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戒行品

夏丏尊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无错小说网 www.wucuo.org,最快更新小部经典本生经最新章节!

    一一 瑞相鹿本生因缘 (〔菩萨=鹿〕)

    序分

    此本生因缘.是佛在王舍城附近的竹林精舍时.就提婆达多说的。提婆的事.在刚陀罗本生因缘〔五四二〕中.说到他想谋害佛的目的.又在小鹅本生因缘〔五三三〕中.说到放走象护富者.在第十六编海商本生因缘〔四六六〕中.说到陷落大地。

    某时.提婆向佛提出五事〔五邪〕要求.被佛拒绝.他便分裂教团率五百比丘众住在迦耶斯舍。其时.那些比丘众的智慧已达圆熟之境。佛知道此事.对两位大弟子说道.『舍利弗啊.你的弟子五百比丘众.赞同提婆的邪见.跟他一同走了。现在他们的智慧已经圆熟。你们可带大批比丘到他们那里去讲说正法.使他们正悟道果.带他们回来。』舍利弗与目犍连便去讲述法话.令悟道果。第二日黎明.带了比丘众回到竹林精舍来。长老舍利弗到後.向佛行礼毕.立在佛前.比丘众向佛赞叹长老道.『世尊.我们最年长的法兄法将舍利弗.由五百比丘围绕了到来.威光赫赫.提婆便被他的追从者遗弃了。』佛道.『比丘们啊.舍利弗由眷属围绕了回来.威光赫赫.并非始於今日。即在前生.也曾如此辉耀。提婆被其集团所弃.也非始於今日。即在前生.也曾这样被弃。』比丘众请佛解释原由。佛便说出前生的隐秘因缘。

    主分

    从前.摩揭陀王在摩揭陀国王舍城治理国家。那时菩萨生自鹿胎.长成後.率领一千只鹿住在森林中。他有二子.一名瑞相.一名黑闇。当他自己入了老境时.吩咐二子道.『我已入了老境.你们来带领这个鹿羣吧.』便各分给他们五百只鹿。嗣後就由他们带领鹿羣。在摩揭陀地方.每年一入收获期.田中谷物繁盛.鹿便有危险。人们为了想杀除糟蹋五谷的野兽.在各处挖掘陷穽.或钉立尖椿.或叠起石头.或装备别的种种捕捉器.许多的鹿因此受害。菩萨知道收获期到了.便叫了两个儿子来吩咐道.『儿啊.在这谷物成熟期.有许多鹿会受害。我们老的可以出去游行.找一个地方去度日.你们两个带领自己的鹿羣到森林中的山麓上去.待谷物收割後再回来吧。』他们说.『是。』听了父亲的话.带领部下走了。他们到山麓去有必经之路.那条路上的人们.是知道『何时是鹿上山的时候.何时是下山的时候』的.他们往往埋伏在各处隐蔽的地方.射杀许多的鹿。

    名叫黑闇的鹿.生性愚笨.不知道『何时可走.何时不可走.』他带领鹿羣.无朝无晚.不管黎明黄昏.走过村口.人们照例在各处埋伏着.杀了许多鹿。如此黑闇因愚笨之故.致许多鹿死掉了.只与少数的鹿同入森林。

    名叫瑞相的鹿.聪明伶俐.有临机应变之才.他知道『这时候可走.这时候不可走.』走时不经村口.不在白昼走.也不在傍晚走.只带领鹿羣在半夜里潜行。因此未曾丧失一只鹿.全数到了森林中。在那里住了四个月.待谷物收割後.仍从山上下来。黑闇迟迟才下来.他与去时一般.连剩余的几只鹿也丧失了.只独自回来。瑞相没有失去一只鹿.由五百只鹿围绕着回到父母的地方。菩萨见两个孩子回来了.便与鹿羣讲话.唱出这样的偈语。

    有德有慈爱者.  得有繁荣.  请看由眷属围绕着归来的瑞相.  请看被眷属所弃的黑闇。

    菩萨如是使孩子欢乐幸福.保全寿命.後来依其业报而离去此世。

    结分

    佛又道.『比丘们啊.舍利弗为眷属所围绕而度光辉之生活.并非始於今日.即在前生亦然。提婆达多被众遗弃.也并非始於今日.即在前生.亦曾如此。』佛既作此法话.述此二故事.复取了联络.把本生的今昔联结起来道.『那时的黑闇是提婆达多.他的侍众.是今日提婆达多的侍众。瑞相是舍利弗.那时的侍众.是今日佛的侍众。其母是罗睺罗之母.其父则就是我。』

    一二 榕树鹿本生因缘 (〔菩萨=鹿〕)

    序分

    此本生因缘.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就鸠摩罗迦叶之母说的。那位母亲是王舍城大富豪的女儿.积聚善行.离弃俗事.已达最後之生。在她心中.如瑠璃灯一般.燃烧着成圣之力的火焰。自从她知道自己以来.就不爱居家而思出家.曾对父母说道.『父亲母亲.我在家心中不乐.想入救世的佛教而出家去。请许我出家吧。』父母道.『你说甚麽话。家中有偌大财产.你又是我们的独生女.不能任你出家。』不许女儿出家。她再三恳求。但在父母膝下.总不能出家.便想『还是出嫁之後.请求丈夫许可.再出家吧。』长成後嫁到他家.成一贤妻.积聚德行.行施善业.居住在夫家。因与夫同居.便怀了孕.但她不知道已怀孕了。那时.城中举行祭典。人民共祝佳节.把全城装饰得如天都一般。但她在这样热闹的大节日.也不在身上涂香、装饰.仍穿着常服行走。丈夫对她说道.『全城正闹着佳节.你为何毫不打扮。』她道.『这身体充满三十二种污秽。打扮又有何用。这身体不是天人的化身.不是梵天的化身.也不是黄金所造.不是摩尼珠所造.不是青栴檀所造.也不是以白莲华、赤莲华、青莲华为胎而生.也不是充满着不死药的。受生於污秽之中.由父母生产.乃是无常而不免毁灭、崩溃、分裂、离散的东西。他增加坟墓.被缚於烦恼.是忧苦的因缘.悲哀的本营.万病的住所.业力的容器。内部的脓常漏出於外部.是虫类的住宅。走近死人之塚而终於死亡。这是显现在一切世人眼前的事实。

    骨与筋交结.外涂皮与肉。  有皮包此身.真相不显露。

    肚腹之内部.肝脏与膀胱.  心脏与肺脏.肾脏与脾脏.

    涕、唾与胆汁.充之以膏液。 不净成九流.日夕流不息。

    眼中有眼屎.耳中有耳垢。  鼻中流鼻涕.口中则吐涎。

    胆汁与痰液.身泌汗与垢。  尚有头腔内.充之以脑浆。

    以此为清净.非愚即不智。  身为无限灾.犹如彼毒树。

    万病所住居.真为众苦薮。  致我死命物.如由外界来.

    手执一木棒.可防鸦与犬。   恶臭不净身.如彼腐烂粪。  智者贱此身.愚人乃喜之。

    夫啊.我要打扮这个身体做甚麽呢.打扮这个身体.岂非等於去涂饰一只满盛粪秽的器皿吗。』长者的儿子听了此言.问道.『你既然知道这个身体如此污秽.为甚麽不去出家呢。』她回答道.『我如果可以出家.今日就立刻去出家。』丈夫道.『好吧.我许你出家。』便作了甚大的布施与大供养.派了许多从者.送她到比丘尼所住的地方去.在提婆达多所属的比丘尼处给她出家了。她既得出家.成就了宿愿.甚为喜悦。那时她腹内的胎儿已经成长.身体呈显异状.比丘尼众见她手足背部肥胖.肚子大起来了.便问她道.『你好像孕妇.这是甚麽缘故呢。』她回答道.『我不知道这是甚麽原因.我是牢守戒行的。』比丘尼众带她到提婆跟前去.问提婆道.『圣者啊.这位良家妇女.好容易得了丈夫的许可.出家来了.现在她的怀胎现象渐渐显着起来了。我们不知道这身孕是在家时得的.还是出家後得的。这事如何办呢。』提婆本没有佛陀的资格.并无忍辱、慈悲之德.所以这样想道.『提婆处的比丘尼怀了身孕.提婆不加追究.人家一定会对我们发生责难。将她驱逐出去吧.』也不细细调查.就像投掷石块一般把她弃去.说道.『好.将她逐出。』她听了他的话.立起来.行了礼.回到住处去.对比丘尼众道.『诸位.提婆师并非佛徒。而且我不是归依他而出家.是归依世上第一人等正觉者而出家的。勿使我的一番辛苦.归之水泡。请带我到祇园精舍佛的地方去吧。』比丘尼众带她从王舍城走过四十五由旬路程.方才到祇园精舍.向佛禀告上述的情形。佛想道.『即使是在家时怀孕的.但外道们也许会藉口.说沙门瞿昙带走了提婆所屏弃的人吧.这事应该到国王与侍臣跟前去判定。』次日.佛招请拘萨罗国的波斯匿王、大给孤独长者、小给孤独长者、毘舍佉大信女与其他长者们.在傍晚四众合集时.吩付优波离大德道.『你去在四众面前.把这位青年比丘尼的事情弄明白。』大德道.『是。』走到四众之间.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从国王面前呼唤毘舍佉信女.叫她担任此事道.『毘舍佉啊.先要探明这青年女子是何月何日出家的.然後再判明她的怀孕是在出家前还是出家後.』信女应允道.『是。』便在四周张上帷幕.在幕中先检查了这青年比丘尼的手、足、脐腹.与月日比较起来.判明是在俗时所怀的孕。便走到优波离大德跟前.报告一切。大德便在四众面前.证明这比丘尼是清净的。她成了洁白之身.向佛与比丘教团行了敬礼.就与比丘尼众回到所住之处去了。她怀胎足月.便产了一个儿子.正如在上莲华佛足下所求祷的。一日.国王走过比丘尼住处的附近.听见婴儿的啼声.问臣下.诸臣知道这事的因缘.禀告道.『大王.一个青年比丘尼养了孩子。这就是那孩子的啼声。』国王道.『比丘尼育儿很是不便.我来派人养育吧.』便将这孩子交给一个女亲戚.以王子的资格加以养育。在命名日.给他取名曰迦叶。因他是以王子的资格养育的.所以大家都叫他鸠摩罗〔王子〕迦叶。七岁时在佛处出家.到成年後受具足戒.过了几年.便成了布教家中的善於辞令的人。佛说.『我的弟子中.第一个善辞令者.是王子迦叶.』将他列在第一位。他後来听了蚁塚经而达阿罗汉位.其母比丘尼也作观法的修行而得最上的果报。王子迦叶大德对佛陀之教.如中天满月一般地明白。

    一日下午.如来托鉢回来.教诲比丘众後.进了香房。比丘众受了教诲.各在自己的日室或夜室中.过了白昼.傍晚时集合法堂.坐着赞叹佛的威德道.『法友啊.提婆达多因没有佛陀的资格.又不具忍辱、慈悲等诸德.想将王子迦叶大德与其母长老尼陷於毁灭.可是等正觉者却因具足法王的资格.与忍辱、慈悲.使二人生信仰心。』这时佛显示着佛陀的威德.进入法堂.就坐於所设的座上.问道.『比丘们啊.你们会集此处.谈说何事。』比丘众道.『世尊.我们在赞叹佛之威德.』就把所说的话告诉了佛。佛道.『比丘们啊.我使他们二人信仰与安住.并非始於今日。即在前生.也曾如此。』比丘众请佛解释这话的意义.佛便说明前生的隐秘因缘。

    主分

    从前.梵与王在波罗奈治国时.菩萨投生於鹿的胎内。出母胎後.身体金黄.眼如宝玉.角作银白色.口红如赤毡.尾如犁牛之尾.躯干高大如小马。他与其眷属五百匹鹿同住在森林中.号称尼俱卢陀鹿王。在他们附近.又住着一个有五百眷属的鹿王.名曰枝鹿.身体也是金黄色的。

    那时.波罗奈王好打猎.没有兽肉不能进餐。叫人民停止职业.召集一切商人、农夫.每日出去打鹿。人们想.『国王为了鹿.竟叫我们停止职业。我们不如在御苑中撒满鹿的食物.备好饮料.把许多鹿赶入御苑中.将大门闭住.全部送给国王。』他们大家便在御苑中种了鹿常食的草.备了水.在大门口设了警卫.然後率领手执棍棒等武器的市民.到森林中去寻鹿.说是『要捕其中的鹿.』把一由旬左右的场地包围起来.包围圈渐渐缩小.终於以尼俱卢陀鹿与枝鹿住处为中心而逼近了。人们见了鹿羣.便用棍棒等狂打树木、灌木等以及地面.把鹿羣从密林住处赶出去。敲击着剑、枪、弓等武器.发着呐喊.将鹿羣赶入御苑.闭住大门.然後到王的地方去禀告道.『大王.每日去狩猎.有害於我们的职业。我们已从森林里将鹿赶来.关满在御苑里。以後便请随意去吃吧。』说毕辞去。王听了他们的话.到御苑里去.观览鹿羣.见了两只金黄色的鹿.便保证他们生命的安全。从此以後.有时王亲自去射死一鹿带回.有时由厨人去射死一鹿带回。羣鹿每见弓矢.恐怖奔逃.有几只被连带射中.疲乏倒地自死。羣鹿将此事告知菩萨.菩萨叫枝鹿来对他说道.『朋友啊.鹿逐渐丧失了.反正总是要死的.以後叫他们不必用箭来射。我们派定顺序.上断头台去.一日是我的眷属.一日是你的眷属.依次轮值.轮到顺序的鹿.就自动将头放到断头台上去。如此.不会有许多鹿受伤了。』枝鹿赞成道.『你的意见很对.』其後轮到顺序的鹿就去把项颈搁在断头台上。厨人走来.便将躺在那里的鹿带走。

    一日.枝鹿眷属中一只怀孕的鹿挨到了顺序.她到枝鹿的地方去诉说道.『主啊.我怀有身孕.等我产了儿子.母子一同轮值吧.请把我的顺序跳越吧。』枝鹿说.『你的顺序不能转给他人。你当明白.这是你自己的果报。还是去吧。』她得不到首领的同情.便到菩萨的地方去告诉。菩萨听了这话.说道.『好吧。我来给你跳越顺序吧.』便自己走去.将头搁在断头台上躺下。厨人见了.说『保证了安全的鹿王.为甚麽躺到断头台上来了.』急忙到王的地方去报告。王立刻乘上车子.带领许多侍从.到菩萨处来看.说道.『鹿王啊.我已经给你生命安全的保证.你为何躺在这里。』鹿王道.『大王.有一怀孕的雌鹿来说.「将我的顺序转给别只鹿.」我不能使某鹿应受的死亡之苦.移在他鹿的身上。所以将自己的生命舍给她.代她受死.躺在这里。请不要疑有他意.大王。』王道.『金黄色的鹿王啊.我在人间还不曾见有这样忍辱、慈悲、哀愍之德的人。因你的缘故.我的心清净了。起来。我保证你与她的安全。』鹿王道.『我们两个的安全得保证了.其他的鹿怎样呢。大王。』王道.『其他的鹿.也保证他们的安全。』鹿王道.『大王.如此.住在御苑中的鹿.安全已得保证了.但其他的鹿怎样呢。』王道.『对他们也保证安全吧。』鹿王道.『现在.鹿是安全了.但其他的四足类怎样呢。』王道.『他们的安全也保证吧。』鹿王道.『大王啊.四足类已得了安全.两足类〔鸟〕怎样呢。』王道.『对他们也保证安全吧。』鹿王道.『大王啊.鸟类已得了安全.水栖的鱼类怎样呢。』王道.『对他们也保证安全吧。』大萨埵既如是对王恳请了一切生类的安全.从座上起来.使王保持五戒.又以佛陀的威光为王说正法道.『大王啊.行正道吧。在父母、子女、婆罗门、居士、商人、农夫之间行正道吧。如能平等行正道.命终之後.得生快乐的天人世界的。』在御苑中续住数日.教诫国王.然後带领鹿羣进森林中去。

    那雌鹿後来产了一个莲华之蕾般的儿子。小鹿有时到枝鹿附近地方去游戏.母鹿便教训道.『儿啊.以後不许到他那里去。只许到尼俱卢陀鹿的地方去啊.』接着便唱出了下面的偈语。

    但去依随尼俱卢陀.  莫去接近枝鹿。  与其在枝鹿处生.  不如在尼俱卢陀处死。

    後来.那些受了安全保证的鹿羣.即使吃了人们的谷物.人们以为『这些鹿是保证了安全的.』也不去打他们.赶他们。人们聚集宫庭.向王禀告此事.王道.『我因信心之故.施恩於尼俱卢陀鹿.即使放弃我的领土.也决不毁损这个誓约。去吧.不准在我的领土内伤害鹿命。』尼俱卢陀鹿听到此事.召集羣鹿制止道.『从此以後.不准吃外边的谷类。』又这样告诉人们道.『从此以後.农夫不必造篱垣保护谷物。只要绕田结上叶子作目标好了。』从此各处田上便有结叶子作目标的风气.而且从此凡有叶子作目标的地方.鹿就不会进去。这是他们从菩萨所得的教训。菩萨如是教训了羣鹿.後来与得全定命的许多鹿.一同依其业报而去此世。国王也遵守菩萨的教训.积聚善行.依业报而去此世。

    结分

    佛道.『比丘们啊.我之救长老尼与王子迦叶.并非始於今日.即在前生亦然。』作此法话後.再说四谛之法.就此二事.取得联络.把本生的今昔联结起来道.『那时的枝鹿是提婆达多.其眷属是提婆达多的眷属.那雌鹿是长老尼.那小鹿是王子迦叶.王是阿难陀.尼俱卢陀鹿则就是我。』

    一三 结节本生因缘 (〔菩萨=树神〕)

    序分

    此本生因缘.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就旧妻的诱惑而说的。这事情将在第八编根本生因缘〔第四二三〕中详细叙述。佛对那比丘道.『比丘啊.你在前生.也因这妇人之故丧失生命.被在火中炮烙。』比丘请佛说明此事。佛便说明了前生的隐秘因缘。〔以下不再用『比丘众请求』与『前生的隐秘因缘』等字样。略作『讲过去的事。』但请求、月亮由云丛而出的譬喻、与前生隐秘的因缘等语意.仍如以前一般.是含有的。〕

    主分

    从前.摩揭陀王在摩揭陀国的王舍城治世时.在摩揭陀国人民的收获期中.鹿为避免大的灾难.照例都迁入森林的山麓去。於是有一只原住在森林中的山鹿.与一只向住在村落附近的青年雌鹿相爱了。当那鹿羣从山麓回到村落附近去的时候.那只雄山鹿因为舍不得那雌鹿.也跟着一同下了山麓。那时.雌鹿对他说.『你原是一只愚钝的山鹿.村落附近是危险可怕的地方.你别跟我一同去吧。』但雄山鹿因爱欲之心.不肯回头.竟一同走了。摩揭陀的人民知道『现在正是鹿羣下山的时候.』都站在沿路的隐蔽地方。在那两只鹿走来的路上.也有一个猎人躲在隐蔽的场所。雌鹿嗅着人气.知道『这地方有一个猎人.』便叫那愚钝的山鹿先行.自己跟在後面。猎人突然一箭射死了山鹿。雌鹿知道他已被射中.拔起脚来像疾风一般逃走了。猎人从小舍中出来.走到鹿前.烧起了火.在炎炎的火焰中炙烤了美味的肉.吃掉了.喝了水.将留下的血水淋漓的肉.挂在木棒上.带回家博小孩们的欢喜去了。那时候.菩萨生为那森林的神.见了这段因缘.说道.『这愚憃的鹿.他的死不是为母.不是为父.全为了爱欲的缘故.人虽由爱欲而得善趣.终於在恶趣中受断手等痛苦或五种缚等种种苦恼。令他人受死的痛苦.这在此世应受人责难。那些妇人横行发施命令.以妇人为首长的国家.也应受责难.受妇人之支配者.也应受责难。』以一首偈语指示了三种责难。林中诸神便大声叫道.『对啊。』菩萨就在香华供养中用甘露一般的声音.响彻全林.唱偈说法。

    持尖矢致人深伤者.  要有祸。

    受妇人指挥之国家.  要有祸。

    在妇人统制之下者.  是耻辱。

    菩萨曾如是以一首偈语.说明三种应受责难的事.显示着佛陀的威德.响彻全林而说法。

    结分

    佛作此法话後.说明四谛。说毕四谛.那悔恨的比丘达预流果。佛述此二故事毕.取得联络.把本生的今昔联结起来〔以後略去『述此二故事毕』一句.仅称『把本生的今昔联结起来。』但语虽简略.其义仍存。〕道.『那时的山鹿.是悔恨的比丘.雌鹿是他的妻.指示爱欲为灾祸而说法的天神.则就是我。』

    一四 风鹿本生因缘 (〔菩萨=王〕)

    序分

    此本生因缘.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就小给孤独帝须大德而说的.佛在王舍城附近竹林精舍时.一日.有一大福长者之子名曰帝须童子.来竹林听佛说法.志愿出家.父母不允许他的请求.遭到拒绝.他悲痛不堪.断食七日.遂如那位赖吒婆罗大德一般.得了父母的应允.在佛处出家了。

    佛给他出家.在竹林住了半月之後.自到祇园精舍去了。在此期间.那童子修十三头陀行.入舍卫城则挨次沿门乞食度日.大家称他为小给孤独大德.在佛教界赫赫有名.如天空明月一般。那时.王舍城举行星宿祭典.大德的父母.将他在家时的装饰品收在一只银匣中.抱在胸前.且说且哭道.『每年星宿祭.我们的儿子.用这些装饰品打扮身体.在祭会里玩得很快乐.沙门瞿昙把这独生子带到舍卫城去了。现在不知他起卧在甚麽地方呢。』有一娼妇.走到那良家来.看见长者的妻正在哭泣.问道.『你何故哭泣啊。』她便将原因告诉她。娼妇问道.『你家哥儿.生平最爱何物.』答道.『是如此这般的东西。』她便提议道.『如果你将你府上的一切主权交给我.我便将你们哥儿带回来。』长者之妻答应了这个条件.交给她很多的用费与从人.鼓励她道.『去吧.赖你的力.将我的儿子带回来吧。』她乘轿子到舍卫城去.在大德托鉢的路边寄寓下来.不使大德看见从长者家中带来的人.仅带自己的从人.见大德进来托鉢.先给了他粥与汤汁.用味觉欲束缚他.然後请他进屋上坐.供给食物.知道他已受自己的指挥.便假作害病.睡在内室。大德一到托鉢的时候.一路行来.走到这家门口.佣人接了大德的鉢.请他在屋内坐。大德坐下.问道.『优婆夷在何处.』佣人说.『她病了。她说很想一会尊师。』大德已受味觉欲的束缚.破了自己应守的戒行.走进她的卧室。她便讲明自己来此原因.遂诱惑大德.用味觉欲束缚他.使他放弃了出家.顺从她的意思.坐在轿中.带着许多从人.回到王舍城去了。这件事传扬开去。比丘众集合在法堂上谈论道.『听说小给孤独帝须大德.被一个娼妇用味觉欲束缚住.带回家去了。』佛走到法堂.就坐在严饰的座位上.问道.『比丘们啊.你们集合此处.正谈何事。』他们将此事禀告了.佛道.『比丘们啊.那比丘受味觉欲束缚.堕入她的奸计.并非始於今日。在前生也曾堕入她的奸计.』便讲过去的事。

    主分

    从前.在波罗奈城.梵与王的园丁.有一个名叫删闍耶的。那时.有一只羚羊到御苑来.见了删闍耶逃走了。删闍耶并不吓逐.让他逃去。那羚羊常常到御苑中行走。园丁每日取园内的种种花果等献纳王上。一日.王问园丁道.『园丁啊.近来苑中见到甚麽新鲜的事吗。』园丁禀道.『大王.没有见到别的。有一只羚羊常来苑中行走.只见到这个。』王问道.『你能捉住他吗。』答道.『请赐我一点蜂蜜.我可以把他一直带到宫中来。』王将蜂蜜给他。园丁带了到御苑中去.在羚羊行走地方的草上将蜂蜜涂上.自己躲藏起来。羚羊走来.吃了涂蜜的草.因了味觉欲的束缚.便不到别的地方去.专到这御苑中来。园丁知道羚羊已经被涂蜜的草所迷.不久便现出自己的身子。最初几日.那羚羊见了他便逃.後来因常常看见.便亲昵起来.不多几时.居然会在园丁的手上吃草了。园丁知道他已习熟.便用席子将往宫殿的路围起来.铺上一些枯枝.肩挂一个装蜂蜜的瓢箪.腰上系了草束.一路撒着涂蜜的草.将羚羊一步步诱到宫殿中。羚羊走进宫中.人们便将宫门闭住。羚羊见了这许多人.浑身发抖.恐怖畏死.在宫殿中乱跳乱窜。王从楼阁下来.见羚羊发抖.便道.『羚羊这东西.本是见了人众.七日不到其地.受过吓逐.一生永不再来的。这样住在林薮中的羚羊.现在却被味觉欲束缚.终於走到这样的地方来。世上真没有比味觉欲更可怕的了。』以下面的偈语.结束了这段法话。

    世间没有比味觉更可畏的东西.  无论在家中或在友人处。  删闍耶利用味觉.  捕获了栖息林丛的羚羊。

    结分

    佛道.『比丘们啊.那娼妇以味觉欲束缚他.使顺从其意.并非始於今日.即在前生亦是如此.』作了此法话.复取得联络.把本生的今昔联结起来道.『当时的删闍耶是那娼妇.羚羊是小给孤独比丘.波罗奈城的王.则就是我。』

    一五 迦罗提耶鹿本生因缘 (〔菩萨=鹿〕)

    序分

    此本生因缘.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就一个恶语悭贪的比丘说的。那比丘恶语悭贪.不受人的训诫。於是佛向他问道.『比丘啊.听说你恶语悭贪.不受人的训诫.这是事实吗。』他答道.『世尊.这是事实。』佛说.『你在前生.恶语悭贪.不受智者的训诫.落在阱网中而死.』便讲过去的事。

    主分

    从前.梵与王在波罗奈都治理国家的时候.菩萨生而为鹿.由鹿羣围绕着住在森林中。那时.他的妹妹.将自己的儿子给他看.『兄啊.这是你的甥儿。请你教他学习鹿的幻术吧。』菩萨应允了.对甥儿说道.『在某时某刻来学习吧。』甥儿不照吩咐的时间来。有一次.那小鹿一连七日不来.旷废了七次的训诫.不学习鹿的幻术.却在别处游荡.终於落入阱网。他母亲到哥哥的地方来.问道.『兄啊.你的甥儿.为何没有学习鹿的幻术呢。』菩萨告诉她道.『不要提起这个度不得的家伙。那孩子不能学习鹿的幻术。』现在他快要被杀.再教也来不及.便唱了下面的偈语。

    迦罗提耶啊.  彼具有八蹄而头角曲折之鹿.  荒废机会至七次之多.  如此之徒.不堪教诲。

    那时.猎人将落在阱网中的那恶口悭贪的鹿杀死.取肉而去了。

    结分

    佛又说.『比丘啊.你的恶口悭贪.并非始於今日。即在前生.亦是如此。』作了这法话.取得联络.把本生的今昔联结起来道.『当时的甥鹿.是恶口悭贪的比丘.妹鹿是莲华色.施教诫的鹿则就是我。』

    一六 三卧鹿本生因缘 (〔菩萨=鹿〕)

    序分

    此本生因缘.是佛在憍赏弥国的跋陀利园时.就爱好戒学的罗睺罗大德说的。有一次.佛驻留在阿罗毘国附近阿伽罗伐塔庙.有许多优婆夷与比丘尼.集合在精舍来听说法。白昼都在一处听法.但随时间的经过.优婆夷与比丘尼渐渐走完了.只剩了比丘与优婆塞。夜间再听说法.听完以後.长老比丘等各归自己的宿处.年少的则与优婆塞一同宿在库中。大家睡静之後.有呼呼打鼾的.有咬牙齿的。有些人则睡了一会就起来。他们把这情形告诉世尊.佛道.『比丘如与未受具戒者同宿.犯波逸提罪.』制定了这学处〔戒.〕便到憍赏弥国去了。

    於是比丘众对罗睺罗尊者道.『法友罗睺罗啊.佛已制定了学处。你得找自己的宿处。』以前.比丘众因对佛的敬意.与因那尊者〔佛子罗睺罗〕爱好戒学.每逢他到自己宿处来时.非常优待.给他铺好小牀。还给他衣服做枕头.但那日因为恐怕违犯学处.连宿处也不给他了。

    贤者罗睺罗不到『父亲』十力的地方去.也不到『师父』法将舍利弗的地方去.也不到『阿闍棃』大目犍连的地方去.也不到『叔父』阿难大德的地方去.走到十力常用的触房〔厕所.〕宛如升登梵天宫一般.爬了进去.就在那里打宿了。诸佛常用的触房.照例是门户密闭.地面平坦.涂着香料.悬绕着香与华鬘结出的绳.通夜点着灯火的。贤者罗睺罗并不是因为此屋有如此庄严.宿在那里.乃是为了比丘众叫他自己找宿处.他尊重他们的教诫.用爱好戒学的心去宿的。因此.比丘众每见那尊者远远走来.便试他的心.故意将扫箒畚箕等投在外面.等他走过那儿时.便问.『法友啊.这是谁投在这里的.』那时有人说.『罗睺罗刚才走过这里。』那尊者从不说『尊师啊.我不知道这件事.』总是收拾起来.道歉说.『师啊.请你恕罪.』然後走去。他是如此爱好戒学.他之在此处定宿.完全出於这爱好戒学的心。

    有一次.天未明.佛立在触房门口咳嗽一声.那尊者也咳嗽一声。佛问是谁.他道.『我是罗睺罗.』便出来行礼。佛问道.『罗睺罗啊.你为何睡在此处。』他禀告道.『因为没有宿处。世尊.比丘众以前对我很亲切.现在因怕犯罪.连宿处也不肯给了。我想.此处不会与别人发生冲突.所以宿在此处。』那时候.佛为正法担忧起来.心想.『比丘众对罗睺罗尚且如此冷遇.别的善男子出家时将受如何待遇呢。』便於次日早晨召集比丘众.向法将舍利弗问道.『舍利弗.你可知道罗睺罗的宿处.现在在甚麽地方吗。』舍利弗道.『世尊啊.我不知道。』佛道.『舍利弗.罗睺罗现在住在触房里。舍利弗.你们对罗睺罗尚如此冷遇.则叫别的善男子出家时.将如何待遇他呢。这样下去.凡入此佛法而出家的人.将无栖住之处了吧。从今以後.未受具戒者.也可以叫他在自己身边住一二日.到第三日找到别的宿处.再叫他住到外边去啊。』便订了这随制.制定了学处。那时集合在法堂上的比丘众.说到罗睺罗的德行道.『看吧.诸师啊.罗睺罗真是一位爱好戒学的人。人家叫他「你去找自己的宿处去啊。」他却不说「我是十力的儿子。关於房子你们有甚麽话分.你们自己出去好了.」不斥责一个比丘.却自己去宿在触房里.』大家这样的谈论着。

    这时.佛走进法堂.在庄严的座上就坐.问道.『比丘们啊.你们集合此处.正谈何事。』比丘众答道.『世尊啊.我们正在谈罗睺罗的爱好戒学.并没有谈别的。』佛道.『比丘们啊.罗睺罗的爱好戒学.并非始於今日.他前生生在畜生胎内时.也曾如此。』接着便讲过去的事。

    主分

    从前.摩揭陀国王在王舍城治国时.菩萨自鹿胎出生.由鹿羣围绕着住在森林中。一时.他的妹妹带了自己的儿子来.说道.『兄啊.请将鹿的幻术教授此甥。』他承诺道.『好.』吩咐甥儿道.『回去.到某时某刻来学习。』嗣後甥儿就遵照舅父所定的时刻来舅父的地方学习鹿的幻术。有一日.他在林中徘徊.落入阱网中.大声哀呼。鹿羣逃到他母亲的地方报告道.『你的儿子落入阱网中了。』她到阿兄的地方去.问道.『兄啊.你的甥儿已学习了鹿的幻术吗.』菩萨道.『不用担忧你孩子的灾难。他已精通幻术马上会回来叫你欢喜的。』接着唱出下面的偈语。

    此鹿善三样卧.知许多幻术.  具有八蹄.饮於中夜.  能以一鼻孔在地上呼吸.  能以六种术瞒人。

    菩萨如是安慰妹妹.告诉她甥儿已完全获得鹿的幻术。却说.那幼鹿落入陷网.没有跌倒.在地上侧身伸足而卧.用蹄子打着脚边.掘起尘草.放了粪尿.低垂了头.伸出舌子.用唾涎涂湿身体.吸入空气胀起了肚子.睁起眼睛.用下鼻孔呼吸.上鼻孔绝气.全身坚硬.装成已死的样子。连青蝇都在他身上围集起来.乌鸦停立在他的四周。猎人走来.用手敲敲他的肚子.说『大概是大清早落进的.有臭气了.』便解开缚绳道.『好.当场把他剖开.割了肉回去吧。』毫不戒备.去掇拾树枝与叶。幼鹿便起来.立起四足.抖一抖身体.伸一伸颈子.像被大风吹散的云块一般.迅速逃到母亲的地方去了.

    结分

    佛又道.『比丘们啊.罗睺罗的爱好戒学.并非始於今日.即在前生亦然。』作此法话後.取得联络.把本生的今昔联结起来道.『当时甥儿幼鹿.是罗睺罗.其母是莲华色.那为舅父的鹿则就是我。』

    一七 风本生因缘 (〔菩萨=道士〕)

    序分

    此本生因缘.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就两位年老出家人而说的.他们二人住在拘萨罗国的某森林中.一人名曰黑大德.一人名曰白大德。有一次白问黑道.『尊者啊.何时寒冷呢。』黑道.『黑月的时候。』有一次.黑问白道.『尊者啊.何时寒冷呢。』白道.『白月的时候。』二人都不能解决自己的疑惑.到佛的地方.向师礼拜.问道.『世尊啊.何时寒冷呢。』佛听了他们的话.说道.『比丘们啊.我在前生也回答过你们这个问题.但你们是不明白过去世代的事情的。』便讲过去的事。

    主分

    从前.在某山之麓有一狮一虎为友.住在一个洞窟中。那时菩萨在仙人处出家.也住在这个山麓。有一次。这两位朋友对寒冷问题发生了争论。虎说『黑月的时候寒冷.』狮子说『白月的时候寒冷。』他们不能解决自己的疑惑.向菩萨请问。菩萨唱了下面的偈语。

    风吹之时.  黑月与白月都寒。  风吹则寒.  双方都不错。

    菩萨如是安慰了两个朋友。

    结分

    佛又道.『比丘们.从前我曾答过你们这个问题.』作此法话後.又说明四谛。说毕四谛.二位大德证得预流果。佛取得联络.把本生的今昔联结起来道.『那时的虎是黑.狮子是白.解决疑惑的道士.则就是我。』

    一八 死者供物本生因缘 (〔菩萨=树神〕)

    序分

    此本生因缘.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就『死者的供物』说的。那时候.人们为亲族的死者杀许多山羊绵羊供养.称为『死者的供物。』比丘众见人们如此行事.向佛问道.『世尊啊.人们剥夺许多生物的生命.供作「死者的供物。」会有甚麽功德吗。』佛说.『比丘们啊.虽为了作「死者的供物」而杀生.并没有何等功德。从前贤者们曾坐在虚空中说法.说杀生的罪障。使全阎浮提的人们废止此事。现在是过去世的事情再现了。』接着便讲过去的事。

    主分

    从前.梵与王在波罗奈治国时.有一个精通三吠陀举世闻名的婆罗门的阿闍棃.要供『死者的供物.』捕了一只羊.吩咐弟子们道.『把这羊带到河里去洗浴.颈上套了华鬘.与以五指量的食物.打扮好了带回来。』弟子们说『是。』奉命带了羊到河里去洗浴.把他打扮好了立在河边上。此羊见到自己的宿业.想到『今日可以脱离诸苦.』欢喜起来.发出破瓮似的声音.高声大笑。但一念到那婆罗门杀死了自己.将受到自己所遭的苦.不觉对婆罗门发生怜愍之心.大声地号哭了。於是婆罗门童子们对羊问道.『羊啊.你一会儿大笑.一会儿大哭.为何要笑.为何又要哭呢。』羊答道.『请当了你们师父的面.问我这个原因。』他们便带羊回去.将此事告诉阿闍棃。阿闍棃听了这话.对羊问道.『你何故笑.又何故哭呢。』羊以追忆前生的智力.想起自己的宿业.回答婆罗门道.『婆罗门啊.我从前也与你一样是一个诵读圣典的婆罗门.要供「死者的供物.」杀了一只羊作供。我因杀了一只羊.在四百九十九生之中受断头之报。现在是我最後的第五百生.我今日可以脱离如此诸苦.便生欢喜之心而笑了。我所以又哭者.因我杀了一只羊.五百生中受断头之难.今日虽可脱此苦厄.但念婆罗门因为杀了我.就得像我一样.在五百生中受断头之苦.故对尊师发怜愍之心而哭了。』婆罗门道.『羊啊.你不要害怕.我不杀你。』羊道.『婆罗门啊.你说甚麽话呀.不论尊师杀我或不杀我.我今日总免不掉一死。』婆罗门道.『羊啊.不要怕.我保护你.与你同行。』羊道.『婆罗门啊.你的保护力很弱.我所作的恶业却很强大。』

    婆罗门将羊放了.叫任何人不许杀他.带着弟子们与羊同行。羊得了解放.跑进岩顶附近的丛林中.伸起项颈去吃叶子.正在这一刹那间.岩顶上落下一声响雷.岩石的一角碎裂了.落在羊伸着的项颈上.羊便被断头而死了。许多人都围聚拢来。

    那时.菩萨生为彼处的树神。观看大众.以威神力端坐虚空中.以为『此等众生.知道了如此恶业的果报.大概不会再杀生了.』遂用甘露一般的声音说法.唱出下面的偈语。

    此生存是苦.  如有情能如是觉悟。  则生类不可杀生类。  杀生者必遭悲哀。

    大萨埵如是以地狱的恐怖令人警怖而为说法。人们听了这个说法.震惊於堕狱的恐怖.从此禁止杀生了。菩萨又说法使大众受持戒行.後来依其业报而逝去。大众也遵守菩萨的教训.积聚布施等善行.投生於天上之都。

    结分

    佛作此法话後.复取得联络.把本生的今昔联结起来道.『那时的树神就是我。』

    一九 祈愿供养本生因缘 (〔菩萨=树神〕)

    序分

    此本生因缘.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就了为祈愿诸天神奉献供养之事说的。那时人们要出门经商的时候.杀生物奉献诸天神为供物.许愿道.『我们来日成就了目的时.当再来奉献供物.』然後出去经商。待後来成就了目的回来.以为『赖诸神的威德得了如此成功.』复为解愿故.杀许多生物来作供养。比丘众见到这情形.向佛问道.『世尊啊.此事有何利益。』佛为讲过去的事。

    主分

    从前.迦尸国某村有一长者.曾对立在村口的一株无花果树的树神.立下供养的誓愿.後来回来.杀了许多生物.到树下来『解此祈愿。』树神立在树桠杈上.唱出下面的偈语。

    如要解愿.来世再解.  现在求解.反被束缚。  贤者不如是解愿.  此种解法.束缚愚人。

    从此以後.人们就废止这种杀生之业.修习正法.死後昇腾到天都去了。

    结分

    佛作此法话後.复取得联络.把本生的今昔联结起来道.『那时的树神就是我。』

    二〇 芦饮本生因缘 (〔菩萨=猿〕)

    序分

    此本生因缘.是佛在拘萨罗国游行中到达芦饮村.在芦饮莲池附近凯多迦园.就芦茎而说的。那时比丘众在芦饮莲池沐浴.沙弥们为制作针筒.采取芦茎.看见这些芦茎内部都是空的.走到佛处.问道.『世尊啊.我们制作针筒.采取芦茎.看见这些芦茎。从根到顶.全部中空。这是甚麽原因呢。』佛道.『比丘们啊.这是我昔日的命令.』於是便讲过去的事。

    主分

    相传.从前这座丛林是一个森林。那莲池水中.住着罗刹.下水去的人.都被吞噬。那时菩萨生为猿王.大如小赤鹿.受八万猿猴的拥戴.率领猿羣。居住在这森林中。他教训猿羣道.『这林中有毒树与非人〔鬼〕管领的莲池。大家如要吃未曾吃过的果实.或是喝没有喝过的水时.须先来告诉我。』羣猿答应道.『是。』有一次.他们走到一处未曾到过的地方.在那儿巡游了数日.要找水喝.见到一个莲池.大家不就去喝.坐着等待菩萨来。菩萨走来说道.『你们为何不喝水。』他们回答道.『我们正伸着头颈等你来哩。』菩萨道.『这很对.』便察看在莲池边留下的脚迹.见只有下去的脚迹.没有上来的脚迹。知道这一定是非人所管领的.便道.『你们没有喝这水.真是大幸。这是非人所管领的。』水中的罗刹知道他们不下水来.显着青腹、白脸、红手红脚、很可怕的形相.将水分开.走出来道.『你们为何坐着.下来喝水呀。』那时菩萨问他道.『你是住在这水中的罗刹吗。』罗刹道.『是的。』菩萨道.『你捉捕下莲池去的东西吗。』罗刹道.『是的。我捉捕.凡下此处来的.就是一只鸟.也捉住不放。让我把你们都吃了吧。』菩萨道.『我们不把这身子让你吃。』罗刹道.『但你们要喝水吧。』菩萨道.『水是要喝的.但不使你自由如意。』罗刹道.『那麽.怎样喝水呢。』菩萨道.『你以为我们下池来喝水.但我们不下来。八万只猿猴各取一条芦茎.如用青莲华茎喝水一般.喝你莲池的水。所以你不能吃我们。』知道这意义的佛.成正觉後。唱了下偈的前二句。

    不见上来的足迹.  只有下去的足迹。  我们以芦吸水而饮.  你即不能杀我们。

    菩萨如此说後.便取一条芦茎来.心中念着波罗蜜.发了誓言.用口去吹。芦内遂不留一点结节.全部变成空虚了。又用同样方法.叫别的猿猴一一取芦茎来.吹空了授给他们。如果只是这样.事情将不能终结.所以不能如此解释。菩萨绕行莲池.发命令道.『所有在这里的芦.要都变成中空无节。』原来菩萨利行广大.命令立奏功效.以後绕生这莲池的芦.都中空了。在此劫中。有四种神变持续了一劫。何谓四种神变.一是月中的兔相.在此劫间完全存在。二是鹑本生因缘〔第三五〕中火灭之处.在此劫间完全不会燃火。三是陶器师的住所.在此劫间完全不会降雨。四是绕生在这莲池的芦.在此劫间完全中空。这便是持续於此劫间的四种神变。

    菩萨如是发着命令.取一条芦茎而坐.八万猿猴各取一茎.围坐莲池。菩萨用芦茎喝水时.他们都坐在岸上喝水。因他们如此喝水.水中的罗刹捉不到他们.便怀着不平回到自己住处去了。菩萨也与从者同回森林。

    结分

    佛道『比丘们啊.这些芦茎变成中空.是因为我过去的命令.』作此法话後.又取得联络.把本生的今昔联结起来道.『那时水中的罗刹是提婆达多.八万猿猴是佛弟子.那个想出妙策的猿王.则就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