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八章 漕运之衰

孤君道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无错小说网 www.wucuo.org,最快更新大明宗室最新章节!

    中正三年是闰年,六月小。

    六月二十八,一路没做什么耽搁,按期抵达洪泽湖,洪泽湖很大。太湖最大,一个太字说明一切;此时第二大的就是洪泽湖,洪就是证据。

    洪泽洪泽,偏北近半区域是湿地沼泽,凤阳府从去年就开始组织民力造堤,从洪泽湖抢地,准备将北边大面积的湿地改造成数万顷良田。

    这是个大工程,工程规模很大,涉及范围极广。不是将洪泽湖圈出就能完成的,湿地沼泽范围有排洪、容纳洪水的作用。抢夺湿地,就要系统的做出以后防洪手段,否则今年抢到手,来年洪水下来一切成空。

    妥善做好这个工作,起码需要一代人的时间。

    登上铁甲炮舰,朱弘昭招来随行的工部尚书崔呈秀。孝陵祭祖,他不愿意搞的太过铺张,相府成员直入南京,他只带了一个工部尚书在身边。

    洪泽湖改造抢地是一件事,到了孝陵安排重修任务是一件事情。

    崔呈秀还在赶来的路上,朱弘昭与水平差不多的李幼娘下棋,他下围棋、打麻将,就是个提款机。

    谈起了历法问题,每年初都要刊行本年农历,由钦天监做,皇帝加印。

    今年本该是有个润六月大,让他改了,该到腊月之前,以后农历闰年增加的月份一概称为冬月,夹在十一月与腊月之间。

    月份改动没问题,只要二十四节气不出问题那就行了。

    他现在有改历的心思,大明有天干地支纪年法,年号纪年法,用的是农历,也就是阴历。埃及人发明的阳历从传教士东渡传了过来,他想用阳历。

    看史书,不懂天干地支纪年法,根本就是一脑袋浆糊。以后的大明,将是世界的核心,要有一个方便的历法计时,增加文明的渲染能力。

    一个文明的感染力,在于历史的沉淀与蓬勃生机,更在于易懂。

    一个简明易懂的历法,能让蛮子轻易了解这个伟大的文明过去的种种,有利于凝聚。

    但,照抄埃及人阳历有些丢脸,大明大明,用新的阳历是应该的,可太阳系的运转数据已经被埃及人弄清楚了,还搞出阳历,大明该怎么办?

    那就换个方法,日月为星,就叫做星历或明历。以四相二十八星宿为原则机制,每月二十八天恰好四相四周,每年十三月,这样就有三百六十四天,再增加一个月日,每四年闰年润日称之为明润日。

    月日、明润日不计入四相四周体系,为全国休假日期。

    每相每周七日,正好对应每相七宿属性,金木水火土日月,日月两日作为休沐日,放假。

    李幼娘根本不明白好端端改历法做什么,不过增加固定的假期,也方便理解,她也觉得不错,只要是二郎的主意,就是好的主意。

    对此,国朝上下有几个敢说不是呢?

    夫妻两口子下着惨不忍睹的棋,很随心落子,让周围的太监、女官们看的很欢乐。

    不把棋盘摆满,两个人是不会停下来的,至于胜负最后数棋子多寡比数量就是。

    崔呈秀很忙,赶过来时也不好打搅,登上铁甲战舰在一侧踱步,等皇帝输了一块玉佩后,曹化淳来过来宣他。

    此时夕阳落下,甲板上升灯笼招惹蚊蝇。

    中空指挥舰台里,朱弘昭隔着厚玻璃看着细成一条缝的月,突然觉得阴历也是不错的,起码很清楚月亮变化。

    崔呈秀见礼后落座,从随身携带的鳄鱼皮小箱里取着一叠叠折子,方便皇帝询问时对答。工部尚书已经没有太多主权,基本上就是一个总顾问和总执行,掌握各处工程、人力的分布情况和工程进度。

    此时工部就是一个执行衙门,几乎是个人就能给工部找事情做。

    落座,朱弘昭询问的洪泽湖造田工程,崔呈秀早有腹稿,对答得体。

    又询问了南京皇城准备工作,随行的宫女、宦官近万人已抵达南京皇城,给皇宫增加人气。

    本来这类问题看相应的折子就行了,可折子上的东西虽然条理清楚很详细,但绝对不真实。工程这类东西实际进度与预期是有差异的,工具水准越落后,差异就越大,无法标准化。

    而且很多存在的问题、困难,下面人实在办不来也会拖着,直到纸里包不住火为止。所以要问人,下面的问题不敢对皇帝说,说了就是表示自己无能,宁愿捂着把事情麻烦扩大。但对上司要说,所以他这个皇帝不知道的东西,崔呈秀必然是了解的。

    “说说,南巡以来各处都有些什么问题。”

    仰躺着,朱弘昭一手端着茶碗,另一手握着碗盖拨弄茶水,做好了长时间听汇报的准备。

    崔呈秀对带来的折子心里有底,从一叠叠折子里抽着,抽出五份折子握在手里,身子微微前倾道:“最大的问题还是宝船建造问题,其次是漕运、山东金矿纠纷、瀛洲运铁与西北罪囚逃匿五件事。”

    宝船问题朱弘昭也一直关心着,道:“宝船问题延后,交给下面人来做。后年夏季,预期交付的十二艘宝船能满足,其他的无碍观瞻。”

    宝船按着图纸造,有人力、财力和原料,自然没问题。问题出在船厂的一种设想,给宝船披上一层铁衣。搞成内木外铁的伪钢铁炮舰,拥有钢铁炮舰的防御力,却造价成本低几十倍上百倍。

    这个设想立刻赢得北洋、南洋水师将领的支持,朱弘昭也看重,在钢铁产量没有质的突破前,需要一种过度的核心炮舰。

    “是。”

    崔呈秀点头应下,这类汇报工作要的是效率,而不是拍马屁,跟在皇帝身边久了,自然知道皇帝好应付,什么时候该怎么做。

    手中折子换了一份,继续说:“自南巡以来,以及京中受灾,致使漕运受到极大的影响。南粮、贡物北运供大于求,又供不应求。因有铁路运输,漕运民间船帮无利可图便纷纷停息,官运方面也是如此。相府决议后,准备合并重组现有七支船帮,抽出一支适合海运的船帮用于瀛洲物资运输。”

    朱弘昭沉吟,崔呈秀顿了顿继续说:“漕运不茂,运河沿线从事漕运相关的产业衰退。据臣所知,旬月来,济宁有近七千水夫无所事事,生活苦顿,多有滋扰事件发生,此类事于天津更甚。北京重建,漕运物资减少,市面物品远不如往昔繁复,且价格高昂,北通州官仓不得不出米二十万石平衡物价。北京百姓,对南巡多有怨言。”

    北京的繁荣,完全是皇城、各中枢衙门、勋戚等等因为政治原因而兴起的。皇帝南巡后,漕运自然没了动力,官运没有相关任务,民运更是无利可图,加上铁路导致漕运方面的工作岗位大量减少。

    漕运沿岸、重要中继城市都是因为漕运而发达,比如济宁就是此时的重镇,搁在后世没了漕运,济宁就是寻常城市,没有什么意义。

    朱弘昭沉吟,开仓放官米二十万石,这还是一个月内的事情,说明那边的问题已经很严重了。报喜不报忧,什么多有怨言,估计已经是民怨沸腾,北京百姓可能恨不得他赶紧死,吓住以后想要南巡或西巡的皇帝……

    北京失去政治意义,很多物资就不会运过去,那么京城百万居民就是一个极大的负担,没有南粮北运的输血,周围的粮食根本供不过来。

    所以北京的问题非常重,就在于数百万人口的口粮问题。缺粮的可不仅仅是京城,京城周边的县、村,人口也不少。

    商人抽离资本和货物短缺,无法聚集吸引大量资本,所以很多北京居民跟着南巡一路向南,来南京混饭吃。留下的,是舍不得,也等着以后皇帝北巡抵达北京。

    “此事,相府有何应对决议?”

    乱拿主意是不行的,具体情况他不清楚,这类问题听专业人士的就好。

    “相府决议有三,第一是增大京东开垦力度,增加北直隶自身供粮,减少运粮虚耗;其二,迁北京富户五万于西京,增加西京财富,降低北京供应需求。第三,是关于西京的,关中荒败,也有北京缺粮问题。而西北久旱,扩修运河也无水可充。相府决议是在西巡前,修通四川、西京铁路与西京、武汉铁路。从铁路运输,解决西京物资运输问题。”

    朱弘昭听着,缓缓点头,铁路取代运河是大势,相府能认知到这一点难能可贵。更能放弃漕运这个流油的大盘子,真的难能可贵。

    运河上流淌的除了河水、物资外,还有白花花黄灿灿的金银。

    他还担心相府无法放弃这个盘口,从其他方面抽血维持漕运。

    放弃漕运是明智的,也是很需要勇气的。

    因为铁路归将府管辖,归皇室所有,这是把经济运输的主动权交到了他手里。

    不过微微一想,他又觉得没这种好事,说不准相府还想着没了漕运总督,弄个铁路总督出来……

    可能,这帮老头子觉得自己好说话,好糊弄。

    铁路运输掌控大权,他到死都不会交出去,涉及到的利润太大了。以后,可能光铁路收缴的运输费,就能满足军费支出。

    这事他没有发表意见,等相府决议送来时,点头不迟,说:“下一件,说说金矿又怎么了。”