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窘迫的三党

孤君道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无错小说网 www.wucuo.org,最快更新大明宗室最新章节!

    “下官吴太常寺少卿亮嗣拜见齐王千岁。”

    吴亮嗣五十一岁,在这个大臣岁数普遍长久的大明朝里,论平均,他应该还能再干最少十年,十年的时间,论资排辈,他排也能排到内阁混一圈,带着三公或三孤的荣誉头衔荣归乡里。

    在老人政治的环境下,此时的吴亮嗣还能算是年富力强。

    可惜,今年的京察大计全部落入东林之手,浙楚齐为首的各党成员惶惶,更别说他们这些领袖,作为领袖,他们自然相对于其他成员有更高层次的考虑。

    所以,对于齐王的接见,吴亮嗣跑着来,不想让这位齐王对他产生什么不好的想法。楚党,这不是一撮人,而是代表湖北、安徽一带士绅前途、利益的人。

    东林党实在是太不讲道理,一切违背他们意愿的是奸邪,一切奸邪都要扫出朝堂。怀着两个一切方针,东林党气势汹汹,各地官员不得不抱团自保。

    谁都知道,若让东林党霸占朝堂,那么不仅他们会失去做官的机会,就连他们的子弟亲眷,也将永久失去做官的机会。

    朝堂的政策是天下最犀利的刀,只有自己人在朝中,才能使这把刀不会砍向自己。

    所以,诸党与东林是不死不休,毫无妥协可能的关系。

    吴亮嗣放下了自己引以为傲,半世积攒的清高和风骨,没有像四品大员那样拱拱手,而是学着武人,单膝跪地。

    现在,能救楚党只有齐王。

    此次京察不像以往,以往北京的京察大计丢了,还能拿到南京的京察大计,彼此相互威慑牵制,不会一次把事情做绝。

    过去的几次京察大计中,浙党在方从哲的带领下,在万历皇帝若有若无的帮助下,一举拿到北京、南京的京察大计,东林党那一次元气大伤。

    若不是浙党的杨镐在萨尔浒大败,导致方从哲内外交困,还有红丸案牵连,不得不下台,使得强大的浙党四分五裂。可能现在,根本没东林什么事情。

    险些被连根拔起,东林党人卧薪尝胆布局十二年,以自身为鉴,他们这次绝不会留下任何的后患!

    诸党之中,齐党与浙党一体两面,都是方从哲弟子门人为骨干组成的,而齐党更是第一个与东林对垒的党派,自觉不是对手,才把学生遍天下的方从哲请了出来。

    但去年山东香贼作乱,山东士绅损失严重,更严重的是不少齐党成员亲眷丧于战火,以邹县、曲阜为爆发点,导致大批齐党成员丁忧致仕。

    而这批致仕齐党官员,回乡操办着丧礼,摇身一变有主动投效的,也有莫名其妙,稀里糊涂就被称作新齐党。

    所以此次,东林党挽着袖子磨刀霍霍,诸党颤颤抖抖引颈受戮,只有新齐党非常的淡定,就连益都人,左副都御史钟羽正这个无党派人士,为了自保,为了省事情,直接挂上了新齐党的招牌,竟然成了新齐党领袖。

    这就是现在的朝廷,北线、东线战场即将爆发,而他们还在为了党争费神,劳心劳力。不过也有一点好处,因为京察大计在侧,不论东林还是各党,现在的手非常的干净,谁也不愿意给对方把柄,或者愚蠢的去激怒齐王。

    “吴大人何须如此大礼?坐,本王有些事情需要吴大人协助。”

    朱弘昭指着面前的空位,开门见山的说自己有求于人,示意吴亮嗣入座,李墨轩上前两步为两人斟酒,随后盘坐在两人侧首,似乎在履行一个锦衣卫头头的职责。

    李墨轩在侧,让吴亮嗣认定,齐王来找他,是天子的意思。这下,最后的顾虑也没了。毕竟私自结交藩王,就是大罪。

    “齐王千岁英明神武,高瞻远瞩才使西南战事须臾间平定。功在社稷,更遗泽千秋。做到了下官一辈子想做,却做不成的大事。故而齐王千岁所吩咐的,也是利于社稷的,千岁请直言,凡是下官力所能及之事,下官绝不推诿。”

    吴亮嗣本性直率,否则也不会当官以来得罪那么多的人,连万历皇帝都敢直接指着鼻子骂万历酗酒残暴,就连盟友浙党的杨镐他都会弹劾。

    “楚人果然爽快,孤喜欢老熊的做事风格,朝堂就该有这股爽快劲儿。否则推推诿诿,小事酿成大事,大事酿成滔天大事,想着就令人痛心。请。”

    两个人一个开门见山,一个直接俯首,省去了没必要的试探,让朱弘昭喜欢这种办事效率。也是微微一叹,京察大计就是如此的厉害,能逼得一个享誉半世的正直文官对他这个藩王低下头颅,实在是难以估量的厉害。

    听到齐王话里的意思,吴亮嗣心中大定,端着酒与齐王同饮一杯。有齐王的保证,楚党起码会在这次京察大计中,保存一份骨血元气。而且,熊延弼绝对能保住。

    “但后日朝议,依旧有人会抓着老熊的旧事不放,这是一笔糊涂账。今日本王不仅差人请来吴大人,礼部左侍郎温大人随后就至,稍后本王还会拜访叶阁老。”

    朱弘昭伸手,接过李墨轩递来的军机处筹备奏折,双手递给吴亮嗣道:“吴大人请过目,若觉得有不合适的地方,本王再修改一番。此次与建奴交战,本王吸取过往教训,这才有了这道折子。也想借着这个机会,将辽东那些糊涂账一笔勾销,好使的朝廷大员能一心扑在战事上,此战事关国朝社稷稳定,不可不慎重。”

    看着军机处的职责,吴亮嗣一眼就认出来,这是枢密院翻版。再看看首批军机大臣名单,都是知兵的文臣大员和宿将,微微颔首。

    再看看五名参议,吴亮嗣笑了:“齐王妙策,下官自当鼎力支持。”

    杨镐、熊延弼、王化贞这三个罪臣中,杨镐是坚定的反东林干将,熊延弼又是楚党中坚力量,虽然受过东林活命大恩,但楚党就是楚党,而且熊延弼沦落到此般地步,王化贞功不可没,所以他不可能投到东林那边去。

    至于王化贞,他在辽地的表现,就是一个笑话,连亲信将领都急着绑了王化贞做投名状投降老奴,他复出,就是一个充数的,是安慰叶向高的手段。

    五名参议中另外两人是孙传庭与卢象升,孙传庭作为齐王的师傅,本人严格律己,带兵、军屯都是拿手。虽然没有什么分量十足的军功,光凭他能调教出齐王,这就说明他的实力,当个参议不成问题。

    可卢象升就有些刺眼,去年的新科二甲进士,年仅二十三岁,因为户部的烂账才被打发到户部充当六品主事。这已经是超擢,随着户部钱粮稳定,已成了镀金的良好去处,所以卢象升还没回来,他的职位已有人代替,就等卢象升回来交接。

    这次卢象升跟着齐王立下了好大的军功,也为了给齐王一个面子,朝中准备任命卢象升下去当个五品知府,并许他督练新军。

    可在齐王的计划中,卢象升一步飞跃,成为军机处参议,这就让吴亮嗣觉得有些刺眼。军机处完全就是管军兵事的一个武内阁,参议是什么,就是这个内阁的候补。

    换言之,卢象升直接拥有了内阁替补的资格,虽然不是文内阁,可这种飞跃,实在是太快了。

    而且卢象升在西南处理军务之际,抽出时间向熊延弼学习军事。所以,卢象升能算半个楚党人物,出于好意,吴亮嗣道:“卢建斗新科进士,突登高位恐怕无法令人信服。还望齐王千岁多多衡量,莫为一时得失而坏了一方璞玉。下官的意思是,可让卢建斗下放地方,主政一府之地历练三年,而立之年提为六部侍郎,再入军机处不迟。”

    “多谢吴大人美意,卢建斗乃是天子门生,天子有意栽培。此番贸然提拔,本王也觉得不妥。不过即是良材,何惧逆水行舟?”

    吴亮嗣沉吟片刻,抱拳道:“皇帝陛下所思,圣心独裁自有深意,下官孟浪了。”

    朱弘昭也是笑笑夸赞吴亮嗣本意是正确的,然后低头饮酒,吴亮嗣识趣,关键事情也谈完了,待得时间太长也不好,喝了杯中酒,起身告辞。

    没多久,礼部左侍郎温体仁赶到内操场,此时百余名十五六岁的宫女们穿着单薄衣衫,容貌秀丽,个个身姿纤长,在操场上排成一圈,双腿并拢挺直,俯身展臂脑袋紧紧贴着绣花鞋,两手保住抱住脚踝,接受着处罚。

    现年五十岁的温体仁只是余光瞥一眼一队队宫女皱褶纱裙那突起浑圆挺翘,当真是个个不同,万种风情于其中。

    五十岁,有的人依旧精力充沛,有的人,却已经望而兴叹。

    昂着脑袋目不邪视,温体仁跟随两名宦官来到青羽华盖下,看着齐王刚刚放在桌上的金边楠木望远镜,不由觉得嗓子有些堵,轻咳两声拱手行大角度躬身礼:“下官礼部侍郎温体仁拜见齐王千岁,不知齐王千岁召下官,所为何事。”

    左右侍郎,以左侍郎为尊,属于尚书副手,尚书外巡或空缺,左侍郎可以掌印代替尚书行使权力。他自称侍郎不提左,是一种自谦。

    “温大人请坐,本王请人做客只有好事,没有坏事。若是坏事,本王会亲自上门拜访。”

    温体仁含笑入座,东林党精神领袖李三才被齐王做掉,还一脚踩到历史的垃圾堆里,实在是让诸党解气。原本还担心齐王会大肆株连或一发不可收拾乱咬人。

    时间证明了齐王,证明齐王不是那种疯癫不知收敛的狂徒。所以,对于齐王,他们也就安心了,只要做的不过火,齐王也不会太较真。

    不过,这位齐王手段实在是狠,将通州大营握在手里,到现在强逼着通州商会,今年拿到的分红都拿了近六十万两银子,其中就有本该属于他的几百两。

    比起抄家致富的齐王,一个安定的,能一起发财的齐王显然更容易让他们接受。

    李墨轩为两人斟酒,温体仁有些受宠若惊,半躬身以示尊重和谦卑。李墨轩只是对他笑笑,温体仁也赶紧还了一个亲切仿佛老熟人的笑容。

    他怎么知道,他双手捧在手里的,当作宝贝的酒杯是吴亮嗣刚刚用过的?

    温体仁现在是泥菩萨过江,有些矜持和风度可以在外面耍耍,这里是大内,面对齐王,玩儿文官的那一套,根本走不通。

    对于这样一个八面玲珑的人,语言有时候是多余的。当看到奏折后,温体仁当即表示了支持。

    这只是一次合作而已,互利互惠。

    昔日强盛的浙党,如今没几个人了。而杨镐若能复出,将会极大的鼓舞浙党,使得浙党重新威风起来。有了威名,还怕没有新鲜血液补充?

    为了得到齐王的支持,放出杨镐。温体仁对军机处名单没有一点质疑,连卢象升的资历问题,提都不提,还大加赞赏卢象升年轻有为,是国朝未来的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