〕自己唱出偈语。

    盘特将己身化成千种形相.  在快适的庵罗林中.坐待时刻到来。

    这时佛对那使者道.『你到精舍去.说「佛唤周罗盘特去。」』他遵命前去通报.一千比丘都说道.『我是周罗盘特。我是周罗盘特。』使者回来报道.『世尊啊.他们都叫周罗盘特。』佛道.『那麽.你再去一次.把第一个叫「我是周罗盘特」的手抓住。这样一来.後叫的会消失吧。』他去到那里依吩咐而行.一千个比丘忽然消失了。高僧〔周罗盘特〕遂与来迎接的使者同行。佛於食後对耆婆道.『耆婆啊.请你将周罗盘特的鉢接受了去.他会对你表示欢喜之意吧。』耆婆遵命做了。高僧如年轻的狮子般怒吼起来.朗诵三藏.声震天地.以表欢喜之意。佛从座起身.被比丘众围绕着回到精舍.指示比丘众应为之事.复离座立於香室前.对比丘教团与以善逝〔佛〕的教诫.讲说业处之修行以激励比丘教团.然後步入妙香扑鼻的香室去.侧下右脇卧於狮子之牀。到了薄暮.比丘众从各处聚集到法堂上.成行列坐着.谈起佛之威德来。『法友啊.摩诃盘特不明白周罗盘特的性格.说是「经四个月之久犹不能记诵一偈.他真是笨家伙.」强把他驱逐了。但等正觉者因为是无上法王.在一顿饭工夫就圆满地授以四无碍辩与阿罗汉位.使他藉无碍辩精通了三藏。诸佛的力量不是广大无边吗。』佛知法堂上在开始作此谈话.心想.『现在正是自己应出去的时候了.』遂由牀而起.内着浓褐色的夹衣.系了电光似的带子.披上褐色的羊毛布似的善逝的大衣.从妙香芬芳的香室中出来。步履堂堂.犹如狮象.显出无限的佛德。到了讲堂.昇至精美庄严的佛座.放出六色光明。那光明宛如可以通澈海底.与由乾陀山顶所现的旭日一般.在讲座中央坐下。佛到以後.比丘教团就停止了谈话沈默下来了。佛含着柔和的慈爱瞧着比丘众想道.『这集会确乎极好。无一人动手.无一人动足.无一人咳嗽.亦无一人打嚏。大家都对佛的庄严起了尊敬之念.畏服佛的光明.纵使我一生不开口而坐着.也不会有人先开口谈话的吧。开始说话的机会.我当然知道。让我先来开口吧。』接着就以甘露似的梵音向比丘众问道.『比丘们啊.你们刚才有甚麽谈话而会集於此。你们中途停止的是甚麽话呢。』比丘众答道.『世尊啊.我们坐在这里没有谈卑俗的话。只在赞叹着世尊的威德.说「法友阿.摩诃盘特不明白周罗盘特的性格.说经过了四个月之久犹不能记诵一偈.他真是笨家伙.强把他驱逐出精舍了。但等正觉者因为是无上法王.在一顿饭工夫圆满地授他以四无碍辩与阿罗汉位。使他藉无碍辩精通了三藏。诸佛的力不是广大无边吗。」此外不说别的。』佛听了比丘众这话.说道.『比丘们啊.周罗盘特现在固然因我而在教法中获得大法.在前生他也曾因我获得了大财产哩。』比丘众求佛解说这话的意义。佛乃为之说明前生的隐秘因缘。

    主分

    从前.当梵与王住在迦尸国波罗奈京城治国时.菩萨生於财务官之家。及长做了财务官.人名之为小财官。他为人聪明伶俐.能解一切豫兆。有一日.他随王行走.途中看见一只死鼠.当即配合了星宿想道.『倘有聪明的男子把这鼠取去.可以娶妻立业呢。』那时有一个穷困的男子.听了这位财务官的话.忖道.『那人想不会毫无所知而说这样的话的吧.』於是将鼠取去.至一酒店给与了猫.获得一厘。以那一厘买了糖蜜.又在水瓶中装入了水.一齐拿着。他见到从森林来的华鬘匠们.就与以糖蜜少许.又给以一杓水。他们给了他一握花。他以花的代价.次日.又买了糖蜜.并携水瓶到花园去。那日.华鬟匠们给了他一半摘剩的草花走了。他依此方法.不久就得到了八迦利沙波拏。又.某一风雨之日.宫内游园地中.有许多枯萎了的树干、枝叶等被风吹落。园丁不晓得要怎样扫除才好。他走到那里.告诉园丁道.『如将这些枯树与枝叶给我.我可代你完全搬去。』於是园丁答应道.『请拿去吧。』这穷困男子名曰周罗怀西格.信奉小财官之说.也可说是他的弟子。他来到孩子们嬉戏的地方.将糖蜜给与他们.叫他们搬运枯树与枝叶.一忽儿就在游园地入口堆积如山了。时王室的陶器师正为烧制王室陶器而搜求柴薪.及至游园地入口见了这许多枯树与枝叶.便向他买去。那日周罗怀西格卖薪所得.除十六迦利沙波拏外.尚有一只水瓮与五件陶器。当他得到二十四迦利沙波拏时.说『有一好计划.』在离城门不远处摆了一只水瓮.以饮料水供给五百个刈草人。他们说.『朋友啊.你是我们的大恩人。让我们替你做点甚麽事吧。』他说。『待我有事时再请你们帮忙吧。』後来在各处奔走间.跟陆上商人与水上商人发生了亲密的感情。陆上商人告诉他说.『明日将有一个马贩带五百匹马到本村来。』他听了这话.就对刈草人道.『今日请你们每人给我一束草。并且在我没有将草卖去以前.你们也不要将各自的草出卖。』他们答应说『好.』拿了五百束草堆在他的家里。马贩因全村中得不到马吃的草.乃向他以千金收买。数日後.水上商人告诉他说.『有大船抵港了。』他打定主意.化八迦利沙波拏雇了一辆有附属品的出租车子.威风堂堂地乘至船埠.将戒指给与船员们.作为订定购货的信约。叫人在近处张起天幕.自己坐在幕中.吩咐从者道.『商人从外边来时.须经过三个门卫来报告。』这时.有一百商人听到船已抵埠的消息.就从波罗奈来购办货物。人们说道.『你们是办不到货的。因为某处的大商人已订了收买的约束了。』他们听了此话.就到那商人的地方来。商人的从者们.照着刚才所关照的.通过三个门卫.前来通报那批商人已到。那一百个商人各出一千金.请那商人一同下船去。又每人拿出一千金叫他放弃所有权.转让货物。周罗怀西格得到二十万金返波罗奈.说『要表示谢意.』携了十万金亲自到小财务官的地方来。小财务官向他问道.『你干了甚麽得到这许多财产。』他道.『我依你所说的方法.於四个月间得到的。』就从死鼠起将一切经过讲了一遍。周罗大财官听了他的话.觉得『这样的人才.不可为他人所有.』遂以年已及笄的女儿嫁给他.使他作一家之主。那财官死後.他就了市财务官之职。菩萨亦依其业报离开此尘世而去。已成正觉的等正觉者作此法话後.又唱出下面的偈语来。

    具眼的贤者.  能以些微的金钱获钜赀。  恰如吹星星的火.  成为大火聚。

    结分

    佛说.『比丘们啊.周罗盘特现在因我而获得诸法中的大法.但在前生也获得了财产中的大财产。』

    佛作此法话.述此二故事.又取了联络.将本生的今昔联结起来道.『那时的周罗怀西格就是周罗盘特.小财务官则就是我。』

    五 稻秆本生因缘 (〔菩萨=评价官〕)

    序分

    此本生因缘.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就愚钝的优陀夷大德说的.当时末罗族出身的沓婆尊者.是教团的管斋者。他於每日清晨指挥以筹掉换饭食.优陀夷大德有时得到好的饭.有时则得到不好的饭。在取得不好的饭那一日.他在筹室中吵起来道.『难道只有沓婆懂得分筹.我们便不懂得分筹吗。』一日.当他照例在筹室中骚扰时.众人道.『那麽.今日请你分筹吧.』说了就将筹笼交给他。从此以後.就由他分筹给教团了。但当分筹之时.饭的精粗与给某长老以精饭、给某长老以粗饭等事.都是不晓得的。又定席次时.这是某长老之席.那是某长老之席.也不能识别。因此当比丘众就座时.在地上或墙上刻了记号.标明此处有某席.此处有某种饭食。可是次日在筹室中.有比丘人数少的地方.也有比丘人数多的地方。因而在人数少的地方将记号刻在下方.人数多的地方将记号刻在上方。而他是不晓得席次的.故只看着记号分筹。这时.比丘众对他说道.『优陀夷啊.虽然记号或在下方.或在上方.你也得为某长老备精饭.为某长老备粗饭的。』但他却反驳道.『那麽何用作着这种记号呢。我怎能相信你们的话.我只相信记号。』年轻的比丘与沙弥们道.『优陀夷啊.自你分筹以後.比丘们的所得减少了。由你分筹是不适当的。请你出去吧。』於是就将他逐出筹室。那时.筹室非常混乱喧扰。佛听到了就问阿难尊者道.『阿难啊.筹室非常嚣扰.甚麽事呀。』阿难即将事由向如来禀告。佛道.『阿难啊.优陀夷因自己愚钝以致减少他人的所得.并不自今日始。前生也作过这样的事。』阿难求佛明示这话的来由.佛乃为他说明前生隐秘的因缘。

    主分

    从前.迦尸国波罗奈城.有一国王名曰梵与。那时菩萨为王的评价官。他的职务.是规定象、马与宝玉、黄金等物品的价格.评价後将与物品相当的代价付给所有者。这位国王是贪婪的。因他天性贪婪.故这样忖道.『那评价官如此估价.恐怕不久会将我的财产荡尽吧。非另找评价官不可。』王开了窗子.眺望庭园.见一愚鲁的田夫经过.心想.『他能担任我的评价官职务吧.』就叫住了他问道.『你能担任我的评价官职务吗。』那愚夫答道.『大王.我能担任的。』因此王为保护自己的财产起见.命那愚夫就了评价官之职。嗣後那愚夫当对象、马等东西估价时.不顾真价.随意估定。在他任职期间.一切市价皆从他口中说出。有一马贩从北方带领五百匹马来。王吩咐那愚夫估计马价.他对那五百匹马只定了一根稻秆的价值.说.『请付马贩一根稻秆.』便将马牵入马厩去了。马贩来到老评价官(〔菩萨〕)那里.告以此事.问道.『怎麽好呢。』老评价官道.『你赠些贿赂给那人这样问他好了。「你估定我们的马值.一根稻秆.但我想知道一根稻秆的价值。你能在国王面前说明一根稻秆值多少吗。」如果他说「可以.」那麽你就跟他到王面前去。我也到那里去吧。』马贩点头称『是。』向评价官行贿後.即以这话相告。那人收了贿赂.说道.『我可以估出一根稻秆的价值。』马贩道.『那麽进王宫去吧.』便与评价官到王那儿去了。菩萨与其他许多大臣也去了。马贩向王行了敬礼.说道.『大王.我已知道五百匹马的价值与一根稻秆的价值相当。但一根稻秆价值多少呢。乞垂询评价官。』王因不知其中底细.问道.『评价官.五百匹马值多少钱。』评价官答道.『值一根稻秆。』王又问道.『五百匹马之价值等於一根稻秆.那麽一根稻秆值多少呢。』那愚笨的评价官答道.『一根稻秆的价值.与波罗奈城及其四郊相当.』他先迎合国王的意思.说所有〔五百匹〕的马的价值与一根稻秆相等.及至收受了马贩的贿赂以後.又说一根稻秆的价值与波罗奈城及其四郊相当。波罗奈全城面积十二由旬.四郊广三百由旬。但那愚人把这样广大的波罗奈城与四郊估计为一根稻秆。诸大臣听了他的话.都拍手笑起来.嘲笑他道.『以前我们觉得土地或领土是不能评价的。而你却说这样广大的波罗奈连国王在内.只值一根稻秆。评价官确乎颖悟过人。评价官一向在何处度着岁月的。跟我们大王倒相应哩。』这时王羞惭无地.遂将这愚夫驱逐.仍令菩萨任评价官之职。後来菩萨依其业报.离开了这个尘世而去。

    结分

    佛作此法话.述此二故事.又取了联络.把本生的今昔联结起来道。『那时愚钝的田夫评价官是愚钝的优陀夷.贤明的评价官则就是我。』

    六 天法本生因缘 (〔菩萨=王子〕)

    序分

    此本生因缘.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就一个拥有许多财产的比丘说的、舍卫城有某资产家.因妻死而出家。他叫人建造了自用的方丈、厨房与库房.在库房里堆满了酥、油、米等物.然後出家。出家以後.仍叫自己的家仆来.随着自己的意思.烹调食物而食。用具也极丰富.身上穿着朝晚不同的衣服.住在精舍附近。一日.他在方丈中晒满了衣服与毯子.有许多比丘从乡间来.於徧历比丘的宿舍之後.到那方丈来.见了衣服等物.便问道.『这是谁的东西。』他说.『这是我的东西。』比丘众问道.『这是上衣.这也是上衣.这是内衣.这也是内衣。并且还有毯子.这些都是你的吗。』他回答道.『是.都是我的。』比丘众道.『佛只许有三衣。你归依了如此注重寡欲的佛教.却拥有这许多器物。喂.带你到十力的面前去吧。』说着拉了他到佛的地方来。佛见了问道.『比丘们啊.为甚麽把这可厌的比丘带到这里来呢。』比丘众答道.『世尊啊.这比丘储着许多财物与用具。』於是佛向那比丘问道.『喂.比丘啊.听说你有着许多财物.真的吗。』他回答道.『世尊.真的。』於是佛又道.『如何置许多财物呢。我不是一向称赞寡欲知足与离羣精进等行为吗。』他听了佛的话动怒了.说道.『那麽.我这样行走吧。』就将上衣脱去.只穿一件单衣站在大众之间。那时佛庇护着他.说道.『比丘啊.你在前生曾求惭愧之心.连为水中的罗刹〔鬼神〕时也求惭愧之心而过了十二年。为何现在因信奉此尊贵之教出了家.居然会在四众之前脱去了上衣.舍弃了惭愧心而站着呢。』他听了佛的话.就起惭愧之心.即穿好上衣.向佛礼拜.然後坐在一旁。比丘众求佛解释原由。佛乃为之说明前生的隐秘因缘。

    主分

    从前.迦尸国波罗奈城有一国王.名曰梵与。时菩萨投胎於皇后的身中。命名那一天.起名为化地王子。当王子能行走时.王又生了一子.起名为月王子。当这第二个王子会行走时.菩萨的母亲死了。王乃另立皇后。她受王宠爱.因爱的结果.产下一子.起名为日王子。王对这王子非常满意.说道.『后啊.为了这孩子.我当给你赠品。』皇后道.『且等将来要时再请赏赐吧。』当那王子成长时.她向国王要求道.『这孩子生时.大王曾要给我赠品。现在请将王位授与这孩子。』王拒绝道.『我那两个王子.行走时火聚似地放出光来。我不能将王位让与你所生之子。』但皇后尽是恳求不休。王想.『她对那两个孩子或许会下毒手呢.』於是叫两个王子到面前来.对他们说道.『你们听我说。日王子生时.我曾说要与以赠品.现在他母亲要求王位。我不愿把王位授与他。女人的心肠是恶毒的.或许她会对你们怀恶心也未可知。你们还是跑到森林去。等我死後.就在王家管领的城中.执行政权吧。』他哭着吻了两个孩子的头.送他们出去。二子拜别父王.走出宫殿。时日王子正在庭中游戏.见了他们.即了悟其故.说道.『我也与两位哥哥同去吧.』於是三人一同出去了。三人向喜马拉雅山进发。菩萨〔长兄〕来到路旁.坐在树下.对日王子道.『日啊.你可到那湖中去洗个澡.用莲叶汲些水来。』这湖是毘沙门天让与某水鬼管领的。毘沙门天曾吩咐那水鬼道.『除知天法者外.不论何人.若有下湖者.尽可吃他.不下湖者不准吃。』此後那水鬼常向下湖来者询问天法.不知者就捉来吞食。却说日王子走到那湖.就毫无顾虑地下去了。那水鬼将王子一把抓住.问道.『你知道天法吗。』王子答道.『天法即是日月。』水鬼道.『你不知天法.』就将王子拉到水中.叫他在自己的居处站着。菩萨见日王子迟迟未归.差月王子前去。水鬼又将他捉住了问道.『你知道天法吗。』他回答道.『知道。天法即是四方。』水鬼道.『你不知天.』又将他抓住.叫他站在那个地方。菩萨见月王子也迟迟未归.心想『一定有甚麽魔障了.』乃亲自到那里去.看到二人下去的足迹.就知道『这湖必是鬼怪管领的地方.』遂佩剑执弓立着。水中的鬼怪见菩萨走下水边来.便扮作樵夫模样.向菩萨说道.『好汉啊.你路上辛苦了。怎麽不走下湖中去沐浴、饮水、食水莲之茎.以莲华饰身.舒服舒服呢。』菩萨一见知是夜叉.就对他说道.『你捉了我的弟弟吧。』他道.『不错.是我。』菩萨道.『甚麽缘故。』水鬼道.『有人入这湖来我就捉。』菩萨道.『为何捉一切的人呢。』水鬼道.『除知道天法者外.其余一概要捉。』菩萨道.『你要知道天法吗。』水鬼道.『是的。』菩萨道.『那麽让我为你说天法吧。』水鬼道.『请说.我拜听吧。』菩萨道.『我会说天法.可惜手足不洁。』於是水鬼请菩萨洗了澡.进了食.饮了水.身上饰了华.涂了香.复在布置雅洁的讲堂中央替他摆了座席。菩萨就座.叫水鬼跪在足下.说道.『那麽.你倾耳恭听我说天法.』便唱出下面的偈语。

    具足惭愧心.  专念於清白之法.

    寂定处世间.  如是善士曰天法。

    水鬼听了这法话.就起清净欢喜之心.向菩萨说道.『贤者啊.我因你之大力.起了清净欢喜之心了。把两个弟弟中的一个交还给你吧。带那一个回去呢。』菩萨道.『请带幼弟来。』水鬼道.『贤者啊.你虽知道天法.却并不实行。』菩萨道.『为甚麽。』水鬼道.『你舍掉大的.挑选幼的.你不敬老吗。』菩萨道.『水鬼啊.我知道天法.而且实行着天法。我之所以跑进这森林中来.也是为了他的缘故。他的母亲为他向我们的父亲要求王位。我们父亲不肯给.为了庇护我们.叫我们住到森林中来。那王子不欲回去.也跟着我们来了。假使说.「他在森林中被鬼怪吃掉了.」试问谁能相信呢。因此我为恐受责难.要把他叫回去的。』水鬼道.『有理有理。贤者啊.你知道天法.而且是个实行者。』於是水鬼发生了信仰心.对菩萨致赞叹之辞.把两个弟弟一同带来交还给他。菩萨对水鬼道.『朋友.你因从前做了恶业.所以生而为食人血肉的鬼怪。现在若再行恶事.这恶业将使你不能脱出地狱等境界吧。从今以後.你须弃恶行善。』菩萨说了这话.就把鬼怪驯伏了。菩萨这样地降伏了鬼怪以後.受着他的护卫住在那里。一日.菩萨观察星象.知父王已死.乃带着鬼怪回波罗奈.即了王位。封月王子为副王.日王子为大将军。又替鬼怪在景色佳丽之地造了住宅.赐以最上等的华鬘.最上等的花与最上等的食物。菩萨据正义而行政治.後来依其业报.离开了这个尘世。

    结分

    佛作此法话後.说明四谛。说毕四谛.那比丘证得预流果。等正觉者〔佛〕述此二故事.又取了联络.把本生的今昔联结起来道.『那时水鬼是那多财的比丘.日王子是阿难.月王子是舍利弗.而长兄化地王子则就是我。』

    七 采薪女本生因缘 (〔菩萨=采薪女之子〕)

    序分

    此本生因缘.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就刹帝利族之女婆沙婆说的。详情见第十二编跋陀娑罗树神本生因缘〔第四六五〕中。她是释迦族摩诃那摩之女.为婢女奈迦蒙陀所生.後为拘萨罗国王的妃子。她产了一子。後来王得悉她为婢女所生.就不认她为王妃。其子韦特达婆原立为太子了的.以是亦遭废斥.母子被幽禁在室内。佛晓得了这事.於清晨由五百比丘围绕着进宫去.在所设的座席上坐下.问道.『大王啊.刹帝利女婆沙婆在何处。』王以原由告知。佛道.『大王啊.刹帝利女婆沙婆是谁的女儿呢。』王道.『世尊.是摩诃那摩之女。』佛道.『她当时以何资格来的呢。』王道.『是来给我做妻的。』佛道.『大王啊.她是国王之女.为王而来.从王产下王子。那王子为甚麽不能做父所领有的王国的主权者呢。在前生.王偶然与一个采薪的女子发生关系.生了一子.王曾将王位传给他哩。』王求佛解释原由。佛乃为之说明前生的隐秘因缘。

    主分

    从前.梵与王在波罗奈城.卤簿堂堂地到游园去寻求花果物.徘徊林中.见一个妇人唱着歌在采薪.起了爱慕之心.遂与同宿。在那一刹那.菩萨投胎於她身中。她立刻觉得肚子像塞满了金刚石似地重了起来.知道已经怀孕.便对王道.『大王.我已有孕了。』王将一个戒指给她.说道.『倘若是女儿.你给我把这卖掉.以所得之钱来养她。倘若是男孩呢.你拿了戒指带他同来就是。』王说了这话就走了。她怀胎期满.产下菩萨。菩萨会跑会跳了.在场上与羣儿嬉戏.听见有人说.『无父之子打我的』话.来问母亲道.『妈.我的父亲是谁呢。』母亲道.『孩子.你是波罗奈国王的儿子啊。』菩萨道.『妈.有甚麽证据呢。』母亲道.『孩子.国王在分别时.曾给我这只戒指.说「倘若是女儿.你可将戒指卖掉.以所得之金养育她。倘若是男孩呢.你拿了戒指带他同来就是了。」』菩萨道.『妈.那麽为甚麽不带我到父亲那儿去呢。』她明白了孩子的愿望.就带了孩子来到王的门前.通了名。及闻王召唤.乃进宫向王作礼.禀告道.『大王.这是你的儿子。』王心里虽然明白.但在大庭广众之前觉得不好意思.所以否认说.『这不是我的儿子。』妇人道.『这是大王的信物.想还记得吧。』王道.『这不是我的东西。』妇人道.『大王.现在除了这个凭信别无他人可以为我作证的了。倘这孩子是大王生的.给我在空中站立。要是不然.给我堕地而死。』说着就抓了菩萨的两脚.向空中掷去。菩萨在空中结跏趺坐.以甘露似的声音为父王说法.唱出下面的偈语来。

    大王啊.我是你的儿子.  人主啊.你应养育我。  王对他人尚养育.  何况亲生的儿子。

    王闻菩萨坐在空中说如此的法.便伸出手去说.『喂.你下来.我养你吧。』时另有一千只手伸了出去.但菩萨并不向别人的手降下.却降下在王的手中而坐在他的膝上。王给菩萨以副王之位.并封其母为王妃。菩萨於父王死後承继王位.名曰运薪王.秉公施行政治.依其业报.离开这世而去。

    结分

    佛既向拘萨罗国王作此法话.述此二故事.又取了联络.把本生的今昔联结起来道.『那时为母的是摩耶夫人.为父的是净饭大王.运薪王则就是我。』

    八 首领王本生因缘 (〔菩萨=师傅〕)

    序分

    此本生因缘.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就一『不急』与舍弃努力的比丘说的。关於这本生因缘的现在与过去之事.当在第十一编防护童子本生因缘〔第四六二〕中说明。故事与那里所说的一样.惟偈语不同。

    主分

    首领王子遵守着菩萨的教戒.虽为一百兄弟中之最年幼者.却由兄弟们围绕着.顶罩白伞.坐在宝座上。他见自己荣耀已达绝顶.认为自己之所以能极尽人.间之荣誉.乃受师傅之赐.感激之余.不觉唱出下面的优陀那来。

    纵使不急.  所望之果亦可成熟。  我的梵行已成熟.  首领啊.这是你应知道的。

    他即王位後过了七八天.兄弟们都回到自己那里去了。首领王以正义执行政治.依其业报.离开了这个世界。菩萨亦修行福德.依业报离此世而去。

    结分

    佛作此法话後.说明四谛。说毕四谛.那懈怠的.比丘证得阿罗汉果。佛说述此二故事.藉此把本生的今昔联结了起来。

    九 摩迦王本生因缘 (〔菩萨=国王〕)

    序分

    此本生因缘.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就大出家之事说的。佛出家的事已在因缘总序中讲过。一时.比丘众坐着谈话.对十力的出家加以赞叹。佛来到法堂.在座上坐下.问比丘众道.『比丘们.刚才会集於此.谈论何事。』比丘众道.『世尊啊.不是甚麽别的话。我们坐在一堂赞叹世尊出家之事。』佛道.『比丘们啊.如来并非现在才出家.前生已出过家的。』比丘众求佛说明所以.佛乃为之说明前生的隐秘因缘。

    主分

    从前.韦提诃国弥絺罗城有一国王.名曰摩迦.是个信心弥笃的正法守护者〔法王。〕每八万四千年.他或为王子而嬉戏.或为副王而执政.或为大王而掌政权.各各过了久长的岁月。有一日.他对理发匠说道.『喂.理发匠.要是在我头上发见了白发.你便告诉我。』过了许久的日月以後.一日.理发师在王那安缮那〔青黑〕色的头发中发见了一根白发.就告诉王道.『大王.有一根白发了。』王道.『那麽.你把那白发拔下来放在我手上。』於是理发匠用金钳子将发拔下.放在王的手上。那时.王尚有八万四千年的寿命。虽然如此.见了白发.王却感到彷佛阎王已来到自己旁边.自己的身体已进了火光熊熊的草龛了。终日悲叹着.心中想道.『摩迦啊.在生白发以前竟不能断绝烦恼吗。』如是.每想着白发的出现.心里就灼热起来.至於身上出汗.觉得衣服压迫着身体.不得不脱了。『今日正是我出家之时了.』王这样一想.就将有十万金收获的村落赏赐了理发匠.然後唤自己的长子来。告诉他说.『喂.你看.我头上已有白发.已是老人。人世诸欲已都享过.现在想求天欲了。这是我出家的好机会。你践此王位吧。我要出家.住到摩迦庵婆罗果园.修习沙门之法去了。』王既下了出家的决心.众大臣齐来参谒.问道.『大王.为甚麽要出家呢。』王手执白发.向大臣们唱出下面的偈语来。

    我头上生了白发.  夺寿命之天使〔死的使者〕  业已来到身边.  现在是我应该出家之时了。

    王这样说了.即日抛弃王位.出家去作仙人。住在摩迦庵婆罗果园.修四梵住.守不退禅定.计八万四千年之久.死後生於梵天界。由彼处灭逝後.在弥絺罗城为尼弥王.纠集自己离散之一族.在庵婆罗园出家.修习梵行.复在梵天界出生。

    结分

    佛道.『比丘们啊.如来并非在这世才大出家.前生也有过此事。』佛作此法话後.复说四谛。有因此得预流果的.得一来果的.也有得不还果的。佛讲述了这两个故事.又取了联络.把本生的今昔联结起来道.『那时的理发匠是阿难.王子是罗睺罗.而摩迦王则就是我。』

    十 乐住本生因缘 (〔菩萨=道士〕)

    序分

    此本生因缘.是佛在阿[少/兔]比耶城附近阿[少/兔]比耶庵婆罗果园时.就安乐度日的跋提长老说的。乐住的跋提长老是从刹帝利族出家的六人团中之一人。如果加上优波离.则为第七个出家的人。其中跋提、金毘罗、婆咎与优波离成了阿罗汉果.阿难陀得了预流果.阿[少/兔]楼陀修得天眼.提婆达多修得禅定。关於六个刹帝利族与阿[少/兔]比耶城之事.当在恒陀赫罗司祭官本生因缘〔第五四二〕中叙述。

    当长老跋提为国王时.虽则睡在巍峨的楼阁的大牀上.有许多禁卫军如司守护的天神似地守护着.却仍心怀恐惧.而今成了阿罗汉果.纵在森林等处随意遨游.也无所恐怖了。他一想到此.便发出感叹之声来.『真是何等安稳.何等安稳啊。』比丘众认为『长老跋提明言了圣果〔阿罗汉果.〕』便将此事禀告於佛。佛道.『比丘们啊.跋提并不是现在才成安住之身.前生也已住於安稳了的。』比丘众求佛说其所以。佛乃为之说明前生的隐秘因缘。

    主分

    从前.当梵与王住在波罗奈城治国时.菩萨生而为北方.大富豪的婆罗门.觉得诸欲是身的祸患.出家是身的利益.便抛弃了一切欲望.入雪山为仙术修行者.成就了八成就法。从者甚众.有道士五百人。雨季他从雪山出来.由一羣道士围绕着游行城邑聚落.抵达波罗奈城.受国王之供养.居於王的游园地。在那里过了雨季的四个月以後.向王辞行。王对他请求道.『尊者年龄已高.何必回雪山去呢。叫弟子们回雪山去.尊者就请住在这里吧。』菩萨乃将四百九十九个道士.托付一位最年长的弟子道.『你与他们回到雪山去住.我就留在这里吧。』他送走了他们.自己仍在这里住下。那个最年长的弟子.曾为国王.舍弃了广大的领土而出家.已修毕迦师那.悟得八成就法。他与别的道士一同在雪山住着.一日.他想去探望师父.因告诉其余的道士道.『请你们安心住在这里。我去向师父致敬.就回来的。』就去参见师父.问候毕.然後铺了毛毡坐在师父旁边。那时.国王说『要去拜访道士.』到游园地来.作了礼.在一旁就座。那弟子道士见了王并不起立.依然坐着.发出叹息之声说道.『真是何等安稳.何等安稳啊。』王想.『这道士见了我并不起立。』心中不快.乃向菩萨道.『尊者啊.那道士已吃饱了饭了吧。看他发出感激之声.安乐地坐着呢。』菩萨道.『大王啊.那道士本来与大王一样.也是个国王呢。他出家後享着身躯之乐.与禅定之乐.觉得「从前在家时.赖国王之威光.为许多手执武器者所护卫.可并不能得到如是安乐.」故而发出感叹声来了。』菩萨因欲为王说法.乃唱出下面的偈语来。

    不受他人护卫.  自己亦不护卫他人。  王啊.他安乐而眠.  因为对诸欲无所希求。

    王听了这法话.很是满意.行了敬礼.便回宫去。那弟子也向师致了敬礼到雪山去了。菩萨在这里住着.修行禅定不懈。死後往生於梵天界。

    结分

    大师既作此法话.述此二故事.又取了联络.把本生的今昔联结起来道.『那时的弟子是跋提长老.道士的师父则就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