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中宗恭皇帝

孤君道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无错小说网 www.wucuo.org,最快更新大明宗室最新章节!

    初八京中也是秋雨连绵,北直隶还发生一场小地震,不清楚是哪,但京中有震感。

    因为这场掺杂冰雪的深秋大雨,天启的病情严重恶化,疮口流脓不止,整个人高烧不退。而信奉玄学的京中朝臣、名士、士绅多数认为是潜龙翻身,才有地震,而天启这条真龙也该驭龙归天了。

    当夜,高烧中时而清醒时而昏迷的天启喊来朱弘昭,执意要去坤宁宫,与皇后说说话。

    他现在非常的孤单,仅有的两个叔叔福王和比他大几岁的桂王早已就藩,弟弟信王又在军中前线,估计也会被西南军扣留软禁。而朱弘昭与他之间因为皇位的事情,莫名的多了一层隔阂,他现在想见张嫣。

    坤宁宫殿外,朱弘昭披着玄青色披风,站在檐下看着不断飘落的雪雨。

    “千岁爷,请用茶。”

    朱弘昭转身轻摇头:“免了,孤心里难受,没心思。”

    曹少钦将茶碗递给小宦官,使了个眼色殿前四名隶属直殿监的宦官退后几步,上前宽慰道:“千岁,事已至此人力难回天。”

    “咱懂这个理,就是心里堵得慌。”

    朱弘昭闭目,轻轻嗅着清寒的空气。他自认为造反有理,可面对天启的慷慨胸襟,他觉得自己做的有些出格。不过他也知道,此一时彼一时,若等信王羽翼丰满,诸位皇子懂事后,天启绝不会有这种打算。

    因辽东战事聚集动员起来的大军,除了辽军与他没关系外,其他三路有两路是他的嫡系兵马,东江镇也受他恩惠颇多。而辽军更被山东赴辽军堵住后路,形同软禁。

    这样的情况下,皇位出现动荡他有绝对的武力优势。而天启,也是没有选择的选择。主动让给朱弘昭,两个人名声都好,而且也只有朱弘昭能为他报仇雪恨。

    四十万大军在手,正德遗诏还有天启的密诏和禅位,让他名正言顺的能取得最高的统治权。

    殿内,天启伸出手臂被张嫣握着,轻轻抚着那高高隆起的肚子,各种病痛的折磨似乎远离天启而去,他嘴角翘着,似乎真正是闭着眼在抚摸:“朕感受的到,这是个健壮的小家伙。祖娥,以后宫里的事情你要多帮衬着点,别让他重蹈覆辙。”

    张嫣含泪抽咽,猛烈的头疼让天启身子一颤,身后老魏紧紧搀扶着。

    许久之后天启才恢复过来,咬着牙抗拒着疼痛:“朕不计较你们之前的行为,朕会留旨让他安排好她们的生活。希望她们能悔过,莫再胳膊肘向着外人,那些人品行不一,不值得信赖……孩子若是女婴,就由祖娥起名……若是个男婴,就叫朱慈燃。”

    “朕玩木失火而崩,又是木字辈,五行之中只有木生火是燃尽了的……就叫慈燃!”

    天启说罢,从牙缝里呼一口气,又道:“请太弟进来,朕要给他一些东西。”

    朱弘昭紧步入殿,他的脚步声永远都是那么的清脆,浑身挂着各式玉制礼器清脆作响。

    “臣弟拜见皇兄、皇嫂。”

    “成了,坐近些,朕有话要告诉你。”

    天启坐在桌案前,左臂搭在桌上,右手搭在大腿上紧紧扣住,双目被崭新的白布条包裹,却扬着下巴,面部肌肉不时抽搐跳动。

    他是个孤高的人,是个要脸面的人,能为此付出生命的人。

    老魏搬来板凳,与一众直殿监的太监躬身离去,守在寝殿入口。

    “自昨日大雨以来,朕越感不适。御医们尽挑好话给朕说,朕自个儿的事情朕心里难道还不知道?事已至此,有些东西也该传给你。”

    “臣弟洗耳恭听。”

    “武祖皇帝壮年而崩,世系转至兴王一系,也因一些动乱兵戈,使得一些传承断了脉络。等辽东战事平息,你去代州故宅搜寻一番,说不得能得到了那些失传的机密。另世祖时,世祖皇帝通读《永乐大典》,以宫女二百余人誊抄一部代替原版,原版现保存于永陵。”

    朱弘昭入宫后几次请求天启要看看《永乐大典》的隐藏几部,被天启很果断的拒绝,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似乎这部《永乐大典》后几部只能由皇帝观研阅读。

    《永乐大典》可以算是一部明国的百科全书,朱弘昭至今连供翰林借阅的公众版十分之一都没看完。

    “世祖曾言,说是天下没有万世一系,千古永存之江山,而我大明只有两样能冠绝历朝历代。其一是太祖高皇帝北驱蒙元,复我华夏衣冠礼仪;其二则是这部《永乐大典》。前者不容质疑,而后者却会随朝代兴替而毁灭,甚至代我大明者会大肆搜刮《大典》,以期毁灭这部成祖时期朝野大儒汇聚呕心沥血编纂的旷世奇书。”

    “是故,才有所谓的壬寅宫变,宫变之女子皆是参与誊抄之人,为保住《大典》机密,书成后这些宫变女子都遭到灭口,并陪葬永陵。若日后宫中失火,两部誊抄《大典》烧毁,世祖许后人启陵取书,但有两个要求,厚葬当年的宫女并立碑;其二,取书之人要誊抄两部预防万一。”

    现在北京城中的《永乐大典》有两部,一部是嘉靖皇帝光明正大让人誊抄的,放在文渊阁由翰林们阅读学习。另一部是秘密誊抄的,存在宫中作为前一部的补充。

    至于原版《永乐大典》,已经在宫里失踪了,说是被大火烧了,却在嘉靖皇帝的永陵之中。嘉靖皇帝非常喜欢《永乐大典》,可以说是手不释卷,甚至将朱棣由太宗文皇帝追谥改为成祖文皇帝,这也和‘大礼议’有一些关系。

    万历皇帝是神宗,此时却被称呼为神祖,世宗嘉靖与武宗正德皇帝也被称作祖,是因为他们跟随朱元璋的灵位一起立在太庙。

    只要灵位还摆在太庙正殿,那就是祖。

    历代王朝,在宗法制度上皆依据周礼,《礼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

    《礼器》:“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七庙。”

    这个意思是说,太庙正殿中只能供奉七个皇帝,除了开国之君(一般是太祖)外,其他皇帝的牌位都是“亲尽则祧”。

    “亲尽”就是说,超出了与现任皇帝的亲缘关系。“父为昭,子为穆”,如果死去的皇帝,出了这三昭三穆的关系了,就要被“祧”。

    所谓的“祧”就是把牌位从正殿中挪出来,放到太庙后面的偏殿“祧庙”中单独供奉。而开国太祖则“万世不祧”,不管关系多远,都稳居太庙正中。

    明朝的制度稍微有些变化,一般是供奉九位皇帝,除了朱元璋,多出来的就要去祧庙。

    嘉靖是正德朱厚照的堂弟,因为朱厚照没有儿子才继承皇位,他的爹兴献王并没有当过皇帝,因此也不可能入太庙。为了认爹,嘉靖还和大臣们结结实实的闹过一场,死了不少人,杨慎这些人都是因为这个倒霉了,史称“大议礼之争”,不详细说了。

    就说嘉靖封自己的爹成了皇帝还不够,还想把他也弄进太庙去。但是那时候,太庙中的九个名额已经满了,要是再塞进去他爹,就得祧一个出来。论亲缘关系,朱元璋之下当然是朱棣和嘉靖最远,所以如果要祧的话,无疑该把朱棣祧出来。

    可是太宗文皇帝何等牛气冲天,就算嘉靖敢祧一个祖宗出来,也不敢祧他他。这点自知之明嘉靖还是有的,于是嘉靖十七年九月,改朱棣的谥号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则改为“成祖”,这样可以使他与朱元璋并称祖,同为“万世不祧”之君,在太庙正中供奉。

    这样,被祧的就是除了太祖成祖之外的亲缘关系最远的皇帝,于是就该轮到仁宗朱高炽了。徐阶等人也上书说“今仁宗为皇上五世祖,以圣躬论,仁宗于礼当祧”,于是兴献王成了睿宗,于嘉靖二十九年入太庙,而仁宗则被祧出来放进了后殿。

    朱棣一生杀人无算,死后能得一个‘文’的谥号,全靠这部《永乐大典》!

    也因为这部《永乐大典》和前所未有的彪炳战绩,以及靖难给燕王系带来的好处,嘉靖不敢不能也不想将朱棣的灵位从太庙中请出去。

    所以只要牌位还在太庙中供奉,称呼起来必须用祖。

    以朱弘昭此时的势头发展下去,将来盖棺定论,天启估计也会是一个万世不祧的‘祖’。所以他多少有些羡慕,如果皇位再传六代,他的牌位将会从太庙请出去。

    说完《永乐大典》的事情,天启又说出一串名字,不多也就五个人,其中就包括毛文龙,这五个地方督抚军政大员,竟然是锦衣卫出身!

    除了毛文龙是自己争气,天启扶了一把外,另外四个都是神宗皇帝拉起来的。

    天启昂着的下巴放了下来,他觉得自己该说的也说完了,他相信朱弘昭不会亏待他的子女。

    可还有一件事,让天启有些难以启齿,又放心不下,低声道:“附耳过来。”

    朱弘昭探头过去,还以为天启要说什么神宗皇帝的宝藏,神宗皇帝顶着压力收矿税,家底应该有一些。

    “太弟,给朕一个准信,朕大行后盖棺定论,谥号……谥号这事你一定要帮朕!”

    前面语气稍软,后面天启几乎是用命令的语气来要求。

    盖棺定论,选出的谥号是对皇帝一生的功过评定,天启亲政满打满算正好三年,可发生了太多的战争和政治清洗,他怀疑会有给他弄个‘灵’这样的下等满是恶意的谥号。

    朱弘昭沉吟片刻,张张嘴吸气,实在不忍心吐字:“中宗恭皇帝……皇兄若有子嗣,臣弟征一国相封以为大明藩属,可保皇兄血食不断。”

    “中宗?恭皇帝?”

    天启陷入思考,史上中宗皇帝总共有九个,几乎都是执政数年死亡。中,是中兴的意思,除了汉宣帝担得起中宗的评价为,其他的都是没有合适的庙号给了一个‘中’算是安慰奖。

    而且诡异的是,很多的中宗皇帝,晋中宗是被王敦气死的,唐中宗是被老婆给灭了的。

    “比之熹、灵好,就这样吧,朕该知足了。”

    至于谥号恭,尊贤敬让曰恭,敬有德,让有功;既过能改曰恭,言自知;执事坚固曰恭,守正不移;爱民长弟曰恭,顺长接弟。

    还是贴切的,天启算是满意了。

    别看唐以后的皇帝那么长一串谥号,只有最后一个字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