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八章 中正二年,大旱

孤君道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无错小说网 www.wucuo.org,最快更新大明宗室最新章节!

    皇城北安门外钟鼓楼大街,天色启明,五更时分。

    钟声、鼓声一起响彻,入宫轮番当值的千余飞熊军将士站在钟楼、鼓楼之间,齐声高唱太祖高皇帝所立的规矩,他们日日不歇,已唱了一年零八个月。

    “为君难,为臣又难,难也难;创业难,守成更难,难也难;保家难,保身又难,难也难!”

    这是大明立国后,朱元璋见功勋旧臣生活堕落,想出的主意,为勉励自己,也为提醒文武重臣。

    飞熊卫列将军马祥麟戴着眼罩,一身山文对襟连身甲,外罩大红披风,头戴高尖圆檐六瓣三山插旗立顶战盔,与所部军士齐声合唱三遍。

    随后从北安门而入,在北安门东边的司礼监经过赵仪点卯后,正式入宫拱卫天子。

    忙完点卯的事情,赵仪又带着夜里积攒下的公文,早早去琼华宫请示。

    如今是大明中正二年五月初七,整个大明如旭日东升。

    京师周边的工地上,一座座六角四层筒子楼还在施工中,这是以后房屋的标准建筑。

    今年最赚钱的是辽王千岁,辽王的封地是沈阳,是大明此时第一个内藩,辽相孟弘略没有和其他各内藩的国相那样在封地里挣钱搞经济建设,而是来到了京师。

    在京师建造砖窑,烧制青砖提供给太仆寺用来建造楼房,挣的钱海了去。

    推行内藩制度,引发的冲突不小,中央集权制与割土分封制,是一对死对头。

    先秦时,我国是典型的封建国家。秦王扫六合,建立的不是封建国家,是中央集权国家!

    所以这个大秦灭了,随后刘邦继承秦制,与坚持分封制的项羽对阵,勉强靠诸侯之手打赢了项羽,汉初便是中央集权制与分封制共存。到了后来,经过吕后乱政、七王之乱,才将外姓藩王、刘姓藩王给扫平了,竖立起中央政权的威严。

    东汉的藩王,实际上也都成了空架子,就是这个空架子,也在汉末时涌出一批诸侯来保证国祚。可惜汉室的安排下去的种子都败了,反倒是刘备一个草根崛起了。

    同时期,你可以说日本、朝鲜是封建主义国家,可以说大明初期是封建国家。

    可建文削藩,成祖靖难后,大明的藩王、宗室成了牢囚,这就不是地方割据的封建国家,而是中央集权国家。

    甚至,你可以把大明理解为君主立宪,这个宪不是朝野讨论确立的宪,而是祖宗规矩。都是一样的东西,将大明的皇帝困住手脚,不能恣意妄为,也不能独断专行做一些事情。

    地方割据最大的好处就是地方上对资源的利用,因为与周边的竞争原因,可以说是什么思想能高效,什么实用就来什么。所以汉末割据辽东的公孙瓒凭着地贫人寡的幽州,可以吊打鲜卑。后来的公孙度,更是慑服三韩,成了实质上的辽东王。

    同时,地方割据有一个最大的好处,那就是思想发展受到的钳制最小。是思想碰撞、高速发展的黄金形势,什么思想能强国,什么思想就大行其道!

    这也是欧洲为什么后来居上的原因,他们的中世纪还停留在我国春秋时期阶段。因为一直没有一个中央政权钳制思想发展,在教会力量因为黑死病而大幅度衰减后,爆发了文艺复兴,产生了一波波的思想革新。

    与欧洲对应的还有奥斯曼帝国,论文化底蕴不差,可就是因为中央集权制度、政教合一,限制了思想、技术的发展,随后被人打成了狗。

    为了让内藩建立,相府内毕懋良、毕懋康兄弟接连辞职,他们无法接受这样的事情发生。这和他们的理念大相违背,士林大儒也先后赶赴京师,通过京闻日报进行战斗,随后觉得不过瘾,开始当面动口、动手。

    以北方心学传播者、掌舵者自居的保定鹿门的鹿正、鹿继善父子、保定府蓉城人,大儒孙奇逢、江南大儒,山阴人,蕺山先生刘宗周先后入京,与方从哲、刘一燝摆开架势辩论。

    先秦鲁国用儒学,鲁国被管子治理的齐国所灭……

    周王室刚接触礼教儒学,被秦所灭……

    方从哲还算克制,刘一燝揭出一个又一个儒学黑历史,积极而张扬的为宗室内藩化而鼓吹。

    他崇拜朱元璋,哪怕明初藩王制度,在刘一燝看来也是有好处的。起码,大明在当时,没有打过那么多的窝囊仗!

    刘一燝看来,恢复宗室的力量,就是真正恢复太祖高皇帝的高瞻远瞩布局。更关键的是,这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子也觉得自己还能再干十年。现在好好表现,叶向高之后,他也是有资历当首相,组建相府的。

    去年十月、十一月、冬月、腊月,整整四个月,双方以宣武门外的首善书院、国子监为战场,进行一场场的辩论。

    对了,去年是闰年,有个润腊月,俗称冬月。

    唔,以大明此时文人推崇的刚烈脾气来说,没有君子动口不动手的说法,说不过你就揍你!

    没有官员涉及其中,都是退休官员和士林大儒在辩论。

    孔府至今没有一点消息,他们保持沉默。若按照孔府所谓的君辱臣死等等忠君思想,他孔家作为文人士林之表率,早该随着历代灰飞烟灭的朝代而消失了。

    亲王一人一个县,施行自治能算多大的事?总共还不到一省三分之一,这些人真能靠这些力量把朝廷弄下马,这说明活该,应该!

    反正朱弘昭不后悔,能者上,不能者下。

    他掌握着至高名义和数不尽的资源,如果被几个藩王几县之地弄下马,他自认倒霉。

    这么多的名义上藩王开国自治的县,就是他对朱家最后的报答。也是悬在自己脑袋上的剑,时刻能激励自己。

    各地自治的县国,彼此有竞争力,与朝廷上下也有竞争力,有竞争力才有活力。

    现在待在四川峨眉山,跟着徐霞客游玩儿的辽王朱弘林随身挂着尚方剑,像一个不定时炸弹跟着徐霞客走遍西南,上上下下都怕死了这个人。

    他的封地在沈阳,他至今都没能离开西南,只是去一封信,让封地内施行一项很奇怪的税制,专门宰肥羊的税制,专收有钱人,甚至连农税都给免了。谁在沈阳做买卖,那就交税。不想按着规矩交税,那就滚蛋。

    反正沈阳周边有大军震慑,清剿盗贼。整个沈阳封国内只有辽相相府、国尉幕府一政一军两个衙门,官员不到十个,吏员百余出头,军士只有三百,对财政压力不大。

    反正他一家子住在京师有什么都是吃自己皇帝弟弟的,自己在西南隔三差五宰肥羊,赃款基本上与皇帝对半分,又不差钱。

    宫中,朱弘昭最近头大,李家姐妹至今无孕,皇后位置空悬,各处都在给他施加压力。

    更该死的是,张嫣那里又生下一个男婴,正偷偷摸摸抚养在慈宁宫,该怎么处置是个大麻烦。绝不能让李家姐妹知道,否则元从系的人不会放过这个孩子。

    冒着自己拔刀子的风险,元从系也要解决掉这个皇位的威胁。元从系的要求不多,皇后必须是李家姐妹之一,太子必须是宣大背景。

    烦心事一件又一件,颜思齐带着登莱水师南下,清剿盘踞香港,由东南海商扶植的刘香。结果遇到台风,战事拖延,耗费极广。

    刘香以前是跟着颜思齐混的,一起密谋在日本造反,后来颜思齐招安,刘香看不上当时的齐王这条船,以自己生性仰慕自由而脱离了颜思齐。

    然后皇位更替,大明海域力量落在沈有容、颜思齐二人手中,东南海商日子过不下去了,头上悬着刀,皇帝可以随时斩断他们捞钱的路子。

    于是他们鼓动之前的两广总督胡应台招安刘香,刘香日子也不好过,也愿意招安,以此形成大明第三支海上力量,借此和中枢对抗。结果都是猪队友,因为粮商囤积、广州民变一件事,给了朱弘昭借口,直接将胡应台给废了。

    随后下派的是兵部右侍郎何士晋,何士晋现在还在梳理胡应台旧部,根本帮不上忙。

    第三件事情就是今年大旱,从开春至今,就没下过什么像样的雨。

    大范围的大地震之后,貌似出现旱涝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第四件事情,朝鲜那边总督袁崇焕和总兵、太平伯毛文龙不合,矛盾越来越大。原因很简单,袁崇焕的师兄夏之令犯事了,被朱弘昭砍了。

    犯得这个事很可笑,夏之令与熊廷弼曾经密谋暗杀毛文龙。毕竟毛文龙是王化贞的嫡系,整个东江镇是王化贞召集的一百九十二名死士建立的,这些人都是熊廷弼大跨步后退时,王化贞派出去的。

    王化贞与熊廷弼的仇很大,当时辽镇一片败绩而毛文龙那边高奏凯歌,形成鲜明对比。

    于是,当时两个人商量了这个事,因为熊廷弼下狱而荒废。

    偏偏,这件事被御史倪文焕揪出来,熊廷弼现在在辽东与毛文龙关系越来越好,毛文龙和王克奴已被封伯,对这件事总要讨个说法,加上夏之令又是袁崇焕的师兄,袁崇焕没少扯他的后腿,于是他向朱弘昭血书诉苦。

    于是乎,夏之令被斩首,东林在朝中最后一帮子顽固余孽被打死,在京闲居的韩爌被勒令回乡,詹事府少詹事钱龙锡被流放充军,一帮子人倒霉。

    这只是一场小范围的清洗,偏偏只杀了夏之令一个人,袁崇焕自然更加怨恨这个张扬跋扈,不听文官老爷将令的跋扈将军毛文龙。

    而偏偏,朝鲜方面原本也是党争一片的猪队友,现在却合起来掀起此起彼伏的反抗,与他们之前各党争相表示的奉还版籍时的仰慕大国,愿沐浴大国荣耀甘做一小民的形象比起来,根本就是两副嘴脸。

    朝鲜这边小规模战事不断,文武失和,也是个大问题。

    就怕,袁崇焕如历史上那样,以商量军饷军粮为借口,将毛文龙骗过来,然后拿着尚方剑,矫诏先斩后奏。

    唔,袁崇焕也有朱弘昭赐下的尚方剑,用来杀人时方便些……

    姓袁的在朝鲜杀的越狠,也是没有禀报中枢的杀伐,是他拿着尚方剑自作主张,唔,绝对和皇帝陛下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