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七章 改藩

孤君道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无错小说网 www.wucuo.org,最快更新大明宗室最新章节!

    两广总督胡应台入京,两广是重地边陲,为方便从事,从成化年间设立两广总督一职来,是挂兵部右侍郎,都察院佥都御史下派,直接拥有调兵权和监督权。

    两广产好钢,这回入京带来二十门仿造的红夷大炮也是为早年为辽镇准备的,天启二年他去两广时接的任务,隔了两年才做出成绩。这批炮,就是样品。

    恰好,登州铸炮官坊也送来一批红夷大炮,是孙元化负责督造,颜思齐提供的海贼炮匠骨干搞出来的。

    在西苑试射,广造火炮中规中矩,威力、射程、精度比正版红夷大炮差了一些,且重量更高,每门炮将近七百斤,属于技术阉割版本。

    登州造火炮重量五百斤,在射程上高达三里半,高出广造火炮一里,技术上完爆。

    广州的技术来源于雇佣的澳门佛郎机炮匠,登州也是,只是这地方的红夷匠师是被颜思齐抢来的……

    朱弘昭并没有去现场,而是在琼华宫的高台上,用高倍数的观星镜观看。

    “果然,夷人不可靠。”

    丞相府代表是兵部尚书崔景荣,大将军府来人是左相、镇西大将军杨肇基。杨肇基马上要外派西北,负责与王威一起将陕西三镇、甘肃镇整顿,同时动员充军戍边的晋商余孽开修道路,为征平西域做准备。

    丞相府可以五年内不动,全部交给首相,可兵权不行,坐镇中枢的大将军要轮替。接替杨肇基的是秦良玉,自然,杨肇基要交出左相大印,交给秦良玉。

    于是,秦良玉即将成为全国军政的负责人,左相,一个女子出将入相,舆论压力是很大的,秦良玉自身受到的压力也很大。

    火炮数据摆在面前,朱弘昭对胡应台一点好脸色都无:“且在成本上,广州四倍于登州,铸炮时日倍之有余。着大将军府革去两广、重庆造炮事宜,有司工匠迁入登州。”

    “今岁广州又接连民变,辱及巡按,胡应台你说说,为什么广州会缺米?”

    新皇登基以来,胡应台首次入京,还不习惯跪坐着与皇帝打交道,向前扑倒跪下:“皇上赎罪,两广缺米,在于北地调兵耗粮用度颇大,以至于大江流域米粮北流,自然两广缺米,非臣之过。”

    “你怎么不说是无良奸商囤积米粮,蓄意致使米价飞升?一石米三两银子,广州富裕,是买不起还是粤民本就心存逆反?北方百姓更穷,三两一石的米照样吃的,怎么广州就吃不得?”

    “两广总督衙门是做什么的?为何不平抑粮价?堂堂巡按御史被乱民,当着麾下军士的面殴打,你不觉得丢人,朕觉得丢人。”

    胡应台匍匐在地,明白了,这是要对两广进行清洗……

    一旁崔景荣道:“皇上,两广民风本就剽悍,胡应台署理两广两年,也是晚节不保。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晚节不保,这是指自己的路走到了尽头?

    两广确实民风剽悍,宗族械斗朝夕间就能拉出上万号人马对砍,打的激烈程度甚至比某些鼎鼎有名的天下强军要狠。

    朱弘昭端着茶,小饮一口道:“确实有功,送来的这安溪乌龙还是不错的。兵部繁忙,你去兵部做事吧。”

    “臣叩谢,领命。”

    胡应台下去,朱弘昭向后仰躺,笑着问:“西南战事平靖,五省税赋空出,也不需转运西南粮食,可两广也无粮,这粮食哪去了?”

    列坐的二人不答话,朱弘昭继续说:“胡广丰天下足,两广朕没去过,两湖地区朕可去过,种棉花的比种粮食的多!给相府传句话,粮为民之本,让他们限制限制湖广地区经济作物,要有最低产粮标准限度。将这个限度下放分派湖广各府县,哪处低了,就撤哪处的主官。”

    “另,选个敢做事的人去总督两广。”

    崔景荣领旨,走了,这个老头的资历此时能算大明前十,排在他前面的只有一个万历八年的钟羽正,与叶向高、朱国祚同为万历十一年进士。

    而崔景荣十八岁中进士,今年刚好六十岁,在中枢,尤其是对于相国这个位置来说,正好是年富力强……

    又与朱弘昭父亲有历史渊源,本身也是中立大臣,有接替叶向高的架势。

    杨肇基留下,听候最后的嘱咐。

    “西北那边,今年要务还是修路,哈密番、吐鲁番这两个地方给些压力,让他们参与年末进贡。”

    “此外,派出人去西域走走,最好看看那地方的马种,山丹军马场历代是西北军队的根本。试着培育新的,可靠的挽马。”

    朱弘昭说着,看一下自己的便笺,继续说:“另于甘肃镇招募一万新军,在兰州操训。年纪可以放小,用他们也是在五年之后了。”

    他做的每一个决定,不是口里说完下面人就能去办的,一旁的侍从司、内史司都会记录下来,用来以后修实录时参考。并作为施政记录,否则你前脚口上说让这人去干这,后脚又否认,谁敢放心去干?

    打发了这些事情,朱弘昭揉着眉心问:“今日还有什么?”

    侍从司司正袁枢取出袖中折子,铺开道:“下午五点,坤宁宫会在西苑举行击丸;八点,周王千岁会入宫。十点以后,司礼监会来上报今日政务。”

    “又是击丸,有哪些人?”

    “坤宁宫给慈宁宫、东西十二宫都送去了帖子,除了任贵妃推辞外,各宫皆来。”

    朱弘昭端着茶水抿一口,道:“去宗人府说一声,今日五点朕在西苑接待王叔。”

    这位周王可是高产王爷,至今生子十三人,有女九人。

    西苑,内校场。

    朱弘昭换了一身宽松龙纹坎肩,下身穿着宽大六分裤,踩着棉鞋,手里提着曲棍球,跟着周王一组,打着球。

    宫里贵人们上场打球只是活动活动筋骨,健健身,展现展现形体的活力。

    之后会有净军中的健儿、御马监勇士营、东厂、锦衣两处禁军,三大军团的选手入场,进行比赛。或者是马球,或者是蹴鞠,也有可能是朱弘昭弄出来的橄榄球。

    坤宁宫归李家姐妹,慈宁宫是张嫣的居所,西六宫是天启诸妃的安置地,朱弘昭没有把她们安置打发到冷宫去,只是让她们腾出东六宫。

    场上挥舞球杆的女子,可不仅仅是宫里的人,朱弘昭没想到李家姐妹竟然还拉来不少勋戚女眷,就连郭轻言也来了。

    “皇帝振武,这宫里也多了英武气息。我等垂垂老矣,齿落发衰,恐跟不上潮流。”

    周王打了两轮,第二轮明显是朱弘昭让着打赢的,心情郁闷,又腰疼,一手扶着腰,另一手拄着球杆,与朱弘昭走向内校场阅兵台。

    “有志不在年高,王叔可有说法?”

    阅兵台上,朱弘昭落座,递一枚西红柿给周王。

    周王摇着头:“我们老一辈人没盼头儿,只望小一辈能有些出息,能拿着国朝的俸禄,给社稷出些力。”

    皇位更替,各地藩王除了嘉靖一系的藩王外,其他的都是乐见其成,帮了朱弘昭不少。

    宗室的苦,朱弘昭是理解的,可今时不同往日,屁股坐在龙椅上,他对这些宗族也不得不提防着。

    拿了个西红柿,咬一口吮吸片刻,朱弘昭眼睛却盯着周王,周王一脸坦然的苦笑。

    “宗室的事情,一直拖着、耗着也不是个办法。”

    朱弘昭吃完西红柿,擦着嘴角:“魏忠贤之前就有个计划,意在限定宗室爵禄。以现在的爵禄为限,不再增发。下拨于各王府,由王府署理宗室生计。这是治标不治本之策,也是朝廷没法子的事情。”

    “如今朝廷改制,以后的税会多不少,可宗室代代繁衍,也会只多不少。国朝历年平均每年税四千万石,其中皇室三百万石、宗室需要八百万石。盈余几百万两,也都用在了战事上。朝廷手里没钱,什么都做不了,什么也修不了。各处不用心在正事上,只能看着朝事日渐颓废。”

    讲述着形势,这些都是实情,周王也都是知道的。宗室中,周王一系是最特殊的,因为初代周王是成祖朱棣的同母弟弟。

    “天下人不会追究朝廷为什么只收这么可怜巴巴的一点点税,他们只会追究为什么我们朱家要拿走四分之一的税。可他们谁知道,给宗室八百万石真正发下去的又有多少?没有皇室镇着,别说四千万石,就连两千万石,这个朝廷也收不上来。”

    见皇帝显然有准备,周王双手抱着西红柿,静静听着。当今皇帝独断专行惯了,他说话表明已有了处断,听着就是。要反驳或影响,只会有苦头吃。

    看一眼白须华发的周王,朱弘昭继续说:“治天下,百姓单纯以为是皇帝在治,明眼人都知道是官员在治理。什么吏治败坏,没有一个皇帝喜欢看到吏治败坏。说白了,皇帝干的就是监督官员的差事。官员们把天下弄没了,他们不会灭族,跟着孔家投个新主子继续当官就是。而我们朱家,会被人杀光。所以朕杀他们不会有一点的手软,但对于宗室、对于百姓,朕是有感情的。”

    “对宗室而言,朕是一家之主,对百姓而言,朕是他们的君父。”

    “王叔,对宗室,朕这里有两条处置意见,现在还在酝酿中。待朝廷财政好转就会施行,今日也给王叔透个底,给各地宗室们安安心。”

    “第一条路子,效仿汉推恩令的同时,增加对爵位继承时的考核,使爵位不泛滥,保证袭爵之人才干。以后的御史台、大将军府,都会对宗室大开方便之门。这监察大权和领兵权,朕都可以分给宗室一些。”

    这是针对中低层宗室的待遇,给了他们待遇,让他们自谋生路,自然要剥夺爵位爆发式增长的可能。

    “第二条路子,各藩亲王若有开疆扩土之志,可立藩于外。郡王们也可,若不可,则在国内土地丰腴之处,割乡镇为小藩,自给自足。郡王们给与乡镇自治,辖土百里,掌千户之民,日子过的如何,全看治理手段。”

    “亲王们,则是给与一县之地开国为内藩。除了对军械有限制外,别无其他限制。”

    “朕的意思,王叔应该理解了?”

    朱弘昭看着周王,周王不知道这是不是试探,没有言语。

    若是真的,另一层意思就是你们自给自足,朝廷就不给爵禄了。相反,你们还要给皇室钱。每年祭祖,皇室主持,你们这些旁支掏份子钱是应该的。

    哪怕全部的亲王都不愿意离开国土,也就割出去三十来个县,算上一百多个郡王所需的乡镇,也就不到五十个县,四处分割的支离破碎,也起不到什么威胁,反倒可以监察地方周边官员。

    五十个县也就三个上府,三个上府给的赋税一年撑死也就百万石,这笔买卖划算。

    这就是以宗室取代地方士绅的手段,哪怕以后出了问题,这些生长在地方,有自己实力,也历练过的宗室们,也是最后翻本的机会。

    不至于被人像猪一样一家家的给屠了。

    一方获利,自然有一方倒霉,倒霉的只能是地方士绅、豪强。对于这些人,朱弘昭真的是恨的咬牙,这些人渗透地方,上下勾结,九成九的士绅成长,吸的都是朝廷的血,吸的都是地方上的民脂民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