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各方动员

孤君道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无错小说网 www.wucuo.org,最快更新大明宗室最新章节!

    二月初八,大同镇镇守中官府邸。

    刘时敏拆开曹少钦的信件,将信封刨开浸水,一行字迹显示。短短几句话让他浑身发寒又难以置信,皇后竟然怀上了齐王的种!

    别指望这事情知道的人会去告密,谁告密谁死,除非逼急了要同归于尽。

    除了这封信外,还有朝廷发来的调兵文书,让大同做好入秋后的战备,可能要抽调万骑赴辽听从齐王指挥作战。

    齐王也有一封信写给他,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得意之情,起码在刘时敏看来是这样的。

    他脸色阴沉着,当即派人召集总兵赵率教、副将何冲、参将郭谅、刘高旭以及游击渠家祯。还有一名从甘肃岷州卫升调的参将虎英,这个虎英被全方位打压,只能待在大同府城,并没有实兵在手。

    而且甘肃岷州贫瘠,虎英带来的家丁数量稀少,只有三十余人翻不起大浪。

    算起来虎英与秦良玉一样,是世袭土官。他祖上与麻家一样,是元末色目人,信回教。值得一说的是这个年头没有回族这种说法,都是汉人,包括麻家,也是汉籍,只是信仰回教的汉人罢了。

    因为朱元璋禁止归化蒙古、色目人相互通婚,强行汉化,去胡风改汉风,去胡姓改汉姓。

    虎英祖上取名字中的第一个字‘忽’改为谐音虎字,与虎大威的虎姓来源不同,虎大威的虎是祖上官爵伯虎为姓氏,是姬姓子嗣。

    在老朱看来两个字的复姓都是胡姓,是异端。公孙、司马、东方、西门、鲜于等等复姓,在老朱的政策下变为单姓。至于慕容、宇文、独孤、耶律、完颜之类显著的胡姓早就灰飞烟灭了。

    为了让大同镇有能力出兵,朱弘昭赴京时就命令朱炳南管理的齐德来商会收购江南粮食运往大同,做起了南北转运的买卖。

    平价卖给大同镇作为粮食储备,再收购皮毛、牛马南下贩卖获利。勉强能维持这条商路成本,不求赚钱,只求能将大同镇近乎破产的财政救活。

    齐德来商会的这种行为,彻底犯了行业规矩。可背后站的是齐王,做粮食买卖的商会只能认栽。朝中官员都被齐王整的没脾气,更别说他们。

    塞外镇虏城,何冲接到刘时敏的公文眉头一皱,他同样心里有鬼,塞外他闹的天翻地覆,很担心自己入塞参加会议被刘时敏或赵率教直接收拾了。

    菅典标作为他的幕僚,翻看公文,儒雅的面容含笑:“怕甚?赵管事也会参加会议,你是齐王旧将,刘公还会拿你开刀不成?”

    “就怕万一呀……”

    何冲蓄着八字胡,面容威严:“赵老头儿最近似乎和魏忠贤联系上,又和宣大总督崔景荣眉来眼去。有这两人支持,赵老头儿一旦发狠,将大伙一锅端了,先斩后奏,齐王也保不住我等!”

    有消息流传,说是崔景荣将会升任兵部尚书,前途一片大好。宣大总督升任兵部尚书,或者直接挂兵部尚书之职也是常见的事情。

    菅典标微微沉默,摸着下巴沉吟道:“今年入秋在辽镇用兵是齐王的意思,到时大家齐聚齐王麾下还是袍泽兄弟关系。这次将军率五百亲骑从东路入塞,说动郭谅,让他也率五百骑赶赴大同。末将去寻刘高旭将军,到时每人都率五百骑,赵老头儿会安分不少。”

    一年多的时间,这两人关系改善,原因也不复杂,去年十月底,何冲抢了晋商范家绕道塞外的送亲队伍,一对姐妹花分别被何冲和菅典标笑纳了。

    当然,这个事情已经禀报朱弘昭。朱弘昭的批示就三个字:干得好!

    因为范家是给林丹汗送的亲,为的就是邀请林丹汗率插兵来收拾何冲。何冲实在是太狠了,彻底阻绝了晋商走大同、宣府镇的商道。

    普通食盐、茶、丝棉可以过,但要抽重税。利润最高的粮食、兵器,搜查出来直接查没,商队人员不论身份一律编入苦力营,去给齐王挖煤挖铁矿。

    而且哪怕晋商从西边延绥镇绕道向东,也会经过塞外何冲的地盘,根本绕不过去。除非绕道大漠,走沙漠给建奴贩卖粮食成本太高,风险也大,得不偿失。

    随着杨肇基在延绥镇担任总兵官,晋商出关的道路被彻底封死。中间还有一个太原镇,可一出塞就会被何冲发现。

    晋商八大家恨的咬牙,想发动朝中关系弹劾这些军将,可惜朱弘昭在宫里镇着,那些拿惯了晋商孝敬的官员除非活腻了,才会去找齐王旧部的麻烦。

    几方面下来颇有成效,使得今年建奴那边日子过的极苦,首先是朱弘昭入京封王在通州大肆讹诈一番,还让飞熊军入驻通州,监视过往商队,尤其是向辽镇贩卖粮食的队伍。

    而李维翰屯在山海关的上万石粮食等着建奴抬价格,结果还没卖出去,就被飞熊军抄没。就连张家口这个出塞集散地,也被锦衣卫借着李维翰之事查抄。

    所以今年建奴雪没化,就断顿了,粮价高涨再创新高,达到了骇人的一斗八两银子,一石粮食八十两!

    这是无法想象的事情,李自成的舅舅高迎祥因为粮价涨到一石五两银子就造反,对比一下,只能表示建奴的高压统治还是挺有效果的。

    努尔哈赤像历史上那样应付粮食危局,整个辽东被占区域,被虏人口约有二百万左右,如此大的粮食缺口,反正旗人、包衣奴才是不能饿死的。可粮食不够吃怎么办?那就杀人吧……

    被虏去的汉人俘虏,开始检查他们的口粮,少于一定基数的直接夺取粮食。因为基数不够,这些人早晚会饿肚子,与其等到他们饿肚子闹事,还不如剥夺粮食统统杀了来的安稳。

    别觉得不可能,这种事情建奴连着干了好几年。

    别问为什么建奴有这么多俘虏人口,怎么不去耕种。现在的辽镇,建奴不打明军,明军毛文龙部的小股游击部队还是挺多的,多如牛毛还主动出击。建奴想要安心耕种,也没有那个能力守御广阔的耕地。

    此外贴近建奴的几个蒙古部落,如插汉部等等,也干着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的买卖,小股的蒙古骑兵也会偷袭建奴零散的聚集地,一个建奴首级最低价值三十两白银。

    每年朝廷拨付给蒙古插汉诸部的插饷约在三十万两,为了钱,为了明朝的物资,这些蒙古部落对付建奴很是积极。

    后来明朝停了插饷,才使得蒙古东面诸部落怀恨在心,倒向建奴,由明朝的藩篱侧翼屏障变成了建奴的侧翼屏障……

    不得不说,明朝后期缺乏有眼光的决策人。

    建奴西有蒙古诸部骚扰,东有天启皇帝一手扶植起来的毛文龙与朝鲜骚扰,根本无力大规模屯田,除非快过不下去,才会大规模出击。

    可惜,后来插饷停了让蒙古倒向建奴。

    插汉部说着大家不熟悉,后世翻译为察哈尔……插汉部和明朝关系也复杂,经常打来打去,嘉靖、万历年间没少闹事情。而现在的林丹汗,就是插汉部的大汗,也是一个少年,喜欢喝酒的少年。

    然后崇祯登基,袁崇焕拿着尚方宝剑将同样拥有尚方宝剑的毛文龙砍了,原因就是毛文龙不听话,更大的原因是毛文龙是天启一手提拔扶植起来的。

    先有熊延弼被杀传首九边,然后武将中的旗帜人物毛文龙被袁崇焕以荒唐的理由杀死。彻底寒了武将的心,毛文龙被杀就是一个转折点。

    以前还能一腔热血与建奴死磕的军将们,也开始变质。

    而建奴两侧隐患因为明朝的错误政策而消失,不得不再次感叹一下,有的时候两国对战,不是比好,而是比谁更烂。

    现在,一切还来得及挽救。

    山东陈策为青州卫卫指挥使,副将是镇抚使刘行孝,已经带着从登莱卫所军筛选兵员,组建的青州卫满员五千六百人赶赴南京,将会在南京完成一次换装后溯江而上直奔重庆府。

    同时戚振宗的登州卫、朱弘楚的莱州卫开春完成春耕将会进行高强度训练。作为预备队,一旦西南战场形势恶化,这两个卫就会赶赴西南。

    另一头杨御藩在曹州担任守备,适逢盗寇黄步云率众劫财掠物,这黄步云非常嚣张,官兵对其多次清剿都被他打败。

    杨御蕃到任后对他的情况作了深入细致的调查、观察和了解,摸准了黄步云的活动规律,以及不断变换的老巢。

    在二月初三半夜时分,杨御蕃亲率精锐家丁骑士二十余人直捣贼穴,身披双重甲胄,夜袭之下斩杀百余人,活捉土匪头子黄步云。

    报功朝廷,兵部准备升杨御藩为北通州副总兵,十七岁的副总兵,与历史上没多少变动。这就是将门子弟的待遇,别人比不了。

    为了南下平叛顺利,朱弘昭将杨御藩从兵部档案提调出来,挂入神机营当一营参将,另一名参将是锦衣卫中,由天启突击提拔起来的周遇吉。

    由天启提议,为了补偿杨家,兵部合并杨家在山东平叛中的功勋,杨御藩长兄杨御芳由千户升为曹州守备,次兄杨御萌升为大同镇游击将军。两名弟弟分别挂职千户、百户。

    而赶赴延绥镇担任总兵官的杨肇基挂钦差旗号,赐镇西将军印。

    地位与九边之首的大同总兵官并论,大同总兵官按例会挂征西将军印,有这个将军印,可以不等兵部文书,军情紧急时有自主调兵的权力,

    杨家一门四将军,加上女婿周世锡也在年后叙升漕运济宁副总兵,杨家一时间在山东风头无两。

    同时山东齐州知州官位一直空缺,没几个官员敢去齐王的封地做官。连续任命几个都辞官不受,不得已,朱弘昭只好亲自从在京中层官员中挑选一个。

    玄默,礼科给事中,万历四十七年的进士,魏忠贤的老乡,一个平民出身有传奇色彩的壮年官员被他选中,派往齐州担任知州。

    二月底,皇后张嫣按朱弘昭的图纸,带着善织的宫女为他织了一件战袍。

    战袍内衬白袍,靛蓝泛青为底,以银丝纹饰一条龙身过肩,龙头正在胸前欲咆哮而出的蟠龙。同时还有披肩,披在肩上显得格外的精神。

    这件战袍富含了朱弘昭前世的愿望,整体与传奇游戏里的雷霆战甲差不多色调,蓝白为主调,只是多了龙纹而已。

    前世最喜欢的就是这套战袍,现在总是将这个愿望满足了。

    这件战袍,被称作风雷战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